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弃妇的极致重生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萨琳娜
长生、灵犀听了母亲的吩咐,很是高兴,因为这件事,也是他们极愿意做的。
萧南吩咐完,扭头看到乖巧的阿嫮和憨厚的长顺,顿了顿,又道:“唔,阿嫮虽然刚开始学习画画,不过,咱们都是自家人,想来你阿耶看到你这般伶俐,只有高兴的份儿,断不会笑话于你。这样,你也跟着阿姊一起做吧。”
阿嫮已经六岁了,在生母的时刻提点下,一向乖巧,在崔家几乎是个小透明的存在。
这会儿见嫡母这般宽仁,她黑亮的大眼里溢满惊喜,高兴得话都说不出来,只连连点头。
接着,萧南又对长顺说,“你也已经启meng了,听家里的夫子说,你写得字已经颇能看了,待会让你阿娘看着,你也写点儿什么,待明日一起送到湟水!”
长顺正凑在长寿身边,耐心的劝说他不要玩儿真刀,听了嫡母的话,他先是一怔,然后扭头看向金枝,见阿娘冲他用力点头,他这才爬起来,恭敬的行礼:“是,儿谨遵命!”
看到长顺一副小学究的样子,萧南的眸光闪烁了下。
倒不是她心虚,也不是她算计了金枝母子什么,而是在给庶子请夫子的时候,她稍稍动了点儿心思。
当然,绝不是什么歪心思,比如请个不妥的人来‘教坏’长顺神马的。
相较于暗害、养废等那些上不得台面的yin谋,萧南用的是阳谋。
她直接给长顺请了个学识好、品德高的老先生做启meng老师,这位老师样样都好,品德更是高尚得一塌糊涂,且是个地地道道的儒学大家。
但凡这种儒家学派的推崇者,都非常注重规矩、重视礼法,当然也格外推崇嫡长继承制。
所以,萧南觉得,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做启meng老师,从长顺刚开始记事起就让他知道一些道理,待他长大后,他便会谨记本分,不会想一些不属于他的东西。
更有甚者,直接把长顺教成个儒学推崇者,这样的他,可能都会鄙视自己的身份,今儿对嫡出的兄弟愈发恭敬、和顺。
而这,便是萧南想要的,前头咱说了,活了三辈子的萧南绝对不是什么圣母。
她为了拉拢金枝玉叶,这才让她们有生育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乐意有人来抢夺属于自己儿女的家业。
只要长顺安安分分的,甚至愿意辅佐嫡出兄弟,萧南不介意分给他一些家产,因为她不屑于做一些yin损的事儿,所以,她更愿意看到一个懂规矩、守本分的长顺。
事实证明,萧南的这个阳谋还是颇有成效的,——
首先,崔家上下,包括崔幼伯,人人都说萧南这个嫡母做得宽仁、大度,无意间为她的贤名又添加了一个佐证。
而长顺这边呢,他只跟着老夫子学了一年,言行越来越规矩,看顾嫡出弟弟(尤其是长寿童鞋)的时候,恭敬中带着亲近,非常符合他庶兄的身份。
萧南很满意,庶子、庶女老实本分,她也不吝啬给他们些好处!
萧南这边觉得满意,站在一侧的金枝、玉叶两人也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她们早就看明白了,若是自己守着本分,不争不抢,主母反而会关照自己所出的孩子。
而倘或她们起了不该有的心思……
两人慌忙摇头,这个,她们想都不能想!
有些事,金枝、玉叶不敢想,但有些人就敢想。
比如武五娘!
那日武五娘以身挡箭的救了崔幼伯,崔幼伯不管是出于亲戚的情分,还是出于报恩的意图,他直接将人接到了刺史府,让府里最好的大夫给武五娘诊治。
另外又从京里带来的珍贵药材中拿出许多武五娘现在能用的药材,流水一样送到了她暂居的客舍。
接着,崔幼伯见武五娘身边只有两个服shi的丫鬟,且都是年幼不懂事的,他便从崔家的家生奴中挑选出四个经验老道的婆子派到客舍,反复叮嘱的让她们悉心服shi。
除了这些,崔幼伯每日办公完毕都会去客舍小坐,名曰探病,实则是聊天。
反正武五娘伤的是肩膀,又不是脑子、更不是嘴,哪怕生活不能自理,‘陪聊’还是木问题滴。
两人从诗词歌赋谈到近几年的人生境遇,从公开的话题,渐渐谈及si人问题。
但不管他们谈得是什么,看在外人眼中,便是崔刺史与武五娘交谈甚欢,两人‘感情甚笃’呀。
许多靠谱、不靠谱的流言便就此产生了。
对此,崔幼伯也有所察觉,不过,他也没办法呀,有些事他必须搞清楚。
哪怕流言有可能传到京城,哦不,不是有可能,而是必须,只有这样,某些人才能顺利破坏掉他与娘子的感情,进而毁掉他的家庭,让他内宅不宁,也就没有精力去管什么政务、仕途了。
不过……
崔幼伯暗暗咬牙,心说道:娘子,应该会相信他,而不是那些流言,对也不对?!
