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大闲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贼眉鼠眼
辽河对岸,将士们正在打扫战场,救治伤兵,前军五万人马在李世民的命令下正缓缓朝前推进,剩下的兵马则在辽河岸边就地扎营造饭。
李素什么都不必做,部曲们渡河之后首先便给李素找了个宽敞背风的地方,为他搭建营房,高素慧仍是一副畏畏缩缩的模样,垂头沉默地站在李素身后。
看着满地的伤兵,李素望向她,道:“唐军胜了,你有何感想?”
高素慧摇摇头,神情很平静。
“说!”李素皱眉。
高素慧吓了一跳,这些日子相处,聪慧如她早已摸清了李素的喜怒哀乐,她很明显察觉到李素此刻的心情并不好,若是跟他对着干,恐怕李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百个精壮大汉”可能就不是吓唬她了,他很可能会真的实现这句话,毕竟,她只是一个俘虏而已,不论遭受到怎样的命运都是理所当然。
“唐军胜了,是意料中事,我能说什么?”高素慧低声道。俏丽的脸庞上带着些许的不甘,语气仍有些不服气的顶撞意味,就连她的自称也还是“我”,而不是“奴婢”。
“你们高丽军队伤亡如此大,你内心没有什么感受?”
高素慧沉默片刻,道:“我只是一个弱女子,军国大事与我无关,我自己的性命还悬在半空中,对别人的生死,我应该有什么感受?”
李素盯着她的脸,良久,淡淡道:“你是个聪明人,无论你表现得多么的忍气吞声,我都认为你是聪明人,只是在我面前隐藏了你的聪明而已,但愿日后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高素慧脸庞微动,随即迅速恢复如常。196
贞观大闲人 第八百七十五章 未雨绸缪
战场打扫得很快,也很干净。
没到一个时辰,辽河东畔激战的战场已被清理干净了,敌我双方战死将士的尸首被分开掩埋起来,地上的残肢断臂和头颅内脏等东西也被收拾好了,旌旗和兵器被归拢成一堆,一群手拿书纸的文官们正在忙前忙后,记录此战的战损和战死将士统计。
一切放佛都没发生过,除了不远处高丽军大营里仍然未曾熄灭的大火,以及岸边沙滩上无法清理的一滩滩触目惊心的血迹。
从两军交战开始,李素的心情便一直很压抑。
太平日子过久了,再次来到战场上,李素发觉自己竟然有些怯懦,丝毫不复当年西州城头豁命守城时的从容和决绝了。
身后脚步声传来,一身盔甲披挂的李绩捧着自己的头盔,来到李素的身后。
李素没来得及朝他行礼,李绩忽然一脚踹来,踹在他的大腿上,李素身形不由自主一个踉跄,身后方老五和郑小楼等部曲眼睁睁看着,然后面面相觑,彼此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目光。
这事儿没法管,人家长辈教训晚辈,打残废了都是活该。
踹过之后,李绩面若寒霜喝道:“显你能耐了是吧?敢当着将士的面顶撞陛下,你昏了头了?刚才若不是老夫拦住你,你知不知道你现在该在哪里?”
李素此时正一肚子火气,闻言冷笑道:“我哪来的能耐,有能耐的是陛下,看看这一战打的,孙武再世也比不过他。”
李绩立即紧张地四下张望,见无人注意这边后,这才放下心,接着气得抬起脚便准备再踹他,李素身形一闪,躲过去了。
他可没有逆来顺受的好脾气,当年他老爹抄着降魔法器满院子追杀时,他也照跑不误。
李绩一脚落空,愣了片刻,随即失笑:“难怪听你爹说,你从小就是个混账性子,老夫今日总算见识了。”
李素沉默不语。
李绩拍了拍他的肩,语气忽然变得和煦起来,朝不远处的一片小丘陵上指了指,道:“陪老夫走走。”
二人缓步走向丘陵,方老五等部曲赶紧跟上,抢在李绩和李素二人的前方警惕地张望,开路。大战刚刚结束,这里并不太平,很难说附近有没有敌军的溃散士卒游走埋伏。
舅甥二人沉默着走了半天,来到一处无人的背风角落里,李绩示意坐下,然后捋着长须笑道:“刚才这一战是不是很多地方没看明白?”
