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驸马传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短头发
“不足六千……我再想想法子的吧……”
能够有什么法子?
只能是……





驸马传 第309章 皇帝的麻烦
就在王韶余部撤退的当日,大宋朝廷收到前方发来的六百里加急军情,王安石看罢,当即是脸色大变,片刻也不敢耽搁,当即持了那奏报急急的奏请官家。
由于奏的太过匆忙,亦或者是心中慌乱,竟然把案旁的暖手铜炉带的翻了,已经烧红的石炭引燃了书案旁边的各色文书。
王安石哪里还顾得上救火,方冠也忘记带上便是急匆匆的去了。
火急火燎的过了建章宫,穿过那弯弯曲曲的抄手回廊,王安石径直去往御书房。
书房之中三人,大宋神宗皇帝,延安郡王赵煦,再一个就是已经日渐苍老的同枢密使司马光。
“司马大人当真便是我朝元老,若说见识广博,知文知史,当世恐是无人能及,六郡王还是应当多多的请教司马枢密的呐。 ”神宗皇帝好似有些疲倦,半躺半kao在雕花覆锦的圆角椅上,长长的猪腰子脸满是疲倦之色,眼皮微微的耷拉下来,却掩饰不住眼球上布满的血丝。
作为一个帝王来讲,其实神宗皇帝还是勤于政事的,尤其是在当今两国交战时候,每日初了批阅各地的奏章条陈,还是要十分小心在意的斟酌前方的战事,费心费神的调兵遣将筹措粮草等一应的前方均需。
奈何如今的大宋王朝早已经lou出了颓势,尤其是财政方面,两淮大灾之后全国的赋税几乎减少了三成。 要不是吕嘉问这个商贾出身之人精打细算地在犄角旮旯里搜刮,朝廷的财政更是捉襟见肘。
神宗皇帝已经第三次削减了皇家宗室子弟以及皇宫大内的用度,最大限度的腾出些银钱粮秣来支持大宋开过以来前所未有的武功之鼎盛!
确实是如此的,如今的局面对于大宋来说真地就是一片大好。
契丹人的进攻势头已经被遏制,而且敌人地背后又有女真人在捣乱,大宋甚至不必如何锐意的进攻,只要牢牢的防守。 尽一切可能的利用坚固防线,就可以消耗契丹人本不丰盈的国力。 到辽人支撑不住的时候。 就可以展开大规模的反击,不仅要把契丹人打回北地,更是要收复幽燕之地,完成当年太祖太宗皇帝想完成而没有完成地大业。
到那时候,大宋武功将成鼎盛,官家的威望将直追开国的太祖皇帝,百年之后入得景灵西宫享受子孙万代香火供奉也是水到渠成。
景灵西宫还有最后的一个位置。 神宗皇帝一直就以为那个位置是为自己预留的,只是从来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抱负罢了。
如今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自然是要不惜一切的争取,让自己和太祖皇帝一样,和赵氏始祖一起享受后人敬仰,名留青史!
赵煦实在是个很懂事地……孩子,很是乖巧的坐在绣墩之上,起身搬个坐器给司马光。 极是谦逊的说道:“司马大人安坐,便是于我说道说道当今的天下大势的吧。 ”
要说身份尊贵,司马光自然是不及延安郡王赵煦。 但是大宋的体制和满清不同,没有皇子“办差”地惯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赵煦只是一个有职无权的摆设人物。 司马光虽然只是个同枢密使,其职权也比赵煦大的多了的。
司马光知道前几日官家和赵煦曾经以同样的礼节对待王安石。 赵煦同样是请教了许多的问题,王安石也是一一的解答。 政治感觉十分敏锐的司马光已经嗅出这个延安郡王的未来,微微的行个浅礼谢坐:“郡王殿下天资聪慧,许多地事情都是有独到见解,不过……”
赵煦摆出“敏而好学”地模样小心在意的聆听了,忽然听得门外有人大声地呼喊:“臣王安石有紧急军情觐见……”
按照宫中惯例,从来是只有官家召见大臣,鲜有臣子“闯宫”的,不过作为大宋的中枢人物,王安石等人亦是时常的主动前来觐见。 以往都是由官家身边的宫人禀报。 官家允了之后才会召见。 如今日这般的报门请见却是极少见的。
闻得有了紧急军情。 再听得王安石如此急急惶惶的报门,神宗皇帝和司马光都是感觉到了一丝不详。
旁边在坐的延安郡王赵煦同样是如此的感觉。 却是不动神色的依旧那般的坐着,心头已是开始转动……
转眼之间,大宋宰辅王安石直直的进来,前来几步才记起君臣礼节,急急的躬身。 大宋那时候并不流行三跪九叩那一套,如王安石这般的大臣觐见皇帝也就是躬身施礼罢了。
神宗皇帝比王安石还要着急,放出疲乏困倦的模样一扫而去,陡然起身的开口相询:“甚的事情?甚的军情?王枢密速速道来。 ”
想是跑的过急,王安石又是年岁已高,面色红的不是个样子,胸膛也是急剧起伏,稍稍的喘了口气方才说道:“辽帝耶律洪基兵出武州,连克宁化、宪州,如今正兵发楼凡,岚州(不是兰州)、麟州、府州诸地之危只在旦夕之间;宁化军已经是全军尽败,宝德、苛岚梁军司有……有全军覆没之危,还请官家速速定夺……”
“这……这怎可能?”神宗皇帝当然不会相信这样的奏报,不过王安石绝对不会拿这样的军国大事来开玩笑。 若真的如此,大宋的整个北方将是四面楚歌,陷入万劫不复的局面。 神宗皇帝的面色已经是僵的,勉强的想要挤出一丝笑容而不得,以极是怪异的声调问王安石:“王枢密不会是弄错的吧?”
