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这皮裘厚重宽大,小丫头裹着,犹如小猫一样。

    皮裘的里衬里,还有在马车里暖呵呵的余温,小丫头冻僵的身子,就如冰山被暖阳普照一般在渐渐消融,她呵了一口白气,胆子便大了一些。

    弘治皇帝笑了“你叫什么名字”

    小丫头想了想“我阿爷叫我野丫头。”

    弘治皇帝“”

    方继藩站在一旁,面带笑容,虽然感觉自己的智商被一个小丫头按在地上摩擦,可这似乎没什么打紧,谁都有是孩子的时候,比如说自己

    弘治皇帝便道“你家里租了几亩地”

    “八亩。”小丫头利落的接着道“我爹娘高兴坏了,说是可以租种十年,十年之后只要肯,还可续租,我爹和我阿爷前几日,每日早出晚归,清早便起来,去给地挖沟渠引水,将地好好的翻一翻,还要烧一些草灰,等来年的时候,就种稻子,稻子生出来,便是白米,白米烹出来,可香了,以后每日都有米饭吃,便再也不会挨饿了,阿爷说,他是赶上了好时候,就算是明儿死了,想到儿孙们有地种,饿不着,便也能瞑目了。”

    弘治皇帝吸了口气。

    他早已知道,白米饭,对于他的子民而言,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当初他登基,一直到弘治十二年间,每日殚精竭虑,不可谓不勤政,可当时的天下,寻常的百姓,莫说是白米,便是黄米的粥水,一年到头,也未必能都吃的上,许多人家,不过是饱半年,饿半年。

    可这白米,还能做成饭,几乎就是寻常人家,最奢侈的食物了,看着这丫头,满眼憧憬的样子,弘治皇帝虽在寒风里,身上的皮裘脱了去,给了这丫头,身上有些冷,心里却是暖呵呵的。

    他带着亲和的笑容道”是啊,好田可以种稻子,这里的地好,种出来的白米,可以吃。若是劣一些的山田,可以种红薯,可以种珍珠米,种好了,也就有杂粮吃了,你除了白米,还爱吃什么“

    小丫头想了想,摇摇头,固执的道”白米是最好吃,你什么都不懂。“

    弘治皇帝”“

    方继藩便伸手,捏了捏小丫头的脸蛋,偷偷的加了点力,仿佛是在警告她不要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好气氛。

    弘治皇帝随即道”不错,白米饭是最好吃的,看来确实是朕孤陋寡闻了,你说的对。“

    弘治皇帝随即叹了口气,转身登车。

    坐上了车,车驾继续穿过乌压压的人流而去,待出了城,一道曙光露出来,弘治皇帝已拉上了车帘子,不忍再去看道旁的百姓了。

    ”继藩,你做的是对的。“在沉默了很久之后,弘治皇帝道。

    方继藩道”不知陛下所指的是“

    弘治皇帝道”打击豪强,收天下土地,免租给百姓。朕有时,做事时,难免难下决心,因为朕不是你,朕要顾全大局。所以做任何事,身边难免有人会提醒朕,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虽然朕极力信任你,让你放手去做,可朕的心里,又何尝不在打鼓呢,朕怕啊,历朝历代固有的经验摆在面前,朕循着先人们的方法去做,至少,可求个稳当,你继藩所为之事,却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朕让你去做,何尝不是将这大明江山,押注在了你的身上,进行一场豪赌。“

    “可现在朕终于可以踏实了,方才那叫丫头的人,她的无心之言,真让朕感慨,在她眼里,世上最好吃的便是白饭,白饭哪”

    弘治皇帝摇摇头,不禁苦笑“免租之事,你是居功至伟,朕没有反驳那丫头,你知道是为何吗”

    方继藩道“等有朝一日,这小丫头年年岁岁都可以吃上白饭时,她便觉得白饭不好吃了,到时,她自然知道,她是错的,陛下没有必要和她见识。”

    “不错。”弘治皇帝微笑“朕便是这样想的,朕不能靠嘴巴来说服她,而要让她自己说服自己。诚如那王伯安成日说的那般,清谈无用,俯身去干即是了。”

    方继藩笑吟吟的道“陛下圣明。”

    “解决了这些事,朕也就如释重负,只是这刘文善人等,此去佛朗机,已有一年之久,却不知这北方省如何了。还有,黄金洲那儿,迁徙了这么多的人口,可有什么成效不只如此大量的儒生去了奥斯曼,去了吕宋,朕在想,不知现在是什么光景。朕在京里,就担心寻常的百姓生计,恨不得多出来看看,可到了外头,却又担心国家大策,能否顺利。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朕自己是天子,却是很能体谅欧阳修的话了。”

