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大闲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贼眉鼠眼
很简单的原因,因为她没有收服他的道行。
****************************************************************
李素领着部曲鞭马而归。
心情说不上欣喜,对他来说,年纪太轻而爵位太高,绝不是什么好事,所谓“树大招风”,李世民骤然将他抬到如此高的位置上,甚至破了古往今来的先例,风光固然风光了,可是风光之后,李素便不得不体会一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滋味。
人性总是阴暗的一面居多,尽管拿出来给外人看的都是光明的一面,然而只要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得到的比自己多,坐的位置比自己高,不沾亲不带故的,别人凭什么为你高兴荣幸?当然首先就是强烈的嫉妒和怨恨,哪怕以前无仇无怨,可就是见不得你比我过得好,我就是想把你拉下来,踩下去,直到你过得比我惨,我就安心了。
被封了县公的李素,差不多也到了这个人人嫉妒怨恨的位置上,所以封县公之后李素并没有太高兴,反而心中隐隐有些担忧,这就是原因了。不是因为矫情,而是他很清楚,地位越高,麻烦越多,遇到的明枪暗箭也多了。
可惜,爵位已封,不可改易,李素只能硬着头皮领受了李世民的封赏,还不得不挤出高兴的微笑,表示自己真的很荣幸。
鞭马入村口,李素忽然发觉不对。
无数村民全站在乡道两旁,见李素和部曲们策马而至,村民们纷纷避让,并站在路旁恭敬地行礼,越往前走,聚集的村民越多。
一行人放慢了马速,然而乡道两旁的村民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不少村中德高望重的宿老也出来了,李素和部曲们赶紧下马,遇到宿老行礼,李素及众部曲不敢怠慢,急忙再给老人家回礼。
就这样一步一挪的行至家门口,李素赫然发现自家的中门打开,门外的空地上密密麻麻站满了人,门口近百名部曲身着甲胄,手按横刀,分两排雁形列队,部曲队列外,太平村的村民几乎全到了,都站在远处,目露敬畏之色远远地看着李素,见李素等众人行来,村民们不自觉地纷纷垂头屏息,李家门前顿时一片寂静。
李素牵着马儿,缓缓走到门外,忽见门口的部曲们动作整齐划一,同时按刀躬身,齐声喝道:“恭祝公爷晋爵,王公万代!”
话音落,一身正式绫罗华裳的许明珠从中门内走出来,朝李素盈盈裣衽,轻声道:“妾身恭贺夫君爵晋县公,光耀门楣。”
李素愣了一下,接着上前将许明珠扶起来,苦笑道:“夫人何必如此隆重,不过是升了一级爵位而已……”
许明珠抿唇笑了笑,道:“妾身很多事情都不懂,但妾身知道夫君做的都是江山社稷大事,这次夫君晋爵是因真腊稻种之故,妾身知道夫君不喜张扬,但这一次妾身也想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有我夫君的功劳,以后天下将会少饿死很多人,也是夫君的功劳,夫君是英雄,理应受此礼遇……”
抬头深情地看着李素,许明珠轻声道:“还记得夫君以前跟妾身解释‘侠’这个字,万众夹道而迎,是为‘侠’也,之所以夹道而迎,是因为他做了许多了不起的大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妾身觉得夫君便是‘侠’,理应和侠一样,被万众夹道而迎。”
“夫君,英雄,不该寂寞。”
李素心头一暖,悄悄握住了她的手,笑道:“我没你说的那么伟大,只是误打误撞而已,今日为我摆出如此大的场面,实在让我感到有些心虚,好了,咱们进去吧……”
说着李素转过身,面朝远处的村民们长身一揖,道:“父老乡亲辛苦,都各自回家吧。”
远处的村民仍一动不动,良久,人群中一位宿老忽然率先朝李素跪拜下来,大声道:“李公爷万家生佛,功德无量,善哉!”
