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诸天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明少江南
第801章 最难消受美人恩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出自《诗经国风卷耳》,意思是写一位女子在路边采卷耳时思念良人的情景。这两句意为“我在路边采卷耳,采着采着,不觉停了下来,想起了良人。半天竹筐都没装满。”
而“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也是出自诗经中的《国风风雨》,意思和上面那个差不多,也是表达一个女子对良人
《舟行诸天》第801章最难消受美人恩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
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
第802章 如海进京父子谈
千盼万盼当中,林如海夫妇进京了。
随他二人一起上京的,除了相关仆役、官差之外,还有一个人。
却是香菱的母亲封氏。
原来贾雨村回京述职之后,返回金陵,第一时间便找到香菱的家人。
此时香菱的父亲甄士隐被那一僧一道忽悠出了家,家里只剩下母亲封氏,守着几亩薄田度日,
《舟行诸天》第802章如海进京父子谈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
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
第803章 林府门前是非多
林如海在京中,是有故交的。
当初关系最亲近的,是翰林院张延寿,张延寿乃翰林院掌院学士,乃是京城当中最为清贵的官职。
张延寿是传统士大夫,对于武人天生反感,一向以为国朝当重文抑武,方能众正盈朝。
因此林昭抵京的时候,他态度不咸不淡,虽说林昭上门拜见的时候也以礼相待,却没有让自家儿女与林家兄妹交往的意思。
但是听闻林如海进京了,张延寿便有了新的想法tgl。
他对夫人道“当年我与如海公相交莫逆,每每诗酒相和,可谓挚友,这两年也书信往来,这次他入京述职之后,只怕一两年后就会进京当个堂官,历练两年就有可能拜相入阁,若是现在与他家结成儿女亲家,那么孩子们的未来,我也不担心了。”
张夫人疑惑的问道“老爷,他家公子姑娘在京的时候,没看见你让孩子们和他们走得近啊!”
张延寿冷笑道“不过是粗坯武夫罢了,老夫身份何等清贵,岂能让我儿和这等人交往”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他家姑娘倒有‘大周李清照’之称,听闻相貌也是一等一的,与我儿正好相配,待明年科考,我儿亲自下场,必能进士及第,刚好成婚,想来如海公一定求之不得。”
张夫人对自家丈夫是十分钦佩的,听了之后便连连点头“老爷说的是,趁着林大人还没有进京的时候把亲事定下来,咱家孩儿前途也就稳了。”
……
林府,大门外
张延寿其实一直关注林如海上京的动态,第二天本打算登门拜访,偏公务繁忙抽不得身,知道次日又是忙了小半天才得了空。
林如海已经面圣完毕,张延寿料到林如海虽然定要去荣国府拜会,但也生怕他就此从那边直接回山东去,便匆忙赶来。他心里盘算着,怎么的也得抢在林如海走之前见上一面,把儿女之事敲定。
才进胡同口,张延寿就先打发一个随从过去递拜贴,自己整了整衣冠,慢悠悠催马过去,好显得不那么急切。
那随从却是快马到了门前,翻身下马捧着帖子递到门上,先自报家门,然后言说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大人特来拜见山东巡抚林大人。
林府接待的小厮也是经过锦衣卫训练的,除了日常来林家的那些人之外的,对于其他人都是一个态度。
何况这个张大人以前来过一次,没有赏赐倒也罢了,偏偏还是一个极其清高的,鼻孔都朝天了,实在是傲慢到天上的家伙。
想到这些,这小厮的态度就有些含糊,只说大人不在,就想打发了那随从。
那张家随从趾高气扬地,说上两句留下拜贴、改日再来拜会之类的话。小厮随手接了拜贴,自然也是一般没有分量地客套话。
张家的那人因自己是从二品的近身随从,平素颇有体面,大部分人家的管家执事都待他客客气气地。今儿却似没被林府府这么个低三下四的门房小厮看在眼中,心下有气。不过,因跟着大人出来,实不好发作,他冷笑着看了那小厮一眼,便要上马去告知自己大人。
忽然马蹄声起,一骑黑鬃马驰到门前,马上下来个身着素白缎面皮袍的男子。招呼那小厮道“这位小哥儿请留步……”说着。取出一只四角包金的紫檀木拜匣。双手托了,言道是紫金街薛家的请帖。
这小厮对“紫金街薛家”五个字是最熟的,满府上下,谁不知道他家大爷薛蟠都和自家少主子极要好的又见那男子衣着坐骑都不凡,说话又客气,知道是位管事,他忙笑脸迎上去。接了拜匣,又客气两句说老爷大爷一早就离府了。
张家随从在旁看了,气了个半死,但紫金街薛家什么来头,他虽没听说过,但是却知道对方又是有极有气派——光那拜匣,翻遍张府怕也早不出个角儿来,想必是一个权贵之家,当下只好忍了,腹诽不已,打马迎上正往这边来地张延寿。和他回了林如海不在。
张延寿料想林如海是去荣国府去了。心里颇觉得可惜,却也无计可施。唯今,只担心没请来林如海回去,亲事未定,自己昨夜的大话如何圆了。
出了胡同,张延寿正和一个锦衣骑马男子走了个碰头。双方都觉得有些眼熟,却都想不起是谁,便错马擦肩而过。
那锦衣男子乃是顺天府丞孙绍宗,兄长孙绍祖还没有离京的时候,兄弟俩便商议过,若是林如海抵京,便要亲自拜访的。
毕竟他现在和林昭交好,亲事也是林昭暗中协助。
定亲之后没有风言风语出来,也是锦衣卫的手脚。
再加上哥哥的官职一步登天,从一个游击跨越到绥远总兵,只怕也有林昭的助攻,所以听闻林如海来到长安,他作为晚辈,无论如何也要拜会的。
他刚刚在胡同口瞧见张延寿身着三品官服,忍不住就瞧了两眼,只觉得眼熟,待要到了林家门口,却是正经碰上了个熟人。
“老许!”孙绍宗冲那薛家来人喊了一嗓子。
老许见了他,忙翻身下马,拱手施礼道“小的拜见孙府丞!”
