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回陛下,铜可以,只是铜炮的造价太高了。”徐光启有些无奈的说道:“实在是花费太大,百工院已经不铸造铜炮了。”
铜炮的造价的确是一个问题。
先不说大明缺不缺铜,关键的一点是铜在这个时代就是货币,拿铜造炮就是在拿钱造炮。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的朝廷根本承受不起。像朱由校这个穷皇帝,铜制的火炮就不是他能够玩得起的。
毕竟火炮的这种东西,不是说你有一个两个就行了。它要很多,要成群成规模,数量少了的意义并不太大。所以钢炮才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经过朱由校和徐光启这么长时间的研究,百工院已经能够制造出钢炮了,只不过就是制造速度的问题,还有一些小的问题需要解决,然后就能够量产了。
除此之外,百工院也开始丰富其他的火器项目。比如大明传统的一窝蜂地雷,被称为万人敌的燃烧弹,还有神火飞鸦和迅雷铳,以及大口径的左轮枪五雷神机。
朱由校对其中的几种火器非常感兴趣,比如神火飞鸦。在朱由校看来,这东西有导弹的潜质,至少也是火箭炮。
另一个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迅雷铳,这玩意是一种多管火器,发射管最多能够达到18个。重2.5公斤,火力没有间断,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牛逼的连发枪。
对于迅雷铳,朱由校已经给出了改进意见,当然就是削减管的数量,通过旋转的方式来实现联发。
至于子弹方面。现在既然已经开始普及纸壳枪弹了,那么朱由校让百工院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制作弹链。
这个东西的最终产品,那自然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加特林。
只要百工坊能够把迅雷铳造出来,那明军就真的无敌了。
无论是女真人,还是草原上的蒙古族,肯定都会变得非常热情好客。
朱由校还对五雷神机非常感兴趣,这个东西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左轮手枪。
五雷神机有三眼的、五眼的和七眼的,射击的时候两个人一组,一人支架转动枪管,另外一个人瞄准射击,射程能够达到180米。于是朱由校也给出了改进思路。
反正针对大明的各种火器,朱由校都给出了改进思路。只要其中的任何一项取得突破,大明的火器都会突飞猛进,到时候看谁不顺眼就打谁。
只不过这些火器现在都在研究之中,朱由校只能慢慢的等待。所以他也不着急在辽东发动什么战争,就好好的守着,别丢土别丢地,这就可以了。
其他的都不重要,老老实实的等着。等到我把内部理顺了,等到我的火器都做出来了,然后咱们再打。
到了那个时候动用的人数会很少,都用的物资也会很少,战斗的时间也不会持续太长,规模甚至都不会太大。
总之就是一句话:省!
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胜利,这才是朱由校想要的。
所以他对百工院投入了巨大的心力,现在百工坊也给了他回报。这么短的时间内,燧发枪已经做出来了,但这并不是朱由校想要的。
这一次弄出来的燧发枪,它是一种前装滑膛枪,而朱由校想要的是前装线膛枪。不过这种事情暂时没办法,火炮的弹性还没弄出来。
看了一眼徐光启,朱由校知道他也着急,便主动开口安慰道:“爱卿也不必心急,只要把事情做好,按部就班,总有一天能够做成。”
“陛下放心,臣一定会盯着他们,百工院上下一定尽心尽力!”
朱由校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如此,就全都交给爱卿了。”
“那臣告退了。”徐光启站起身子,躬身说道。
等到徐光启走了之后,朱由校脸上的笑容缓缓地收了起来。
徐光启和自己说这些,那倒也是正常,因为这些事情本来就归他管。
但是他居然没说别的,这让朱由校有一些诧异了。
原本以为徐光启这一次过来,说的这两件事都是幌子,要说的其实是黄克缵的事情。
没想到徐光启居然没说,这就让朱由校有一些迟疑了。
不过很快朱由校就把这件事情抛到脑后了。
无论事情如何,早晚会露出马脚。
抬起头看了一眼陈洪。朱由校面无表情的说道:“你去把方正化找过来。”
“是,皇爷。奴婢这就去。”说完这句话之后。陈洪就快速的离开了。
等到陈洪走了之后,朱由校转回身子,继续钓鱼。
方正化从内务府赶到西苑,所以稍微花了一点时间。
等到他来的时候,朱由校已经钓了三条鱼了。这比前两天好很多,看来打的窝有效果了。
“奴婢方正化,参见皇爷。”见到朱由校之后,方正化连忙行礼。
“起来吧。”朱由校点了点头,也没有回头,而是直接问道:“内务府那边的考核准备的怎么样了?”
