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好家伙,这位南京来的史尚书好大的官架子,就连五省总督城陈奇瑜还有正牌的京师兵部尚书张国维见到崇祯皇帝,那都是要毕恭毕敬的,他一个南都的兵部尚书这种态度又凭个什么
昨天夜里崇祯皇帝刚刚训诫、整肃了一遍后宫,就连周皇后都惊的不敢说话,连连赔罪,整个后宫都是惊魂未定。
想到这里,李春暗自白了一眼史可法。
想来这位是在南京做主惯了,尽管来北京见到了皇帝真容,但心中不免还是把自己这南都的兵部尚书当成京师的兵部尚书了。
崇祯皇帝没管李春和史可法的心理变化,又道:
“史爱卿,朕听闻你今年年初便是带着南都京营的六千甲士勤王,竟然走了半年还要久,直至这八月份才抵达京师,路上发生了何事”
史可法闻言,面上不动声色,讪笑道:
“启奏陛下,臣...臣在山东一带遇到不少灾民,还有山东总兵刘泽清属下乱军劫掠乡里,这才是耽搁些时日。”
“哦,原来如此,那这样说来,朕倒要赏赐史爱卿忠贞爱国之心了。”崇祯皇帝心中冷笑,面儿上却是热情的很,挥手道:
“李公公,史爱卿这一路勤王奔波劳顿,劳苦功高,取些绸缎和银粮赏赐于他,不然那些聒噪的朝臣们又要叽叽歪歪,说朕偏袒爱国之士了。”
李春听到这话心中就在犯嘀咕,崇祯皇帝向来我行我素,什么时候顾及过那些朝臣的话了,此时这么说,怕还是另有深意。
待在皇帝身边久了,李春早就养成很深的城府,心里无论怎么变化,面儿上还是那副憨笑的模样,很快就出去把赏赐的物件给拿进来端到史可法眼前。
史可法直到现在还不明白崇祯皇帝的意思,当即就要伸手把东西接到手里。
毕竟这些可是皇帝亲手赏赐,史可法美滋滋的想着,回南京之后可以把东西全部放在家中,再让自己的门生故吏宣扬宣扬,又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大好事。
“史尚书,拿东西之前,还要想一想自己是否问心无愧才是。”李春满脸笑容,说出的话却让史可法心中一惊。
下一刻,史可法面容肃然,冷哼着大声说道:
“下官忠君之心苍天可鉴,日月为证,问心无愧!”
“好,史爱卿说的好。”
李春虽然话音很低,但冬暖阁就这么点大,他的话自然全部都被崇祯皇帝听进耳中。
不得不说,有些太监就是皇帝肚子里的蛔虫,有些话崇祯皇帝不方便明说,他倒是直接鞭策出去给开了个好头。
崇祯皇帝先是示意李春站到一边去,这么好的装逼机会怎么能不自己上
“朕还有个疑问,史尚书昨日便到京师,没急着见朕,却先到回春楼与那些东林士子说什么三厂一卫弄权的事,哦对了,朕忘了,当时还有个叫王玉的舞姬作陪吧”
“这青楼也不是什么低劣的勾栏,都是人之常情,朕都明白,不过史爱卿昨日所说的那些话,大体意思朕还不太明白,可否再说一遍”
崇祯皇帝这话说的客气,可却是暗藏杀机。
史可法了来京之前就打听很长时间的消息,曾有人警告过他三厂一卫的厉害,当时他并没放在心上,再厉害还能比得上魏阉不成
第一百二十一章:新历
在等待的时候,崇祯皇帝忽然觉得要是只有保皇党议事,自己是不是也太不把那些朝臣当回儿了
再者说,要是只有保皇党来,那可就太无聊了,还是把东林党的官员叫来,这样才刺激,装起逼来才有感觉。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又连续下了几道手谕,把内阁首辅魏藻德在内的一些朝臣也叫来商议。
这些人在家中听到消息后都是受惊不小,磨蹭半天才跟着厂卫赶来冬暖阁,到了的第一时间居然是清一色面色惶恐的请罪。
崇祯皇帝看着这个场面也是哭笑不得,摆手说道:“这次朕召你们来,是有几件事朕觉着为难,想商议出个章程来。”
“今日正好是立秋,但据厂卫回禀,京城之中的老百姓却只有不到三成知道这个节气的准确时日,这可不成,究竟是怎么回事”
崇祯皇帝把手边的折子放到一边,第一件询问的事便是节气时日,这让许多人都想不通。
不过在场的人几乎全部都是保皇党的成员,说话间也就没什么顾虑,众人畅所欲言的商议几句后,还是由王承恩站出来说道:
“启奏陛下,我朝现颁行民间的是前元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现名《大统历》,这部历书已施行了三百四十八年之久,误差自然是逐渐增大。”
“...况且,我朝之《大统历》已经多年未有编改、整发,民间尚存十户未有五六,百姓自然是愈发的糊涂了。”
听到这里,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其实王承恩说十户未有五六已经是乐观的看法。
现在这个年头,流民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手中肯定是没有农历的,旧历的普及程度怕已经是不到四成。
