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天下为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闭门造車
作为皇家公主,不仅仅要会闺阁女孩们必须会的一切技艺。对于政治的敏感度也不能差。读史更是成了每一位公主的必修课。在这方面,嘉善长公主也有自己的见解。别的不说,就说这衣饰,汉人讲究的是深衣、讲究的是峨冠博带。无论男女,露出锁骨也会用衣冠不整四个字来形容。而如今大齐朝的女眷们在夏天里面经常穿的襦裙,无论是高腰襦裙还是齐胸襦裙,其实都是鲜卑人等民族的服饰演化而来,最明显的就是胸口裸露出来的那一大片。至于褙子,更是在深衣和襦裙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已经是鲜卑人完全融入汉族的标志了。
现在看起来是一片和平、欣欣向荣,可又有谁记得这种和平乃是用无数的鲜血换来的?
别的不说,就说唐代的一次又一次的政变。与其说是人心不足,还不如说是李唐王族背后的鲜卑人和汉人世家的一次又一次地争斗,最后将整个王朝都拖入了深渊。
这就是历史给后人的警戒。
一时之间。这听思台上倒安静了下来,每一个人都若有所思,直到他们听到了有人道:“哦?真是难得,看来今日朕是有口福了。”
诸人都是浑身一震,连忙转身,对着皇帝拜了下去。
皇帝连连摆手:“平身。”
皇帝到底还是没有忍住。亲自跑了过来。
他终究是一位父亲,就是表面上不曾显露出来。可是他还是非常担心长乐公主的。
皇帝很随意地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他的眼光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颜洌和贾玖两个人,当然,坐在贾玖身边的贾倩和贾清,他也注意到了。
王继恩到底是皇帝身边得用的人,在皇帝的眼光在贾倩和贾清身上停留的时候,他立刻就在皇帝的耳边作了介绍。
皇帝听说是贾家的养女,还在颜师面前露过脸,当即就道:“原来是忠良之后。可惜了,若非当年那场变故,也不会有人心动荡,朝廷也不会流失那么多人才。张大人可惜了。”
明明已经记不得贾倩贾清的亲祖父的名字,皇帝还是作出了一副深表遗憾的样子。若是换了其他人,比方说薛宝钗之流,只怕早就感激涕零了,可贾倩和贾清到底不同,他们两辈子为人,一个虽然一度是二木头,可这心里清楚着呢,只不过没有这个底气和后盾去争只能日复一日地混日子罢了;一个是在那个人情冷漠地世界里长大的,世界观早已经成型,基本上不会轻易相信人。皇帝的表现,只不过换来他们的诚恐诚惶的“皇恩浩荡”、“民女惶恐”,可到底如何,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对于皇帝来说,这也足够了。身在皇宫之中,演戏是必备的技能,如果不是演技过人,皇帝也不会在众多的兄弟里面脱颖而出,最后登上这把椅子。而且,现在他也只要一个说话的由子而已。
果然,只听皇帝道:“昔年朕一直不明白王大人为何对庶女百依百顺,可如今朕也能够体会一二。可是朝中的那些大臣,居然过半都在劝朕和亲!和亲!和亲!敢情去和亲的不是他们的女儿,他们不心疼!明明每一个都知道这里头的坏处,居然还要和亲!”
刚开始是三分真,到了后面却是十成十的愤怒了。明明他才是皇帝,却被臣下逼到这个地步,实在是奇耻大辱。
贾玖沉默了一会儿,这才道:“万岁,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也许来年会有好的转变也不一定。”
皇帝道:“嗯?为什么这么说?”
贾玖迟疑了一下,道:“只是一点感觉而已。万岁心疼公主殿下想拖延和亲之事。可臣女隐隐觉得,也许草原上也不愿意和亲呢。”
皇帝一愣,道:“怎么说?”
贾玖想了想。道:“月有阴晴圆缺,海水亦有潮汐,而草原上的人口也用消长。就跟蝗虫一样,几乎是三年一次小范围的虫灾,十年一次大规模的虫灾,甚至没一百年就会发生一次可以威胁到中原安危的超大规模的虫灾。臣女上次拜见颜师之后,又借着道门的相关记录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草原南犯也是有规律的。而在明后两年,会有一次大规模的南下。”
“当真?原因呢?”
贾玖道:“情报太少,无法断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人口的压力,食物的压力,以及上位者的野心,都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在此之前,草原部族互相厮杀不休,人口也在部族与部族的战争中被大量消耗。但是,即便是如此,草原上的人口也在缓慢增长。如今,草原上已经出现了八个大型的部落联盟。部落与部落之间也出现暂时的和平,而这种和平带来的结果就是草原人口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草原能够容纳的人口有限,所以。草原人大规模南下已经近在眼前……”
皇帝一愣,道:“那么和亲呢?”