李素此时心中确实有很多疑惑,现在也懒得生气了,闻言点了点头,道:“是的,我曾经也是领兵打过仗的人,但刚才那一战,说实话,我没看懂。”
李绩嗤笑:“你当年那叫什么领兵打仗?无非站在城头上一通乱打,谁冒头就杀过去,能跟这种两军阵前交锋相比吗?”
“好吧,就算我没有任何领兵的经验,但我还是知道,今日这场战不是这么打的!”
李绩笑了:“嗯,可算是找到指点江山的机会了,那你说说,今日这一战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李素道:“我知道两军交战免不了要死人的,也知道慈不掌兵的道理,作为主帅必须硬起心肠,无论己方伤亡有多大,都必须冷静面对,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胜算。道理我都懂,唯一不明白的是,明明渡河时可以用震天雷炸开一条血路,为我军渡河争取时间和空间,为何陛下弃之不用?他在想什么?震天雷这东西并不值钱,值得用这么多条人命去拼吗?”
李绩笑道:“早知道你会这么问,也早知道你会说一堆大逆不道的话,所以老夫先把你带到这个无人的地方,由你先泻了火再论道理。”
李素这时也冷静下来了,道:“舅父大人,我已发泄完了,现在我很冷静,请舅父大人为外甥解惑。”
李绩打量了他一番,然后点头,道:“看来确实是冷静了,好,老夫跟你论道理。——首先,震天雷是个好东西,而且是个足够震慑敌人的好东西,当年老夫征战沙场,历经无数大战,血战,死战,当年我若有这个东西,很多几近绝境的血战或许便不会打得那么辛苦了……”
深深地注视着他,李绩缓缓道:“震天雷是你造出来的,你不要小看它,它对我们很重要,虽然不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但它能够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早在当初大军开拔之前,陛下便将我们这些将领召集起来,严厉地告诉我们,震天雷是我们最后的杀手锏,非到万不得已不可用之,一定要在战事进入关键且胶着的时候再拿出来,一旦用上它了,就必须达到一鸣惊人,一战定乾坤的效果,所以,平常的小战事别指望用它,它是我们最后的利器。”
李素愕然看着李绩,一脸呆滞。
万没想到,李世民居然打着这个主意……
直白的说,它仍是用将士的性命换取战争的胜利,只是李世民将震天雷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把它当成了一件类似于战略核武器的存在。
当李绩解释过后,李素沉默了。
说不清此刻心中是什么感受,先不论李世民在整个战略部署上的成败,单只论这次渡河之战,李素现在也说不清李世民的决定是对是错了。
看着李素沉默的脸庞,李绩叹了口气,道:“子正,你是老夫的亲外甥,是自家人,老夫不得不说,你啊,心思太重了。你经历过战争,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你这般悲悯的心肠可不是什么好事,若为将帅,必将麾下将士们带进鬼门关,为将者之大忌就是不能心存慈悲之念,平日可与将士同吃同睡,甘苦与共,一旦两军开战,就必须完全变了个样子,对敌人也好,对自己的将士也好,都不能存有悲悯的念头,一旦起了念头,很容易影响你对战局的判断,变成冲动昏聩的莽夫,成千上万的将士跟着你可就倒了霉,一将无能,害死三军。战场上唯一能够心怀悲悯的人,只有救治伤兵的医官。”
李素躬身朝李绩行了一礼,道:“舅父大人,外甥谨记教诲。”
李绩目露欣慰之色,道:“你是一块美玉,无须雕琢,浑然天成,微有瑕疵而已,再长些年岁,那些瑕疵自可磨灭,老夫能教你的东西不多,有些地方你比老夫更懂,只是老夫作为你的长辈,比你多活了些年头,这些年头里,有些吃过的亏,受过的教训,老夫倒是可以告诉你,你若记住了,将来遇到同样的事,或者可以绕开它们,不必一头栽进同样的坑里,这是老夫唯一能教你的东西。”
李素脸上浮起感激之色,毕恭毕敬地朝他长揖一礼,恭敬地道:“谢舅父大人关爱。”
李绩满意地点头,拍了拍他的肩,道:“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你父亲是孤儿,他的名字是老夫取的,你母亲是老夫的亲妹妹,老夫对你亦视若己出,你是我们李家的麒麟儿,未来成就不可限量,咱们李家自老夫以下,除了你以外,恐怕再难有人能成气候了,所以老夫对你寄予的期望很高,你莫让老夫失望,将来老夫逝去,或许我李家也会遇到危难,那时你一定要帮李家一把,不求风光百世,但有一间屋一箪食几亩薄田赖以度日过活便可。”
李素有些吃惊地看着他。
他不太明白为何李绩突然会对他说这些话,如今的英国公正是风光无两之时,朝中论武将排名的话,李靖是无可争议的第一,而李绩却必然是无可争议的第二,仅次于大唐战神的二号军方人物,为何今日说这番话竟有萧瑟之意?
