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吕公著虽是做了几年的枢密使,但他的作用仅仅是掺和而已,不让新党独据朝堂,国是依然是新法。这一点,从来没有变动过。
可旧党赤帜司马光被招入京城,还是天子清醒后的第一封诏书,近乎遗诏托孤的态度来对待旧党,那么新法和旧法之间的交锋将不可避免。
何况还有高太后在。
当然,这也等于是断了太后示恩旧党的机会,贬去旧党的是赵顼,现在重新启用他们的还是赵顼,而且以托孤的形势,不愁他们不为赵佣卖命,而不至于将感激和忠诚献给太后。
皇帝这是宁可放手让朝堂乱起来,也要力保延安郡王的安稳。
只是世间明眼人所在多有,司马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能有几分机会让他入彀?一成,还是半成,甚至可能会更低。
不过,赵顼的做法,其实已经钳制住了旧党。
因为世人只会看到赵顼托孤的举动,不会去深思其中的用心,也不可能有机会了解。这是用士林和民心来压迫司马光等一众旧党,让他们不敢逾越雷池一步。
旧党可都是自命君子啊……他们敢不要脸吗?
先伤己,再伤敌,钳制上下,好狠的一招。
“翰林不在这里。”高太后抬头问王珪道:“玉堂那边今夜有谁留守?”
王珪停了一下,偷眼先看了赵顼一眼,这才低下头去,“回太后,是张璪。”
高太后点起身边的亲信内侍,“陈衍,去宣张璪来福宁殿。”
陈衍立刻领旨离开了——垂帘听政的太后的谕旨,是可以叫做圣旨的。有慈圣光献曹后的旧例在,招翰林学士夜入福宁殿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皇后绕在手上的汗巾,又被缠紧了一圈。
今晚的赵顼似乎精神很好,努力的要将所有的事都安排妥当。当陈衍离开,他又开始眨起眼睛。王珪翻着韵书,一个字一个字翻译,声音却渐渐不成语调。
司马光。
吕公著。
为师保。
赵顼艰难的眨着眼睛,用了半刻钟,将九个字的圣谕传递出来。
韩冈掌心中满是汗水,之前的猜测居然还是有错。
不是留着新党和旧党在朝中厮杀,而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旧党,站在了旧党的一边。
“官家,要以司马光和吕公著为师保?!”
高太后的声音尖利,听起来却让人感觉隐藏着几许怒意。可惜韩冈从侧面看不清高太后的表情,不过雍王脸色的变化,在韩冈的角度,却能尽收眼底。有那么一瞬,一直都用余光关注着他的韩冈,在赵颢的脸上,发现了一闪即逝的冷笑。
赵顼的眼皮眨了两下。
没有多,没有少,依然稳定。
这是在作交易,或者说,是妥协。跟太后做交易,向太后妥协。
韩冈都开始佩服起赵顼了。壮士断腕的刚烈,竟然在从来没有吃过苦的皇帝身上见到了。毕生的心血和成果,轻而易举的便放弃。这份狠决,韩冈真的没有见过几人做到过。
赵佣的年纪太小了,又没有其他兄弟,一旦他出了事,赵颢必然接位——有东汉旧事在前,不可能幼主夭折之后,再立一幼主,朝堂上下都会有忌讳。
所以赵顼才要想太后妥协,让高太后折腾就折腾朝堂,新法施行了这么多年,在地方上根深蒂固,旧法想要推行,只会一个麻烦接一个麻烦,到最后,高太后也不会有太多的精力来跟他的儿子过不去了。
反正高太后上台后有七八成的可能在旧党的帮助下,清光朝堂上的新党,更是会毫不犹豫的废除新法。既然如此,还不如就先卖个好,不要给太后留下麻烦。
等几年一过,赵佣成人,那就没有太后的事了。那时候,再恢复新法也不为难事。看起来是妥协退让,甚至是服输,但还是为了将来东山再起。
母子之间,算计到这一步,也难怪高太后会变了声音,而赵颢的冷笑也就能理解了——赵顼没有考虑到他母亲的性格啊。
韩冈再去看王珪和薛向,已经是变得面无表情的两人,看起来一样也都了然于心了。
不过有一点让韩冈觉得纳闷,他和两位宰执能想得通透,是因为他们在朝堂上的经验。但高太后能想明白,以她过去表现出来的性格,却让人觉得应该不可能想得透。何况她今晚还留了儿子在宫中,换作是曹太皇在她的位置上,决不至于这么做。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了。高太后现在已经是将自己放到了垂帘听政的位置上,那么从这一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且还是从结果上逆推原因,就不那么难了。另一方面,赵顼毕竟是儿子,做事和思考方式的规律,做母亲的想明白不是难事。
