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羽卿书
“有了胶泥活字,字倒是可以不停的印出来,难道活字的泥块也能复制!”
白起一脸震惊的样子,他觉得这事很扯淡,简直是在侮辱他的智商,毕竟他可是亲自跟着同学们刻了几个月的字,这其中的辛苦他是深有体会的,可是这话从首领的嘴里说出来,又没来由的让他觉得可信,毕竟首领可是无所不能的天子,那就是老天爷的儿子啊。、
“没错,用金属活字,我们可以用锡铅合金来铸字,当然,想要做到一劳永逸,光是金属活字可不行,还必须先做出一批字模出来,这样只要我们有了一批字模当作标准,以后再想铸造活字,直接把模具拿出来浇铸一个就行,这样我们以后就再也不用刻字了,而且字模保养的好的话,流传几千年都没什么问题。”罗冲越想越兴奋,自己怎么早没有想到这个呢。
兔子的印刷术世界文明,从早期的雕版印刷,到后来的木活字,胶泥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几乎应有尽有,只是却没有得到推广,这固然是有原因的,但是这些原因在罗冲这里统统不是问题,老祖宗已经走了几千年的弯路,把最正确的方法告诉了自己,自己没理由还会重蹈覆辙。
最早的雕版印刷因为工作量太大,所以衍生出了活字印刷技术,但是活字的材质一直在进化,可是却一直没有得到推广,反而雕版印刷的技术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就因为老祖宗们走了太多的弯路。
最早的木活字,因为木材吸收墨水之后,很容易膨胀变形,使的利用率极低,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要重新刻字,而且由于毕升发明的定版技术,是用松枝和蜡把木活字粘在铁盘子里,印刷之后拆解活字十分麻烦,还要把粘在上面的松脂和蜡一点点刮下来,及其繁重的工作量甚至比雕版还麻烦,让人不得不望而却步。
再后来用了泥活字,印版吸水变形的问题倒是解决了,但是排版定装的技术却还是老样子,依旧是用胶粘,印刷之后拆解起来还是一样的麻烦。
之后又聪明人改进了排版定装技术,从原来的用胶粘换成了用木框挤,把所有的活字放在版框里,再用东西塞紧,用完之后直接就可以取出,使的分解活字的工作量降低,让活字印刷开始兴起。
但是木活字和泥活字还是有重大的缺点,那就是不耐用,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完蛋,也不利于保存,于是就有人想出了铸造金属活字,寄希望于提高活字的使用寿命。
可是换了金属活字之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首先就是价格,早先的铜活字价格十分昂贵,毕竟铜这东西可是古代的货币,用钱铸活字,这一般也就皇帝举国之力才能玩得起,一般人谁有这个财力。
后来为了降低价格,又出现了锡字,可是锡和铜都有一个金属活字的共同点,那就是印刷效果不好,兔子古代用的印刷墨水全是水墨,说白了就是用水和墨块融化之后形成的水性墨汁,但是水在金属表面上会自动凝聚成小水珠,没办法把墨汁均匀的吸附在金属活字上,所以金属活字一直没有得到推广,这个主要还是涉及到金属表面应力的问题。
再后来的铅活字,那就是印刷术流传到欧洲后,又从海外反哺回来的,至于为什么金属活字在西方用的那么广泛,一是因为他们的文字都是字母,翻过来调过去就那几十个,所以检字的工作量都十分轻松,工作效率高,二就是因为欧洲人用的墨水,那是油性墨水,可以轻松的均匀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两方的优势整合,这才成就了西方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但是以上的这些问题,对于罗冲都不算问题了,首先,罗冲定下的货币为铜和银,而造活字用的却是锡和铅,这就不存在拿钱铸字的现象,成本也就大大的降低了,而且锡和铅这两种金属,熔点都只有二三百度,所以冶炼和铸造的火工成本就大大降了下来,毕竟又不需要像铜铁那样,动辄就一千多度的熔点,拿个铁锅烧木柴都可以融化锡铅,甚至连木炭都用不着,成本何其低也。
