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这话听了怎么可能不尴尬?
朱由校倒是没有生气,反而在预料之中。赵秉忠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要是不这么直白的说实话,自己还真就不敢用他。
于是朱由校问道:“那依爱卿之见,该如何行事?”
“臣以为,当在通政司下设一个衙门,如有地方臣子密奏贪腐之事,便由此衙门派人去调查;核查清楚之后,再回京参奏,同时将人犯逮捕进京,进行审问。”
“谁来审问?”朱由校看着赵秉忠问道。
“臣以为应该交给大理寺。”赵秉忠面无表情的说道。
这倒不是他拍朱由校的马屁,或者他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而是他的心里真是这么想的。
赵秉忠继续说道:“通政司负责调查,大理寺负责审问;至于刑部和都察院,负责监督和解释大明律。”
“臣以为如此,方能够多方制衡,减少冤假错案。毕竟监察,是要让清者更清,严惩贪污官员。”
朱由校看了一眼赵秉忠,心中有一些感叹。
谁说大明朝没有人才,这就是一个人才!
这想法多超前?
这做法多么合适?
“此法一出,爱卿怕是要成众矢之的了。”朱由校笑着说道。
首先,这会让官员们恐慌,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被告一状,而且调查你都是暗中调查的,还是在一个独立的衙门,你想伸手都伸不进去。
这样,官员怎么会不害怕?怎么会不心慌?
在害怕心慌之后,他们自然就是要拿掉这个制度,攻击领导人就是最合适的做法。
干掉赵秉忠,就能够解决很大的问题。
解决不了问题,就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在什么时代都通用。
另外赵秉忠的做法,也是在抢很多人的权利。首先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对于赵秉忠的这种行为肯定都不会喜欢,这不是赤裸裸的往自己的手里面揽权力吗?
而且他拦走的权力还都是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的权力,同样也会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甚至此政策通过之后,通政司甚至成了其他衙门干涉不到的地方,甚至连内阁都没有办法干涉。
毕竟密奏是不送内阁的,直接送御前,所以通政司他们也变相夺了内阁的权力。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赵秉忠自然就会成为出头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日子怕是不好过。
官场上的人看赵秉忠不顺眼,会远离他、弹劾他。
除此之外,赵秉忠的名声也会一落千丈,酷吏、佞臣,这样的帽子会一顶顶的戴在他的头上,而且一时半会还摘不下去,甚至会被写到历史上,会被无数人编排。
听了朱由校的话,赵秉忠的脸色倒是没有丝毫的变化。
事实上,在赵秉忠做这件事情之前,这些事情他就已经想到了,心里面也做好了准备。如果不是如此的话,他根本就不会来提这个意见。
而且赵秉忠也知道,干这个事情以后,也是在和东厂和锦衣卫抢权力。
这两个衙门可不好惹,尤其是东厂那些太监,搞不好就会在陛下面前弹劾自己。
赵秉忠之所以这么干,一方面是因为他愿意这么干,为了大明、为了天下、为了一展自己心中的抱负。
即便最后落不下什么好的下场,赵秉忠也愿意干。为官者,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愿意这么做。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赵秉忠相信陛下。他相信陛下是圣明之君,知道这么做的好处,也会帮助和保护自己,所以他愿意试一试。
“臣为了陛下,为了大明,不惧生死,不惜名声!”赵秉忠躬身说道。
朱由校看着赵秉忠,轻轻的点了点头,同时心里面也有一些骄傲。
看到没?
看到没?
把东林党那些人扫掉之后,朝堂上就出现了敢做事的人!
这些人从赵秉忠开始,就是自己以后兴盛大明的根基!
