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夜虎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犇命牛
这个麻烦可难不住足智多谋的特警团指挥员们,他们很快想出了应对的办法。首先,在这个时候尖兵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现在,每个连队都有一辆中吉普作为突击车使用,一辆车里正好可以坐一个班的战士,这一个班的战士正好可以作为大部队的尖兵使用。
然后,可在车顶配备一名观察手,驾驶室坐一名指挥员和一名公安人员充当向导。接着,将这辆车作为侦察突击车使用,由这辆车独自前出,走走停停,侦察地形。并通过步话机,与后方军卡载有的大部队保持五六百米的距离,避免了暴露形迹。
另外,再派出几个班的战士跑步前进,沿农田的田梗包抄,策应中吉普的侦察和搜索。彼此交插前进,互相策应配合,力求没有死角。
策略既然已经有了,特警团很快报与临时指挥部。短短几分钟后消息传来:可以实施,注意安全!
命令一下,各连队迅速指定了尖兵和徒步搜索的队伍和人员。接着,指挥员开始给尖兵和搜索队的老兵和骨干们分发实弹。
自上次成功执行了滑降爆破任务后,种纬的待遇已经完全是骨干的地位。这次,他得到了30发实弹,分装了两个*,一个十发,一个二十发。
为什么要这么分装子弹,而不是压尖一个*里?这里面有一个苦涩的缘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军工质量还不是很稳定。战士们在打靶中,尤其是*装弹超过二十发时,很容易出现*无法供弹的情况。





夜虎 第十七章天网恢恢
分析问题后发现,问题多是出现在*弹簧经过多次使用导致弹力下降的原因。
这种情况平时出现在靶场上,顶多算一点小麻烦。取下*动一动,晃一晃,也许就可以正常供弹了。可在真实的战场上,如果打着打着突然哑火了,那可是要命的事情。由此,老兵们都约定俗成的采取这种不装满弹的供弹方式。
一般的小麻烦,十发子弹一般就够了。遇上*烦,只要心理有数,战友稍微支援一下,就可以换上新*,继续射击。
一连担任尖兵的,无疑还是作为全团尖刀的一排三班。三班中几首人人都有实弹,包括和种纬一样同属一年兵的牛柳,也拿到了五发子弹。只有浑号胖大海的黄海杨,始终是空枪上阵。没办法,谁让他现在是三班训练的尾巴,如果不是看他训练还有些自主和上进,班长张彪早就把他踢出三班了。
糊满泥浆的中吉普咆哮着冲了出去,沿着农田旁边的林荫小道缓缓向西驶去;在大家目力所及的另外一条乡间小路上,同样有一辆中吉普慢慢向西驶去——那是一连的突击车。而两车之间的田野上,有几个班的战士正沿着田梗小道,向西跑步前进着。至于人们目力不能及的地方,其他兄弟连队也在进行着同样的搜索工作。
突击车不断换着速度前进着,遇到小高地就迅速冲上,然后在高地上停留一阵,观察周边的情况。等发现确无异常时,才会缓慢地继续向前驶去,给徒步前进的战友们留下了足够的时间,也让观察手有时间可以认真观察周边的环境。
在遇到地理环境比较危险的路段,那就还需要坐车里的战士们下车徒步进行。与突击车上的战士们组成交插火力,彼此配合着交替行进,避免一切可能发生意外的情况。
从案发到特警团到达各个卡口就位,全程只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按人的奔跑速度计算,那些可疑分子步行进城的话是绝对走不出一个十公里的距离的,更别说对方还携带着大量不知具体为何物的物品。
从料敌从宽角度出发,假设可疑分子搭乘上了附近农民的车辆。依当地农用车辆的速度和当地的路面情况,他们也照样逃不出一个半径十五公里的半圆形的圈子。为此,指挥部就设置了一个半径为十五公里的半圆形封锁圈,圈内的村子和少量企业已经被动员起来,正留意着周边的风吹草动。而圈外的特警团战士们正从四面八方一点点压缩着对方的活动空间。
搜索是紧张的,也是枯燥的。好在这之前特警团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各种地形情况下的搜索训练,尽管目前那些军犬还是不能上阵,但各部队之是和战士们之间的配合已经相对娴熟了很多,效率和战术动作也都表现得可圈可点。
搜索任务进行了仅仅半个小时,步话机传来最新的情报——目标出现了!