看着李素不解的神情,李绩忽然笑了:“莫多想,老夫只是忽有所感罢了,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和老夫是一朝君臣,如今看来,晋王殿下被立为太子的机会很大,恐怕将来定能即位大统,你与晋王交情深厚,你们是新一朝的君臣,往后前程远大,老夫与晋王殿下终归隔了一层,故而老夫对你有所请托。”
李素是聪明人,往往能够举一反三,听李绩如是说,李素脑中灵光一闪,忽然道:“王师自从离开长安到如今,舅父大人是否听陛下说过什么?”
李绩赞赏地看着他,笑道:“果然是心窍玲珑的人物……不错,上次从蓟州拔营北进,一日路上扎营之时,陛下心绪烦闷,留下老夫在帅帐中闲聊,嗯……老夫上次喝剩下的那几斤烈酒也贡献出来了,和陛下二人对酌到大半夜……”
李素当即恶寒,脸色有些发白。
还自家舅舅呢,转眼就把亲外甥卖了,知不知道军中私自藏酒是什么罪?不怕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似是看出李素的不爽,李绩指着他笑骂道:“放心,不牵累你,陛下对你可宠得很,虽说军法无情,但那是针对别人,陛下断不会因为这点小事难为你的,他还指望你为他建功呢。”
李素这才放心,扔给李绩一记娇嗔的眼神,——吓死本宝宝了。
李绩顿了顿,接着道:“那晚陛下和老夫喝了不少,喝到六七分醉意时,陛下说了些心里话……”
李素眼睛眨了眨,腰杆不知不觉挺直了,他知道,李世民难得说一回心里话,这些话必然很重要,肯定跟立储有关。
李绩缓缓道:“如今魏王殿下虽说随军出征,但陛下对他并不太满意,原以为魏王经过上次冯渡一案后会自省其身,洗心革面,可惜陛下这些日子暗中观察,发现魏王依旧如故,丝毫没有悔改之心,这些日子行军,魏王倒是经常出入帅帐,而且多次向陛下献策,看得出魏王用了心思,但所献之策皆不可取,这倒也罢了,年轻人嘛,幼稚一点,冲动一点,难免思虑不周,陛下真正觉得寒心的是,魏王这些日子除了献策之外,还总是有意无意地进谗言,什么担心晋王在长安监国有失,授予老夫这些将军的兵权过大,此战胜后回朝当改革军制,收回权柄,当然,你李子正作为他的眼中钉,他进了谗言更是不少……”
李绩轻舒口气,脸上的笑意愈深:“魏王啊,呵呵,书生意气颇重,在长安时有长孙无忌为他保驾,王府里又养了许多谋士幕僚,在他们的提醒点拨之下,魏王为人处世尚可称得四平八稳,所以才讨陛下欢心,如今魏王独自离京出征,身边无人辅佐提点,犯的错便越来越多,令陛下越来越不满意,他所进的那些谗言,自以为是处处为陛下打算,实则在陛下眼里纯粹是小人搬弄是非,陛下乃圣明英主,怎会听信这些谗言?”
李素明白了,脸上也浮起了笑意。
这是自己作死啊,而且是花样作死,原本李素还担心东征时李泰会重新夺回优势,回长安后与李治争宠,谁知人家转眼就给自己挖了个坑……
嗯,想必随军这些日子,李泰有些急了,献上那么多战策全被否决,立功无望之下,只好另辟蹊径,从他擅长的朝臣方面下手,力图搞个大事,在李世民面前争个表现,结果……玩砸了。
可怜亦可笑!
李绩微笑看着他,捋须笑道:“所以说,老夫觉得陛下对魏王越来越失望,反过来说,陛下对晋王可能会越来越看重,等到大胜回朝之后,或许就会马上立晋王为太子了,只要晋王在当上太子之后不犯什么大错,这个位置应该不会再有变化,而你,作为太子龙潜之时的至交好友,将来晋王登基,必然会对你重重封赏,从此以后你在朝堂里的分量愈发重了,明白吗?”
