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英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河马散人
斯大林知道自己现在还不是能做决定的人,所以想了半天,用灰褐色的眼眸带着试探看向永田铁山:“远东的同志正遭屠杀,希望两位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他提了提舒米亚茨基的游击队后,又忽然凑近对翻译说了几句,然后就带秦剑率先坐车离开。
这个举动让秦剑大为疑惑,斯大林和翻译说了什么?他试图向后看,又怕引起斯大林的怀疑,直到车子转弯时才从后视镜上见到翻译正对永田铁山两人说着什么,两人竟然笑着深深一鞠躬才离开。
很显然,在那一刻斯大林做出了决定。但到底是什么决定,会让两个本来已经很失望的日本人转眼又满面笑容呢?(未完待续)
辛亥大英雄 第五三五章 银光闪闪
远东余波减息,苏俄内站正酣。
波军自信满满进军俄国东南,世界关注的焦点开始向欧罗巴转移,沉浸在收复国土和全部主权兴奋中的中国年轻人们,已经在杨秋的号召下挽起袖子为建设美好年代而努力着。
但在美好和平静地下面,是国与国之间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德国屈辱、日本仇恨、意大利不满,苏俄内战。全世界主要强国的船坞中铺满了各式各样的军舰!其中仅美国正在或即将铺设龙骨的主力舰就达到13艘,总吨位甚至超过如日中天的皇家海军!意大利决定扩大海军,日本陆军开始裁撤同样不顾民众饥寒希望靠海军夺回亚洲老大地位!欧战受伤最深的法国也制定出雄心勃勃的1920海军计划,就连中国政府都在几天前正式公布自己的12艘巡洋舰和24艘驱逐舰计划。肌肉和钢铁的较量已经开始,战后恢复和新旧世界的激撞注定成为30年代的主旋律。已经无力扩张只想维持旧有秩序和殖民地的大英帝国不得不将各国拉到谈判桌上。中国海军也没逃掉,驻美大使顾维钧、新任副外长杨度和海军副总参谋长叶祖圭三人组成的代表团在黄海冲突后,又马不停蹄前往伦敦参加世界裁军会议第一轮磋商。
新一轮军事改革全面启动,杨秋首次提出了10年强军计划,并根据这份计划对目前的军制进行重大调整,首先就是明确国防部各下属机构。根据草案。国防军将下设陆军、海军、空军、国民警卫队、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和军事情报总局7个大部门,还将设立通讯、气象、科考等23个辅助部门,国防部主要是负责军队的日常事务,总参谋则是全军的大脑。
海军调整最快。根据租借协议,海军将于6月正式接受2艘美国内华达级战列舰,租期为5年。至于8艘后续舰计划因限于财政压力等因素宣布放弃。海军说服国会和杨秋,以立刻裁撤2艘轻巡洋舰为代价换取购买一艘敦刻尔克级半成品回来研究。由此可见黄海冲突尤其是日本联合舰队大举压境后自我封港的耻辱,对海军上下刺激有多大!2艘改装完毕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也已经正式交付海军,它们将和2艘内华达级、4艘安海级巡洋舰以及再建的4艘台湾岛级重巡、8艘鸭绿江级轻巡。2艘大夏级航母一起扛起1930年前的海防重任。
空军于1920年4月1日成立,司令员是王牌飞行员薛慕华。根据计划,到1925年国防军将组建起16个大队和6个轰炸机大队。每个大队下设1个航空大队、1个地勤大队和1个防空中队。每个大队含5个中队,每个中队又下设5个小队。每小队4架战机,这样每个中队就有22架(含正副中队长座机)大队142架(含运输机、侦察机等),总计3124架各类飞机。
海空都是耗钱大户,为此陆军不得不做出适当牺牲。裁军和改编开始进行,按照杨秋签署的命令,全国共设立西北、东北、华北、西南、中原、东南6个军区,建设40个陆军师、3个独立旅,8个装甲旅改编等也都纷纷提上日程表。同时国民警卫队司令部再次全国细分为22个管辖区,总计66个旅(2团轻装小编制)。下设北、中、南三个海岸警卫队巡逻区,并首次决定建设3个空中巡逻大队。