这孙绍宗和薛蟠也算酒友,时常一起高乐,因此孙绍宗对薛家的几个管事都认识。
孙绍宗笑呵呵的摆摆手,问他来做什么,老许回说到林府送个请帖。两人寒暄了几句别过,孙绍宗径自到了林府门前。他一报号,门房小厮们忙不迭将他迎进去,说了老爷一家去荣国府的事。
孙绍宗听闻林家全家不在,也就不呆了,只把礼物留下,并留了一张帖子,便告辞出来。
出大门时,因想起来在胡同口遇到那个眼熟的三品官,孙绍宗随口向小厮打听。
小厮便告诉他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学士,孙绍宗听了,将此人在脑海中转了一圈,随即明白张延寿的来意,便冷笑几声,摇摇头离开了。
却说林家一行人来到荣国府,贾家人自然大开府门,全家齐出,将林家人迎接进来。
还没寒暄上,贾母已经抱住贾敏,“心肝”、“肉”的哭叫起来,引得贾敏也啼哭不已。
不过一阵寒暄之后,终归是男人们去了书房,女眷们去了后院。
至于贾宝玉,他去哪里已经不影响大局,他要是还望黛玉面前凑,也会让贾敏彻底看清宝玉的人品。
却说荣禧堂内,贾政和林如海在上坐着,林昭和贾琏在下面相陪。
至于贾赦
他还真的有事。
四王八公里面的几个一等将军、一等伯、一等子之类的,入大安宫,陪太上皇纵论古玩去了。
虽然林如海与贾政乃是至亲,也时常书信往来,但两人喜好风格全然不同,只不过都是成年人,还是有话可谈的。
茶水上来。正是林家送来的铁观音。贾政就引经据典,先赞了这茶一番。言说此茶一出自己再饮别的茶都没了味道,连赞妹夫慧眼识好茶。
林如海则是儒雅地微笑,满口诗文引经论典。既谢了贾政地赞,又包含自谦,且让人听了只觉得那些词句恰到好处,并不显得晦涩或迂腐。
贾政一向自以为文采风流,但是和探花郎一比,却只能相迎一两句,不由得自惭形秽。
第804章 皇帝老儿,搞什么名堂?
