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弃妇的极致重生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萨琳娜
萧南若不用些手段,没准儿现在他还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呢。
对此,崔幼伯一直是感激萧南的。
哪怕当他发现萧南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般敬重自己、依赖自己的时候,他也没有生气,更没有责怪萧南,反而努力去做一个夫君该做的事儿:
在外,努力上进,支撑起家族的门户;
回到家里,敬重娘子,疼爱教养子女,绝不做有违家庭和睦的蠢事。
确定萧南对自己的心意后,崔幼伯也放心的跟她谈论近几日处理的事务。
“没错,李敬回京参加大考,白氏也跟着回来了。”
崔幼伯插起一块苹果送到萧南嘴边,嘴里还说着:“对了,还有一事,我事先没跟娘子商量——”
萧南吞下那苹果,三两下咽进肚子里,问道:“何事?”
崔幼伯又插起一块塞进自己嘴里,慢慢的咀嚼完,才缓声道:“是白氏的那个女儿,唤作安歌的小娘子,我把她送到洛阳的老家了,以流落在外的旁支孤女为名,重新入了籍,由三叔父帮忙看护。”
萧南一怔,她有些不明白崔幼伯此举的意思:他这是在怀疑自己,知道安歌其实是他的女儿,所以才命人特意送到洛阳?
可这也不对呀,如果崔幼伯真的认定安歌是亲生骨肉,以他的秉性,定不会如此苛待,好歹也会给她安排个正经的身份,并就尽可能的给她良好的生活环境。
忽然间,萧南也有了类似杨婥的困惑:面前这个男子,似乎变得很陌生!
崔幼伯看出萧南的疑惑,苦涩的扯扯嘴角,“其实,如果白氏她们没用进京,而是继续留在蜀地,我绝不会把安歌带走。可她们偏偏回来了……”
崔幼伯长长叹了口气,道:“娘子之前也说过,我注定要走仕途的,既然想像阿翁、阿耶一样成为宰相,那就不能有任何疏漏。当年是我年少荒唐,可现在,我却不能继续留着这个把柄让人去参。”
萧南默默的点头,木错,这话确实是她说的,但,她真是没想到崔幼伯能如此果决。
这不科学呀,要知道,过去这厮最是心软、心善,如今却能狠得下心来拆散人家母女,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太大了吧?!
望着崔幼伯愈见成熟的脸庞,萧南猛然发觉,有些事似乎已经脱离了她的掌控,不行,她必须要好好想想。
次日清晨,崔幼伯照常去皇城上班。
途经城门的时候,正好遇到魏王带着几个僚属往里走。
崔幼伯上前行了礼,顺便扫了扫魏王身后的人,忽然间,他的目光闪了闪,在魏王府的僚属中,他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李敬。
崔幼伯定定的看着李敬,用眼神无声的告诉他:李郎,多年不见,有些账咱们是不是也该好好算算了?!
ps:二更,嗷嗷嗷,某萨好激动,又收到一枚和氏璧,谢谢素素儿亲的打赏和小粉红,谢谢亲们的支持,oo谢谢~·





弃妇的极致重生 第177章 太子做媒
魏王察觉到崔幼伯的异样,顿住脚步,笑着说道:“怎么,肃纯与李郎相熟?”
靠,这不废话吗?
崔幼伯默默的在心里吐槽,他就不信了,魏王在招揽亲信的时候,会不调查那人的底细?
而只要稍稍用心一查,魏王便能知道崔幼伯与李敬的关系:同年考中进士科,同被选为杏园的探花使,两人的私交也极‘好’,好到可以赠送‘美妾’。
如今却做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未免也太假了吧?!
不过,崔幼伯还是温文一笑,道:“回王爷,我与李郎是同年。”
李敬也微微欠了欠身,权作行礼,“是呀,当年我还与肃纯一起做探花使呢。呵呵,转眼五年过去了,肃纯一向可好?!”
说着,李敬带着几分审视的打量着崔幼伯。
昨日傍晚,白氏失魂落魄的找上门,一见了李敬,便扑到他怀里放声痛哭。
一边哭,白氏还一边含糊不清的说着什么。
李敬皱着眉头听了半天,却还是没听清,最后他的耐心耗尽,直接推开白氏,板住她的双肩,大声喝道:“先别急着哭,有事慢慢说!”
