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沉默了半晌,朱由校点了点头,面色凝重的说道:“那你就说说吧,给我讲一讲关学。能够培养出兄长这样的大才,我对关学更好奇了。”
“贤弟真的感兴趣?”宋元星笑着反问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温和的笑道:“我自然是很感兴趣了。看到兄长这样,我就想学一学了。如果合适的话,那么我就跟着兄长一起学关学。”
“你要是不怕耽误前途的话,那就没问题,我就和你说说。”
“关学乃是北宋庆历之际的大儒申颜、侯可最早开创的,至大儒张载而正式创立的一个学派。因其实际创始人张载先生是关中人,故称‘关学’;又因张载先生世称‘横渠先生’,因此又有‘横渠之学’的称呼。”
“‘关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张载先生曾经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便是先生一直奉行的思想,我们都是先生的信徒。”
听到这句话之后,朱由校的脸色就是一变。
原来这个关学的张载是这个张载,他的关学实在是不了解,可是这几句话朱由校听过呀,这实在是太有名了。
在后世没有人不知道这句话,这简直就是宣言一般的存在。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宋应星非常详细的向朱由校说明了什么是关学。
在听了宋应星的讲述之后,朱由校大概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这个所谓的关学,其实就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但其实远不如荀子来的透彻。
说白了关学还是一个理学的学派,只是很多地方不招待见。主张的是气本论,它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思想,不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反映了他视民如同胞的平等原则。
它还主张恢复井田制,认为井田制可以使百姓贫富均匀,丰衣足食;主张爱护天下所有的人和物,不要贪婪,不许霸占。
这些东西在朱由校看来,唯一可取的就是它朴素的唯物主义价值观,其他的完全不可取。
不过也有让朱由校感到震惊的地方,那就是关学提出了一个让朱由校没有想到的学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本身有自转,由太阳、月亮和其他五颗星宿组成的七曜与地球同时向左旋转,只是因为转速不同而形成了在地面上看,有左旋、右旋。
这其实就是一种地心说,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不过关学不行,它的政策和思想救不了大明。
朱由校看着宋应星,笑着问道:“为什么我觉得荀子的学说更好一些?荀子开篇就说: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复舟’。荀子曾经说过: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
看了一眼朱由校,宋应星眼睛瞪的老大。
他没想到自己认识的这个贤弟,居然如此大胆说自个儿推崇荀子的学说。
要知道现在这个时候,荀子都已经快成为异端了。
大家推崇的是孔孟,在人性方面认为是人性本善,推崇的是理学,推崇的是朱熹,推崇的二程,即便推崇是王阳明,也没有人会去推崇荀子,因为荀子的学说没有市场。
既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那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是什么?
天灾是帝王失德的预警,如果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那帝王是什么?百官用什么去限制帝王?
如果人性本恶,那么应该用什么去限制这种恶?
用教化,用律法。在荀子的主张之中,隆礼重法。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
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
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
这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背道而驰。
虽然没有人会喊出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可这是谁都想要一个特殊待遇,谁都想自己与众不同,谁都想在自己犯罪的时候不会受到处罚,做官的更是如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喜欢法家,这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原本帝王应该坚持支持法家,可是却没有。
在儒家壮大之后,彻底占据了主流,把法家的思想关进了笼子里。法律需要靠着帝王的强大来维持。一旦帝王失去了权力,或者权力被削弱,那么帝国的法律就荡然无存。
大明朝建立之初,法律之严苛,执行之到位,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年文臣犯罪的后果越来越轻,自然就有更多人会走上这条路。
在这样自私自利的基础上。荀子的思想自然就不合适了。
于是他们开始打压荀子的思想,开始将荀子斥为异端,甚至将荀子赶出了孔庙。这都是他们在做的事情。
说到底就是在打击异己,没有什么其他的理由。
朱由校刚刚说的这一套言论,在这个时代绝对是被排斥的。
没有人希望帝王推行荀子的理论,因为一旦帝王推行了荀子的理论,那么他们的很多特权都会被削弱,他们的很多说法都会行不通。所以他们不会让帝王这么做。
这是读书人集体的利益,他们下意识的就会反对。每个人找出来的理由可能会不同,但是他们就是会反对,因为这是他们整个阶级的利益,没有什么其他的理由。
甚至连宋应星看向朱由校的目光都不一样了。
“贤弟竟然想学荀子?”宋应星诧异的问道。
“不可以吗?”朱由校反问道,脸上露出了笑容。
“可是荀子……”宋应星略微有一些迟疑。
原本他还想开口说什么,可在看到了朱由校脸上的笑容之后,原本想说的话就咽了回去,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神色。
“我说我想学荀子,宋兄是这个反应?”朱由校面容严肃的说道:“宋兄是不是想要让我改邪归正?如果我冥顽不灵,是不是需要对我进行打击?可是这样的作为,与理学和心学他们有什么不同?”
