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竟见墨白连往生经咒都不曾了解,不由让玉清心中更加古怪,修道可不止武道,还有心境,道家也有许多经文,配合修行之用。
“倒不是没有习过,只是方才听真人的经文,与我所习有些不同,与当世流传的往生经也有区别,故而有些不解。”墨白道。
“原来如此,我们三山的往生经咒,确实与其他各家常念的不同。我们三山传承比较久,可追溯千年,所以我们的一些经文,都传自许久之前。现今其他山门则不同,大部分的传承都有断代,实际上这当世流传的往生咒,也大都是从我三山往生咒诀里做了些精简改动的,我和太清道友刚才所念诵的乃是古传咒决……”玉清解释道,当然话语中免不了一丝自傲。
“来自古本?”墨白眼前微微一亮,他曾研究过当世道家神话,大体上与前生还是相通的。
甚至在这片中土大地上,道家文化始终兴盛,在道家压制下,其他宗教几乎没有可与之抗衡的。
因此,当世的道家神话也很是详尽,甚至有许多墨白都未曾听说过的神人尊号。
对于不修道的人,对神话也就是听听罢了,可墨白是道家,他信道,对这些神话很感兴趣。
在前生,尽管不见诸仙神,但墨白所在太上一脉,诸多传承却是做不了假。
即便末法时代没法验证,天外之上,宇宙长河之中是否真的有仙,诸多传承习练后,也没有传说中那般夸张,真可开山断流,但修行后,确实强于常人,这一点也做不了假。
墨白身负前生百家之长,他深知取长补短之重要,对于今生的许多神话传说,很有探究的。
墨白研究过很多,知道当世道家虽封建时代的战争和门户之见,再加上通讯不发达,导致传承上出现了很多断代。
但墨白要的并非是他们的传承功法或者武技,每一位神人,本身都可能代表着一段传承。
传说中关于他们的一个个典故,墨白也许就能借此参悟出一些道理,一通百通,可令他更上一层。
之前没机会和玉清他们谈论这些,这时借着往生咒一事,或可探究一下,便道:“我也知道,圣人一气化三清,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山以三位天尊为名,所供奉的应该便是这三位天尊,只是一直很好奇,这往生咒决,按说便是出自三位天尊,为何诸位所念经咒,全然不提三位天尊之号?”墨白问道。
“往生咒出自三位天尊?”却不想玉清却是听的一愣,随即盯着墨白古怪道:“殿下,这往生咒决,究竟出自哪位神人,如今早已不可考究,不知殿下是从哪里听说过,往生咒出自三位大天尊?”
“嗯?”墨白有些懵,随即便醒过神来,以同样古怪的眼神盯着玉清。
他方才是忘了,玉清、太清、上清三山只圣祖爷感念三山功绩,为了凸显三山在道门的至高地位,故而赐予他们至高名号罢了。
其实他们的传承根本与三位大天尊没有丝毫关系。
两人互相古怪的盯着对方,一时间搞的气氛有些尴尬。
突然,玉清脸色微变,脱口惊道:“殿下莫非传承有涉及三位天尊的传承?”
此言一出,另一边的太清,也立马眸光望来。
墨白摇摇头:“三位天尊乃是天界大尊,其传承我何德何能可拥有,不过是先师曾传下的往生经咒,与阁下方才有所不同,我有些好奇罢了。”
玉清眼眸一动,与太清对视一眼后,连忙道:“殿下也乃我道家大能,又为先帝亲子,何不亲自为先帝超脱一程,助先帝早登天界。”
这话没有在小声说,而是直接扬声道。
顿时他们身后的诸皇子公主,均是看向这边,眸中好奇。
墨白的武道本事,他们是见识过的,当日宫门前大战梅清风那一战,在场大部分都曾亲眼所见。
可说实话,要说墨白是个道人,他们总是觉得有些别扭。
每次听说明王之名,不是在杀人,就是在杀人的路上,他真的不像一个人们心中的道人。
道家给人的印象,可不止能力高强,更令人敬重的是其仙风道骨的气质。
否则,单是会打架、杀人,人们就只有敬畏,而没有仰慕了。
就连旁边的长公主,也不禁看向墨白,让他为父皇念咒往生?
心里不禁古怪,不禁走上前来,搭口问了一句:“六弟也会道家经咒?”
“既入道家,经咒自是要修持的。”墨白点点头。
“那不若便依二位真人之言,为父皇超脱一程吧,长姐没有你的本事,便请你代我我们这些兄弟姐妹,向父皇尽一尽孝心吧。”长公主立刻提议道。
墨白稍作思忖,眸光瞥了一眼玉清,他岂能不知玉清和太清的想法,就是想看看他的传承。
墨白觉得这没有拒绝的必要,和道门的关系越来越近,今后也不能再总是争锋相对,该与他们融为一体了。
适当的时候,展露一下自己的传承,让双方有相互交流的基础,也不错。
也不全是因为这番考虑,更多的还是他心里愿意为定武念上一段往生咒“也好,既生来此身,诸多因果,便在这段往生咒中了结吧!”
