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所以朱由校的作为看似是在收买人心,实际上是发自内心的希望他们好。
听了朱由校的话之后,徐光启都激动了起来。他直接跪在了地上,口中大声的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徐光启的呼喊声,他身后的人也全都跪了下来,口中高声的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知道他们的喊声是发自内心的。
等他们喊过之后,朱由校再一次把徐光启和毕懋康搀扶了起来。
等到众人站起来之后,朱由校继续说道:“你们的心朕知道,可是以后不许这样做了。”
“该做研究的时候做研究,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现在研究已经没有那么紧要了,所以你们可以放松一下。”
“另外还有一点,朕会安排你们家人进京,让你们能够团聚,休息的时候可以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你们家人在京的一切安排,无论是吃还是住,朕全都会安排好。”
刚才的鸡汤说完了,现在就轮到说好处了,于是朱由校就提出了这个好处。
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安抚人心。当然了,保密工作也要做好,这个在这里就不要提了。
目光扫过众人之后,朱由校继续说道:“这一次你们研发有功。每个人赏白银五十两,以后所有人的俸禄翻倍。好好干吧!”
“至于你们的官职,等朕看过东西之后,再论功行赏。”
听到这个话之后,所有人都更激动了,脸上的笑容也更灿烂了。
朱由校笑着说道:“现在带着朕去看看你们的研究结果吧。”
众人兴奋地答应了一声,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朱由校向里面去了。
此时此刻他们是真心实意的,他们想陪在朱由校的身边,想听到朱由校对他们的夸奖,想听到朱由校对他们的认同。
消息很快就扩散了出去,于是整个百工院之中,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一行人走进展示厅里面。
这里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很多东西都已经在一块空地上摆好了。
毕懋康笑着陪在朱由校的身边。他现在身心愉悦。虽然还是有一些劳累,但是精神上却很兴奋。
他带着朱由校走到一排燧发枪的面前,说道:“陛下,这是第一代燧发枪的原型,还很粗浅,膛线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另外关于陛下说的特殊子弹,也还没有研制成功。”
朱由校说的特殊子弹,当然就是米尼弹。只不过在这一世自然不用叫这样的名字,因为新的名字,朱由校还没想好。
“虽然已经有了定型的燧发枪,但是臣以为并不应该量产。”毕懋康在一边说道:“臣觉得还有继续研究的空间。”
“等到膛线和特殊子弹解决了之后,或许才是量产的最佳时机。”
朱由校看了一眼毕懋康,当然知道他的话的意思。
带膛线的燧发枪,基本上已经是前装枪的巅峰了。
下一个巅峰就是发射金属蛋壳的后装枪,初级版本就是德莱赛步枪,型号是m1841。
如果有了那种步枪,会发生什么?
朱由校都不敢想了,不过那一定会是美好的景象。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247章 鸟枪换大炮
想法虽然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不允许的。
在大炮都没有搞出膛线之前,寄希望于给枪搞膛线。基本上就是在痴人说梦。
至于毕懋康说的时机成熟了,朱由校也很想等。
可是朱由校却知道,自己没有办法等,也等不起。接下来的大明肯定会很乱,可以说是四处烽烟四起。
熊廷弼在辽东能坚持多久,根本就是一个未知数。虽然到现在都没有出问题,这让自己很欣慰。
但是辽东那边大大小小的战报一直都有,只能说是勉强稳住了局势,想要彻底的站稳脚跟,或者说是反攻的话,基本上不太现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器研发和军队建造绝对排在第一位。
自己不能够等,需要快速的生产,快速的装配。虽然知道什么东西最好,但是总不能等到最好的出来再制造吧?