白氏被这高声断喝吓住了,当场忘了抽泣,愣愣的看着李敬。
李敬却发现安歌不在,他又扭头四下里看了看,依然没有小姑娘的影子,便问了一句:“安歌呢?她怎么不与你一起?”
一听到女儿的名字,白氏这才想起正事,再次放声大哭。
不过,这次她似是有了经验,非常注意口齿的哭诉道:“郎君,大事不好了,安、安歌被、被崔大郎抢走了!”
崔大郎?
这是谁呀!
李敬一时没反应过来。想仔细询问一番,结果白氏却抓着他的袖子一通痛哭,瞧她那架势,似是要把心中的委屈和惊恐哭出来一般。
最后,李敬无奈,只得半拥半拽的把白氏弄进屋里,原想着亲自给她拧条湿帕子擦脸,白氏死死的抓着他的胳膊,他无法挪动,只得命小丫鬟打来热水。
白氏却还在哭。一直哭到热水凉了,李敬险些睡着,她这才停了下来。
她抽搭着抬起头。对李敬道:“郎君,你还记得双相崔家的崔肃纯吗?”
崔幼伯?李敬当然记得,他还记得,自己的这位美妾便曾服侍过他。
但,他为何要抢走安歌?难道他已经提前猜到了自己可能会借安歌的事儿。把他拖进官司里?
李敬刚刚投到魏王的门下,正急着寻找机会表现自己。
而魏王的敌人是谁?除了太极宫的那位老皇帝,估计连皇后都心知肚明。
但直接朝太子下手,李敬还没有这个胆气——太子是正统,作为一个受传统教育的读书人来说,让他公然挑战正统。他、他还真不敢。
不能直接阴太子,那就朝太子的心腹下手。
李敬进京也有半个月了,这段时间里。他除了四处走关系,就是去酒肆、茶馆听八卦。
他这般做,可不是闲得没事儿干,而是他明白,那些地方是最好的情报收集场所。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强的分析能力。他便能探听到他想知道的东西。
在东西两市泡了半个月的酒肆、茶馆,李敬还真得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其中。最引起他注意的,便是近两年来,太子极信任一个姓崔的中书舍人。李敬再一仔细打听才知道,那位崔舍人还是他的熟人。
啧啧……原来是崔家玉郎呀。
李敬心情大好,太子别的亲信的秘密,他或许不知道,但崔幼伯的底细,他却清楚的很。
这不,那位郎君曾经荒唐的‘证据’还在他手里攥着呢。
李敬甚至都想好了,只要白氏母女进京后,他便开始散布崔幼伯当年的荒唐事——养别室妇、宠妾灭妻、抛弃亲生骨肉……虽都不是什么大错,却都有碍名声。
估计圣人听了都要担心,将这样的人放在太子身边,会不会带坏他家的好儿子。
哪怕不能把崔幼伯拉下中书舍人的位子,也能让他麻烦一段时间。
不是李敬不念旧情,他这是在报复。
话说当年他明明考中了进士科的新郎君,却因为崔幼伯娘子的一句话,生生在京城坐了好几个月的冷板凳。若不是自己灵透,寻上了吴王,他现在可能还是个白丁呢。
当时,李敬听说此事后很是不解,他只见过那位郡主娘子一面好不好,就是得罪他也真心没机会呀,她为何要针对自己?!
百思不得其解,李敬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崔幼伯的主意,或许自己哪里没留意冒犯了他,所以他借老婆的手整治自己。
退一万步讲,就算不是崔幼伯授意的,但动手的是他娘子,夫妻一体,他娘子办的事儿,崔幼伯也脱不了干系。
至此,李敬便暗暗记恨起崔幼伯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年他才会跟白氏勾搭上,最后更是高调的带着白氏母女离京赴任,狠狠的甩了崔幼伯一记耳光。
如今,两人又因为各事其主,而站到了对立面,成为真正的敌手,李敬再算计、陷害崔幼伯,非但没了名声上的束缚,反而还能得到新靠山的看重呢。
没好处的时候,李敬都想抽崔幼伯,跟不用说事关前途了。
虽然此事可能会把白氏母女也卷进来,但、但比起自己的仕途,她们的分量还是轻了些。
李敬努力说服自己:“……大不了以后对她们好些也就是了。”
但,他做梦都没想到,他的计策还没实行呢,便被对方将‘人证’截了去。
李敬好不懊恼,同时,他心中也升起隐隐的不安:崔幼伯怎么知道白氏母女进京的消息?这是不是表明,崔幼伯也在时时关注自己?
