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皇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肖某某
这次,金甲军大将军安叹卿出列,举荐了一个人,让众人都非常意外。他道:“……霍去疾在微臣府中学习兵马战策,如今已有小成,微臣愿举荐他前往魏国平乱。一则他实在是不可多得的领军之材,说句不敬辅国殿下的话,他担任公主府的亲军统领实在是大材小用;二则,魏国代侯乃辅国殿下府中属官,若是霍去疾领军,必能与代侯文武相谐,于战事有利。”
武令媺看了眼安叹卿,不太明白他的真正意图。自圣祖大行那晚,他莫明其妙问了自己有关监国金龙印的事儿以后,二人之间便再也没有交集,只是朝上朝下点头的交情。难道他当真是爱惜霍去疾的才华,才加以举荐?
太皇太后便询问:“玉松,霍将军是你府上的人,你如何说?”
还真是不好推脱,毕竟这事儿权衡一番利弊,于自己这方还是有利的,总归又多了一员领军大将嘛。武令媺略一犹豫便道:“回母后的话,儿臣素来对霍将军倚重甚深。但国事为重,若他当真适合领军出征,儿臣绝不自私。”
那边一直苦苦等待回音的魏国代侯拓跋靖急忙出朝班跪请,言称霍将军确实是极好的领军人选。太皇太后与辅臣们再一番商议,便当殿允了安叹卿所奏。到时候,让他拿着圣旨,前往镇南军大都督府调一营兵马,约摸五千人,前往魏国助魏王平叛。
另外,代侯此时身上有大周辅国公主府正五品官职在身,也不必旁人了,直接委他为钦差,打发他回国。毕竟魏国只是属国,大周没必要派出高官为钦差。就这,代侯已然感激不尽,当殿将额头都磕破了。
魏国生乱之事已罢,众朝臣想着很快就能退朝,殿中气氛一时便轻松起来。却没想到,忠信侯澹台铮出了朝班,郑重跪倒向上首磕头,大声道:“皇上,太皇太后,老臣甘冒死罪,要给英亲王武承缄喊一句冤枉!”
此言一出,武令媺浑身便是一激灵,朝堂内却是一片死寂。倒不是忠信侯这话有多么大的威慑力,而是时间相隔太久,几乎没有人还记得大周曾经有过一位英亲王。
别人还罢了,亲王堆里,永康亲王身子一震,缓缓睁开自他上朝便会保持的瞌睡眼,扭头向忠信侯看过去。恰在此时,忠信侯的目光也远远地向这个方向投来。二人目光一触即分,彼此眼神中却都多了某些东西。
永康亲王慢腾腾地起身,因身子还虚弱,他一摇一摆地走出朝班,同样跪倒,向上方叩首,恭恭敬敬地道:“母后,儿臣也要为英亲王武承缄喊一句冤枉!”r1152
富贵皇华 第四十一章 给英亲王翻案
一时手快,把章节号给编错了,这是第42章。
------
忠信侯和永康亲王带头给英亲王喊冤,朝堂之上陷入难言的静默。但只是片刻之后,从文武两个朝班里,陆陆续续又有五六人先后出列,当殿为英亲王喊冤。武令媺目瞪口呆,只因她发现,这些人居然全部都是她掌握了名单的玄鹤会中人。
最后,辅臣当中,安叹卿也同样大礼参拜,声音掷地有声:“臣启皇上,太皇太后,当年英亲王因忤逆被杀,此案确为冤案。臣等证据十足,恳请皇上、太皇太后还英亲王清白,以偿圣祖多年抱憾之愿!”
这么一折腾,人们终于想起这位英亲王是何许人也。尤其是宗室里,年长的安国怀睦老亲王、长肃亲王等人,都面露怀念之色。他们想起的,不仅是英亲王,还有孝宗。
小皇帝迟疑片刻,问道:“这英亲王,是谁?”