这次改革的力度很大,总裁军人数达到50万。外界认为这是和平后不需要那么多军队导致,英美甚至特意发来电报表示赞赏,只有杨秋清楚他已经在为20年悄悄准备了。
50万军人一次放走是不负责任的。尤其是国防军士兵入伍后每天都有文化教育课程,很多人其实已经达到了初中文化水平,所以国防部专门开设一年期军营技术培训班,帮助退伍士兵学会工作生存技能。为吸纳这些素质不错的人力,杨秋还特意向美法两国采购包括3家大型汽车厂在内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全部生产线和设备,进一步推进国家汽车和工业发展的同时。也用于吸纳退伍士兵。
轰轰烈烈的军事变革开始后,全国上下也再次迎来重要的春耕季节。湖南是全国产粮大省,素有“两湖足天下足的美誉”,所以到处都是忙碌的景象。水道的疏通、西南铁路网的贯穿,除即将并轨的成渝线和川汉线外,促使湖南发展得到保障。南来北往的商贩们可以从这里很通畅的抵达四川、广东、江西、贵州、广西、云南和湖北。1912年起的西南铁路网建设、远离战争的大后方,还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都为这里注入了充沛活力。
西南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优势,湖北、重庆和四川靠的是钢铁、工业、盐业和发达的手工业,江西的钨和煤、贵州的烟和糖、广西橡胶和樟脑、云南的粮食、铜锌还有正在建造的百万吨水城钢铁厂。湖南除了粮食、桐油、茶叶、煤炭和采矿这些传统产业外,还有丰沛的水利资源,紧挨不远的湘潭株洲更是中央投资的三酸两碱化工基地,尤其是莱茵兰计划后大批德国化工专家抵达,愈发促进了化学技术进步,也带动长沙兴建起不少私人小化工厂,其中最多就是肥皂、酒精、油漆、染布等产业。
巴玉藻骑着自行车向工厂赶去。以他名字命名的蕴华飞机制造厂就坐落于长沙郊外岳麓山脚下,距离中央设立的化工产业区仅40公里。西南交通网能带来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技术,长沙也是全国最早的通商口岸,思想进步,数所大学都在附近。何况1912年的西南五年工业计划后工人数量猛增。又是最早推行免费教育和扫盲补习班的地区,工业基础比汉阳上海都差不了多少了,是最适合民营企业的地区之一。
当初他来这里建厂时,得到包括谭延闿在内的湖南省政府和空军的大力支持,不仅将岳麓山下这片荒地低价出售,还将空军选定的长沙机场位置上报南京挪动数公里,使工厂在创业初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能利用空军机场做飞行试验。
时下的实业家们发了财都喜欢买轿车代步。巴玉藻也趁着欧战和空军订单暴增小赚一比,但他却坚持骑自行车上班。这倒不是他舍不得花钱,而是工厂才刚起步。虽有政府扶持但政府也不会帮你出钱,最多就是贷款方便些,他必须处处节省。
何况当初他从全国最大最先进的重庆飞机厂辞职时。还引发不小的家庭矛盾,父母生气妻子埋怨,连老同学王助他们几个都很想不通,找集团总经理吴青度来挽留,一度还传到副总统耳朵里。很多人都认为他这是翅膀硬了见利忘义,准备和重庆打对台戏。反倒是杨秋亲自写信来支持他,还私人掏口袋让雷猛送来5万民元的创业金。这让他非常感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办好工厂,制造出世界最好的飞机来。
但想要完成这个梦想,却不是件简单地事情。
“蕴华。你总算来了。快快。”人还没到门口,远远就传来周厚坤的声音。周厚坤是去年年中才刚从美国回来,当年杨秋答应让包括他在内的数十位未完成学业的留学生多留几年。他的回来还曾引起重庆、河南和奉天三家飞机制造厂的哄抢邀请。