ps:嘿嘿,补昨天滴。顺便推荐一篇好文,不要扫雪的《嫡女归来》,嫡女归来,谋一世平安,守一世岁月静好!rs!。






弃妇的极致重生 第326章 回京
世间最奇妙的关系,莫过于夫妻,原本陌生的一男一女,因婚姻而结合,他们可以比血脉至亲都彼此信赖,也可以比宿世仇敌都彼此怨恨。
而崔氏小夫妻的关系有些复杂,至亲至疏两边都不靠。
崔幼伯曾经不止一次的总结过,他与萧南之间的关系,如今正处在微妙的状态上,说是亲昵吧,两人在闺房倒是挺‘亲’的,但是出了寝室的门,两人就又变得客气有余、亲昵不足了。
且,崔幼伯心里很清楚,萧南更看重几个孩子,而非他这个一家之主。
有时他甚至悲哀的想,如果他和娘子之间没有那么多孩子,他们的夫妻关系可能会走到一个非常艰难的境地,没准儿,还会和离。
如履薄冰呀——
夫妻关系微妙至此,崔幼伯不得不更加用心的经营,倒不是他忽然变成了爱家好男人,而是近几年的经历和崔、萧两家的祖先告诉他,想要在仕途上走得更远,或是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他就必须把内宅摆平。
内宅不宁,妻妾相争,嫡庶不分,绝对是乱家之源。
自己的家都乱了,他又何谈治国平天下?!
当然,除此这个功利的原因在,他在感情上更倾向于他的家庭。
因为他深深的感觉到,父母是兄弟姐妹的,兄弟又各有自己的家庭,唯有自己的娘子儿女才是属于他的。
也只有娘子才会全心全意的为他筹谋,虽然萧南在某些事上动了心思,但出发点还是为了整个家庭好。
崔幼伯过去可能无法理解这份心意,但现在,经历了那么多,他对萧南,有敬有爱也有怜惜。
为了维持家庭的和睦,为了回报萧南,也为了表明心迹,他才会数次插手内宅的事儿,主动将几个无所出的妾侍处置掉,还狠下心来彻底‘处理’了阿槿。
崔幼伯相信,他的这些举动,娘子定然体会,或许她不会立时转变对他的看法(比如没有真正把他当夫君尊敬),但肯定会明白他的决心,进而更加相信他。
而这次的风波,将会成为检验他们夫妻关系到底如何的试金石。
崔幼伯心里这般想着,面儿上却不显,继续与武五娘闲聊。
许是两人聊得多了,说话间也不再似初见时那般拘束,武五娘主动提及了当年她出嫁、离京的惨痛经历。
武五娘自觉自己掩饰的很好,并没有表露出对崔家人的憎恨。
但崔幼伯是什么人呀,他原就对她有戒心,交谈的时候一直都在观察她的神情,说话的时候更是无比谨慎。
这会儿听了武五娘的‘诉苦’,不知为何,他总有种不爽的感觉——武氏什么意思,竟然在暗暗指责老夫人和娘子?
听她话里话外的意思,竟是在暗示,似乎若不是老夫人和娘子,她不会落得下嫁个寒门士子、远嫁他乡最后凄惨守寡的下场。
这、这叫什么话?
日子都是自己过出来的(崔大吐槽:咱是深有体验呀),且当初为她谈定婚事的是她的父母,她婚后过得不好,该怨恨的也是她的娘家,关他家老夫人、娘子什么事儿?!
