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这一次就是一个考验。如果陛下像以前一样只是对福王的惩处浮于表面,那就证明陛下没有这个大雄心和大魄力。想要荡平宇内,那也就不现实了。
在洛阳的这两年,陈奇瑜深切的体会到了藩王对地方的剥削和压迫。
这些皇族不事生产,每日里过着特别奢靡的生活,总想着搞风搞雨、娶女人生孩子、扩张田地、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敛财。
藩王们整日躲在王府里面,性格怪异嚣张,因为没有自由,所以整个人都变得有些神经,也没有事情可以做,研究的事情就变成了如何迫害人。
即便有一些藩王有智慧,所研究的也无非是修道炼丹、诗词书画,花费也甚多,平日里对地方的剥削一样很大。
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说什么都是空谈,百姓就不会有好日子过。所以陈奇瑜才会借着密奏的事情进行试探。
这件事情陈奇瑜没有和师爷李芳说,也不会和他说了。
驿站之中。
看着眼前的赵竹,听说他把所有的事情说了一遍,陈四海的眉头就是一皱。
这个陈奇瑜搞什么鬼,把见面地点约在了青楼?
要知道,官员是不能上青楼的,难道他想阴自己一把?
不像啊,如果自己被阴了一把,那他肯定也脱不了干系。何况密奏本身就是他上的,他能够躲到哪里去呢?
还是说,出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情况?
可是如果自己不去,那就是露怯。
看了一眼赵竹,陈四海面无表情的说道:“行了,我知道了,你下去吧。明天晚上我会准时赴约。”
“是,大人。”赵竹连忙答应了一声。
虽然赵竹觉得这两位大人之间似乎有什么事情,可是他也知道这不是自己能干涉的,有些时候知道的越少越好。
于是他毫不迟疑的转身走了出去。
夜晚,京师西苑之中。
朱由校坐在摇椅上,但地点已经不是他的凉亭之中了,而是张皇后的住处。
在朱由校的摇椅旁边,摆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茶水和点心。
在另外一侧则放了一张同款式的摇椅,坐着的自然就是张皇后。
事实上,朱由校此时有些尴尬。
因为张皇后正用她那双漂亮的眼睛看着他,而且神情颇为幽怨。
刚坑了张国纪的朱由校,心里面实在是有一些心虚。
“陛下,不如让我爹辞了内务府的差事吧?”张皇后看着朱由校,幽幽的说道。
张皇后很担心,今天白天父亲就已经来西苑了。
内务府那边发卖的如意豆很火爆,果然还是有很多人买。
虽然价格很贵,可是很多人都觉得值得。毕竟这是种子,而且高产,明年种下去之后,肯定会有一个好收成。到了那个时候肯定能卖一个好价钱。
而且种子这种东西,可以一代一代的种下去,所以即便贵一点也不亏,买的人还是很多。
但是这些人花钱买了,也不代表他们不抱怨高价。
父亲这两天都已经不太敢出门了,直接跑到西苑来找自己诉苦。
张皇后也就明白了一件事情,父亲又被坑了。
在宫里面这么长时间了,她也看清楚想明白了。
父亲之所以被这么任用,并不是陛下多么看重父亲,而就是想利用他国丈的身份,把父亲给做成了一个靶子。
就像之前父亲和自己说的一样,他的名声好像越来越差了。原本张皇后还有一些迟疑,现在她终于肯定了,有了陛下在后面做这些事情,父亲的名声要是能好就有鬼了。
朱由校看了一眼张皇后,有些无奈的说道:“可是朕没有合适的人。”
听得朱由校的话,张皇后默然。
沉默了片刻,她缓缓的说道:“那就让我父亲做着吧。他现在是大明的臣子,又是臣妾的父亲,有些东西是他们该担着的。只是希望将来有一天,陛下能够念着他们的功德,饶他们一命。”
说着,张皇后还站起了身子,直接跪到朱由校的面前,缓缓的说道:“妾身求陛下了。”
看到这一幕之后,朱由校直接站起了身子,轻轻地伸手搀扶起张皇后,就将她揽在了怀里面。
