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英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河马散人
“计算过打掉赣军需要多少时间吗?”
宋子清分析道:“赣军士兵素质不错,李烈钧主政期间也是东南唯一确保部队天天训练的省份,总兵力约5个混成旅左右,但条件和经济限制造成装备不足,全军只有50门57毫米过山炮,6门金陵制造局仿造的75毫米管退炮,沿江炮台上有120毫米岸防炮,还有2门早年清军采购的德造210毫米要塞炮,此外步枪型号也不一致,之前的弹药供应全部要靠南京和广东支援,加上我们现在是奉中央政府的命令,对他们的军心也有影响()。”
吴兆麟听完赞同道:“赣军那边我上次借机去看过,士兵素质不错,吃亏在装备上。想要速战速决就必须四个旅以上,我看可以让2旅先赶赴南京,同时让警卫师101、102旅走九江,22、23旅走萍乡,对南昌形成两线夹击之势,李烈钧撑不过一个月。”
“他是撑不住,但南京也撑不住。”蒋方震抱胸认真道:“别太看了北洋的能力,袁世凯病倒我们还能指望他们内讧拖延,但现在......想靠一个旅带几个杂牌师,就算调集舰队封锁江面,淮南、蚌埠、合肥、淮阴、扬州这些地方一个月内将全部沦陷!”
张孝准也点点头:“百里的没错,如果要搬掉李烈钧,那么我的意见是......先横插安庆、走铜陵进攻合肥,这样北洋第二军就不得不分兵皖南,南京压力就能很多。”
“还有个问题。”宋子清看一眼众多军官,道:“司令您已经任命岳鹏为北线总指挥,蔡济民需要兼顾广东方面,我们......缺乏一位去南京坐镇的指挥官。”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南线原本就压力巨大,确实需要一位能压得住阵脚的军官,派谁去呢?何熙?张孝准,还是......。”杨秋还没看向蒋方震,外面忽然响了卫兵的敬礼声,然后一阵轻微的咳嗽传来,蔡锷穿着一件黄呢大衣走进来,微笑道:“松坡闲来无事,不妨让我去南京吧。”
[emailprotected]#
辛亥大英雄 第二一九章 南线的隐忧
第二一九章南线的隐忧
“松坡?”
“蔡将军()!”
“松坡兄!”
蔡锷的提前到达让会议室内热闹起来,蒋方震、张孝准、蔡松坡三人在日本留学归国后要么是继续留学德国深造,要不就是天南地北见不着面,这回还是他们第一次站在一个会议室内。&*。《》。最快更新**
“司令,蔡锷前来报到。”见到杨秋他先敬了个礼,这是在昆明养伤期间学会的。国防军格外重视纪律的细节让他感悟颇深,以前在滇军中时士兵向长官敬礼后,军官往往是点个头了事,可国防军的军官却都必须回敬,旁人会觉得多余,和个小兵有什么计较的?但他却知道在这样一次次敬礼、回礼中,士兵会感觉被重视、被信任,这恰恰是满清倒台的主要原因,因为国家不相信军队、军官不相信士兵,层层隔阂最终导致士兵不满才爆发了起义()。
这个小小细节说明他已经慢慢接受国防军体系,杨秋非常高兴,回礼后拉着手道:“松坡兄怎么不多休息一段时间,身体要紧。”
蔡锷明显清瘦了很多,应该是伤势还没彻底好透,但精神却不错,打趣道:“其实蔡锷是想继续休息的,可您给我安排了三位私人医生和一个班的大厨,养得我脑满肥肠只好走路锻炼,没想到一走就走到了这里。”
“哈哈......。”
简简单单一句玩笑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也感谢了杨秋的照料,不愧是能在历史上书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
大家聊了几句后话题又转到了目前的战局上,因为蔡松坡刚来,宋子清特意重新讲解了一遍目前的态势,还大致介绍了一下部队目前的战斗能力和装备,以便让他对国防军有个初步了解。
蒋方震久居北方,有喜欢做理论工作所以对北洋了解很透,点起烟分析道:“北洋六个主力师中,一师前身是禁卫军,满族军官和士兵被辞退后加入了不少新兵,虽号称第一但一直没打过仗,只能算勉勉强强、二、三师是北洋六镇的核心、四师经过小仓山后实际已经被打残,信心受挫是否能恢复很难说。9v k 。 首发五师要小心,靳云鹏是段祺瑞的心腹,能力也很不错,本身这个师也比较能打,六师本来是一支好部队,但吴禄贞他们一闹后,袁世凯对部队进行了大清洗,战斗力肯定下降不少才被安排在直隶不出来。
看似南线徐州方向只要挡住三师和四师就基本完成任务,但实则却不行!
