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这一拜,是现在的崇祯放下皇帝架子,替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向所有兵士赔礼,更是现在的崇祯对这些誓死捍卫大明的兵将的敬佩之意。
紧接着,崇祯直起身看向陈奇瑜,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传朕的旨意,今后三年之内,要在全国各州府增设医务所,在太医院培养医师下派之前,暂抽调惠民药局医士充入其中,专为兵士与衙役治病疗伤。太医院医师到任之后,考察胜任的药局医士,准许留任。”
“传朕口诏回京,医务所一惠民药局相同,隶属太医院,其中设置的官职与俸薪,让魏藻德和蒋德璟必须在明日晚前拿出一个可行的章程,朕回去看过后,立即下发全国施行,刻不容缓!”
说着,崇祯皇帝面色沉下来,又道:“命东厂严密监察,若有人胆敢贪污用于治疗将士伤病的任何公银与药材,一律革职问罪!”
崇祯皇帝这番话都是发自肺腑,不亲自下来看看,还真不知道底层兵士的治疗条件这么差,战争是这么无情。
如今国内被流贼搅和的到处战火,更是亲者痛仇者快之事,那亲者自然是华夏子孙,仇者便是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建奴、洋人还有一部分蒙古人。
其实在崇祯皇帝心里,建奴从来都不是心腹大患,他担心的是大明能不能在如今进步的潮流中追赶上去,甚至超过欧洲,让华夏再度屹立世界之巅。
在那里大哭的轻伤员起初见到皇帝在朝自己道歉,已经满脸都是不可置信,正当他愣着看向其余伤员的时候,却又听崇祯皇帝当着众人下发在全国增设医务室的旨意,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崇祯皇帝说完话以后,周围除了伤员和跟随前来的文臣武将以外,又被诸多兵士围得水泄不通,不少人眼中都是和那亲兵一样的神色,既兴奋又不知所措。
在许多人看来,今日发生的事在往日他们想都不敢想,皇帝亲自下营已经是先例,更别提当众向将士道歉,当众宣布旨意了,这根本是做梦都不可能梦到的事啊。
起初那轻伤员愣住半晌,把崇祯话里的每一个字听得清清楚楚,也许是哥哥死在自己面前的刺激,又或许是崇祯皇帝对兵士的亲切让他鼓足勇气,
第二百九十二章:恢复生产,安定地方
虽然连战连捷,但陈奇瑜仍然不敢太过奔放。
山西省内除了大同,虽然已经收复了太原府,眼见是整个府境都要收复,可陈奇瑜却偏偏在汾州之战后停下了脚步。
陈奇瑜上次就是因为轻敌才被流贼钻了空子逃走,这次复任以来一直都是小心谨慎,当然他在这个所有人都急于争功的时候却选择准备稳扎稳打,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其一,太原已得,山西门户大开,下面诸多地区虽然还被流贼占据,但想要收复也就是一波南下的事,更何况李自成如今怕早已逃回潼关,收复太原也是迟早之事。
其二,太原府刚刚收复一个月都没到,定然有贼寇残余,就连崇祯皇帝曾亲自坐镇整改过的真、保一带都不说非常安稳,更何况汾、辽以下平阳府、泽州、潞州、沁州境内还有数不清的流寇余孽。
正是以上这两点,让陈奇瑜停下脚步,开始清算得失,重新建设收复地区,制定新的剿贼计划,官军和流贼之间的战争,显然还有一段的路要走。
陈奇瑜没有和鞑清战斗过,对于剿贼却有颇多心得。
很多战斗明军即便取得了优势,也难以转换成决定性的优势,因为流寇主力老营都是有坐骑的马贼,很多时候可以打不过就跑,官军走后又聚合起来,形成一股势力。
