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一时之间,全民哗然。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原本还在为孔家辩解的人瞬间就像被掐死了一样。
那些贬低孔家的人,则像是得到了嘉奖一样,弹冠相庆。
朱由校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意外。
事实上,孔胤植落入徐鸿儒的手之后,朱由校就已经有这个猜测了。
原因也很简单,人家费了那么大心力把孔胤植救出去,自然不可能就那么养着。
至于说孔胤植反抗,就他那样的人,落都落到人家手里面了,还会反抗?
根本就没什么可反抗的。
比如说是一份檄文,是不是孔胤植写的重要吗?
只要打着孔胤植的旗号就行了。他自己承不承认的其实已经无所谓了,徐鸿儒根本就不会在乎。反正人在他的手里面,还不是他怎么说就怎么说?
虽然都知道孔胤植这是被逼迫的,但依旧没有人敢为孔胤植辩驳。
在这个时代讲究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对士大夫的要求很多,“不堪受辱,自杀殉国”这是非常常规的要求。
落入敌手,投降叛国,这是非常让人唾弃的,尤其是像孔家这种家庭。
如果大明王朝亡了,那还好办。
大明已经灭亡了,孔家改弦更张,后面的很多人都会支持的,能让人松一口气。毕竟孔家的投降了,我们跟上吧,反而谴责孔家的不会太多。
但是现在大明还好好的,只不过是一些人造反,孔家是绝对不能够干这种改弦更张的事情的。
所以一时之间,衍圣公的名声就臭大街了,孔胤植的名声更是不可救药。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人为操纵的原因。徐鸿儒希望孔胤植是反贼,朱由校也希望孔胤植是,两边全往孔胤植的身上泼脏水。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名声自然就臭大街没法要了。
站在门前的台阶上,听着陈洪向自己汇报,朱由校松了一口气,随后面带笑容的说道:“现在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外面怎么样?”
“回皇爷,人心惶惶。”陈洪有些迟疑的说道。
外面的确是人心惶惶,毕竟之前朱由校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提拔荀子的地位,又比如改革书院。现在又废了孔家。
要说读书人人心不慌,那才是心里面有鬼了。
做了这么多事情,朱由校也知道过刚易折,的确是时候安抚人心了。
于是朱由校看着陈洪说道:“让人把消息放出去吧,这一次要声势浩大,千万不能够搞得太小了。明白吗?”
“皇爷放心,奴婢明白。”陈洪连忙说道。
这天下午,济宁城市中多了一些人。
这些人穿着儒雅、打扮光鲜,一看就知道是读书人。
他们走进酒楼饭庄随意地坐下,叫了一桌酒菜开始吃喝。
一行通常都是两个人,一边吃着一边聊天,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寻常。
济宁城,悦来楼。
对于济宁城的人来说,悦来楼是一个常听说的地方,算得上是一个非常高档的酒楼。
虽然有人造反,城里人心慌慌,但这悦来楼的生意却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71章 孔家北宗人人喊打
在悦来楼这样的地方,两个年轻的读书人在这里吃饭喝酒根本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坐在窗口的两个读书人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其他人一样在吃饭喝酒,气氛显得非常和谐。
两个读书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其中一个人面容清秀,身材也比较清瘦,身上穿着一套青色的长衫,桌子旁边还放着一把折扇,谈吐风雅。
在他对面的那个年轻读书人身材有一些胖,穿着一套淡绿色的长衫,面容方正,眉毛很重,鼻正口方,给人一种十分严肃认真的感觉。
两个人坐在那里喝酒谈话,气氛倒也融洽。
就在这个时候,面容方正的读书人突然猛地一拍桌子,直接站了起来。
这一拍吓了所有人一跳。
所有人的目光全都忍不住转了过去,有些迟疑的看着这两个读书人,还有一些担心,这是怎么了?怎么就闹腾起来了?
