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大闲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贼眉鼠眼
李素叹道:“准确的说,在长安时我便觉得不妙,在陛下面前我亦劝谏过几次了,我甚至觉得东征之战仓促而兴兵,本就不该有此一战,再过几年或许时机方能成熟,奈何陛下乾纲独断……渡河之战后,我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所以这几日大军围困辽东城,我却坐立难安,此战凶险,我和你的想法一样,唯有分兵而击方可立不败之地,最坏的结果也应是惨胜而平,所以在蓟州城时我便向陛下谏言过了,奈何陛下不纳……”
薛仁贵急了:“陛下为何不纳?”
李素看着他,平静地道:“原因你不必知道,再说下去便是诛心之论了,我不能说。”
薛仁贵呆滞片刻,然后缓缓点头:“小人……似乎懂了。”
李素神色晦暗地叹了口气,道:“心照不宣吧,但愿攻下辽东城之后陛下能改变主意,还来得及,否则下场难料……”
薛仁贵沉默半晌,忽然朝李素躬身行了一礼:“李公爷不愧是国之英杰,盛名之下无虚士,小人原以为分兵之策只有我一人想到,却不曾想早在蓟州时李公爷便想到了,料敌于先,决胜于后,小人不及也,直到此刻小人方知,能入公爷麾下,小人幸甚。”
李素深深地看着他:“薛仁贵,让你做我的亲卫实因我在营房外听到了你那番分兵之论,能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你这人必不简单,所以才将你调来做我的亲卫,不过这个亲卫只是暂时的,用不了多久,你在这大军之中将会渐渐露出峥嵘,有本事的人迟早会出头的,我坚信。”
*****************************************************************
三十万大军围困辽东城,三日后的深夜,辽东守将赵惠公派出一千人马趁夜出城,夜袭唐军前锋大营,却被埋伏岗哨的前军斥候发现,烟火示警之后,唐军大营全军戒备,出城夜袭的一千高丽军人马已失战机,无功而返。
又一晚,李世民派两千将士带绳索趁夜攀墙,欲图夜袭城头,也被高丽军发现,城头交战片刻便匆匆退兵而返……
围城十日,类似的偷袭,反偷袭,偷鸡摸狗互相伤害的小规模交锋已发生了十来次,敌我态势皆未见进展。
贞观十八年腊月廿四,辽东大雪,大军仍围城不攻。
前军斥候快马来报,高句丽有援兵至,直奔辽东城而来,援军兵马约十万之众。
大战,即启。
贞观大闲人 第八百七十九章 围点打援
围而不攻是李世民的战术。
辽东城是高句丽的边城,是一座桥头堡式的城池,这座城池很重要,李世民对它势在必得,但攻克它并不是主要目的,李世民更希望用围困它来吸引敌军的增援,然后将城池和敌援一举歼灭。
说得直白点,这就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
这个战术不是阴谋算计,而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我三十万大军就围着你的城了,看你救不救,辽东城是高句丽的桥头堡,它的存在有点类似于李素当年死守的西州城,像一根钉子牢牢地立在那里,高句丽如果要阻止唐军势如破竹般的进攻,就必须不能让辽东城失守,一旦失守,唐军占领辽东城后长驱直入,辽东城的后方则是一片辽阔的平原地带,高句丽更难防守了。
所以,如李世民所料,高丽援军果然来了,而且来了十万人,气势汹汹直奔辽东城而来,领军者,高句丽南部耨萨高惠真。
李世民闻讯大喜,急命擂鼓聚将,李绩,程咬金,牛进达等将纷纷谏言主动出击,李世民纳众将之谏,下令李绩领十万兵马攻打辽东城,牛进达领十万兵马绕道辽东城,迎面直击高句丽援兵,李世民自领十万,居辽东城外三十里策应。
皇帝一声令下,整个唐军大营全动起来了。
营内充斥着战马的嘶鸣声,将士们的磨刀声,还有传令官急促杂乱的脚步声,大声呵斥叫骂着,在这一连串驳杂的喧嚣过后,三军整装完毕,执戈待发。
李素也跟着大营行动起来,部曲们纷纷将帐篷收起,搬上马车,李素的日子过得精细,生活用品也比较多,部曲们有条不紊地收好,然后跟着李世民的中军兵马一同后撤。
骑在马上,李素一言不发地看着前方行军的李世民的銮驾,眉头蹙得紧紧的,不知在想什么心事。
薛仁贵如今是李素的亲卫,他很快适应了这个角色,安分地骑马跟在李素一肩之后,亦步亦趋地朝前缓行。
高素慧的脚伤未愈,也分了一匹马,以李素的奴婢的身份紧跟其后,三人就这样以三角形的模式行军,后面则跟着方老五郑小楼等部曲。
行军久久沉寂无言,薛仁贵似乎不太适应这种难抑的沉默,于是主动开口道:“公爷,您似乎有心事?难道攻打辽东城一战……”
李素回过神,摇头笑道:“不,你想多了,我王师拿下辽东城没有问题,这是十拿九稳的,我并不担心此事。”
“可是小人见公爷一直愁眉不展……”薛仁贵讷讷道。
李素思索片刻,缓缓道:“辽东城可克,我担心的是高惠真所率的十万援兵……”
薛仁贵一呆,道:“陛下命牛大将军进击高惠真所部援军,公爷觉得牛大将军有失?”
