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来到祠堂门前,首先见到的便是两座极其威严的石狮,左右两侧都贴着对联,左侧上书,“苦偕惨听闻烈志坚贞实为汉梨天下少”,右侧上书,“?血杖标青史忠心无畏堪比和璧世间稀”。
由于忠烈祠是新建,又是砖砌木梁建筑,拔地而起的内部一应建筑都是泾渭分明,走过门外石狮与对联来到正堂之后,一块表彰牌坊首先映入眼帘。
牌坊上是工整对仗的行草书,“忠烈保君王,哀哉刀下亡;英名垂不朽,博得一炉香”,据说是冯铨特意去找中书舍人李待问所书,为此事,崇祯皇帝曾对冯铨褒奖有加。
这个李待问在后世是人人著称的抗清志士,在当代却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便是举世闻名的书法大家,所谓工文章,精书法,尤擅行草书,名震一时。
当时李待问正郁郁不得志,听闻此事后虽然对身为阉党的冯铨有所鄙夷和嫌弃,但他却晓明大义,觉得是于社稷有利的正确之举,很快就是释然,高高兴兴的前来。
知道李待问这个人之后,崇祯皇帝自然不能放着这位忠臣不用,降旨将其擢升。
现在的李待问,已经因书写忠烈祠牌坊有功而加官进爵为户部郎中,可以大展身手了。
有些文官知道李待问因书写忠烈祠牌坊而加官户部郎中以后,当即便是捶胸顿足,悔恨不已,都觉得失去了一次往上爬的好机会。
实际上,擢升李待问是崇祯皇帝的想法,吏部只是遵从圣意照办,至于那书写牌坊有功不过只是为了达到目的所须的一个名份而已。
众人进入忠烈祠来到前殿,迎面见到两面铜像,以西侧是瞪着浑圆大眼的西汉名将,长平候卫青,以东侧则是十七岁封狼居胥,勇冠三军的西汉冠军侯霍去病。
卫青手持锋芒毕露的青色宝剑,霍去病则提着寒光长枪,两人交相呼应,守卫并护佑着整座忠烈祠,与外面的情况自然是有天差地别之感。
在卫青的铜像前面,立着一块牌子,上书“功高盖世”,霍去病的铜像前面也立着另外一块牌子,上又书“永垂不朽”。
崇祯皇帝进来以后环视一眼,抬头一看,却见到在前殿的最上面,也便是卫青和霍去病的头顶,画着栩栩如生的天宫神将图,当即便为汉家建筑的博大精深所叹服。
见此情景,武将和兵士们都觉得肃穆不已,就好比基督徒来到教堂一般,虽然这里没有皇宫的富丽堂皇,但却也能让大家感受到这座忠烈祠处处透露着威严。
毕竟是供奉着去年战死的大明英烈忠魂,所以无人不敢有丝毫的不恭不敬。
文官和武夫的想法截然相反,对于他们来说,这什么狗屁的忠烈祠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完全是当今昏君劳民伤财、与民争利之举,就该直接拆掉。
文关门回身一看,当即又是满脸的鄙视,看看那些粗鄙武夫一个个激动地样子,不就是几个破铜像牌位摆在这里,至于这个反应吗
忠烈祠入祀者均设置牌位,其牌位之式样及尺度皆有定规。
经过工部官员反复核定与商议以后报知崇祯皇帝御览,最后决定入祀牌位一律蓝底金字,边花纹,上加牌额,下设牌座。
牌位中让书法小成之人以小篆书写入祀者姓名,有官衔者具官衔,左边则书写年龄出生地与籍贯所在,右边述明殉难事由。
按照工部成规,忠烈祠牌位一律是长度一尺四寸,宽度六寸,两边各宽四寸,牌位所摆置的场所也因阶级而异,有上层、中层、下层、两侧和正中间之分。
普通兵士统一安置在一个区域内,正常战斗阵亡安置在一个区域内,基层军官安置在一个区域内,有特殊功绩者则被挑选出另外摆放在小殿。
除此之外,又有专门的辟室用以陈列阵亡将士遗留下来的衣甲、兵械等物品,予后人瞻仰。
牌位依照拥有者生前的官位、阶级有所划
第一百六十四章:小事大查
大典的最后一步如期完成,由于顺天府和兵马司出动的差役布满了几条街,再加上三厂一卫和京军到处都安排了人手,过程也算是比较顺利,没有出什么茬子。
周皇后与袁贵妃等一班妃嫔在御马监太监的保护下回后宫,崇祯皇帝却带着锦衣卫一行人直奔京师大狱去了。
这个行程是崇祯皇帝突然决定,没有人得到任何消息,京师大狱属三法司之一的刑部管理,兵马司在城中各处缉捕的地痞与贼人均关押于此。
前段时间,由于时间紧迫,崇祯皇帝降旨将京师大狱中身强力壮,可以持刀的犯人全部放出,并且由厂卫将他们的孩子或家人控制在京城,让他们为国效力。
释放犯人为国出力自古有之,本是无奈之举,但是崇祯皇帝发现,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一些新招募的兵士还要更好。
