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穿越成皇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赵洞庭

    满打满算,这会儿距离莫里、郑益杭在长门町集结已经过去将近三个月的时间。

    在年后正月下旬,本岛上的两万守军也都赶到长门町。长门町共汇聚有倭路守备军四万,再有流求大军五万。

    郑益杭和莫里在这里已经休整多时,在本岛两万守军到后,仅仅休整数日,便就出发前往高丽了。

    那时候距离二月还有四天。

    出发时有战船两百余艘,可谓是铺天盖地,声势浩荡。

    郑益杭当然有传信往长沙,只这个时候,信距离着长沙还有些距离。

    在海上,用半个月的时间穿过不熟悉的陌生海峡。于数日前,郑益杭和莫里率着大军终于是在高丽国境的最南边登陆。

    不过这里在高丽国属于偏远地区,鲜有人烟。连座像样的城池都没有,只是些被高丽王朝视作蛮族的部族在这样的地方生存。

    有些蛮族还裹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要想和他们叫道理无疑是行不通的。但蛮族也有特点,那就是很会“审时度势”。

    他们还保留着类似于动物的本能。说是欺软怕硬有些难听,但着实是这样。

    在登陆以后,郑益杭和莫里都派遣出斥候去,在两天时间内便将周围百里范围的情况弄清楚了个大概。

    其后经过商议,两人决定兵分两路。莫里率领流求五万大军以及全部的海战船沿海路继续向北,往高丽的东来城去。

    而郑益杭则率军走陆路,直穿这些高丽蛮族的地境,进攻全州。

    最后两军再合围高丽都城开京。

    从沿途的城池分布情况来看,郑益杭的倭路大军要面对的高丽军无疑要多得多。要到开京,破掉全州以外,还得连克公州、安南、南东三城才行。而莫里走海路,只需面对安东、东来两城。甚至如果他不想打,完全可以直接绕到高丽北方去,然后再横穿半岛,往开京就成。也没听说高丽有什么厉害的水军,未必会有大军还海上拦下他们的海战船。

    这会儿,郑益杭率着倭路四万守备军已经到全州城外。

    此前沿途的蛮族都很识趣,在见识到倭路大军的气相后,没敢太岁头上动土。

    谁都看得出来这支军队不那么简单。整齐、森严的甲胄,再有背在背上的不知道是什么的武器,都透着幽幽的气息。

    或许现在倭路大军还没有太浓的杀气,但这支由郑益杭在福建拉起根基的大军经过这两年的训练,军容军貌肯定是出来了。

    四万穿着黑黝黝轻甲的大军齐刷刷摆在全州城的外面,即便是没有任何动静,也能让城内的守军如临大敌。

    更莫说,此时此刻军中还有旌旗在飘扬。有战鼓在阵阵响彻。

    四万大军看起来已经是很唬人了。

    倭路守备军的建制和禁军并没有什么两样,千人为团,百人为营。四万大军便是足




1750.全州投降
    高丽国内设郡,一郡一城。最高主官乃是郡守,其下,又有郡将军、郡司等分管军政事务。

    官阶上,郡将军和郡司是平等的,差不多都同于副郡守。只是官职名不同而已。

    因为重文轻武的原因,一郡财政大权都被郡守、郡司把控在手里,连军中俸禄、粮草都由郡府提供,以前李承旭没少受这郡司的气,也不好撒。现在却是不同,整个全州城的人都得依仗着他率军守城,这郡司的家小也都在城里。他可不担心这郡司敢再用扣押军俸粮饷来威胁他。最多不过是开城投降,大家都别想有好结果便是。

    “你!你!”

    郡司瞪眼看着李承旭,气得好半晌没能说出话来。他也知道李承旭现在是在依仗着什么。

    但他的确不敢再惹怒李承旭,只有些愤愤道:“本官手无缚鸡之力,若是下去,还不得被城外这些宋军给生吞活剥了”

    “哼!”