“你说你觉得陛下说的有道理,可是荀子的思想没有用吗?你说可以试一试关学,那为什么不能试一试荀子的思想?”
“你知道我管这个叫什么吗?这个叫双标,意思就是放在我自己的身上可以,但是放在你的身上就不行。”
宋应星有一些惭愧地看着朱由校,半晌才开口说道:“贤弟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之前我一直想不明白,现在我明白了。”
“多谢贤弟。”说着宋应星对朱由校抱了抱拳。
“我们不应该去决定谁对或者谁错,也不应该决定谁的学说是对或者谁的学说是错。互相勾结就会形成党争,索性就去实践看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是对的,那么自然就会有一个好结果;如果没有一个好结果,那就证明是错的。”
“我们要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想法,我们要容得下不同的学派。即便要争论,也是拿事实去证明,而不是去破坏他人,不让他人说。”
宋应星看着朱由校,眼中带着敬佩,笑着说道:“贤弟大才。”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朱由校看着宋应星,笑着说道:“或许这就是你想要的吧。没有门户和门派之见,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用嘴。”
“就是这样!”宋应星一拍手说道:“贤弟果真大才!”
“你去书院吧,那里是你施展的地方。”朱由校笑着说道:“或许到了那里之后,你会有不同的想法,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到时候你可能会有新的想法。”
对于自己刚才说的那句话,朱由校是不相信他。
虽然看起来很有哲学思想,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现实永远是很残酷的。看起来很有道理的东西,到了现实那里却必然会行不通。
“今天见到了宋兄,让小弟茅塞顿开想到了很多事情。想来下一次再见面,我们都会不一样。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他日再见吧。”
朱由校说完,对宋应星拱了拱手,然后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看着朱由校的背影,宋应星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如果他现在还看不明白对面这个称自己为兄长的人的不凡,那他也就不用在京城继续混了。
只是对方的名字似乎不像是真的,而且也没和自己留下什么联系方式。
摇了摇头,宋应星苦笑。他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了。
也不知道下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了,不过对方好像很自信能找到自己。
实在是猜不出什么情况,宋应星只好将这种想法放在了脑子里。
离开了小酒家之后,朱由校大步的向前走了出去。
这一次没有白出来,遇到了宋应星,看了一场文会,实际上就是吵架。
同时也明白了大明朝的党争是怎么一回事,利益之争、意见之争,相互交合,错综复杂。
从还没有进入朝堂开始,大家就已经不一样了,代表着地域,代表着意识形态,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争论不休。
进入了朝堂之后。演变而成的就是政治斗争,没有其他的可能。
只不过东林党将这种情况给升级了,他们开始排除异己,开始打击报复。
随后迎接而来的就是报复,凡是站在自己对立面,他们就是东林党或者是阉党。
朝堂上乌烟瘴气,非此即彼。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争论不休。
以前朱由校觉得这是一串乱麻,自己在内阁用了徐光启,用了韩爌,也用了孙承宗。朝堂之上也是犬牙交错,相互平衡,看起来比较安稳。
但实际上却并不是这么回事。
朱由校一直在想找一条途径,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东西,一种符合这个时代的执政观念。
大明缺少很多东西,但是朱由校一直都觉得思想上的混乱才是最要命的。
首先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下面的臣子、别人也不知道。
朱由校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了大明出了问题,他们想要救亡图存。比如徐光启,比如沈庭筠,比如更多更多的其他人。
甚至东林党之中也会有人这么想。他们坚信自己做的是正义的,他们坚信自己做的能够拯救大明。但是其他人不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只能斗个你死我活。这是路线之争,是意识形态之争,同时是一些利益之争。
不将其中的一方彻底绞杀至死,是绝对不会停止的。
朱由校曾经也想过玩平衡,通过他们这种争斗来利用他们双方。
自己也知道权术对于帝王来说是下层的手段,可是他没有什么其他好办法。因为他没有想到好办法,他只能这么做。
行王道、行霸道,这才是帝王该做的事情。
帝王就得有大格局,大气魄。权术实在是太小家子气。
这一次走出宫,看了一次宋应星,了解了一下现在的风气。朱由校的心里面有了一个想法,同时也有了一个方向,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这条路或许危险,这条路或许前途坎坷,但是自己愿意试一试。
跟在朱由校身后的陈洪,此时正看着自家的皇爷。
陈洪的脸上神情有些疑惑,因为他今天觉得皇爷的背影好像不一样了,似乎变得更加的有力挺拔,似乎变得更加的宽广,同时也更具威严。
陈洪不知道这种变化是怎么来的。怎么皇爷出了一次宫就变得不一样了呢?