等到那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所以朱由校很清楚,毕懋康的建议就只能是建议。
自己不但需要生产,而且还需要大规模的生产、大规模的列装。至少戚金的部队,自己要保证他们全部换装燧发枪。
于是朱由校说道:“就按照这个原型生产吧。你的研究也继续,什么时候研制成功了,什么时候生产新的,到时候淘汰旧有的。”
朱由校见健毕懋康还要说什么,缓缓的说道:“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毕懋康就没有再说什么了。他知道可以提建议,但是永远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做主的是谁。
徐光启看了一眼毕懋康,有一些无奈。
他觉得自己这个徒弟的政治敏感度不够,倒不是说这徒弟给陛下的建议怎样。
这个建议是好的,但是毕懋康根本没有想到大明现在的情况,考虑情况没有从全局出发。
如果毕懋康一辈子待在百工院,这或许也不是什么问题。
原本自己还挺看好毕懋康,想让他以后从百工院走出去去做一番事业,可是现在看来还是算了。
没有大局观,对于一个朝中高官来说是要命的缺点。
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新装备必须要尽快装配。无论是辽东还是朝中,全都需要,不然徐光启也不会坚持练新军了。
朝廷现在没有可用的军队,需要尽快成型一支军队。这一点毕懋康没看出来,这就是很大的缺点。
朱由校没有去深想,也没打算让毕懋康去做其他的事情,只要毕懋康能够把百工院打理好,他的功劳就已经足够大了。
“放几枪试试看。”朱由校笑着说道:“让朕看看威力。”
“是,陛下。”毕懋康答应了一声,然后对不远处的人招招手。
几个人快速的走了上来,他们开始快速的装填子弹,然后朝着不远处的靶子开枪。
燧发枪最大的优点,是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
其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
在射击的过程之中,朱由校就已经看出了优点。
燧发枪的射速比原来的火铳要快很多,熟练的射手每分钟能够射3~5发。最关键的一点。它能够不受到天气的影响,雨天也能够正常使用。
当然了,大明朝的火铳也没有那么垃圾,最重要的是制造的垃圾。
火铳成品率低,耗费大,而且故障率高,这些全都是人的问题。很多边军士兵在使用火铳的时候会发生炸膛的情况,兵部生产出来的火铳,没打仗的先把自己人炸死了。
但是在百工院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标准的制造工艺,精益求精的制造方式,严苛的监管制度,全都保证了百工坊出品的必是精品。
这一点从辽东送回来的报告就知道了,那边的使用效果非常好。
熊廷弼已经不止一次上题本,希望自己能够给他再拨付一些百工院的火铳。只不过上一次制造的那种天启一式火神枪全都是试验品,朱由校根本就没搭理他
在现在这个时候,再大规模生产那样的火铳,简直就是49年入国军。
火焰的硝烟消散之后,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转头说道:“让朕试试看。”
这话一出来之后,直接就把毕懋康给吓了一跳。
他可没有这个胆子敢让陛下尝试,于是将求救的目光投向了徐光启。
一边的徐光启向前走了一步,说道:“陛下,火器毕竟有危险,还是不要试了吧?”
