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这这件事情的结果出来之前,他做什么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事情不成,他的位置保不住;事情成了,那会是另外一个局面。
现在的黄克缵,只要回家等着就行了。
到家之后,黄克缵发现儿子一脸担心的在大堂在等着自己。
看了一眼儿子,黄克缵笑着说道:“为什么在这里等着,担心为父回不来?”
黄永吉有些无奈的说道:“父亲,你也知道那份题本的分量。儿子到现在都想不明白,您为什么要这么做?您只要把荀子的名字添上去就行了,何必要把孟子拿掉?这样一来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到时候所有人都会针对父亲。”
“未见得是所有人。”黄克缵笑着说道。
父子二人一起走进了书房。
黄克缵端起茶水喝了一口,继而说道:“既然你想知道,那我就和你说一说。”
“朝廷纷纷扰扰,所有人忙来忙去无非就是那几个目的,为权、为名、为利,除此之外,没有太多的目的。”
“为权的,无非是想把官做得更大,让自己拥有更大的权力;为名的,无非是想名留青史;为利的,无非是想拿到一些好处。”
“可到了你父亲今时今日这个地位,为了利,已经上不了台面了。无论是我,还是其他的几个大学士,都一样。”
“至于说为了权,能做到内阁大学士,已经算是到了顶端了,所差的也就是能不能做到内阁首辅。能做到自然是好的;做不到,其实也没有那么大的遗憾。”
“那么就只剩下为名了。所有人都想要名留青史,可是名留青史的方法还有很多,有的人遗臭万年,有的人受万世敬仰,区别在哪里呢?那就是他们为了国,为了百姓做了什么。”
“很多人即便一时名声如日,事后也未必能落下好名声,所求者不过问心无愧罢了。徐光启他们在坚持什么?”
“他们觉得这么做是为了大明好,即便得罪了很多人,依然坚持在做。可世事如局,哪有那么容易?”
“为父自幼读圣贤书,所谓何事?文天祥曾经说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为父从来没有想过做圣人,可是有些事情必须有人要去做。徐光启觉得李贽的学说可以,觉得天主教可以救大明。可是为父不这么认为。”
“大明已经两百多年了,积弊丛生,想要继续延续国祚,唯有革新才可以;除了革新之外,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为父也曾经找过办法,可是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张居正曾经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也不一定能够成功,所以我不想那么做。遍览史册,为父觉得荀子可以,礼法并举,方为强国之道。”
说到这里,黄克缵看着黄永吉笑着说道:“为父这么多年也在想这件事情,可是革新哪有那么容易?”
“要上下一心、要君臣一心,还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缺一不可,否则革新就不会成功。原本为父已经熄灭了这样的想法,可是当今圣上却让为父重新燃起了希望。”
“当今陛下重用徐光启,居然能够接受李贽的学说,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陛下胸襟广阔,可以接受大家说话,什么学说都能够接受,也意味着陛下已经意识到了大明的现状,想要做出改变!”
“在你说陛下信奉荀子的时候,你爹就已经有想法了。”
“难道父亲也信奉荀子?”黄永吉有些犹豫的问道。
事实上,黄永吉有些不太确定,因为父亲一直都没有展现过这方面的东西,现在怎么突然就改信荀子了呢?还让自己一直读荀子的书。
“信荀子?”黄克缵笑了笑说道:“我不信。可是我信不信又有什么关系?”
“革新这种事情,本身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陛下有一句话说的好,实践是检验道理的唯一标准。什么事情要做了才知道,成与不成单单靠说是没有用的,做过之后自然就有结果。”
“可是你也要知道,想要革新就必须要得到陛下的绝对信任,必须要得到陛下的绝对支持,要有足够的想法去说服陛下。徐光启虽然是这么做的,但是他做的不够好。”
“可是徐光启现在已经足够得逞了呀,他所做的事情陛下都准了。”黄永吉有些诧异的说道。
“差远了!”黄克缵摇了摇头说道:“现如今朝堂之上,陛下为什么还留着韩爌?无非就是不想重用徐光启,留下韩爌也就是为了制衡徐光启。为什么?”