崇祯二年的时候,钦天监对五月乙酉的日食预报明显错误,而时任礼部侍郎的徐光启依据西法的预报却符合天象。
经过一阵党政之争,徐光启等最终因势提出改历,得到当时的崇祯皇帝批准,同年七月,礼部在宣武门内的首善书院开设历局,一样是由徐光启督修历法。
在编纂过程中,历局聘请来华耶稣会的意大利人龙华民、葡萄牙人罗雅谷、瑞士人邓玉函负责短期编纂,又聘请神圣罗马帝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主持全程译书。
大明朝风雨飘扬之际,一批中西方官员同心协力,奉旨在京全力节译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著名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
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崇祯历书》最终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完成,并且陆续整编成书,就等着崇祯皇帝一纸诏令,然后颁行天下。
然而在崇祯七年并没有立即颁行新历,朝堂上的东林党看不惯徐光启等人的成就,立即掀起一次持续广远的‘新历优劣之争’。
在历史上,这次党争一直持续了10年,直到这崇祯十七年仍然存在,期间包括了日食、月食等各个已发现星系运动的多方争论。
原本颇为简单颁行新历的行动由东林党的门户之见而变得一波三折,直到徐光启病逝,大明灭亡的时候也没能颁发出去。
剩下的事就非常有意思了,大明搞出来的东西,再一次让我天下第一的鞑清捡了个现成的。
顺治二年的时候,鞑清觉得这是好东西,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原样照搬,怎么办
顺治小皇帝这左想右想,哎,好办法就来了!
鞑清先是给《崇祯历书》换了个《西洋历法新书》的名字,然后再稍微改些有的没的,再颁行出去就是我鞑清的历法了。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对鞑清的厚颜无耻深以为然,更是下定决心要把这玩意给颁行出去,自己的逼当然要自己装,当即点头说道:
“新历已成七年,且朕已深谙西学之精妙,传朕旨意,此次由内阁牵头,户部协办,厂卫督办,将此历在九月前颁行天下。发行之前,让汤若望和历局的官员仔细整理一下。”
“老奴遵旨。”
崇祯皇帝说这话的时候其实也在留意周围东林党的动静,按历史上来讲,从崇祯七年
第一百二十二章:争议
吴又可和袁班这是两个能人,现在这年头,瘟疫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卷土重来了,当然把他们留在自己手中最好。
袁班倒没什么说的,毕竟从心底还是想为官,但吴又可那是想留也不一定能留得住。
东林党没什么说的,升赏吴又可和袁班的事便这么轻而易举的定了下来。
崇祯皇帝向后换了个舒坦的姿势靠着,随手将折子扔在御案上,紧接着转头又问方正化后宫太监和宫女的事情处理的怎么样。
昨天夜里那件事之后,崇祯皇帝震怒,方正化又惊又怒之下,也是将重心全都放在后宫里。
方正化回到内厂衙门之后,几个掌刑千户被他骂成狗血淋头,番子们受到刺激也是全力动工,又把后宫给彻底排查了一遍。
方正化恭恭敬敬说道:
“回禀陛下,奴婢已经把各宫各殿的宫女和太监都查清楚了,裁剪的名单已经列好,待和首辅魏大人商议后,裁剪那些人也都会有个妥善的安置方式。”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忽然想到什么似的,说道:
“这样吧,仁寿殿你就不必去了,朕择日亲自去见懿安太后妥当些。”
本来方正化最为难的就是坤宁宫和仁寿殿,毕竟住着两位后宫之主,自己位子混得再高,说到底还是朱家的鹰犬。
崇祯皇帝对懿安太后素来尊敬,前些年几乎每隔几日就要去问候,如今又和周皇后非常恩爱,现在不过是夫妻俩床头吵架床尾和。
到时候周皇后要是随口吹个枕边风,自己可就是吃不了兜着走了,正在左右犯难的方正化听见崇祯皇帝这话,自然是如蒙大赦的连喊皇上圣明云云此类。
“平身吧。”
崇祯皇帝昨夜也是一时在气头上,此时见方正化办事如此用心,便是在东林党的面前故意勉励慰问一番,扔了个大大的甜枣出去。
不多时,崇祯皇帝清清嗓子,问道:
“冯尚书,忠烈祠可是修建完毕了”
终于轮到自己表演,冯铨颇为自信的站出来,躬身道:
“启奏陛下,臣自上任工部以来,整日埋头苦干,是兢兢业业、废寝忘食...臣从工部调拨款项,将工人的银钱第一时间下发,又亲自前往工人家中慰问...”