“千真万确,绝不会错!”
王安石当然不会把这样重大的事情给弄错了。 就是三岁孩童也不会弄错地。
神宗皇帝作声不得面色一片死灰,顷刻之间额头冷汗涔涔而下,颓然的跌坐在龙椅子上,犹自喃喃的念叨:“这怎可能哩?这怎么可能哩?前番不是说耶律洪基还在河北西路的么?”
司马光最先明白过来,陡然起身:“定是西夏人在背后搞的花俏,定是西夏人……”
耶律洪基的主力一直在河北西路一带和宋军僵持,面对宋军的城池要塞和坚固防线还真地是没有了办法。 前番宋军的奏报之中还在大言其防线“固若金汤”。 不消多少时日,耶律洪基必然铩羽而归。 大宋朝廷甚至已经指定了防守反击地战法。 不成想那耶律洪基突然就从东北转到了西北,实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在西北方向,大宋也是布置了兵力的。
不过西北方向上的兵力是为防范和威慑西夏,那个地方是宋、辽、西夏三国交界之处,都是互相布置了几乎对等的兵力,来维持一个平衡。 在没有取得绝对行的压倒优势之前,哪一方也不敢轻动。
但只要有任何一方轻举妄动。 必然招致另外两方的围攻。 所以岚州一带虽是三国交界之处,却是要安稳地多了,毕竟三方都是有所顾忌,俱是在互相防范,都在努力维持了那脆弱的平衡。
如今辽人敢于倾尽大军毫无顾忌的南征,必然是和西夏人在背后做了某种见不得人的交易。 否则在辽人在大宋西北展开攻势的时候,西夏大军必然趁虚而入的取了辽国的西京道,辽人是不敢冒这个风险的。
自李二平定西夏之后。 西夏上下已经是改变了亲辽地态度,开始转为亲宋。 正因为如此,甚至皇帝才敢于抽调整个北方的军事力量和契丹大辽在军事上做完全彻底的对抗,甚至有了打败辽国成千秋武功鼎盛的念头。
忽然之间,形势急转直下,辽国大军不再顾忌西北那脆弱的平衡。 而是主动出击,转眼之间就深入到了汾水中游的楼凡一带。 不仅将大宋西北地角落和朝廷分割开来,更是将大宋镇守西北的三个军司隔离,只要西夏人再趁势而出,整个西北在顷刻之间就会瓦解。
便是失去西北的那个“小小”角落对于“地大物博”的大宋来说也不算什么致命的伤害,关键是大宋朝廷一直认为契丹辽国在东北方向囤积重兵,必然是要在河北两路的某处寻找突破口,所以几乎将所有的兵力压在河北两路,整个西夏已经形同虚设。 契丹人一旦攻破大宋西北那层若有若无的脆弱防线,自然是可以长驱直入……
即便是西夏人不来趁火打劫。 大宋也抵挡不住契丹人的铁蹄!
“兵部尚书李察请见……”
在众人惶恐时候。 大宋的兵部主管李察李大人进来,先是中规中矩地见了礼。 这才侃侃而谈:“我兵士在莫州长丰镇苦战辽帝耶律洪基,三日乃毕,毙敌七千余,自损……”
听得这样地奏报,神宗皇帝几乎克制不住的要抓起书案上地砚台去砸这个李大人,明明是耶律洪基已经是西北(仙子的山西)的,如何还河北的莫州(任丘一带)出现,这不是胡扯还是甚么?