“你这是在胡说八道!孔家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面容方正的读书人怒吼道。
“我胡说八道?”清瘦的读书人则是有些不以为然,甚至都没有站起身子,撇了撇嘴说道:“这济宁城之中谁不知道?你出去打听打听,早就已经传遍了,只不过是顾及孔圣人的脸面,没人说罢了。”
“你看看孔家做的事情,他们把赈灾粮食卖给造反的闻香教,这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他们不但让百姓没有粮食吃、让他们食不果腹、让他们认为朝廷赈灾不利,以为是官逼民反,同时还给那些造反的人准备了那么多军粮。这是什么?这就是叛国之罪!”
“这样的罪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定人!陛下只是免了衍圣公的爵位,这已经是法外开恩了,已经是顾及衍圣公的面子了,可是孔家他们是怎么做的?”
“他们勾结那些造反的人,直接就跑去那边。看看那份檄文,那也是他们应该写出来的东西?”
面容方正的年轻人似乎被气得够呛,怒声的说道:“现在情况不明,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衍圣公或许就是被掳去的,有些事情情非得已。”
“被掳去的?”清瘦的年轻人冷笑了一声,语气之中带着不屑的说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即便是被掳去的,难道就能够是人家说什么他就做什么?读书人的气节哪里去了?”
“他们可是孔家的后人!面对这样的事情,难道不应该学学文天祥?不应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怎么能够屈服于贼?这样的行为还好意思说自己是衍圣公的后人?!何况我听说,他们可不是被掳走的,而是被接走的。”
“他们可是孔圣人的后人,你怎么能够这样,应该要予以宽容。”面容方正的年轻人说道。
“胡说八道!”
听了这话之后,清瘦的年轻人也猛地站起了身子,用力的一拍桌子。
桌子上的碗碟瞬间发出了哗啦一声,有几个落在了地上,噼里啪啦的摔碎了。
对于这些,清瘦的年轻人全都视若罔闻,怒声的说道:“如果是寻常小事,或许可以适当宽用。可这是大节大义,岂能因此而宽容?你读书读傻了吗?”
“即便是孔圣人的后人做出这样的事情,也不应该得到宽容。反而因为是孔圣人的后人,做出这样的事情,更应该让人所不耻。你居然说出这样的话,可见我们道不同。既然道不同,便不相为谋。”
清瘦的年轻人从袖子里面拿出一个银锭子,砸在桌子上,随后说道:“不吃你一饭一菜,今日便与你断交!”
说完这句话,清瘦的读书人转身就向外面走了出去,步履很快,脚步也非常的坚定。
面容方正的年轻人只是一脸灰败的坐在椅子上。
良久之后,他叹了一口气,缓缓的感叹道:“何至于如此?何至于如此啊!”
正在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个人也站了起来,看着面容方正的读书人缓缓的说道:“你就想错了。现如今的衍圣公一脉不过是孔家北宗,他们是什么人?不过是鞑子所立的傀儡罢了。”
“当年衍圣公一脉的正统在那孔家南宗,那可是跟着前宋的孔家。到了鞑子之时,无奈之下被迫让出衍圣公的爵位,那才是我们汉人的孔子。”
“如今北宗衍圣公一脉卑躬屈膝、奴颜媚主,做出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奇怪!”
所有人都是一愣,连忙转头看向了说话的人。
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身材不壮不瘦、不高不矮,但面容很是严肃。从打扮上来看,这应该也是一个读书人。
听了他的话之后,面容方正的年轻人微微一愣,随后站起身子面带欣喜的躬身道:“先生说的有道理,谨受教。”
说完这句话,面容方正的年轻人也迈步向楼下走了下去。
中年男人面色满意的点了点头,也跟着走了下去。
这一幕虽然发生在悦来楼,但是很快消息变传扬了出去。
于是便引起了一个广泛的大讨论,那就是孔家的所作所为,究竟应不应该给予从轻发落?
民间正反双方争得很激烈。一方说孔家为贼所掳,情有可原;另外一方则说孔家完全不可以原谅。
认为可以原谅的,给出的理由是孔家衍圣公一脉乃是孔子的后人,而且是被贼所掳。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事情并不是他们自己能做主的,为什么不能原谅呢?