他轻声的说道:“宝珠放心,朕不会做那样的事情,他们都会好好的。”
事实上,张皇后的担心朱由校也明白。她担心自己最后卸磨杀驴,为了平复臣子们的怒气。牺牲了她的父亲。
所以她才会说那样的话,意思就是做事是应该的,为皇上背锅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希望能够留她父亲一命。
张皇后揽住了朱由校的腰,靠着他日渐宽阔的胸膛,轻声的说道:“陛下答应妾身了,妾身记着了。”
撒娇一样的语气,让朱由校的保护欲爆棚,伸手拉着张皇后往里面走,轻声的说道:“行,你记着吧,现在咱们做点重要的事情。”
站在一边的陈洪看到这一幕之后,伸手驱赶走了内侍和宫女。
他知道陛下不喜欢有人在身边伺候,轻手轻脚的把门关上之后,便站在门外安静的等着,以防里面有什么事情召唤。
第二天一早,朱由校起了一个大早。
原本昨天折腾了一晚上,今天应该睡到日上三竿的。可是不行,他今天有事情,要去上早朝。
事情发酵的差不多了,终究是要解决的。
陈洪在外面伺候了一晚上,整个人显得有些疲惫,所以今天就不是他跟着朱由校了,而是换成了魏忠贤。
在魏忠贤的伺候下,朱由校吃了早饭,完成了洗漱。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们便向着前面去了。
等到朱由校到这里的时候,大臣们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安静的等在大殿里面。
这一次不是大朝会,所以来的只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和通政司,其他的官员并没有到场,但是这就已经足够了。
“陛下驾到!”
听到魏忠贤在前面喊陛下驾到,朱由校便转身走了出去。
坐到龙椅上,在臣子们参拜之后,朱由校缓缓的抬起手说道:“诸位爱卿平身吧。”
等到所有人都站起来之后,朱由校缓缓的说道:“今日早朝,朕有一些事情要和诸位爱卿商量。”
听到这话之后,臣子们都是一愣。
原本陛下并不怎么上早朝,弹劾的题本一直都有,只不过陛下也不在意。今天上早朝就知道是有事情,只是没想到陛下如此。
事实上,无论是朱由校还是大臣们都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早朝,有些有名无实。
有些事情不适合在早朝上说,有些事情太大了早朝也说不完,所以基本上都是通过题本的形式送入宫里面的。
而六部和内阁的重要大臣若是有事,他们会通过进宫的形式来找陛下。
早朝就显得有一些鸡肋了,当然那是老祖宗的规矩,所以一直没有废。套用一句后世的话,小事大会,大事小会,基本上符合现在大明的情况。
不过看今天的这个架势,陛下似乎要说一点大事情了。
目光扫过所有的大臣,朱由校继续说道:“前些日子有洛阳知县陈奇瑜,上了一份题本,还通过通政司上了一份密奏,弹劾的是河南知府廖忠以及洛阳的福王相互勾结、欺压地方,侵吞百姓的土地。”
“这件事情在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上了题本。有人说要严惩福王,否则朝廷法度置于何地?密奏制度事于何地?”
“有人则说陈奇瑜越级上题本,应该治罪。”
“同时朕也听到了一些消息,说是陈奇瑜以此来胁迫帝王。有失为臣之道,应该予以严惩,罢官发配边疆。”
说到这里之后,朱由校便缓缓的停了下来。
事实上,这些消息和这些舆论全都是朱由校挑起来的,陈洪在这方面做的已经有一些成绩了,最近看来效果不错。
在舆论挑拨的差不多之后,自己就该出来表态了,这就是今天这个早朝的意义。
朱由校见众人没有说话。便继续说道:“为了这件事情,朕询问了通政司的赵秉忠。“
“赵爱卿和朕谈论了一番之后,朕明白了一件事。陈奇瑜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逼迫朕?”