赵顼闭上眼睛,看起来在翰林学士入觐前,并没有更多的吩咐了。该说的都已经说了,该表明的都已经表明了,十几年的心血,在今夜被他完全放弃,视若敝履一般的丢到了一旁去。
在儿子继承皇位,和毕生的心血之间,赵顼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将他赵顼的血脉传下去,这样新法才有未来。
想得明白,做得更是痛快。
第一次,韩冈佩服起赵顼的手段,但他还是无法接受。
“太后,官家,张璪已奉旨在殿外听宣。”陈衍匆匆进殿,向着太后跪倒。
高太后提声道:“宣其入殿。”
陈衍立刻起身回头,提声道:“宣张璪进殿。”
当高太后开始垂帘听政,那么赵顼再也没有一言九鼎的权力了。
不出意料,韩冈在赵顼的双眼中找到了一丝失落,除非他能重新开口说话,而且要清楚、流利,否则,权力将不会回到他的手中。
以眼下的状态,赵顼的政治生命,正在渐渐终结。当内禅诏书下达之后,作为统御天下的天子,才三十出头的赵顼,将不再存在。





宰执天下 第25章 晚来萧萧雨兼风(下)
张璪进来了。
作为翰林学士在进殿前多半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他进殿时,看见太后、皇后、宰相、执政全都在列,身子还是猛地抖了一下。
尽管韩冈相信陈衍肯定已经对张璪解释了许多,但太后身边的内侍来传话,而不是天子身边的宋用臣、蓝元震等人,想必这位翰林学士肯定会有许多联想。
不过张璪毕竟还是为官多年的重臣,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先通过韵书亲眼验证过赵顼的神智,然后便在准备好的小桌案上开始起草诏文。
招司马光入京。
七步成诗的能力对翰林学士来说是必备的技能。第一份诏书很快就打好了草稿,张璪提笔修改了几句之后,誊抄了一遍交了上来——看看时间,最多也不过两刻钟。
王珪草草看了一遍草稿,又给赵顼念了一通。
通过眼皮的交流,韵书翻到了上声二十哿,诏书的草稿便发还给了张璪,让他在正式的隐纹花绫纸诏书上誊抄——天子说了‘可’。
誊抄的时候,天子的印玺也已被找出来了。
当诏书写好,王珪又亲自检查过,向皇后便把着赵顼的手,攥着天子印玺在诏书上盖上了鲜红的大印。盖好印,宰相王珪落笔签押。
一封召还司马光的诏书便就此出台。
看着宋用臣接过诏书,用黄绫紧紧包扎好,韩冈咬紧了牙。这一封诏书,可就意味着旧党在沉寂了十数年后,再一次回到了执掌朝政的舞台上。
政局犹如跷跷板,一头翘起,一头便会落下。
韩冈并不觉得落下的仅仅是新党和新法。他的学派与新法勾连得太紧了。如今的成就,有多少是出自韩冈主导的气学?拓边河湟是王安石一力支持的,南征交趾领军的是新党中坚章惇,最后平灭西夏也是从一开始就在王安石和赵顼议定的变法方略中。当旧党重新登上舞台,曾经是新党拿来炫耀的这几件事,又怎么可能不被旧党当成靶子来攻击?韩冈和他手下的人何能置身于外?
难道要将希望放在旧党的宽宏大量上?!
就像赵顼不愿拿儿子的性命冒险一般,韩冈也不愿意去赌赵顼的算计能百分百的实现,更不会去赌旧党的人品。不要脸的士大夫,永远都会比要脸的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总是能找到的。
韩冈不喜欢陷入被动,也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事业的命运落在敌人手中后,还能安心下来。
只是赵顼依然有条不紊的让张璪继续起草诏书。
司马光、吕公著,分别为太子太师和太子太保。而王安石……什么都没有。尽管只是虚名,但份量已经不下于宰执之位了。
尽管诏书没有参知政事们的签押,但并不是任免官员的诏令,仅仅是召臣子入京和两个虚职,在天子的印玺和宰相的签押后,就已经有了足够的法律效力,不愁无法通过。
通过三份诏书,赵顼十分直白的表明了他现在所作的一切,就是为了保住儿子能顺利登基。
三份诏书已经全部被黄绫包好,等天明之后,皇城、内城、外城开门,便会遣使出发。
看起来已经没有事了,赵顼也闭上了眼睛,但所有人还是在等着。
今夜还没有结束,应该还有一件最为重要,也是关键性的压轴要事需要解决。
韩冈在看王珪,不止一人将视线投向当朝宰相身上。额头和颈项上汗水涔涔的王禹玉王相公,一时间成了关注的焦点。
天子的态度都这么明白了,请立皇太子的动议,也该起头了吧?