另外一方则认为,被贼所掳就能够屈从吗?读书人的骨气呢?何况还是孔子的后人。
争吵着争吵着,双方就把孔家北宗的事情给翻了出来,对于这些献媚于金元的孔家北宗给予了极大的批判,认为北宗就是奴颜媚主,丝毫没有气节,枉为读书人的代表。
一时之间,可以说是吵得翻了天,声势浩大。
很快强硬一脉便取得了优势,毕竟喊口号喊的声大、更有正义感的人更占优势,也更加的有聚拢效应。
一时之间,孔家北宗可以说是人人喊打。
驻地之内。
朱由校坐在龙椅上,听着陈洪汇报。
陈洪说到激动处还比划两下,一副十分得意的样子。
不过朱由校也知道,陈洪只不过就是演给自己看的。但他还是觉得欢喜,想看,也就配合着陈洪,笑眯眯的听着陈洪说。
对于孔家北宗的事情,朱由校早就已经想好了。这一次一定要把他们全都打趴下,不留一点的余地。
孔家南宗的事情也可以抬上台面了。
至于说为什么要扶持南宗,而不是彻底灭了孔家,原因很简单,不行,做不到。
一旦没有了统领,读书人就会慌了,心也就会乱了。这是不行的,自己不能够让这种情况发生,必须给这些读书人一个统领。
对于他们来说,谁来做这个神主牌不重要,有一个人来做就行,如此,才能够让他们放弃北宗,彻底的改投到南宗门下。
同时自己也能够借这次机会,让南宗推出一些孔子的理论,作为孔子的正统理论。比如自己一直想推的荀子理论,有了南宗帮忙,推行的难度就小很多。
还能把北宗给干掉,这个盘踞了几百年的家族势力正好用来做自己壮大国家的给养。
可以说得上是一举两得,所以朱由校才会放出这样的消息。
当年太祖皇帝没有做到的事情,朱由校现在能够做到。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大明建国的时候。
大明建国的时候接受了很多蒙元的势力,太祖皇帝的手下也有很多蒙元投降过来的人。如果不接受北宗的话,恐怕很难得到当时北地读书人的支持。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北方已经不是汉人在北方了,也不是大明在北方。
那个时候经历了北宋覆灭、辽的统治、金的崛起、元的占领,整个北方的情况和南方完全不一样。想要做到踏踏实实、安安稳稳的统一,除了军事力量,更多的是人心的归一。
而那个时候的孔家北宗就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和使命。
事实上,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做法,那后来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不过到了现在就不一样了。
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和融合,整个北方都已经是大明的。朱由校完全不用担心分裂的问题,可以放心大胆的处置孔家北宗。
至于扶持孔家南宗,也没什么压力。毕竟现在的朝堂之上,来自江南的官员非常的多,江南读书人在朝堂上也占据了很大的势力,朱由校也会得到这些人的支持。
扳倒了山东的孔家,得到了钱财和土地,顺带扶了一把孔家的南宗,用他们来宣扬自己的理论,这就好像可以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顺带还能安抚一下人心,让读书人聚拢到孔家南宗的旗下去,为朝堂之上的黄克缵等人找到一个理论支持,算得上是一举三得。
等到陈洪说完,朱由校才收回了心思,不过脸上的笑容依旧没有断。
他看着陈洪说道:“马上让人把消息传出去。不光是济宁,要马上传遍整个山东、传到京城、传到江南,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72章 大军向巨野迸发(掌门夜月神之加更)
听了朱由校的话之后,陈洪连忙说道:“是,皇爷。奴婢这就去办。”
说完这句话,陈洪便脚步急切地向外面走了出去。
看着陈洪的背影,朱由校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对于朱由校来说,山东孔家那边的事情才是大事情。
至于说造反的事情,朱由校其实没有太放在心上。
原本的历史上,徐鸿儒造反虽然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危险。因为辽东的战事,大明抽调了不少人。