再有就是,罗冲已经知道了金属活字印刷的正确用墨,那就是油墨,然而油墨这东西对目前的汉部落来说简直不要太多,猪油牛油羊油这样的动物油就不说了,桐油,漆油,花生油,大豆油,麻籽油,光是植物油就有五种以上,甚至山上的松籽采回来都可以榨油,不过是产量太低罢了。
现在只要用油替代了清水,再用墨块放在油里面研磨,就可以得到最简单的油墨,至于哪一种效果最好,只要稍加实验就能知道,对于罗冲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至于墨棒,山上的墨窑一直在不停的烧,一个墨窑的产量现在足以支撑整个汉部落使用,毕竟现在整个汉部落的几万人里,会写字的也不超过两千,会写几千个字的,连五百人都凑不出,就这么点文化人,能用的了多少的墨。
最后便是罗冲说到的一劳永逸之法了,那就是造一套字模,然后批量浇铸,毕竟文学推广之后,过上百八十年,汉部落的新文化肯定会诞生,到时候印书什么的又不可能只让政府来印,肯定会有民间的印刷行,但是到时候他们怎么印刷呢,自己制作活字太耗时间了,浪费人力物力,这个时候,罗冲的字模就派上了用场。
如果有人想开私人的印刷坊,那就可以直接找官府申报,到时候由官府拿字模直接浇铸一套铅锡活字,私人印刷行只需要掏钱就行,这样就能直接买到一套国家标准的金属活字印版,可以说既划算又方便。
至于私人有没有这个财力来政府购买活字印版,罗冲觉得是没问题的,用的金属是铅锡,这两样东西说值钱就值钱,说不值钱就一文不值,铜和银是货币,铁能用来制作工具和武器,铅锡只能当作青铜合金的少量添加剂使用,单独拿出来几乎一点用都没有。
除了锡可以用来当作焊接的焊料,尤其是铅,这个时代能拿来干嘛,除了造活字一无是处,而且由于超低的熔点,铅锡的冶炼成本那么低,所以即便是拿来造活字,除了人工费可能贵一点,材料的成本连人工都不会超。
这样一来,价格低廉的金属活字就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民间的印刷坊多了,书也就多了,书多了就会很便宜,书便宜了就利于文化的传播,更利于教育的普及,可以让人人都买的起书,上的起学,人有了知识才能有见识,才能更容易让国家富强。
所以说,这个想法实在是利国利民的一项仁政,罗冲越想越激动,忍不住立刻实施这个计划。
罗冲立刻打发了白起,让他把第一批的胶泥活字送到瘸子那里去,先把这个烧出来再说,然后又让大嘴去准备一批蜡锭,用失蜡法先刻出一套字模出来,之后就是回收汉部落早期的青铜器,比如青铜农具,斧子之类的,用铁质的全部换掉。
任务很快下达了下去,大嘴的办事效率也很快,当天就送来了一大堆蜡锭,说起来汉部落已经很久都没有用失蜡法浇铸东西了,因此这些蜡也一直闲置着,所以大嘴才能很快的拿出来。
有了蜡块之后,第二天罗冲就开始带领300个学生刻字,这次刻的是字模,所以和之前的胶泥活字完全不一样,字模是什么东西,那就是一个模型,这东西做好之后是可以反复运用的,所以每个字只需要一个就行。
当天罗冲就用铅笔在纸上打好田字格,然后用毛笔写出来一万个字,而且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刻的都是正体字,也就是说字是正的,印出来的才是反字,因为这个主要是用来铸模用的,不是拿来印刷。
之前的那一套胶泥活字,因为是拿来印刷用的,所以每个字都需要刻最少十个,多的都要几十个,几千个常用字硬是把工作量翻了十几倍,再加上学生们都还不会写字,刻字的手法也生疏,所以进度十分缓慢,但这次不同。
罗冲给300个学生每人发了35个字,加起来就是一万多个字,且每个字都不一样,让他们用两节课的时间刻完,也就是两个多小时,由于他们此前都有了大量刻泥活字的经验,手法娴熟,再加上蜡锭这种材质也比较软,刻起来十分方便,而且这次刻的还是正着的字,让他们干起活来更加的顺手,有手快的学生竟是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这让罗冲非常的高兴。
这就相当于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套字模,进度神速。
第二天,罗冲就让大嘴把这些蜡锭收走,然后用白色的耐火高岭土调成粘稠且容易流动的浆糊,再把这些蜡锭都插进去,等晾干之后再加热把融化的蜡液倒出来,然后把凝固的蜡块重新切锭,换成另一个字号的大小,再次给罗冲他们送过去。