这也难怪,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航空工程硕士毕业生,欧战时期曾在柯蒂斯飞机公司任工程师。1916年还获得过美国航空俱乐部奖。是继巴玉藻、王助他们之后的又一位华人航空顶级人才。杨秋访美后他又去学习流体力学和机械制造等学科,所以回国前波音、寇蒂斯、甚至福克公司都向他挥动橄榄枝,尤其是寇蒂斯,更是开出周薪1000美元的高价挽留。
为了替祖国插上腾飞的翅膀,他和滞留的学生们最后还是坚持回国。
最早他打算去重庆,因为那里是现在中国航空业最发达。甚至是世界航空业技术领先的地区。不仅制造出麻雀、海东青、大鹏等享誉世界的名机,还有同样开始为人所知的冯如、王助这些华人设计师,当人更有西科斯基等几十位引进的外国著名航空专家。而且重庆还率先在全国建设起风洞、静力试验等实验室,但当他听说巴玉藻开办自己的飞机厂急缺技术员后,就跑来和他一起创业。
这是个让全国甚至全世界航空业都大跌眼镜的选择,但周厚坤却乐在其中,一路小跑拉着他冲进厂房,浑然没注意远处一支车队正在向这里驶来。
由于两人都是留美优秀学生,接受美国式工业建设的思想比较重,所以将工厂细分为很多区域。包括总装,发动机、零配件和设计、实验,生活等等。当然,和重庆的拳头产品相比,他们目前主要业务是帮重庆生产零配件,也有少部分总装代加工,甚至还有不少与航空无关的机械设备零件生意,养活自己暂时够了,但自己的产品却迟迟没拿出来。
这件事也让两人非常焦心,因为工业这个东西很怪。投资再多,政府再支持,设备再好如果没有自己的产品,没有核心技术,都不能算一家真正地企业,迟早会被别人兼并或者倒闭。
其实按照两人的水平,设计出类似麻雀和海东青这类水准的飞机不难,只要努努力超越也不是不可能,但他们不想走前人走过的路,所以一直以代加工赚钱的方式补贴研制经费,累计技术等待一飞冲天的到来。
两人脚步匆匆抵达实验区时,两台他们自己研制的9缸星式发动机已经被吊装在铁架上,工人和技术员正围绕它们安装各式各样的测试仪表。他们中既有高价请来的老师傅,也有刚学成的年轻工人,更有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和国内大学毕业生,是飞天的梦想将他们吸引并走到一起。
星式发动机已经不算高技术。17年时重庆就率先制造出国内第一款9缸300马力风冷星式发动机,到18年底已经达到350马力并进入实验装机阶段。从技术上说,无论是汉阳的v型水冷还是重庆的星式风冷,功率都已经达到国内同类水平甚至超出,但在耐用型、维护性和制造工艺上差距还是不少。而且后面这些都需要时间积累,取决于国家基础工业能力、材料冶金技术,工人水平等急不出的东西。
350马力星式风冷发动机放在国外都足以满足目前的飞机使用了。但对两人来说却还是不够,他们的目标是造出550马力的发动机,因为他们要造的东西可不是木板和帆布!
“我修改了气缸和活塞。用德产双层密封环,输油改成直管,扩大散热片面积。加大排气量。”周厚坤的絮叨中,发动机实验开始。工人转动手柄后,左边的一台先轰鸣起来。室外还能忍受,但试验区是半密封的厂房,当发动机喷出黑烟发出尖啸时,好几人都不由自主捂住了耳朵。巴玉藻却仿佛没听见噪音,低头查看着每个仪表。从转速到排气量,再到油耗等等都看得非常仔细,而他旁边几位测试员则拿出纸笔飞速记录仪表变化,报出数字由计算员敲打算。
“440马力。”几个数字快速综合出来后。计算员立刻兴奋的大喊。但还没高兴多久,左侧两个汽缸就喷出火苗和黑烟,然后转速迅速下降,片刻后发动机熄火。
热缸熄火是最糟糕的,这意味着要是装上飞机。现在飞机就只能滑翔飞行了。糟糕表现让大家纷纷叹口气,尤其是巴玉藻更是心疼的要死,要知道这样一台发动机市场价格起码4000民元。而且要想研制出一台好发动机,从设计到定型起码要实验几十次,可见烧钱是多么厉害。正当他暗暗盘算资金还够不够支持到新发动机定型,一个声音忽然从后面响了起来:“应该是散热有问题吧。”
“你怎么知道是散热。或许副,副总统!”