无论是从山东,还是从西南,都有很多人去了辽东。这也是为什么原本的历史上奢崇明和安邦彦能闹出那么大动静的原因。因为大明没有人了,地方自然不稳。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现在辽东的情况还算安稳,熊廷弼在辽东做得很好。虽然大大小小的也打了几十仗,但是基本上都守得住。
这对朱由校来说,其实就已经足够用了。他也没有想过反攻,采取了稳妥的守势之后,很大程度上就保证了辽东的安全。
原本的历史上辽东之所以闹得那么厉害。根本其实并不是在辽东的事,而在于朝中的党派争斗。
今天对辽东是这个政策,明天是那个政策;今天是你在辽东主政,明天是我在辽东主政,后人推翻前任的政策,朝令夕改可以说是常事。
加上贪污腐化成风,辽东的军饷得不到保证,中下层的军官和士兵生存的很艰难。
所以朱由校很同情毛文龙。毛文龙在辽东干倒卖的事,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赚钱养兵。
有人说毛文龙拥兵自重,可是他如果没有这样的赚钱办法,他根本就养不了那么多兵。
朝廷的大老爷们让他干活,但是钱都让大老爷们贪了,毛文龙自然要想另外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
当然了,中饱私囊往自己口袋里装,在这个时代也不是什么太稀奇的事情,基本上谁都这么干。所以毛文龙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就是很寻常的明朝将军。
袁崇焕杀毛文龙,很大程度上是袁崇焕不能忍受麾下有一支不听自己指挥的人马,同时对自己也极度的自信,觉得自己能控制毛文龙的人马,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从袁崇焕行事和说话上就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自信的人,甚至自信到了自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就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读书读傻了的代表。
现在大明的辽东没有这样的战事,朱由校也没有抽调人马,所以就不存在兵力空虚的问题。
更何况自己还带了五千新军过来,身边还有一群能打的将军,比如卢象升、孙传庭、曹文诏。
有他们在自己的身边,朱由校根本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徐鸿儒的造反就更不成问题了。
等孔家那边的事情有了结果,朱由校就能够把心放在肚子里面了,徐鸿儒的造反也就算不上什么事情了。对于这一点,朱由校有着非常大的信心。
外面闹的一团糟,所有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
徐光启自然也听说了,不过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并没有有多激动或者多抗拒,反而是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坐在徐光启旁边的张维贤看到这一幕,笑着说道:“徐阁老这是放心了。”
“陛下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行事作风颇为老辣,是我这个做臣子的多虑了。”徐光启语气之中带着感慨地说道。
“接下来,咱们就不用担心这个事情了。孔家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他们已经彻底被踩在地里面,没有翻身的余地了。”
“只要陛下把孔家的南宗捧起来,那么孔家的北宗就会彻底没人再去帮他们说话了。被打落尘埃之后,用不了几年就会被踩到泥土里面。”
“要是孔家北宗倒在朝廷收拾完之后,对很多人来说依旧是肥羊。或许早几年不会有人下手,但是这种诱惑一直在,想要下手的人也不会拖延太久。”
“到了那个时候,孔家北宗的没落也就成为事实了。”
对于这一点,徐光启看得清楚,张维贤也看得清楚。
不过徐光启根本就没有去管的意思,他担心的从来都不是孔家北宗,而是陛下走到读书人的对立面,担心大明因此而乱了起来。
现在看陛下的处置方式成熟稳妥、没问题,即便有人不满意也没有用,朝堂上的墙头草倒的可是很快的。
只要有孔家南宗这个牌位在,大家把它直接捧上去就完了,其他的根本不用担心。
“英国公,那边都已经造反了,你还老神在在的坐在这里真的好吗?”徐光启看着张维贤,皱着眉头问道。
这些日子,张维贤可没少看徐光启的热闹。现在徐光启的事情了了,也该轮到他挤兑挤兑张维贤了。