墨白点头。
顿时有人送上蒲团,墨白朝着二山真人行了一礼,二山真人颔首还礼。
墨白持起三根香,手微微一震,香头顿时火星一闪已是点燃,
墨白看了一眼众人,随即躬身跪下,手持一柱香,高举过头顶,唱道:“今有人子墨白,欲为皇父超脱,愿天公至公,开登天门!愿地母厚德,升登天梯!燃香一柱,敬请天听地闻。皇父若登天界,墨白愿行八百功德,以报天地大恩。”
说罢,墨白持香三拜,起身,将香插上香案,又点一柱香,再次躬身唱道:“燃香一柱,敬请诸仙在上。道家太上门下弟子长青,今欲往生一咒,助我父达升天界,愿诸仙大开方便之门,接引皇父,皇父若登天界,弟子愿奉八百功德,以谢诸仙大恩。”
罢了,墨白插香上案,再持一炷香,又道:“太上祖师在上,太上门下,第一千两百九十六代嫡传弟子长青,今欲为父超脱,借祖师往生咒一用,燃香一柱,敬请祖师降临,为弟子加持拜谢!”
玉清和太清本申请肃穆,看着墨白礼敬天地诸仙。
当墨白自称太上门下嫡传弟子之时,两人皆是一愣,随即玉清转头看向太清,眼中满是惊疑之色。
太上门下,不就是太清山的传承吗?
太清亦是皱眉,待触及玉清怀疑目光,没有说话,只是缓缓摇头:“第一千两百九十六代弟子,我太清山才传承多久?”
玉清闻言,顿时恍然,再说明王若出自太清山,太清也不会在不久前,被明王揍一顿了……
“太上,太上……”玉清眼中闪动,莫非明王当真出自三清正宗,这怎么可能?
两人又看向墨白。
只见三拜之后,墨白又拜过祖先与先帝,所用称呼也都不同,对天地只用墨白之名,没有前缀,对天地而言,众生没有地位区别。
对诸仙和祖师,墨白用道家名号。
对圣祖爷和列位祖先,墨白则用墨家后辈子弟。
玉清和太清,将墨白所有细节都看在眼里,终于能够确认一个事实,墨白绝非是野路子出身,他的传承必然是完整的,一段往生咒而已,墨白的一举一动,每一个细节都挑不出错来。
这绝不是野路子出身装模作样,能够做出来的。
诸皇子和公主在一边看着墨白这一套下来,都不由面面相觑。
直到现在,他们才真真切切感觉到,这位六王兄开坛做法,原来还真有几分道家模样。
不理诸人,墨白盘膝坐下,手掐法诀,心思渐空灵。
嘴角轻启,有声萦绕整间灵堂,不似方才玉清与太清那般声音微弱,听不清字节。
墨白的往生诀,清晰可闻。
待他声响,玉清和太清,也随之手掐法诀坐好,但耳中却是细细听着墨白的咒决。
“尔时元始天尊在玉清境上玄都山中,登九色碧霞宝座,鸣金响玉,普集圣众,五老上帝、十极高真、九天主宰、三界元君、十方得道众真,无量天人,齐同法会。是时有一真人名通玄,从众中越班而出,执简长跪,稽首天尊:臣闻下世欲界众生,不穷正教,各起邪心,竟生贪好、贪高、贪贵……”
“天尊曰:此等众生,只求利於己身眷属,不念济物救於众人,志不守於一法,心不除於十事。”
“通玄真人稽首再拜:何为十事?”
第618章 太上敕令
天尊告曰:一曰不敬天地,忠于国主。二曰不孝父母,祭祀先祖。三曰心怀谄曲,妄起憎妬。四曰败亡,终身不固。五曰尘情不绝,妄思荣辱……缘此十事,不离身心,三业自种,十恶心生,向正法中,尽生分别,所以不得长生之路,脱死之门,失于阳道,落向幽关。”
通玄真人曰:臣闻幽关长夜之府,在于鬼地深渊,罗酆所主,中有魔王,六洞神君,十二小洞,三官九府,百二十曹……此一境罪魂无有解释,仰望天尊特垂哀愍之心,普为救拔。”
天尊曰:吾有玉阙金文,秘于玄都上馆,下凡不闻,可以上消天灾,中证一身,下禳鬼祸,断绝统牵,长生久视,脱离长夜,超腾阳天,吾当为汝开释明通道矣。”
墨白盘膝而坐,手掐法诀,眼眸微闭,宝相庄严。
一段道家往生咒,随着墨白念诵,心思越发空灵,嘴唇张合间,一身修为自行周天,音浪成罡,溢出灵堂,逐渐向周遭扩散。
不多时,自灵堂始,传遍周围数里,皆闻道音回荡。
御书房内,老九正和胡庆言、瞿国昌还有诸阁臣商量国事,突然被这道音打断,诸人不禁一愣。
老九正自心急局势,好不容易胡庆言出山,正自商量的紧要,被打断了,自也是心中不悦,不由皱眉。
瞿国昌见状,也不及细听,便连忙冲内侍道:“出去看看,谁敢宫中喧哗,还不快些拿下?”