崔幼伯越听越腻烦,表情实在控制不住了,双眉禁不住皱了起来。
武五娘却误会了,她以为崔幼伯是没想到自家娘子会这般霸道,害得一个无辜世家女落得如此凄惨的地步。
武五娘甚至在窃喜,或许、或许他在为自己心疼,或者惋惜——当初若没有萧氏从中作梗,他们早就成就了好事儿呢。
武五娘会这么想,倒也不是她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她对崔幼伯的印象还停留在九年前(崔大怒: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另外她觉得,她与崔幼伯的基础很好,再加上她之前过得确实凄惨,崔幼伯也曾数次感叹她‘可怜’,最最重要的是,她武五娘可是崔幼伯的救命恩人呀。
并且,武五娘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救了崔幼伯,她的这种行为,只能用‘情’来解释,至少在外人看来,她与崔幼伯应该是有情的。
否则,只一个七拐八绕的亲戚关系,绝对不能令她舍身救个外人。
在武五娘想来,崔幼伯是个聪明人,旁人都能看透的事实,他也应当能领会。
武五娘了解男人,尤其是骄傲、自负的世家子,倘或有那么一个世家贵女,肯为了救他而舍弃性命,他暗自得意的同时,定会牢牢的记在心头。
即便无关情爱,他也不会把她想得太糟,至少会相信她,相信她的话!
也正是因为这份笃定,武五娘才不断的在崔幼伯面前暗示,她想让崔幼伯知道,他那个被满京城人誉为‘贤妇’的娘子,并不如面儿上表现得那般贤惠、大度。
萧氏不但不大度,相反她善妒,甚至还因此害得一个贵女潦倒落魄,只能依附远房亲戚过日子!
忍着怒气,听了两耳朵自家祖母和娘子的坏话,崔幼伯脸色极差的回到了书房。
坐在书案后,他沉默良久,足足过了一刻钟,他才缓缓挽起袖子,滴了几滴水在砚台里,拿起墨锭慢慢的研磨。
守在门外的澄心听到动静,忙推门进来,赶到书案前,恭敬的说道:“郎君,让奴来吧!”
崔幼伯将墨锭放在一边,又捉起一支毛笔,头也不抬的说道:“不必了,我这里不用你伺候,你出去吧!”
“是,郎君!”
澄心不敢耽搁,麻利的行了个礼,然后悄声退到门外,合上房门,重新坐回廊庑下的胡床上,继续听候差遣兼放哨。
打发了小厮,崔幼伯没有耽搁,抽出一张纸,用镇纸压好,把毛笔蘸足了墨,开始伏案写家书。
这次不同于平日的家书,崔幼伯写得很长,足足有三四页纸。
写完后,吹干墨迹,小心的将信折好,暂时放在一个带锁的匣子里,待雪娘子从京里回来后,再把信送回家。
就在此刻,窗外响起一阵熟悉的鸣叫声,崔幼伯忙起身来到窗前,拉开窗子,一道雪白的身影迅速从空中飞入窗内。
崔幼伯双手抱住揽入怀中,亲昵的用手摸了摸它的羽毛,笑道:“正想着你呢,你便来了。”
一边说着,他一边抱着雪娘子往里走。
坐回书案后,崔幼伯将雪娘子放在案几上,从它的右爪上解下一个木纹信筒,拍拍它的脑袋,然后扬声道:“来人!”
书房的门瞬间被打开,澄心躬身行礼:“郎君,有何吩咐?”
崔幼伯一指几上的雪娘子,吩咐着:“吩咐厨房给雪娘子准备些新鲜的肉食,另外,再让它好好休息一日,明天还要它送信回家呢!”
澄心连连点头,伸手抱过雪娘子便往外走去。
房门再次关闭,崔幼伯这才用钥匙打开信筒,抽出一沓厚厚的白纸。
“咦?这、这是阿沅的笔迹?”
崔幼伯打开第一张,发现这是一幅小幅的画像,画纸上画着四只身着统一服饰、长相却不尽相同的小包子。
再一细看,他才发现,这画像并不是出自萧南或是家里供奉的画师之手,而是他的宝贝女儿阿沅的手笔。
“唔,不错,几个月不见,阿沅的画技越来越好了……”
去年十月份的时候,崔幼伯曾回京述职,在家里停留了几日,那几天,他忙里偷闲的考校了儿女的功课,是以很清楚孩子们的情况。如今才过了不足半年,女儿的工笔画便有如此长进,他真的很高兴。
“噫?这是长生作的诗?唔,不错不错,措辞虽有堆叠之嫌,但立意不错,且还写出了几分意境……”
“嗯,这是阿嫮画的?阿嫮今年才几岁呀,她也学会画画儿了?”
“……哈哈,连长顺都能写家书了呀!”
翰墨接替澄心守在书房外,他刚刚坐定,便听到里面的郎君一阵又一阵的大笑。他心里忍不住嘀咕:啧啧,也不知道夫人跟郎君说了什么,竟让郎君如此开怀!