“回禀陛下,英亲王与孝宗自小一起长大,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圣祖同样深爱之,将这个幼弟当成儿子一般教养。”安叹卿回道,“英亲王生母乃光宗瑛贵嫔,他出生时瑛贵嫔难产血崩而亡。因瑛贵嫔是裕和太后的族妹,他便被裕和太后收养。但裕和太后凤体违和,实在无力养育英亲王。半年后,敦庄太后诞下孝宗,圣祖怜爱幼弟,便将其接至府中放在敦庄太后膝下与孝宗一同教养。”
光宗是圣祖之父,裕和太后为圣祖生母,当时是光宗瑾贵妃。圣祖大行后,小皇帝追尊敦庄皇后为敦庄太后。这些往事,小皇帝凝神细听,倒也理清了头绪,又问:“他为何忤逆圣祖?”
安叹卿毫不犹豫道:“那是有人陷害!臣等历经多年查证,终于找到证据,足以证明此案为冤案。”
小皇帝闭上嘴巴,眼里满是疑惑。其实,他最想弄明白的是,事隔十几年,安叹卿这些人为何要给这个英亲王翻案?!他们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
忠信侯见小皇帝不说话,上首的太皇太后也诡异地沉默无言,又咧开大嘴哭嚎起来,这次哭的却是孝宗。只听他一边哭,一边将孝宗和英亲王的深厚情谊讲了一遍,还大放厥词孝宗的病之所以一日比一日更重,也有担忧英亲王之故。总而言之,他的意思,若不给英亲王翻案,孝宗都会气得从地下爬出来!
这事儿,武令媺不好说什么。以她的年纪,对此事一无所知才是正确的。那边安国怀睦老亲王长叹一声,出了朝班对上首躬身施礼道:“皇上,太皇太后,说句不敬的话,孝宗与英亲王都是老臣看着长大的。当年英亲王事发,老臣也颇为惊讶。他向来礼敬圣祖,说是兄长,其实真是当成父辈来敬爱。”
“既然各位臣工言道有冤,此案不妨一查。老臣知道,这么多年来,圣祖极其想念孝宗还有英亲王。每每与老臣闲话,若提及这二位,圣祖都要感伤良久。还请皇上和太皇太后明鉴。”老亲王神色黯淡,退回座位。长肃亲王略一踌躇,也起身表明可以一查究竟的态度。
武令媺见状,也道:“难得这么多年过去,尚有人记得英亲王。可见这位王叔为人亲善,颇有可取之处。不管是否冤屈,查一查便明了,也好安各位臣工之心。”
太皇太后这才应允,因此案涉及宗室皇族,她便吩咐由宗正局和大理寺派员协同查案。忠信侯、永康亲王和安叹卿等人都大喜,连称必会配合。这日的早朝便散了。
武令媺回了公主府,将霍去疾召来,派他出征的圣旨在她手里,她要亲手交给霍去疾。“没有问过你的意思就答应下来,实在抱歉。镇南军的兵权不好拿到,你自己多加小心。”她将事情讲了一遍,才把圣旨递过去。
霍去疾接过圣旨,不急着打开来看,先问:“若臣所料不错,您定是将连大人秘密派去海州了吧?”
文武两位属官首领私交不错,这么多天连喆勋不见踪影,或许可以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霍去疾。武令媺点头道:“日前他已传来密信,已经成功拿到镇东军虎符。只是目前身单力孤,他还要妥善筹谋掌控镇东军。”
“如果臣能成功分化镇南军,殿下,在您手中就几乎集中了大周一半的兵权,您可想过以后?”霍去疾灼灼目光直视武令媺,态度竟然有些咄咄逼人,“朝堂之上还容得下您吗?”
武令媺淡淡一笑,慢条斯理道:“容得下,要容;容不下,也要容。孤既然穿上了这身龙袍,坐上了龙座,自然不会轻易离开朝堂。父皇一去,孤只能自己争!”
霍云疾欣慰地笑了,单膝跪下给武令媺行礼,低声道:“那么,就让臣来做您手中的剑。您指向哪里,臣这把剑就会为您斩杀一切胆敢阻拦您道路的障碍!”
