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王安石早就习惯了吴氏的唠叨,充耳不闻,自顾自的换过衣服,就直接去了书房。
吴氏拿丈夫没有办法,王旖却把韩冈强拉了过来。
在书房门外停了一下,韩冈直接推门走了进去。
王安石放下手上的书,抬头看着韩冈,眼神中有着疏远和冷淡“玉昆你自己说,今天在殿上的话,算不算欺君罔上?”
韩冈直接拉了一张方凳坐下来,瞥了眼桌上的书,却是《道德经》。“敢问岳父,今天两府有没有听了官家的吩咐吗?可有阳奉阴违之处?岳父是平章军国重事,既对朝政有意见,何不明说出来?”
“玉昆,你还要装糊涂?”王安石冷淡的反问。
韩冈笑道:“两府岂敢欺瞒君上,这两月来,可有一事当送而未送于崇政殿的?皇后既然权同听政,自然只需要禀报与皇后。”
韩冈说的话找不出毛病。权同听政的是皇后,有什么事都禀报皇后就够了,至于该不该禀报于皇帝,那就是皇后的事了。为了天子的健康着想,不好的消息瞒着一点,也是常理。
之前的两个月,琐碎的政务直接就在皇后这边处理了,也只有军国大事,才会禀报于天子。现在进一步确认了军国重事也会视情况隐瞒下来,而且默认和确认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王安石当然分得清楚,只是这种话现在扯不清。
“什么时候会将所有事都原原本本报予天子?”
“当然是官家病愈。待天子病愈之后,届时皇后撤帘归政,两府难道还敢不将政事条陈天子?”
“到天子病愈为止,还要欺君下去?”
“岳父。皇帝是君,难道皇后就不是君上吗?小君亦是君啊【注1】!皇帝皇后本为一体,皇后代天听政,做臣子的将国事禀于皇后,又有哪里错了?”
“观人论事岂在外相,当问本心才是。”王安石看着韩冈的眼神更加冷冽:“玉昆,若不是为了掩饰,你何需解释这么多。你到底还要辨到何时,难道要老夫说一句司马昭之心吗?”
“本心这东西,藏在身体里面,本来就是看不到的。观人论事当察其言,观其行。是非与否,岳父难道就不能有点耐心吗?即便一切遵循岳父想要的结果,与现在又有什么区别?难道说军事上有个万一,也要一五一十报予天子,不管天子之后是不是会病情加重?那样的话,请皇后垂帘听政到底是为了什么?!”
韩冈排比句一样的连番反问,说起来也有了一些火气。
“外公,爹爹。你们是在吵架吗?娘说了,吵架不好!”金娘扶着门框,歪着脑袋探头进来,好奇的张望着。
“怎么会吵架?是你外公教训爹爹呢。”韩冈哈哈笑道,站了起来。
“爹爹犯错了?”金娘黑白分明的眼睛张得大大的,扯着裙裾跨进门来。
“你外公觉得爹爹错了。”韩冈一把抱起了女儿,和声问道,“是娘娘让金娘过来的吗?”
金娘用力点着头:“外婆和娘娘说该吃饭了。”
韩冈抱着女儿站起身,“岳父,还是先过去吧。”
“爹爹,金娘能自己走。”韩家的大女儿挣扎着下地来,去拉着王安石的手,“外公!外公!去吃饭了啦,娘娘说了,今天都是好吃的菜!”