“因为陛下并没有那么信任徐光启。也就是说徐光启的想法,一部分是为陛下所接受的,另一部分则不是。陛下推崇荀子,就是想用法家,这一点不用再考虑了,那么就要有人提出来。”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就由我来提出来。如果陛下愿意重用我,就会拿掉韩爌,用我来制衡徐光启,否则这一次你爹我就要回家了。”
“不过做了这么多年官,我也厌恶了官场上的蝇营狗苟。如果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那可能我还会再做下去,否则我宁愿回到山林里边,享受一下田园之乐,含饴弄孙也挺好的。”
“可是这也太危险了!”黄永吉有些急切的说道。
“没有危险。”黄克缵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无非就是说我狂悖。你父亲这么大年纪了,没几年好活了,让他们说一说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苦了你,恐怕科举无望了。”
“不过你这个样子,读书也不成,考不上科举可能也算不到什么坏事情,在家里读读书种种田也不算什么坏事情。”
看了父亲一眼,黄永吉没有说话。
伤自尊了。
黄克缵没有顾及儿子,而是继续说道:“所以成不成就在此一次了。明日你去内阁,就说为父偶感风寒,身子不是很爽利,需要请个假。”
黄永吉点点头,答应了一声:“是,父亲。”
抬起头看了一眼父亲,黄永吉再一次说道:“儿子还是有一件事不明白。即便是父亲这么想,那也没必要对孟子下手,为什么不能直接把荀子的名字直接填上去?”
“因为我想看看陛下会怎么选。”黄克缵笑着说道:“自古以来为人臣子,陛下在选臣子,臣子又何尝不是在择明主?并不是只有乱世争雄的时候需要择明主,现在也是一样的。”
“如果为父只是想安安稳稳的做官,那就没必要这样做;可是想做一番大事业,想要做革新这样的事情,那就必然要有明主。”
“自古以来革新者,成事者实无一二。可但凡成事者,背后必然有一个明主在支持。这样的明主必然是有大魄力,有大胸襟,更要有无与伦比的胆识,不能够瞻前顾后,要有巨大的勇气。”
“当今陛下虽然有革新之念,可是能不能成也不一定。宋朝也有皇帝想革新,可是结果呢?所以你的父亲想知道,陛下会怎么选。”
黄永吉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老爹,有些不敢相信的说道:“可是这有失为臣之道!”
“为臣之道?”黄克缵笑着说道:“什么叫为臣之道?忠君爱国就是为臣之道,你父亲要做的事情,不但有可能性命不保,还有可能会牵连到家人。在做这些之前,为父如何谨慎都不过分。”
“如果陛下连这些都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咱爷们儿还是早早的收拾东西回家吧,不用留在京城碍眼了。”
说着,黄克缵摆了摆手说道:“天也不早了,你也早点休息吧。另外这几天你也不要出门了,相信就会有结果了。”
到了第二天,消息就传遍了整个京师。
所有人都知道,黄克缵给皇帝上了题本,改科举的大纲出来了,四书五经没有变,只是把四书中的《孟子》换成了《荀子》。
单单是这一个提议,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孟子和荀子,他们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
孟子是圣人,是亚圣!
荀子是什么?
现在孔庙里都没有荀子的位置,这天下还有荀子的信徒吗?
黄克缵这是要做什么?
他是异端,他是倒行逆施!
于是弹劾黄克缵的题本像雪片一样飞进了皇宫大内。
虽然朝堂上平静了有一段时间,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之前的时候,朝堂上连番争斗,皇帝为了平稳,把很多事情都按下去了。
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只要是事情没过去,稍稍平稳一段时间之后,肯定还会再次泛起浪潮。
原本大家以为会从内务府或者会从皇家书院上揭开,却是没想到从黄克缵的身上揭开了。
他居然要贬孟子抬荀子,这就是问题了。
有的人在愤怒,有的人在害怕,但也有的人在高兴。
东厂。
魏忠贤听着手下人的汇报,脸上都没什么表情,但是心里面却乐开了花。
终于又有事情可以做了!
