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婆是花木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最后的烟屁股
赵俊生虽然把南朝方面打退了,但他的危机并未完全解除,也因为这次打退南朝北伐大军使得他获得了青州、齐州、济州和徐州等地,使得他控制的地盘大大增加,也无形之中增加了他的势力,这让周边的尉眷、步六孤丽都对他忌惮万分。
尉眷和步六孤丽在边境上都加强了守备,防止赵俊生突然派兵突袭他们。
但实际上此时赵俊生并没有心思理会他们,控制的地盘增加了许多,他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多,给新控制的地盘派遣官员,如何保证这个官员到任之后颁布施行幽州新政,如何让这些官员不会在到任之后被当地的士族豪绅腐化拉拢。
赵俊生召集官员们议事时专门重点提到了此事,被派出去的官员但凡不按照幽州的政令实施而自行其是的,以及被当地士族豪绅拉拢腐化的,一律革职查办,从重处置,绝不轻绕,被革职的官员,日后永不录用。
“接着说第二件事情,就是农田水利之事,此事是重中之重,农田水利之事无大小,事关百姓生存、官府赋税!所以本王的要求是以王府的名义给各州行文,要求各州刺史、各郡太守、县令亲自下乡督促、检查!”
“先说农田之事,粮食作物的栽种要讲究精耕细作,这在这几年我们幽州部分地区做过试验,进行精耕细作的农田的产量的确要比只播种之后不管不问的农田高得多!”
“什么是精耕细作何时播种、每亩播种多少种子、作物间距多少、何时施肥、何时除草、驱虫、何时浇水等等,这些都有讲究,各地官员们要派专人给农人进行指导!”
“水利设施的修建包括疏通沟渠,建造闸门
第653章 立国登基为王
赵俊生思前想后,决定五月初十进行立国登基大典,命高允和郦嵩二人操办相关事宜。
实际上,大典各项事宜已经操办得差不多了,主要是因为局势还不稳定,战事一直持续,在登基大典上进行阅兵的军队还没有确定由哪几支兵马参加,对各方势力的邀请名单也还没有确定。
高允和郦嵩二人得到赵俊生的命令之后立即开始拟定受邀参加大典的官员武将名单、外部各方势力名单、内部各番号军队名单。
赵俊生又命裴进和东方辰拟定乾国朝廷行政大体框架、大臣官员任命名单,毕竟要立国,这也是一个小朝廷,该有的朝廷衙门、大臣和各级官吏武将的具体职司都必须要有。
过了几天,裴进和东方辰把乾国朝廷的行政大体框架、组织结构拟定出来,但具体各职位的朝廷大臣还是空白,这个得要赵俊生亲自来定。
“大王,魏国因为是鲜卑人立国,所以朝廷中保持了不少鲜卑部落遗留的官职和衙门,我乾国立国因为是以汉人为主体,所以臣等认为应该摒弃蛮族人那一套,但又不能照搬前朝和南朝的那一套,这是臣等新拟定出来的朝廷各衙门、官职、武职等大体框架,请大王过目!”
赵俊生接过奏本打开看了起来,他发现裴进和东方辰拟定的这个官制大体框架已经与三省六部制相当的接近,实际上这个时期北魏朝廷的官制框架就已经有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而且这些衙门的权利在逐渐加重。
赵俊生思索一下,提笔进行修改,改动一些衙门以及所属,直接改为三省六部制,只是有些衙门和官职的名称与后世还有些不同,不过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就按照本王修改过的这个官制施行吧!另外,地方官制中的各级衙门不能全部由主官一人独揽大权,把权力进行分离,主官的佐官成为朝廷正式官员编制,由朝廷任命!”
赵俊生说完把奏本递给裴进,“拿回去按照本王刚说的重新做一份,然后抄录若干份分发给各官员!”
“是,大王!”
不久,高允和郦嵩把大典的相关具体流程、受邀参加人员名单和军队名单递交赵俊生审阅,赵俊生看了一遍,觉得这个名单拟定得不错,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
“就照这个名单发出邀请吧!”