王安石有两个孙子,九个外孙,而外孙女则仅有两个。大的那个是长女和吴安持所生,远在京外。年纪小的金娘则在眼前。虽然不是王旖亲生,但金娘活泼可爱的性子也是极讨王安石夫妇的喜爱。看到外孙女娇憨的模样,心头的怒气也如同热汤沃雪,很快就不见踪影。
“好好,外公这就起来。”王安石神色也缓和了下来,撑着腿站起身,拉起外孙女倒是走在了前面。
不过拗相公就是拗相公。韩冈根本不指望王安石能在这件事上的立场会有所缓和。
王安石与赵顼有师徒的情分在,更有知遇之恩,满朝文武之中,会毫不犹豫的站在已经重病不起的赵顼一边的,王安石必然是其中寥寥数人之一。
韩冈就绝对不会有王安石那样的想法。名义上韩冈得官是赵顼特旨拔擢,但赵顼用人为的是河湟,而韩冈也给予了十倍、百倍的回报,他不欠赵顼分毫。而且韩冈并不觉得自己的作为是对赵顼的背叛。
一个躺在病床上的瘫痪病人,如果只是一两个月的时间还能维持心性的稳定。可时间再长一点,整个人的性格会变得更加扭曲,甚至可以说是不可理喻。其实现在已经有一点迹象了。普通的病人还好说,像赵顼这样的病患,怎么可能让他依然拥有旧日的权威?那可是极端危险的一件事。
深吸了一口气,韩冈跟在了后面。朝堂上的事,还有的折腾,可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在北方,在西北。
从时间上算,种谔差不多也该救下了溥乐城。
对于种谔能不能救下溥乐城,韩冈绝不会怀疑。溥乐城既然一开始就没有攻破,那么辽人也不可能再有多少成果,当种谔携银夏大军西来,困于城下的辽军指挥。就算种谔不来,韩冈也觉得溥乐城那边的辽军该退了。辽人本来就不擅攻城,顿兵城下时间稍长,士气只会打着滚往下跌。
若是种谔没有去救溥乐城,就会被吕惠卿给追上,那样的情况下,他能动用三五百人就很难得了,甚至有可能被吕惠卿直接关进大狱。
不过韩冈现在更关心的是青铜峡的党项余孽,要是赵隆能将他们彻底解决,就能让许多人少上一桩心事了。
可惜的是,京城这边离得太远了。
也罢,韩冈想着,再过四五天差不多就能知道了。
……………………
种谔身后已经不再是区区两三千骑兵,而是整整两万兵马。
叶孛麻和仁多零丁分立种谔左右,攻入兴灵之地的宋军和党项军已经汇合到一处,共聚种谔的帅旗之下。
西夏旧都的城墙就在北方的不远处。但在更近处的两里之外,是三万余从十四五岁的少年到五十六十的老者全都征发起来的辽军。从千里镜中望过去,浩浩荡荡,看不到边际。
双方兵力超过五万,这是货真价实的决战。
“三万对两万,难怪会敢出来。”种谔收起千里镜,看了看左右:“准备好了吗?”
叶孛麻和仁多零丁在马上躬身:“只等种帅的吩咐。”
“不会想着临阵脱逃吧?”种谔问得毫无忌讳。
仁多零丁语气诚恳:“我等也是大宋臣子,怎敢如此?愿效犬马之劳。”
种谔心中一声冷笑,手上却举起马鞭,遥遥指着对面的将旗:“那就证明给本帅看吧!”
注1:皇后别称小君。
p
宰执天下 第31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九)
战鼓随着种谔举起的右臂响了起来,将开战的命令传遍全军。
呛啷一声,叶孛麻拔出了腰间的长刀。这是他降顺大宋之后,上京拜见赵顼时得到赏赐,连同身上那一套金光闪闪的盔甲和马鞍后的角弓,都是属于御赐之物。虽然金甲沉重异常,并不适合上阵,但叶孛麻和仁多零丁全都穿戴上了身。
握着腰刀,叶孛麻和仁多零丁向种谔行过礼,便奔向左右两军,那里有他们的儿郎。他们将指挥族中的儿郎们冲向辽人的战阵。
战鼓声裂帛穿云,战斗已经开始了。
最前方的游骑们跟辽人派出的游骑对上了。几十名骑兵游荡在对峙的两军之间。战马交错时,互相交换着刀锋、铁锏和箭矢。
无论宋军、辽军还是党项人的骑兵,都穿着来自军器监的半身胸甲,若不是盔甲外的外袍式样和颜色不同,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属于哪一方。
种建中拿着千里镜,望着战场中央的交锋。千里镜是韩冈所赠,并不是枢密院配发下来,透过镜片,种建中的神色越来越难看。
“只是头下军啊。”放下了千里镜,种建中便是一声叹。
明显的,辽国骑兵的战斗力要在宋军和党项军之上,一开始双方的数量相当,但除了第一回合交手,辽人被宋军随身携带已经上好弦的重弩射下了几个,之后几次对冲,落马的辽军都远少于大宋和党项联军。
“纵然是头下军,现在拿出来的骑手,也不会输给宫分军、皮室军中顶尖的人选。”种谔的神色毫不动摇,个体的战力说明不了什么,整体的实力才是胜负的决定因素。