这段时间魏忠贤的心情非常的不好,陈洪在宫里面越来越得宠;王安在内务府干的非常漂亮;就连那个叫做方正化的,现在已经被称为宫里面的后起之秀了。
锦衣卫的骆思恭和陈洪勾搭在一起,两个人狼狈为奸,原本自己就要登上最顶端的位置了,可是现在却跌到了这个地位。
如果没有得到,或许心中不会怀有希望;但是成功近在眼前,却就差了那么一点点,他怎么可能会高兴?
想到这些,魏忠贤的心里面就像有一把火在烧一样。现在朝堂上终于有事情了,他魏忠贤不可能缺席。
看一眼站在身边的孙云鹤,魏忠贤勾起嘴角说道:“现在外面都在谈论黄克缵吗?所有人都在反对他,是吗?”
“回督公,是这样的。”孙云鹤点了点头说道。
魏忠贤缓缓地坐直了身子,轻轻的睁开眼睛说道:“那就告诉崔呈秀,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支持黄克缵。这件事情一定要办好,如果谁要是再出了岔子,不要怪咱家不讲道理。”
听了这话之后,孙云鹤就是一愣,有一些迟疑的说道:“公公,这件事情咱们不好参与吧?如果黄克缵成了,怕是也不会领咱们的情分;如果黄克缵不成,咱们怕是会跟着受牵连。这种成不成都没有好处的事情,督公为什么要做呢?”
“你知道个屁!”魏忠贤瞪着孙云鹤,骂了一声,“黄克缵能把事情做成。”
“只要他把事情做成了,那么这天下就会出现党争,无数人都会反对他。当初咱家以为徐光启会挑起党争,可是那些人却怂了,简直比咱家还没有卵子。所以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很落到了今时今日这个地步。”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只要黄克缵把事情做成了,那么就肯定会起党争。到时候我们就能从中渔利了。只要我有事情做,才有我们显示本事的地方。”
“可黄克缵万一做不成呢?”孙云鹤再一次说道。
至于被自家督公骂了几句,孙云鹤是不放在心上的。东厂这边的人,谁没有被督公骂过?骂你代表你是心腹,所以孙云鹤还是敢继续问。
看了一眼孙云鹤,魏忠贤笑着说道:“教你一个乖,这即便黄克缵没有把事情做成,对我们也没什么坏处。至于崔呈秀等人,只会死心塌地的跟着我们。”
“知道什么叫绝了后路吗?这些日子他们看杂家式微,可都不怎么安分。”
这下孙云鹤明白了,自家督公说的倒也不是假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崔呈秀水涨船高,在都察院风头无两,与东厂这边的联系都少了不少,显然是想摆脱自家督公。
督公不想让他们摆脱,那这样的做法就没什么奇怪的。如果黄克缵失败了,那么崔呈秀这些人就需要督公来保他们了,否则他们没有好下场。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只能是督公门下的走狗。
于是孙云鹤连忙笑着躬身说道:“公公放心,卑职明白了,卑职知道怎么办,马上就去办。”
见到魏忠贤点头,孙云鹤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与此同时,徐光启的家里面。
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也在商量。
几个人的脸色都不是很好看,事先他们也猜到了一些,想到了黄克缵会提起荀子,甚至猜到了黄克缵会给陛下讲荀子。
可是谁都没想到,黄克缵居然胆子这么大,干了这么大一票,直接用荀子替代孟子。
真的是谁都没想到!
