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但从国库中调拨银绢,不论是给辽人,还是给耶律乙辛,结果不都是一样?甚至更糟——添支岁币有仁宗朝的前例故事,贿赂辽国权臣可是从来没有先例的。”
章惇言辞犀利,不过他倒不是打算反驳韩冈,而是在做配合。他知道韩冈肯定已经有了答案,只需要铺好路,将韩冈的计划引出来。
对章惇的默契,韩冈送去一个感谢的眼神,轻轻点头,然后胸有成竹的笑道。“但如果是不需要动用朝廷一分一文,甚至不需要诏令呢?……朝廷什么都不要做,只要能够默认就够了!”
p





宰执天下 第30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12)
萧禧称病于都亭驿中,一时间放下了身上的任务,不过来自辽国国内的信函还是照常收到。
检查过信函是否伪造,从密语写就的书信中得到了最新的情报。萧禧将信函递给折干,“尚父已经领兵到了南京道,现在应该已经收到了宋国皇帝中风的消息。尚父用谋鬼神莫测,多半会当真出兵。兴灵那边更是已经下令便宜行事。如此一来,宋人迟早要屈服的。折干,接下来要怎么做,想必就不用说了吧?”
萧禧的态度很明确。韩冈的确强硬,但并不代表他背后的朝廷也会强硬到底。一旦战事开启,在朝堂的压迫下,韩冈的态度终究还是会缓和下来。到时候只要给他一个台阶下,当能成功达成预期的目的。
折干接过信看了一阵,然后默默的收起来。他也知道萧禧的想法,但他心中的想法却跟萧禧不一样。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他已经原原本本的用密语写了回信,让信使带了回去。如今尚父已经到了南京道,想必很快就能收到这封密信——这件事萧禧当然知道,折干身负的使命中就有监察这一条。折干是耶律乙辛斡鲁朵中的提辖,能领兵的大将,比起亲信,当然是在萧禧之上。
可是不论萧禧犯了多少错,只要结果好,就什么关系都没有。萧禧就是要赌一把,还把折干趁势拉下水,要受责将会一体受责。
折干起身:“韩学士应该快到了,下官这就去做准备。”
“你去吧。”萧禧也不留他,“别忘了将国书带着,让韩冈知道尚父的态度。”
在这几天来一贯的时刻,韩冈准时的出现在了都亭驿。
折干将韩冈延至花厅中,寒暄了数句,便将国书拿了出来。
正准备拆开宣读,韩冈却将手一伸:“不必读了,拿过来便是。”
折干神色微变,但还是依言递给了韩冈。
将这份国书直接上殿呈于宋国皇后,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可能了。那么请韩冈转交,互相通个气,商量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给双方一个台阶下。大宋不缺钱,只要跟过去一样给大辽这边足够的好处,这次的事也没过去了。至于边境上的一点小摩擦,在白花花的银子和亮闪闪的丝绸面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折干觉得只要宋人能给尚父一个面子,就算一年只有个三五万贯也不会嫌少。
但韩冈将国书拿在手中,手指一动,用丝带缠紧的卷轴转了一个圈,却连看也不看的就放在一边。
轻佻的动作让折干勃然变色,韩冈却只是笑:“这里面的文字,几分真,几分假,你我都知道。尚父想要什么,同样是你我都知道。副使既然在尚父斡鲁朵中任官,那么有些话,到可以你我私下里说一说。”他
轻轻一笑,瞥了厅中的几名辽人侍者一眼,“绝不会让副使辜负了尚父的信任。”
折干脸色数变,一番挣扎之后,终究还是挥退了闲杂人等,让厅中只剩韩冈和折干二人。不过韩冈的笑容,也让他警觉起来:“不知内翰是何意?”
“只为两国交好,尚父想要什么,鄙国就会送上什么。只是要换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韩冈无意卖关子,吊人胃口,“想必贵国尚父手上应该掌握了不少商队,一年中当也能有不小的收获吧。”
折干能被派来做副使,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外粗内细,且还忠心于耶律乙辛,更是因为他对宋辽之间的关系也深有了解:“贵国不是一直都对我大辽提防万分,甚至连边境上的榷场出入都要搜检,有多少商人被逼走了?难道贵国打算放开榷场?”