紧接着,周围所有的村民们皆朝他跪拜下去,黑压压的跪倒了一片,齐声道:“李公爷万家生佛,功德无量。”
李素飞快看了许明珠一眼,马上明白关于引进真腊稻种以及稻种产量的事情已经在村里传开了,传播这个消息的人自然跟许明珠脱不了关系。
对百姓来说,谁来当皇帝其实并不重要,这天下姓什么也不重要,说到底都是些很遥远的事,无论谁坐江山,百姓都只是种自己的地,收自己的粮,日子过得毫无区别。
然而土地每年的粮食产量,可就跟每一个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了,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肚子是不是能吃饱,每逢灾年时是不是能靠着存粮撑过去,每年是不是能种出多余的粮食,用来给家里的婆姨孩子换两尺粗布,做两身新衣裳……
所以村民们对李素这一拜,委实是真心诚意,心怀感激的,正如许明珠所说,李素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说是“万家生佛”也并不夸张,村民们对他的跪拜,李素受得起。
见村民们行此大礼,许明珠嘴角露出浅浅的满足的微笑,俏脸绽放出湛然的光辉。
李素急忙上前,将几位村中宿老扶起,又朝乡亲们回礼,苦笑道:“各位阿爷叔伯都是看着晚辈长大的,晚辈怎敢受各位的大礼?会折寿的,各位父老长辈都请起吧。”
一位宿老叹道:“村里终于有了一位大出息的孩子,老汉实在是高兴啊!别人家的孩子还在忙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一日三餐奔忙,而你却干出了惠泽天下的大善事,不仅是我们,全天下的百姓都应拜你,你受得起。你在太平村出生长大,这是太平村之幸。”
李素愈发觉得羞惭无地。
对天发誓,这次行的善事……真的只是偶然碰到了啊,更羞惭的是,当李世民拿他下狱时,他也曾在大理寺犹豫过,挣扎过,思量要不要放弃……
世上永远没有彻彻底底的好人或坏人,包括李素在内。
有时候行善或是作恶,真的只是在一念之间,往左或往右,便是神与魔的区别。
李素庆幸的是,当初犹豫挣扎之后,终究还是选对了。
******************************************************
ps:孩子感染肺炎住院了,封闭隔离式的,家人不准探视,现在还没出院,所以这几天心力交瘁,实在没有心情码字,见谅,我会努力调整好心态的。。。
贞观大闲人 第七百六十三章 渐生波澜
一件对的事,其实做得很偶然,算是“妙手偶得之”,无意所为,而得晋爵高升,李素的心情无法形容,荣耀是必须的,当然,还透着几分心虚。
几乎全村的父老乡亲都围聚在李家大门外,许明珠不敢怠慢,急忙命家仆搬来桌席,逢上茶水,奉请乡亲们,然后请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宿老进家中前堂坐下,以当家主妇的身份陪着几位宿老说话寒暄,言语恭敬,态度和煦,毫无半分新晋权贵的倨傲冷漠之气,引得村里几位宿老大加赞赏,却也不敢太失礼,前堂里连茶水都没敢喝一口便恭敬告退。
无数人都是看着李素从小长到大的,论起辈分来,不是叔叔伯伯便是阿爷阿公的,然而,每位村民都很清楚,不论李家夫妻对村民如何跟以前一样叔叔阿爷的叫着,身份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了。
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光着屁股跟小伙伴们河边捉鱼,树上掏鸟窝的混小子了,而是高高在上的大唐权贵,每天都要进长安城跟皇帝陛下商讨社稷民生大事的国之栋梁,夫妻二人客气是他们教养好,可村民们却不能理所当然把人家的教养当成福气。
拘谨内敛,进退得宜,几位长辈宿老留下一堆贺喜话之后,便非常识趣地退下,李家奉上的茶水连动都没人动。按老人们的说法,贫贱之命福薄,喝了权贵家的茶老天都看不过眼,会折寿数的。
村民们三三两两仍聚在李家大门前不肯散去,村里宿老们从李家出来,脸上泛着与有荣焉的喜意,跨出门槛便朝村民们呵斥开了,连声骂着大家不懂规矩,失了礼仪,然后便催促着大家赶紧散开,莫给李家公爷添麻烦。
村民们嘻嘻哈哈一阵后刚准备往回走,便听远处马蹄隆隆,乡道上扬起一阵黄尘,马儿近了,众人发现为首者是一名宦官,手中高高捧着一卷黄绢,离李家大门老远便尖着嗓子喊开了。
“恭喜贺喜,李家郎君爵封县公,圣旨到——”
李家门口众人一愣,接着纷纷跪拜伏首,眨眼间地上黑压压跪了一大片。
…………
…………
宣旨晋爵的场面风光且隆重,李家着实热闹了一番,若说李家最激动兴奋的人,却不是李素和许明珠,而是李道正,尤其听到宦官念到将李素亡母追封为秦国夫人后,李道正顿时热泪盈眶。
宦官走后,李道正独自一人去了村子西面的亡妻坟上,带了香烛纸钱和两坛烈酒,一走就是一下午,直到快深夜时才申请疲惫地回了家。
没人直到李道正独自一人在亡妻坟前说了什么,李素一直等到半夜,见李道正回家时醉醺醺的,两眼又红又肿,隐隐可见泪痕,李素很识趣的没多问,唯有暗暗一声叹息。
亡母的身份,终于有个交代了,在李道正和李素父子眼里看来,李世民追封的秦国夫人,分量比李素这个县公要重得多,如果说李家今日确有喜事的话,也就只有追封亡母这一桩喜事了。
办成了这件事,李素并不觉得多么喜悦,心底里只有一点淡淡的遗憾。
“子欲养而亲不在”,或许便是李素此刻心中最真实的写照,有时候李素甚至暗暗在想,如果自己能够早点来到这个世界,早在襁褓时便来了,母亲的命运会不会改变?