李素忽然飞快朝右侧的高素慧扫了一眼,目光闪过几分莫测之意,然后缓缓道:“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你是高惠真,当你知道唐军十万精锐兵马正面迎击而来,你会怎么选择?难道你会毫不犹豫的也正面迎上去吗?”
薛仁贵摇头:“小人若为主将,定不会如此选择,我王师向来驰骋天下,所向披靡,可谓天下无敌,高丽军当知我军威名,稍微有点将才的主帅都不会选择以硬碰硬,十万兵马不是小数,决定着高句丽一国的国运气数,小人若是高惠真,定然选择迂回而攻,或设下埋伏,或出奇兵绕远而围,或依托高山峻岭之地利据险而守,节节抗击,择机而反攻……总之,正面迎敌是最愚蠢的法子。”
李素叹了口气,道:“仁贵不愧是将才,不错,我听说高句丽南部耨萨高惠真是彼国之中善战之帅,其人英武骁悍,有勇有谋,自幼熟读我中原汉书兵法,颇谙用兵之道,非寻常愚钝主帅可比,陛下派牛大将军正面迎击,恐已心存轻视之念,我担心牛大将军会吃亏啊……”
李素一边说,一边特意朝一旁的高素慧瞥了一眼,当说到高惠真的名字时,却发觉高素慧仍面无表情,目光不曾泛起一丝涟漪,她的反应令李素有些失望,原本觉得八九不离十的猜测,此刻不由有些动摇了。
难道这女子与高惠真并无关系?那么,莫非与北部耨萨高延寿有关?
一旁的薛仁贵却急了,道:“公爷的担心不无道理,趁牛大将军尚未点兵拔营,您为何不赶紧去向陛下进谏?”
李素苦笑:“你觉得如今陛下听得进我的话吗?”
薛仁贵一滞,然后长叹一口气,神情悲苦地沉默了。
李素骑在马上,随着马儿迈步的节奏上下颠簸,神情忧虑地望向前方。
当功利心战胜了理智时,或许仍有成功的可能,但,败率也大大提高,冷眼旁观者清楚,李世民如今是在刀尖上起舞,结局是胜是败,谁也说不清,但是因为他的刚愎自用,三十万唐军已陷入了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危机里。
*******************************************************
李绩已点齐了兵马攻打辽东城。
自古以来的攻城大抵都是强攻,古代的城池都是用砖墙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想要攻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强攻。
当然,也有一些取巧的办法,比如挖地道,招降,骗城门,火攻等等,方式很多,但成功率很低,只有实打实的用攻城车和云梯强攻才是最快速最有效的。
李绩用的法子也是强攻,临行前便下了军令,十万将士每人携带一包泥土,到了辽东城下后,选定东面城墙为主攻方向,用围三阙一之法,将士们将各自携带的泥土扔进城门吊桥前的护城河沟里,十万将士每人一包土,很快将辽东城的护城河拦腰截断,泥土夯实之后,辽东城东面变成了一片宽阔平坦的泥地,最后李绩下令架起云梯,支起抛石车,首先是十轮箭雨漫天抛射,然后便是将士们扛着云梯,梯子前端的扒爪深深扎进砖墙内,最后将士们挥舞着刀枪开始攀梯而上,与守城的敌军展开殊死厮杀。
自古攻城之法大抵如是,无甚出奇,李绩用兵绝少犯险,常以稳健著称,攻城亦是如此,攻打辽东城一战从头到尾打得稳稳当当,每一个步骤都是有理有据,如果唐朝有教科书的话,这次攻城无疑能成为教科书中默守陈规的经典案例。
李绩率军攻城之时,李世民的中军大营内,牛进达已奉旨点齐十万兵马,正待出营,绕过战火漫天的辽东城,翻越辽东城外的牛首山,正面迎击高句丽援军高惠真所部。
刀剑出鞘,战马齐嘶,齐齐崭崭的将士们披挂执戈,威风凛凛地列队从大营辕门而出。
牛进达神情漠然冷峻,骑在马上看着将士们战意昂扬地迈步经过自己身边,他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之色。
从渡辽河之战开始,一直到现在的迎击高丽援军,这场灭国之战打得可谓顺风顺水,高歌猛进,可是牛进达却隐隐感到有些不安,这种不安究竟从何而来,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可是,偏偏却无法说服自己抛掉这种不合时宜的不安感。
出营的将士已走了一半,十万大军不是小数目,光是看着他们一个个走出营门大抵便需要不少时间,牛进达很有耐心地骑在马上,一边看着将士们,一边在思索自己内心深处那种不安感觉的来源。
身后一阵轻碎的马蹄声打乱了他的思绪,牛进达回头,却见李素骑在马上,静静地看着他。
牛进达终于露出一丝笑意,朝他招招手。
“子正来送老夫?”