“你的忠心孤明白,你此去也要安全为上!咱们都还年轻,后路还长!董思安那里有多少霹雳火,都给你带上!以孤之见,这一仗,不仅仅是魏国内乱那么简单。梁国在魏国之侧,恐怕会有所异动。镇南军那边更要警惕!”武令媺轻声道,“魏王,偃侯能当,代侯也能当。你自己看着办吧。”
军情紧急,三日后,霍去疾与代侯上乾宁殿辞别小皇帝和太皇太后,只领了五百金甲军和一百辅国公主府娃娃兵,摆开钦差仪仗,往镇南军驻守的阳州而去。
也不知忠信侯、永康亲王和安叹卿等人拿出了什么证据,宗正局专门负责宗室案件查缉的宗人司以及大理寺,半个月后就上奏章言称查出了真相,果然给英亲王翻了案。
英亲王当年被杀时还尚未成亲,侧妃侍妾什么的也没有。他死了,一府下人也死个干净。也许,这也是能够如此之快给他翻案的缘由。不过是给逝去之人一个尊荣而已,没有碍着还活着的任何人半分利益。
给英亲王翻案的圣旨,只能在乾宁殿当堂宣读。他复了亲王尊爵,为补偿他多年蒙受的冤屈,太皇太后加恩赐他“长”字尊号,又加谥号“孝懿”。幸好当年英亲王虽被圣祖下旨杀了,到底还是让他葬入了皇陵,否则还得重启灵柩重新入葬。
东昌兰真公主突然跳出来,说长英亲王的谥号冲撞了懿亲王,实在不祥,闹着要礼部重定谥号。安国怀睦老亲王勃然大怒,责问她“侄儿为尊还是叔叔为尊”?因无人支持她,她只能悻悻作罢,却又闹着给懿亲王换封号。直到懿亲王自己上表称不敢让皇上和太皇太后劳心,她才只能作罢。
一日早朝过后,武令媺陪着太皇太后回了坤熹宫,太皇太后留她用午膳。母女闲话时提及此案,太皇太后略一犹豫之后还是吐露实情:“其实那些证据,都是你父皇早就备好了交给安叹卿的。他早就知道,一旦他大行,忠信侯必然想着给长英亲王翻案。”
武令媺吃了一惊,随即便明白过来。圣祖何尝不知冤杀了英亲王?只是坐在那个位子上,他有他的顾虑和他的不得已。想必在做出决定时,圣祖内心也是煎熬的吧?
又过去数日,忽然一天永康亲王世子武宏嗣跌跌撞撞地跑到辅国公主府,拉着武令媺的衣袖哭得死去活来:“小皇姑快帮侄儿去劝劝父王,父王不要侄儿当儿子,要让侄儿出嗣长英王府,给长英叔祖当孙儿去!”
永康亲王这又是要闹哪样?!武令媺对这位沉默寡言的王兄真的无语了。他与王妃在楚国出质时还生了一个嫡子,论起感情,也许确实是亲自带在身边教养的嫡幼子更为亲近。
但他难道忘了若非武宏嗣在圣祖面前尽孝,又努力为祖母周全,他们一家子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回大周团聚。他这么做,怎么对得起这个在大周活得谨小慎微的嫡长子?
待寻着永康亲王,这人板着一张死人脸,丝毫不给辅国殿下面子,冷冰冰地说:“这是为兄府中私事,辅国你虽位高权重,却也管不得为兄的家务事!此事,为兄已经征得了皇上、太皇太后和太吉太嫔的同意,安国叔祖那边也无话,辅国殿下事务繁多,就不要多管闲事了!”
这话把武令媺噎得半死,反而激起了武宏嗣的傲性,他拉着小皇姑转身就走,随着眼泪扔下的还有硬邦邦的一句话:“既然如此,永康王叔,侄儿告退!”