别忘了袁世凯放在那边的两条疯狗。倪嗣冲是个刽子手,盘踞皖北后大搞清洗,杀人如麻,所以他只要得到命令肯定会打,而且打得比谁都凶()!根据情报,现在他自称倪军,势力膨胀很快,实际已经拥有三十个营,袁世凯半年来又大约提供了一万支步枪和至少30门大炮给他们,加上柏文蔚根本控制不住皖军,我认为只要倪军一动手,皖军这个师估计连和打的胆量都没有就会倒戈。
三十个营的倪军再加倒戈的皖军,南京的侧翼一下子就会出现三万敌军!这点必须引起格外重视。
张勋的辫子军也一直以能打苦战著称,目前大约十二营七千人左右,可别忘了他当众说过南京是毕生之耻,发誓杀回去呢。
不管袁世凯用了什么办法康复,有一点可以确定!依他的军事眼光是绝不会在河南与我们死拼的,必定是让陈宦死守信阳、漯河一线,然后让段芝贵的第二军猛攻南线!曹锟是疯子,倪嗣冲是恶狗,张勋一心要雪耻。所以南线必定是最苦的地方,决不能让他们打开局面,否则南京就危险了!一旦南京沦陷,东南那些部队就会动摇,就算我们打下河南也要面临侧翼随时被倪军切断的危险!
四师和18山地旅已经开始进攻陕西,那边我不多说大家也知道,秦岭难走,主力需要从广元、汉中、宝鸡绕个圈才能直抵西安,速战速决是不可能了。阎锡山又是墙头草,虽然拿到了第六师的番号,但只要四师没夺下潼关打到他家门口,他就绝不会出工出力。
所以松坡想去南京可要想清楚,在解决李烈钧之前北线肯定不可能抽调太多部队给你。岳鹏面对的是北洋二、五两支精锐,六师我预计也迟早会扑到黄河边上,再加毅军被堵在河南无法北上,又要兼顾陕西和山西,至少需要确保10个旅左右的兵力投入。”
宋子清接着说道:“目前我们已经把全部运输船都腾了出来,2旅本身就驻扎在武穴,之前他们在南京待过,顺流而下两天内可以全部抵达南京浦口。黎总统和蒋作宾、李书诚已经准备好了火车,走津浦线至蚌埠只需要两天,也就是说最快四天内2旅前锋就能抵达蚌埠。101旅是警卫师第一支组建完毕的部队,一直在大冶训练,已经率先装备了卡车和大轮拖拉机()。士兵和装备也都是最好的,军官大都有实战经验,主要问题是刚刚捏合指挥上可能会不顺畅,不过打两次应该能磨合起来,从大冶出发坐船部署到扬州也只需要6天左右。”
他的话让蔡锷明白,如果接手南线,那么目前他只能得两个旅的支持,面对北洋几万之众两个旅肯定不够,这就要看他多少时间内能将南线各支部队组编成型,还要看江西是否能尽早解决。
他皱着眉,从西南战役来看国防军无论是装备还是战斗力都是能保证的,至少五个主力师绝不会比北洋三师这种精锐差,而且从宋子清刚才的语气里他也听出,派往南线的2旅和101旅绝对是两支信得过的部队,要不然也不会再重兵面前特意挑选他们。
现在问题是,他不怕曹锟的三师,只要能先一步拿下蚌埠和淮安,两个精锐旅打防御的话至少能拖延半个月时间。他真正担心的是驻扎在阜阳的倪嗣冲部,这头疯狗绝非善类,下面的士兵手段毒辣凶名在外。从地理看他完全可以绕开蚌埠,走六安包抄合肥,一旦合肥失守蚌埠守军就又被截断,补给运不上去再强大的军队也会失败。
之前国防军2旅一直部署在武穴,就是考虑到一旦有变能迅速干涉安徽,但现在2旅南下,这里就会出现一个空档。
信阳、合肥、蚌埠和淮安。
蔡锷和大家的目光一直游走在这四个地方,所有人都清楚,这四个地名就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如果北线能拿下陕西、信阳推进至潼关和漯河,再守住其它三个方向,就能为解决江西争取到足够时间,等到四月底103旅、22、23、25、26旅就都能腾出手来,或许还能加上两到三个赣军旅,走阜阳直插徐州将整个战场截断,对北洋两个军形成包围之势!