司马光当即问道:“耶律洪基真的是在莫州一线?”
李尚书李老爷看了司马光大人变脸变色的模样,心中有了几分惶恐,仔细的想想自己也没有说错什么言语,壮了胆子说道:“千真万确,是在莫州一带!”
王安石也是说千真万确的,然那耶律洪基不可能分身,更不可能从莫州赶到娄反,在接连几场大战之后然后再赶回莫州大战。 到底是怎么回子事情?
肯定有一个耶律洪基是假冒!
但是现在军情紧急,已经没有时间更没有必要分辨久经哪一个才是阵子的耶律洪基,关键是如何才能够阻挡西北辽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同时准备抵挡西夏人随时可能展开的进攻。
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语的延安郡王仔细的聆听了战局,总是感觉辽人在西北的进攻模式十分的熟悉,思索再三,嘴角不禁微微上扬,心头释然。
辽人在西北出奇兵,也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实在算不得如何巧妙,不就是照搬了诸葛卧龙出岐山的么……




驸马传 第310章 集中突击
由于当时通讯技术的相对落后,而战场形势又是瞬息万变,朝廷根本就不能详细的掌握第一手的信息。
其实在这个时候,契丹大军并非是逼近娄烦,而是已经攻克了娄烦的。
能够如此出其不意的迅速的突出奇兵,深入河东路的西北区域纵身实在是一记杀招。
完成这次几乎完美的突袭计划之人并非那老谋深算的耶律洪基,而是大辽国四公主,天下敌意美貌女子——耶律玉容。
之所以打了大辽皇帝耶律洪基的旗号,完全是为了混淆视听,给宋军造成心理上的混乱和恐慌。
当宋辽双方在河北路陷入僵持的时候,耶律玉容一曾经提出过这个大胆的设想。 其父耶律洪基亦非等闲之辈,当即就是看到了隐藏在这一步棋后面的凛凛杀机,完全能够彻底的瓦解大宋整个北方的防线。 尽管如此,精于计算的耶律洪基还是否了女儿这个近乎是完美的军事计划。 所为者无他,这个计划所冒的风险太大,虽然极具杀伤力,却是很不容易成功。
如今的辽国无论是兵力还是国立都是捉襟见肘,前面陷入宋军坚城金汤的泥潭,一时抽身不得,身后是女真人胡乱的流窜骚扰,稍有不慎就是个难以收拾的结局。
大辽已经是内忧外患,耶律洪基不敢轻易犯险。
何况在河东路再开辟第二战场需要相对数量的兵力,辽国已经抽调不出足以支撑另一个战场地兵力。 何况耶律玉容的计划必须达到其打击的突然性。 才能够受到奇袭的效果。 但是大军一动,立刻就会为宋军所觉察,到时候若进则会遇到数量众多宋军的坚固防御,若是退则是徒劳往返,消耗本就所剩无几的战争潜力。
在干系到军国前途的问题面前,耶律洪基表现出一个成熟军事家所特有地稳重,所以断然否决了耶律玉容的计划。 尽管这个计划有相当大地诱惑力!
随着世间的推移,战场上的的局面对于契丹人更是不利。 而宋军很明显的是在以逸待劳的大打消耗战,辽军虽是士马雄壮战力卓然,却也经不起这般的消耗,再也不用多少时候,即便是宋军不来攻打,辽国大军也是要灰头土脸地自行撤退的。
毕竟辽国早就有了女真人之乱,而且女真人闹出的乱子已经是愈演愈烈。 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架势。
所以耶律洪基很是着急的结束战争,好回过头去收拾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女真蛮子。 但是每一个契丹人都清楚,现在是大宋朝廷十分的希望战争能够继续下去,以消耗和辽国的军力和国力,达到削弱契丹地目的,所以大宋一定不会结束战事。
战争这个玩意儿很是个有意思的东西,当政治交战双方都没有战斗意愿的时候,战争就会很快结束;当双方的战争意愿都是十分的强烈时候。 战斗将进行地空前激烈,并且会在几场甚至是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斗之后结束,以为双方攻击都是具有毁灭性质的;如是战争意愿强烈的双方还没有爆发战争,则战争就可以避免,因为双方已经都清楚对方并不惧怕战争甚至是期待战争的,这个时候就达到了一中平衡。 最怕的就是双方的战争意愿不协调。 一方努力的想维持战场,而另一方则是极力的避免战争。 若是不协调的双方还没有打起来,那么战争会很快地爆发;若是说战争已经是在进行当了,那就只能是持久战了,短时期内不大可能结束,除非出现什么奇迹。
现在地契丹辽国想要结束战争,而大宋却是刚刚对战争有了很浓厚的兴趣,双方地战争意愿不再协调,所以必然是要出现持久战、消耗战的局面。
耶律洪基眼光独到,也是看清楚了这其中关节。 却是解不开这个死结。 也是徒呼奈何!