“回皇爷,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这两天已经开始报名了。”方正化连忙说道:“至于考试的时间,应该是在半个月之后。”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回去再出一个告示,就说内务府可以让胥吏考取,只要他们报名就可以。明白吗?”
方正化一愣,随后连忙说道:“奴婢明白。”
“那就去办吧。”朱由校目不转睛的盯着鱼标说道。
这倒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他想到的一个方法,算是给了天下胥吏一条出路,更多的其实是收买人心。
这次是第一次考试,就不需要其他的条件了,只要报名就可以了。
但是下一次就不一样了。一旦这个制度普及开之后,就可以由他们的主管官员举荐,算是给了胥吏头上套了一个枷锁,让他们能够老老实实的做事。
当然了,对于那些不想升上来的胥吏,可以直接把他们给弄掉。有了能够考入内务府这一条,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做胥吏。
等到了一定的时候,内务府可以不从外面招人,全部从胥吏之中招。
不过这些都是朱由校的设想,至于最后的情况如何,那还要看实验的结果如何。
把事情都安排下去之后,朱由校伸了一个懒腰,准备回去吃晚饭了。
这时候还真是有一些饿了,不知道皇后给自己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想想还有一些小期待。
在朱由校往回走的时候,有人捧着一摞题本急急忙忙的跑了过来。
朱由校和陈洪一起停住了脚步,显然来人这是有事情要说。
那个捧着题本的小内侍并没有走到朱由校的身边,因为他已经被陈洪给拦住了。
在陈洪面前说了一些什么之后,小太监把题本递到了陈洪的手里面。
陈洪快速地把题本捧到了朱由校的面前,恭恭敬敬的说道:“皇爷,这是内阁刚送来的题本,是都察院的一些御史上来的。”
朱由校没有去看题本,而是直接问道:“说的什么?”
“启禀皇爷,说的是关于内阁黄阁老的事情。”陈洪连忙说道:“不过他们不是弹劾黄阁老,而是全部都支持黄阁老,认为应该撤掉孟子,让荀子顶替。”
陈洪的语气之中都有一些紧张。
没有再说什么,朱由校伸手去把题本给拿了起来,然后翻看了起来。
看了最上面的题本,朱由校就明白怎么回了,因为这份题本是崔呈秀的。
至于上面给出来的理由,自然看起来都是合情合理的。不过全都是屁话,什么作用都没有。
这种事情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什么好说的,表明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崔呈秀支持这件事情,这就代表着这一次上来的都察院的题本,基本上也都是这个态度,不然也不会把时间把握的这么好。
这个只能说明一件事情,这是他们群体的事情,是有人想让他们这么做。至于是谁想让他们这么做?
非常明了,除了魏忠贤还能有什么人?
朱由校把手中的题本放了回去,毫不在意的说道:“全都拿回去吧。”
“对了,这件事情的消息应该已经传出去了吧?”朱由校想到什么,又追问道。
“启禀皇爷,的确已经传出去了。这些题本到了内阁之后,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现在消息已经扩散到了整个京城。”陈洪有些紧张的说道。
现在事情越搞越大,陈洪可不想受牵连。
朱由校没有说什么,点了点头说道:“那就走吧,去皇后那里吃饭。这件事情就看他们自己处理吧。”
“是,皇爷。”陈洪连忙答应了一声,然后恭敬地跟在朱由校的身边。
都察院的这些奏折,瞬间就在京师引起了轩然大波。
原本大家都是齐心合力的去批评黄克缵,谁能想到这个时候有人上了这样的题本,竟然有人上书赞同他的说法!