**************************************************************
晋爵不仅仅代表着身份的提高,还有一系列的待遇,比如赐土地和食邑,比如府宅允许扩建若干丈,府中建筑允许拔高多少尺,还比如……朝廷允许并且奉养八个媵妾。
所谓“媵妾”,自然是指女子,字面上虽然带了一个“妾”字,但身份却比妾室高很多,通常是家主娶正室时,随同正室夫人陪嫁过来的姐妹,可以是亲姐妹,也可以是宗室姐妹,身份最低是夫人在娘家待字时陪在身边的贴身侍女,陪嫁过来后便以“媵妾”的身份侍候家主。
当然,如果一定要解释得更直白一点,“媵妾”这个词,其实完全是因为正室娘家人而存在,简单粗暴的说,就是正室的替补,古代人寿命不长。很容易就有个三长两短,万一正室夫人香消玉殒,婚归离恨天,家主也别以为从此能把外面的小狐狸精扶正了,还有“媵妾”等着接正室的位呢,反正都是同一个娘家出来的,扶正为正室的媵妾,所谋所取者,当然还是站在娘家人的立场。
之所以说媵妾的地位比妾高,不仅仅因为她们能替补正室,而且她们的身份是国家朝廷认可的,每个月都会发给与身份等级相符的月俸。相比之下,妾室的地位就低太多了,只比内宅后院的通房丫鬟和家仆高那么一点点,不小心摔个瓷瓶都有可能被正室夫人下令扔进井里,还不用负法律责任,官府顶多罚点款了事。
由此可见,古代人确实很会玩,收姐妹花还能想出一个如此冠冕堂皇的名目,实在是艺高人胆大一类的禽兽……
以大唐的礼制,如今李素贵为县公,也有资格娶八个媵妾进门,只要把媵妾的名字籍贯报上礼部,礼部马上就会给媵妾们相应的身份,造下名册,朝廷还会给予月俸粮米,而那些进了门的媵妾们从此就不再是小狐狸精,而是受朝廷法律保护的……小狐狸精。
李家说话算话,果然在村子中央的大槐树下摆了三天的流水席,整个村庄着实热闹了三天。
待到大家的兴奋劲过去,日子渐渐恢复如常,李家上下也终于松了口气。
大门口的牌匾早已换上了新匾,“泾阳县公府”几个大字湛湛发光,老远便透出一股威严,再加上门口愈发精神抖擞的部曲们整齐的军容,李家这个大唐新兴的门阀终于露出一丝底蕴。
兴奋劲头过去后,一些不太好的影响也渐渐浮上水面。
李素爵封县公的事已渐渐在长安城内外传扬开来,不出李素所料,全城炸开了锅,尤为震惊的便是朝臣们。
李素对大唐社稷有功,不夸张的说,是泼天大功。懂得内情的人都很清楚这一点,可是不论立了多大的功劳,朝堂终归是个论资排辈的地方,许多跟随李世民戎马一生鞍前马后的老功臣们,临老快断气了也没混上一个县公,凭什么李素这个嘴上无毛的混账小子当上了?平日里懒懒散散消极怠工,尚书省的差事每个月能来应卯两三回便算是烧高香了,至于人品……这个没脸提,提了怕李素没脸。
二十多岁的年纪,东搞搞西搞搞的,怎么就当上县公了?陛下对他的圣眷难道深厚到如此地步了?尤其是近年来,陛下有意无意地将一些当年封赏出去的爵位慢慢收回来,许多功臣哪怕只犯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过错,换来的也是李世民似真似假的大怒,然后旨意一下便是削爵贬谪,大唐的爵位是一代代削减降级的,如果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李世民的用心的话,说不定他每天夜深人静之时都在焚香沐浴祷告上天,请求那些被封了爵的老家伙们赶紧蹬腿,最好全家死光……
这样的大环境下,唯独李素一人逆流而上,二十多岁的年纪被封为县公,实在是令人不敢置信。
痛骂的,不服气的,嫉妒的皆有之,当然,也不排除有人悄悄施法用针扎小人,诅咒李素无疾而终,早登极乐。
有些人在心里默默嫉妒,在家里痛骂几句过过嘴瘾,有些人却真的不爽了。
消息传开后,御史台的几位监察御史们第一时间上疏,请求李世民收回成命,上疏的理由很多,李素年纪太轻啦,德望不足以服众啦,虽有寸功却无资格封公啦,甚至还有更耿直的家伙直接劝谏李世民不可宠信过甚,李家还有一位英国公李绩,再加一个李素,李家可就愈发壮大,说得好听这叫“一门两公侯”,说得不好听这叫“权柄过重,养虎为患”。
因为李绩在军中威望太深,而李素其人,严格说来也是从军方开始发迹,作为帝王,制约平衡才是正道,而你却又给李家封了一位县公……敢问陛下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最近的日子过得不够刺激,所以想给自己找点麻烦,挑战一下生存极限?