曾经陈奇瑜也和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说过,流贼主力只有一个老营,一旦老营被消灭殆尽,其余流贼只需稍稍抚慰,就可以让他们扛着锄头继续回乡种地。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明知这个道理却对此嗤之以鼻,各地将帅虽然对流贼穷追猛打,但自身实力一直在损伤,流贼老营却丝毫未动,最终总算是被拖垮。
而自崇祯三年以来,明军中便是开始以步卒为主,即便有少部分马兵存在,将官们也是根本不敢追击,生怕追击之后被流贼杀个回马枪而丢失宝贵马兵资源。
所以至今李自成常有大败,死伤的人也不少,可却越做越大,直达到甲申年称帝建国的地步,这里和《大明劫》中孙传庭说过的一句话很像:
“李自成可以输他个十回八回,可我却一次都输不起。”
可想而知,孙传庭对流贼的本质已经看得很清楚,陈奇瑜如今想法和孙传庭差不多。
太原输了一次已经让明军伤筋动骨,差点没被李自成抓住机会一波平推,全靠崇祯皇帝御驾亲征激起的士气和禁军的加入才扭转过来,要是自己再失误,就将成了天下的罪人,由不得不谨慎。
张鼐在辽州反正,说得好听,陈奇瑜也想不明白这贼厮是打着当年车厢峡的心思故技重施,还是真心实意的要学白广恩,难以确定之下,只得上疏请示崇祯皇帝。
对此,刚刚回到京城的崇祯皇帝却比较释怀,很快就决定接受张鼐的投降,不过此后转任山海卫指挥同知,为游击将军,驻抚宁城。
并且朝廷要求张鼐彻底解散部众,将代州城防交给官军,隔日只带五十名老营前往上任。
历史上这张鼐能主动联明扛虏,说明还有些大局意识,最后死湖南石牛寨战死不降鞑清,也算汉家勇士。
就这两点,崇祯皇帝觉得张鼐还是应该给他最后一次机会,不过毕竟流贼降而后反之事已成习惯,很多次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靠投降死灰复燃,不得不防。
思前想后,崇祯皇帝对张鼐的处置和在太原投降的蔺养成差不多,蔺养成如今被打发到黄得功帐下守喜风口,张鼐则任山海卫指挥同知,调往抚宁城屯守,防备吴三桂。
其实,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交给蔺养成和张鼐的都是留则有益,去之无害,可有可
第二百九十三章:八旗内争,计议入关
对于许彪来说,张鼐是个烫手的山芋,可对于身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来说,收下张鼐与否,这更是让他难受不已的一个决断。
其实身为辽东军阀的吴氏对于许彪这种人根本瞧不上眼,平时充其量也就是派个人联络一下以示结好之意,毕竟多个朋友总比多个敌人好,可要说收不收下张鼐是为了许彪考虑,这就谈不上了。
吴三桂虽然是朝廷的平西伯,但手底下都是辽东军的各系将佐,每一步都要考虑吴氏甚至整个辽东军派系的利益。
如今山海关内虽然还是吴三桂占据绝对势力,但朝廷势力已然在萌芽之中,不得不防。
甲申年之前,高第自己在山海关斗不过吴三桂,他的部众也没有辽东军多,可自甲申年唐通来山海关上任之后,这形势就发生变化了。
首先,唐通是崇祯皇帝钦点驻守山海关的副将,其次,唐通在去您有过一次大功,据说是正面击溃阿济格率领的鞑清骑兵,这更是让不知真实情况的吴三桂对唐通手下兵马有些忌惮。
与鞑清军队作战多年的他,深知鞑清骑兵野战的厉害,即便是如今辽东军,出城野战也不说能完全得胜。
高第的兵马主要分布在山海关左翼城,是个无足轻重的地方,而且人数也不多,根本不足为虑,可唐通部下却有数万人之多,无论分散还是聚合都是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
许彪正得意洋洋,还以为自己是为吴三桂分忧,他却没想到,收到消息的吴三桂简直气得不轻,这无论收不收下,都是稳赔不赚的买卖。