“一个麻痹我大齐的借口和手段而已。”
皇帝差一点跳起来。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可能。之前他的妹妹端荣长公主带来草原上一片和平的消息的时候,皇帝还在心里偷偷地高兴过,以为草原上没了争斗,那么和平也会跟着而来,哪里想到这会是战争的序幕?
嘉善长公主忍不住道:“怎么会是这样?当初皇姐说草原上已经止了刀兵。我还为皇姐高兴,怎么会……”
贾玖道:“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力是隐蔽却也是扎扎实实的。就拿草原上来说,寒冬占去了一年里面近乎一半的时间,能够看见一望无垠的绿色的原野的季节,大概也就只有四个月而已。如果不早早地预留出过冬的草场,可能不止一个部族会在冬天里面饿死。这样的生存环境太过恶劣,所以草原上的人才会热衷于杀戮和抢劫,因为只有去抢去拼命,他们才能够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吃饱穿暖,对于草原上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也正是因为想活下去,才造就了他们在马背上长大的事实,也造就了他们才走路就会挥舞弯刀的事实。对于这样一个在杀戮中成长的民族,仁爱有用么?劝他们仁爱,能够为他们带来食物么?”
没有人能够怪罪一个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如果一个民族在生死线上挣扎,那么,这个民族如果不抗争的话,就只会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在朝堂之上,皇帝已经听过许许多多有关草原民族的事情,他一尽心研究过草原与中原的命运,但是从来没有人跟他说过,草原上的人以劫掠为生是因为食物的匮乏。
转念一想,皇帝也不觉一哂。说这些有用么?这京师里还有流民呢,如果自己拿那么多的粮食去养草原上的人,草原人是否会心存感激还是两说,可大齐的百姓知道了,只怕第一时间就会造反!
“可是和亲跟无偿地送粮食有用什么区别呢?所谓政治联盟,从来都只是一张随时都可能撕掉的纸。”
听见有人接口,皇帝这才反应过来,可是他听到对方的话之后,却也忍不住苦笑。
这么简单的道理,他又怎么不懂呢?之所以反感和亲,除了心疼女儿之外,又何尝不是清楚这一点?!
贾清看了看听思台上的诸人,最终还是忍不住转头问贾玖:“姑姑,您愿意开口,其实是因为您的心中已经有了相当的考量了吧?”
贾玖笑道:“的确有了不少考量。大致的框架已经有了,就是不知道最后能够做到几分。”
皇帝一愣,道:“你说什么?”
贾玖想到自己日前得到的张翠凤的信,微微一笑,道:“不知道万岁有没有得到消息。边关出现了一种作物,亩产上千斤……”
皇帝道:“折子已经送到勤政殿了。怎么,那不是下面的人弄出来的祥瑞么?”
贾玖道:“万岁,那是红苕,原本生长于南蛮的丛林之中,亩产高达三千斤。臣女的祖父奉命替高祖皇帝培育适应我大齐种植的红苕,直到数年前方才成功。只是红苕培育成功之后,父亲却害怕了。”
皇帝一愣:“害怕?”
贾玖道:“是的,因为臣女叔父家里多了一个衔玉而生的堂弟,因为红苕搞成,注定了会让我们家站在风口浪尖之上,甚至连命都保不住,所以父亲只好将这件事情压下来。……”
皇帝立刻道:“胡闹!朕是那样的人么?”
贾玖答道:“万岁,土地是个国家的根本,没有人不向往着土地,因为有了土地,就等于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近在眼前。就是街头的乞丐也向往着自己有一块地。而已经拥有的土地的人,则希望着自己手里的土地能够越来越多。这是人内心的愿望,就是万岁您也不可能改变臣民们对土地的向往。红苕如此高产,就等于说,只要有一两亩地就能够保证一年不饿肚子,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因为他们不用出卖自己手里的土地,但是对权贵来说,却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手里土地的增长速度会慢下来。换而言之,那个时候,臣女一家虽然得到了民心,却得罪了整个京师里的权贵。所谓三人成虎,即便刚开始的时候您愿意相信臣女一家,可是若是不止一人在您的耳边说些什么,再加上那块玉,……家父胆小,每每思及至此,总是夜不能寐、独坐至天明。”
皇帝沉默不语,倒是嘉善长公主开了口:“难道你就不怕令尊生气么?”
