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不只如此,对于文吏们而言,他们的工作效率,也是大大的提高,至少……眼前这个书吏,填报表就比户部的钱粮主事杨晓,要快捷的多。
抄录出数字,套用公式进行计算,最终再摆在弘治皇帝的面前,弘治皇帝扫一眼,一清二楚。
这比之以往繁琐冗长的过程,工作量大大的降低,效率大大的提高。
弘治皇帝当然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东西所能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他激动的拿着报表一边踱步,一边细看。
他口里喃喃自语,偶尔,抬头。
最后,他看过的报表,传阅到刘健等人手里,刘健等人一开始看不太懂,方继藩也懒得和他们解释。
可毕竟报表是极简单的东西,认真去看,大抵懂了。
刘健哪里是不识货的人,在一切了解了之后,不禁道:“陛下,倘若天下州县,乃至至内阁和各部堂,都推广此物,那么……何止是事半功倍,能结余下来的笔墨、纸张、人力、钱粮,不知凡己啊。”
效率就是钱。
他顿了顿:“何况,若如此,臣等也轻松许多,对这天下,更是有莫大的好处,足以使庸官无所遁形。”
弘治皇帝面上红彤彤的,他是勤政的皇帝,正因为勤政,方才这明白这报表的厉害之处。他颔首点头:“不错,数字,数字……”
他喃喃念着:“若是将天下的一切的政绩,都转化为数字,再变成这个报表呢如此一来,朕不需去看那些无用的奏报了,几个报表,就可取代数十上百本奏疏。”
数字化……
方继藩:“……”
当然,此数字化,非彼数字化。
弘治皇帝所言的数字化,是将地方的情况,统统计入统计数据,这个数据,再转化为报表,这样一来……
方继藩心里叹了口气。
别人家的穿越者,都是亲力亲为,酿个酒,造个玻璃,都需自己去升或火搭炉子。
好嘛,我方继藩,是不是穿错了地方。
这些古人,没一个省油的灯哪。
自己只是点拨一下,方小藩就琢磨出了报表。
报表送到了弘治皇帝面前,弘治皇帝立即就联想到了数字化。
再接下来,难道就该是将这些数字,总结出一套gdp的计算方法,以此评定政绩之后呢,科…科学发展……
弘治皇帝来回踱步,道:“孙卿家,计算好了吗”
那书吏,早就计算出来了,可是这位孙晓孙主事,还在埋头打着算盘,啪啪啪啪啪啪……
孙晓顿时感到了压力,应该算错了吧,怎么会这么快,不可能,绝不可能。
心里这样想,可是……他有点急了。
虽然急,那也没用啊。
三个人,围着案牍,继续噼里啪啦的计算。
好累啊。
又累又饿。
这才算了一小半。
不好,有点尿急了,该不该奏请陛下,准许自己去出恭呢。
不可,不可,有辱斯文,还是不好。
忍着吧。
黄豆大的汗,自孙晓额上渗出来。
他手微微有点颤抖。
算盘打的有点急了。
弘治皇帝道:“还要多久”
“这,这……只怕要明日。”
弘治皇帝苦笑,看着孙晓又急又是恐惧的样子,他朝萧敬道:“取他的账目来,对一对,看看他现在算出来的帐,和报表之中,是否有出入。”
萧敬会意。
要想知道,报表中的数目是否有问题,只要比对一部分数字便可。
可比对的时候,萧敬方知陛下为何如此激动。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千古一帝
萧敬突然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伺候陛下他乐意啊。
可还要受一个女娃娃的管,那咱当初,为啥要割了自己
弘治皇帝意犹未尽:“统计司的职责,除此之外,还要先召各部的官吏进行学习,让他们学习如何看这报表,也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填写,各部再委派人员,至各布政使司,各府各县,这上上下下,都要学,要懂,更要精。刘卿家。”
刘健不断的点头。
报表他是看的了,这是好东西啊,有了这么个玩意,不但将来治理天下起来,轻松省力了许多,而且,也将会大大的减少被蒙蔽的可能。
这也是为何,陛下将统计司置于内阁之下的原因,必须得有一个独立于六部之外的系统。
而陛下命厂卫协助,显然,也是深思熟虑的办法。
厂卫之于朝廷各部,本就是水火不容的存在。
正因为水火不容,方才可杜绝下头的官吏在统计上做手脚。
刘健道:“臣在。”
弘治皇帝道:“传抄邸报吧,先吹吹风,而后……对了,继藩,你们算学院,也要出不少的学员,先让他们学习,而后,再委任到各府各县去,这是大学问,看似简单,却需得有章有法,因而,非要好好让地方上的官吏,学精不可。”
方继藩和刘健纷纷行礼:“遵旨。”
弘治皇帝这才松了口气,他无法想象,方小藩这小女孩儿,自己居然委以她如此的重任。
现在回想,真是不可思议。
弘治皇帝低头,又取了报表来看,此时,他不再将方小藩当孩子看待了,凝重的道:“若是国库的钱粮不足,朕从内帑里,再取十万两纹银,充作此次摸排天下各州府实情的钱粮,小藩,你放心大胆的去干,朕到时,还有恩赏。”
方小藩激动的俏脸通红:“好呢,陛下放心,这天底下的财货,臣定给陛下摸得一清二楚。”
弘治皇帝笑起来:“方家,真是满门忠良啊,你们的父亲,在黄金洲,倘若知道你们兄妹二人,如此出色,还不知该有多高兴。朕会给你们的父亲修书一封,算是给他报个喜。”
弘治皇帝随后看了萧敬一眼:“萧伴伴。”
萧敬佝偻着身子:“奴婢在。”
“朕的话,你听明白了吧”
“奴婢听明白了,奴婢一定好好协助方舍人。”