张鼐何许人也,即便吴三桂没入关剿过匪,却也是听说过他的名号。
李自成帐下五营中势力最强的便是刘宗敏手下中军,这中军又分为正标、左标、右标三明将军分别统领,其中那正标武威将军便是张鼐。
“张鼐竟然能投降朝廷”吴三桂在大堂转来转去,怎么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他又问道:“消息可是准确”
夏国相其实也不敢相信,张鼐在大顺中的地位可是仅次于刘宗敏、高一功那些人,他若能真心实意的投降朝廷,那可就是太阳打西边儿出来了。
“消息准确,可是爵爷,这张鼐怕不是诚心归顺,把他留在抚宁城也好!要是这贼厮再反,咱们大可以剿灭了他立功,就算退一步也可以让朝廷出兵去剿,坐收渔翁之利,岂不美哉。”
夏国相的意思,就是他根本不信张鼐是真的投降了朝廷,认为他是意图东山再起。
吴三桂也明白,要是把这个人弄到山海关里来,这山海关可就凑成一桌麻将了,高第、唐通还有这张鼐,都是口是心非的货色,到时候就不好办了,怕不是会乱成一锅稀粥。
“那好,就按你说的办,传话回去,不要把张鼐送到山海关来。”
吴三桂也是个当机立断的主,一下子就明白其中厉害,他吴氏一族目前可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山海关和辽东军,一个都不能出乱子。
......
“摄政王,关内明军大捷,李自成丢失太原,退保潼关!”入夜,一名清军斥候在盛京城内摄政王府下马,行色匆匆跑进大堂,直接跪下说道。
“李自成居然败了,他怎么会败呢,他不是有百万大军吗”多尔衮有些意外,这李自成眼看着就要替大清把该办的事儿都办了,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败啊。
“呵呵,这李自成之败,倒也并非全然不可能。”范文程自信一笑,胸有成竹说道:“奴才早就说过,这流贼全是乌合之众,关内如今的督师是陈奇瑜,此人可是自洪亨九、孙传庭以来最富有韬略的督师。”
事实上,这次从朵颜一带回师之后,多尔衮也是满心愤怒。
这次和去年那次可被打了两次脸,还是“啪啪”的打,去年说要入关争夺天下,最后在京城低下窝了一段时间,阿济格和不知名的汉人军队打了一场,损兵折将撤回关内。
朵颜这次更有意思,多
第二百九十四章:郁闷的蔺养成
其实,此次入关,也是多尔衮替自己积攒声望的机会,虽然眼下的八旗内部他已然是没有冠名的皇帝,但毕竟还不是皇帝。
要说多尔衮完全不想自己称帝,那根本不存在。
可毕竟时势不允许,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贵族,还有以济尔哈朗和代善为主的老旧派王公大臣,哪一个都不希望他多尔衮来做这个皇帝。
不少王公贵族虽然平日表现异常尊敬,但暗处又不知又多少双眼睛在虎视眈眈。
这些黄台吉遗留下来的老旧势力就是莫名的祸患,若是不将其连根拔起,多尔衮担心迟早有一天会生变,可要想做到这一切,没有在八旗内更高的权威根本难以实现。
去年入关一无所获,自己虽然平定了金、复两州汉人的叛乱,但那毕竟是自家闹剧,根本算不得甚么功勋,再加上今年兀良哈诸部的向背,更是让多尔衮一度处在风口浪尖上。
此时的他,急需一场可以稳定地位的胜利,不然豪格势必要拿这些事来说话,到时候自己百口莫辩,免不得又要开始火拼。
议定之后,多尔衮在第二天早晨便是带着两白旗的王公大臣进宫“面圣”。
布木布泰和福临形同傀儡,但却又不完全是傀儡,布木布泰和多尔衮本人之间纠缠不清,这些事像豪格、代善等人心里都明白,只是没有多说。
摄政王和皇太后有一腿,那当今皇上到底是谁的骨血毕竟是关乎皇家颜面,这都是不好听也不好说的事儿,没谁有那个胆子和想法。