足足笑了一盏茶的功夫,崔幼伯才渐渐恢复了常态,他将儿女们的作品一一放好,最后目光停留在萧南的家书上。
这封信也很长,在信中,萧南将家中琐事、学院趣事以及几个儿女的学习、生活情况都巨细靡遗的写了出来。
其中,她着重描述了下几个儿女的情况,长生如何稳重啦,阿沅如何懂事啦,四胞胎如何顽皮啦,阿嫮如何乖巧啦,长顺如何憨厚啦…
为了表明自己所言不虚,她还特意写了几个孩子的趣事。
萧南的文笔不错,寥寥数语便将孩子们的可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哪怕崔幼伯未曾亲见,只读这些语句,他的脑海中便能浮现出儿女们玩闹哭笑的可爱画面,嘴角便忍不住的往上翘。
许是萧南写得太温馨了,崔幼伯忽然非常想家,他甚至想尽快把鄯州的事务料理清楚,然后尽快回京。
回京,也就是回家!
崔幼伯这边只能想一想,而洛阳那边的崔泽等人却已经开始做着回京的准备了。
因为他们的孝期满了,崔泽或许不用回京,但崔彦伯等几房的嫡长子却是必须回去的。
另外大夫人和王氏也都惦记着家里,她们比男人们更加热切的期盼回京……
ps:这些天谢谢亲们的支持了,谢谢,鞠躬ing。rs





弃妇的极致重生 第327章 匪夷所思
荣康堂,星汉院正堂。
韦氏盘腿坐在榻上,身子斜靠在斑丝隐囊上,手里拿着一封书信,正静静的读着。
门外廊庑下的小丫鬟忽高声通传道:“郎君回来了!”
话音方落,三郎崔叔伯抬腿走了进来。
“郎君,回来啦!”
韦氏忙放下书信,起身相迎,亲手帮夫君解下夹棉罩袍,又从丫鬟的手里接过温热的帕子递给他,“擦把脸吧,去去寒气。”
如今虽已是早春二月,但春寒料峭,崔叔伯一路骑马从城外回来,双颊冻得通红。
随口道了声谢,崔叔伯接过帕子擦了擦脸,不经意间,目光扫到凭几上摊开的书信,张口问道:“咦,娘子正在看信?是何人写来的?”
韦氏正从丫鬟手里接过一盏滚烫的茶汤,嘴角还挂着一抹温柔的浅笑,听闻此言,笑容一窒,旋即道:“哦,没什么,呵呵,是大嫂给我的信。”
崔叔伯脚下不停,行至主位前,盘膝坐在矮榻上,随手接过茶盏,说:“大嫂?是了,阿耶和大兄的孝期满了,他们也该回京了。大嫂定是为了此事吧?呵呵,可是有什么事交代给你?”
韦氏紧跟夫君回到榻前,与崔叔伯相对而坐,她没有急着回答,而是抬眼看了看四周的丫鬟。
她的贴身丫鬟机灵,见状,便悄悄冲着几个小丫鬟摆了摆手,然后由她带领着退了出去。
清场完毕,韦氏才叹了口气。道:“郎君所料不差,大嫂正是为了这件事才写信给我。另外,她也提醒我一件事——”
说罢。她故意用眼睛偷瞄夫君,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崔叔伯轻啜一口茶汤,见娘子这般形容,不禁失笑,道:“娘子,你我夫妻间向来没有不能说的话,可是大嫂说了什么为难之事?”
顿了顿,崔叔伯似是想到了什么,表情有些尴尬的问道:“难不成与阿娘有关?”
你知道就好!