良乡之战,是黄得功率所部兵士奋勇登城,再加上一批流贼反正归顺朝廷,这才能用如此之快的速度攻破城池,全歼流贼。
固关之战,五省总督陈奇瑜在奏疏上盛赞了京营总督董琦麾下的甲子营在作战中如何如何勇猛敢战,甚至称之为能反败为胜的关键所在。
这个时候,厂卫已经先一步抵达大狱,各自站在牢房边上,就是为了防止出什么差错,京师大狱更是仓皇应对,要是皇帝在这里受到惊吓,里面的人更加会吃不了兜着走。
“此人犯了什么罪”京师大狱左侧的一个牢房关着一个老人,看着这名面色焦黄,手上还留有动刑痕迹的老人,崇祯皇帝静静问道。
“回皇上。”大狱中的主事官员赶紧陪着笑说道:“此人犯了盗窃罪,已经关了三年了,算是大狱中较为年长的犯人。”
“我们这对他也是优待有加,皇上放心,绝对不会虐待犯人。”
崇祯皇帝点点头,自然对笑面虎似的大狱官员不是很放心,便回头问道:“徐石麟,大明中有此规定吗”
闻言,刑部尚书徐石麟赶紧出列,恭敬说道:
“回陛下,据我朝大明律规定,盗窃物品价值一百二十贯及以上的,轻者关押五年及以上,重者则处以绞刑。”
说着,徐石麟命差役将这老人的左胳膊抓起,指着说道:“陛下请看,此贼左胳膊上刺有‘盗窃’二字,表明已不是初犯,对待此类人等,关押已是大善之举。”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示意差役将老者松开,问道:“老人家,有事说事你不用怕,看你像个老实人,怎么会做这种事情”
听见这话,那老人先是跪在地上,紧接着便红着眼眶哽咽道,“皇帝陛下,活不下去,实在是活不下去啊。”
这老人在说话的时候,大狱官员不断朝他挤眉弄眼,刑部尚书徐石麟倒是没什么大的反应,刑部主事王方与刑部侍郎李可安互相看了一眼,显然都是心中有鬼。
“草民家中原本有田有地,与婆娘孩子的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比起不少流离失所的人来说,也还算不错。”
“可是...陛下,草民没有犯罪啊。”说着,那老人居然在牢房中开始砰砰的磕头,“草民真的没有犯罪,恳请陛下明察!”
这老人显然是话里有话,但无论崇祯皇帝怎么问,都只是说恳请明察,多的一句话都不说。
见状,徐石麟心中以沉,先是回头瞪了一眼王方等人,这才上前几步笑着说道:
“京师大狱中的犯人多是如此,再怎么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再说陛下还要巡查它处,就不要在此地耽搁行程了。”
“是啊陛下,此穷凶之地,久居于此,于风水不利啊。”这个时候,刑部主事王方与刑部侍郎李可安纷纷出列附和。
“王承恩,留一个东厂的看班在大狱专门看管,免得此人无故死了。”崇祯皇帝又看了一眼那老人,毕竟身后还跟着群臣和军将们,便是直接向里走去。
自那事以后,崇祯皇帝走遍了京师大狱也没看出来什么端倪,所有犯人的表现都和一个模子刻出来一样,只是趴在地上连头也不抬,就算问话也根本什么都说不出来。
崇祯皇帝巡视了一圈以后,又前方马场与草料场,发现的情况大致相差不多,反正在明面上的情况来看,这京城还真是繁荣安定,要啥有啥。
下定决心的崇祯皇帝遣散群臣返回冬暖阁,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沉声问道:“承恩,你们几个有没有觉得京师大狱有问题”
实际上,这件事王承恩也觉得蹊跷,“启奏陛下,老奴觉得是有点问题,但具体是哪有问题,一时却也说不上
第一百六十五章:盖州之战
“你们以为,就凭如此便能让本部堂就范吗”徐石麟不为所动,起身就往外走。
见状,李可安慌了神,上前挡在门前笑着道:“徐大人留步,若是您就这么去面了圣,那京城想必又该是一阵腥风血雨。”
“此话怎讲”徐石麟停住脚步,回头问道:“本官前去面圣,圣上只会治你们二人之罪,本官失察,就算一并治罪,又有何惧!”
“话不能这么说。”王方冷笑一声,阴阳怪气的说道:“就算徐大人当真冷血,为了名声不顾家人死活,那总该要顾一顾京城各高官显贵吧,总该要管一管京城的太平日子吧”
徐石麟起先还没反应过来,听到这话后面色大变,走回位子上一屁股坐下,颤声道:“你们的意思是——”
“京师大狱的事儿,从来就不是我们二人之事,也不是刑部的事,是整个京城,乃至南京方面的事儿!”