贾政,字存周,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人品端方,风声清肃。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惟失之于迂腐。
不过在众人眼中,他的文采还是不错的。
当初贾政也想以科举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遂额外赐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升了工部员外郎。
但是实际上,若是贾代善相信贾政的实力,足以科举入仕,何必再倚老卖老,求皇帝恩赐官职呢
实则是知子莫若父。
贾政虽然酷爱读书,但是他的文采实则是平平。
虽然不是胸无点墨之辈,但是和林如海相比便远远落了下风,远不及林如海这般出口成章。
当下他满脸堆笑,嘴上又赞了林如海好文采,心底只能安慰自己“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和妹夫这个探花公相比更比不过啊。”
于是,他就舍了这个话题,转而谈起长安风景人情,官场逸闻,然后又感叹光阴荏,因指着厅上相陪地贾琏并林昭道“妹夫出任兰台寺大夫的时候,他们还都是黄口小儿,如今一个个的也都能撑家业了,而吾等也老迈矣。”
林如海也笑着点头道正是,听贾政继续称赞林昭小小年纪行事稳重,弱冠之年统领锦衣卫,也使得京城接到平安不少,只怕将来成就不可限量云云,虽然他嘴上谦逊,望向儿子的眼神中多了丝欣慰和骄傲。
待贾政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林如海笑说林昭确实值得放心,不过宝玉衔玉而生,将来必有大成就的,而链儿也是安心做官,踏实稳重,贾林两家的未来,必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
喝了几杯茶,后院又传已经开饭,又有管家过来说前院的老爷们的饭菜已经准备好,贾政便请林如海父子落座。
一番诗酒唱和之后,已经是下午了。
林家便行告退。
因为是亲戚,所以贾敏和黛玉出来的时候,女眷们都送了出来,林如海看到人群中的探春,便对贾政道‘说起来有一件事倒是忽略了,听说环儿在昭儿麾下训练呢,看来贾家又有出一个勇武之辈啊。’
贾政这才想起贾环的事情来,却依旧没怎么放在心上,只是道“环儿不肖,有昭哥多多严加督导,或能走上正途,这样我也能放心了。”
林如海点点头,又和贾母寒暄几句,便带着家人离开。
自始至终,林如海想让探春嫁给林昭,两家亲上加亲之类的话语,他一点儿没提,甚至一丝口风都没有露出来。
不只是他,贾敏也得到林如海的吩咐,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多说。
回到家里之后,贾敏便私下里询问丈夫,为何不提婚事。
“三丫头不过是我二哥妾室生的,虽然模样身段人品都是极好的,但是毕竟是姨娘生的,老爷只需露点口风,二哥岂不是满口答应就算二哥二嫂有想法,若是告诉老太太,岂有不允的”
林如海皱眉道“夫人糊涂了,二兄是什么人,你还看不出来只怕看不上咱家昭儿。想用三丫头钓一个金龟婿呢”
贾敏不由得立起了眉毛“咱们这样的人家,昭儿这样的人品,我二哥再以荣国府当家人自诩,他终究只是一个五品官,昭哥愿意纳三丫头为平妻已经不错了,他居然还看不上老爷,你莫不是唬我”
林如海摇摇头,淡淡的道“二兄的大丫头入了宫,封了贤德妃,他便是国丈了,宝玉便是国舅爷了,怎么会看上区区正三品的武官依我看,他是想让探春嫁给一个超品爵位的,或者清贵的,将来能帮助宝玉的。有他这个心,甭管老太太有什么想法,都迈不过去。”
“他一个五品的国丈老爷,看不上正三品的武官”贾敏听了这话,却丝毫没有生气,反而思索道“我说呢,今儿个在她家后院说笑之时,二嫂子左一句‘宫里的娘娘说了’,右一句‘宝玉是有大造化的’,原来他俩早就有了想法了。”
说到这里,她不禁皱眉道“可是探丫头确实是好孩子,昭哥又相中了她,还有那宝丫头,若是事情有了反复,那该如何是好”
林如海笑道“夫人啊,昭儿已经是大人了,论心机论手腕论能力,他远在我之上,根本用不着你我想办法,他自然能把事情办的妥妥帖帖。毕竟那三丫头不过十一二岁,且等上两年再说也不迟。”
林昭从小早慧的不像话,虽然从未走过歪路,但是根本用不着父母操心,林如海这正二品的山东巡抚,以及身上的忠勤伯爵位,以及贾敏身上的诰命,倒是有林昭的八成功劳。
随意听到丈夫如此说儿子,贾敏没有说什么,只是叹了一口气。
似乎不能给儿子操心,是一件遗憾似的。
但是不操心儿子,自家女儿已经十二了,虽说还是小了一些,但是眼瞅着也是一天一天长大,等自己进京之后,怕是就要嫁人了。
想到这里,便和林如海说了。
林如海想了想,便又把林昭唤来,问道“你看不上宝玉,可见你妹妹的将来,你是仔细考虑过了,可有人选或者范围。”
林昭说道“黛玉的品貌,自然是世间一等一的,所以我原想着,要找一个不纳二色,还要家世身份人品配得上妹妹的男人,只是京城虽大,却不好找。”
不纳二色
这话说的没错,林如海和贾敏对这个条件极其满意。
但是从林昭口中说出来,却总有些不匹配的感觉。
不过看林昭坦坦荡荡的样子,林如海和贾敏也没说什么。
最后三人商议许久,也确实没有头绪,林如海便道“你且慢慢在京中寻找把,实在不行,过几年,我和你娘定居长安之后,再好好寻找。”
林昭便点头答应了。
这几日,林如海又拜访了几位故友,而贾敏也应邀去紫金街薛家做客,亲眼相看了宝钗,面上虽然淡淡,心里却极其满意的。
等贾敏高高兴兴的回到家里,想告诉林如海自家见闻的时候,却被黛玉告知,宫中派来特使,将老爷和哥哥召到宫里去了。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