朱由校按下心中的激荡,直接说道:“朕准了。这个衙门,朕也准许你成立。你回去写一个章程,人员如何调配?需要多少银子?全都上报上来,到时候朕会批下去。”
“另外你们可以开始着手密奏的事情了,各地的驿站安排好人手,不要出什么纰漏,一定要行事稳妥,切记不可求快。”
赵秉忠听到陛下准了此事,心头高兴不已,连忙躬身说道:“陛下放心,臣明白。”
“另外,臣想去吏部那边,看一看他们有多少人在排官,从这些人里面选一些人出来,让他们进入新的衙门。”
闻言,朱由校看了一眼赵秉忠,赞同地点了点头说道:“此事会让吏部那边配合你,你放心的去就行了,回头朕会交代给吏部。”
“臣谢陛下,赵秉忠连忙躬身说道,同时心里边也颇感安慰,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陛下愿意支持自己。
朱由校当然愿意支持赵秉忠。
赵秉忠要去吏部那边选官的做法,朱由校也能够理解。说白了就是不用朝廷上的官员,要选新人。
至于说在吏部排官,这个也算是大明朝的一个现象。
并不是说你考上了举人、考上了进士,你就真的有机会直接被任命为官员,除非你考得比较好,比较靠前。
如果你考到三甲去,那你就去吏部排官吧。
毕竟大明朝的官位就这么多,好的职位自然是有人抢的,但是不好的职位也有人抢。从七品到一品的官帽子,只要出了空缺,就会有人蜂拥而上。
现在的情况就是官位少,想做官的人多,所以就是能排着。一个萝卜一个坑,排官就只能等某些萝卜告老还乡或者被下狱。
这个时候有人有钱的就活动一下,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吏部的文选司是非常肥厚的衙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收到无数的好处。
很多人排几年都排不上,这一次赵秉忠要去选的,估计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心里憋屈,对现行的官员很不满,所以他们去到通政司之后,对于调查这种事情,肯定充满激情。
朱由校也不得不感叹,这个赵秉忠真的是一个人才,这样的想法他都能够想得到,果然看事情的角度很不一般。
“行了,回去好好做吧!”朱由校摆了摆手,笑着说道。
赵秉忠连忙躬身:“臣告退。”
见朱由校点头之后,赵秉忠便躬着身子退了出去。
等到赵秉忠走了之后,朱由校惬意的靠着椅子上,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还真是期待呀,真的想看看赵秉忠能做到什么程度。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249章 解决温饱才能谈工商业
西苑是安稳的,同时也是安逸而祥和的。
在这里待着真的很舒服,就是显得有一些懒散,不过这样也挺好。
但是外面的朝堂就不是如此了,可以说是纷纷扰扰。
东厂这一段时间都在抓人,所有人都知道是上一次文人们在西苑门口闹事的结果。
魏忠贤威风凛凛,一副要把事情闹大的架势。
朝廷的密奏制度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通政司的赵秉忠已经去挑人了,又是一顿乱。
有人想把自己的人塞进去,有人则是在担惊害怕。
对赵秉忠的攻击也逐渐多了起来,只不过都没什么太大的用处,无论是内阁,还是皇宫里面,都没有什么反应,似乎对赵秉忠的作为视而不见。
除此之外,内阁之中也在酝酿着风暴。
以韩爌为首的四位内阁大学士的题本终于爆了出来,他们要对大明朝进行改革。
革新的话题出来之后,瞬间就占领了舆论的主流,其他的舆论根本就没有办法和它竞争。
革新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所有人听到这两个字的反应都不一样。
有的人赞成,有的人兴奋,因为革新代表着机会;有的人畏惧和害怕,因为这会触犯到自己的利益;更有的人则是觉得天下动乱又来了。
有的人则是想起了张居正,想到朝廷对张居正的平反,瞬间就有了联想。
于是整个朝堂之上都乱了起来,大家都在忙着站队。
有的时候不是人家逼你站队,而是你必须要这么做。你要是不这么做的话,就没有你的位置了。
在外面闹腾得纷纷扰扰的时候,朱由校还在关心着自己的事情。
朱由校要去一趟皇庄,因为今天是挖土豆的日子,对此朱由校可是期待了很久。