就在李敬胡思乱想的当儿。白氏还在哭诉:“……我与安歌刚踏入京城的城门,便被他派来的强人掠了去,足足被他关了大半日,直到方才放被他放了出来。可安歌、安歌却被他带走了!”
“等等,你说安歌被他带走了,带去哪里了?崔家?”
李敬闻言,眼睛闪过亮光,只要确定了安歌的下落,他的那个计策还是能实施的。
白氏拿帕子拭泪,抽抽搭搭的说:“崔大郎说。他已经命人将安歌送到洛阳了,至于具体安置在哪里,他却不肯说。”
李敬彻底呆住了。自己回京后的首次筹谋,竟这样提前夭折了?!
不过,那时李敬并没有想到此事是崔幼伯的手笔,他虽与这位‘玉郎’相交不久,但还是颇了解他的脾性的。再加上。李敬身边还有个白氏,崔幼伯有什么小毛病,他知道得一清二楚。
似崔幼伯这样‘单蠢’的世家子,哪里会有这样的心计和城府,他这般做,想来是身边幕僚出的主意吧。
但此刻。面对面的与崔幼伯对视,李敬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他忍不住喟叹:几年不见。崔幼伯竟有这样大的改变?变得这般城府、这般深沉?
忽然间,李敬心底升起警觉,他在重新定义崔幼伯的时候,也暗暗决定,下次动手前。他定要把功课做全了再着手。
而他首先要做的功课,便是全面、彻底的调查一下崔幼伯近两年来的言行举动。然后从中发现什么蛛丝马迹,进而更加准确的了解对手。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李敬觉得,他既然能顺利回京,这表明老天都在帮自己,他没道理放过那些错待自己的人。
李敬不知道,面前的崔幼伯也抱有同样的想法。两个原该是朋友的人,如今却站着皇城城门前,满面微笑的对峙着,四周围观的人都能闻到很浓的火药味儿。
魏王看得尤其欢乐,还没回来前,他就听留在京里的幕僚提起过崔幼伯。说他年纪轻轻却极为能干,帮太子办成了好几件差事。
基于他与太子对立的事实,所有太子得用的人,都是魏王厌恶、且针对的对象。
随着崔幼伯越来越受太子的重视,魏王对他的厌恶值也直线上升。
当初李敬走关系来到他跟前时,魏王对这个据说是族亲的人并不怎么看重,尤其这人过去曾跟吴王、高阳等人皆有密切联系,偏这些人都是失败者,这让魏王觉得有些晦气。
另外,李敬有这般复杂的背景,还会让人觉得他很不安分、很不可靠。
但李敬无意间提及他与崔幼伯夫妇的矛盾时,魏王来了精神,亲自召见了他,命他将那事仔细的说了一遍。
当魏王听说李敬‘拐’走了崔幼伯的美妾时,他更是忍不住的拍着隐囊大笑——好、好个崔舍人,竟然也有这般吃瘪、丢脸的时候。
有了这个小插曲,魏王看李敬就觉得顺眼多了,袖子一挥,把李敬纳入了自己门下。
他希望李敬能在崔幼伯身上撕开一道口子,进而影响东宫,当然,若是能顺利拿下崔氏,折断太子的一股助力,那就更好了。
魏王并不知道,他这边欢乐的幻想太子被自己整治的美好画面,而另一边,人家太子已经亲自上阵,给他出色的嫡长子说了门‘好’亲事。
太子做媒,而且还是给魏王的儿子做媒,绝对是劲爆的大新闻。
就是皇后听了,也不由得愣神:咦,大郎这是怎么了?!
ps:嘿嘿,话说今天‘弃妇’要上主站的热点推了哦,某萨好激动,没说的,加更呀!这是第一更,还请亲们多多支持哈!·




弃妇的极致重生 第178章 王家来人
惊诧过后,皇后便沉下了脸:难道大郎真的要与四郎计较?所以才想插手阿欣的婚事?
世间还有什么能比姻亲更牢固的关系?
皇后原就极聪明,再加上她活了两辈子,在人间游荡多年,岂能猜不到大郎给阿欣说媒的真正原因?!
她的两个儿子真的要站到敌对面了吗?