“是!”内侍不敢耽搁,闻声便要朝外走去。
一直盘膝坐在角落的真人,却是突然睁眼,开口道:“且慢。”
“嗯?”老九、胡庆言、瞿国昌全部抬眸朝真人望去。
真人见内侍停住脚步,才回头看向老九,行一道仪:“陛下,此乃明王作法诵经,为先帝去苦消灾,超脱天界。”
“明王诵经?”诸人一愣。
真人说完,侧耳静听,当听到天尊曰“吾有玉阙金文,秘于玄都上馆,下凡不闻,可以上消天灾,中证一身……”的时候,却是脸色微变,眸中一闪,不理诸人惊讶,只冲着老九又道一句:“陛下,明王所诵往生经咒,玄妙非常,此为先帝福报,不可打断。”
说罢,不待诸人反应,便当即面相灵堂方向,盘膝闭目,手掐法诀,闭目静听,嘴唇翕动,做诵经状。
老九与诸人见状,不由面面相觑。
瞿国昌却是看了一眼还等着命令的内侍,不免脸上有些尴尬,他方才不问青红皂白,就要拿下为陛下诵经的明王,这要是传出去,恐怕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连忙冲着老九躬身请罪道:“陛下,老臣糊涂,一时不知具体,无心之下,险些办了错事,请陛下降罪。”
胡庆言闻言,只看了他一眼,嘴角微冷,丝毫没有替他解围的意思。
老九自然不会真的责备他,其实心中同样不高兴,明王这般高调作态,却又不好明说什么。便只道:“不知不罪,国公不必放在心上。”
说罢,又看向诸臣,道:“既然乃是明王为父皇诵经,那便传朕旨意,宫中除当值兵士外,上下人等,同朕一起为先帝祈福,诸卿以为如何?”
殿中,众臣岂会说不允,自然是躬身一拜,向老九道:“陛下仁孝之君,此事大善!”
“传旨吧!”老九对内侍挥了挥手。
“是!”内侍领命,快步出去,命一群内侍赴宫中各地传旨。
老九也从座位上起身,来到窗口站定,望向灵堂方向,他也想要听一听,这明王诵的到底是什么经典,又有多么了不得……
而众臣,则在胡庆言的带领下,皆朝着灵堂方向跪下,一个个或悲伤,或虔诚。
殿中顿时静默,诸臣子皆静心细听。
方才真人那句明王诵经,玄妙非常,他们是听在耳里的,连真人都称妙经,怕是当真不凡。
即便没有修道,却也心中好奇不已。
……
而外面,随着老九下旨,不论是宫中当值的官员,还是后宫妃嫔,均不得不自备蒲团,面朝灵堂跪好,伴随着明王口中经文回荡,默然无语。
唯有中宫之内,太后得闻此刻道音回荡,乃是明王诵经后,之前心中之怒,顿时和缓许多。
“皇儿心中对先帝还是有感情的,只是性子刚烈,不愿人前表露出来罢了。”太后跪下,眼角有泪珠滑落。
老宫女跪在她身边,点头附和:“娘娘说的是,殿下本就是至孝之人。”
主仆俩既是欣慰,又是松了一口气,今日明王亲自为先帝诵经超脱过后,这宫里宫外对于明王不孝的传闻,当会少上许多。
宫中各人,在这经文回荡间,心思各有不同。
却说受震动最大的还是一众道家人士,无论是灵堂中垂坐的玉清、太清,亦或是御书房中的真人阁下,乃至于连方孟谷四大尊与宫中众多内卫。
此刻,但凡听到道音之道人,皆是屏气凝神,与国朝真人一样,当听明王口中念道天尊曰“吾有玉阙金文,秘于玄都上馆,下凡不闻,可以上消天灾,中证一身,下禳鬼祸,断绝统牵,长生久视,脱离长夜,超腾阳天,吾当为汝开释明通道矣。”之时,均是心神大震,连忙收敛心神,不敢错过一个字。
虽然只是一篇往生经,不是修行功法。
但道家除了要吐纳功法之外,还需习练众多经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明悟道理,这本身就对修行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