平心而论,几位监察御史上疏的内容倒也并非刻意针对李素,他们针对的是这件事,也是为了给大唐消除隐患,毕竟李世民开了这个口子,往后如何论功封爵,标准可就有点混淆不清了,到底立多大的功算是大功?功劳大到什么地步能封公侯?当年跟随陛下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功臣们立下的功劳究竟是大功还是小功?
李素晋爵一事,很快被朝臣们上升到了政治层面,如同李素当初所预料的一样,晋爵之后能得到多大的好处无法得知,但一定会惹来麻烦。
现在,李素果然有了麻烦,而且是被群起而攻之,李素忽然觉得自己像一只猫,鱼没摸着,反惹了一身腥,实在是……都瞎吗?看不到猫咪那么萌吗?怎么忍心伤害它?
贞观大闲人 第七百六十四章 满城风雨
有时候好事能在一夜之间变成坏事,明明是大喜临门的事情,过了一晚就突然变成了无妄之灾。
李素并不笨,可以说比绝大多数人聪明,从李世民给李素晋爵的那天起,李素便预感到此事对自己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喜事,如今果然不幸料中。
御史台是一群很喜欢管闲事的人聚集起来的朝廷机构,这些人平日里没什么大用,说到治国安邦,他们比不得三省六部,出口成章却往往言中无物,说白了就是遇到国事便只知废话连篇,所以治国不是他们的强项。
只不过如果道起东家长西家短,哪个朝臣德行有亏,哪个勋贵仪容不整,哪家公侯之子路过东市拿了个瓷瓶没给钱等等,御史们便精神抖擞了,一个个打了鸡血似的往死里参,痛哭流涕加痛心疾首,一个瓷瓶没给钱从他们嘴里说出来便成了道德礼乐崩坏亡国即在眼前的恶兆,不诛不足以还世道朗朗青天白日云云。
演技精湛,表情夸张,言辞如刀,斥责如箭。
这类人在朝堂里向来都是很讨嫌的,因为他们太追求完美,任何一点小小的瑕疵落在他们眼里都成了大逆不道的罪行,在他们眼里,除了他们自己以外,整个朝堂的大臣都成了坏人,是他们专政的对象,甚至包括皇帝。
李世民当初喜欢玩鸟(注:字面意思,玩的鸟是有羽毛有翅膀的那种鸟,不是别的那啥),有一天逗鸟逗得正欢,有名的谏臣魏征忽然进殿,饶是李世民雄才伟略,对这位朝堂里最讨嫌的言官也不知不觉心怀几分畏惧,生怕魏征拿他的鸟大做文章,于是赶紧将鸟捂在怀里,强打起精神和魏征聊天。
而魏征这老头儿也坏到极点了,不知是否已发现李世民怀里的鸟,坐在大殿内若无其事东拉西扯,闲聊了一两个时辰也没告辞的意思,待到魏老头好不容易兴尽而退,李世民怀里的鸟早已被他自己活活捂死了。
言官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正所谓“舍得一身剐,皇帝拉下马”,这句话说起来大逆不道,但言官们却真敢这么干的。贞观朝最不怕死最喜欢摸老虎屁股挑战生存极限的谏臣魏征,已为无数继往开来的后来人对关于如何完美作死做出了教科书般经典的示范。
李素被封县公,长安朝堂里的议论便是由言官开始的。
理由很多,威望,德行,功劳,年龄等等,别看李素平日里在朝臣们面前扮乖装嫩,一个个叔叔长伯伯短的,这些年倒也颇得朝臣们的喜爱,基本没给自己树敌,那是因为李素并未触及到大家的利益,一个小小的少年郎,仗着陛下的恩宠,也着实立过几件功劳,封个县侯情当是哄哄少年开心,也让陛下乐呵一下,所以当年李素封侯的事并未在朝堂里泛起多大的波澜。
然而这一次不一样了,这次李素是爵晋县公。
“公”啊,二十多岁的年轻小子,嘴上无毛还经常闯祸,何德何能竟能封公?他若封了公,我们这些追随陛下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老家伙是不是都该去死了?