“快装填。”朱由校笑着说道:“朕相信你们。”
这话一出来之后,自然就不能够再拒绝了,于是毕懋康拿过一支燧发枪,亲自将火药和弹丸装了进去,然后递给了朱由校。
朱由校将燧发枪拿了过来,做了一个三点瞄准的姿势,随后抠动了扳机。
砰的一声之后,朱由校身子一晃。
没想到后座力还挺大,即便自己早有准备,还被震了一下。
至于子弹,肯定不会打到朱由校瞄准的地方。没有膛线的枪,根本不可能做到指哪打哪,瞄准只是笑话。
滑膛枪根本就不存在瞄准的问题,因为瞄准了也没用,所以需要火力覆盖、大规模的装配,然后就是方阵,一排一排的排枪。
朱由校笑着将手中的燧发枪递给了毕懋康,说道:“收起来吧,东西很不错,你们干得很好,朕回头让人论功行赏。”
“臣谢陛下。”毕懋康连忙说道。
“把你们刻画了膛线的火炮拉上来试试,让朕看看。”朱由校又笑着说道。
这是朱由校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一旦有了刻画膛线的火炮,那就代表着炮弹能够非常快速的发射出去。而且能够非常准确的集中目标。
能够瞄准的炮弹,威力自然大很多。
当然了,滑膛炮也能瞄准。后世的迫击炮依旧是滑膛炮,但是需要带有尾翼的炮弹才能够准确的命中目标,才能够计算炮弹的落点。
朱由校自然把这个也告诉了毕懋康,他们也在研究。不过这个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因为必须是在炮弹里面装火药落地之后爆炸。
虽然大明也有能够落地之后爆炸的炮弹,但是绝对没法满足迫击炮的要求,所以要重新开始研究,一时之间还没有什么进展。
进展比较大的,其实是火炮的膛线。当然了,大明的科技工作者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他们就研究出了新的火龙出水。
他们采用了朱由校提出来的想法,弄了一个二级发射。
前面装了大量的火药,里面掺杂了不少的瓷器和钢铁的碎片,用来增加杀伤力,甚至还有铁珠,后面采用了尾翼来固定飞行,用一个发射架进行发射。
这个东西,朱由校怎么看都像是导弹的原型。
当毕懋康把这个想法递送给朱由校的时候,真的把朱由校给吓了一跳。
既然他们想干,朱由校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了。只不过暂时还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按照毕懋康的设计,新款的火龙出水采用两级发射,前面的火药负责推动,后面的火要负责爆破,爆破了之后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现在需要解决的就是推动的问题、密封的问题以及落地爆炸的问题。固定尾翼的问题,毕懋康他们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能够把这个问题全部解决掉。
如果真的能够把毕懋康设计的东西造出来,朱由校还是很期待它的威力的。
眼前还是先看线膛炮吧,这个才是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
很快火炮就被拉了上来。
钢铁架轮子,全都已经配备好了,是可以用马拉着走的。
上面摆放着一门不太大的火炮,显然这门炮的口径和威力都不会太大。当然了,在这里实验也不可能把大的拉上来,
看这门火炮的颜色朱由校就知道了,这应该是青铜炮,显然还是没能在钢炮上解决膛线的问题。不过朱由校相信也用不了多久。
有人抬了一个木箱子过来,把盖子打开,露出了里面的炮弹。这是一种全新设计的开花弹。
要知道,因为黑火药威力的问题,所以开花弹不是现在的主流。
现在的主流还是实心的铁弹,依靠发射出去的惯性杀伤敌人,也是用来破密集阵型的,也没有后世那么强。
这种新设计的开花弹,目的就是为了配合新式的膛线火炮。
毕懋康在这上面花了不少的心思,因为为了配合膛线火炮,圆形的炮弹肯定不行了。可是如果采用长型的炮弹,那么它就不会落地滚动,实心也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需要采用新型的炮弹,来搭配膛线火炮。采用的就只能是开花弹。
为了尽可能的提升开花弹的威力,毕懋康他们还在火药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比如使用颗粒火药、提高原材料的浓度,尽可能的使火药的威力更大,爆炸产生的碎片更多,以增加炮弹的威力。
现在这种炮弹已经是毕懋康他们能够做出来最好的了,造型类似于后世的米尼弹,因为有膛线,所以准确性也能够得到保证。
朱由校快速的走到火炮的后面,仔细的看了起来。