前面赵顼说以司马光、吕公著为师保,那时候以王珪的聪明识趣,就该抢先一步请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宰相在场的时候,副枢密使的薛向不好先开口。而端明殿学士的韩冈,则是不能开口提议。
但王珪没有任何动静,除了当着天子、太后的面,在三份诏书后签押副署之外,提也不提册立太子之事。
即便是诏书全都写好之后,他依然保持着沉默,只是在流汗。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赵颢的神色一直很平静,但他现在想笑。对王珪的退缩看在眼里,冷笑在心头。
为了不受掣肘而用了这等没用的宰相。平日里是痛快了,但到了关键的时候,就是咬牙切齿也无法让一个废物变成谋国贤臣。
如今最重要的便是内禅,在赵顼还活着的时候,将皇位传给六皇子赵佣。
但内禅的事没人会催促赵顼,也没人敢催促赵顼,这需要赵顼自己提出来。臣子们只可能做好准备,亲如母子、夫妻,也不能径自开口让赵顼让出皇位。
可是连内禅的先决条件都达不成,那就是笑话了。赵颢当然更不会帮他的兄长。没有臣子开口,而由皇帝或是皇后主动提起,那么其中就有得空子可以钻了。
赵颢不屑的瞥了王珪一眼后,又将视线挪到了薛向身上。幸好不是章惇和蔡确——赵颢对他兄长的宰辅们下了大力气去了解——一个有名的胆大,另一个则最擅投机,没什么使他们不敢做的。至于薛向,胆子虽大,可惜已经老了。
视线最后落到了韩冈的身上。
赵颢很想笑出来,这样的窘境,不知道端明殿的韩学士是不是已经忍无可忍了?可惜他是最不可能开口请立太子的!纵然他是这座寝殿中最为期盼佣哥儿成为皇太子的几人之一,可他的身份让他不能开口。
看看皇兄怎么办吧。赵颢期待着。就算侄儿继承了大统,赵颢也不心急。时间有的是,身在深宫,区区一小儿,又能靠谁?
不需要太后狠下心对孙子如何,到时候,有的是想做王继恩的内侍。片刻风寒,一次惊吓,或是一点查验不出来的秘药,就能轻而易举的达到目的。就算太后知道真相又能如何,还能将他这个亲生儿子法办不成?
赵颢有足够的耐心。当他的皇兄真的像他日夜梦想的那般倒下,赵颢相信天命已经眷顾在自己的身上。不论怎么瘫在床榻上的皇兄怎么挣扎,命数就是命数,既然注定便不会再改变。
眼前的寂静,不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吗?
第一次,赵颢觉得大庆殿中的那张御榻,已是触手可及。
凝重的空气压在寝殿间不知过了多久,仿佛要拖到天荒地老一般,赵顼终于还是再一次睁开了眼睛,眨起眼。
王珪一时间如释重负,连忙拿起韵书,继续做起了皇帝的通译。
上平十四寒——韩。
下平七阳——冈。
韩冈在众人的视线中上前半步,躬身道:“臣在。”
侍——讲——资——
没等赵顼将整句话用眼睛眨完,向皇后已经急着开口:“可是着韩冈侍讲资善堂?”