种谔没打算因人成事。党项人比起对面的辽军实力还输了一成,但加上他手下的精锐就不一样了。种谔也不担心赢了之后,叶孛麻和仁多零丁敢翻脸。不论他们多想自立,现在已经往死里得罪了耶律乙辛,再开罪了大宋,接下来那就是第二次伐夏之役。宋辽两国的大军将会争先恐后的往兴灵这边赶过来。只有死路一条。
对面的战鼓声,穿过并不算宽阔的战场,传入种谔的耳中。
“辽人动了。”
远方的地平线上,那一条由千军万马组成的暗线,就像突然腾起的海浪,变得波涛起伏起来。涛声从地面上传来,数以千万计的骑兵开始随着鼓号声奔涌向前。
对阵的双方皆以骑兵为主。对此有着绝对自信的辽人,才会选择了决战,而不是通常使用的拖延、骚扰最后噬喉一击的战术。
辽人也是想着速战速决。在大宋步卒没有追上来之前,必须先一步击败种諤和他手下的骑兵,否则宋人步骑配合起来,兴灵地区的各家部族没有任何胜利的机会。
种谔看向了侄儿,种建中低了一下头,行过礼,将头盔整理好,拨马返回他的位置上。两个指挥的精锐骑兵就在他身后,静待着最后的号令。
仁多零丁带着一队亲兵赶回了左军阵列。
三万辽军并不是兴灵之地辽人能动员的所有兵力,应该再多个三五千才对。而党项军也可以再挤出五六千骑兵,只是为了防备辽军必然准备下来的偏师,不得不将他们分排在战场外围的几个据点上。
就在年节的时候,也就是前几天,种谔领军赶到了青铜峡口,遇上了叶家和仁多家为首的党项军。这大大出乎了叶孛麻和仁多零丁的意料。而更出乎意料的,是种谔他亲身入帐,硬是说服了仁多零丁和叶孛麻听从号令,双方合兵攻击辽人。
合则两利,现在的兴灵之地之地是为辽人占据,种谔和仁多零丁、叶孛麻有着共同的目标。
对仁多零丁来说,辽人回来得太快,又占着城池,兵力上双方虽相差不远,但仁多零丁自知没办法与辽人拖延下去。
纵然事后会起纷争,可种谔手边才两三千骑兵,又能怎么样?而且这一战若是在种谔的指挥下获胜,在场面上也能说得过去,至少大宋那边还能有个退路,即便只是说是半条。
回到本军之中,仁多保忠来到了仁多零丁的面前。
仁多零丁看着结束整齐的侄儿,关切的嘱咐道:“小心一点,不要让家里的儿郎伤亡太大。”
“知道了。”
“不过一定先要赢。输了就完了。”
“侄儿明白!”仁多保忠的回答更加坚定。
来自中军的战鼓声的节奏加快了,在中军之后,仁多家对面的辽军也开始了冲锋。
“种大帅在催了。”仁多零丁带着冷笑看了中军处高高矗立的帅旗一眼,回头将自己的腰刀交给了侄儿,“去吧,不要耽搁了!”
仁多保忠接过腰刀,高高举起,族中儿郎的应和如山间的呼啸。然后他提缰转身,领头向着敌军迎了上去。
千军万马冲向了战场的中央。
要开始了。
这一场迟来的决战。
……………………
宋辽两国之间紧张局面,从西北传到了京中,又从京中传到了河北。
就是在年节前后,北疆一线的守备也是一点不能放松。
不过广信军这边却是大开校场,在知军李信的检阅下,演武试射,军民同欢,过年的气氛一点也没有因为紧张的局势而冲淡半点。
广信军位于保州的东北角——保州的西侧便是定州——其实就是从保州分割出来的一个军事据点,只有遂城这唯一一座要塞。铜梁门、铁遂城,是当年的名将杨延昭杨六郎驻扎的地方。
广信军的北界,从保州吴泊至安肃军长城口,总共五十里宽,按《武经总要》的说法:‘今北边要害,塘水之外,自保州边吴泊西距长城口,广袤五十里,可以长驱深入,乃中国与匈奴必争之地’。乃是河北千余里塘泊防线中最大也是最为危险的一个缺口。
也正是因为这个缺口存在,广信军才会被分割出来。成为一个**存在的军事区划。
李信以钤辖任职广信军,算是高职低配。广信军知军应该是兼任都巡检一职,在都巡检上有都监,都监之上才是钤辖。这主要还是李信资历浅薄的缘故。他的寄禄官是正七品的诸司使,而且还有一个遥郡刺史的加衔,头顶上比他官位更高的领军武将也就是三五十人。若是在大战之时,担任更高的职位也不为过,可惜河北几十年的太平年景,一个个论资排辈,好一点的职司多少人在等着,外来的将领根本插不进来。
李信纵然在南疆功绩显赫,可就任在河北,也只能先降两阶任官。不过这两年他表现得很突出,顺利的融入了河北禁军之中,前段时间还因练兵得法,而被特旨减了两年磨勘。
之前广信军守军已经校阅完毕,李信也颁下了赏赐,三千多将士在点将台下按着各自的指挥分散到校场周围。
只有李信着力培养的选锋军还守在点将台下,静静的扶枪而立。这是从麾下六千将卒中挑选出来的四百人。全都是善投善奔、勇猛敢战的健卒。尤其是他们都得了李信亲传的飞矛之术,勇悍冠于三军。