差点被小侄儿拉得摔倒,武令媺百忙之中扭头看了一眼永康亲王,却见他眼里满是痛楚不舍之色。见她望来,他拱手弯腰深深地行了一个礼。而一切,满腔愤懑的武宏嗣都无从得见。
武令媺脑中警铃大作。永康亲王,他准备干什么?让武宏嗣出嗣长英王府,是想着保全这个可怜的嫡长子吧?!难怪难怪,永康亲王在长英王翻案一事上特别的踊跃。他到底想干什么?!
永康亲王的行动力很可怕,转过天来,武宏嗣的名字就被记入了宗室玉牒长英亲王一脉内。同时,他也继承了长英亲王的爵位。太皇太后怜惜他年幼,一则准他不降爵继承爵位;二则允他可以不住空荡荡的王府,而是由辅国公主代为教养。
毕竟众所周知,武宏嗣与武令媺格外亲近。武令媺也没有推拒这个担子,因她无法光明正大承认与长英王府的关系,她特别愿意亲自教养这个为她的亲生父亲继承香火的小侄儿。
武宏嗣的人生就此发生重大转变。此时正痛苦于变成了孤儿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成为大周历史上声望还超过了圣祖的成祖大帝!r1152
富贵皇华 第四十三章 捷报频传
景泰元年五月,海州与魏国接连传来好消息。
武令媺派去的秘密钦差连喆勋不负众望,在南越国主沈定峰派在海州的人手帮助之下,成功拿到了虎符,也调查清楚了镇东军葛大都督被刺一案的始末。
但汕侯手握一营水师将士在手,若是打草惊蛇,就怕狗急跳墙闹出挟兵威胁朝廷的事情。诸般权衡之下,连喆勋拿着密旨和尚方宝剑与朝廷光明正大派出的钦差王辉祖见了面,双方都想办成这桩差事,自然一拍即合。
连喆勋报给武令媺的密信上说,王辉祖与忠信侯世子澹台洪到任之后,整顿海州政务和军务,令四散各城的城卫戍备军整合成军,打算攻克海盗啸聚的海门城。
王辉祖有朝廷圣旨在手,澹台洪从兵部拿到了调兵统军令符,以此为凭,诸般行事从明面上看还算顺利。但连喆勋认为,这都是假象,其实有许多事海州地方都只是敷衍。他下结论,海州刺史黄彬在海州经营多年,地方官多仰其鼻息,奉其令行事。
看到这里,武令媺深感刺史集军政经大权一体,实在不利朝廷的集权统治,一个不好就会酿成唐朝时如“安史之乱”这般的蕃镇之祸。大周朝的地方官制,需要改革。
所以说事情都有两面性。海州遭海盗劫掠,固然是祸事,却也给朝堂改革地方官制打开了一扇门。只是她想到还有诸多掣肘,一时又不免自嘲太过心急。
不管海州地方怎么敷衍了事,到底澹台洪整合了一支军队向海门城进发。大军沿途一路扫荡海盗,倒也打出了不小的声势,起码给了海州百姓一个定心丸吃吃。
王辉祖在明、连喆勋在暗,带着圣旨和尚方宝剑进驻了鲨牙营驻地海沙城,要求汕侯立刻出兵扶余岛。汕侯这边接下了军令,那里整治了宴席,摆下一桌鸿门宴请王辉祖吃饭。
连喆勋对汕侯此人,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蠢货!