李素点头,随后突然发现李绩朝他眨了眨眼。
这把年纪,居然像个娇俏的少女抛媚眼给亲外甥……啥意思?
很快李素就明白了。
有些话李绩这个身份的人不好明说,但意思却已铺垫得很清楚了。
离魏王彻底失势就差最后一步了,李素必须要趁着这次东征,将魏王彻底踩下去,这样才能保住李治的太子之位安稳静好。
如何踩这一脚呢?东征的日子还长,应该有机会的。170.
贞观大闲人 第八百七十六章 又见名将
舅甥二人一番详谈后,李素的心情平复了许多。
同时他也意识到,这场战争不是自己能轻易掺和的,它关乎大唐的国运气数,关乎李世民的皇威和天下士子民心,关乎世家门阀以后对李氏皇权的态度……
李世民将它看得太重要了,所以他绝不容许别人挑战他的权力,尤其是在两军交战的关头,今日渡河之战时,哪怕魏征再世,敢在两军阵前公然顶撞李世民的决定,相信李世民都会毫不犹豫地将他斩首祭旗。
所以今日李素算是逃过一劫,而亲舅舅果然是亲舅舅,幸好当时眼疾手快救了他一命。
想明白了这些,李素不由有些后怕,如果今日真的在阵前耍起混账性子,可不是蹲大理寺牢房那么简单了,不死也会扒层皮。
“伴君如伴虎”,随李世民出征果然是件很危险的事,李素忽然开始想家了……
…………
渡河之战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后,终于胜利了。
战后李世民召集众将议事,行军长史将今日战损细细禀奏,今日一战,可谓损失惨重。
首先是牛进达所部五万人,在辽河上游渡河时果然遭遇了高丽军的埋伏,幸好对方人数不多,兵马渡过一半时,高丽军忽然朝河中射箭。一轮又一轮的箭雨如蝗虫般射进河中,牛进达见退无可退,咬牙下令冒着箭雨渡河。
一轮接一轮的箭雨频率高得吓人,似乎这支埋伏在河对岸的高丽军是一支专门的弓箭部队,因为这一轮轮不停歇的箭雨,牛进达所部损失惨重,付出了两千多人的代价后,这才勉强登岸,与敌人杀作一团。
事后牛进达才知道,驻扎在辽河东畔的五万高丽军为了伏击上游的牛进达所部,特意抽调了一万人马出来,而且将高丽军中所有的弓箭全部调拨给这一万人,这也是李世民主力强行渡河时,对面的四万高丽军不曾放过一箭,只与唐军刀枪相拼的原因。
牛进达毕竟是一代名将,虽然骤遇埋伏,但也沉着冷静,强行渡河后,牛进达将高丽军杀得溃散败逃,整理队伍后,马上朝高丽军大营奔袭而去,然后立即对高丽军大营发起突袭。
大唐与高句丽的第一战,就这样以一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了。
事后行军长史统计伤亡和战果,此战唐军伤亡共计五千余,而高丽军伤亡一万二千余,余者三万多人尽皆溃散败逃,算得上一场激烈的大战了。
付出了如此重的代价,大军终于渡过了辽河,再往前去便是高句丽的国境。
大战之后,大军驻扎辽河边休整两日,很多善后事宜要在这两日内解决,比如安葬战死的将士,整理战后的军械物质,救治伤兵,或者将一些伤势较重的伤兵经由后勤民夫抬回柳城安置等等。
两日后,李世民下令继续朝前开拔,目的地:辽东城。
****************************************************************
辽东城位于千山山脉西侧,从辽河往东,大唐王师算是正式进入高句丽境内。
辽东城便是镶嵌在大唐和高句丽国境之间的一座前哨堡垒式的城池。
进入高句丽境内后,路上遇到的风景便大不一样了。
沿途很少见到高丽人,因为大唐开启战端,高丽人无论将士还是百姓皆往国中腹地迁移了,一路所见大多是一些已经收割过的田地,还有一栋栋简陋且风格熟悉的民房。
不得不说,高句丽这个国家对华夏的感情实可谓又爱又恨。
他们恨的是华夏无论怎样改朝换代,都会遣使过来命令高句丽臣服,让高句丽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而且还必须年年纳贡,否则便刀兵相向,这种王霸之气在隋朝时尤盛。所以隋朝从文帝开始,往下几代帝王都对高句丽发起过战争。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高句丽也没有太占理,这个国家太贫瘠了,山地多,田地少,国小地贫,百姓穷困,穷则思变,数百年来,高句丽没少派兵袭扰中原边境,屠戮抢掠边民百姓的财物和人口,两国正因为这些矛盾年复一年的积累,最后在隋朝时爆发出来,这才造成两国水火不容的局势。
