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自打上任之日起,陈奇瑜就已经将整个中原五省当成了一盘大棋,无论是为了剿匪大局,还是为了崇祯皇帝和大明,左良玉和刘良佐这等人都是必须除掉的。

    甚至于,文官集团也是对这些军将恨之入骨,陈奇瑜有绝对的权利,再加上文官为督师的身份,这等事做起来,自然少了诸多掣肘。

    “杀了这批官兵,我等便要投奔闯王,届时再杀将回来,固关上上下下,都要鸡犬不留!女人、钱财、粮食,到时都是诸位的,我等概不相管!”

    参将和几个游击将门扯着嗓子在嚎,说的都是一些难以兑现的赏格,可就算是这样,这些没怎么经过脑回路的溃兵们也还是信以为真,一个激动,便纷纷跟着冲杀过来。

    “对付这等人,还得是戚爷爷的鸳鸯阵,列阵!”戚元弼等待多时,当下呵呵冷笑一声,挺起大枪问问立在前头,虽是二十岁都没到,但却让人丝毫不敢小觑。

    训练这五百戚兵的是原来戚家老将吴忠,平定了海波,镇守过蓟州,对于对付这等乱战和大规模阵战的情况都是有所了解。

    眼下这种规模其实很小,没必要用当初对付俺答时候的阵型,对付倭寇的鸳鸯阵用来对付这些毫无章法的乱兵,实在是绰绰有余。

    由于朝廷已经多年没有粮饷和衣甲发下来,这五百戚兵的一切军械装备,要么是用的原来老物件,要么就是按照戚家的方式用藤条和竹子等廉价物品重新制造。

    说实在的,就连正儿八经的钢刀和皮甲都没有几把副。

    戚元弼一声令下,吴承业赶紧吩咐各小队长将命令传下去,其实也没甚么好传的,五百戚兵毕竟人数不多,此时又都聚拢在一起,基本上回头嚎一嗓子就全听见了。

    乱兵这边还在闹分歧的时候,戚兵却是悄然变阵。

    戚家军的鸳鸯阵可谓闻名于世,破解方法自然也有某些大佬研究出来了,但眼前这些溃兵就连最基本的三国演义都没读过,更别提什么破解鸳鸯阵的方法了。

    溃兵的战法和流贼差不多,就是凭借人数强行堆。

    长牌手拿着藤条制作的长盾牌站在前列,行动缓慢,攻击的兵器是把短刃,说白了,就是专门抗伤害给后面其余兵种输出的。

    溃兵还没冲杀几步,忽然见到对方前排长牌手往下一蹲,紧接着便是传来一阵大吼,无数的标枪朝自己这边疾射过来,转瞬间就将溃兵扫倒了几十上百个。

    其余溃兵大惊失色,耳边充满了惨嚎,鼻间也全都是血腥的战场气息,一下子,刚刚鼓起的勇气磨掉了大半。

    没过多久,其余溃兵在参将和几个游击玩命儿的鼓动之下,没有重整阵型,再次纷乱的喊杀过来。




第二百四十四章:宫闱之变,明暗之奏
    那参将想的倒是不错,也挺有自知之明。

    戚兵的鸳鸯阵即便初成,战斗力还不是很强,那也不是自己手下这些士气三调的溃兵能破掉的,要从侧面下手才行,事实上,方才在移动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暗自叫苦。

    谁能知道,这只有五百人不到的戚兵,战斗力居然如此顽强,自己近千的人马愣是冲不动也打不过,真不知道这几个小毛孩子是怎么练的兵。

    但他却没想到,自己都能想到的,戚元功如何就想不到

    刚刚带人来到侧面,那参将便是听见一阵剧烈的喊杀声,大约几十个戚兵纷纷进围过来,没等他喊出什么,只觉身侧一阵劲风袭来。

    那参将跟着刘良佐到处作乱,能混到如今这个位置,除了手下这批兵痞以外,自然也是有些手脚上的能耐,反应不慢,一个闪避便是熟练的躲了过去。

    回头一看,见到是披着游击衣甲的戚元功,当即那参将心下便游戏轻视,哈哈大笑起来,嚣张说道:

    “我当是谁,却是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还是叫你爹来吧!本将大人不计小人过,你若是跑了,便不会杀你!”