鞑清的这个皇太后算是颇有成见的女子,虽然屈身于多尔衮,但却与多尔衮貌合神离,常做一些与他利益相背离之事,可见并非真心实意。
多尔衮带着这么多人前来,目的正是逼迫他们两个退让,福临彷徨无计,布木布泰也是毫无办法,只得让福临加封多尔衮为扬威大将军,率领八旗军队再次入关。
由于多尔衮在没有告知其他人的时候就已经在私自调集军队,所以鞑清兵马几乎在当日就集结完毕,这次清军采取的还是老路线,从喜风口入关。
这次多尔衮依然选择从喜风口入关也是有自己的考量,首先按往常来讲,这附近基本没有什么明军驻守,入关相对容易,其次喜风口外围便是朵颜地界,顺手能先把朵颜收拾了,为自己留下退路。
朵颜一带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是留之无用,弃则可惜的地方,毕竟是在关外,要想长久守住,不迁徙汉民是根本做不到的,单这一项来说就是个大工程。
就算迁徙过去了,现在的明军野战也根本打不赢清军,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最后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朵颜一带没有守住,反而失去了大批的百姓和兵士,怎么算都是弊大于利。
可换个角度来看,朵颜一带的兀良哈三卫,却是多尔衮的必争之地。
吴三桂现在对鞑清态度依旧不明不暗,现在多尔衮只能确定他有自己的小算盘,并不是死心塌地忠于明国,除此之外,却也看不出来吴三桂投奔鞑清的决心有多么强烈。
就这样看来,此次指望吴三桂能火种送炭、主动献关显然是痴人说梦,更可能因此提早暴露行踪,进而多尔衮也就只有一个选择:从边墙入关劫掠京师,出一出这口恶气。
一提起入关劫掠,这些鞑清的王公大臣们甚至比去年入关争夺北京城还要更加精神起劲,现下在鞑清内部,进入大明作战可是贵族们人人争抢着随军的好差事。
看似庞然大物的大明帝国如今就好像一只肥胖到走不动路的肥羊,只要有领兵出征的机会,就肯定能在这肥羊身上切下肉或是拔下羊毛,从而拿到前程,得到升迁。
第二百九十五章:魏藻德辞官
这些朝廷官员对自己有成见,关于这种情况,蔺养成早就有先见之明,毕竟自己本来就是革左五营的流贼,又是战败之后被活捉投降,与张鼐代州反正的性质又有所不同。
在请求消息石沉大海以后,蔺养成总归还是有些小小地郁闷,感觉被孤立,但要说投降清军,他是根本没有想过这回事。
关内再怎么闹,那都是汉家自己的事情,又与这些清虏有甚么关系
蔺养成和许多流贼的感觉一样,都不是对崇祯皇帝本人不满,正相反,这位皇帝许多决策堪称为国为民的典范,他们是对下面那些地头小吏愤怒。
甚至连大顺的所谓永昌皇帝李自成,都是这个想法。
不过无论怎么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汉人,蔺养成心中还是有非常正常的民族观念,那些清虏在他眼中就是异端,只要入关,绝不会有什么好日子。
在民族大义驱使上,蔺养成甚至已经做好战死在喜风口关的准备,不过他依然觉得自己不是为大明朝廷死战,而是为了民族大义死战。
来到喜峰口城下之后,发现突然面貌一新的关城,清军各级将佐虽然在狂呼进攻,但并没有和以往一样直接大张旗鼓地进军,究其原因,还是多尔衮将他们拦了下来。
以多尔衮沉稳的性子,就算此次入关只为劫掠,那也要让阿哈们探听好情报再说。
毕竟,他手底下的兵马可是大清全部力量了,一旦有失,那就是覆国之危,用布木布泰的话说,就是大清历代先祖的努力,从此都将化为乌有。
无论多尔衮嘴上如何不肯承认,在心中他都不得不认识到大清底子太薄,与延绵了两百七十八年的大明帝国还是有所不如的事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