一直在不断完善那个奇袭计划的耶律玉容再次对耶律洪基提及,此时的辽军不仅是陷入了困境。 甚至可以说是危局的。
耶律洪基看了女儿的计划之后,大加赞赏,因为此时的这个奇袭计划已经不似原先那般的漏洞百出,几乎就算是完美了的,当即决定安置耶律玉容的计划作战。
耶律玉容早就期盼了这个能够独当一面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自然是分外的小心分外的在意。
耶律玉容能够想出这个几乎完美的作战计划,其灵感还确实是来源于李二的军事教科书《三国传》。
《三国传》高明如天深奥似海,耶律玉容已经明白此书绝对不能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文字,一直是在用心的研读,仔细揣摩每一个大小战役的精髓。 愈是仔细认真的阅读,愈是发觉出李二对于战争的独到见解;愈是谨慎细腻的揣摩,愈是感觉李二胸中真的是隐了百万兵戈,时常忍不住的感叹李二为千年以来兵家第一奇人,更是深深懊悔当初时候由于一时的短见,由于一时的浅薄,将李二这般能够扭转乾坤的超级人才生生的推到了辽国之外……
耶律玉容虽然是不断的告诫自己过去的就叫他过去,不要沉迷在以往的错误之中,那种深深的悔意还是不时的袭是心头。 却也有值得欣慰之处,最起码也是和那李二姐弟相称的,最起码那李二已经答应不和自己为敌的。
耶律玉容本身对于兵家战法已经有了十分深刻的了解,只要李二不来为难,便是天下无敌的。
确实也是如此的,耶律玉容天资聪慧,又是从那《三国传》中领悟到了许多的诀窍。 对于兵法战事帷幄已经有了十分独特地见解,甚至在不知不觉间建立起一套独有的思维方式之雏形。 四公主真的是容貌与智慧并重的呐,若是换做旁人,哪里能够有如此的心思?哪里能够有如此的气魄?
为了这次的奇袭计划,四公主耶律玉容真地是用尽了心思也下足了力气,便是挑剔如耶律洪基者也不得不承认此作战计划的完美。
此计划不仅极其地繁杂,更是需要有当机立断的勇气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所以耶律玉容执意的要求亲自指挥……
耶律玉容对于指挥大权的执着大大出乎一众契丹将领的意料,不仅实战群将。 更是当面和大辽皇帝其生身之父——耶律洪基拍了桌子,定要将西路战线的军权掌握在手里。
在当了一众地将官立下军令状之后,耶律玉容终于如愿以偿。
其实大辽皇帝耶律洪基远比众人想象的更加深邃,自打他见到四公主的那个计划,心中已经是有了计较的。 如此这般复杂的作战计划若是叫旁人执行起来难免有所不足,只有计划制订者本人亲自施为才是尽善尽美,能够发挥出这个计划的恐怖威力。
耶律洪基不过是故意的做个姿态。 对女儿也是用了激将法的。 还有更深一层地意思呐:大辽太子不仅年纪幼小体弱多病,性格更是懦弱不堪,实在不能服众难以堪当大任。 所以契丹皇帝也是有心的扶持有能力有魄力的耶律玉容,起码能够为这个很有前途的女儿铺垫道路,好在以后能够辅佐太子。 耶律洪基最终同意耶律玉容的作战计划一来是因为那个计划真的是很完美,更重要地是为耶律玉容树立威信,为她以后的道路做好准备。
典型的帝王心术!即便是父母之心也是要先考虑大局的!
只因为宋辽的主要战场是在河北路一带,双方都不可能抽调出许多的兵力。 这就注定了耶律玉容手上所掌控的兵力不会很多。
而耶律玉容也不会采用那种兵山将海的战术,硬是以众多的士卒去填充的战法最为耶律玉容所轻。
何况奇袭战术最是久经地是打击地突然性和不可预料性,若是费时费力的征调大量人马,必然为宋廷所觉察,难以达到奇袭地效果!