徐光启看了一眼沈庭筠,缓缓说道:“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毕竟这件事情关乎了礼部,同时礼部也参与了这一次科举教纲的制定。说白了,这里面还有沈庭筠的事情,问问他也是应有之意。
沈庭筠则是满脸的苦笑,有些无奈的说道:“我真的一点都不知道。黄克缵做这件事情,和谁都没商量。我现在也是毫无头绪,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一边的李之藻不急不慢的说道:“无非就是支持他或者反对他。至于支持他和反对他的好坏处,那我们需要好好想一想了。我们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217章 看谁不顺眼就打谁
“好处和坏处?”徐光启在一旁接过话头说道:“我全都不想要。”
说这句话的时候,徐光启脸上的表情并不是很好看。
对于现在的徐光启来说,朝廷上下什么事情都没有就最好了,这样就什么都影响不到自己,平平稳稳安安静静的就最好,自己就可以按照现在的模式继续发展。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只要继续发展,自己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强大,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全都能够做成。
可是现在出了贬孟子抬荀子这样的事情,朝廷上下舆论翻腾,大家都在争夺,反而对自己并不是十分有利。
“现在事情这样了,我们也只能选择好处更多的。”李之藻说道:“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太多的选择,我们只能选择支持黄克缵。如果不支持他,事情恐怕会变得更麻烦。”
一边的沈庭筠也点了点头说道:“的确如此。我们之前靠什么上位的?”
“是李贽的学说,是陛下信任李贽的学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陛下不反对黄克缵在做的事情,也就是说陛下不反对荀子的学说。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反对,陛下会怎么想?”
“陛下是不是会觉得我们和之前那些人一样?如此,我们就没有存在的根基了。所以看似有选择,其实我们没选择,只能支持黄克缵。”
“把孟子换成荀子……”徐光启喃喃地说了一句,随后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的说道:“我们怕是会背上骂名的,一旦事情败了,恐怕会遗臭万年。”
“那就把事情做成!”一边的李之藻咬着牙说道。
“那也不必如此。”沈庭筠笑着宽慰众人:“我们读书做人做事,所求的不过是问心无愧。如今为了大明,我们声名受到一点损失不算什么。即便是事情失败了,我们遗臭万年,我们也听不到了。”
看了一眼沈庭筠,徐光启指了指他,笑着说道:“多大年纪了?还是如此的促狭。既然如此,那我们也别等了,直接上题本支持黄克缵吧。”
“我觉得你还是要等一等。”沈庭筠沉着脸说道:“你和我们不一样,你现在是内阁次辅大学士,所以你不能出事。而且你今日的这个地位。还是先不要表态的好。”
一边的李之藻也点了点头说道:“事情才刚刚开始,局势还不明朗,内阁里面的几位大学士也不知道是什么态度,所以你也不着急表态。”
徐光启想了想,点点头赞同道:“行,那就听你们的。”
朱由校最近很无聊。
题本他不想看,因为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全部都是喷黄克缵的,所以朱由校觉得看不看没什么太大的意思。
至于去上早朝,那就更不可能了。现在这个时候去上早朝,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气死了呢。
搞不好就有谁在金銮殿上给你来一个撞柱子证道,到时候怎么收拾?
索性就不上朝了,爱怎么样怎么样吧。
于是朱由校就空闲了下来,比较无聊。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由校也不是没事干。他开始和戚元辅的千牛卫一起训练。
当然了,朱由校的训练量是肯定比不上千牛卫那帮精英的,但是锻炼锻炼身体还是感觉很舒服的。
虽然朱由校的身体自从上次感冒后虚了挺长一段时间,但是胜在年轻,恢复力比较好。
除了他们一起训练锻炼身体之外,朱由校还开始和戚元辅一起研究新的战法,或者说是新的训练方法。
主要就是朱由校把后世的一些东西拿了过来,比如小队协同作战、特种作战,又比如兵种分类。
这些东西有的朱由校比较懂,有的他也是知道一个大概。但是也无所谓,他身边有一个戚元辅在。
虽然戚元辅在历史上并不是很有名,远不如戚继光和戚金,但对他们家的训练方法还是很了解的,对鸳鸯阵也知道的很清楚。
这对朱由校来说就足够了。于是两个人在一起鼓捣,结合后世的一些东西,加上现在戚家军所用的一些东西,开始不断的尝试和试验。
他们想要寻找一种全新的战法,两个菜鸟在一起研讨倒也是乐此不疲。
如此一来,朱由校的日子过得也还算充实,每天都兴致勃勃的。
“皇爷,”陈洪走到朱由校的身边,轻轻的开口说道:“内阁大学士徐光启求见。”
听到陈洪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让他进来吧。”
时间不长,徐光启就从外面走了起来。
朱由校让人搬了一个凳子,摆手示意行礼的徐光启过来,笑着说道:爱卿还是坐下说吧。”
“臣谢陛下。”徐光启连忙答道,然后躬身坐了下来。
等到徐光启坐下之后,朱由校才温和的笑着说道:“爱卿在这个时候过来,可是有什么事情?”