    李承旭重重冷哼,“既然如此,那郡司大人还不快些去将郡守大人给请出来”

    说起来也是憋屈,李承旭身为将军,却是在城内连郡守的人影都找不到。

    自从大宋军队向着全州逼近的消息传到城里以后,那平日里最喜欢在府衙作威作福的郡守竟是很快就不见人影。都说狡兔三窟,这郡守大人大概是不止的,除去郡司这等极其重要的心腹以外,再没人知道他现在的藏身之处。

    李承旭虽然不是那种宁死不屈之辈,但也不至于刚开始就打定主意要投降。如果可以,他当然还是要试试抵抗的。

    因为谁也不知道投降以后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宋军是否会大开杀戒,而若是以后元国得势,又会不会跑过来找高丽的麻烦。

    高丽现在可是元国的属国。

    而现在李承旭面临的问题是,他就算想打,也没有底气。不在于兵员上,在于粮草上。

    他连城内到底有多少粮草都不知道,更不知道郡守那帮文臣会不会全力帮助大军抗敌。

    如果全城上下同心,这场仗未必没得打。怕就怕打的打,跑的跑,那样的话,倒还不如早早开城门投降的好。

    打仗并非仅仅是军队的事情,终究还是需要府衙配合的。

    郡司大人却是没领会李承旭的意思,为难道:“难道将军你觉得郡守大人会屈尊下去和宋军谈判”

    他就差没直言如果要谈判,那这只能是你李承旭的差事。

    李承旭眉头微蹙,道:“本将只是想知道,郡守大人还有尔等诸位,到底有没有决心和这全州城同生死、共存亡”

    “呵!”

    说完自己就笑起来,拍着自己的额头,“也是我太天真了,到这种时候郡守大人都还没有出现,又怎么能依靠他”

    如果郡守有和全州共存亡的心思,那便不会在这个关头躲起来只顾自己。李承旭觉得自己还想依仗他们提供后勤帮助的想法简直可笑。作为一个还算有担当、有正气的将军,他当然是痛恨郡守、郡司这些人的。

    他们只顾着自己,平素里鱼肉百姓,却从没有想过要保护百姓。

    猛地将腰间佩剑拔将出来,李承旭挥剑,在周遭许多将士不敢置信的目光中,忽的将眼前郡司直接斩首。

    头颅跌落下城头去。

    无头的尸体脖颈间鲜血喷涌,紧接着无力栽倒在地上。

    李承旭脸上沾着血迹,抬手抹去,原本只是刚毅的面容刹那间变得狰狞许多。

    他喃喃自语,“国主近臣三百人,竟无一人是男儿……”

    这大概是高丽国武将们的悲哀。

    这任国主最是疏远武将,天生喜好舞文弄墨,却是对刀枪厌恶至极。就拿李承旭来说,在全州任职十余载,竟从未见过国主。

    而郡守却是每年都会进宫数次。

    连郡司都曾十数次面圣。

    他们,可是同品阶的官员。

    &n



1751.情报之傲
    城头上的全州将士看李承旭的眼神较之之前已经有些微变化。

    这种变化是在李承旭提出那两个条件时产生的。

    他们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原来李承旭才是为城内百姓着想的人。他出城投降,都是在为城内百姓着想。

    两个条件,既保百姓,又保大义。是李将军将他们全州将士最后的尊严保留下来。

    他们不是什么百胜之师,甚至这些年来养尊处优,有许多压根没上过战场。可以投降,但真没想过要倒戈。

    这片土地是他们的根。

    在这片土地上倒戈,那便是背弃自己的血脉。

    城头上哐当声接连响起。

    全州将士们成排成排扔掉手中的兵刃,都还是些长枪、长戟、弓箭等冷兵器。

    真金始终提防着神龙铳等火器制作方法外泄,虽是叮嘱高丽防范大宋进攻,但可没有无偿给高丽提供火器。

    城下的将士将城门完全打开。

    郑益杭等将后面有骑兵率先出阵,驰骋进城。

    这是为防范主将遭到刺杀。

    他们先行进城维护秩序以及治安,再有就是打扫战场等等。四万人进城是需要时间的,不是说进就能马上都进去。

    郑益杭带着翻译驱马缓缓到站在路旁,神色些微黯然的李承旭面前,道:“阁下便是李承旭将军”

    李承旭抬头,道:“正是。”

    郑益杭忽的笑起来,“听闻整个高丽都没有几个挺得起脊梁的武将,全州李承旭也是被郡守贾津等人压得死死的,本以为是性格软弱之人,今日来看,倒是本将小觑李将军你了。敢孤身出城,且和坐拥四万大军的我谈条件,没几分胆气,是万万做不出这等事情来的。”

    “呵!”