    方继藩也皱眉“儿臣也极担心,黄金洲那儿,父亲在京里,也不安分,他现在身体恢复了一些,几次希望能够回黄金洲去,陛下那黄金洲里,不但有无数我大明百姓,更有儿臣数不清的弟子,何况,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家人,他们可是和儿臣,同处一源,儿臣好几次梦见他们被西班牙人袭击,被土人追打,被虎狼所害。”

    弘治皇帝点点头,他能理解方继藩的感受,于是拍拍方继藩的肩“赶路吧。”

    转眼之间,圣驾至京。

    太子朱厚照,率皇孙会同百官,一齐至大明门迎驾。

    朱厚照显得精神奕奕,不过他戴了一副眼镜,整个人,显得儒雅了许多。

    百官们自是知道陛下和齐国公在江南的所为,心情大多复杂,这庙堂之上,出自江南的大臣不少,谢迁就是一个,他的全家,也被送走了。

    后院着火啊。

    转眼之间,自己居然成了吕宋人。

    弘治皇帝下了马车,朱厚照带着百官行了大礼。

    见着了自己的儿孙,弘治皇帝一扫疲态,显得格外的激动“太子怎么了,眼睛不好了吗”

    看着朱厚照的眼镜,弘治皇帝大吃一惊。

    方继藩也忧心起来,小朱这些日子,成天在研究院里,这好好的眼睛,怕是废了,看着他鼻梁上的眼镜,怎么瞧,怎么怪异。

    朱厚照喜滋滋的道“回陛下,儿臣的眼睛好着呢。”他摘下眼睛,左右翻转“您瞧,这眼镜没有度数的,可研究院里许多人都戴,儿臣觉得自己不戴,好像不合群。他重新将眼镜戴上,咧嘴“这样就舒服多了。”

    弘治皇帝“”

    方继藩噗的一下,差点喷出口水来。

    弘治皇帝便板着脸“朕命太子监国,你便成日在研究院里,这天下大事,一概不管了嘛你自有你的兴趣,朕也没有阻拦,可这天下大事,关系的乃是万民的福祉,你是太子岂可不管不顾。”

    其实弘治皇帝见了自己的儿子,此时喜悦劲还没有过去,此时朱厚照但凡说一句,儿臣万死,弘治皇帝便要顺坡下驴了。

    谁晓得朱厚泽叉腰“管了呀,父皇怎可无端骂人”




更新送到,求保底月票
总算写完了昨天的,本来国庆想休息一下,可是想想这样是不对的,一个成熟的作者不该休息,何况是假期,读者恰恰在这个时候看书,更新送到了,月初,求点月票老虎错了,以后一定按时更新。

    现在是双倍月票,双倍的支持,支持一下。



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天下第一军
    刘健也看懵了,细细的看着清单,不禁咂舌。

    这还只是一个卫五千人而已。

    而太子殿下的构思,是未来设置三十六卫的常备军。

    不只如此,在未来,甚至……还需建立一个保障军备的体系,若是遇到大的战事,这五千人的卫,将扩编至两万人。

    若是这样计算的话,这军需……国库哪里有这么多的银子。

    这等于是一个无底洞哪。

    刘健目光复杂的看了李东阳和谢迁一眼,李东阳就苦笑道“殿下的心思是好的,当下卫所确实是弊病重重,或许将世袭卫所改为常备军,确实是能消弭诸多的隐患。这是陛下设立的第一军,太子殿下急于求成,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两百万两银子,哪怕是将来维护起来,一年也需纹银百万以上,往后还需扩编,还需设置更多的卫所,这所需用到的银子只会越来越多!哎,我大明,哪里有这么多的余力。刘公,你如何看“

    刘健脸上透着几分无奈,叹口气道”陛下不是已经说的很明白吗监国太子下的旨,没有失信于人的道理,这关系着的,乃是军务,不可小看,此事,兵部尽力配合吧。“

    ”什么“马文升一听配合,几乎要炸了,他今儿来这是找支持的,可不是要的这两字。

    马文升也不笨,立马说出了一个难办的重点“兵部要配合,需先户部拨发钱粮,如若不然,如何配合”

    李东阳听到此处,细细一琢磨,随即看了一眼刘健,笑了。

    他似乎明白了刘健的言外之意,于是道“这个好办,兵部这边,其他地方的用度,自当节省一些,户部这里,该拨的银子,不会少。”

    马文升愣了一下,万万想不到,连这兼任户部尚书的李东阳,竟也对此极为认同!

