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羽卿书
这主要基于汉部落目前一个很尴尬的情况,那就是所有的工匠都被笼络在官府控制的国有工坊里,民间基本上没什么可以被称作‘匠人’的工匠,顶多就是会干一点简单活计的帮工,甚至连学徒工都算不上。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奇葩的情况出现了,因为历史的封建帝王时期,基本上都是小农经济体系。
什么是小农经济体系呢,简单来说,就是自给自足,老百姓完全不需要消费。
穿衣,自己家里有织布机,自己家再种些桑麻,买布根本不存在的。
而且那个时候自己制作的麻布,他们连纺纱机都没有,织布用的麻线都是用手搓出来的,这个手工把麻纤维搓成麻线的步骤被叫作‘成绩’,后世的成绩一词也是由此而来。
吃饭,自己种的有粮食,吃肉,养的有牲畜,就算没有,养几只鸡,弄几个鸡蛋吃还是不难的,根本不需要花钱去买吃食,除了盐。
解决了吃穿的问题,烧柴可以自己去砍,需要用到钱的地方,可能就是买盐和买铁了,毕竟农具什么的不能缺。
其他的,真的没有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
但是汉部落就不同了。
汉部落是一个由公有制转变成私有制的社会体系,而且才刚转了没多长时间,因此就不可避免的显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当初还是公有制的时候,汉部落搞了集体饲养基地,牲畜全归部落公有,百姓自己是没有牲畜的,然后还建立了一个纺织工坊,和一个冶金工坊,这两个单位仍然是公有制体系下的产物。
在当时的角度来看,成立这些工坊,能最大程度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来搞生产,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效率高,还能节省原料浪费。
就拿冶金来说,你让每家每户搞一个小高炉,还不如集中力量多建几个大高炉来的实惠,最起码你可以把所有的木炭集中起来使用吧,那能节省多少热量的消耗,再说你平头百姓,也没有采矿碎矿的能力,配料就更不可能了,本来资源就稀缺,还会给你分散开浪费
从这个角度说,哪怕是现在私有制改革之后,工坊的生产模式也是‘先进’的象征。
纺织业亦然,你自己洗羊毛,纺羊毛线,再自己织成毛布,光是中间就要浪费多少时间,而且每个人的手艺不一样,产品质量也无法保证。
但是工坊模式下经营,就可以用流水线作业来生产,不仅大大的压缩了几个步骤之间的转换时间,而且每个工人每天只做一种工作,反而更加熟练,这样一来质量也能得到保证,效率还更高更快,跟私人作坊完全没有可比性。
但是现在不同了,虽然私有制已经开始了,但也只是开始给工坊的工人发工资而已,从义务打工变成了为了赚钱而打工,但是工坊实际上的所有权还在公家手里,并没有因为私有改革,就把工坊里所有的生产设备分给百姓,那太扯淡了。
可现在情况不同,汉部落需要向小农经济发展,实现百姓的自给自足,不要以为从集体工厂转型到私人作坊就是社会的退步,那也是扯淡。
看问题要根据时代的背景来分析,太过超前的生产模式,面对相当落后的时代背景,反而更容易出现问题。
就像你有一辆东风重卡,但是没有原装的发动机,现在你只有一头驴作为动力,就算你强行把驴拴在重卡上,玩了命的抽鞭子,累死它也拉不动啊。
这个时候你只有驴,没有别的动力可选,但你总不能不走吧,所以还不如把东风重卡换成一辆两轮的木头板车,虽然载重量一个天一个地,但是驴车总算是能跑起来了,这就比你在原地干着急强。
汉部落现在面对的也是这个情况,汉阳城的纺织工坊,几十架织机已经不能满足数万人对布匹的需求了,更别说还有帆船这样‘吃布’大户存在。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扩大工坊规模机械倒是容易,让木器工坊的木匠们制造就完了,但是工人去哪里招
男人都是重要劳动力,除了种地生产粮食之外,还要参与很多建设,再说招一堆男人来织布也不像话。
可现在女人们也很忙啊,女人们有面积不输于男人的辅田要种,种桑,种麻,蔬菜,大豆,漆草等经济作物,谁有空到你的工坊去打工,还嫌自己不够累还是咋滴。
再说还要生孩子呢,毕竟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事情,关系到整个部落的人口繁衍问题,从生理角度来说,女人确实是弱势群体。
没有瞧不起女人的意思,纯粹是客观的生理角度分析,挺着个大肚子,一边要看着两三岁的孩子,还要等着肚子里的‘老二’或者‘老三’降生,多不容易啊,你还有脸让她们进工厂
可不扩建工坊的情况下,怎么才能提高生产力呢,而且在提高部落生产力的同时,还要为官府创造财政收入。
罗冲的办法是,直接让木器工坊打造一批纺纱机和织布机出来,但是汉部落不再组织相应的纺织工坊,而是向百姓们直接出售这些木制器械。
现在最关键的是,百姓们不是不想要自己的织布机,而是没有渠道获得,之前是没地方买,官府的工坊又不会卖,想找人自己做,但是民间又没有会制作织布机的工匠。