“不患贫而患不均”,这句话用在朝堂上也合适。李世民这些年有意无意削减爵位,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既然大唐的爵位基本没有指望,我们谋官职便是,反正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都得不到。
可是如今有一个人逆流而上,年纪轻轻就被破例封了县公,嫉妒心使然之下,朝臣们可就想不通了,削爵大家没意见,封爵可不成,一个毛头小子无端端被封了公,你置我们这些老臣于何地?
风浪骤起,满城风雨。
以监察御史石狄为首,御史台共计五名御史联名上疏,请求李世民收回成命,不宜封赏过甚。
过了两天,事情越闹越大,看不过眼的朝臣也越来越多,渐渐的,朝中竟有百来名大臣都接连上疏,请求李世民慎重斟酌给李素晋爵一事。
长安城内也是流言四起,臣民明里暗里议论纷纷,李素很被动地成为了风暴的中心。
**************************************************************************
李素丝毫没有身处风暴中心本该战战兢兢的觉悟,此时的他像一块历经千锅的滚刀肉,一副浑不在意的模样,悠闲地躺在东阳道观的水榭凉亭内,枕在东阳柔软又有弹性的大腿上,侧着头任由东阳给他掏耳朵。
时已入春,万物复苏,久违的阳光也从厚重的云层里冒出了头,万道金光洒满人间,春花悄然绽放,细柳随风摇曳,春风拂过脸颊,有些痒,但很舒服。
东阳掏耳朵掏得很细致,一柄银制的小耳勺拈在手中,她的神情严肃而小心,像一位正在给患者动大手术的外科医生。
“长安城里都闹翻天了,连我这个不问世事的道观都有传闻进来,说朝臣们为了你差点没把父皇的金殿掀了,你可倒好,居然还有闲心到我这里晒太阳……”
东阳一边掏着李素的耳朵一边碎碎念,顺便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
“嘶……轻点!把我捅聋了我叫上全家全住你道观里来,赖你一辈子。”李素脸颊抽搐,细眯着眼,似痛苦又似舒服。
东阳嗤地一笑:“那可好了,我现在就让你变聋子,有本事把你家夫人,李家阿翁还有你家的丫鬟家仆和部曲全搬进道观,我虽只是个出家人,可最不缺的就是钱财,别说养你全家一辈子,就算养你十辈子也绰绰有余。我敢养,你敢搬来么?”
李素的眼睛赫然猛睁,显然东阳的话非常提神醒脑。
“你有那么多钱?考不考虑送给我?怎么说我也是你男人,女人家家的,留那么多钱做什么,来,都交给我,我来帮你保管……嘶!轻点!”
东阳故意稍稍下了重手,没好气道:“说到钱你就来劲了,晋爵那么大的事你却浑不在乎!”
李素眨眨眼:“今心情好,咱不说晋爵,就聊聊钱的事……说说,这些年你都攒了多少钱?你一个公主,每月宫里殿中省都有月份和用度送来,你留那么多钱做甚?乖,都送给我吧,要不投资也行,我帮你运作,大钱生小钱,小钱再生大钱,想象一下,当某天你打开门,发现门外堆满了钱和银饼,把你家大门都堵得严严实实的,想想,那幅画面该是多么的喜气洋洋,喜从天降,喜极而泣……”
东阳噗嗤一笑,不轻不重捶了他一下,道:“又在胡言乱语了,哼,不怕告诉你,我有钱,有很多钱,但我偏就不给你,一文都不给,让你看着干着急,还以为我是当年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傻姑娘么?被你几句话一哄骗就乖乖的把钱送入虎口,以后你再从我这里骗钱试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