    李承旭苦笑,“若是将军大军的粮草、军饷也都被别人拿捏在手中,怕是也得如我这样逆来顺受。”

    说着忽的诧异,“将军听说过我还有郡守”

    “上酒。”

    郑益杭对着后面挥挥手,然后道:“本将既然率军攻打高丽,又怎会对你们高丽的君臣没有了解”

    若是以前,这般远征高丽,大宋军队应该没法知道高丽文臣武将的消息,就算知道,也不可能这么详细。

    而在军情处完全成熟以后,这种情况便不复存在了。

    军情处的暗探们不说遍布世界,但在大宋周围的国家里,都有不少军情处暗探。他们完全可以将各国消息传到大宋。

    如今的军情处已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情报部门,其构造之大,绝对是骇人听闻的。

    在民间,萱雪的名气远远不如岳鹏、苏泉荡等人,但实权,怕是不在他们之下。

    甚至可以说军情处的构造较之大军区都还要复杂些,可能也就萱雪这样心思细腻的女人才能够将其打理得井井有条。

    有时候连赵洞庭想到那些被安排布置在各国、各城、各重要人物身边的各种暗探,都会替萱雪觉得头疼。

    就算是每个国、每个城池都有军情处的头目,作为军情处总管的萱雪也绝对不轻松。

    也是因为她和暗探们的不轻松,才给大宋的军队带来许多便利。连郑益杭此时说及这话时,脸上都不无自豪之色。

    他是在为大宋的军情处感到自豪。

    李承旭却是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将军是何以知道我和郡守姓名的”

    郑益杭只是笑,“我们知道的可不仅仅只是你和郡守的姓名,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都知晓。”

    却没正面回答李承旭的问题。

    这时候有士卒端着酒水上来。

    郑益杭道:“大军



1752.泉荡请战
    这天夜里有十余颗脑袋落地,都是全州城内有些实权的文官。

    其后郑益杭又将不少全州城的官员请进府衙里,这些官员中有的官大,有的官小,以至于连李承旭都不认识。

    郑益杭似是早有准备,坐在府衙大殿里,竟是很自然地和这些人交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们接管全州城。

    李承旭始终都在旁边看着。

    如果不是亲自看着郑益杭领军进城,他甚至都以为眼前这个宋国将军是派来拯救他们高丽国政的天兵神将。

    因为他自己本来就算是正派的官员。他发现,被郑益杭斩杀的那些都是城内最恶名昭彰的官员,而提拔上来的,都有贤名。

    在这些“被强制提拔”的官吏们云山雾罩般离开大殿后,李承旭忍不住,问道:“郑将军为何如此”

    郑益杭轻笑着道:“自本将率军踏上高丽时起,便将这片地盘当做是我大宋的土地了。”

    一言狂妄自信如此。

    李承旭在听过翻译后,瞠目结舌,怔怔看着郑益杭,久久没有言语。

    原来郑将军竟是已经将高丽国当做宋国土地,这到底该说他狂妄好还是说他自信好

    不过这貌似也不重要了。

    因为他全州已经投降,这是定局。如果郑益杭真是能为全州好,对全州百姓而言还是好事。

    李承旭并不知道,郑益杭在正殿里重新组建全州府衙的时候,他麾下有将士早已经将粮库、金库等搬空。

    他们不会去扰乱百姓,但对这些东西绝对不会客气。因为他们接下来还要向开京进发,这些都是用得着的东西。

    在长门町耽误那么长的时间,现在不管是倭路军,还是流求军,都已经是颇为缺粮的状态。

    时间仅仅过去两日。

    郑益杭便率着绝大部分将士离开全州,继续向着开京进发。全州城内仅剩两千将士镇守。

    大半个高丽国已经在这短短两天时间内风声鹤唳。

    特别是最可能成为下个目标的公州,郡内文臣武将就差没有哭爹喊娘。

    而在郑益杭到达公州之前,莫里已经率着流求军在东来城的东岸登陆。高丽东部边城东来面临战事。

    没有多少海军的东来城没敢在海上阻击流求军,这时候到陆地上,见到流求军的阵仗,仍然是被吓得不轻。

    莫里带着流求军就是抱着打秋风的想法来的,可没有郑益杭那么客气。

    很早的时候阿星皇就和穆易把话说得很清楚,流求军是给大宋军呐喊助威来的。土地归大宋,流求军,能拿多少是多少。

    莫里本来还耐着性子在城下面劝降,后面见着城头上有东来守军将士在笑他,便忍不住了。
1...711712713714715...8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