于是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了都察院。
除了崔呈秀之外,都察院左都御史余懋衡自然也是逃不了关系的,于是也被群起而攻之。说白了,他们就是在逼余懋衡表态,让他拿出一个反对的态度来。
毕竟余懋衡是崔呈秀的上司,至少在这件事情上他是压着崔呈秀一手的。只要他站出来表态,那么崔呈秀就白表态了。
最关键的一点,余懋衡和崔呈秀的意见相左,这件事情又是一个大事情,到时候是两个人肯定要走一个。
这些人的用心不可谓不险恶。
可是对于这件事情。像余懋衡这样的大佬,怎么可能轻易的去表态呢?
于是舆论风暴愈演愈烈,弹劾的人更多了,规模也更大了,全部都是针对余懋衡的,甚至连黄克缵都被分担了一些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余懋衡很快就给出了态度。只不过这个态度却和大家想象的并不一样,可谓是天差地别!
余懋衡不但赞同黄克缵贬孟子抬荀子,同时还提出了新的要求,或者说他自己的新想法。
他上了一份题本,这份题本的名字简单而粗暴,名字就叫做《请荀子入孔庙疏》。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218章 周嘉谟要用考成法
之前有人拿荀子没入孔庙来说事,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毕竟把荀子弄出孔庙也算是他们的功绩之一,现在拿出来得瑟,也是应有之意。
有些人就用这一条来攻击黄克缵,说荀子连孔庙都没入,科举怎么能考他的东西呢?
然后余懋衡就上了这样一份题本,摆明了就是和他们针锋相对。
朱由校将近期上的题本汇总了一下,大概有了一些想法,也明白了朝中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局势。
通过自己这段时间的谋划,朝中总算有了一些气象。
原本朱由校以为这件事情可能会有比较大的阻力,可是没想到事实却不是这样。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件事情或许很快就通过,而且应该还比较容易。
这就会在朝上和民间形成两种风潮,一种风潮是朝上的赞同,觉得这一条政策非常好是正确的,需要支持;至于另一种风潮则是民间的反对,而且反对的声浪还不会小。
看起来是非常非常矛盾的两件事情。朱由校在得出这种结果之后,不仅有一些恍惚。
张皇后款款而来,见到自家陛下在发呆,便轻轻的唤了一声:“陛下。”
朱由校从沉思中回神,笑着说道:“宝珠今天得空了?”
“只要是陪着陛下,妾身什么时候都有空。”张皇后巧笑着说道。
说完,她靠着朱由校坐了下来,轻声问道:“陛下心情不好?”
朱由校摇了摇头,伸手环住了张皇后,轻声说道:“倒是没有心情不好,只是在想一些事情。”
“这天下的事情这么多,纷纷扰扰、纷繁复杂。陛下呢,还是要放宽心,保证心情舒畅,这样才有心思去做事啊。不然陛下龙体不康健,到时候想做事都做不了了。”张皇后一边温柔的说着,一边反手握住了朱由校的手。
朱由校在和张皇后谈心,孙承宗却在家里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吏部尚书周嘉谟。
两个人坐下之后,谁都没有开口说话,只是心思各异的喝着茶水。
半晌之后,孙承宗实在有些憋不住了,放下手中的茶杯,笑着说道:“周大人,你今日到孙某这里来,可是有什么事情?”
周嘉谟看了一眼孙承宗,直言道:“其实也很简单,我今天来就是想和你商量一下关于黄克缵的事情。”
没有想到周嘉谟居然如此直接,这倒是让孙承总有一些不适应了。
臣子们之间相互商量什么事情,或者是相互讨论什么人,并不是太奇怪的事情,不过大家都比较委婉。
今天周嘉谟如此窒息,还是有一些让人接受不了。
不过现在也不是顾虑这些的时候,孙承宗抬起头看着周嘉谟,面色凝重的问道:“那周大人对这件事情怎么看?”