“回陛下,臣今日过来,是想和陛下说一下皇庄的事情。”徐光启连忙说道。
听到徐光启提起这件事情,朱由校的心里面才想起来。
说起来这么长时间了,自己还真就把皇庄这件事情给忘了。不过好在徐光启还在试种,看样子应该结果不错。
朱由校笑着说道:“那就说说看吧。”
“是,陛下,”徐光启连忙说道:“臣春天种下的番薯,长势很不错;其他的很多作物种下去之后,也都存活了下来,看样子是很不错。至于具体的收成,还要等秋收。”
“不过马铃薯,应该很快就能够有结果了。臣已经在很多地方找过了,大明的其他地方也有百姓自发的种植马铃薯。只不过他们的种植并不成规模,产量参差不齐,种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臣也不太肯定效果如何。”
“这一次全部都是按照陛下所说的方法种植的,现在看涨势不错,前些日子都已经开花了,估计很快就能够收成了。”徐光启笑着说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所谓番薯其实就是地瓜;至于马铃薯,那就是土豆了。
这两种东西怎么种植,朱由校自然是很清楚的。
土豆需要发芽挖块,然后再种,这是后世总结出来的方法。
虽然朱由校不知道是谁总结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干,但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只要将这种种植方式摸索出来,就可以推广出去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大明朝多灾多难,粮食一天比一天紧张,灾荒一年比一年多。如何让百姓吃饱肚子,这就是重中之重。
朱由校能选择的方法并不多,以现在的运输条件来说,对外掠夺运输粮食都不现实,那么就只能改善本土的种植。
而想要扩张土地,除非是在南边发动战争,但可能性不太大。
至少北方的问题没解决之前,自己不可能在南面动手,这是一个先后的次序问题。
南方即便再闹腾,也闹腾不起来。
北方就不一样了。
虽然朱由校这段时间搞了这么多事情,可是他心里面对事情的重要性排名很清楚。
粮食的问题永远排在第一位,吃不上饭才是大问题。
现在听到徐光启这么说,朱由校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至于说土豆好不好吃的问题,真到了要饿死的时候,哪有什么好不好吃的问题?
再说了,可以想一些吃的方式嘛,丰富一下它的口味。比如法国人的马铃薯面包等等,研究研究也是极好的。
“爱卿今日算是给朕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朱由校看着徐光启,笑着说道:“等到马铃薯成熟的时候,爱卿记得叫上朕,咱们一起去挖。”
“陛下放心,臣一定及时上呈陛下。”徐光启立也笑得挺开心,他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朱由校点了点头,见徐光启没有告辞的意思,继续问道:“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回陛下,再有就是关于百工院那边。”
“百工院的第一批燧发枪已经定型了,已经开始生产制造了,样枪很快就能够制作完成。自从有了水力冲压机之后,生产效率大大的提高。”
“还有一件事情,臣要和陛下说,那就是关于陛下说的车床,百工院那边已经制造出了一台简易的。至于陛下所说的膛线,暂时还没有合适的镗刀。现在百工院那边炼制出来的钢铁,都不是很合格。”
“铜炮也不行吗?”听了这句话之后,朱由校一皱眉头,然后转头看向了身侧的徐光启,“按道理说不应该呀,铜的塑造性和延展性都要好很多,想要找一把能够在铜炮身上刻膛线的镗刀,应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1...8283848586...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