这就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得到了临时指挥部通知的各村镇都动了起来,发动村民们关注着附近道路上经过的陌生人。终于,指挥部接到了一个村子的电话反馈,发现了与之前通知描述相符的三名可疑分子。
这三个漏网之鱼此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行迹已经败露,还在慢悠悠的沿着小路往城里走。中途还停下来,试图从附近的农民那里租用车辆。可当地的农民一听他们要坐车进城,就都拒绝了。
这个时候的农用车大多都是属于集体所有,司机可不敢长时间私用。再者这些车辆大多也是老旧不堪,带着三个人进城至少要颠簸上一个小时,万一还没进得了城就坏在半路上,实在是得不偿失。
所以没办法,三个可疑分子只好就这样慢慢的往市区走着。照这个速度他们至少要走两个半小时才能进城,但现在既然已经露了形迹,他们已经不可能顺利进城了。
发现三名可疑分子的村子叫大安村,现在这三个家伙已经离开了大安村,正向离市区更近的小梨头村而去。大安村和小梨头村两村之间的距离约3公里,人行步速的话一般需要走上四十分钟。
现在临时指挥部布置下的任务是:由两辆前出的突击车载乘两个尖兵班,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围追和堵截这三名可疑分子,务必把他们围堵和控制在两个村子之间的路面上,控制局面,并查明情况。后续部队随后跟上,迅速控制和平息事态。
特警团分配任务的结果是:一连三班赶往小梨头村,三连的一个班赶往大安村,二连的一个班沿两村之间河对岸徒步运动,形成合围之势。大部队随后跟上,解决掉任何麻烦。
接到最新的情况通报,三班的战士们全都下了突击车,围拢在连长高俊岭身边看着地图,听着当地警察向导的讲解。
虽然搜索已经进行了半个小时,但15公里半径的半圆形封锁圈,三班只走出了三公里多一点,距离发现可疑分子的小梨头村距离大约还有五公里。
中吉普的速度虽然足够快,可在这种乡村土路上的行驶速度,达到三十公里是没什么问题的,达到四十公里就有点困难了。毕竟这路面颠簸得实行太厉害,跑到四十公里以后车里的人都得抖成一个,万一下车后就发生战斗,很可能会影响战士们战斗力的发挥。
而且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个年代都还在用固定电话联络。大安村和小梨头村发现可疑分子后,把情况报告给公安机关,公安机关上报指挥部,再转给特警团,特警团再通过步话机通知前出的三班,这里面到底要消耗多长时间,却是个未知数。
如果在传递情报的功夫这三个可疑分子已经走出了一两公里,那么他们到达小梨头村的时间就剩下二十分钟左右了。三班想要在这二十分钟里赶到小梨头村,从时间上算是没问题,但到达小梨头村时做出战斗准备的时间恐怕就有点紧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两村之间的地形。据警察向导讲,这两个村子中间的道路北侧是临路的一条小河,夏季汛期的时候宽度大约有80-100米,但现在旱季的宽度顶多在二十米左右。而道路的南侧,则是大片的农田,中间有一些小小的蓄水沟渠,成年人一步就可以跨过。
“连长,咱什么时候行动?”班长张彪不明所以,看完了地图,听完了警察向导的讲解便问高连长道。
“行动行动,你就是个飙子!”连长高俊岭没好气的瞪了张彪一眼,继续看着地图思索着。张彪吃了个霉头,缩了下脖子不再说话了,只是脸上还是写着不明所以。
又看了几十秒,高连长抬起手来看了看手表,又想了想。忽然开口问种纬道:“种纬,你看出什么了?”