看了一眼孙承宗,周嘉谟放下茶盏,笑着说道:“在我看来,无非是黄克缵在为扩张刑部做准备。不得不说他的反应比咱们要快,这点是让人佩服的。”
“周大人此话何意?”孙承宗定定的看着周嘉馍,有些疑惑的问道。他是真的有点搞不懂其中的门道。
“我也不知道,孙阁老是真不明白还是在装不明?不过没关系,无论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不明白,我今天既然过来了,就要把要说的话说了。”周嘉谟无所谓的笑道。
“自从陛下开始用徐光启他们,朝廷上就没消停。虽然都各自没消停,但是做的事情也都是有迹可循的。先是礼部,沈庭筠做了礼部尚书,他推动了什么?”
“他把讲学的事情闹了起来,把皇家书院的事情闹了起来。现在的结果呢,礼部的权力大增,不但要负责科举,还要负责皇家书院。”
“如果皇家书院真的能行的话,那么礼部就会把它开遍大明,用它来取代各级的府学和县学。就这样的情况下,礼部是什么?礼部会有多大的权力?”
“以前说礼部管着天下的读书人,可是这里面的水分有多大,我们心里面都一清二楚。若真的等到书院开遍了大明,那礼部就真的做到了这一点,管着天下的读书人。”
“到了那个时候,礼部会拥有什么样的权势?加上这一次的科举教纲,以后也会是命门的地方。这一次虽然闹腾的很大,黄克缵冲在了前面,可是以后呢?”
“这世上的事,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礼部既然改了一次科举教纲,那么就可以再改第二次;到时候,这,就是礼部的权力。自从沈庭筠到了礼部之后,他一直在扩张礼部的权力。”
孙承宗听了这一番话后,眉头紧紧的蹙在一起。
“接下来我们再说户部,借由内务府的事情,户部要成立一个专门管商人的衙门。消息已经传出来了,徐光启准备得差不多了,他要把这个衙门建到整个大明去,每个州城府县都要有,而且不受地方管辖。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户部也把手伸到了下面去,户部也在扩张自己的权力。加上徐光启在试种作物,还有一个百工院,户部的权力也在急速膨胀。”
“自从他们两个上位之后,全部都在积极的扩张自己的权力!”
孙承宗认真的看着周嘉谟,他真的没想到事情还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略微有些迟疑,因为孙承宗觉得这应该不是真的吧。
可是周嘉谟说的很有道理,让人不相信都不行。
孙承宗有些迟疑的问道:“那黄克缵这是……”
“我将徐光启和沈庭筠的这种行为称之为大六部,他们想要一个更大的户部,一个更大的礼部;而现在黄克缵想要的就是一个大刑部。”
“与礼部和户部不一样,刑部一直都是不怎么起眼。如果想要建立一个大刑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够把手伸出去?”
“所以黄克缵就想到了荀子。礼法并举,这才是黄克缵的出发点和初衷。”
听完这番话,孙承宗半天没有说话。
他已经开始相信周嘉谟说的了,不过还是有些迟疑的说道:“可是陛下那里?”
“你还没看明白吗?陛下已经不相信前面那套了,陛下想看看谁能够弄出一点新的东西来。”
“事实证明,徐光启他们做的还是可以的,至少在徐光启接手户部之后,他的确是在做实事。无论是百工院那边,还是新作物的培养,徐光启都在做。”
“至于礼部那边,也一直在做实事。皇家书院和讲学的事情看起来不起眼,可却事关党争。之前我们虽然不承认,可那就是党争!”