校场中,此时一根长索拉在两根木桩之间,从长索上垂下来几条丝线。而丝线又各系着一枚外圆内方的钱币,只是钱币的质地和重量各自不同,从半两左右的银钱到普通的铁钱都有。
这是悬银试射,不同的悬赏,试射的立脚点也不一样,越远自然越贵重。一名名士兵和围观的百姓轮番上阵,拿着战弓去射那丝线上的钱币。
谁能射中悬在丝线上的钱币,那么那枚钱币就属于那名弓手。射铁钱只需隔十步,银钱则就要在三十步开外了。
而李信又在悬银试射之外,又教练起了标枪。谁能用标枪投中十几丈外地上的银盘,哪个就能将价值更高的银盘揣回家中。
从种世衡流传下来的练兵之法,让清涧城的士兵以善射闻名关西。也让李信麾下的河北士兵,在两年之内便重新恢复了旧日的声威。不仅是他麾下的士兵,李信上任后,推行保甲法不遗余力,他治下的子民,也各个擅长弓箭飞矛。
一声暴起的欢呼响遏行云,一名身高七尺的汉子正在人群中得意的举起手中的长弓。看起来身高体壮,但脸庞十分的年轻,不过二十上下的样子。
“好箭法。”跟随着李信高踞台上的几名将领也拍着手叫好。那个高个子的年轻人方才连珠五箭,射下了五枚银钱,而之前他更是拿着标枪扎中了五只银盘中的三只。一股脑了卷走了十几两银子,算起钱来,也有三四十贯了。普通的禁军军卒,一年也拿不到这么多。
“今天的魁首当是小乙了。”李信侧头对着一名正捻须微笑的老将赞道,“令郎果然不凡。”
一名军校这时匆匆上了高台,附在李信耳边:“钤辖,北面有人来报,析津府那边的辽军南下易州了。”
高台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李信则是神色不动:“多少人?!”
“三千到五千。可能是真要大动干戈了。”
李信安坐如素,“你去跟张先生说,让他起草给郭帅的急报。再传话给宋贤,让他继续盯着北面。”
回过头来,他平平和和的对一众部将说道:“不要紧,我们继续。”
p
宰执天下 第31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
战火正炙。
战局始终没有打开,一队一队的骑兵被投入战场,却像是落入了磨盘,转瞬就不见了踪影。时间一点点的过去,冬日昼短,已经是午后时分。宋辽两军已经厮杀了半日之久,这场会战却仍看不到终结的迹象。
种建中手持双刀冲杀在战场中。鲜红的战袍被血染得泛黑,脸颊上的一道长长的伤口,血肉外翻,深可见骨。
呼吸仿佛带着火,灼烧着喉咙、灼烧着气管、灼烧着肺,浑身如同水淋,浸透了汗水。他胯下的战马,口鼻中喷出长长的白气。半日的战斗,种建中已经换过了两匹马,这第三匹看样子也已经快要支持不住了。
一刀将对手的右臂斩下,另一把刀隔开了一支流矢,又低头让过迎面而来的刀锋,但背后一声风响急扑而下,那是铁锏破风的声音。风声猛恶,种建中浑身寒毛竖起,闪避已是不及,埋下头耸起肩膀,将背甲架起,硬生生挨了这一下。
力逾千钧的一击重重的打在了种建中的后背,厚实的背甲被砸得反弯过来,一股腥甜随即涌上喉间,人也一下趴在了马背上。胯下的战马腰背一沉,希律律的惨叫了一声。
种建中紧紧咬着牙关,反手挥起一刀,只听得一声马嘶,眼角的余光便看见追在身后的战马人立而起,将马背上的骑兵抛到了地上。
冲得太快了,口角溢血的种建中直起腰背环顾左右,心中顿时一冷,竟是孤身一人陷入敌军重围之中。跟随着他的一众骑兵,全都没有跟上来。周围的辽兵看着种建中皆是双眼发亮,身上甲胄和战马让种建中如同一颗石块中的宝石般显眼异常。
只是绝望的情绪还没有来得及腾起,下一刻,包围圈一角上突然乱了起来,一队党项骑兵蒙头蒙脑的冲入了战圈。
种建中见机立刻靠了过去。党项话他也能说上两句,加上身上的将军甲式样特殊,这两日见过的人不少,吼了两声,便顺利的融入了这一队党项军中,甚至反带着他们冲散了包围上来的一队辽兵,救下来被困的部下。
战场中央的两方军队已经混做了一团,种建中跻身其中,前一刻还是一举击溃来敌,下一刻,就转被人追杀。时时刻刻都能看见骑兵落马,然后被飞驰的战马重重的踏过去。
没有步兵压制的战场,显得分外惨烈。步调和节奏已经远远脱离了任何一方的控制。
当种建中带着残部撤回来的时候,口鼻带血,身上脸上尽是红色黑色的血渍,分不清是他本人还是从被他斩杀的敌人身上沾上的。他的部下们也是一样人人带伤,个个沾血。一队辽兵追在他们的身后,数百骑纵马狂奔,紧紧咬着不放。看样子是准备趁势攻入种谔和帅旗所在的中军。
“乱我军阵者,皆杀!”