至于高句丽对华夏的“爱”,自然是华夏的文化,服饰,建筑,桥梁,在高句丽国中,汉字,中原先古圣贤的著作等等,这些东西只有贵族有才资格学习,高丽的贵族们皆以写汉字,说汉话为荣,将其当做高人一等的象征。
两国之间如此复杂且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如果拟人化的话,能写一本三百万字的言情小说,肉麻得死,中间还要加上百济新罗这两个小三小四,以及倭国这个绿茶婊……
…………
三日后,唐军兵临辽东城下。
辽东城方圆地势平坦,这里是高句丽国西面仅剩的一片平原冲积地带,适合骑兵冲锋,大军刚到城外,便马上扎营戒备。
李世民的帅帐还没搭建好,马上便派人向辽东城射去招降书信。
辽东城的守将名叫赵惠公,听起来像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的大王,这个人倒有一副硬脾气,李世民派人射进城里的招降书很快到了他手里,然后这个家伙胆子不小,估计也觉得自己在几十万敌军的围困下命不久矣,索性破罐子破摔,没过多久居然给城外的唐军大营也射了一封书信,这封书信跟李世民的招降书几乎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把名字改了一下。
李世民气坏了,这是给脸不要脸了,凭城里区区几千兵马,居然敢招降数十万大军统帅的大唐皇帝,还要李世民脱去衣裳,坦胸负荆,面城而拜……
李世民气得差点原地爆炸,然后,双方和平的最后一条通道彻底切断。
既然无法招降,那就刀兵相见吧!
…………
李素这几日待在营房里,心情越来越忧虑。
数十万大军势如破竹,直击高丽边城,看起来确实是好事,士气如虹,高歌猛进,多么提神醒脑。
可是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一切太顺了,而且直到现在李世民也丝毫没有将兵马分散开的意思,三十万兵马围在辽东城周围,看似是狮子搏兔之势,实则隐患太多。
打仗这种事不是做算术题,比如敌人杀你十万兵马,你还剩二十万,打仗不是这么算的。
也许在自己的十万兵马中了埋伏被杀之后,剩下的二十万兵马军心已然动摇溃散,那么这二十万人基本就没有了战斗力,只要稍微吓唬一下,这二十万人就会扔下兵器掉头逃跑,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华夏上下几千年,类似十几个敌人追杀溃逃的上千将士,漫山遍野到处跑的奇葩画面举不胜举。
如此多的军队集中在一起,很容易会出现这种现象,数十万大军,与敌军作战后,胜利并不足为奇,一旦稍有小败,败绩就会被无限放大,恐惧和怯战的心态将会如瘟疫一般迅速在全营扩散,最后稍微遇到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全军溃败的导火索。
此时唐军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这些隐患没人看得见,但李素能看见,正因为如此,李素才会觉得分外忧虑。
更烦心的是,偏偏这些忧虑还不能向李世民劝谏。如今李素眼里的李世民已经完全魔怔了,仿佛中了邪一般,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他只相信自己,他要将灭国报仇之功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他已经被得胜还朝之后百姓的叩拜和欢呼声冲昏了头脑。
左思右想,李素悲哀的发现,只有冷眼旁观李世民在高丽遭遇一场大败之后,他才会清醒过来,或许那时,他才听得进忠言劝谏。
…………
大军围困辽东城,李世民还未下令攻城。
李素不知道李世民是怎么想的,或许这位英明的帝王也有拖延症吧。
围城三日,李素无所事事地整天在大营里晃悠,无聊时便调戏贬损一下新收的丫鬟高素慧,毒舌刺激得高素慧白眼直翻,怒不敢言,李素便由衷感到一阵快意。
跟这位抖m姑娘相处久了,李素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个变态了……
难道这位姑娘激活了自己骨子里的隐藏属性?
清晨醒来,李素向方老五问了时辰,发现已过卯时,再听听大营内静悄悄的气氛,于是暗叹口气。
围城第四日,看来今日李世民仍然没有攻城的打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