“如果只是单纯的放开榷场,恐怕尚父也会心有疑虑吧?”韩冈笑得更为深沉。
在此时,辽人和宋人不是没有商业交往。相反地,商贸往来其实很频繁。但由于士人控制的大宋朝廷对商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甚至认为贪于财货的商人会为了钱向辽国泄露国中军情,便一直从各方面施加有形无形的压制——自然,这是冠冕堂皇的理由,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河北大族的私心更是无处不在——两国间明面上的贸易其实一直发展不起来,只有一支支参与回易的商队在边境上奔走往来。
而且另一方面,辽国也同样对大宋提防万分。倒不是军机情报,而是国中的金银等物大量外流。每年的岁币,五十万银绢中的二十万两白银,往往不要半年就会回到宋人的钱袋里。
所以异族的有识之士,总要喊着废汉礼、复蕃礼。内容相近的口号,西夏喊过,辽国也喊过,汉人的制度和上层生活,的确极有吸引力,但官员们的诗酒风流实在是太过奢侈了,奢侈到就是大宋也是勉力支撑,最后不得不变法。而大宋以外,更是没有哪个国家能支撑得了模仿汉人生活的统治阶层。而且这样的生活也会消磨统治阶层的意志,最后变得糜烂不堪。
辽国一直都采用捺钵制度,让皇帝带着整个朝廷游走四方,而不在某座京城中常驻,其实也有畏惧汉人生活毁坏契丹统治根基的想法在。
折干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更为不解,甚至有一份好奇心,“学士到底是何意,还请明说。”
韩冈将手一张,伸开五指:“一年五十万贯的收益,不知尚父会不会满意?!”
折干身子猛地一震,手上拿着的茶盏,连茶水都泼了出来。他顾不得烫,连忙问:“学士莫不是在戏耍人?!这可是岁币的一半啊!”
韩冈笑了:“岁币也不过一百万贯而已,其实在大宋和大辽,都不算多。”
五十万银绢,包括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由于银价对钱一向是一两兑两贯半到三贯,而绢则按照质地不同,一匹从一贯到十贯不等,越便宜的数量越多。故而每年朝廷实际上的付出,平均下来大约相当于一百万贯左右。五十万贯的收益,基本上正好是其一半。
“还请学士细细说来。”
“东京城七十二家大行会,任何一名副行首,一年都能至少上万贯的收入。而以贵国尚父的身份和权势,如果用在商事上,一年的收益,也许一时还比不过五十万匹两银绢的岁币,但要是连一半都做不到,那怎么也不可能。而将岁币从五十万匹两增加到七十五万匹两,这个美梦恐怕连贵国尚父本人都没想过吧?”
韩冈说得并不客气,但折干却听得怦然心动。若是从宋人那里得到的好处能让岁币实质上平添了一半——而且还是专门给耶律乙辛一人——那么回到国中之后,什么事都能抵得过了。这就是功劳。
“但榷场不开,如何能做到这么多?鄙国国中可没有……”说到这里,折干猛然一凛,断然道:“马可不成!”
“当然不是马。大宋一年需要军马数万,想必尚父也绝不会答应。”韩冈不再笑了,而变得言辞诚恳,“不过贵国幅员万里,珍宝特产无数,用以交换鄙国的绢绸瓷器,随便挑一样就可以了。就是只卖长白山中木料,一年也能卖上数十万贯啊。”
之前崇政殿上,在韩冈说出‘朝廷什么都不要做,只要能够默认就够了’这话之后,宰辅们都猜到他打算用边界商贸的收益来安抚耶律乙辛——都坐下来好好做生意了,又怎么会整天想着在边界挑事进而敲诈?
但韩冈想要做的不仅仅是扩大边界商贸往来,更是要帮着辽国开发合适的商业项目,有来有往才能让生意继续做大下去,否则就是单方面的吸血。不要指望耶律乙辛会上这个当。任何一个提议,必须是有足够吸引力。
正如之前所说,辽国对扩大贸易同样有着深深提防。耶律乙辛在才智上,绝对不会输给任何一位明君。他肯定会提防诱惑中隐藏的危机。只是如果是用本国国内的特产来交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且他的利益跟辽国的利益是不一样的,他对辽国的统治并不是名正言顺,必须用更多的好处来交换。
韩冈甚至都不怕给耶律乙辛送兵器送甲胄,因为这些武器的第一目标决不是大宋,而是耶律乙辛在辽国国内的敌人——当然,两府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就是了。
折干皱眉想了一阵,他很提防韩冈,但他想不通韩冈的话中有什么阴谋,不过折干知道,这件事不该有他做决断,只要将细节报回去就行了:“敢问学士,具体该怎么做?”