“有了这两个人的先例在前,陛下这一次怕是也会同意黄克缵的说法。陛下想看一看这些有新想法的人会做出什么来。”
说着,周嘉谟转向了孙承宗,拧着眉头说道:“方向已经很明显了。据我所知,都察院那边已经有人开始上书支持黄克缵。”
“这意味着什么,我想你也很清楚。虽然上书的是崔呈秀他们,看着像是魏忠贤的人,可是都察院的余懋衡没有把他们给摁下去,就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陛下乐见其成。”
“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下一个支持黄克缵的人,应该就是徐光启他们。正所谓合纵连横,他们现在想做一些新的事情,可是有人不想让他们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需要联合要做新事情的人,所以黄克缵和徐光启他们会快速的走近。”
听着周嘉谟的话,孙承宗沉默了。
他发现一件事情,他好像并不适合官场。
做了这么多年的官了,他从来没有如此的想过或者谋算过。现在看来自己差远了,这些人真的是一个比一个精明。
“那周大人今天来找我是?”孙承宗看着周嘉谟问道。
“如果我们再不动,那出事的就是我们了。”周嘉谟轻轻的敲击着桌面,继而说道:“陛下要看新东西,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拿出来,那我们也就不用留在朝堂上了。难道你不觉得,大明的确需要一些新的东西吗?”
孙承宗看着周嘉谟,有些迟疑的说道:“周大人是说革新?”
“既然陛下想看,那就试试看了。陛下现在年轻,他想做,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为什么不能陪着做?我之所以拉上你,是不想让你离开朝堂。”
“这世界上谁都想做事,可是最终能做成什么样,谁都不知道。徐光启他们胆子大、有想法,可是否会搞砸,我也不知道。”
“我希望他们能做成,但如果要是搞砸了,把为民之法变成了害民之法,那我们也好管一管。所以我们要留在朝堂上,要盯着他们。”
“那不知周大人准备做什么?”孙承宗疑惑的问道。
“咱们吏部做的事情很简单,无非是官员的选拔和管理。选拔方面有科举,用不着我们做什么,陛下现在又弄出了皇家书院,我们更是插不上手。”
“那就只能是管理了。至于如何管理,不用想,学前辈就行了。”
听着周嘉谟的话,孙承宗的脑海里面闪过了三个字。
他抬起头看着周嘉谟,有些不敢置信的说道:“周大人,你说的可是考成法?”
这三个字一出来,孙承宗觉得自己的呼吸都紧凑了。实在是这三个字太大了,也太敏感了!
要知道考成法当年是张居正推行起来的,那时候多少人反对?
张居正最后的下场和考成法不无关系。
现在周嘉谟居然要用考成法,这个消息一出去绝对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周嘉谟会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孙承宗有些迟疑的看着他。
看了一眼孙承宗,周嘉谟笑着说道:“我是嘉靖二十五年生人,隆庆五年的进士,今年七十六。”
“民间常说黄土埋半截,我现在已经埋到脖子了。我不知道我还能活多久,可能明天就死了。在这个时候我有什么好怕的?”
“有什么就冲着我来呗!我今天就是要告诉你,如果陛下同意了黄克缵,也同意了我,那么你就要有所作为了。”
“兵部的事情我并不是很懂,但是陛下已经让戚金在练新军了,所以你应该也明白。好好做吧,我希望我们能一起盯着他们,不过要先混入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周嘉谟笑得像个老狐狸一样,同时也像一个顽童。
孙承宗有一些默然。
他觉得周嘉谟说的有道理,可却并不觉得自己应该像周嘉谟说的那样。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的更多,而不是静静的看着等着。
孙承宗看了一眼周嘉谟,说道:“我会进宫问问陛下。”
周嘉谟听到这话之后,直接就笑了。
他拍了拍手说道:“这话也就你孙承宗敢说。不过你是陛下的老师,去问问也行,至少能让你自己放心一些。”
“既然如此,那我就告辞了。”周嘉谟笑着说道。
“那我送周大人。”孙承宗笑着说道。
送周嘉谟出家门后,孙承宗没有没有再回去,而是让人准备了马车,他要进宫。
西苑之中。
张皇后看着跪在面前的方正化,也没有让他站起来,就是那么的静静的看他跪着。
她轻轻的抬手,抿了一口手中端的茶水,一直没有说话。
在张皇后的身侧,王安恭恭敬敬的站着。
屋子里面的气氛有一些紧张,谁都不知道这位皇后娘娘要做什么。
要知道在大明,虽然日子不长,但是谁都知道陛下对这位皇后娘娘的宠爱。
大臣们或许还差一些,但是宫里的这些太监,他们可知道皇后是什么地位。
1...8384858687...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