种谔心如铁石,文然不动。即便侄儿狼狈而归,被辽军追在身后,他也只是命令前方列阵的预备队举起手上的神臂弓。
种建中很了解他的叔父,并不敢冲击中军,一见友军就要射击,立刻拨马转向,带着所部残兵从阵前横过,纵然有十几骑转向失败连人带马滚翻在地,却也正好把身后的追兵暴露在了锋矢之下。
箭发如雨,冲在最前的一队追兵在瞬息间灰飞烟灭。
今天一战,宋军的伤亡不在少数,种建中几次领兵冲杀,他带下去的骑兵回来的已经不足一半。
种谔身边也只剩最后一支作为预备队的选锋没有动用了。不过他们也是几次下马列阵,就跟刚才一样,用神臂弓射退了好几支冲到近前的辽军。
种谔是以自身为饵,只留下了一千多预备队,吸引辽军以他为目标。但辽人在箭阵前吃了两次亏之后,便果断改攻向了两翼的叶孛麻和仁多零丁,只留下三千多人马,牵制种谔的中军预备队。不是种建中的回撤让辽人看到了机会,方才不会有人贸贸然直冲向种谔的军阵。
辽人仗着兵多,开战前就派出了几支偏师,不过给提前占据战场外几处战略要点的党项军阻截在东南方。开战后,辽军又派了两个千人队,试图直接绕向种谔的背后。不过黄河在进入贺兰山下之后,河道一分四五,多条平行的径流在兴庆府外穿过肥沃的平原。兴庆府外的两条径流之间,便是今日的决战之地。辽军骑兵要想从战场边缘绕道宋军背后,就会有一段不短的路程穿行在冰结的黄河上,速度不会比步卒更快,被种谔派出的骑兵拿神臂弓射了回去。
种建中此时已顺利的撤到了后方,包扎好了伤口,留下出战的士兵休整,自己换了一匹马后,又回到了种谔身边。战火如荼,等回过气来,他还得再领兵冲锋。
种建中在大纛下远观战场,无论左翼右翼,攻守之间还算是井然有序。只有中军这边,打成了一团浆糊。宋军作战,一贯讲究阵法谨严,可当麾下军队的主力由步卒换成了骑兵,却变得纷乱不堪。
仁多零丁和叶孛麻都支援了种谔一千多兵,都能算得上是精锐,装备齐全。可这批党项人指挥起来却是阻手阻脚,要不是种建中和一众宋军将校在前面的奋战,加上种谔留在手中的底牌押阵,中军这边应该是第一个退败的。不过现在却是右翼的阵线退后太多了。辽军的前部,离叶孛麻的大旗只剩百十步。
“叶孛麻支撑不住了!”种建中的心提了起来。
“不,他还能撑得住。”种谔说道,音调没有一丝改变。
一声长号直冲云霄,从叶家将旗下冲出来了一队具装甲骑,骑手全副武装,连战马的前胸都挂着一块如盾的甲片。只有两百不到的样子,却不费吹灰之力便击溃了迎面而来的辽军。
人马皆着甲的具装甲骑,总是一支骑军中最精锐的部分,叶孛麻分明是将老底都拉了出来。
“高遵裕做得好啊!”种谔夸了一句远在京城的老对头,
党项人也在拼命了。对他们来说,不胜即死。如果这一战赢了,就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万一败了,难道还能退回青铜峡去?那时候,宋人说不定会将他们的头颅送去辽国,请耶律乙辛消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