“原因也很简单,藩王也好,皇亲国戚也罢,这些年在地方横行霸道,所做的不法之事很多,可是真正得到严惩的却不多。”
“地方官员上书弹劾之后,多数也是石沉大海。即便是朝廷有了处罚,也多是浮于表面,更多的是下旨审斥,这就让下面很多的官员吃了亏。”
“反正上了题本也没人管,何苦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长此以往,凉了天下官员的心。”
“同时各地的藩王和皇亲国戚,如此横行不法,朝廷却一直不管,让天下的百姓怎么看?”
“天下的百姓会觉得朕这个皇帝不合格。诸位爱卿以为然否?”说着,朱由校的目光扫向了他们。
这句话的意思就很简单了,你们站队的时候到了,乖乖的站到朕这边来,然后把朕的意志化作朝廷的意志,从上到下推行。
此时此刻,所有人的心中都震惊不已。
有些人不敢相信;有些人则是心中兴奋,比如徐光启他们。
陛下既然愿意对宗藩动手,这就说明陛下的大毅力和大气魄。
要知道,宗藩问题一直都是朝廷头疼的问题,大臣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皇帝一般都是避而不谈。
现在陛下这样做。当真是天下的幸事。同时他们想到了另外一个可能,那就是陛下已经对皇亲国戚动手了,那些勋贵和勋戚呢?他们再有横行不法的事情,陛下肯定不会再顾及他们。
这个时候刑部尚书黄克缵站了出来。大声的说道:“陛下英明。”
所有人这个时候也都反应了过来,直接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英明。”
等到所有人都行礼之后,朱由校这才点了点头,缓缓的说道:“诸位爱卿免礼吧。”
等到所有人都站起身子之后,朱由校才继续说道:“话虽如此,但是朕也不可能任由人诬告藩王和皇亲国戚,所以这已经命通政司彻查了。如果确有其事,绝不姑息,严惩不贷!”
“另外内阁拟旨,今后各级大小官员严禁题本和密奏一起上,这是在浪费国家的资源。驿卒不花钱吗?还是写题本的纸张不花钱?”
“无论是题本还是密奏,朕全都能够看得到。”
这倒不是说朱由校因为陈奇瑜的做法而生气,而是真的费钱。
驿站本来就已经很花钱了,如果一本题本要跑两次,那成本就翻倍了。大明朝这么大,每一次的题本和密奏这么多,那可是一大笔钱。
如果是需要花也就罢了,重复的事情做一遍,除了浪费成本之外没有任何用处,所以朱由校决定严厉禁止。
这个时候内阁首辅大学士韩爌站了出来,恭敬的说道:“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没有其他的事情就散朝吧。”朱由校站起身子,直接摆了摆手说道。
事实上,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校也懒得和他们废话。
在众臣的参拜声之中,朱由校转过屏风,走出了大殿,同时看着魏忠贤说道:“事情查清楚了吗?”
“回皇爷,已经查清楚了。”魏忠贤连忙说道。
朱由校提起的当然就是上一次的事情,那些人跑到西苑的门口跪谏,被魏忠贤带着人给打跑了,同时还抓了一些人进去。
朱由校就让魏忠贤去查他们,凡是有贪污腐败的,一律严惩不贷,把这些人全都抄家发配;没有贪污腐败的,直接罢官回家。
听到魏忠贤的回答,朱由校停住了脚步,沉着脸看着他,声音严肃的问道:“可有冤假错案,可有疏漏查错的?”
“皇爷放心,奴婢再三核查,绝对没有疏漏。”魏忠贤连忙说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如此最好。如果你做了诬陷之事,或者有了什么疏漏,朕不会宽恕你,所以最好没有。”
魏忠贤连忙再次保证道:“奴婢以项上人头担保,绝对没有疏漏。”
魏忠贤之所以敢这么担保,是因为那些贪污的全都被他给查出来了;查不出来的,他也没敢去诬陷。
说白了就是有漏网之鱼,但是绝对没冤枉的。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258章 奢崇明造反了!