这就是罗冲说的汉部落现状,工匠在民间十分稀缺,老百姓想找个木匠给自己打造点东西都费劲,而汉部落的官府又不出售成品,这就导致了,在很多东西上,其实一直是存在市场空白的,然而现在市场却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购买欲。
罗冲十分肯定,只要把这些机器卖到新建的那些郡县去,一定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抢购。
你别看车和船没多少人买,但是织布机这玩意儿,每家每户人手一台也不嫌多。
而且罗冲还是一个从现代穿越过来的人,凭借他的见识和经历,完全可以把这个织布机打造成‘结婚四大件’一样的存在,操控舆论在汉部落产生一种新人成婚必买织布机的概念,用来促销织布机,就像我国七十年代流行结婚的时候买自行车和录音机一样的概念。
另外还有铁器方面,虽然这个需要严格管制,但管制不代表不能卖啊,罗冲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民间可以由通过官府考级的铁匠,授予几级的铁匠证书,然后这些铁匠可以凭借资格证书去官府申办私人铁匠铺,获得营业执照后,他就可以从官方购买炼好的铁锭,再回来用铁锭给百姓加工器具。
这样做的目的,首先就是严格的把控,私人铁匠铺只有购买铁
第542章 水文侦查大发现(求票票求订阅)
火器的事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定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甚至罗冲到现在还没有决定到底要不要搞,会对以后文明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见识了火器的强大,再让有野心的人拥有了它,那一定是这个世界的灾难。
然而,这个世界的人口数量还属于极度低下的状态,罗冲目前唯一的长远目标,就是在有生之年,竭尽全力的发展人口。
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人口才是真正可以依靠的实力。
抗战为什么在中国那么弱的情况下,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就是因为人口多啊,反正你没把我杀光之前,我是绝对不会认输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哪怕入侵者奴役了我们一时,只要我还有人会喘气,那起义就不会停止的。
看元朝就知道了,从头反到尾
紧张的召集人手,选拔人才,筹集物资和车辆,还要调集粮草,不仅是为使团和商队准备的,对于即将出航的两支探索船队,罗冲同样非常重视。
在牛尾跟来汉阳城的大半个月之后,使团和商队还没启程,东边浏阳郡的游氏兄弟俩就在罗冲的催促下出发了。
他们完成了简单的帆船操船指挥集训之后,各领了三艘帆船出发了。
这还是汉部落有史以来最大的船队远航,年初的那次治水行动根本不算,虽然那次出动了几十艘木船,转运了数百人力,但是和帆船是两码事,两支船队的任务性质它就不是一样的。
再说了,你那次虽然船多,可是一艘船能带多少人呢,帆船一艘就能装百八十人,还能带上足够的粮食和燃料。
燃料这一点要特别说明一下,负责探险任务的几艘帆船上面都是带着炉子的,就是那种小型的,用耐火土烧制的陶土炉子,便携的,平时放在船舱里,做饭的时候还能搬到甲板上,舱里带的有木炭,船员们是有条件在船上煮饭吃的。
就这一点,那就不是小木船能比的,你能吃喝拉撒都在船上解决吗,我的帆船就能,而且生活水平还不差。
那天罗冲亲自去送了游伏南下启程,然后又坐着游野的船队经过大泽的水道去了新建的卫山郡,在那检查了一下云志这个郡守的工作情况后,又抓紧回了汉阳城,之后就是密切的通过飞鹰传书与游伏取得联系。
为什么这么做呢
那是因为罗冲好奇啊,一个崭新的世界地图,正通过游伏航行日志中的描述展现在罗冲的面前。
也不是罗冲有多着急,而是这个内河帆船的速度绝对是让你吃惊的,那如果真飙起高速来,你就会知道船运究竟有什么威力。
如果想象不出来的话,有句古诗就描述的挺形象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船行一日千里真的不是夸张,当然,这要在顺风顺水的情况的下。
而游伏的船队现在就巧了,他就是顺水,一路向下游突进,虽然没有顺风,但是横风带来的推动力也是很可观的。
甚至在前面水文侦察艇的压制下,游伏已经有意的放缓了速度。
可即便如此,船队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抵达了金沙江口的支流,也就是乌峡水道东南支流与浏阳河的交口处。
怎么形容这个水文关系呢,这么说吧,浏阳河跟汝水河,这两条河都是由北向南的走势,中间东西走向相距一百多公里,夹着一个汝阳郡呢,整体上两条河在地图上是呈现一个平行的状态,看起来就像数字‘11’。
汝水河的下游,在经过一个大弧度的向东南转弯之后,直接经过乌峡进入金沙江,这就是年初罗冲带人走过的那条水道。
但是在这条水道的尽头,也就是汝水河的尽头,没有进入乌峡山脉之前,从汝水河延伸出来一条东南走向的支流。