贾玖道:“回公主殿下,实不相瞒,其实边关的红苕,便是今年夏天,臣女交给张游击之女张翠凤的。张游记派人往京中送折子的时候,张姐姐也派人给臣女送了一封信。”
皇帝道:“为什么?你既然知道你父亲的心事,为何还是要这样做?”
贾玖道:“万岁,家父的心事,臣女也略知一二。这红苕对朝廷有利、对百姓有利,更是当年祖父对高祖皇帝的承诺。就是为了先人的嘱托,父亲也不愿意看到红苕一直蒙尘下去。借臣女之手将红苕送到张游击手中并在边关推广,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至于这功劳,家父并不在乎,若是万岁能够压下此事,那就更好了。”
颜洌这才道:“师妹,难道这红苕真的能亩产千斤?”
贾玖点头:“是的。我现在住的院子原来就是父亲的住所,在这个院子的第四进,便专门收拾了半亩地出来种植红苕。若是不信,师兄可要亲自挖挖看?”
皇帝一愣,道:“你是说,你院子里的红苕还没有收?”
“是。”
皇帝一听,当即就坐不住了:“走,去你家看看。”
什么礼教、什么男女大防,此时此刻重要么?在皇帝的眼里,贾玖日后是要参选的,是他的女人,现在他去贾玖的屋子又有什么奇怪的?如果红苕真的有这么大的产量,那么他也不吝啬于那么一个两个爵位。
皇帝原来就是微服来嘉善长公主这里,他要走,也不过是几个人罢了。倒是贾清反应快,当即就跟皇帝开口了:“万岁,请容民女放肆,如今祖父不在家,家里就几个女眷在,万岁又正当壮年,若是有什么话传出来,只怕对姑姑不好。是否能请前户部尚书同行?”
张錫賢是贾琏的外祖父,也是贾玖的大外祖,有他代为遮掩,也能够少很多麻烦。对于贾母和贾政等人对富贵的执着心来看,让张錫賢作掩护是必要之举。(未完待续)
红楼之天下为棋 79交换
最后到贾家的人并不少,微服的皇帝身边少不了内侍和护卫,张錫賢既然来了,那么作为他的孙子大理寺少卿张烨也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祖父而来了贾家,此外,两位宰相左相祁英右相梁鉴和户部左侍郎郑靖都来了,甚至颜洌也跟来了。
唯有嘉善长公主,因为要主持簪花会,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机会。
当然,为了不惊动贾母,皇帝甚至没让开中门也没走侧门,而是走了宁国府跟将军府中间的私巷,然后从小门经过进穿堂直接往贾玖的院子里去了。
跟着皇帝来贾家的几位大臣都很清楚红苕意味着什么。如果红苕真的能够亩产千斤,那天下大势也会跟着发生倾斜,甚至引起巨大的无法逆转的变革。
民以食为天。如果老百姓的饭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朝堂之上也会跟着发生变化,这是无法漠视的事实,也是皇帝在多年潜邸生涯得来的宝贵经验。
贾玖院子里的丫头婆子们可不少,他们看见贾玖带着一大群陌生男子进了这院子都吓了一跳。
即便是下面的丫头仆妇,他们也知道什么是礼教。今日之事若是传扬开去,只怕自己这位姑娘就只有去家庙的份儿了。
倒是贾琮,看见姐姐回来了,很开心地咿呀咿呀地摇摇晃晃地走过来,想要姐姐抱,却被赵栋家的一把按住了。赵栋家的也是满心震惊。不知道来人的身份,可他看见四位教养嬷嬷跪下去了,行的还是三跪九叩的大礼。自然也猜出了对方的身份,连忙也跟着跪了下去。
四位教养嬷嬷他们都是从宫里出来的,又如何不认得王继恩这位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能够让王继恩侍奉着,能够让两位宰相跟在后面,为首的这位男子的身份岂不是呼之欲出?!
看见教养嬷嬷们都大礼跪下,这些丫头婆子们这才反应过来,或者满怀惊讶或者满怀疑惑。却个个都趴在了地上。
皇帝看也不看这些丫头婆子,也顾不得满院子的霜雪。直接就问贾玖:“你说的红苕在哪里?”皇帝举目望去,这一进怎么看都只种了些寻常花卉,哪里有什么红苕的样子?