有了土豆之后,很多事情就好办了,正所谓兜里有粮心不慌。
土豆的产量高,生长期短,对土地的要求低,是非常好的抗饥荒粮食。
要知道现在的地球是冰川期,天气会越来越冷,地质灾害会越来越多,生长期长的作物肯定不会有太好的收成,抗天灾能力也弱。
不像土豆这种东西,什么地方都能种,生长期也足够短,产量也足够高,能够养活人,在这个时代这就是制胜的法宝。
因为要去皇庄,也没有什么人要接见,所以朱由校今天穿了便装。
汇合了徐光启之后,一行人就向皇庄而去。
今天的徐光启也没有穿官服,为了配合朱由校,打扮得像一个老学究一样。
一行人来到皇庄的时候,这里早就已经有人在等着了。户部侍郎李之藻在大门口恭候着,这是徐光启的心腹。
皇庄这边的事情足够大,所以徐光启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了心腹来做,李之藻自然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臣李之藻,参见陛下。”见到朱由校之后,李之藻连忙躬身行礼。
“行了,免礼吧!”朱由校笑着摆了摆手,对李之藻说道:“带着朕去看看吧。今天朕到这里来可就是看这些东西的,看看能不能有高产量。”
“是,陛下。”李之藻连忙答应了一声,然后转身在前面带路。
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田地的旁边。
放眼看过去,全都是成熟了的土豆,土豆秧已经有些发黄,这是真的长好了。
朱由校也并不觉得新奇,因为他在后世见得多了。不过此时他心里还是有一些激动的,这就是大明的希望啊!
说其他的都没有什么大用,这才是最关键的东西。朱由校说道:“行了,让人动手吧。”
“是,陛下。”李之藻答应了一声之后,便去招呼人了。
起土豆,朱由校还是很熟悉的,所以看到他们的操作点了点头。
这些人还算是很专业,前面的人直接拔出土豆秧,后面的人则是用镐在刨。
刨的时候要小心翼翼,不然一搞头下去,土豆会被劈成两半。
朱由校知道得很清楚,凡是刨破了或者是碰掉皮的土豆,存储起来要很难;完好的土豆才能放很长时间。
这些人做得很不错。
土豆被挖出来之后,不少人跟在后面捡。他们把土豆装到竹编制的筐中,装满了就抬到旁边放在那里。
然后有专业的人员在那里称重,想要看看亩产有多高。
朱由校走过去,伸手拿起一个拳头大小的土豆,满意地点了点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干活的人比较多,很快一亩地的土豆就被起了出来,然后那边也称完重了。
李之藻拿着结果兴奋地走了过来。
对于结果,朱由校也很期待。要知道,在后世,土豆可是出了名的高产。
土豆的正常亩产量在3000-5000斤左右,若是选用优质品种的土豆种植,再加上后期精心管理,一般亩产量可高达8000斤左右。
当然了,朱由校也知道,这个结果在大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李之藻兴奋的说道:“陛下,亩产一千六百五十二斤。”
闻言,朱由校也兴奋了起来。这个产量已经超乎他的预料了。
要知道,大明朝的一斤是十六两,相当于后世的一斤半。粗略的估算了一下,这一亩地的土豆产量相当于后世的2600斤左右。
这是什么意思?
这代表着一亩地能够产2600斤的粮食。
要知道现在的大明朝一亩上好的水浇地,产稻谷也就是后世的三四百斤左右。
如今这是翻了五六倍的产量,而且不用脱壳,拿来就能吃。
虽然皇庄的土地比较肥沃,加上这里的照料比较精心,能够达到这么高的产量。外面或许做不到这么高的产量,但是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够有1500斤以上,或者是2000斤左右,那就足够了。
这样的产量就能够额外养活很多人了,让整个大明度过这个灾年。
想到这里,朱由校怎么可能不激动?
他大笑着说道:“做的好,做的真好!你们有赏赐,所有人都有赏赐!”
说着,朱由校转头对身边的徐光启说道:“回头你把功劳报上来。”
“是,陛下。”徐光启连忙答应了一声。
他的心里面也是很高兴的,这件事情做成了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
趁着朱由校高兴,徐光启又说道:“陛下,那边还有其他的东西,要不要去看看?”