周厚坤还准备说可能是密封环密封性不足,扭头准备反驳一番时,就见到杨秋带着苗洛和谭延闿等官员不知何时走了进来,远远地工厂保安还朝自己挤眉弄眼,那意思是“我们实在拦不住也跑不掉啊”。
二战前的航空技术说到底就是拼发动机,谁的发动机好谁就占据更大优势,所以杨秋格外重视发动机技术。从海军的锅炉、蒸汽轮机到大型柴油机,陆军的汽油机、柴油机,还有空军的液冷和风冷都极为关注,当初的莱茵兰计划中很多都和发动机有直接关系。他其实不他懂发动机,只因为前世在大众汽车厂混过几年,知道些发动机故障时的表现,现在这个情况和过热熄火很相像。
巴玉藻和四周的工作人员都被吓了一跳,不少人甚至激动地直揉眼睛,他们不看杨秋倒把大部分目光投在周厚坤身上,似乎要让他确定一下。
16年杨秋访美时,周厚坤就见过杨秋还一起参加过海军安海级战列舰下水仪式,怎么会看错人呢。倒是杨秋大大方方,故意皱着眉说道:“我是来看看创业金使用情况的,现在看来还算不错嘛。”
杨秋当年支持的5万创业金帮了很大忙,利用欧战最后一年机会飞机厂也赚了不少钱,但周厚坤出任总设计师后就积极推进新技术研究,加上巴玉藻也支持先积累技术,所以这段时间钱像流水般哗哗的消耗,就刚才还烧了至少4000千。所以说话时底气都不足了,说道:“谢谢副总统的支持,不过我们现在。”
“哈哈谭省长,你看他们都成了什么样子。放心吧,我只是开玩笑。把钱花在技术上,总比那些发了财就想着买车买地的暴发户好。”杨秋笑笑,指指发动机对周厚坤说道:“还愣着干什么,看看我猜的准不准。”
一番轻松地话语让大家都呵呵笑了出来,七手八脚拆开发动机检查起来。
“内部烧灼严重,的确是过热,不过气缸密封型也有问题。副总统,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周厚坤认真检查完后,忽然想起杨秋不是学机械的,不由好奇的问了句。
“早年去重庆,恰好见到冯如他们的实验,也是这个模样所以就记了下来。”杨秋胡诌说完后,问道:“为何不合重庆联手搞新发动机呢?这个东西可是最耗钱的了。”
杨秋说的没假,仅汉阳和重庆在内燃机上每年的科研投资就高达十几万。所以航空业绝对是烧钱行业,即使美国也大部分都要靠富商赞助才行。如果不是欧战的订单刺激,世界航空业也不会有今天的盛景。
周厚坤和巴玉藻对视一眼,他们何尝不知道这项研究很贵,只是两人咬咬牙忽然向旁边工作人员使了个眼色。走到左边,在杨秋等人诧异的目光下,一左一右将大布帘缓缓拉开。
当这块大家以为都是防灰帘布拉开后,就连杨秋都倒瞪大眼睛吸了口气。
眼前,银光闪闪!(未完待续)
辛亥大英雄 第五三六章 改革和危机
全金属飞机?而且还一改双翼和上单翼的主流思维,采用了标准的下单翼!翼根部位用铝皮贴层圆滑过渡。
到底谁是偷渡客?
陪同视察的蔡锷也愣了,苗洛心里一直想金属怎么能飞起来?谭延闿干脆走上去,敲敲蒙皮确定是金属后追问道:“蕴华,这个是白铁的?”
“不是铁,是重庆研制的合金铝。”无论是巴玉藻还是周厚坤,亦或者是旁边那些技术员和普通工人,越看到惊讶的神色就越是抑制不住开心裂开嘴角,为大家介绍:“主支撑结构部用的是钢管,外面用合金铝做蒙皮,我们还修改了整流罩和机翼外形,吹风实验也已经做过了。”
望着激动地两人,杨秋也很高兴,但他的高兴和其他人不同。其实这个世界还没有能让他惊讶的飞机,他高兴的是外形和理念!因为如果光看照片,肯定会认为这是一款1930年后的产品。
全金属飞机并非什么新技术,早在1915年容克公司就制造出世界第一款j1型全金属飞机,第二年又推出j2型。莱茵兰计划中也带回大量德国研制全金属飞机的资料。除德国外,欧战末期法国布雷盖14型因为在机身骨架上使用大量金属材料,被誉为航空史上第一种进入大规模量产的以金属为机身主要材料的机型。同年研制的海东青丁型也首次在骨架、机头发动机舱和整流罩整流罩上使用杜拉铝。而且据吴青度汇报,王助等人也已经去去年开始全金属飞机的研制。
他高兴的是像这样一家民营企业。一些为了梦想自发组织起来的年轻人,在技术、资金和加工能力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坚持梦想创造未来的信念和决心!他们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但想要把它送上天并能拥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却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看旁边的发动机就知道,他们同样遇到了全世界航空设计师都棘手的问题,与梦想相比却严重滞后的动力性能。谭延闿不懂技术,他只觉得让沉重的金属上天有些异想天开。追问道:“蕴华,这个能飞起来?”
欧战刺激了全金属飞机研制和潮流,刚回来的周厚坤最能感受这种差热潮。身为总设计师他的梦想就是抢在国外前面送一架真正意义上的全金属战斗机上天,怕杨秋不知道还特意解释道:“飞没有问题。这架飞机的主要结构是重庆研制的杜拉铝,重量比钢材轻很多。我们计算过。大约380马力就可以让它顺利飞上天。但这个马力还是太小,上天后的飞行性能会比较差,也不能搭载除飞行员外的其它东西,油箱只能保证飞100公里。”
谭延闿恍然大悟,道:“难怪一进来就看到你们折腾发动机呢。”
巴玉藻说道:“发动机是飞机的最重要部件,飞机好不好第一重要就是发动机。要想这架飞机飞好起码要550马力,可现在各国的发动机都在350到400之间,所以我们就准备自己造一款。”
“对了,刚才副总统说的过热是什么意思?”