    他无法理解,平日便是几万两银子都抠抠索索的内阁诸公,怎么一下子,就如此大方起来。

    马文升自是依旧不甘心的,于是绷着脸道“诸公,下官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虽说从前那些御史和翰林清流,成日捕风捉影,言之无物,四处弹劾,邀买人心,可谓大恶,这些年来,陛下整治了一番之后,风气大改,可谓是革除了我大明袖手清谈的旧弊。可就事而论,杜绝袖手清谈,不代表,若是对于不对的事,就该当对任何的事都沉默不言,凡事切忌的,乃是矫枉过正,似此等荒诞无稽之政,怎么可以听之任之呢,非但不去阻止,反而去纵容……这是什么缘故”

    刘健便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沉默不语。

    李东阳却是微笑,看了刘健一眼,则道“是不是恶政,不试怎么知道”

    马文升便提高了声调道“可单凭这五千人,就是两百万两银子啊”

    李东阳就道“既然马尚书尚且知道两百万两银子不是小数,觉得心疼,那么…宫中……”

    猛地一下……

    这真的是一言惊醒梦中人了,一直懊恼不已的马文升,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什么。

    内阁与其反对,给太子泼一盆冷水。

    倒不如,顺势而为。

    一方面,听说花费如此之大,单单一军就耗费如此多的银子,陛下那儿,只怕也心疼的紧。

    另一方面,太子花了这么多银子,只建成了五千人的新军,迟早是要碰壁的。

    可谁都知道,当今太子是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性子,现在若是极力反对,只会惹来太子殿下的反弹,谁知道太子殿下得不到支持会不会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反不如让他自己知难而退呢!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啊。

    马文升想明白了,沉重的心情一下子轻盈了许多,于是喜滋滋的道“好,既如此,那么……兵部自是极力配合太子,该出的银子,兵部想办法筹措,太子殿下所需人力物力,兵部也定当鼎力协助。”

    刘健却道“可不要忘了,此前的卫所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太子的章程,只是过激而已,可是这并不代表,我大明依旧保守残缺,因而……兵部趁着太子殿下折腾的功夫,也要拿出一个章程出来,这个章程,务求的乃是稳妥,既要革新,却又不可太过,这不是小事,明白了吗”

    马文升心里有计较了,他深感责任重大,于是肃然道“兵部一定尽力而为,此次,一定不会让刘公失望。”

    “很好。”刘健颔首点头,而后道“太子殿下和齐国公的心是好的……”

    下头就没有继续说下去了,而是摇了摇头。

    …………

    这一次,朱厚照也吃一惊了,万万料不到……这次兵部,居然很痛快。

    几乎是要什么就给什么。

    最新的火炮,最新的火铳……因为兵部没有储备,所以赶紧的下了订单。所有的弹药,统统也都及时给付。

    不只如此,兵部这边预备给新军的营地,也自原有的亲军军营里腾出了地来,并且请了匠人,重新去修葺。

    至于朱厚照和方继藩所设计的新军服,兵部也没有什么异议,直接寻觅作坊生产。

    这新的军服,不再着铠甲。

    朱厚照和方继藩一致认为,未来的战争形态,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近战已经从主流,退居成了末流,且因为火器的大规模应用,迟早大明所面对的敌人,也都将是使用火器的对手,那么铠甲就变的无用起来。

    这沉重的铠甲一旦无用,取而代之的,是耐磨的军服衣料,同时为了保证补给,军中将配置的更多的是个人的行装。

    对此,兵部依旧仍无异议。

    紧接着便是招募人马,大明啥都缺,就是不缺人!

    带着太子命令的一群军事学院骨干,早已磨刀霍霍,按着齐国公的吩咐,专门往赣南,浙西,福建,粤北,山东,陕西等地钻。

    南人……居在深山之中,生活条件艰苦,犹如当初水师的义乌,永康兵一样,这些人为了生存,打小便言传身教,这大规模殴斗的本事,可是祖传的,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自豪与山东,陕西等地,历来高大,身子骨结实,自也是募兵的最佳人选。

    这一次……不再只招募军户,而是精挑细选,且给予的俸禄不低,出去做工,大抵也只是这个工钱。

    不只如此,对于那些居于偏僻之地的男丁而言,这个薪俸,吸引力自是更大一些。

    很快,源源不断的兵源,开始入京。

    兵部这里,也开始为所有的新丁造册。

    紧接着……王守仁便接到了一个命令,他毫无意外的被任命为第一军都指挥。

    这位王伯安先生,可谓是允文允武,是一块好钢,总是用在了刀刃上。

    从一届文官,成了地位较为低下的武官,一般人大抵会心有不甘,而王守仁自是一直都不是普通人,没有任何的怨言,二话不说就背了包袱,先行进入空荡荡的军营中,算是赴任了。

    方继藩又不禁感慨,王守仁是弟子之中,最有良心的那一个啊!

    到了开春,新丁们悉数集结,随即……王守仁便按着方法,进行操练。

    他需拟定出一个能够推广的练兵之法。

    用不了多久,一个王守仁的章程便送到了御前。

    弘治皇帝特意的召了诸臣进行讨论。

    此时,万物复苏,而弘治皇帝的头上,已是满头银发,他显得苍老了许多,对于这常备军的建立,他显得忧心忡忡。
1...11961197119811991200...12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