拿到新蜡锭的罗冲,这一天又组织300个学生刻了一万多字,只是这次和昨天刻的大小不一样而已。
拿到模具的大嘴也没闲着,当天就开始冶炼铅矿,浇铸出第一批铅锭,等第三天的模具彻底干燥之后,这家伙就按照罗冲的吩咐,把之前的青铜农具回炉融化,再按照青铜和铅一比一的比例熔炼合金,把合金的熔点直降到600度左右,再用这些铅青铜合金浇铸字模,当天就完成了,而罗冲这个时候也已经带着学生们刻完了三个型号的字模。
拿到这些字模之后,大嘴也每天能够浇铸出来一批铅青铜字模,效率大幅提升。
一个星期之后,罗冲就已经拿到了五个型号的金属字模,最小的一批边长五毫米,和现代书本上的字体差不多大,这个既可以印书,也能拿来和大号的字配合使用,大字印刷正文,小子印刷注解,配合起来就能印刷字典,这种工具书肯定是销量最大的,有多少都能卖出去。
五个型号,国家标准一号字,五毫米长宽,国标二号字,八毫米,三号字一厘米,四号字15厘米,五号字两厘米,小到字典的注释,大到印刷告示,有这五个型号,基本上就可以适应所有的需要了。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因为这些字模都是正着的字,是不能拿来印刷的,所以还要用这些字模来浇铸反字,这个就是真正的目的了。
先做出一个木盒子,然后把耐火土和成软泥,装在盒子里,需要浇铸什么字,拿出一个相对应的字模出来,然后字朝下往泥里一戳,这样一个反字体的模具就出来。
要是想把一个字浇铸十几个,就用同一个字模多戳几下,最后把这个戳满窟窿的模具用铅锡合金浇铸,一下子就出来了十几个一模一样的反字出来,这个才是最后用来印刷的金属活字。
这样罗冲和300个学生,就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直接完成了上千年的任务,有了这些青铜合金的字模,以后就再也不用刻字了,需要浇铸新印版的时候,只要把字模拿出来放在耐火泥里压几个坑就行。
等用完了再把字模洗干净,装在木箱子里,里面垫上毛布,再浇上桐油,最后封存,这金属的东西,只要用油一直养着,保存千年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此,罗冲的心愿也就达成了。
~~~~~~~~~
月底收月票了同志们,有月票的支持下l0ns3v3
第458章 目录捡字法(求票票求订阅)
又是一个星期过去,汉阳城的各个工坊依旧在忙碌着,纺纱车间的桑丘已经攒够了几千束蚕丝,现在正和小蝶一起尝试织造丝绸,此时虽是深秋,气温日益降低,但是这些纺织女工们仍然干的热火朝天。
大嘴的冶金工坊也没闲着,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已经用青铜合金的金属字模浇铸出了整整五套大小不同的铅锡活字,一颗颗闪着耀眼银光的活字仿若一枚枚印章,只要刷上油墨,随时都可以用来印刷书籍。
木桶的木材加工厂更加忙碌,人员也是最多,一部分在不停的制作教学楼所需要的桌椅,还有一批人专门生产木船,另外一批则在生产各种器具,比如木制机械,农具,水桶之类的零散玩意儿。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罗冲这几天让他们制作了一批新的东西,有几个很大的柜子,上面是用来放置活字的,另外就是排版用的木框,刷子,工作台,等等工具。
罗冲自己也没闲着,这些天除了继续教授学生上课之外,他自己还亲自调制了一些油墨的配方,墨还是松烟墨,油都是植物油,花生油,麻籽油,漆油,桐油,这四种全被罗冲试了个遍,最后就是用几种油混合配比,来调制出效果最好的油墨。
经试验分析,桐油这种类似天然清漆的油不怎么适合印刷,因为桐油油纸防水,所以油墨印刷的字体也就是防水的,但是和周围空白的地方相比很别扭,且有很大的桐油味道,虽然桐油的气味没有毒,但也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所以没有采用。
再有就是花生油,效果还不错,但是墨迹干的比较慢;麻油和漆油也各有特点,经过一番对比之后,罗冲配出了一种混合油墨,用30%的麻籽油,加60%的漆草籽油,再加5%的桐油,混合之后再用松烟墨研磨均匀。