袁世凯既然爬起来了,那么北洋动手就是这一两天。时间!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如何争取到半个月的部署时间!
大家各抒己见时,杨秋却意外没有任何表示,不是他不知道打仗,也不是不懂的指挥,事实上后世时他就喜欢研究战例,从一战、抗日战争到二战的几乎没落下过,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过多干涉总参谋部和军官们自己发挥()。未来的仗很多,需要一批军官挑起大梁,利用激烈程度并不高的内战磨练他们是最好选择。
所以直等到冷场才手指一点合肥:“即刻让103旅和警卫二师炮兵团过江向安徽境内穿插,我可以保证倪嗣冲不会出现在战场。”
倪嗣冲不会出现在战场上?这怎么可能!别说刚来的蔡锷了,就连蒋方震和吴兆麟等人都纳闷不已,只有宋子清隐隐猜到了他要动用一些特殊部队,说道:“103旅直插安徽的话,对付江西的部队就剩下22和23旅,两个才完成新编的旅是不是太单薄了?”
杨秋其实早就看出来了,无论是宋子清还是蒋方震、或者是蔡锷都不愿意太涉足江西的事情,因为这里面的政治因素太复杂,虽说国社已经完成了对临时国会的统制,但打击民党的任务远未完成,东南一带民党势力众多,尤其是李烈钧和陈炯明这些大佬早就被视为了眼中钉,不铲除他们就无从谈压制民党。
所以与其让他们为难,不如自己来干,笑道:“前线的事情你们放手去干,将湖北和湖南六个警卫队团调集起来,江西和广东......我来干!”
既然杨秋拦下这件事情,大家也稍稍松口气,迅速拿出了作战计划,由岳鹏担任北线总指挥,何熙与吴兆麟配合。蔡锷出任南线总指挥,蒋作宾、李书诚任南线参谋。
蔡锷身体还没完全康复,对会议室满屋子的烟味有些不适应,所以定下作战计划后就说要去看看湖北工业公司,杨秋也不想太多干涉指挥,也丢下宋子清和张孝准他们商谈详细行动细节,拉着蒋方震陪他一起前往工业公司参观。
。
。
。
辛亥大英雄 第二二零章 底气
第二二零章 底气
首次来汉阳的蔡锷步入厂区后,很快就被深深吸引,虽然之前就听说这里变化很大,但亲眼看到才感觉到,改变岂止一个大字能形容()。
率先完成改造的湖北工业公司再将精炼设备并入后,规模比以前大了近三倍,加上在这里实习准备日后分配到重庆等厂的工人,总计有两万工人每天24小时开工,使得这里每时每刻都喧闹热闹。
从奥匈和俄国陆续弄来的技术专家和高级技工已经有近千人之多,其中汉阳这边大概有四百余人,他们主要从事精密部件和机械设备制造、少部分则当起了技术学校的老师。在他们的带动和采用新三班倒流水线生产方式后,无论是军品还是简单的民用机械质量和产量都开始节节攀升。虽然紧邻的钢铁公司还在改造,一年内依然无法提供高品质钢材,但之前向德美采购的二十万吨废钢陆续抵达后原材料问题已经初步解决,而且工厂也更喜欢用这些废钢,因为技术员说这种钢重新精炼后要比国产钢好。
湖北工业公司总计分成了三期,一期是汉阳老厂加新设备混合而成,二期是完全新建的,三期目前正在建设()。一期和二期设备已经全部投产,总计分为步枪、手枪、机枪、炮厂、弹药铸造、民用机械制造等等十二个分厂。
苏洪生升任总厂长后事情繁忙,杨秋没去打搅他,刘庆恩又因为年初第二次向德国订购的机器到了交付期,所以他上月已经去德国验收。张文景和申树楷又都随唐绍仪去了南京就职,所以为三人带路的是新任国防军后勤总长,也是当初代表杨秋去浙江用一个旅将蒋方震换来的秋恒。
27岁的他是第八期日本陆士毕业生,算是蔡锷等人的小师弟了,后来赴国防大学军官速成班学习后勤管理,起义前短暂加入过文学社会,起义后还进入过警卫连。因为心思细腻做事条理清晰被推荐至后勤部,湖北大战中在后勤上表现出色被张文景提拔为副官,随着张文景出任财政部长,就推荐他出任军需总长。
他不是技术专家,所以还把炮厂厂长王金海拉过来充当讲解员、47岁的王金海是和苏洪生一起前往德国学兵工设计和制造的技术专家之一,之前一直在金陵制造局炮厂任设计督办,革命后金陵制造局因为长时间停办,很多像他这样的技术工人一下子断了生计,恰好那时汉阳厂扩建到处挖人,而且还出了两倍的价钱,所以厂里大部分技术骨干都来到了汉阳。
“现在产量如何。”
王金海最近常见军方代表来,心里也隐约知道可能有大战,见到杨秋更是肯定了这点,连忙说道:“回司令,现在枪厂日夜可产200支12式步枪,手枪厂50支。炮厂因为炮管都是现成的,所以每月可产50门迫击炮,15门七生步兵炮,5门重型七生五野炮,您拿来的新十生五榴弹炮图纸我们正在研究,目前只能仿造克虏伯提供技术的1909式十生五榴弹炮,工人还没摸透所以每月最多2门,新炮也至少要年底才能出样炮。”