皇后的心里涌上莫名的悲哀,看向太子的目光也充满失望。
太子见状,愈发肯定了崔幼伯的推测,他仿佛没看到母亲指责的眼神,笑着说道:“是呀,阿欣是我的侄儿,他的婚事我也该尽些心的。”
皇后的表情彻底冷了下来,淡淡的问:“哦?这话也对,大郎愿意为弟弟和侄儿帮忙,的确难得。本宫很是欣慰呀!”
最后一句话,皇后几乎是一字一顿的吐了出来,暗示的意味已经非常明显。
但,太子还是一副没听懂的样子,他从袖袋里掏出一个手风琴样的折子,双手捧给皇后,道:“阿娘,这是儿甄选的两个人选,请您过目!”
这孩子!
掩在袖子里的手指动了动,皇后好想抽人!
没好气的接过折子,双手一抖,将折子彻底打开,皇后一看上面写的姓氏和家族背景、以及姻亲关系,就愣住了。
她抬起头看了看太子,又低下头细细的看了一遍,没错,两位小娘子的姓氏、家族等资料,她都没有看错。
那……她误会她的大郎了?!
太子一直关注着皇后的表情,见她露出这般神情,心中更加得意,并且确信,此事已经成了一大半。
皇后缓缓合上折子,沉声道:“这是你的意思?还是太子妃的意思?”
她为何这般问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名册上的两个人选皆是东宫的姻亲:一个是太子妃的嫡亲侄女,一个是长孙良媛的侄女儿,而长孙良媛则是皇后的堂侄女。
太子憨憨一笑,看着很是敦厚,“是儿的意思,苏氏也同意。”
皇后直直的看着太子,良久,她才幽幽的叹道:“我儿有心了!”
说罢,把名册留了下来。又问了问太子妃的情况,这才让太子离去。
太子恭敬的退了出去,回到东宫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嘿嘿的笑了起来。
这两个人皆是按照崔幼伯建议的要求选出来的,崔幼伯列出来的要求很简单:第一,出身名门;第二,与东宫有姻亲;第三。家中无甚得力长辈。
苏氏和长孙氏都非常附和这三点要求,太子给李欣说一门这样的亲事,就是魏王自己也不敢说太子有私心、故意借李欣的婚事算计他们。
但事实上呢,太子还真是在算计魏王一家子。
他选出来的两位小娘子,若单从书面上登记的条件来看,皆是极好的人选。
但实际上呢。苏氏的父亲早逝,如今苏家当家的是太子妃的二兄,也就是苏氏的叔叔。李欣若娶了苏氏,他绝对得不到苏家的任何助力。
而长孙氏的父亲虽还在,但资质平平,靠着皇后堂亲的关系当了个勋职,也就是身份上好看些。没有任何实权。
可以说,苏氏和长孙氏都是花瓶。好看、精致,却不实用。
另外,崔幼伯建议太子选这样的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安抚皇后。
魏王与太子相争,皇后纠结、担心,两人都是她的骨肉,伤了哪一边,她都会痛彻心扉。
有心化解吧,却又为时已晚,魏王身边聚集了那么多的朝臣,背后还有几个世家鼎力支持,就算魏王想撤退,那些人也不会答应。
左思右想之下,皇后终于有了法子,那就是继续扶持太子上位,然后再想办法保住魏王一家。
如何保住魏王不被太子清算?最好的法子就是联姻。
唯有两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东宫与魏王府的牵扯越来越复杂,将来魏王一家子才会越安全。
但,这样的话,皇后却不好明说,这些日子,她正想着怎么借李欣的婚事,加深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呢,她也想了几个人选,但都不如太子报上来的这两位更合适。
尤其是长孙氏,一边连着长孙家,一边连着东宫,她的姑姑长孙良媛还是东宫为数不多育有皇孙的女人。
李欣若是有这样的娘子,日后即便太子翻脸,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皇后拿着折子,越想越满意,最后直接去寻皇帝。
皇帝上了年纪,愈发念旧,体现在男女之事上,则是他愈发亲近那些潜邸时就跟随他的女人们。
比如杨妃。
今日皇帝又召杨妃来说话,两人坐在廊庑下,一起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一边悠闲的吃茶。
说着说着,杨妃不知不觉间就把话题引到了另一个姓杨的妃子身上。
说起来那位杨姓妃子的品级极高,虽不受皇帝宠爱,但皇后对她却极好,亲自给她请封贵妃。
只不过,皇后对杨贵妃好,对她名义上唯一的后人却并不好,太过严苛,很不符合皇后一贯的行事作风。
这也是杨妃提及杨贵妃的原因之一。
“……转眼间,贵妃也去了五年了,回想当年,妾身刚进秦王府的时候,贵妃是怎样的风华绝代?”