这其实是一款后装炮,设计灵感来自弗朗基炮,与后世的定装火药炮弹的后装炮区别还是很大的,看起来也远没有那么精巧和好用。
火炮后面有一个炮腹,每一次都要往里面装发射药,然后用火引燃发射药,将前面的铸铁开花弹推出去,同时会引燃开花弹尾部的引线。
炮弹飞出去之后会在空中燃烧,然后落地爆炸。
这玩意、朱由校觉得可靠性也不高,但这却是一个方向。
当然需要攻克的难题就是金属定装炮弹了,只要能够解决了金属定装炮弹的问题,威力肯定能够再上一个档次,射速肯定也更高。
即便是如此,这款火炮在这个时候也是足够先进的了。
“放一炮试试吧。”朱由校看着毕懋康说道。
毕懋康连忙对着不远处着了着手。
两个人快速的走了过来,他们开始对火炮进行装填。
首先是把炮弹从后边塞进了炮管,然后将炮腹里面放上纸包着的发射药。
在得到了朱由校的允许之后,毕懋康亲自走过去,用火把引燃了发烧药。
随着轰的一声,硝烟瞬间升腾而起,炮弹瞬间从炮筒里面飞了出去,随后带着一道白线落在了地上,发出了轰隆一声。
瞬间土石飞溅,烟尘四起。
朱由校看到这一幕之后,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转头对毕懋康说道:“过去看看有多大的威力。”
事实上,这种设计是很死板的,因为发射药的多少,就决定了发射的距离。
同时发射的距离又决定了炮弹之中引线的长度,也就决定了爆炸的距离。
如果要想往近处打的话,可能落地之后还没炸,需要稍微等一等。
不过这些毛病或者缺点,与它能够造成的威力来说,就不是太重要了。
听到朱由校要过去看看,众人也不敢怠慢,连忙跟着过去。
等到一行人走到弹坑前面的时候,朱由校已经先走到那里了。
看着眼前爆炸的弹坑,朱由校发现这种炮的威力并不大,只炸出了一个一米都不到的坑,更别提有多深了。
但是周围摆放着的稻草人上面插满了爆炸崩开的碎片。这让朱由校很满意,这种火炮就是靠爆炸出来的碎片来杀伤敌兵的。
毕懋康仔细打量着自家陛下的神情,似乎怕陛下不满意,他连忙在一边说道:“陛下,这是百工院设计的口径最小的火炮,如果加大口径的话。那么威力就会更大。”
朱由校看了一眼毕懋康,笑着说道:“那重量也会更重。”
更大的火炮,更多的发射药,更大的炮弹,自然威力就更大。当然了,它也就会越重,在这个时代运输起来也就越麻烦。
运输问题如果解决不了的话,那么其他的都白扯淡。大家伙只能用来守城,不过它的守城效果应该比其他的火炮要好很多。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248章 纪检衙门
朱由校很满意,自己成立百工院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们却给了自己一个非常大的惊喜。无论是成绩还是效率,他们都做得非常不错。
朱由校欣喜的说道:“你们做的很好。”
“臣等谢陛下。”毕懋康连忙躬身说道。
后续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有了东西,感人肺腑的话也说过了,那么后面自然就是给好处、给赏赐,这事朱由校就交给徐光启来做了。
中午在这里陪着毕懋康他们吃了一顿工作餐,朱由校就回西苑去了。
回到了西苑之后,朱由校的心情很不错,自己果然没有看错毕懋康他们,他们的确没有让自己失望,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回到喜欢的凉亭旁边,坐在摇椅上喝了一口茶水,朱由校心情大好。
“皇爷,赵秉忠赵大人求见。”陈洪来到朱由校的身边,恭敬的说道。
听到陈洪提起赵秉忠,朱由校有些愣神。
说起来这段时间还真把赵秉忠给忘了。
不过听到陈洪提起来,朱由校想起来,自己让赵秉忠去了通政司管密奏之事。
现在他来求见,估计是有计划了。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那就让他进来吧。”
事实上,这个时候朱由校的心情不错,这也是他愿意见赵秉忠的原因。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赵秉忠应该是来给自己添堵的,并不觉得赵秉忠会多么顺从自己。
这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同样也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是,皇爷。”陈洪连忙答应了一声,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时间不长,陈洪便带着赵秉忠从外面走了进来,然后便退到了一边。
来到朱由校的面前,赵秉忠躬身说道:“臣参见陛下。”
“行了,免礼吧。”朱由校笑着说道。
等到赵秉忠站起身子之后,朱由校才问道:“爱卿今日过来,可是有了想法?”