隔了一天,裴进和东方辰很快又把经过修改的朝廷官制和地方官制给赵俊生送过来,赵俊生看了一遍觉得满意,这与隋唐时期开始施行的三省六部制相似度达到了九成。
经过一个月的思考和权衡,赵俊生终于把朝廷各衙门官职的人员名单当做填空题给填满了,各地方官官员暂且不变动,只不过职权和所属发生了变化,县令、太守和刺史不能再独揽大权。
随着赵俊生立国的日期渐近,各方受邀势力派来参加大典的使者也纷纷来到了幽州,使者们都被安置在使馆内。
王宫修建在蓟城以北,占地面积广大,经过商议讨论,把乾国的都城命名为乾京,按照规划,整个蓟城都包含在乾京范围之内,蓟城日后会作为乾京的老城区。
各地乾军派来参加大典的兵将们也陆续抵达了乾京附近的军营内,一边操练一边等待大典日期的到来。
这些日子,来到乾京的人不止是各方势力的使臣,还有大量的商贾,更有各地有名望的人也赶来。
五月初十,立国登基大典开始。
祭天、祭祖、宣读祭文,赵俊生身穿王袍带着所有大臣参加完以上这些流程,被一个新任命的赵氏宗正戴上了王冠,赵俊生又腰挂王者之刃、手持王印接受众臣的朝拜。
随后,花木兰被册封为王妃,各大臣、武将和宗亲也都有封赏。
被封赏的人不少,太监念册封诏谕都念了半个小时。
封赏结束后,阅兵很快开始。
目前为止,乾国治下各地方镇戍军有十六个军,共五万人,十六个军接到命令之后都分别派来三百人参加大典。
除了各地镇戍军之外,各地州郡兵也都派了兵将参加,一州派三百人,十二州、一镇、一府各派了三百人参加。
在阅兵仪式上,每一支队伍都有三百人,有些代表队全部是骑兵,有些代表队步兵和骑兵各占一半,而州郡兵都是步兵。
所有代表队都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王宫宫门前经过,而赵俊生、花木兰和其他大臣、使臣们都站在城楼上观看整齐威武的军容。
这次阅兵仪式给了各方使臣们很大的震撼,给他们留下了乾军威武雄壮,不可战胜的形象。
这次大典,南朝刘宋方面也受邀派了使臣前来,此人竟然是赵俊生有所耳闻的谢灵运。谢灵运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与做官相比,谢灵运的诗词才情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赵俊生在听说南朝派来的人是谢灵运时,他很吃惊,在前世历史上,谢灵运应该在三年前就被刘宋皇帝刘义隆下诏在充军途中给杀了,怎么直到现在还没死这一切,赵俊生只能认为是因为他的到来改变了很多。
说起谢灵运,他家祖孙
第654章 马政
设立科考之事赵俊生一直在考虑,这件事情他征求过乾国上层一些大臣和官员们的想法和意见。
赵俊生没想到消息传得这么快,连刘宋方面都知道了,此时大殿之上乾国一些大臣、各方使臣和受邀的乾国名人们也都竖起了耳朵。
赵俊生沉吟一下说道:“此事孤一直在考虑,也征求过一些大臣的看法和意见,大部分人对此时还是持赞同态度!”
谢灵运却是皱眉说:“大王,外臣认为这种科考制实际上只不过是多此一举罢了,有学识之人绝大多数还是士族之人,换汤不换药而已!”
“南朝使者之言,本官不敢苟同!”裴进站出来大声反驳,他说:“我乾国已经在各地陆续开始设立学堂,适龄孩童皆可入学,只要假以时日,就算是贫民之家咬咬牙也可以捧出来一个读书人!”