可是事实却是这么回事。
朱由校真的变了,他的心境变了。所谓相由心生,在不同的心境之下,人的外貌是不一样的。
自信的人永远是朝气蓬勃的;而不自信的人就会呈现出一种颓丧的状态。
此时的朱由校,心中意志坚定,找到了一个方向,所以他想为之而努力。
回到皇宫之后,朱由校看了一眼陈洪,朗声说道:“去一趟京营,把戚金给朕找来。另外在西苑准备一个场地,宽敞一点的,那边的宫殿收拾一下,朕准备住过去。”
陈洪没想到皇爷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这个。
想要见戚金没什么奇怪的,皇爷对他一向都是宠信有加,想要见他也很正常。
可是要搬到西苑去住,这好像就不太正常。
大明朝常驻西苑的皇帝是谁?
是嘉靖皇帝。
当初嘉靖皇帝在西苑住,也是受到很多大臣的诟病的。现在皇爷居然也要住到西苑去,这恐怕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或者轩然大波。
不过想到自己家皇爷做的一些事情,陈洪也就释然了。
要知道宫里面现在还养着一个道士,现在去西苑住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情。显然皇爷是这一次出门被影响到了。
可是,是什么影响到了皇爷?
陈洪没有想明白。他跟了皇爷一路,还是什么还都没有得到。
“怎么了?”朱由校看了一眼陈洪,皱着眉头问道。
“皇爷,那边收拾可能要花费一些时日。奴婢想是不是多叫一些人手?”被皇爷的问话吓了一跳,陈洪连忙说道。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207章 审核司
听到陈洪这么说,朱由校才收回了目光,摆了摆手,语气随意的说道:“你看着安排就好,尽快把东西全部都弄好,好搬过去。”
“是,皇爷。奴婢马上就安排人手去办。”陈洪连忙答应道。
看着陈洪离开的背影,朱由校摇了摇头,迈步走到了大殿的外面。
趴在玉石栏杆上,眺望着远处湛蓝的天空和随风微微有些翻滚的云海,朱由校感觉到了一些放松与舒适。
这一次出宫一趟,让他原本有一些迟疑的心彻底安定了下来,也找到了下一步进行的方向。
前路坎坷,自己还是找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去待着吧。
西苑那边现在荒废的很厉害,自己搬过去之后,可以把那里面的人全部都弄走,然后筛选出一些足够自己相信的人带过去,以此来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同时西苑那边地方比较宽敞,适合自己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皇宫这么大,谁是忠心的,谁是有想法的,这个或许很难分辨。因为人太多了,人心太复杂。
可是要选一些忠心的人,反而简单一些。内廷的内侍和宫女被清洗过几次,若是还有可疑的,就不用呗。
所以这是一个保证安全的好办法,朱由校准备搬去西苑了。
至于皇后和两个妃子,那自然是要带过去的。
其他人就算了,全都留在这边待着吧。
到了西苑那边之后,自己可以开始策划和实施新的事情了。
只是要怎么开始,自己还是要想想。
陛下要搬去西苑的消息自然是瞒不住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朝堂上下所有人的态度都不一样。
像徐光启、沈庭筠等人,他们觉得就没什么大不了的,陛下喜欢住哪就住哪,没有大兴土木,何必要去管?再说了,陛下也没有荒废正事,他们为什么要去管?
但是有的人则认为不行,西苑那个地方不好,一旦陛下住到那边去,就会让人想起嘉靖皇帝;再加上陛下如今还在宫里面养着一个道士,这一点就更让人不放心了。所以他们觉得不应该让陛下搬去西苑。
事实上这两种态度不仅仅是态度这么简单,而是代表着朝堂上的两派势力,或者说是两股趋势。
其中一派是以徐光启、沈庭筠为首的,他们提倡为臣子要少干涉皇帝宫里面的事情,那不是臣子该管的。
另外一派则认为皇帝的事情没有私事,只有国事,所以臣子们应该管,而且必须管。
这一种其实是东林党的残留。以前东林党在的时候,就有人攻击过他们这个观点,认为他们对皇帝后宫的事情干涉过多了,这不是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情。
现在东林党虽然被拔除了,但是这种想法还是残留在一些被东林党毒荼已久的官员脑子里。
至于外界如何纷纷扰扰、他们两派如何争斗,朱由校根本就不在意;那些送进宫的关于这方面的题本,也根本就不看,全部都留中。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有人说什么,而是有人给你办事。
多少人不满严嵩,多少人整天弹劾严嵩,可是那有什么用?