种纬没想到高连长能问自己,楞了一下后马上反应了过来,答道:“报告,我觉得指挥部的想法有点一厢情愿。”
一言既出,周围人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了种纬的身上,包括那名警察脸上的表情都精彩了起来。
“具体怎么说?快!”高连长催促种纬道,现在时间紧急,他要印证一下心中所想。
种纬不敢怠慢,开口答道:“第一,咱们赶到那边理论上的时间是足够的,但即使赶到了,也显得太过匆忙,一但对方真跟上次一样,那就要打一场无准备之仗。
第二,这边越来越靠近市区了,变数越来越大,一旦稍有差池,咱们没堵住……
第三,这边的地形不利于封堵,一旦打草惊蛇,这三个家伙往南跑,就进了这片田野,搜捕起来的难度可就是成倍增长了。“
“那你有什么建议?”高俊岭对种纬的回答很满意。
在这儿,种纬的手指往东侧一划,点在了一个小大梨头村的地方:“大梨头村和小梨头村之间北侧是河,南侧标明的是一片水面,看面积足够大。两村之间的距离大约有四公里吧,几乎一直是临湖的路。如果卡在这里,他们没处跑的!只是不知道这水有多深……”
“没问题!”那名警察兴奋了:我家就是这附近的,小时候我常去那里玩儿,恐怕全市的警察没有人比我再了解那里了。那儿是六十年代开挖的一个人工战备湖,夏季可以蓄洪,冬季可以为城市供水。一般人想要横渡可没多大希望,尤其这个季节,再加上今年又是暖冬,冰面上也过不了人。“
说到最后,那名警察又转过头对种纬道:“好样的小兄弟,你把我心里的犹豫给说出来了。”接着他又把脸转向高连长道:“高连长,不行咱们跟指挥部建议一下吧!”
高连长略略思忖了一下道:“先上车,奔大梨头村,边走边报告。”
车子一路颠簸着向大梨头村驶去,高连长和那名警察一同坐在车后厢里向指挥部报告着。




夜虎 第十八章鬼子遗堡
一路颠簸,高俊岭花了五分钟才让特警团的参谋们明白三班的目标是大梨头村,而不是小梨头村。
参谋们立刻在地图上寻找着大梨头村的位置,分析着高连长陈述的几条理由;然后再把情况报告给坐镇现场指挥的团长袁以刚,团长弄明白情况后虽然觉得高连长做的有些道理,可也对高俊岭自作主张的行为有些不满。
犹豫了一下,袁团长还是把三班分析的情况反馈给了临时指挥部,只不过没有讲三班已经往大梨头村出发的情况。在他看来,反正两边的距离不远,实在不行飞车赶过去小梨头村也来得及。
等袁团长把三班的观点作为特警团的意见反馈上去以后,临时指挥部那边立刻就不干了。
要知道,地方党政一把手都兼着警备区政委一职的,说起来地方领导还是团长袁以刚的上司。现在袁团长对上级领导的指挥说出一大堆不同意见,听那意思还要自作主张,那地方领导的面子往哪搁?
很快,临时指挥部的意见就下来了,通篇全是大道理。什么军人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什么及时封堵,避免可疑分子接近任何一个村庄都是人民军队的使命,什么早一分钟解决问题,否则就是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等等。
看到这篇如同公文般的要求,袁团长也有些头大。这些文字从秘书人员拟出来,再到领导签字同意,再通过无线电台那儿发过来,前后就要浪费多少时间?
而且在等待指挥部反馈的这段时间里,袁团长越看地图越觉得高俊岭说的有理。到目前为止,那三个可疑分子还没发现围堵他们的部队,早一刻晚一刻堵住他们有什么区别?非赶那一时,可能就得用战士们的血肉来赌那一点成功率。
可是,说一千道一万,他袁以刚也是军人,不服从命令的大帽子他也是不敢戴的。
很快,已经走完一半儿多路程的三班接到通知:马上奔赴小梨头村,做好战斗准备,不得违命!
得到这个消息,高连长知道没得商量了。他只好命令中吉普转向,在向导的指引下向一条小路驶去,准备从那里绕回通往小梨头村的道路上去。
谁知道刚走了一半儿,消息再次传来:情况有变,放弃小梨头村,以大梨头村为目标进行封堵!至于为什么命令又变了,团部没说,临时指挥部也没解释。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三班只好全体下车,帮着中吉普在窄窄的田埂上连续倒了几次车,才困难的调过了头,重新返回了驶向大梨头村的道路上来。
发生了什么事?让坐镇中枢的最高领导放弃了自己的权威,而改变了主意?