“那样就更不妥了,读书乃是高雅之事,贫贱子弟岂能读书若是贫贱之人都能读书还参加科考,甚至做官,这世道岂不是乱套了贫贱之人身来就贫贱,富贵之人生来就富贵,若是让贫贱之人有可能与富贵之人平起平坐,天下岂不要大乱吗”一个北魏朝廷使者站起来大声呵斥。
“天下大乱难道当今天下不够乱的吗就算再乱也乱不过现在吧”梁寂立即起身反驳。
赵俊生压了压手对众人说:“好了,此事是我乾国的内政,诸位使者最好不要干涉,我国绝不允许任何人和势力企图干涉我国内政!来,上歌舞”。
一队宫廷女子在乐器的奏乐声中踩着小碎步走进了大殿,在大殿中间翩翩起舞,乾国大臣和各方势力使者们都看的如痴如醉。
进行科考制度选拔官吏是赵俊生经过深思熟虑的,并非是一时脑热。
这个时期贫富差距极大,社会阶层矛盾、各族之间的矛盾都非常大,普通百姓们几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这也是南北朝时期经常发生社会动荡的原因。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赵俊生认为通过施行科考制度选拔官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这给了平民子弟改变命运的机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而赵俊生也想通过这种办法彻底改变士族门阀控制天下政治格局的现状,因为他知道,如果不采用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乾国开国这些大臣和武将只需要再过十几二十年就会变成新的门阀。【…¥ 免费阅读】
随后几天,各使臣纷纷离开乾京。
此时新立国的乾国上下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事方面,各级官府除了留守之人,其他官员纷纷去下面查看农田种植、锄草、灌溉事宜,对于水利设施不齐全的郡县,上级官员都要对下级主管官员进行严厉的训斥和警告,对于出现农田荒芜的情况,官府对荒芜农田的所有者要进行严厉的惩罚,最严重的要剥夺其所有权,改售给其他农人。
赵俊生和花木兰此时却在关心畜牧业的问题,此前对南朝的战争中战马的损失太大了,战马一旦损失就必须要及时进行补充,否则军队的战斗力就会锐减。
实际上乾国并不缺马,但缺合格的军马,把普通的马驯养成军马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必须要有一处甚至几处随时可以为军队供应军马的养马地。
乾国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养马地,乾国目前所用的战马多来自东敕勒和从武川到御夷镇之间的蛮族部落,由这些蛮族部落提供的马经过马夫们的调教之后作为军马供应军队,毕竟驯养的时间太短,马还没有完全驯化。
不过这些蛮族的马匹质量参差不齐,想要有合格的军马必须要有专门的养马地和进行精心的培育,这就需要专门划出一大片草场饲养军马,也需要精通培育良种马的马夫。
赵俊生作为一国之王并不缺乏精通培育良种马的马夫,但选择一块合适的养马地却是重中之重。
首先,这个养马地必须面积够大,气候适宜、水草丰美;其次,养马地所在的位置很重要,不能太靠近敌对势力辖区,
在赵俊生看来,最适合的养马地当在并州北部、河套地区和阴山南北,但是目前除了武川至御夷镇之间的所在地区,并州和河套地区都不在他的控制区。
而武川至御夷镇之间的地区虽然在他的控制下,但距离柔然太近,而北方边境线太长,对柔然人是防不胜防的,不可能把每一处边境线都守得固若金汤,如果在这一带建立专用军马养马地,一旦被柔然人偷袭得手,乾国就可能面临军马缺乏的尴尬境地。
六月二十,赵俊生和花木兰前往武川镇,一路上巡查了沿途各段长城、关隘和戍堡的守备情况、军伍操练和士气、兵器器械等情况,这些情况比赵俊生预想的要好一些。
七月初一,赵俊生和花木兰抵达武川,这次来武川,一是寻找大型养马地;二是为巡查北地边境军堡戍堡的守备情况;三是为避暑。
已经被赵俊生封为高阳侯的高修带着武川镇大批兵将们前出十几里来迎接,双方在武川镇以东十五里的位置碰面。
“臣及所有将士恭迎大王和王妃前来巡幸武川镇!”