李素笑道:“是,刚从陛下的中军大营赶来,小子这里恭祝牛伯伯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牛进达哈哈一笑:“承你吉言了,若真能得胜而归,你私藏的烈酒分老夫一囊,情当是庆功了。”
李素笑着应是,然后抬头看着面前列队而过的将士们,看着看着,李素的脸色不由变得忧虑起来。
牛进达活了大半辈子,自会察言观色,见李素神情不对,不由问道:“子正恐怕不仅仅是来送老夫的吧?老夫是你的授冠人,当得你半个爹了,有什么话尽管直言。”
李素想了想,道:“小子特意过来送牛伯伯,有一句话想提醒您……”
牛进达点点头:“你的话,老夫从不敢小视,你说吧,老夫听着。”
李素心中一暖,到底是自家人,比起那个自负狂傲的天子,牛进达的态度无疑好得太多了。
“牛伯伯,行军打仗的事,您老是行家,小子不敢班门弄斧,小子只想告诉您,切勿小觑高惠真此人。”
牛进达眉梢一挑:“此话怎讲?”
李素沉吟片刻,道:“高句丽国中,真正有实权的人物,除了泉盖苏文之外,还有三位,其一是安市城中拥兵自重的杨万春,其二是北部耨萨高延寿,其三便是牛伯伯马上要面对的南部耨萨高惠真,此人骁勇善战,有勇有谋,非庸才之帅,牛伯伯此去迎击高惠真所部,一定要小心,万不可轻视他。”
牛进达点头道:“老夫生平历经百战,从未轻视过任何敌人,不过贤侄这般郑重提醒老夫,老夫一定会更加留意此人,放心,高惠真虽是高丽名将,老夫也不是吃素的,此战老夫有八成把握全歼高惠真所部十万援军。”
李素苦笑道:“小子其实并不赞成牛伯伯全歼高惠真所部,因为要做到‘全歼’二字很不容易,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小子认为这次迎战高惠真,他恐怕未必会与牛伯伯所部正面相抗,而是选择出奇兵,设埋伏,水淹,火攻,甚至半夜袭营等等手段,只望牛伯伯千万不要中了他的计,大军进退行止务必谨慎,若遇险地,万莫冒进,若遇密林,焚火烧山,总之,不求急功,只求稳健。”
牛进达深深地注视着他:“老夫发现自东征以来,你似乎很悲观,为何?你觉得东征之战会败?”
李素垂头道:“您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以您的看法,陛下如今对战事的布置可妥当?”
牛进达眼中闪过一丝迷茫,随即很快恢复如常,板着脸道:“不论你心中怎样的想法,这些话切记不可对任何人说起,否则必有杀身之祸,明白了吗?”
说到最后,牛进达已是声色俱厉。
李素点头:“小子当牛伯伯是自家亲人,才说这几句心里话,旁人面前我是万万不会说的,牛伯伯放心。”
牛进达拍了拍他的肩,道:“大战在即,收起你的这些胡思乱想,用心打好这一战再说,待老夫归来,定与你好生聊聊。”
李素骑在马背上微微躬身:“小子恭送牛伯伯,大唐万胜!”