此人作战勇猛,每每有战都是身先士卒、悍不畏死,确实是一员勇将,但脑子真真只是一根筋。他对过世的瑞国公忠心耿耿,也疼惜女儿和外孙,此时他已经知道瑞国公身亡,其世子降爵继承了爵位,但他那个女儿和外孙在府里的日子却不大好过。他便在酒席之上佯醉装疯,要求朝廷把女儿和外孙送到海沙城来。
看到这里,武令媺哪怕知道此事定然已经成功解决,也不禁替王辉祖捏了一把冷汗。这位可是文官,腰间配着的宝剑大多数时候都是扮潇洒好看的,没什么大作用。
可文官也自有血性。王辉祖心知肚明汕侯干的事儿哪一件都够抄家夺职砍脑袋,却没有退缩去赴了这场鸿门宴。他也想拿下汕侯,夺到鲨牙营的兵权,立下大大的功劳。
一时图穷匕现,双方僵持住。汕侯自以为对方落入自家老巢,自然由得自己摆布,却没料到钦差大人来之前都做好了准备。
王辉祖去赴宴,连喆勋高举尚方宝剑将汕侯家眷拿下。以家小相挟,行事与伟光正似乎挨不着边。但两位钦差势单力孤,他们陷入对方老巢,用点手段在所难免。
连喆勋身边有高人守护,王辉祖也不差,忠信侯府与武国公府都派了高手保护他的安危。宴席上,他冒着生命危险尽全力与汕侯周旋,给连喆勋争取到了充分的行动时间。
局势最危急之时,王辉祖与数名随从都被汕侯亲卫队数百刀枪指着,分分钟被刺个透心凉。而连喆勋那边也并非一帆风顺,若非汕侯夫人深明大义,被连喆勋说服,就算他亮出尚方宝剑,恐怕也要搅出一场兵变风波。
连喆勋高度赞扬了王辉祖,至于汕侯夫人,虽然确实比丈夫更清醒理智,但他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那位嫁给瑞国公的汕侯嫡小姐是元配嫡妻所出,现在这位侯夫人乃是续弦,她更多的为她自己的子女着想。
汕侯终被拿下,即便他是鲨牙营主将,到底还有两位副将顾惜身家性命、妻儿老小,还算听从朝廷号令。若他当真将鲨牙营牢牢掌握在了手里,以他的行事风格,早就沿太宁大运河挥师声援京中的瑞国公了。
一颗毒瘤被拔除,还有另一颗毒瘤。并非扶余海盗,而是号称陷在了海门城,实则早就脱身藏于某处的海州刺史黄彬。汕侯交待,海州刺史与扶余岛海盗早就秘密来往,甚至那个已死的葛大提督死得也不冤枉,生前就与海盗不清不楚。这二人实则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一心一意要在海州当土皇帝。
养寇自重!连喆勋写到这四个字时,笔迹明显潦乱几分,他当时的心情应该非常愤慨激动。武令媺掩卷长叹,这种事情,果然哪个位面都少不了。
也不知汕侯夫人与汕侯说了些什么,汕侯的态度明显有了转变,对两位钦差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正是有他配合,再加上虎符和圣旨,两位钦差才能重掌镇东军兵权。
而海州刺史也被找到,连大人先斩后奏,将海州刺史阖府下狱,在海沙城将海州刺史以尚方宝剑杀之。此举也有杀鸡骇猴之意,旨在震慑海州地方官,让他们老实干活,配合大军收拾海盗。
海州事务差不多平定,连喆勋这封密信仍然走的南越路子,比奏报要早些时日。武令媺松了一口气,只是想到后继免不了又是一番争权夺利,心里真有几分烦躁。但又不得不面对。
转过天来,魏国那边也递来好信息。连喆勋的汇报非常详细,读起来会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霍去疾却通常只是三言两语,简单扼要就把事情说完。
譬如他初初到达镇南军大营,兵将是得了,却是以后勤兵为主的老弱偏师。这么大的事儿,他只以“将士五千,已整合成军,进发魏国”,平平淡淡一句话就概括完了。至于之后,他是如何将这支军队收服,又是如何行军作战的,半句交待也没有。
之后到了魏国境内,又是怎么与叛军交战,怎么打到了王都,他也只不过轻描淡写道:“叛军畏王师,往往一触即溃,王师势如破竹。”