“至于细节,千头万绪,我也没有陶朱公的才华,自然会有人会去求见贵国尚父。到时候,只要副使居中搭个话就够了。”韩冈端起茶喝了一口,“鄙国将会遣人以买马的名义去贵国——想必副使也知道鄙国京中赛马有多风行——不过实际上买马是附带,鄙国并不指望能从贵国那里得到大批的战马,只是借个名义而已。”
用工业品交换原材料和土特产,这是后世最为常见的贸易方式。以货易货也好,用银钱中转也好,个中利润只要想像一下,就能看到那闪烁着的金黄色光芒。
在辽国国中做配合,用的是权势,对耶律乙辛来说,也根本不需要任何成本,几句话就够了,但回报的则是真金白银,自然是得利甚多。在大宋朝廷这里,甚至能跟商人按章抽税,同样有好处。
顺丰行从京城其他商会那边收集来的资料证明,宋辽两国每年的贸易规模总量不会超过两百万贯,这还是已经将估算的回易总额给计算了进来。明面上在缘边各大榷场的交易总额,仅仅是用过瓷器等奢侈品,将岁币中每年二十万两的白银给收回来了,抽到的税也不过几万贯而已。
在韩冈看来,眼下的交易规模实在太小,效率也未免太低,这可是两个拥地万里的大国之间的贸易数量,人口更是世界上分列第一第二。一年预计才两百万贯,这比没生意还丢人。
而且辽国还有很多好处没有开发出来。比如毛皮、东珠、高丽参,甚至海东青——让耶律乙辛去压榨女真人去——就是木材,尤其是上等的大料,北方也是极其稀缺的。若是短距离的海运能够成功的话,从长白山上伐木,顺着水放下来,从鸭绿江口运抵青州,通过济水、梁山泺、五丈河这一条线,一路运到京城。
这是一桩互利互惠的贸易。丝绸、棉布、瓷器,大宋这边多得很,而且扩大生产也容易。耶律乙辛那边只需要出原材料就足够了。韩冈是真心实意为耶律乙辛着想,并不担心他不咬钩。
“当然。”韩冈放下茶盏,“我觉得这件事就不需要劳动重病的萧林牙了,让他安心养病。想必副使应该能直接联络上贵国尚父吧?”
韩冈的劝诱,如同魔鬼的耳语,引动着折干的心。萧禧在熙宁八年做得太过分了,大宋朝廷这边没人看得他顺眼,将他抛到一边去,直接跟耶律乙辛联系,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报复。
折干面露挣扎之色,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点点头,“折干明白了。”
耶律乙辛的利益不一定是辽国的利益;萧禧得利,并不代表耶律乙辛也一定得利;同样的道理,正使的目标也不一定是副使的目标。
折干只需要抛弃萧禧,就能在耶律乙辛那里得到他想也想不到的好处来。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韩冈微微一笑,算是开了个好头。
接下来出动的将是赛马总会中做副会首的商人,背后是宗室、贵戚和京城世家。因为韩冈主导的缘故,雍秦商会也能顺道厕身其间。灵夏、河东那边都有路走,还可以将河东的折家拉进来。
有好处,大家分。
p




宰执天下 第30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13)
【稍晚一点还有一更。】
萧禧这几天觉得自己的副手动作忽然变得诡异起来。
连着两三天与韩冈单独密谈不说,每天甚至都有一封信让人送回去。带出来的使团成员,一天就走上一个。明显的会引人怀疑的做法,竟然做得毫无顾忌,萧禧都想想了,折干他到底有什么依仗。
很可能是背着自己与韩冈达成了密约,但萧禧拿出正使的身份去质问的时候,折干打个哈哈就搪塞过去了,只说了一句不干国事。
不过萧禧也不是没有心腹,折干纵然对他自己的亲信再三训示,可萧禧派去的人打探了一阵后,还是得到了一些内情。
通过支离破碎的回报,拼凑起的内容尚缺乏足够的细节,可最关键的核心,萧禧已经了解到了。
韩冈竟然想要通过做买卖来贿赂耶律乙辛!不用岁币,照样能让尚父拿到真金白银,据说能有岁币的一半!
难怪折干胆子会这么大。若是这件事真能给他谈成了,把自己这个正使撇在一边也算不得罪名了。
但萧禧怎么肯甘心?!这件事怎么能没他这位正使?