赵顼眨了两下眼,做了确认。
张璪提起笔,开始起草第四份诏令。翰林学士笔下的字如流水,一行行的流淌到稿纸上。这是早就确定了的任命,只要稍稍聪明一点的玉堂内翰,都知道该早一点打好腹稿。而张璪,甚至准备了两篇。
但赵顼的圣谕并没有结束。
上平一东——同。
下平十三覃——参。
赵颢不安的扭动了一下身子;张璪的笔也顿了一下,墨字的流水遇上了大坝,无法再轻快的流淌;王珪、薛向,乃至所有人的双眼也一下投向低眉垂眼的韩冈,眼神中只有震惊。
去声九泰——大。
‘想不到还真敢做。’赵颢心底里冷笑一声,又恢复了平静。因为他清楚的看见了他的母亲的双眉,向中间靠紧了一点。
想依靠韩冈?也得看看娘娘高不高兴。
可惜韩冈并不是那么讨他母亲的喜欢。或者说,只要跟王安石有瓜葛的,太后都不喜欢,包括从来跟王安石合不来的亲家吴充——或许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吴充脖子下的那个赘瘤。
当然,赵颢知道,更多的应是有他这个二大王的因素在。市井的瓦子中编排了那么多唐朝奸王夺女不遂,贫寒书生双喜临门的杂剧,太后若是能喜欢起韩冈,岂不是笑话?好歹也是最疼爱的儿子,而韩冈,不过是个灌园子。
但王珪的声音重又变得干哑起来,去声的诸韵部中一个个向下移过去。
最终,停在了第二十四韵部。
去声二十四敬——政。
同参大政。
也即是参知政事。
入居东府,副署诏令,为宰相之亚的参知政事。
张璪的喉咙也变得发干,正拿着笔打着草稿的右手仿佛重有千钧,甚至抖了起来,在雪白的宣纸上留下了一串墨团。嫉妒、愤恨、无奈、自怜,诸般心思涌上心头,啃咬着心口,一时间五味杂陈。
因为就在半年前,韩冈生日时,朝廷赐物的诏书正是由张璪所草拟。
学士以上的重臣都能在生日的时候收到朝廷的赏赐,宰辅们尤其多,这是朝廷给重臣们的体面。当时已经是龙图阁学士的韩冈也不例外。
但张璪也从那份诏书中了解到了,今天,离韩冈三十岁,还有半年!
一个尚不及而立的参知政事!




宰执天下 第26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上)
……………………
张璪摆脱了失落,正在为韩冈出任参知政事的诏书奋笔疾书。
赵顼静静的等待着韩冈的回答。
“臣不敢奉诏!”
清朗却又决绝的声音,打碎了寝殿内的寂静。
韩冈在说什么?!这时候还玩欲拒还迎的把戏!?
连赵颢都瞪大了眼。三辞三让的旧例,难道韩冈当真准备一丝不苟的按流程做完?
韩冈却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退后一步,一字一顿的重复着极为简洁的五个字:“臣……不敢奉诏!”
不是故作姿态,不是欲拒还迎,更不是墨守旧规,韩冈的眼神坚定如钢,清晰明了到不让任何人误会的表态,他不想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这个局面下,接下这个参知政事。
赵顼病得不能说话;司马光被召回;又与吕公著同为师保;同时留在宫中宿直的韩冈又出任了参知政事。
这几桩事发生在一夜之中,是人都会怀疑韩冈在其中动了手脚。还能靠王珪、薛向帮他解释不成?也要人信啊。
新党必然会与他决裂,可韩冈他还没打算跟自己的岳父翻脸。而旧党那边,韩冈从来就没讨过好。众矢之的的他,一个孤家寡人的参知政事,能保得住气学?那可不会是再局限于学术领域的争锋了!
纵然成为帝师能保证十年后复兴的希望,可这又要耽搁多少时间?
时至今日,官位只是韩冈达成目的的工具。韩冈当然想更进一步,可他并不打算拿自己的心血去做交换。
韩冈前世曾经在旅途中翻过不少闲书,《舌华录》之类的古文笔记也曾翻看过,其中有一条给韩冈留下一份似模糊却又清晰的记忆:
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才,而不可以啖尝天下之豪杰;名航可以载天下之猥士,而不可以陆沉天下之英雄。
不要太小瞧人啊!
“韩学士……”向皇后开口想要劝。
但换来的是韩冈的再一次重复:“臣不敢奉诏。”
赵顼闭上了眼睛,眼皮沉沉的,让人清晰的感觉到他心头的疲惫,竟有一股穷途末路的气息。
要是拖到最后,逼得赵顼自己明说要册立太子,那么今夜没有开口的王珪、薛向和韩冈,还怎么能忠心于六皇子——做了,不一定会记得,但没做,却会被记一辈子。官场上,拜年送礼是这个道理,册立太子同样是这个道理——赵顼现在又岂能逼着他们离心离德?