只不过说这句话的时候,徐光启的脸上带着笑容,事实就是徐光启自己也根本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已经派出人马去了。”张维贤笑着说道:“放心吧,很快就平定了。”
对于平定这次叛乱,张维贤很有信心。
他的手下已经出手了,无论是孙传庭,还是卢象升,或者是曹文诏和吴襄,那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平定这样的叛乱根本就不成什么问题。所以张维贤也不担心。
“事情了了之后,劝陛下回京吧。”张维贤说完这句话,面容严肃地看着徐光启,缓缓的说道:“不能够再继续往下走了。”
听了这话之后,徐光启也点了点头,算是在这件事情上达成了共识。
两人知道朱由校肯定不甘心。
对于皇帝出京,两人心里面大概有了猜测。
陛下一方面到山东来看看,另外一方面就是想去杀猪的。
朝廷财政没有钱,陛下的内帑也快花的差不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出来捞点钱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只不过陛下亲自出来,倒是让两人有些意外。不过也能够理解,当今陛下可是强势得很。
朝廷有了问题就在地方捞钱,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的。这个时候杀一杀贪官,惩治一批富商,也算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只不过这件事情不太有人愿意办,办这件事情的通常都是东厂和锦衣卫。因为文官爱惜名声,加上官官相护,很难搞出太过分的事情。
一旦东厂和锦衣卫下去弄钱,那必然是怨声载道。虽然大家都懂,但是该骂还是要骂。
只不过陛下好像不想看到这样乱来,所以亲自出马。
山东地面上已经被陛下弄倒了鲁王,还有就是孔家。这两家的收益已经足够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往下走。
这一趟出来已经是天下震动了,搞出了造反和刺杀的事情。如果再继续走下去,还不一定出什么事。
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办,既然钱捞够了,那就可以撤了。
张维贤之所以和徐光启商量这件事情,原因也很简单。他一个人是没有把握说服陛下的。
当今陛下雄才大略,而雄才大略的皇帝性格也都是坚定,认定的事情很难被说服。
在徐光启两人达成共识的同时,一支大军正在向巨野进发。
自从徐鸿儒发布檄文造反以来,声势非常的浩大,已经攻陷了巨野和郓城,人数已经膨胀到了一万多人,可以说壮大得十分迅速。
其它白莲教首领沈智、夏仲进、张柬白、侯五、周念庵、孟先汉等,也分别攻占滕县、邹县、峄县(今枣庄东南)等县城。
现在这些反叛军正向着漕运要道——夏镇进发。
一旦夏镇失守,他们下一步就会进攻曲阜、兖州等地。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会控制运河两岸,造成非常大的麻烦。
不过朝廷早有准备,在叛军刚刚起势的之时,大军就已经出动了。
此时这是一只万人的队伍,领队的是孙传庭。
在孙传庭的身旁两侧是曹文诏、卢象升和吴襄等人。
这支队伍是在济宁附近抽调的,组建也有一段时间了。
自从朱由校到了济宁之后,这些军队就被张维贤给接管了。负责统带这些军队的,基本上就是这几个人。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熟悉之后,虽然算不上是心腹的军队,也称不上如臂使指,但是勉强够用。
在卢象升的身边,刘贤缓缓的说道:“现在不应该增援夏镇吗?”
“毕竟夏镇乃是曹运要道,那里失守的话,肯定会造成曹运紧张,到时候会影响非常大。而我们现在去攻打巨野,似乎搞错了进攻的方向。”
卢象升看了一眼身边的刘贤,有些无奈的说道:“这没有办法,我们说这个不算。”
说完这句话,卢象升还偷偷看了一眼领队的孙传庭。
这个命令是孙传庭下的,具体知道情况的应该也只有孙传庭一个人而已。
“不是不去就夏镇,而是不能去救。”
张余这个时候走了过来,脸上带着笑容说道:“夏镇那个地方,恐怕这个时候已经撤了,应该已经被叛军给占领了。”



1...168169170171172...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