只是当萧禧将搜集来的消息拍在折干面前的时候,折干眼皮都没跳一下:“我乃尚父帐下的宫卫提辖,这件事不干国事,是尚父的私事,林牙想要操心,那也得先投了尚父的斡鲁朵再说!”
折干冷笑着说罢,便扬长而去,只留下了气歪了脸的萧禧。
可折干的确是理直气壮。他是宫卫,说明确点,就是耶律乙辛府中家奴。萧禧能代表大辽朝廷说话,但他不能代表耶律乙辛。而折干,他却可以。
萧禧阴着脸坐了半夜,便开始给耶律乙辛写信。
成事难,败事易。
既然宋人和折干刻意排开自己,那干脆就踹破他们的美梦好了。
韩冈出的主意,分明是宋人新法的路数,将过去所有参与边境商事的富户豪门的钱都聚到尚父的手上。
对宋国来说,送钱给大辽和送钱给尚父是一个送,那还不如用来讨好尚父,轻轻松松就避免了岁币的恶名。
宋人心眼太多,但说来说去,他们终究不可能直接将钱送出来。只要从榷场中走一遭,在原本就有商队与宋人做买卖的各大族、各豪门的眼中,这些钱就应该有他们的一份。如果尚父独占下来,他们又会怎么想?
这不是明摆着的离间之计吗?只要点出了这一点,萧禧相信耶律乙辛会做出选择的。
……………………
萧禧正在给耶律乙辛写信,想要坏了韩冈的计划,可这时候的韩冈,已经觉得他的计划都乱掉了。
韩冈发现自己实在是太小看了商人们以及他们的后台对金钱的看重。
他的计划纵然对外要保密,也不可能瞒着要去辽国的当事人,赛马总社那边很快就得到了通知。有韩冈的做保,也让许多人对与辽国做生意这件事放心下来。当天夜里,会首们就坐在一起挑选起出使辽国的舌辩之士。何矩是顺丰行的代表,全程参与其中,听到他每天晚上传来的通报,韩冈最后也只能苦笑了。
在真金白银面前,让宋人畏惧百年的辽国也变得闪闪发光起来,充满了诱惑力。原本准备由赛马总社选出一人做代表,以购买赛马为名去辽国拜见一下耶律乙辛。但齐云总社听到消息后,立刻就明说要参上一脚。
齐云总社和赛马总社中拥有投票权的上层,充斥了宗室、外戚、勋贵和豪商,各大行会的行首亦是争先恐后的往里钻,实际上根本就是京城上流社会的俱乐部,只差挂出招牌来了。跟来来往往的官员完全不是一个体系。
不过顺丰行虽说来自于雍秦,但在其中涉足很深。毕竟整个利益链都是通过两大总社挂钩起来的,连接的极为紧密。所以韩冈在京城本土上层中的影响力,比王安石、韩绛、蔡确都要大,而且大得多。当然,也是因为韩冈在医学上的名声的缘故。
现在韩冈偏袒,将好大一块花糕也似的肥牛肉丢给了赛马总社,齐云总社的会首、副会首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打上门来要分账——毕竟能像顺丰行一般,在两大总社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的,只有极少数。
为了争夺出使的席位,两家总社整整吵了三天。华阴侯赵世将捋了袖子亲自下场,跟人争得面红耳赤,还将来劝架的邺国公赵宗汉骂了一通——英宗的这位幼弟,倒是跟顺丰行一样,两边都挂了名。他学何矩缩头躲一边倒罢了,站出来就是找骂。闹到最凶的时候,甚至还有不少人连夜遣了女眷入宫,请皇后主持公道。
最后的结果,去辽国拜见大辽尚父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组成了一个有八个人组成的使团,各自代表两家总社一批人的利益。
可也正是因为这几天他们闹得太不像话,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朝野上下都在议论。御史们暂时还在观风色,但随时有可能某个愣头青就跳出来了。
支持此事的两府觉得颜面无光,对商人们的看法更形恶劣,皇后也觉得自家亲戚变得满身铜臭实在很丢人。加上选出来的人太多,人多嘴杂容易坏事,都觉得需要挑一个总掌大权的,省得去了辽国给自己人丢脸。
韩冈不希望看到官员插手其中,但官员们对商人的不信任是根深蒂固,如果两大总社最后只选出一人来倒也罢了,可现在人数多达八人,他也没办法了,不能直接拒绝,只能相机行事。
所以就在赛马总社将使辽的人选呈报上来的第二天,崇政殿中又聚起了两府宰执,除了韩冈,甚至连新任的御史中丞李清臣也在场。
韩冈的提议,说起来也是有些犯忌。扩大与辽人通商的规模,虽然要比纳款献土好得多,但过于信重商人,在士林中肯定会引起清议的反弹。宰辅们不得不提防会有犯迷糊的御史们坏事。必须要事前跟风宪官通个气,免得最后闹起来大家都没脸——总不能再把御史台洗一遍吧?