“机枪呢?”眼看走到机枪厂门口,杨秋停住脚步带蔡锷等人走了进去。
“汉二型轻机枪(汉一型按照布伦式改进后的重新命名)每月能出100挺,新的轻型汉三型重机枪每月6挺,冲锋枪简单易造每日就可得100支()。”王金海带大家走到最里面规模不大的重机枪车间,中央长条桌上摆着一挺样式奇怪却又让蔡锷有些熟悉的重机枪,三脚架被改成了厚重的双脚架,水冷套筒也缩小了很多,机匣也明显经过了改进缩小了体积。
这是根据杨秋拿出来的mg815图纸仿造的汉三型重机枪,主要用于全面替换目前各部队使用的7.92毫米马克沁。刘庆恩和杨秋一起研究后进行了较大修改,不仅比原型更轻也更灵活,改用了制式的7.62毫米子弹,取消了全自动模式,增加了快慢机,为保持长时间稳定射速保留了水冷套筒但减小了体积,采用100发小弹药箱供弹,而不像以前每次都要扛着250发的弹药箱到处跑,虽然国防军不可能向欧洲那样大量装备重机枪,但为了锻炼制造队伍还是保留了重机枪生产线。
“弹药方面现在日夜可产76子弹6万发,各类炮弹4000枚、引信5000个、手榴弹2500枚、汉川炸药厂从德国和美国买的原料后,日夜可得千斤新炸药,自产原料要等到湖南那边的化工厂建好才行。现在我们这边工人还不是很熟悉新机器,只能达到五成的设计产能,要是再有一年......呵呵。”王金海说到最后自己也得意笑了,现在的汉阳放在欧洲都是家中型军工厂规模了,只要工人再锻炼几年,产量翻倍甚至媲美日本都是有可能的。
蒋方震已经比较熟悉这里,明白之所以能有这个产量一来是杨秋高屋建瓴,比如悄悄向美国采购了数千根四米长的高强度钢管用于迫击炮,还有前后两批向德国采购的400根70毫米步兵炮炮管,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炮厂工序。二来是使用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大批奥匈技术工人。三来嘛......囤积原材料上砸的钱估计比建厂还要多,光向美国采购铜锭和瑞典软钢就各有几万吨了。
经过一年多的疯狂改扩建和囤积原料下,国防军已经拥有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速度和大批采购军械的北洋比并不弱下风,新装备上甚至远远超出,而代价就是已经近乎枯竭的财政。
但这些听在蔡锷耳朵里就夸张了,五成的产能就达到这个数字,要是等工人熟练,那该是什么样的光景?何况在重庆还有一家规模比这里小不了多少的新厂,难怪他有信心提早开始北伐统一之战()。
“重庆那边有数据吗?”杨秋似乎并不满意产能,看向了秋恒。
秋恒说道:“重庆是完全新建所以进度较慢,在将江南厂的军工设备和工人搬迁过去后,已经开始试生产,目前主要集中在冲锋枪、掷弹筒和弹药这几项上,其中掷弹筒速度最快,每月可以提供1000支以上。其它产量约为这里的三成左右。二期工程预计将在明年4月前完成,工人的培训已经启动,大部分也都在这里实习。”
除了主要军械外,三人还参观了一下冲压车间,十几台小型冲压机主要制造冲锋枪枪托、工兵铲、水壶和头盔等一些冲压零件。看到这些蔡锷和蒋方震都觉得杨秋就像圣诞老人,似乎兜里总有掏不完的礼物。
光算步枪的话,湖北这边每月基本上就能武装一个步兵旅。加上去年年初向德美两国采购的十万支步枪、大炮和弹药已经全部抵达后,一师、二师、四师和两个新建警卫师率先完成换装,部队战斗力已经有了较大飞跃。
蔡锷对轻机枪和掷弹筒最感兴趣,尤其是后者彻底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300米空档,简单易造不说,50毫米口径也确保了威力足够,所以还特意去参观了正在靶场进行掷弹筒使用集训的士兵,以便对这种新武器有个直观印象。
看完实弹射击后,蔡锷长叹口气,佩服道:“蔡某现在才知道以前是坐井观天,司令为工业建设真是耗尽心血,可我却在云南却差点误事。”
杨秋明白他这是在自责当初唐继尧和后来昆明暴乱的事情,正因为这两件事延误了西南统一步伐,也消耗了大约五百万款项用于重建,几乎相当重建一个老汉阳的耗资了,所以安慰道:“松坡兄何必介怀以前的事情呢,人总是要向前看的。”
蔡锷点点头问道:“这么大的厂,每年投入恐怕不少吧?财政上......()。”
杨秋还未回答,秋恒先一步介绍道:“蔡将军错了,湖北和重庆并非用以前满清的官营模式,这里是采用国家控股和私人投资方式,其中私人这块比重比较大,是司令出的钱。”
“这是您出的钱?”蔡锷惊讶了,就算不懂工业的人也明白,两家这么大规模的工业公司要想建设起来,也最起码需要投入数千万资金!