    “死到临头了,竟还如此猖狂,看来你是不知性命的可贵!”

    戚元功可是盯着这颗头许久了,若能拿到这参将的首级献上去,再凭借陈奇瑜的一番游说,定能在皇帝陛下面前露名,如此一来,也好教戚家再度扬名。

    因而,此战的首功,戚元功是必须要争到手的。

    戚元功手中的兵器,那参将虽自忖闯南走北,但却也是从没见过。

    堪堪闪避过几招,参将眼见戚元功再度杀来,急道:“你这不是戚家刀!戚家人不用戚家刀不对,你这到底是什么把式”

    “哼,什么把式,你只有到地下去问阎王老子了!”戚元功得势不饶人,完全是趁你病要你命的打法。

    这参将惊奇的发现,别看这戚元功年轻,但他出刀的手法和速度自己都是远远不及,而且最主要的还是他手中那把家传的宝刀,上下留有细细的细钩。

    虽然不明白这是什么武器,但参将却也明白,若是被这个东西击中几下,那可要比寻常作战时受伤要严重得多。

    乱兵参将和戚元功之间的战斗出乎人意料,年轻的戚元功完完全全是压着他一头,无论从那个方向来看,都是打的对方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不多时,那参将已是有些精疲力竭,戚元功心底冷冷一笑,手上虚晃一招。

    那参将下意识的后撤一步,紧接着便举起刀打算招架,然而下一刻他就后悔了,戚元功手中刀在半空灵巧的挑了个花,竟然直接变道奔着自己面门来了。

    当即,那参将想也没想,直接一脚踹过去。

    然而他的脚速还是比不上戚元功的刀速,未等大脚踹过去,戚元功那把相貌奇特的刀便是砍到那参将身上。

    参将身上常年披挂着的陈旧铁甲在这把刀面前就像纸糊的一样,电光火石之间就已被破防,刀口直插进他的胸口,只是一刀,便结束了战斗。

    “咣啷——”

    参将挥在半空中的钢刀没了力道,一下子掉落在地上,随着戚元功毫不留情的将刀抽离他的体内,参将也是“噗”的一声喷出血,一下子倒在地上。

    往日间,这参将随着刘良佐在凤阳、临淮地界凶恶无比,端是土霸王一般的存在,靠的便是眼前这些所谓精强的官军兵马,可是现如今,这些人在训练有素的戚兵面前却实在不够看。

    参将倒下后没多久,其余的几个参将也是纷纷被戚元弼和吴承业等人砍死。

    说来有些可笑,最后那个游击惊魂未定,毫无战心,跳下壕沟想顺着道直接逃跑,但他因为惊慌失措而忘了看一眼底下有什么,跳下去之后直接被早准备好的陷阱穿了个透心凉。

    见此,溃兵好不容易鼓起来的士子一下子散了个一干二净,轰的一声是四散开来,当然,战场上的人全都露出了本来面目,除了一部分四散而逃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打着侥幸心理跪地投降的。

    战后,吴承业皱眉看着这些人,问道:“戚大哥,这些人按老帅的意思,可都是既不能当兵又不能为民的痞子,留着全是祸害,倒不如全砍了,也能当首级报上去。”

    戚元功也明白,现在这个年头,再和太平时节一点一点往上升是不可能的,想要报效国家,有时候就需要委曲求全,就需要些其它的手段。



第二百四十五章:握住钱袋子,盯住空肚子
    毕竟还得是混过官场的老油条,想来陈奇瑜也是明白,自己身居五省总督的高位,又兼着西北大营,手执尚方宝剑,一举一动必然都是在官员的注目之中。