实际上,谁都没想到崇祯皇帝搞阅兵大典,搞着搞着居然会突然去京师大狱和料场巡查。
料场那边由于是后到,文官们交代几句,下面的人就都给手忙脚乱的处理好了,但京师大狱是突然去的,根本没来得及掩盖什么事实。
那泄密的老汉也是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变数,说到底,还是崇祯皇帝突然搞这么一手,再加上京师大狱的官员百忙之中有所疏漏,这才酿成了今日的祸端。
其实李可安在心中也是慌的一逼,但无论怎么慌,都要把徐石麟给稳住,不然可就全完了。
李可安继续说道:“若是徐大人给抖搂出去,咱们三个被皇帝第一批杀了泄愤尚且不说,就凭皇帝的手笔,势必会彻查此事,届时京城将会迎来一次大清洗,无数的清流官员因此被抄家灭族,株连者何止百人。”
“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啊徐大人。”
“南京方面山高皇帝远,隔着半个中国,钱老那边儿自然有自己的办法,可是此后,大明永无宁日,这全都是仰仗你刑部徐尚书的功劳!”
听得此话,徐石麟摇摇头,颓然丧气一般靠在椅子上,再也没了最开始忠义执言的模样,说道:
“说吧,要怎么做,才能将这件事瞒过去”
......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复社逆贼,编撰邪书,有辱皇家声誉,着东厂掌刑千户李有成前往南京,主事缉捕诸贼子,建立东厂分署,维护皇家声誉。钦此!”
这天一早,东厂掌刑千户李有成还在家中和婆娘熟睡,却忽然听见门外一阵响声,慌忙披上外衣赶出门一看,居然是太监和缇骑带着圣旨到了。
李有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接旨之后又仔仔细细的看了一眼,确定无误以后,他便是叩头朝紫禁城风向喊道:
“谢皇帝陛下,谢过皇帝陛下信任!”
且不说李有成赶紧去神武军营地找左都督周经武商量一同前往南京的事,崇祯皇帝在暖阁与一应心腹也在商量。
“朕觉得,现在的京军编制还是有些杂乱。”崇祯皇帝看向刚刚来到暖阁的英国公张世泽,问道:“若是朕想整编京军,爱卿可有什么话说”
闻言,张世泽看了一眼崇祯皇帝,抬头说道:
“陛下圣明,京军如今分京营、团营、御马监所属腾骧四卫营,团营之中又要有甲子、乙子与丙子三营,是有些杂乱。”
“神武军属京军之外,依臣之意,可暂且让他们常驻南京,并授周都督南京镇守守备之职衔
第一百六十六章:召见宋应星
说完了整编京军的事儿,紧接着就来了皮岛的急报,当皇帝就这点不好,除了晚上那啥,几乎就没有能闲得下来的时候。
为什么说来自皮岛的急报是喜忧掺杂,喜的是东江镇复设以后居然真的起到了历史上原有的效果,虽然这效果很细微,但起码也比没有强啊。
忧的是如周思昭等一批回归朝廷战死的兵将,这些人虽然在历史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投清,但是崇祯给了他们另外一次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
这次他们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理应得到最起码的尊敬。
“宋应星怎么还没来”崇祯皇帝正在与张世泽说着近期京军的情况,却忽然间回头问了一句。
闻言,一旁的司礼太监王德化恭恭敬敬说道:“回陛下,奴婢已经派人去催了,想必……”
话说到一半,王德化注意到暖阁门前的影子,笑了笑继续道:“陛下,宋大人已经到了。”
崇祯皇帝惊喜道:“哦快请!”
“臣宋应星,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宋应星一只脚才刚踏进门槛,便是叩头喊道。
“爱卿不必拘礼!”崇祯皇帝满脸喜色,下去将宋应星扶起来,殷切说道:“老先生快快请起,工仗局事务可还习惯”
说话的时候,崇祯皇帝特意看了看这位已经有五十几岁的老者。
宋应星虽然发须皆白,但双眼依然神采奕奕,几步走来,给人一种仙风道骨之感,与崇祯心中所想委实相差不远。
实际上,在一只脚迈进东暖阁的时候,宋应星就已经用极快的速度打量了这位东林党人称之为夏桀商纣的崇祯皇帝。
前些年宋应星曾经与崇祯皇帝有过一面之缘,那个时候给他的感觉就只有一个字——累。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当时的崇祯皇帝年少发白,满脸都写着不该那个年纪有的疲倦。
说起来有些好笑,那个时候,崇祯皇帝虽然没有被东林党人称为明君、圣君,不过口碑却还不错,可大明却在逐年走下坡路。
现在崇祯皇帝看起来精神许多,在去年的良乡之役还是御驾亲征,精气神也好了许多。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现如今昏君的言论满天飞,复社甚至搞了一本《昏君实录》,由于士子们不遗余力的宣传,江南百姓对此也是妇孺皆知。
可就是这一年,大明先后获得三次大捷,两线贼虏退却,迎来了一丝微弱的曙光,最起码不会有人再说什么改朝换代的屁话了。
宋应星曾有多次不满任期便愤然解官归乡,许多东林党人因此对他颇有微词,但是作为过来人,崇祯皇帝对宋应星表示理解。
他之所以辞官是因为觉得在当时的职位上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对大明有足够的贡献,并不是许多言官说的什么好逸恶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