用这种混合油墨印出的字迹,因为含有麻籽油,所以不会晕染,印出来的字迹不容易在纸上扩散,所以字迹清晰;
又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漆草籽油,所以油墨的附着力很强,容易在纸张表面上墨,可以做到一次上墨,不用翻来覆去的来回刷几遍,只要把纸铺在印版上,用刷子过一遍就能轻松上墨,不至于来回返工,降低残次品的出现率。
最后就是因为加了少量的桐油,使得油墨可以快速干燥,油墨的挥发性好,干得快,而且因为加了桐油,还可以给油墨提高亮度,印出来的字体墨迹鲜明。
白天对着日光的时候可能还不明显,但是到了晚上,对着不怎么明亮的油灯看书的时候,这个特点就立即凸显了出来,上面印刷的字体虽然没有荧光字那么夸张,但是也可以明显的在周围的白纸上突显出来,这个特点在没有电灯照明的时代尤为重要。
最后就是由于添加了大量的松烟墨,印刷出来的字体不仅特别的黑,而且闻起来还有一股烤松木的味道,这个特点倒是让印出来的纸业非常的好闻。
油墨,纸张,金属活字,排版工具,印刷工具,捡字的货架,工作台,各种设备一应俱全,罗冲也忍不住想要印书了,花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看不到成果怎么行。
最后选定的印刷工坊,放在了一栋没有人的教学楼顶楼,专门空出两间教室用来印刷。
货架贴着墙摆好,再把五个型号的金属字摆了上去,中间是几张很大的工作台,上面陈列了各种印刷工具,隔壁的另一间教室则是库房,存放白纸和油墨,还有印好的成书,并且这里也有几张桌子,用来给新书装订。
万事具备,只差开工,印刷工坊的人不多,只有五个人,白起为总管,不过刚开始开工的时候,就遇到了困难,那就是最繁琐的检字环节。
检字这玩意儿,说难不难,但是对白起这种没学过多少字的人,就不容易了,更遑论让他在汉字的海洋中挨个找到需要的字。
罗冲是经过现代教育的人,他是学过拼音和部首偏旁的,但是白起没学过,所以目前能够检字的只有罗冲一个人,这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巨坑了,因为检字这个活只能找认字的人才能干。
其实检字这玩意儿,就跟输入法差不多,罗冲先是用了最熟悉的拼音检字法,把所有的活字都按照拼音排列,然后在货架上贴上拼音小纸条,手里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页书稿,然后挨个字的去找,先找到对应的声母,再去找后面的韵母,找起来倒是很容易,但是找了两页书之后,罗冲就哭了,这特酿的只有自己一个人会拼音啊,这要是排一本书的版,自己得干到什么时候。
后来罗冲又试了五笔输入法,按照部首笔画去找,感觉这个更加麻烦,最主要的是,不管是拼音,还是偏旁部首,都只有自己会,没有罗冲,他们还是什么都干不了,可要是教他们拼音,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学会,最后罗冲想出了一个笨办法,可以专门应付眼前这种情况,那就是给所有的活字编写一个目录。
一万多个活字,全都按照部首写在一个小册子上,这就相当于一本字典,只不过每个字后面写的不是这个字的注解,而是这个字在几号柜,第几层,第几格
这样一来,罗冲只要对着这个目录找到这个字的位置,然后喊人去那个柜子拿就行了,这样一来检字的效率就大大增高。
罗冲和白起坐在工作台后面,手里拿着书稿开始翻目录,找到位置后再喊人,你去几号柜几层几格拿哪个字,检字员听到之后直接一步到位,拿到活字后校验一遍是否正确,没问题的话就进行下一个,等凑够了一页书,再送到罗冲这里,罗冲再校验一遍。
两次校验没问题之后,就送到另一张桌子排版,按照书页的格式把金属活字排好,空白的地方用小木块塞紧固定,做完这个步骤之后,排版员再对着书稿校验第三次,没问题之后送去印刷台。
印刷台拿到版之后,还要校验第四遍,先是检查有没有错字,然后就是看排版的有没有把字放正,别最后哪一个字出现横着的,倒着的,等检查完第四遍之后,就可以上墨印刷了。
按照这个工作程序来干,效率果然就提高上来,这就比一个人自己检字快多了,而且基本不会出现错误,把印错的概率降到了最低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