    这次上折子必然不仅仅是报个捷那么简单,不然陈奇瑜也不会如此大费周章的搞什么明奏、暗奏了。

    现如今皇帝是大权在握,折子一律都是先由通政司呈到冬暖阁,再由冬暖阁发回内阁与各部票拟议定,这与祖制不符,但眼下这个时候,也没甚么不开眼的敢来找死了。

    毕竟皇帝是真杀,不仅杀,杀完了还要叫厂卫把你祖辈十八代都查得一清二楚,臭了你的名声,叫你连铮臣都做不成,只能顶着奸贼的名头死去。

    说是议定,其实皇帝那头都已经决定好了,发下来走个必备的程序,相当于把事情让臣子落实一下。

    到这儿就有人想问会不会有人跟你皇帝拧着干,就是不落实。

    崇祯十七年和崇祯十八年虽然只隔着一年,但朝堂上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皇帝搞了一次瓜蔓抄,砍了至少几百个官员,就算再加上你一个,实际上对人家旨意的下达也没甚么影响,下头听令的狗腿子多着呢。

    尽管如此,陈奇瑜这个位置也实在是有他特殊的地方,由不得不谨慎。

    西北大营的设立可不仅仅是为了预防流寇这么简单,西北大营招募的都是新兵,而非卫所兵,再加上去年朝廷力排众议决定撤销洪武年至今军户屯田的祖制,更是让许多人想入非非。

    招兵不招军户,又撤了军户屯守的制度,崇祯这是要干什么

    几件事情联系到一起,就是傻子都能明白个七七八八,估摸着就没安甚么好心,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在打卫所的主意了,看样子,是要找机会把全国卫所一次性撤掉。

    当然,这还仅仅是猜测,皇帝心,海底针,到时候究竟会怎么样儿,说不定临时变意了也说不准,但有一个点已经可以确定。

    现如今的皇帝,对卫所有所不满是很长时间的事情了,毕竟卫所实实在在就是坑钱害人的玩意儿,几百年过来,早该淘汰了。

    这个矛盾不解军掉,心中就总也不会踏实,而一旦朝廷打起卫所的主意,各处庞大的军户群体势必遭受三百年来从未有过之变动。

    军户变动,影响到的人头和事物可就多了。

    从军户上头的军将,地方上的地主,再到这些人头顶上的财阀,还有财阀们供养多年的朝廷官员,到了那个时候,从上到下,是一个人都逃不掉。

    卫所这个东西一动,那就是全国性的改革。

    陈奇瑜这个西北大营换句话说,最重要的意义是朝廷已经开始试着不用卫所兵当主力,而一旦崇祯在西北大营试水获得成功,紧接着立马就会增设东北大营和江南大营等等各种大营。

    这些大营建起来之后,朝廷打仗用不上卫所兵,要他们屯田的政策也废了,那还留着卫所什么用,自然顺理成章的就能裁了。

    起初陈奇瑜总是想不明白崇祯皇帝为何给自己这么大的权利,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剿匪现在他想明白了,皇帝这是深谋远虑,已经盘算着改革祖制了。

    这可是个大工程,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的境地,皇帝想赌一把,自己一个激动,也是一不小心就着了皇帝的道,当了这改革的急先锋。

    到了现如今,陈奇瑜是明白过来也晚了,这急先锋当上以后再想净身出户,那可就难了。

    西北大营的成与败牵动着无数人的利益,陈奇瑜也就跟着被火烤,他心知肚明,这折子前脚递上去,整个京城的官僚和地主们基本都会得到消息。

    要是只给皇帝上报,那就相当于自己



第二百四十六章:普查山东,大同开市
    尽管崇祯皇帝自己安安稳稳的睡在柔妃榻上,但内阁签押房中的一群臣子却是丝毫闲不下来。

    这时候的人不会有什么压迫劳动的想法,毕竟这整个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你不想当官干活,后头想踩着你上来的人可是一大把。