牛进达看着他,微微一笑,右手举起来握成拳,用力朝天空一挥:“大唐万胜!”
送别了牛进达,李素回到中军营里,独自坐在营房内发呆。
很多话想跟李世民说,甚至很想冲进李世民的帅帐,揪住他的衣襟狠狠扇他几个耳光,大声嘶吼叫他清醒点,知不知道你身上系着三十万条人命啊混蛋……
可是李素不敢。
他没有魏征那样的勇气,也没有兴趣做一个“我以我血荐轩辕”之类的伟大人物,贪财,怕死,懦弱,还有那么一丝不合时宜的小小正义感,这些构成了李素人格里的全部。
辽东城下,李绩攻城的进展不太顺利,辽东城守将赵惠公似乎已存与城共亡的死志,守军们抗击得非常激烈,城头上的厮杀搏斗全都是以命换命的架势,三天过去,辽东城仍在高句丽手中,李绩用尽了常规的攻城方法,仍未攻下这座城池。
以用兵稳健而闻名的李绩,在攻城三日而不克后,脸色终于有点变了。
而另一边,据斥候回报,牛进达所部十万将士已与高惠真所部在牛首山东侧平原接战,双方的交战是试探性的,可谓一触即退,牛进达或许听进了李素的劝告,对高惠真所部打起了十二分的小心,指挥作战很谨慎,轻易不肯冒进,期间高惠真所部派轻骑数次挑衅骚扰,牛进达看出对方似乎是诱敌深入之计,于是下令不予理睬,任由对方挑衅,只在牛首山下扎营,并分出四万兵马在左右两侧迂回,试探性进攻和骚扰高丽敌军营盘。
双方你来我往,全未使出真力,可暗地里的勾心斗角,却每时每刻发生在各自的大营中。
时间便在敌我双方的进攻防守和各自试探中悄然流逝,贞观十八年的最后一天过去了。
贞观十九年的第一天,李世民派出信使赶赴牛进达所部大营,催促牛进达主动向高惠真进攻,务必在辽东城被攻破以前,将高惠真所部十万援军全歼于牛首山。
贞观大闲人 第八百八十章 遇伏兵败
李世民下旨催促牛进达发起进攻,这道旨意发出去以后李素才得知,当时就快气炸了。
一生英明的天可汗陛下,为何在这次东征之战力频出昏招?到底是怎么了?是因为急功近利的心态,还是老年昏聩的糊涂?
大军出征,向来由主帅掌控一切战机,一支军队交到主帅手上,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撤退,什么时候用什么计策,当然只能由这位主帅来定夺,李世民远在百里之外,对牛进达所部的情况一无所知,却对牛进达下了这么一道昏庸的圣旨,不得不说,这道旨意是非常错误的,李世民犯下了大错。
李素急了,衣裳都来不及穿便冲出了营房,打算去帅帐跟李世民进谏,冲出营房跑了几步,外面凛冽的寒风一吹,李素渐渐冷静下来,脚步越来越慢。
终于,李素停下了脚步,苦笑。
从眼下的情势来看,牛进达所部并没有遇到任何危险,也看不出有什么危机四伏的征兆,对李世民来说,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所有的战略和细节都未超出他的计划,那么,李素有什么理由去进谏呢?难道空口白牙告诉他你这么干会害死许多人,会发生不可测的巨大危险?
真这么说了,李世民或许不会杀他,但一定会叫人将他乱棍打出去。
李素焦急的是自己已预见到了危险,偏偏没有实实在在的理由和证据来证明自己的预见。
怎么办?李素第一次发现,个人的力量在这座数十万人的军营里实在太渺小了,渺小到根本无力改变什么,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数将士被帝王的一个念头害死。
回到自己的营房,李素站在营房内独自沉思许久,忽然叫来了郑小楼。
“小楼兄,有件事,我只能托付你去做。”李素严肃地道。
郑小楼点头:“你说。”
“你现在马上出营,快马疾驰到牛进达所部,然后单独去见牛进达,告诉他,不要理会圣旨的命令,按自己的想法去决定大军的进退,绝对不能因陛下的催促而仓促进攻,急于功成则易生变,敌将必趁势而设计取利,凡有进退当思十万将士的生死握在自己手上,万不可儿戏。就说这些,快去!”
郑小楼深深看了他一眼,道:“你让牛大将军违旨不进?”