杨妃坐在皇帝身边的矮榻上,用一种怀念的口吻说着:“贵妃待人也和气、对妾身也极好……呵呵,这么好的一个女子,难怪皇后殿下也看重她呢。”
对于已逝的杨贵妃,皇帝的印象并不深刻,他唯一能想起来的就是杨贵妃那苍白的面容和孱弱的身体。
但是,这会儿听杨妃这么一说,皇帝脑海中那个病弱女子的形象立刻鲜活起来。也猛然记起,杨氏是他的第一个女人,他们年少的时候,也曾经有过甜蜜的日子。
这样一想。皇帝对杨贵妃也怀念起来,叹道:“是呀,她比朕还大着一岁呢,没想到竟早早就去了。”
杨妃见皇帝的情绪有些低落,忙劝慰道:“圣人无需伤感,贵妃姐姐虽然去了,但她走的时候很是安详,临终还感激圣人和殿下呢。”
皇帝点点头,生老病死是上天注定的,他虽被人尊为天子。却一样无法阻止亲人、挚友的纷纷离去。
上个月魏征也去了,当年陪着他一起打拼的老汉又少了一个呀,唉~~~
杨妃见皇帝面露怅然。笑道:“圣人若是想念贵妃姐姐,不妨多给她的家人些恩赏。”
说着,杨妃一副努力回想的样子,随后才有些遗憾的说:“只可惜贵妃姐姐的娘家早在战乱的时候就都去了,她身后只留下一个外孙女儿呢。对了。圣人还封了那小娘子个郡主诰封呢。”
皇帝也想起了,点头:“朕记得那丫头是韦家的女儿?封号南平,对,南平郡主。”
杨妃一听终于说到这里了,她正欲再接再厉,把南平郡主当前的惨境添油加醋的说给皇帝听。不想身后的小内侍回禀道:“圣人,皇后来了!”
皇帝一听观音婢来了,顿时丢下这个话题。笑着说道:“快请!”
话音未落,皇后已经走了进来,屈膝行了礼。
皇帝伸出手,拉着皇后的手腕,让她做到自己身边。
杨妃已经站了起来。见皇后落了座,才恭敬的行礼。“妾身见过皇后殿下!”
皇后微笑着摆摆手,“杨妃无需多礼。”
“高明来过了?”
皇帝将自己面前的茶盏递给皇后,帝后两人就像普通的夫妻,几十年来相濡以沫,两人的默契更是十足。
皇后一路走来还真有些渴了,接过茶盏就小口的喝了起来。
喝茶的时候,皇后淡淡的扫了一眼杨妃。
杨妃会意,知道帝后有话要说,忙起身告辞。
打发走了杨妃,皇后放下茶盏,笑道:“嗯,这孩子果然是个顾念手足的好兄长。他帮阿欣选了两个极好的小娘子,特意拿来给咱们看看。”
说着,皇后将那折子递给皇帝。
皇帝展开细看,看完后也满意的点头,“不错,他确实有心了。”
皇后能想到的事,皇帝也能想到,除了他对两个儿子的真实关系存在幻想外,其它的事,尤其是他的身后事,皇帝都考虑得清清楚楚。
太子肯将妻妾的侄女说给李欣,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表明太子真心对兄弟好。他这么做,也是为了安抚兄弟和安慰父母。
目前看来,效果不错,帝后夫妇很是欣慰,也认可了太子选出来的两个人选。
接下来便是相看,然后确定下最合适的那一位,最后则是赐婚。
经过一番调查和观察,皇后最终给孙儿选了太子妃的侄女儿苏氏,长孙氏虽好,但出身终究差了点,父亲也确实平庸了点儿。
且抛开家世,苏氏的个人条件也远胜于长孙氏,年纪也与李欣最相当。
好了,就是她了!
皇帝跟皇后决定好,便把魏王夫妇叫进了宫,然后很开心的告诉儿子、儿媳妇:孙媳妇的人选我们定下来了,是京兆苏氏的女儿,今年十五,才能出众、品貌非凡,与阿欣很是相配。
纳尼?!
魏王夫妇傻眼了,儿子未来的岳家竟然是苏家?
1...195196197198199...3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