朱由校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那好,我去看看。”
要知道这里是皇庄的试验田,种植的可不光是土豆,还有番薯,也有其他的一些新鲜物种,还有蔬菜,这些都是好东西。
只不过番薯现在还不行,没有土豆这么好的产量。
不过朱由校溜达了一圈之后,还是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才是根本,只有解决了温饱和问题,丰富了粮食产量,才能够谈工商业。
否则一个国家的粮食都不够吃,做什么都是空中楼阁。
只有有了足够多的粮食之后,才能够脱离农耕经济,才能够使得土地的价钱降下来,使得土地不是主要的生产资料。这一点朱由校懂。
参观了大概一上午,朱由校便回西苑了。
当然走的时候也不是空着手的,朱由校带了两大筐土豆回去,同时让陈洪准备车往宫里拉。一方面是为了宫里面吃,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推广。
朱由校回到西苑之后,直接去了张皇后那里。
陈洪则是让人去做土豆了。
至于怎样的做法,厨子们会自己研究。
朱由校交代过要炒土豆丝,还要做土豆滑鸡块,晚上要盖饭吃。
见到自家陛下一脸高兴的回来,张皇后的脸上也带上了笑容,直接迎了上去,俏生生的笑道:“看陛下如此高兴,可是有什么好事情?”
“当然有好事情。”朱由校笑着说道,同时伸手拉住了张皇后。
拉着张皇后坐下之后,朱由校笑着说道:“今日朕去了皇庄,徐光启把事情给做成了。皇庄那边的事情让朕高兴!”
说着,朱由校就把皇庄那边试种的事情和张皇后说了。
张皇后的脸上也全都是兴奋的神色,一脸不敢置信的说道:“能够产这么多粮食吗?那以后天下就没有人饿肚子了,真的好!”
朱由校也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朕也想着尽快把土豆推广出去。京城周边的土地先种上,让那些勋贵和勋戚们种。”
“正好宝珠要过生了,朕准备在宫中大宴群臣,为皇后庆生。另外后宫里面,宝珠可以召见一些臣子们的妻室。至于吃的东西,那就只能吃土豆了。”
张皇后脸上露出了笑容,有些娇羞的说道:“陛下,如此怕是不妥当吧?给臣妾庆生,这动静就大了一些,何况妾身还年轻,怕惹人非议。”
“谁敢?”朱由校霸气的说道:“宝珠秀外慧中,这是你应得的,安心的受着。”
见陛下态度坚决,张皇后也就没有再说什么。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宴,朱由校还是很期待的。只要消息能够传出去,他应该能大赚一笔。
朱由校准备把土豆的种卖贵一点,从臣子们和勋贵勋戚手中捞一把。
这个是高产粮食的种,便宜卖了自己都不好意思。赐给臣子们一些就行了,剩下的就让内务府去发卖,那价格肯定就不会低了。
而且种子这种东西,以后可以自个儿培植,就是一次性的买卖,但应该也够自己捞一把狠的。
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陛下要为皇后庆生,准备在宫中大宴群臣。
消息传出去之后,有人上书反对,当然了,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都不说话,所有人都知道陛下对皇后的宠爱,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搞事情,肯定会被陛下记住的。
要知道,大明朝也不是没出过爱皇后的皇帝。
大明朝的弘治皇帝,对当时他的张皇后喜爱得不行,这也是大明朝唯一一个只有一个皇后的皇帝,那可真是一夫一妻,根本就没有其他的女人。
所以臣子们对于当今陛下宠爱张皇后之事,还是很淡定的,至少没有像成化皇帝一样宠爱万贵妃那么大年纪的女人。
如此一来,朝中的事情就少不少,臣子们也是乐见的。
在京城纷纷扰扰的时候,远在河南的一个知县,此时正准备干一票大的。
要知道朝廷的消息传到河南用不了太久,之前朝堂上纷纷扰扰,河南这边没有受什么太大的影响,毕竟距离比较远,也影响不到这里。
不过消息还都是传了过来,所有人都知道京城现在乱,陛下杀了不少人,推崇荀子,似乎闹得沸沸扬扬的。
消息传过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时之间也难以分辨。不过地方官掺和不到京城里面的事情,这也是常态,更何况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县?