李素叹道:“我只是在救十万人的命,你快走,这句话送到,你也功德无量。”
郑小楼点头,毫不迟疑地道:“好。”
郑小楼很快便离开了大营,飞马朝牛首山驰去。
李素缓步走出营房,方老五和部曲们正按刀守在营房外,刚才见李素神情凝重地将郑小楼叫进来,方老五情知必有大事,很自觉地领着部曲们将李素的营房团团围住,防止机密外泄。
见李素走出来,方老五迎上前行礼。
李素左右环视一圈,道:“那个高丽女子呢?”
方老五笑道:“老老实实待在帐篷里,咱们的弟兄看着她呢。”
李素点点头:“看严实点,绝对不准她跟任何人有任何接触,哪怕是眼神的接触都不行。”
方老五犹豫了一下,道:“小人知道只有死人才不会背叛,公爷既然如此防她,为何不索性杀了她?”
李素叹道:“不能杀,至少现在不能,留着这个女人,或许有大用。”
****************************************************************************
辽东城下,李绩率部攻城的节奏越来越快,而且攻势也越来越凌厉了。
而奉命阻击高惠真所部援军的牛进达却仍无消息,或许郑小楼已将李素的话送到了,牛进达显然并未遵行李世民要求主动发起进攻的命令,而是仍旧按兵不动,两军在牛首山东侧山下遥遥对峙,每日只有零星的小规模交战,伤亡不过数十。
李素感到不安的同时,李世民也感到不安了,不过二人不安的原因不一样,李素担心的是数十万关中子弟的性命,而李世民,却觉得情势不受自己掌控了,牛进达违旨的举动令他非常生气,三日后,又一道措辞严厉的旨意火速发往牛进达所部,这一次李世民的语气之激烈,态度之强硬,简直堪比数百年后南宋官家给岳飞下的十二道金牌了。
终于,牛进达顶不住来自帝王的压力,不得不对高惠真所部发起进攻。
贞观十九年正月初五。
牛进达所部左右侧翼四万兵马子夜发起攻击,两翼包抄高惠真大营,中军六万兵马从正面直冲敌军前锋大营,月黑之夜,信火飞闪,随着千军万马的喊杀声,大军如狂风卷叶般杀入敌营中,手执火把四处放火,短短半炷香时辰,高惠真所部连绵十多里的营盘被牛进达麾下将士点燃焚毁,大营内只见火光冲天,人喊马嘶,惊慌失措的高丽敌军纷纷被唐军屠戮斩杀。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牛进达主动发起攻击,高惠真果然猝不及防,这次袭营可谓完美无缺,足可载入教科书。
然而,牛进达的好运气似乎也到此为止了。
突袭敌营一个时辰后,敌营范围内已见不到活着的高丽人了,牛进达下令清点战损,麾下部将清点过后发现,这次突袭看似杀敌无数,但真正死在唐军刀枪之下的敌军,却仅仅只有三千余人。
牛进达闻讯后,心徒然一沉,一种极度的危机感油然而生。
明明是十万人的敌营,最后杀死的敌军却仅仅三千余,这代表着什么?
牛进达脸孔迅速涨红,脖子青筋暴跳,当即声嘶力竭地厉喝全军撤退,马上撤出敌营。
然后,一切都来不及了。
命令刚下,敌营外,四面八方的喊杀声传来,潮水般的敌军从牛首山的山林中冒出,一轮轮的箭雨漫天而下,从山腰处直朝牛进达所部射去,无数唐军将士倒在这一轮轮急如骤雨般的箭矢里,绝望的惨叫与刺目的火光交织成一片地狱般的惨烈景象。
牛进达脸色苍白,骑在马上身躯剧烈颤抖,看着面前的将士们惊慌失措奔逃,他整个人的生机仿佛也如同中了箭一般悄然流逝殆尽。
多少年南征北战,牛进达从未遇过如此惨败,身经百战的老将竟然中了敌人的埋伏,这种羞辱犹胜此刻的危急。
身边的百名亲卫手执盾牌,拼命保护牛进达的周全,牛进达整个人几乎已被盾牌围了起来,盾牌遮住了漫天的箭矢,也遮住了敌营的火光,耳中只听得到无数箭矢撞击在盾牌上的声音,可眼前却一片黑暗。
唐军终究是名满天下的骁勇之师,中伏后有过短暂的惊慌,但最后终于还是组织起了反攻,麾下部将首先镇定下来,拼命收拢各自的残部,然后列成阵型朝包围圈外冲杀,力图突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