第655章 微服
乾国地方官府以借机生当的方式把牛羊马匹借给农户也并非是所有农户都能从官府借到牛羊马匹。
首先,家中但凡已有牛羊马匹的不能再向官府借牲畜;其次,没有田产或房产的农户不能向官府借牲畜;第三,没有田产或房产,但有人做担保的可以从官府借到牲口;最后,在借到牛羊马匹进行饲养的过程中出现损失的要进行赔偿。
除此之外,若要大规模养殖牲口,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牧场单位面积内放养的牲口不能超过官府规定的数量,这个规定是赵俊生特别提出的,目的就是要防止过度放牧而造成草场沙漠化。
尽管官府有如此之多的前提和限制,但只要是在乾国落户的,基本上都可以开垦荒地而拥有田地,所以说乾国国内若是本身没有牛羊的农户基本上都可以从官府借到牲口,达到借鸡生蛋的目的。
官府用来借给农户的牛羊马匹从何而来大部分是历次对外战争中的缴获,这些缴获的牛羊一直由朝廷派专人管理放牧,每年获得的肉食、皮毛都是一笔非常大的收入。
不过,为了给百姓们增加收入,朝廷把这些牲口借给农户们看似是朝廷受到了损失,让百姓受益,实际上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百姓们养了牲口就要交易,交易过程中必须要缴税,朝廷所得的牲畜交易税实际上就相当于把牲口借给农户们所得的利息,但官府不收利息,只收交易税,赵俊生认为这应该让百姓们比较容易接受。
马政颁布半年之后,赵俊生过问这项政令实施情况和效果,找来裴进和东方辰进行询问,裴进是尚书左仆射,而东方辰是中书令,以他们的官职来说,这二人都是宰相。
裴进说:“大王,根据下面各地方官府反馈回来的消息显示,各地官府的牲口已经有七成已经被借出去了,有超过六成的农户都向官府借到了牲口,还没有借到牲口的农户要么是家中已有牲口,要么是对官府的政策心存犹疑,胆子小,认为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
赵俊生问道:“有没有发生农户把牲口借去了之后杀掉吃肉,根本不想三年后归还牲口的事情是否有下层官吏与富户勾结,不把牲口借给那些真正需要的农户,反而把牲口借给富户进行牟利”
东方辰拱手说:“目前尚未收到有这两个方面不利传闻!”
赵俊生皱起眉头问道:“没有派专员对这项政令的实施进行跟踪观察吗”
裴进和东方辰互相看了一眼,裴进回答:“大王,若是派专员进行跟踪观察,是不是显得朝廷对下面的官员不信任大王您也知道,官员们都是重名声的,朝廷若是这么做,只怕专员一到某地,某地官员就会挂冠而走啊!”
赵俊生深知人性的贪婪,没有一个好的监督机制,他对那些官员们的节操可不抱太大的希望,他思前想后说:“派专员监督跟踪调查政令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这要形成一项制度,并非针对某一个人,也并非不信任官员们,只是一种防范措施!”
东方辰拱手答应:“既如此,臣等回去后就向各州派出专员跟踪调查马政的实施详情!”
赵俊生点点头:“你们这边要抓紧,派出的人要忠诚可靠,本王这里也会另外派人去各地暗访!”
二人心中一凛,连忙答应:“是!”
赵俊生又问:“你们刚才说还有些农人不太相信官府会不计得失帮助他们,不相信天上掉馅饼这种事情,还有若是发生有些农人破罐子破摔,把借去的牲口杀掉吃肉,你们是否考虑过会发生这些事情,如果发生了,如何解决”
裴进想了想说:“大王,臣建议一年或者两年后把这项政令进行一下调整,取消农人在卖牲口时的交易税,改为向农人收取利息!”
“说说你的理由!”赵俊生眉头一挑。
“是!自古以来,天下人都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共识,把钱财借出去收取一定的利息,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借钱的人既然同意,一般情况下都会心甘情愿履行支付利息的承诺,但增加农人们贩卖牲口的交易税,这会让百姓们认为是苛捐杂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