谭延闿是典型地保守官员,难得杨秋路过湖南视察才来了兴趣。走到发动机前仔细查看起来。省长询问周厚坤自然要主动解释,说道:“副总统,谭省长,你们看这里。”他指着发动机气缸上密密麻麻如千层纸形状的散热片说道:“这就是空气散热片。”
“飞行时冷风会机头吹到这里,带走散热片上的高温。这样就不需要装额外的循环冷却水箱。但这种散热方式对铸造和精密加工要求很高!整个发动机连散热片都是先整体一次铸造成形,后靠手工打磨、酸铣和抛光,所以最熟练的工人每台这样的发动机也要1200个工时左右。我们精密铸造技术还不如欧美,所以工时和造价都不如国外,质量也不稳定。目前世界上精密铸造技术最好的是美国和德国,美国单个气缸散热片有71片。德国70片,我国目前普遍在55左右,散热和稳定性只有两家的8成。还因为铸造时常有砂眼之类的瑕疵,成品率只有5成左右,欧美却能到7成。
杨秋用手摸摸气缸上的散热片,心里暗暗苦笑。71片就多了吗?10年后大名鼎鼎的双黄蜂发动机的单气缸散热叶片就达到172片,而且全部都是精密铸造一次成型!由此可见美国的精密铸造技术到达了何种程度。而且精密铸造还是基础工业之一,从模具设计到最后的酸洗抛光,整个过程没什么特别的高新技术和材料,完全就是考验加工技术。且不说散热片这种薄如纸张的部位,光是出现砂眼气泡和杂质,就能毁掉价值上千的毛坯。
这也是为何美国黄蜂发动机能领先全世界的主要原因,很多国家最后都卡在加工工艺和材料技术上,由此可见基础工业是多么重要,工业加工能力才是一切新技术的真正基石!这也是他为何从始至终都努力完善基础工业的主要原因,因为就算拿出图纸,很多东西也不是目前的加工能力能够造出来的。还有就是培养技术人员创新性的考虑,尤其当这架全铝飞机出现后更坚定自己的想法。
中国不缺乏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出国门,高端人才会不断涌现出现。可当他们回来报效国家,梦想发挥专长后自己却将他们变成复制机,将是多么可怕的景象!科学道路,成果带来的只是喜悦,真正地风景都在路上,历史也证明无数伟大发明都是旅途上妙手偶得,造就出一位位传世大师级人物。所以这件事也暗暗提醒他。非必要关键技术要尽量少使用资料机,以免一时痛快却为民族留下百年遗憾。
不过目前倒有两个关键技术可以提供。
不,应该说是关键思路。
杨秋向邝煦堃使个眼色,让雷猛和警卫将无关人员带到远处后,和苗洛一起坐到飞机前,抚摸着蒙皮问道:“你们想过要多久能研制出新发动机吗?”
巴玉藻脸上掠过一丝难色,说心里话他真没想过能成功。别看工厂规模不小。上上下下也有两百多员工,但和国外相比底蕴缺乏太大。就拿现在来说,杜拉铝是重庆的。发动机也是以重庆为模板仿造的,气动外形也利用了国外一些技术,所以至今手中都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何况航空业在欧美被誉为烧钱行业。投资赞助人绝大部分都是百万富翁,如果不是欧战刺激恐怕全世界有一半飞机厂关门倒闭。几年的积蓄甚至杨秋支持的创业金也都所剩无几,如果不是有代加工撑着,恐怕已经散架了。
但他不能轻易认输,所以咬着牙说道:“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我认为就能取得突破。”
“五年不算长,但你考虑过没有,你们至今都没有自己的产品,靠代加工这点利润能留住多少人才?刚才你们自己也说了。每台发动机造价就要几千,五年下来要报废多少台呢?”
杨秋的话让两人脸色发僵,心里暗叫糟糕,难道满腔心血真要付之东流?倒是坐在旁边的苗洛看两人难过说道:“辰华,不如让我哥来投资一起研究吧?”
杨秋笑着拍拍她的手。笑道:“俗说话救灾不救穷,搞实业也是这个道理。就算借款或找人投资渡过难关,但将来呢?产品是需要不断升级换代的,真正地实业家不会停止对技术的追求。新的还要新,好的还要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技术革命和进步。这里面要涉及到多少资金呢?”蔡锷在旁边听着暗暗点头。这些话一语道破了绝大多数民国企业最缺乏的东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