    这就像周瑜打黄盖,自己本身就愿意做,也就不用管什么好受不好受的问题了。

    当今的皇帝陛下朱笔御批了四个地方,分别是京师、济宁、南京和大同,年末之前,这四个地方的粮仓全部都要填满,从而应对明年朝廷上可能的大动作。

    在场这些臣子个个都是人精,且从这四个地方上来看,就能大致明白崇祯的意思。

    京师粮仓自然要满,说大了,这关乎到天下社稷苍生,往小了说,那也和京师内外文武臣工的肚皮息息相关,由不得他们不上心。

    南京是江南重地,还是陪都,各个河道都经过此地,甚至可以直入海波,自然要将粮仓填满,以备不时之需。

    更何况,江南一带向来都是东林党的大本营,就算抛开东林党,那也是所谓天下文人士子的摇篮是盛产之地。

    南京的粮仓,于公于私都该填满。

    接下来就是大同,这更容易理解,毕竟宣大如今乃是实实在在的四战之地,抗贼剿贼都要靠着宣大,如果蒙古人从塞外进攻,那也要靠宣大边军抵挡。

    朝廷西北大营增设,一下子多了几万张嘴要吃饭,再加上各地军将手底下的兵士,大同的粮仓若是不填满了,不出几年,怕是又要激起兵变。

    可是提起济宁,这个地方很多人就不明白了。

    实际上朝堂上这些人精们稍微一想也就明白了,京师和南京之间毕竟还隔着偌大一个山东,山东六府之境,向来都不是个安安稳稳的地方。

    即便现在的总兵换成了牟文绶,各地军阀一般的将领们,不敢忤逆的同时却也都是阳奉阴违,牟文绶为避免大乱子,也就只能分化待之,总不可能和刘泽清一样,不听话的直接挥军攻城吧。

    济宁地理位置特殊,乃是京杭大运河的枢纽所在,朝廷甚至在此增设了海关与河道衙门,就连原本的制造局在此地也有分署,河道衙门更是在此地设了总署,专门管理京杭大运河与各个交错复杂的大小河口。

    这里是屯粮地也是运粮地,与此同时,朝廷其它诸如丝绸、瓷器、白银等等货物南来北往,都要经过济宁。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如今的济宁还聚齐着大大小小的商户、财阀和地主,再加上从海上来的洋商人和传教士,已经实实在在发展成了山东六府之内最大的几个城镇之一。

    牟文绶就曾在年初上奏,说唯愿领兵移驻济宁,顺江而下可助神武军制江南,上则可通过运河直达京师,增援京畿,甚至于,还可以通过陆地直奔固关参与中原战事。

    当时牟文绶的请求崇祯至今迟迟未批,就是因为济宁形势太过复杂,再加上山东刘部残余仍在曹州一带未全部平定。

    陈奇瑜也早就建议过,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济宁都是实实在在的兵家必争之地,虽然目前还处在朝廷名义控制之下。

    但实际上,却几乎是由各大财阀在暗中把控。

    此时在签押房内的阁臣和各部尚书们眼观鼻,口观心,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却无人说破,明面上看来,这些朝廷重臣们似乎只是在讨论如何填满粮仓的事。

    各地收成都不怎么样,老百姓吃穿都没有,想从他们手上挤出粮食是根本不可能,当今的皇帝也不是这个意思,那该从哪取粮,自然就得去找那些地主和大户。

    本来,朝廷在两江之地购粮处有十二处,这十二处都被八大晋商把控,去年,朝廷雷霆降旨,彻底铲除八大晋商,至如今,这十二处也便都是被强行收归




第二百四十七章:议定
    “今大同镇外辖地归西土默特、察哈尔等部驻牧,宜开镇虏、玉林、土城、晾马台四地互市。”朱大典指着地图上被标记出来这四个点,说话的时候,却也看向其余诸臣的反应。
1...6768697071...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