确实发生了些意外,一辆小梨头村的手扶拖拉机,在返回小梨头村的路上顺便载了三名可疑分子一程。这名拖拉机手还抽了对方两根烟,双方相聊甚欢。如果不是这辆拖拉机拉着重载,还要回村卸货,恐怕还要载着这三个人直接进市区呢。
直到拖拉机开到小梨头村村口停下,三个人继续往大梨头村而去以后,这名拖拉机手才被暗中观察的小梨头村村长一把抓住。在问明了具体情况以后,这名村长马上打电话向公安机关报告了消息,接着消息又转到了指挥部。
好在这位地方一把手并不算是刚愎自用的人,听到情况有变立刻改变了自己之前的命令。至于前方跑了多少冤枉路,来不来得及赶路,那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了。
通信也是需要时间的,跑错路再回头也是需要时间的。原本三班可以顺利地提早到达大梨头村,现在的时间可就有些紧了。得到更改目的地的消息以后,三班的吉普车在那条小路上来来回回的倒车,耽误了太长时间。
当中吉普挟风带电的冲过一座小桥,爬上一道三四米的高坡,冲进桥头对面的大梨头村时,村口左侧的土路上三百多米外的三个小小的身影已经清晰可辨了。
“别停!别停!”坐在驾驶室里的连长高俊岭也发现了那三名可疑分子,他没有让车子停在迎在村口的几名村干部面前,而是指挥着吉普车往村内行驶了一大段,才在村里房屋的遮蔽下停了下来。
“下车,都不许说话!”高连长还没等车停稳,就已经隔着驾驶室的小窗传下了命令。
训练有素的三班战士们悄没声息的跳下车,迅速集合起来,同时检查着身上的装备。
高连长站到了队列前,没有第二句废话便道:“上实弹,听口令再开保险!跟我走!”
迎在村口的几名村干部回过头来,看着三班战士这如临大敌的一幕,都有些不知所措。
高连长一边带着人往村口走,一边打着手势让他们往后退,一边用手指向着小路上那三个可疑分子的方向虚指了几次。那几名村干部模样的人顺着高连长的手指往那边一看,这才发现已经更近了一些的可疑分子。几人赶忙猫下腰来,像是偷了东西的贼一样,蹑手蹑脚的靠了回来。
看着他们几个退下来,高连长也顾不上跟他们交流,自顾自的带着战士们先是低姿向村口运动,等能够看到那三名可疑分子头部的时候,众人全都改成了匍匐运动的姿势,向村口台基边缘的土坡爬去。
此时,那三名可疑分子离村头的距离大约已经有二百五十米了。
随车的全团第一狙击手左震跟谁也不说话,也没跟随众人行动。他自顾自的找了一间位置最好的民房,悄没声息的爬了上去,伏在了房脊上张望着。可等了没十秒的样子,左震又皱着眉头爬了下来,循着三班的运动轨迹也匍匐了过来,找了一处相对高些的位置伏了下来。
高连长见状,禁不住问道:“老左,怎么了?”
左震低声的回答道:“没事,好多树枝档着,射界不清。”
此时,三名可疑分子离村头的距离更近了,大约只有200米的样子。他们似乎没发现什么异常,行走的速度也很缓慢。
“嗨,坏了,怎么把那个泵房给忘了!”伏在高连长身边的警察向导突然说道。
离村头大约一百三四十米的路边,靠近河道一侧的堤岸上,矗立着一座圆柱形的建筑物。整体高度也就四米左右,那离地高高的小窗口扁扁的,简直像个战争电影里才会出现的碉堡射击口!