何况按照契丹辽国的国力,面对蛮族女真和大宋两个战场。 其军力已经到了极限,再不可能抽调出更多的人马来开辟另一个战场。
河东路是个敏感的地带,若是大局对宋用兵,必然要考虑西夏人会不会趁火打劫的趁虚而入,所以需要在战斗打响之前和西夏完成某种交易,以确保西夏人不会在关键时候突然跳出来搅局,耶律玉容也是答应了此点,答应以河东路的部分区域作为交换,换的西夏人的按兵不动。
让耶律洪基也预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这个四女儿,表面上是应承了和西夏人交易在先而奇袭宋军在后。 先将军事指挥权取在了手中。 到了要实施的时候却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施为,根本就不曾想过要真的和西夏展开某种利益层面的政治谈判。
耶律玉容答应先和西夏人暗中谈判其实不过是为了取得兵权在手。 到真正取得指挥权利之后,丝毫不考虑西夏人的意思,直接就是展开了奇袭。
在耶律玉容看来,自己制订的这个作战计划已经是极其的完美,能够突然的打击大宋到手忙脚乱的地步,只要进展的足够迅速,根本就容不得西夏人有所动作。
在西夏人明白过来之前迅速的控制住局面,到了那个时候,西夏人必然为如此迅疾的突袭和如此美好的战争前景所震慑,不仅不会过来捣乱,还会主动求上门来,要求参与对大宋的雷霆一击,要求分的一杯汤水……
所以战争的所有手段综合成一个字就是:快!
为了保证战斗能够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完成,耶律玉容已经动用所能够掌握的全部骑兵,因为在她看来,只有骑兵才能够完成这个风险极大收获亦是极大的计划。
而且耶律玉容更是认识到一点能够对后世战争起到决定作用的新战法:骑兵不光是用来侦查和突击的,若是集中使用骑兵这种高速机动的兵种,还会起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效果……




驸马传 第311章 你是何人?
大雪之后,灾民愈发的增添,无论是淮南还是淮北,各地的饥民闻得泗州有粮米为赈,便如漆黑夜晚见到了明灯指路恍如绝境之中再逢生机,直将泗州看做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齐齐的投奔泗州而来……
小小同样是因为通讯方式的落后和信息的闭塞,李二并不晓得西北已经是起了惊天之变,心中所想所念依旧是几十万灾民的生计泗州已经成为灾民心目之中的生存圣地,以李二的性格自然是不会拒绝灾民的进入,虽然是明白越来越多的灾民终将消耗干净手上的那些军粮,依旧是义无反顾的容纳各地饥民……
因为白莲妖人的一再蛊惑,也因为蕊碟曾经大显身为“天罚”官军,拯救万民于刀兵之下,愚信盲从的灾民对于白莲教有了十分的热诚。 白莲圣母的名头已是响彻了整个两淮,成为灾民心目之中救苦救难拖灾解困的活菩萨,成为生存的希望,更成为万人瞻仰万种胁从的精神支柱。
只要圣母在,便是百无禁忌诸邪退避……
正因为如此,白莲教得到空前爆发性的大发展,那些个灾民纷纷加入,成为白莲教的忠实信徒。 一时间白莲教几日的发展胜过几十年的辛苦传教,泗州灾民几乎有多半已经是白莲教的教徒,每开口必先望空行礼,口尊圣母。
活跃在别地的白莲教徒更是闻风而动,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而来。 只为能够见得圣母一面,美其名曰“朝圣”。
小小泗州已经成为白莲教心目之中的圣地。
而蕊蝶每一次出现必然引的万众跪拜山呼“圣母”,其场面直追帝王。 只不过那些对于帝王的跪拜未免有些是迫于其威严而不得不败,对于蕊蝶的顶礼膜拜却是发自真心出于本意,分外的虔诚,若有人胆敢对圣母口出不敬言语,立时就会为暴怒的灾民生生打杀在街头……
蕊蝶地威风真是前所未有。 真个是从者如云信者如雨。
然而对于蕊蝶而言,这些灾民的信服膜拜似乎没有丝毫地意义:如此蝇营狗苟的世俗之人有甚的用处?只有恩公才是实实在在。 便是受了万民膜拜也及不得恩公的一笑能够更加的叫蕊蝶快活哩!
对于蕊蝶戏剧性的飞速“崛起”。 李二真的是不知当喜还是当忧。 在李二看来,玩弄些邪教愚弄百姓之人从来就是没有好下场地,奈何白莲教对于约束灾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蕊蝶生生的被推上神坛,李二也是徒然叹息无可奈何。
1...123124125126127...1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