好吧,反正目前来看战局已经向着好的方向转变。武令媺估摸着禄亲王那边的消息也及时,否则上朝时他的脸色不会这么难看。偶尔与她目光交汇,他的眼神也会变得更阴沉。
这位好二哥,想必在魏国有不少后手,镇南军那边的为难只是小菜一碟,更多的安排肯定还有。霍去疾与拓跋靖能在短时间内就取得战果,不知耗了多少心血,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波。可对那些磨难,他根本没有只言片语,实在简洁得不象话。
武令媺便在回复里告诉他,即便他无心争功,也不要埋没了成绩。她这里就算了,给朝廷的捷报一定要写得详实可信,不夸大,也绝不能简略概括。后来,霍去疾与拓跋靖向朝堂联名具奏的捷报内容就像样多了。
战事顺利,朝堂之上还不到瓜分胜利果实的时候,便是有些人上窜下跳,武令媺也暂时不去理会,她这段时间过得还算平静。
又过了五日,海州的报捷奏章先递进了太宁城,早朝时当殿宣读。当众朝臣闻听早在朝廷派出钦差之前,辅国公主府的总理官连喆勋已经秘密奉旨前往海州行事时,都相顾骇然。
辅国公主府的消息渠道居然比朝廷的消息来源还要迅速,不免叫有些人心中警惧。武令媺不管朝臣们怎么想,她所作所为无愧于圣祖的托付,面对那些闪烁目光自然坦荡无畏。
海州事基本上已定,就等着海盗被尽数剿灭。海州刺史和镇东军葛大都督的养寇自重极大的刺激了太皇太后与小皇帝,这一次,一老一少难得意见一致,都发了狠心。
海州官场都需要整顿,但中低级官吏可以缓一缓,那些唯刺史黄彬马首是瞻的高级官员则必须拿下,换人任用。黄彬已死,其家眷都被解拿进京,等候大理寺审查之后宣判。朝廷既然要下重手,那黄刺史府上的成年男子估计难逃一死,未成年男丁和女眷则免不了流放西疆。
镇东军的鲨尾鲨眼二营主将是葛大都督的心腹,海盗王能从海州上岸,鲨眼营主将的纵放是主要原因之一。案情查明之后,鲨眼营主将和两员副将都被拿下监禁,由澹台洪临时提拔营中其他将领暂代。鲨尾营将领倒是有自知之明,在钦差过府之前就畏罪自杀,留下遗书恳求朝廷放过其家小。
至于密谋刺杀了葛大都督的汕侯,即便葛大都督有罪在身,也轮不到他来替朝廷行刑。更何况他行刺葛大提督完全是想借着海盗上岸之机搞乱镇东军,以求谋得镇东军兵权。若非葛大提督将虎符藏在家中密柜里,汕侯还当真就得逞了。到时候,镇东军会不会发生兵变,还真不好说。r1152
富贵皇华 第四十四章 谶言
汕侯有罪是不消说的,但若没有他的招供,海州刺史黄彬的罪行也不会被揭发出来。祥郡王也不怕御史弹劾,当殿给汕侯求情,说是瑞国公平妃和那小侄儿实在可怜。
最后,汕侯被剥夺官职,侯府也被抄了,严令立刻返乡,且三代子弟不许科举做官。好歹性命是保住了。
另外海州各城守和城卫戍备军也多有人尸位素餐,甚至与海盗有勾结,都一一列明罪状,解拿进京等候发落。一时之间,海州上下噤若寒蝉。
海州不能没人主政,朝廷便命王辉祖暂代海州刺史,连喆勋暂任通判,辅助王辉祖尽快收拾残局。其余空出来的官位,朝臣各派系争得面红耳赤,到底都有所收获。
镇东军大都督,在各方权衡争夺之下,有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武令媺以南越国主沈定峰于海州之事上多方出力的缘故,再次给他请赏。太皇太后和辅臣们商议之下,改封沈定峰为镇东亲王,遥领镇东军大都督一职,副都督则是忠信侯世子澹台洪。
这个结果不能说让所有人都满意,只能算是勉强接受。比起镇东军的兵权直接落入某一派系之手,还不如让不站位的忠信侯世子拿了去。至于镇东亲王的大都督官职,人家好歹也是一国国主,不可能跑到大周来亲领一军。但有如此封赏,也可酬谢其功。
到了六月,热死人的天气,原云州刺史裴世纬终于进了京,就任户部尚书一职,他的家小一并随同。这时候离李循距和裴家小姐的成亲日子也不过几天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