“必须要有一名得辽人重视的大臣出使辽国,否则只凭几名商人,如何取信辽人?这几日你争我夺,在民间几乎成了笑话。言谈间不利财货,以此辈为使,岂不让辽人小瞧了中国?”
首相韩绛很少发话,但今天却是第一个站出来。京中若是跟耶律乙辛做起生意,抢得是河北大族的买卖,不过韩绛并不是为此而说话,实在是士大夫脾气作祟,对商人将国事弄得乌烟瘴气看不顺眼。
韩绛的话说进了向皇后的心里,点头道:“的确的选一个良臣去辽国,免得贻笑外邦。韩学士,你看呢?”
“的确得有人总掌此事。”韩冈还能说不吗,对那帮人他实在没话好说,不过他的话中还是留了余地。
向皇后见提出此事的韩冈都不反对,便问其他宰辅:“不知诸卿可有推荐?”
大概是商量好了,向皇后刚刚点头,张璪便着就说道:“侍御史蔡京如何?”
“蔡京?”向皇后记得这个人,侍御史已经不是小官了,前段时间御史台只剩下三五人时,就有他一个。但对蔡京的经历和才能,向皇后却并不了解。
“蔡京在厚生司判官的任上曾出使过辽国,传授种痘法。”张璪说道,“在辽国亦有声望,更曾见过耶律乙辛。”
原来如此。向皇后不由点头,听起来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她透过屏风望向韩冈:“韩学士,蔡京在厚生司中行事如何?”
“臣提举厚生司时,蔡京业已擢迁。”韩冈很想说蔡京不适任,但蔡京可是年年课最,考绩一年上下、一年中上,直接减了一年磨勘,在中书门下都有记录的,“但从衙中遗留文牍看,其人甚为称职。”
无论是从能力,还是经历上看,蔡京当然都是最好的人选之一。曾经出使过辽国,又是在辽国国中主持传授过种痘事务,有着很好的人缘。才学也是第一流的,在中书里也做过事。
但他不想让蔡京掺和此事,倒不是担心日后的六贼之首蔡京从中伸手捞钱,或是因此而积攒功劳,而是怕他在此事中偏帮福建商人——蔡京对乡里的照顾很是有名,为了家乡修建木兰陂,他可是多方奔走——这就会坏了韩冈让雍秦商会和京商联系更加紧密的计划。
“蔡京的确是个好人选。但他现在可是侍御史……”韩冈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借口。现在没办法直接反对,先拖人下水好了。
也不知是韩冈催逼,还是自觉自愿,御史中丞李清臣果然站了出来。
“此非是待遇儒臣之法!”李清臣是个好帮手,只见他声色俱厉:“御史者,诤谏天子,监察百官。宰相欲令为商人奔走,朝廷欲以此来待遇儒臣?!”
韩冈本意就是要逼李清臣站出来为御史台说话,否则台中下属的口水能将他淹死。这也正好可以帮了自己。李清臣现在说出这番话,让韩冈如愿以偿。
不过李清臣的话让韩冈听着还是很不舒服,合着儒臣就不需要做正事了?
还以为现在是旧党在台上吗?
p




宰执天下 第30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14)
韩冈是辛苦做事,积功走上来的。所以一直以来,看那些走言官路线的大臣,并不是很顺眼。
旧年黄河决口,改为东流,致使水患频频。朝廷准备整修河防,向群臣征求意见。司马光连番上奏,朝廷见其在水利上说的头头是道,便决定让其都大提举河防工役,按他本人的提议去主持修筑河防工事。然后吕公著便说,这非是优待儒臣之法——‘非所以褒崇近职、待遇儒臣’。而司马光却也没有主动自请上阵,倒是之后接下了检视河防利害的差事。
也就是说,所谓儒臣只需要叉着腰说话,不需要做事。监督可以,做事就免了。要是一定要派他们去做实事,那便是‘非所以褒崇近职、待遇儒臣’。
1...847848849850851...10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