赵颢看着他的皇兄,不知为何,一股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悲凉窜上心间。赵顼刚刚发病不过一天,宫中宿直的三位重臣,竟全都跟他离心背德。换作是一天之前,又有哪位重臣敢如此违逆天子?
向皇后正瞪着韩冈,她的眼神中充盈着愤怒……以及哀求。
只是韩冈依然毫不动摇。
如果是牺牲了十多年的心血,只为了一个参知政事,这个交换他绝不会做。
赵顼今夜的几封诏令,已经触到了韩冈的逆鳞。他不在乎钱财,不在乎官职,但他不能不在乎他的心血。
不仅仅是气学,还有新法所带来的一切——自从熙宁二年,他接受王韶的举荐之后,新法就已经跟他脱不开关系。
这不是皇帝一人的东西。赵顼没有权力毁掉。
王安石的,吕惠卿的,王韶的,章惇的,还有他韩冈的。这是数千上万参与到新法进程中的人们的心血。这关系到无数受益于新法的百姓们的生活。
纵然今天的赵顼自觉是逼不得已,但韩冈却绝不会认同。
如今的大宋,之所以能从仁宗、英宗遗留下来的财政黑洞和军事惨败中爬上来,是建立在新法顺利推行的基础上的。
新法不仅仅旧党口诛笔伐的聚敛之术,更是‘国是’,是行之有效的国家战略。
被开拓的话河湟可以作证!被灭亡的交趾可以作证!被瓜分的西夏可以作证!戒备森严的辽国边寨同样可以作证!
一旦旧党粉墨登场,主导朝局,那么之前十几年新党所建立的一切,便会成为沙土垒砌的大坝,在洪流中被冲垮毁坏。就算十几年后重新修起,造成的伤害也注定留存,不可能恢复原状了。而攀附在新法成就上,由气学格物所造就的一切,也将会是连锁性的崩塌。
军器监、将作监,交州的蛮部分封,河湟的诸部羁縻,许多制度都是韩冈与王安石、章惇、吕惠卿这一干新党中人交流之后制定的。韩冈看不到在旧党上台后能有幸免于难的可能,即便衙门会留下来——这是肯定的,几十个实职差遣就算司马光、吕公著也不敢随意废除——但其中的制度却留不下来。
或许在天子的眼里,相比起皇嗣的传承还是小事,可在韩冈这边,却绝不是可以轻言放弃。
当然,韩冈不会蠢到只拒绝自己头上的那一份升任参知政事的圣旨。赵顼的那三份诏书,毕竟已经写好了。
赶在重新睁开眼帘,双瞳中透着决绝之色的赵顼眨眼之前,韩冈再一次开口。
“参政之职,臣不能奉诏。”这一回,韩冈改了用词,不再是‘不敢’,而是‘不能’,同时,还明确了仅仅是针对参知政事一职,而不是侍讲资善堂。他跪倒在地,拜了一拜,抬起头,视线扫过太后、皇后、宰相、亲王,最后落在赵顼的脸上,与已成废人的皇帝对视着:“臣不辞万死,恳请陛下册立太子!”
王珪不提,薛向不提,那么他韩冈来提。
虽然以药王弟子的身份,第一个而不是跟着其他人之后来请立皇太子,等于是在明说赵顼活不长了。以韩冈在医学领域中的份量,他现在做的事一旦传到宫外,便是给京城中正在疯传、连夜色也决然掩不住的谣言,敲上了千真万确的印章。
不会没人明白这个后果。王珪、薛向、韩冈三人中,绝对不能领头请立太子的,只有韩冈。这一点,王珪、薛向肯定清楚,瘫痪在床的赵顼同样应该明白,甚至赵颢都能想得通。
可王珪做了哑巴,而薛向也随之仿效。所以赵顼无奈之下给了韩冈参知政事一职,并不是要任用他的才干,也不是让他代替王珪提议,而是更加直白的表明了保护赵佣的心意——依然是在催促王珪。
其中最多也只有一小半的打算,是希望韩冈在王珪仍然退缩的时候,开口请立太子。只因为韩冈开口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韩冈却不能等待下去,辞了诏命带来的损失,必须立刻弥补。混乱不可避免,但这正是韩冈想看到的。他现在需要争取时间。
众目环伺下,端明殿学士低下头去,静待赵顼和王珪的反应。
但出人意料的,紧接着韩冈跪下来的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张璪,“臣张璪,请陛下册立太子。”
1...823824825826827...10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