只要严嵩能够笼络住一批人给皇帝办事,那么他就倒不了。对于皇帝来说,严嵩就是有用的臣子。至于那些人是嘴炮或者不是嘴炮,随他们去吧。
皇宫外面纷纷扰扰,里面却在忙着搬家。
与此同时,朝廷外面的内务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整合阶段。
一旦这个整合完成之后,内务府将成为宫里宫外的大管家。
首先便是宫里的开销用度,全部都要重新核算和采买。
其次便是宫里的产业,包括皇庄以及八局下辖的一些厂子和工匠,这些也需要全部纳入内部复合体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虽然看起来是直接拿过来用就行了,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真的能够拿回来就用,那和以前还有什么区别?
自己要的就是和以前不一样,所以才会成立内务府。如果谁敢把内务府做成和以前一样的,那么他也就不用干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事情就更加繁重了一些。
不过内务府上下却没有人抱怨,反而都非常的兴奋。原本大家都觉得内务府是一个权力非常大的衙门,但对外的感观却是皇帝的家臣,所以事情不好办,名声也不会好。
可是等到他们真的到了内务府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内务府的权力不是一般的大,出乎他们的想象。而且在内务府干好了,到时候无论是外放到地方还是进入朝廷中枢,那都是可以的。这一点让人比较有干劲。
虽然内务府还是一个新建立的衙门,可是大家也都比较了解办事流程,所以很快就熟络了起来。
不过这一天却出了一件大家谁都没看明白的事情,那就是内务府里面突然多出来一个衙门。
这让所有人都有一些差异,原本好像没有这个衙门。这是什么情况?
所以在这个衙门挂牌子的时候,不少人都过来看了。
审核司。
这个名字略微有一些怪异,不过却带给人一种不亲近不友好的感觉。所以大家对这个衙门都抱着谨慎的心,谁也不知道这个审核司衙门是做什么的,难道是用来内部审核的?
不是已经有了督查司了吗?还弄一个审核司做什么?
很快就有人开始在审核司进进出出了,围观的人发现这些全部都是一些陌生的脸。谁也不知道这些人的来历。
见到国丈爷张国纪从里面走出来,众人全都微笑着围了过去,想询问一些东西出来。
从公事方面来说,国丈是内务府里面的领班大臣,而且是排名第一的。内务府新设立了一个衙门,国丈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从私事方面来说,张国纪可是陛下的老丈人,这种设定新衙门的事,陛下肯定是要和他商量商量的,至少也会给他一个消息。所以国丈应该是知道的。
“国丈,这些人都是哪里来的?之前可是没见过啊。”
“国丈爷,这审核司……”
“国丈……”
不过张国纪似乎让他们失望了,根本没有和他们说这个事情的意思,只是摆了摆手,站在那里静静的看着,似乎这些和他都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只不过张国纪心里面清楚的知道,审核司以后会成为内务府的核心衙门,但是却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因为这个衙门上上下下的人,全部都是从宫里面出来的。
即便不是从宫里面出来的,也是被这个衙门的主官带来的。至于这个主官是谁,张国纪还真的就知道。
这个人是英国公府上出来的,好像是叫胡飞,之前是一个做生意的人。
对于这个胡飞,张国纪很是看不上。
这人首先是依靠裙带关系来的,这就让张国纪很不耻了。至于自己,张国纪是不会这么认为的。
虽然他是皇后的父亲。但他认为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而这个胡飞就是彻彻底底的靠关系。
其次就是读书人的傲娇。张国纪不但看不上勋贵和勋戚,他更看不上这些商人,尤其是像胡飞这样的商人。
可是这个胡飞就是得到重用了,似乎是英国公那边出了力气。虽然来这里的人是胡飞,可这个人却是英国公的人。
似乎是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外面终于有人走了进来,是一个清瘦的中年男人。
大家都觉得来人有一些脸生,从来都没见过,所以有一些迟疑,并没有迎上去。
张国纪的脸色顿时变得有一些难看,他认得这个人,这个人就是胡飞。
“诸位这是在等我?”胡飞看着这群人,笑着拱了拱手,随后对张国纪说道:“卑职参见大人,大人在这里等我,可是有什么事情要吩咐?”
“听闻你今日到这里来,本官过来看看,同时有几句话也告诉你。”张国纪面无表情的看着胡飞,沉声说道:“你是商人出身,能够得到陛下的重用招进内务府,是你的福气和荣幸。”
1...7172737475...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