贾玖连忙引路带着皇帝往第四进而来。沿途,地上跪了一地的丫头婆子。
如今已经是腊月中旬。前几天还下了一场雪,屋檐下挂着冰凌,树上石头上都积着厚厚的雪,越发显得这一进空落落的。
贾玖得到皇帝允许之后,亲自拿了花锄去挖红苕。这些红苕是他亲手种下的,如今被厚厚的雪压在了下面,必须扒开雪层,才能够看见那匍匐在地上的藤蔓。
就在皇帝的面前,贾玖扯住了一根藤蔓。然后顺着这根藤蔓一直往前摸,很快就找到了钻入地下的根茎。贾玖拿起小花锄,一点一点地挖着那冻土。被挖起来的泥土里面混着细细的冰屑,就在这些泥土和冰屑之下,一只足足五斤重的红苕一点点地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王继恩一见,立刻取过一只小铲子,帮着贾玖将那红苕挖了出来,在手里掂了一掂。道:“好家伙,至少五斤吧?”
王继恩将红苕双手奉与皇帝。那边祁英和梁鉴却是已经坐不住了,当即就学着贾玖的样,也找了一根藤蔓,顺着藤蔓挖,果然,他们也挖到了两个红苕。祁英的运气不如梁鉴,挖到的要小一点,但是他手里的那个也足有四斤,而梁鉴手里的那个至少六斤,看着就比祁英手里的那个大了一圈。
看见这样的结果,皇帝也坐不住了,手一挥,身边的小太监们立刻下去帮忙。很快,这半亩地大的花园子被硬生生地翻了过来。无数的红苕在皇帝的面前堆成了一座小山,而王继恩则在边上盯着小太监们干活,还不时地点点头。
等小太监们忙着丈量土地和称量红苕的时候,王继恩偷偷地借着奉茶的机会在皇帝的耳边道:“万岁,这些红苕并没有作假,的的确确是长在地里的,并不是后来埋下去的。”
皇帝道:“也就是说,这红苕的确耐寒。你估算着有多少斤?”
王继恩道:“回万岁,老奴估摸着,怎么着也有九百来斤。”
过了一会儿,有个小太监来报:“万岁,贾县君一共种植了四分五,不足半亩地,共收获了九百七十斤红苕。”
皇帝又惊又喜,一下子站了起来,道:“当真?”
五分地就是半亩,也就是说贾玖用了不到半亩的土地,种出了九百七十斤的粮食,如果换算成一亩地,那就等于是一亩地可以种植出两千斤的粮食。试想一下,江南最好的水稻一季也就打六百斤的粮食,而麦子的收成还比不上水稻。这红苕的产量一下子比水稻多出了两倍来,这相当于原来可以用来养活一家人的土地如今能够养活两户人家。
只要百姓不饿肚子,就不会造反。
皇帝又惊又喜,而几位大臣则在交头接耳,颜洌更是不住地偷看贾玖。
祁英是被皇帝宣召来的,对事情的始末所知不多,当即就问贾玖了:“贾县君,既然有如此祥瑞,为何不早早地进献朝廷?”
贾玖道:“相国大人,您大概不知道,这红苕原来生长在南蛮的丛林之中。南蛮湿热多雨水,就是稻米一年也能够收三回。这样的地方,这气候自然比不得我们大齐寒冷。就跟荔枝一样,即便种植在花盆里面送到我们大齐,也只能是当年结一次果子罢了。为了这红苕,祖父可是煞费苦心,就是父亲,放开了家里的权力也没有放弃这红苕。经过这么多年,这才培育成功……”
祁英道:“既然是如此怕冷的作物,今日挖开。会不会伤了根?”
贾玖道:“丞相忧虑之事当年也困扰了祖父许多年,刚开始的时候,祖父也以为这红苕也跟稻米麦子一样用种子繁衍的。后来父亲发现,这红苕并不是用种子繁衍的,扦插,还有根茎,都能够用来繁衍。就跟方才晚辈割下来的那些带着小小的芽胞的藤蔓那样。只要事后好好打理,来年开春再种下去。一样会繁衍生息。”
梁鉴道:“可是翻成这个样子,不要紧罢?”