“什么鬼东西?”高连长没弄明白向导的意思,开口反问道。
“那个泵房,原来是闹日本子时修的碉堡,后来修了水库,我们就给改成了泵房,可结实呢。”不知什么时候,一个村干部模样的瘦小老者已经跟在众人后面爬了过来,趴在地上操着一口浓生的地方口音对高连长道。
“还真是个碉堡!”三班的兵们禁不住意外道。
“老叔!”那名警察望向老者叫了一声。
“三子,是你啊,我说咋这眼熟呢!”老者看到了晚辈,惊喜的叫了一声。
“老爷子,接着说,怎么个结实法?”高连长不管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直接问最关键的内容。
“我说吧,那个碉堡日本人侵略中国时修的,建的挺结实。解放的时候,国民党又曾经在那里设过火力点,又改造过。解放咱们市开战时,这个碉堡还挨了两炮,楞是没倒。还是后来整个城的国民党全投降了,这个地方才没派上用场,要不……。”后面的话那名警察没再继续讲下去,他转口说道:“刚才我一时马虎,楞把那个地方给忘记了。如果咱们刚才直接占领那个泵房,正好可以通过射击口控制整条小路,他们三个根本过不来。”
“没事,咱们在那儿,在这儿都是一样的。只要他们再往前走一点,咱们这么多人就能把他们摁在坡下边,然后管他们是干什么的!”高连长压低语声轻松的道。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这里的地形,因为这儿实在是太特殊了。
大梨头村位于一个桥头堡的位置,村口通过一个缓坡直接连接过河的一架木桥。而河这头,大梨头村村口的这条小路,往西便是小梨头村方向。
整个大梨头村的地基要比那架木桥高上两米多,而从大梨头村村口出来,想要拐上通往小梨头村的小路,也要走一个三米多的下坡路。这是自从六十年代挖好战备湖以后,大梨头村的地基被垫高了的缘故。
而三班众人趴伏的这上位置,就是大梨头村整个村子地基的边沿,现在众人是以一种以上凌下的姿态,控制着通往小梨头村的这条乡间小路。现在,通信兵已经把三班按时到达位置的信息发了出去,也把发现三名可疑分子的情况进行了上报。
目前三班要做的,就是等对方靠近的时候,用喊话的方式控制住这三个可疑分子。等他们放下随身的物品,服从战士们的指令,那便大功告成。如果这几个家伙拒不服从,甚至真的能够拿出枪来反抗的话,那么三班这十个战士,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几秒内击杀这几个危险分子。
可惜,凡事都有意外!
之前一连和三连各自接受任务,一个班奔向小梨头村,另一个班奔向大安村,然后分别从东西两个方面合围这三名可疑分子。




夜虎 第十九章进退两难
命令一经发出,抱着洗雪上次任务失败耻辱的心态,三连的一个班立刻就扑向了大安村。他们出发的时候就知道,他们是在可疑分子身后的位置。等他们到达时,可疑分子肯定不在大安村。于是,他们便以一种先入关中者为王姿态直冲到了大安村。
等到了大安村,他们连下了解情况的过程都省了,根本不停歇,又是一路疾驰,继续赶往了小梨头村。等他们快到达小梨头村时,又在车上接到了消息:可疑分子已经向大梨头村去了,而且一连已经奔赴大梨头村前头封堵去了。
按现在的情况分析,可疑分子一定会被封堵在大小梨头村之间,谁先发现这三名可疑分子谁先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就最大!本着这种心思,急于立功的三连马不停蹄,一路疾驰又向大梨头村冲来。
此时,三名可疑分子正在慢悠悠的往大梨头村走着……
在他们身后五百米左右的地方,三连的吉普车骤然出现,狂飙的车子挟风带电,扬起一股落叶和尘土,急速的追近……
一名可疑分子听见动静回头一看,立时就发现了来势汹汹的吉普车。看那车开得四轮几乎离地的架势,他们立时感到不妙。
方才就有一辆吉普车驶进了前面的村子,开得也是这样风风火火的,不过那个时候单一出现的吉普车并没引起这三个家伙的重视。如今他们的后面也出现了一辆几乎完全相同的车子,而且开起来的架势也是气势汹汹的,做贼心虚的他们立时察觉出不妙。
不等一连这边设伏的人们有什么表示,三名可疑分子像三只老鼠似的,吱溜一下钻进了那座坐北朝南的,由碉堡改建的泵房里面。
三班的简易阵地上,众人还来不及嗟叹一声。几乎是紧接着,泵房里便响起了哒哒哒哒的枪声,而且就是向着三连吉普车的方向射击着!并且从声音上判断,开火的枪有两支,听声音还都是保养情况较好的自动步枪在射击,很象是国产五六式的声音。
实际上我国枪案发生最多,事态最为严重的时间段,正好是种纬身在军营的这个时段——九十年代初期。在这个时代,散落在民间的枪支还有很多。这主要是战争年代遗留,解放之后的民兵建设,*时期文攻武卫几十年时间长期积累的结果。
民间持枪数量庞大,再加上八十年代初的严打;改革开放十余年后初见成果时,被严打过的一批人正好刑满释放。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个人失意形成了鲜明对比,心态失衡的人大有人在,铤而走险的那部分人便制造了一些重大枪案。直到一九九六年国家全面控枪,重特大枪案多发的局面才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
1...2223242526...5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