“回陛下,臣的确是有了想法。”赵秉忠说道。
“那就说说看吧。”朱由校笑着回答道。
“是,陛下。”赵秉忠答应了一声,继而说道:“这是臣写的题本,请陛下御览。”
说着,赵秉忠恭敬的将一份题本捧了起来。
朱由校点了点头。
陈洪便走了过去双手将题本接了过来,恭敬的走回来,将题本呈给自家皇爷。
接过题本之后,朱由校便展开快速地看了起来。
经过这半年多的历练,大部分的题本朱由校都能够看得清楚,也能够看得明白了。但是一些用典比较深的,他还是看不懂。
幸亏赵秉忠不是那种人,题本上写得很明白:
“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
开篇第一句,便写了他推崇汉代汉宣帝,认为汉宣帝能够做到那种盛名的程度,是因为汉宣帝能够使官吏让百姓安,可以效仿汉宣帝的做法;同时强调了汉宣帝能够做到的原因,是因为监察。
后面则是说了现在监察制度的一些缺点,然后在最后做了一个总结:
“神驰而慑于威,民且囿吾之天而顺从焉。凡注厝、规画悬焉不设,而上以神,下以实,上下交儆,无综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汉宣不如汉文者,正谓此耳。”
剖析了一番利弊之后,赵秉忠的话锋就是一转。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于天授,刚毅本于性生。草昧之初,即创制设谋,定万世之至计;底定之后,益立纲陈纪,贻百代之宏章。”
看到这里朱由校就笑了。可以说,赵秉忠毫不吝啬的对着太祖皇帝一顿吹捧。
他推崇太祖皇帝朱元璋,这一点朱由校早就知道了,没想到在这里写上了,看来他还真的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迷弟,而且还是铁杆粉丝的那种。
放下手中的题本,朱由校笑着说道:“说说你想怎么办吧?”
“是,陛下。”赵秉忠躬身说道:“密奏制度,弥补了很多历代监察的不足;虽然会有官员相互猜疑之嫌,可臣以为这是舍本逐末。”
“官员行事坦荡,凡事没有偏私,自然不会畏惧。我朝律法对于诬告惩处之严,自然会严惩那些诬告的官吏。”
“只是在朝廷上,一定要做到明辨是非,调查清楚,证据详实,切不可胡乱定罪。是以臣以为,朝廷尚缺一个衙门,专门负责调查密奏之事。”
“如地方官员弹劾官员,以密奏告知朝廷,朝廷必然会派人详查之。如果依旧以刑部大理寺去查,或者派遣朝廷钦差去查,消息容易走漏。”
“何况朝廷官员盘根错节、相互勾连,很容易出现徇私包庇的情况。所以臣以为,朝廷当有一个衙门,可以随时随地去查,可以暗中悄无声息去调查、去接触那些密奏的官员。”
“如此一来,可以核实情况,二来可以保证消息不走漏。”
朱由校点了点头,这个衙门就类似于纪检委,只要有人密奏弹劾,那么纪检委就派人下去查,而且还是秘密的调查。
的确是需要一个这样的衙门。
想了想,朱由校说道:“东塘锦衣卫可堪用?”
听到朱由校这句话,赵秉忠的脸顿时就严肃了起来。
如果让东厂和锦衣卫在密奏的事上插一手,那事情肯定就会变得非常糟糕,这个不是自己设立这个衙门的初衷。
于是赵秉忠面容严肃的说道:“臣以为不可。”
如果用东厂和锦衣卫去查,臣以为还不如派遣朝廷的钦差去。锦衣卫军伍粗鄙、不堪大用;东厂宦官之属,贪财而胆薄,不是良臣。”
赵秉忠这话说得非常不客气,意思也很明显,那就是锦衣卫和东厂全都是陛下的爪牙,而且这些人没有什么公正的心思,一方面贪权揽财,另外一方面心眼小,根本没办法做成大事。
一句话,就是他赵秉忠根本就看不上东厂和锦衣卫。
赵秉忠这话说得令一边的陈洪都有些尴尬,毕竟赵秉忠说的可不光是东厂,直接就把宦官全给装在里面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