弘治皇帝道:“办妥了,你也有功劳,办不好,朕不办方卿家,找你。”
这句话,情有可原。
报表是方小藩献上的,她是计算天才,可她毕竟年纪还小,年纪轻轻,就独当一面,若说她有其他的心思,弘治皇帝是不相信的,因此,事情若是办砸了,她虽有过错,可是不多。十之,就是下头的人欺上瞒下,不肯鼎力协助,所以,弘治皇帝冤有头、债有主,厂卫那里掉链子,就找你萧敬了。
萧敬忙艰难的道:“是,是,奴婢知道了。”
“这便好。”弘治皇帝微笑:“朕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眼下这些报表,还是过于粗糙,他期待有更详细的报表出来,不过……想来将整个天下摸排一遍,没有一年以上的功夫,是别想的。
弘治皇帝呼出了一口气,左右张望:“朕也乏了,起驾。”
说着,弘治皇帝突然驻足,他面上露出了不悦之色,朝刘健道:“刘卿家,近来,有不少的翰林和御史,成日上奏,说什么昌平乃大治之世,这些奏报,以后朕不必看了,若还有这样的奏报到了内阁,你们不必进上,直接留中吧。”
刘健面露惭愧之色。
他当然知道清流和士林的读书人们都想什么。
这群人,就好像溺水之人,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属于他们的时代,正在逐渐离他们的远去。
从前他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何等的风光得意,可自打新学渐渐的开始深入人心,他们就如一群弃儿,在朝中,天子越发的不器重他们,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保定布政使司上头,在庙堂,科学院的地位渐渐巩固,陛下更倾向于听从科学院的建议,而不是那只精通文史的翰林院。
吏选官,也已开始崭露头角,逐渐的,为朝廷所倚重。
哪怕是科举……他们也再难有什么作为,竟被新学之人,占去了不少的名额。
长此以往,他们的未来,已经可以想象了。
以往能入翰林,便是天之骄子,成为万千人所羡慕的偶像。
可现在呢,翰林院已经开始渐渐的式微。
他们就如一群溺水之人,而此刻,毛纪在昌平的事迹,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他们毫不犹豫的将这救命稻草一把抓住,恨不得告诉全天下,朝廷……是有选择的。
新学可以在保定布政使司做出亮眼的成绩。
理学也可以。
圣人的目标,不就在昌平得以实现吗
这些人,疯了似得上书,不断的夸奖,并且表达出了,这昌平,才是正确道路的愿望。
明里暗里,他们贬低新政,甚至……对太子殿下,也颇有微词。
可这些……
身处在内阁的刘健等人,却是两面为难,他们很清楚,他们是无法堵住天下读书人的悠悠之口的,可是对那昌平所发生的事,刘健并不认同。
新学重民富国强。
而理学重教化。
他们更倾向于前者。
刘健道:“陛下………
第一千二百六十章:人去哪里了
夜里的昌平县城寒风凛冽。
这里到处都是禁卫,夜里灯火俱灭,宛如一座死城。
这死一般的县城里,禁卫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但凡有人盘查,萧敬上前,一个令牌,对方便面带恐惧之色,退下。
厂卫办事,闲人莫问。
弘治皇帝终究还是上了马车,坐在马车里,看着这黑黝黝的一片,不禁对车中的方继藩道:“说也奇怪,这里死气沉沉的。”
方继藩笑吟吟的道:“陛下,鸡犬相闻嘛,你看,这里不是果然有鸡鸣和狗吠吗”
弘治皇帝虎着脸:“休要胡言乱语。”
他看着车窗外,吩咐道:“去和萧敬说,出县城去。”
马车至县城的东门,立即有人取了萧敬的腰牌前去交涉。
城门守备哪里敢怠慢,知道厂卫有事要出城,火速开了城门一角,令弘治皇帝的马车,和数十个卫士出去。
弘治皇帝有些乏了,在马车中打了个盹儿,睡过去之后,等他起来时,忍不住咳嗽:“何时了”
方继藩躺在一旁的小沙发上睡得香,打着鼾声。
倒是外头的萧敬听了个真切,敲了敲马车的门,在外道:“陛下,已到卯时了。”
弘治皇帝拉开了车帘子,一缕阳光照耀进来。
方继藩觉得自己的眼睛一刺,忙是用手揉眼睛。
于是方继藩开始咬牙切齿,半梦半醒的骂道:“狗一样的东西……”
“继藩。”
方继藩才张开眼,看了看弘治皇帝,面上的杀气,转化成了温柔,他微笑:“啊,陛下,您醒了啊。”
弘治皇帝道:“这一句话,该是朕说才是。”
方继藩便无词了,人刚刚醒的时候,大脑还未开机,此时有点懵。
弘治皇帝没理方继藩:“萧伴伴,现在到哪里了。”
“出城十五里了,路上有积雪,不敢走快。”
弘治皇帝皱眉:“不见村落吗”
萧敬踟蹰起来。
“说话。”
萧敬道:“路过了两个村落,见没什么人烟。”
“这怎么可能,这是昌平啊。”
“要不,陛下,方才我们就过了一个村落。”
“走,去看看吧。”
弘治皇帝颔首。
自来了昌平,他就浑身的不自在,也不知什么缘故。
马车又动了,过了片刻,远远的,竟传来了读书声。
这读书声,听着甚是亲切。
弘治皇帝心里一动,叫停了马车,和方继藩一道下车。
这里是一处村口。
雪已停了,积雪已覆盖了村前的小路,可这时候,依旧不见多少人烟。
弘治皇帝带着人走进村里,这村里竟有一个学舍,学舍里,一个老儒生,正教授孩子们读书。
弘治皇帝心里一暖。
看着这些孩子,弘治皇帝不禁激动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