韦氏勾了勾唇角。这是她最满意夫君的地方,她家郎君虽也是科举出仕的读书人,但并不是死读书的酸腐文人,整日规矩、礼仪的挂在嘴边,而是个极懂得变通之人。
崔叔伯孝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不是愚孝。当初大夫人犯了错,被老相公罚去感恩寺思过,那时崔彦伯、崔幼伯都担心得不得了。崔叔伯也担心,但他却觉得老相公做得对,那段时间,阿娘也做得确实过了些。是该好好‘静静心’。
当然,这种话崔叔伯不敢跟外人说,就是妻子跟前。他也不好明言。
但韦氏与他夫妻二十多年,早就彼此了解。哪里看不出夫君的真实想法。不过,还是那句话。在孝字大如天的年代,有些话他们夫妻心知肚明,却不好说得太透。
是以,但凡牵扯到大夫人的话题,韦氏会刻意漏一点,但又故意说得含含糊糊。
反正他们夫妻都心里明白,只要意思传达到了,也就可以了。
只见她微微颔首,表情略带无奈的说道:“大嫂说,阿娘这几年在洛阳,一心为阿翁守孝,至诚至真,险些熬坏了身子……最近一两个月,阿娘的精神愈发‘不好’了。”
崔叔伯听出妻子刻意指出的重点,他也不禁一叹,道:“阿娘毕竟上了岁数,这般辛劳,难免——”
老人家上了年纪,难免‘老糊涂’了呀。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老大(即崔彦伯)是个近乎愚孝的人,不管阿娘提出怎样离谱的要求,他都能竭尽全力的满足。
大夫人原就有些‘老糊涂’了,再有这么个百依百顺的儿子供着,如此几年下来,她还不定变成怎样的不可理喻呢。
好吧,为人子女,实不该非议长辈,可、可大夫人做得某些事,实在太不靠谱了。
就拿几个月前那件事来说吧。
话说当年王氏回洛阳的时候已经身怀六甲,回到洛阳没几个月便顺利产下一个男婴,阖家很是欢喜,虽不能大肆庆贺,但还是在家里摆了些素菜,略略庆祝了一番。
尤其是崔彦伯简直高兴坏了,这个小家伙可是他的老来子呀,如今他的长子长女都已成亲,马上是要做祖父的人了,居然又有了个儿子。
这证明什么?证明他崔彦伯还不老啊!
不管他在其它方面做得如何,但在做男人这一点上,他还是很成功滴。
所以,崔彦伯非常疼爱这个小儿子,郑重的请父亲给孩子赐了名,崔泽也觉得小孙子来得是时候,便大笔一挥,亲自写了‘崔令旸’三个字。
崔彦伯这边呢,又因着在家守孝,手头上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他便每日都要亲自带着幼子。
发展到后来,倘或有一天看不到小儿子,他就没着没落的。
而王氏呢,也异常疼爱这个孩子,不过她是崔家的宗妇,要主持中馈、料理一大家子的庶务,以及对外的交际。
虽然还在孝期,但该有的人情往来还是不缺的。
王氏很忙,忙得几乎没时间照看孩子。
起初还好,上有崔彦伯看着,左右有乳母、丫鬟,小家伙被照料得极好,王氏也能放心的去料理家务。
但几个月前,大夫人不知听了谁的挑拨,硬要把小孙子抱来养,还跟崔彦伯哭诉,说她上了年纪,愈发孤独寂寥,便想亲自养个孩子,一来她能有个寄托,二来也是帮王氏分担些。
崔彦伯呢,见老母说得伤心,只觉得愧疚——他竟只顾着自己高兴,却忽略了阿娘,真是太不孝了!
而且,王氏的辛劳。崔彦伯也看在眼里,他想了想。觉得阿娘说得有理,便硬着心肠。将哭闹不休的小儿子送到了大夫人的院子里。
听闻这个消息,崔叔伯夫妇都纷纷摇头,觉得老大这么做,绝对会害了孩子。
当然,他们不是说大夫人这个亲祖母会伤害自己的孙子,而是她毕竟上了年纪,自顾不暇,哪里还能看顾一个两岁大的孩子。
要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淘气的时候,倘或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出大事儿。
真若出了事儿,崔彦伯还能去寻大夫人要说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则,那便是老人养孩子,不管她原本是个怎样睿智、明理的人,对上孙儿,难免骄纵。
若大夫人一味的宠溺,再纵出一个‘天真烂漫’的‘崔家玉郎’、或是京城纨绔,那才是真真害了孩子一辈子呀。
而事实证明。崔叔伯两口子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崔令旸小盆友被抱走的时候,已经由崔彦伯手把手的教了十几个字,太公家教也背得滚瓜烂熟。
结果。在大夫人跟前待了没半年,小家伙就变得只知道在院子里疯玩儿,写字、背书神马的。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见此情况,王氏万分心焦。偏她又不能跟夫君抗议,毕竟亲手把孩子抱走的就是他。她若是说了什么,崔彦伯定会不悦。
到时候,不但孩子要不回来,他们夫妻还会心生嫌隙。
王氏到底聪明,在家里苦思了好几日,某日给大夫人请安的时候,很是恭敬的表示,洛阳祖宅的事务太多,她实在忙不过来,烦请大夫人派两个得用的婆子给她。
1...262263264265266...3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