朱由校点了点头,脸上微微露出些赞许之意,语气平和的说道:“那就把这件事情尽快办好吧,不要有什么纰漏。”
“是,皇爷。”魏忠贤躬身连忙答应了一声。
朱由校轻轻的摆了摆手。
魏忠贤很识趣的说道:“皇爷好生歇息着。”
说完,他就退了出去。
朱由校刚舒了一口气,就看见陈洪从外面脚步匆匆的走了进来。
陈洪的神色有一些急切,额头上挂满了汗珠。显然是出事了,这事还挺大。
朱由校没有说什么,静静的等着他到来。
来到朱由校的面前,陈洪语气有一些急切的说道:“皇爷,四川巡抚朱夔元上了题本,永宁宣抚司奢崇明造反了!”
说着,陈洪将手中的题本呈递到了朱由校的面前。
朱由校不动声色的伸手将题本拿了过来,缓缓的展开。
这件事情终究还是爆发了。
事实上,朱由校对此早有预料,只不过有一些鞭长莫及。
自己一直在忙辽东的事情,在忙着整理朝中的事情,云南四川对自己来说实在是太远了。
即便是早些时候自己想要调兵遣将,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兵可以调,只能是就近调,恐怕结果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现在奢崇明他们的实力强大,自己若是想要灭了他们,单单以大明南方军方的实力,难度很大。
这一点朱由校心里面很清楚,所以一直没动西南。另外还有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自己在等着这次的奢崇明造反做一些事情。
伸手将题本递还给了陈洪,朱由校面无表情的说道:“召集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议事吧。”
“是,皇爷。”皇爷的态度给陈洪打了一计强心剂,陈洪瞬间就觉得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有了着落处,连忙恭敬的答应了一声,便跑去召众人了。
朱由校没有在这里过多的停留,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宫殿。
很快,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就到了。
一路上他们自然已经了解了事情的经过,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严肃,同时也非常的不好看。
土司造反,在大明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只不过这一次卡在新皇登基不久,他们也刚刚掌权,所以让他们觉得面子上有一些挂不住。
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此次奢崇明造反无非是地方的土司叛乱,派人平定了也就是了。
朱由校很清楚,无论是现在的奢崇明,还是辽东的事情,都不太被朝中的大臣们看在眼里,尤其是现在辽阳和沈阳被低估的情况下。
等到所有人都进来之后,朱由校缓缓的扫过众人,说道:“事情,想必诸位爱卿都知道了。孙爱卿,你来说一说事情的经过吧。”
“是,陛下。”孙承宗连忙站出来答应了一声。
他是兵部尚书,这件事情也的确应该归他管。
向前走了一步,孙承宗说道:“四川巡抚朱夔元在题本上写的很清楚,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造反了。他杀害了当地的官员,现在正在兵围重庆。”
朱由校点了点头。
事实上,这就是蝴蝶效应。辽东没有那么惨,朝廷就没有调动云南的官兵去辽东支援,所以有些事情就没发生。
如果按照原本历史上的进程,朝廷从云南四川调兵,导致当地的防御空虚。
这让奢崇明看到了机会,自请调马、步兵两万援辽,派遣其婿樊龙、部党张彤等领兵至重庆。
九月十七日,奢崇明起兵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军政官员二十余人,发动叛乱,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今属贵州省),建国号“大梁“。
可是在这一世,朝廷没有调遣云南四川的人马,奢崇明没有机会派人援辽,也就没有理由派人马去重庆,更没有机会杀死重庆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员。
因此也没有理由让奢崇明有机会占领重庆,然后四下出击。
原本朱由校抱着一个侥幸的心理,以为奢崇明没了派人援辽这个机会,可能他就暂时不会造反。
可是事实证明自己猜错了,奢崇明还是造反了。
只不过奢崇明这一次没有办法直接占领重庆,而是率军围困重庆,准备把重庆给打下来。
只不过边境的军队还是很孱弱,人手也不足。这是朝廷需要解决的事情,同时也是朱由校在等待的机会。
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朱由校说道:“西南不能乱,诸位爱卿有何建议?”