当时罗冲就断定,根据这条支流的走向判断,到最后肯定是要汇入浏阳河的,结果怎么着,它还真就是汇入浏阳河的。
这就等于是在两条相互平行的河流之间,建立了一条横向连接的通道,看起来就像是从‘11’变成了字母‘h’,只不过中间这条支流形成的通道角度不是很直,有点西北到东南的指向,成了斜的,最后看起来就有点像字母‘n’了,但是两条河确实客观的在下游一百多公里处连接上了。
而且这条横向的支流还不算小的样子,现在正是盛夏时节,降雨量和水量都十分充足的情况下,这条河的宽度普遍达到了50米,比汝水河都要宽一些,是能直接跑帆船的。
就是目前这条河的水深还没有查过,但是河水再浅,五十米宽的河也不会浅到哪里去,理论上来说,这条河在夏季,是具备从浏阳郡直接通往汉阳、汝阳两郡的水路通道的。
当然,这个通道是否成熟有效,河水够不够深,能跑多大的船,能承受多大的载重和吃水深度,都还未知。
更关键的是,这只是夏季的水文情况,秋冬两季内陆河水受降雨量和潮汐引力的影响,普遍都有水位下降的情况出现,到时候还能不能具备通行帆船的条件,还要等秋季实际考察之后才能确认。
出发的当天下午,游伏的船队到达浏阳河和与该支流的交汇处时,就果断的命令了抛锚停船,然后飞鹰传书给罗冲,征求探查该支流的任务命令。
游伏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这支船队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探明下游一切可以利用的航道,侦察各航道的水文情况,看看是否有通行船只的能力,能够支持通行多大的船只。
这本来就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
罗冲收到消息的当天下午就给出了回应,派一艘船进入该支流,逆流而上侦察该航道的水文信息,并抵达金沙江入口,观测年初炸掉的河道堰塞部位具体情况,看看有没有恢复,或者畅通。
完成这个任务后要及时回复,然后再沿着支流返航和另外两艘船汇合,继续向浏阳河的下游前进。
这个水道的发现对于汉部落接下的发展战略绝对是有影响的,因为罗冲早在年初的时候就对那里进行过规划,那里有他设想的一个‘巨木郡’和一个‘金川郡’。
在该流域的两岸,一边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一边是广袤的洪水冲击形成的平原,有大量的林木资源和土地资源,水资源更是不缺,绝对是一个现阶段发展农业种植的好地方,利用那里的林木资源,而且靠近重要水路航道,就地搞个大型造船厂,建造更大的船也不是问题。
可以说只要有人,这里绝对是个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宝地,要粮食有粮食,要柴火有柴火,建材什么的更是不缺,更难得的是水路交通方便,这样的风水宝地,在这个时代上哪找去。
 
第543章 新发现的鹿部落(求票票求订阅)
炎炎夏日,居住在大河岸边的鹿部落,像是往常一样等到下午四五点钟才出来活动,躲避着两三点钟毒辣的骄阳。
女人们手持着木制的鱼叉站在浅水中狩猎游鱼,也有人牵扯着绳索,从河水中拖拽出一个个藤编的笼子,那里面放着一些水草或是新鲜的果肉,还有些动物的骨骸残渣,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被困在笼子中的活鱼,尽管它们再怎么挣扎,也摆脱不了被烤成鱼干的下场,这就是贪吃鱼饵惹下的祸。
因为天热,又不愿意像大人那样穿着草裙,全都光着屁股的小孩们,大呼小叫的围到渔笼边,兴奋的数着里面有多少渔获,然后高高兴兴的跟着大人一起抬着笼子往回走。
也有些正在学习采集食物的女孩,拿着细长的树枝在树下的泥土里挖着什么,时不时的还会跑到河边,用手捧一些水浇到地上的小孔中,没过一会就钻出一只蝉的幼虫。
女孩开心的把虫子捏起来,放到腰间挂着的一个小笼子里,那里面已经有了数十只的知了幼虫,这玩意儿高蛋白,用火烤熟了剥开外壳,里面就有一团比花生米还大的白色瘦肉,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也有些顽皮的孩子站在河边玩水,即使被周围的大人吓唬着往回赶,也非要伸着脚在河边趟一下不可。
男人们也都没闲着,有的在河边挖了个土坑,光着脚站在那里踩泥巴,这自然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制作陶器,看他旁边一个头花白的老者,正仔仔细细的捏着一个像是罐子的容器就知道了。
一旁已经捏好晾干的泥胚被人拿走,统一码放到一块专用的空地上,然后堆上干草和木柴,就被点着了大火。
这样的露天烧制当然也是能成陶的,只是成功率比较低罢了,由于温度不可控,没有窑室保温,露天烧制比较容易开裂,报废率高。
剩下身体强壮的狩猎队员们,则是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武器,沿着河岸向部落两边搜索捕猎。
这样一是可以驱逐傍晚来河边喝水的野兽,防止它们攻击自己部落的族人,也可以顺便打一些猎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