不过,当有一个消息传来之后,这个知县就激动了起来。
这个消息就是朝廷要开放密奏制度,朝廷的官员可以写密奏直达御前。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这个知县就一直在关注着这件事情。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要告状。
这个知县要告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顶头上司河南府的知府廖忠。他要弹劾廖忠搜刮地皮、勒索富户、摊派加征。
在他看来,廖忠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贪官污吏。只不过之前他没有能力告,这一次他有能力了。
“大人。”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从外面走了进来,看起来有一些清瘦,穿着一身师爷服的衣服。
最吸引人的是他有一个特别大的蒜头鼻子,正是县衙的师爷李芳。
“京师有消息传来过来。”李芳来到厅前,微微躬身说道:“京师那边已经正式开始动作了起来,通政司已经开始挑人了,据说是要成立一个新衙门。”
“凡是有官员上密奏,全都会由这个新衙门核实调查;一旦证据确凿之后,他们就会下来抓人。”
“这个衙门不附六部,甚至不经内阁,直接可以向陛下臣奏,据说很快就会成立起来。”
听到这话之后,知县猛的站了起来,大笑着说道:“好好好,真的是太好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来到洛阳这么长时间了,我陈奇瑜终于能够替洛阳的百姓出一口恶气了!”
李芳有些担心的看着陈奇瑜,略微有些迟疑的说道:“大人,衙门初立,不知前景。是不是再等一等?”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250章 大明第一猛人陈奇瑜
陈奇瑜抬起头,看着自己的师爷李芳,说道:“那就说说看吧,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大人,密奏制度之事朝中刚刚有响动,这件事情是锦衣卫的骆思恭提出来的,朝中的反对之声一直很大。”
“现在密奏制度虽然做成了,放到通政司去,但是这种反对的声音一直都有。这事能不能做得长久,谁也不知道。”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这个时候战队并不是一个太好的选择。何况这件事情刚出来,谁带头的话,自然就会被人给记住。”
“以下告上,本来就是官场大忌,何况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来如果消息传出去的话,官场之上恐怕没有大人的存身之地了。”
李芳脸上带着浓浓的担忧,看着陈奇瑜说道:“所以还是等一等吧。”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没有哪个上官喜欢被自己的下属告状。
所以只要出现这种情况,或者做过这种行为的人,那么基本上非常可能会一直被排挤,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众人排挤的对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很难继续在官场上混下去了。何况枪打出头鸟,事情刚出来你就这么干,会被人诟病的。
李芳这么说也是为了陈奇瑜的官途,想让他等一等。如果真这么干的人多了,混杂在里面,也就不会让人记着了。
至于会不会有人这么干,一点都不难猜,肯定会有人这么干。对于下级的官员来说,能往上爬比什么都重要。
告密不告密的,有的人在乎,有的人不在乎。踩着别人的上位,在很多人看来很正常。至于被官场排挤,他们就更不在乎了。
看了一眼李芳,陈奇瑜笑着说道:“你说的我都懂,而且你说的其中一条我特别赞同,那就是这一件事情不一定能够持续多久,很可能很快就会被废除了。也恰恰因为如此,所以我要尽快,时不我待呀!”
听到这句话之后,李芳的脸上露出了苦笑,有些无奈的说道:“原本我以为进入官场两年之后,大人便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谁想到还是丝毫都没有变。”
陈奇瑜面带歉意的笑了笑,“如果这次能做成,那么这个官我还能继续做下去;如果做不成,那么我正好回家。让我在官场上憋憋屈屈、蝇营狗苟,我做不到。只是怕是要为难你了,以后可能都没办法再做师爷了。”
1...105106107108109...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