“幸不辱命,忠烈祠总算是在七月二十一日完工,将士们必会感念圣上恩德,这是臣的奏本。”
“冯爱卿辛苦,朕心甚慰。”
崇祯皇帝听冯铨一阵的自吹自擂之后,虽然觉得不齿,但也是顺着台阶表彰随口一句,再一次在东林党和保皇党面前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为国朝办事,为陛下办事,乃人臣本分,臣不敢居功。”
听见崇祯皇帝的首肯和鼓励,冯铨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心道日后进入大明的领导班子有望了。
然而冯铨混迹官场多年,城府自然还是有的,在面上依旧什么变化都没有,一副毕恭毕敬惶恐不已的样子,东林党都是恨得牙痒痒。
东林党看崇祯皇帝和方正化、冯铨这些阉党一唱一和,表演出个君臣交心的戏码,实际上既是无话可说,又是无话敢说。
谁都不是傻子,一句话说错,这昏君杀人抄家起来可是丝毫不会留手,还是稳当在旁边待着看戏安全点。
“既然诸卿没什么话说,那朕就说说下一件事,现如今由于朕的英明神武,顺贼的南路军已经被击溃,鞑虏也被朕吓回了关外,京畿一带的戒严即日起便是解除吧。”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咳咳一声,继续道:“刘芳亮虽说还没抓到,但是在短期之内也不会再造成什么重大影响。”
“月初山西总兵周遇吉和大同总兵白广恩传来军报,说宁武关战事已经陷入焦灼状况,城防残破,请求援军,大家议一议该怎么办”
这话说完,暖阁内立即惊出一阵惊涛骇浪。
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虽说还被挡在宁武关外,但归根结底还是颗定时炸弹,周遇吉和白广恩人数太少,能撑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一个处理不好就可能直接炸垮尚且摇摇欲坠的大明朝。
群臣嗡嗡议论一阵以后,
第一百二十三章:挟天
“朕前日接到爱卿密奏,说是山东曲阜的孔府账金有些出入,锦衣卫核查后已确系属实,而山东总兵刘泽清去年上报,说是山东的巡按御史去年被贼人所屠。”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笑了笑,看向党崇雅,继续道:
“朕已经看出来爱卿对大明忠心耿耿,如此,便任命你为新的巡按御史,替朕监察山东,看管刘泽清,卿等可有异议”
崇祯皇帝这一手,不仅让自以为摸清皇帝套路的冯铨面色震惊,更是让东林党们又惊又吓,有些人听到开头那句话,更是对党崇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态度尤其憎恶。
惊的是崇祯皇帝没有直接了当的党崇雅给抄家灭门,反而将他从此打发出朝堂班子,扔到山东那种穷凶极恶之地去了,吓的则是崇祯皇帝居然对曲阜的孔圣人府如此关心。
党崇雅张大了嘴一时说不出话来,说道:
“臣...这...不是臣上的折子啊!臣...”
党崇雅没说完,冯铨便是跳出来打断,笑着说道:
“哎,恭喜党御史,贺喜党大人了,没想到党大人如此爱国,真是令下官汗颜哪!”
魏藻德笑了笑,也是装腔作势的拱手道:
“党大人此番代天子监察山东,若是飞黄腾达,回来可不要忘了我这个糟老头子才是。”
东林党已经被杀怕,无论心底惊吓成什么样,也是一句话都不敢多说,只是在心底不断猜测。
崇祯这昏君妄杀忠臣,此番党崇雅把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屁事儿没有却还混成监察御史出京享福去了,看来定是先前昏君口中那个折子的原因。
党崇雅背弃东林声誉,和那昏君有约在先,实在可恨!
看着臣子们的反应,崇祯皇帝无声的笑了笑,显得非常满意。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朝堂上东林党的势力需要弹压,阉党、勋戚和保皇党的势力也需要培植,但却也不能让他们对自己套路摸的太清楚。
不然像冯铨这等自以为熟知天子的人,很容易蹬鼻子上脸,这次也算是给所有人一个警告。
崇祯皇帝以准备动身为由把党崇雅支出殿外,没事人一样的继续说道:
“这下一件事嘛,是朕读了《天工开物》一书,再三思虑之后,决定裁撤兵仗局与军器司的无用官员。”
“裁撤官员以后,军器司更名为军器局,在东直门外新设一个工仗局,此工仗局暂时隶于工部,与兵仗局和军器局一齐负责今后的将士们的兵器、盔甲、过冬衣袄以及宫中御用仪仗等物。”
看崇祯皇帝这意思,在东直门外新增设的这个工仗局似乎是要专门负责民间各种器械、农具与民房的筹建事宜,看来油水很多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