众人互相看了一眼,最后目光落到了孙承宗的脸上。
这一世的局势比前世好太多了,因为朝廷没有从西南抽调人马,不会出现偌大的成都城只有两千守军的情况;重庆也囤积了重兵,四川巡抚的手上不至于没有人可用。
几个人的目光都落到了孙承宗的脸上,他是内阁大学士,同时也是兵部尚书,这件事情自然应该由他来发表意见。
朱由校的目光也落在了孙承宗的脸上,想看看他的意思。
孙承宗向前走了一步,恭敬的说道:“陛下,臣以为着四川巡抚朱夔元就近调遣人马平叛即可。如果四川人马不够,可以从云南广西调人马;如果还是不够,可以就近调遣湖广的人马,或者直接从南京发兵。”
孙承宗的办法可以说是很稳妥,同时也代表了他的态度,那就是根本没把奢崇明的叛乱放在眼里。
事实上,从大明朝建立以来,危险永远来自北方;西南即便再闹腾,也翻不起什么太大的浪花来。
对于朝廷上下来说,一个巡抚应付西南叛军他们足够用了,根本不需要花费朝廷太多的精力。这也是其他人的看法。
朱由校有些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大明朝就是这样的烂摊子。
不过自己也早就预料了,现在就差内部农民起义了。
再有人在内部造反,大明朝就是南北极不安定,中间还有人造反起义。
“西南之地,是时候该收拾一下了。”朱由校缓缓的说道。
几个大学士都是一愣,同时也明白了皇帝的态度。
显然皇帝对西南人的造反很不满意,这是要彻彻底底的收拾一番。看来孙承宗的意见被否定了。
徐光启向前走了一步,缓缓的说道:“陛下,如此,臣以为当派遣朝廷大员奔赴西南,设立西南总督,好好的收拾一番。”
西南总督,总督三省军政。
广西、云南、四川,三省军政大权全部系于一身。
这样的职位,朝廷从来不会轻易设置,但是只要设置了就代表着有大动作。
朱由校看了一眼徐光启,赞赏的点了点头。
这就是自己的想法,西南一定要好好的收拾一下了。
之所以之前没有管奢崇明,一方面是觉得没有了辽东援兵的借口,他闹腾不起太大来,或许他可能就不闹腾了。
自己总不能在奢崇明没有造反之前,就把周围的军队调过去吧?
如果奢崇明不造反呢,那么这些兵马怎么办?
要知道,调兵可是需要花钱的。
现在奢崇明造反了,正好给自己一个理由。
要知道,在奢安之乱之后,还有沙普之乱,证明大明对西南的统治已经彻底出了问题。
不挖根子,没有办法一劳永逸。
自己如果想要尽全力的对付北方,应对即将到来的农民军起义,西南必须要安稳。
历史上“奢安之乱“和后来的“沙普之乱“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不仅震撼了当时的西南各省,牵制了蜀、楚、黔、滇诸省的军事、经济力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明王朝对后金的防御能力。
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减缓明朝廷对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压力,使明朝廷处于三线作战腹背受敌,使得朝廷的人员和钱财调动全部都出了问题。
在朱由校的计划里面,如果奢崇明不造反的话,那自己就维持现状,全力应付北方;在北方弄完之后,西南之地不过是挥挥手的事情。
如果奢崇明造反了,那么就先稳定住北方的局面,彻底把西南给解决掉。
如今,奢崇明真的造反了,朱由校也有了理由,可以彻彻底底的对西南来一次大清洗。
所以徐光启设立西南总督的提议,得到了朱由校的赞同。
“可有合适的人选?”朱由校看着众人说道。
这个人自然要懂兵事,同时威望也要足够高,最关键的他要能办事,不拖拖拉拉。所以这个人选也不好挑,朱由校希望他们给自己一个建议。
“陛下,臣举荐辽东巡抚王象乾。”孙承宗这个时候说道。
王象乾?
孙承宗举荐的这个人选倒是没有出乎朱由校的预料,的确是资格老威望重,同时能力也强,派他去西南的话肯定是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可是朱由校不想派王象乾去,想把他留在辽东。
要知道,现在辽东之所以能够稳定,是因为上下政策的和谐统一,没有人争执。
辽东巡抚王象乾、广宁巡抚王在晋,加上辽东经略熊廷弼,三个人的策略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安心发展,稳步固守,加固城市;守住、不出击、不打。什么时候能够积蓄力量能够一举歼灭建奴,什么时候再出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