蒋方震知道他会惊愕,其实只要听说过的人都会惊讶,笑道:“松坡真要丢掉老眼光了,这里的大部分投资确实是司令私人出资的,国家控股只占了少部分,主要为了对军工这块进行必要的监督,所以平时运作完全是按照欧洲工业模式。”
秋恒继续介绍道:“欧洲工业模式比起之前官办有利有弊,弊端是产品采购上会吃些亏,因为工厂是需要盈利的,就比如我们目前的轻机枪,成本大约200元一支,国内军队采购价格是300,利润中有65元用于工资、缴税和日常消耗,剩下35元是利润,如果对国外出口的话报价至少是500元。这样做的好处是工厂可以赢利,赚钱后可以用于新设备的采购和升级。”
“35元利润不高,每月100支也只有3500。”
旁边的王金海听他这样算,笑道:“将军,这笔账不是这样算的!军工利润大头不是装备而是弹药,每十发子弹净利两分,每天也有1200,一月就是近三万六。何况这里也不是纯粹的兵工厂,虽说目前军工利润最大,但将来我们还要搞民品机械制造这一块。而且......。”他看一眼杨秋,见他点头就放心继续介绍道:“我们还有国外利润,就比如我们正在和克虏伯合作制造的每月5门新式七生五重型野战炮,由于这种大炮技术很先进,每分钟可以打15发炮弹,所以德国不仅拿100门十生五榴弹炮来换图纸,根据合同还要在我们这里采购100门。
光这种大炮每门就可以赚五千,他们上月还看上了我们的汉三型重机枪,由于我们产量小没法满足订单,就干脆花50万买走图纸,光这两项就可以维持工厂三个月的全部工资开销()。这几天他们又看上了掷弹筒,不过价格还没谈拢,我们的报价是采购一万外加30万技术转让费,要是能达成......呵呵,半年的工资都回来了,今年怎么算厂里都能净赚300万,买设备的话又可以添置大概100台机器。”
蔡锷渐渐听懂了意思,却有些看不透杨秋了,尤其听说他居然拿得出连德国都羡慕,愿意用100门大炮来换的新技术更觉得他高深莫测。至于德国在这里订造100门也肯定是他的主意,既赚了钱又锻炼了工人,否则以德国的工业能力怎么会愿意在这里订购。
什么是底气?这就是底气!
他这回算彻底明白了,一月武装一个步兵旅在欧美还不入流,就算和日本比也差了好几个台阶,但和北洋比差距就太大了,要知道北洋除了大沽的机器局能勉强制造些弹药和枪支外,几乎全依赖外购。可以想象,真要是被拖入僵持,倒霉的绝对不是国防军。
杨秋挥手让王金海先下去后,正色道:“不瞒松坡兄,我这里也和你交个底。虽说我们可以初步自产军械,但财政上还是压力很大,为了这场仗张文景东挪西凑总计预算也只有4000万左右,大约可以供部队消耗半年左右,所以半年内是我们能承受的底线,不是说超过半年我就打不下去了,而是一旦超过这个时限,就不得不暂停很多项目,就比如......。”他看一眼正在建设中的三期工程,重重道:“工业建设,铁路修造和免费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