贾玖连忙道:“不要紧。其实没到冬天的时候,本来就需要把这些藤蔓割断,促使他抽芽生根。回头晚辈再收拾一下也就是了。”说着。贾玖示意丫头取来一只匣子,道:“万岁,这只匣子里面就是臣女种植红苕的心得。”
哪里是什么心得,根本就是贾玖花了一千积分兑换来的红苕的种植方法。贾玖不但抄写了一遍,连图都是他亲自临摹下来的。如今贾玖的积分也不少,完全能够任性一下。
王继恩立刻接了过来,皇帝不等王继恩交到他的手里,一把夺过来,仔细翻开起来。有了这个东西。再加上面前的红苕,皇帝几乎看到了天下无饥馁的盛世景象。
心情激动之下,皇帝也顾不得许多。当即就在原地踱起步来,在屋檐底下来回转悠了几趟,根本就停不下来。
看见这样的皇帝,贾玖不得不开口,道:“万岁,红苕高产是好事。但是谷贱伤农,前车之鉴犹在眼前。还请万岁听臣女一言。”
兴奋过后,祁英和梁鉴也隐隐觉得有些不好,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这谷贱伤农四个字会从贾玖的嘴里面吐出来。走在最后面的贾清也不免多看了贾玖一眼。
是啊,很多穿越者真的献宝成功了,哪里会想到献上的东西背后隐藏的危机呢?换了自己,也许自己也会被接下来的喜悦冲昏了头脑,而忘记了谷贱伤农四个字吧?这位姑姑跟一般的穿越女还真的很不一样。难道他以前是个悲观主义者?
忍不住胡思乱想,可贾清依旧没有忘记竖起耳朵偷听。
皇帝犹如被人泼了一桶冷水,一下子僵住了。他当然知道什么是谷贱伤农。这也是丰收之年朝廷最为担心的事。虽然丰收是好事儿,可是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有灾年欠下的外债要还,这里春播说不定也借了银钱,若是稻谷卖不起价钱,那么丰收也会是一场灾难。若是这红苕推广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谷贱伤农,只怕一场风暴就在眼前。
贾玖见皇帝听进去了,当即就道了一个万福,直起身子,道:“万岁,这谷贱伤农一是家父最为担心的一事,家父担心有人因此而搞乱,给朝廷招来灾祸。所以,最后家父认为,要想让红苕惠及天下百姓,也只能从边关开始。边关缺粮,将士们缺少粮饷,朝廷也不可能让饿得头昏眼花的将士们上战场,所以,用红苕高产一事,让将士们能够填饱肚子,是眼下解决军饷压力的捷径之一。”
说起来,大齐在很多方面都很人性化,就比方说行礼一事,哪怕是面对皇帝,在这种冰天雪地的日子里,作为臣子的女儿,贾玖也不需要一直跪在地上,直接道个万福就可以起来了。
当然,这种人性化也是因人而是的。贾玖是贵族小姐,也是皇帝金口玉言册封了的县君,当然能够享受这样的待遇,可下面的丫头仆妇们就没有这个资格了。
听到军饷,皇帝就非常不自在。
大齐至少欠了边关三十年的军饷了。若是在短期内补足,那国库里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钱粮。而且,皇帝也怕吃饱了的将士们造反啊。这种事情,皇帝又如何跟贾玖开口呢?
贾玖倒是不知道皇帝的迟疑,当即就拿出了另外一只匣子,道:“家父不在家,臣女也找不到那本手札,这里面是道魁帮忙润色之后有关经略北方草原的部分,只是有些事情臣女并没有告知道魁,只是将道魁重拟的方略重新抄写了一遍并附带了说明。”
皇帝一愣。立刻丢下了手里的红苕种植方法,打开了这只匣子。只见这只描金雕花红木匣子里面静静地躺着两本厚厚的折子,一本显然是道魁的真迹。另外一本,则是贾玖的抄录本,并且夹带了大量的小纸条。每一张小纸条都写得满满的,把那本抄录本塞得鼓鼓囊囊的。
皇帝很快就注意到了两本方略的不同。如果说道魁的那一本注重国内的发展和民生的话,那么夹带了无数的小纸条的那一本,则是满纸的血腥与杀戮。那是阳谋与阴谋并用的谋国之策。皇帝相信,有了这么个东西。那么,二十年之后。北面将不再是大齐的敌人,草原也只会是大齐的草场。
皇帝合上了手里的方略,道:“是你注明的?”
“是。”
“你父亲没有看过?”
贾玖答道:“臣女从道魁手中拿到这个的时候,父亲已经出发了。”
皇帝愣了愣。再一次看了看贾玖,确定了自己的猜想:什么衔玉而生,那个贾宝玉有这个能耐有这个本事决定国家大策么?也只有眼前的这个孩子,生而知之,生有异象的孩子,也只有这个丫头。不能让其他人得到这个丫头。
皇帝一眯眼,却是决定了贾玖的未来。
当今皇帝虽然已经做了十多年的皇帝,可是他的头上还有一位太上皇下面的三个儿子也成年了,更是蠢蠢欲动。甚至不少朝臣都隐隐开始了站队。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的龙椅能够坐得舒坦才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