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宝饭
赵然便掏出二百两银票给了郑监院,说是君山庙对水合地区对口项目的先期筹备费,主要用于改善接待条件,承担将来君山庙考察团的食宿等花销。
郑监院一听就明白了,心下大为感动,握着赵然的手摇晃了半天没撒开。
松藩位于川省西北角,大部分都要先南下都府,然后再转进各州府。只有龙安府保宁府和夔州一路向东。龙安府的同道们要恭送杜腾会去松州建立道宫,夔州府的同道们则想先去趟成都,所以只有赵然跟随在保宁府的队伍里,一路缓缓东行。
这次的大议事上,给赵然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个庙祝,一个是黎州的兰庙祝,另外一个就是保宁府的丁庙祝。
丁庙祝当日前往赵然的居所散财求点评,因为排在来访者中的第四位,所以被赵然按了个甲乙丙丁的丁,称呼他为丁庙祝,没想到此君果然姓丁。
丁庙祝是保宁府剑州(县级州)剑山庙的庙祝,全省乡庙信力簿的倒数第一。赵然记得自己听过这位庙祝的发言,空洞无物,不知所云,当时听着,自己都替他着急。
不过丁庙祝此人倒是有个优点,十分的谦虚,简直谦虚到了卑微的地步,当时发言的时候就曾经一个劲儿的不停承认自己的错误,拼命检讨自己的缺点。
除了谦虚以外,此君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喜欢向比自己出色的人诚心诚意的讨教问题。
全省排名第一的赵然,自然就成了丁庙祝讨教的最佳对象。他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赵然一般,但凡赵然只要离开宋致元,立马就围了上来,拿出各种问题请教。
赵然一开始还非常耐心的给予解答,但如是第四天之后,他忽然发现,这位丁庙祝问的问题当中,有几个是头一天问过的。
好吧,赵然继续耐心解答,到了第五天,发现又有几个问题是第二天问过的;而到了第六天的时候,同样如此
赵然大为好奇,暗道莫非此君的记忆力只有三天?
可惜没有时间继续验证了,第七天的时候,队伍已经东西横穿了整个龙安府,抵达龙安和保宁两府相交的青口。
当晚宿于青口集,赵然陪着宋致元谈天说地,不知不觉就说到了丁庙祝。
宋致元道:这个姓丁的庙祝,我看是不行的,我刚到保宁府,还不太了解情况,这两天打听了一下,他在剑山庙主持布道已有三年,年年全省最末,这肯定是要拿下的了。
赵然对这位丁庙祝还算有一点好感,当然,这种好感到底是因为享受对方的吹捧,还是带着几分怜悯,他自己也说不清,于是开口帮忙道:我感觉这位丁庙祝为人还算不错,不过这属于师兄的内务,我不好多说什么。如果要拿下他,也算情有可原,但如果还能给他一点时间的话,我倒是愿意帮忙,抽个工夫去剑山庙转转,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
宋致元道:年年最末,这个实在是太令我保宁府上下难堪了。这几天我看他总是来找你,你们交情还可以?
赵然点头道:他很谦逊的,也比较好学,总是来跟我一起切磋问题,有股子上进心。
宋致元沉吟片刻,道:既是如此,便再给他一年时间,如果嘉靖二十年的信力簿上,他还是倒数第一,那就别怪师兄我了。
丁庙祝浑然不知,自己因为赵然的两句话就免了一场飞来横祸,得了一年的宽限期,所以说学习的时候甭管效果如何,首先学习态度一定要端正起来。
第二天一早,赵然在青口集外相送,与保宁府一干同道话别。目送宋致元等人远去后,他便踏上了返回的路。
但却不是回君山的路,而是去了无极山。
第九十章 两个老伙计
从青口镇到无极山,约莫近百里地,至今尚未开通官道。赵然脚程很快,翻山越岭趟河跃沟,几乎走了一条直线,下午时分便赶到了无极山下。
似乎昨日刚下过一场大雪,,厚厚的覆盖在无极山的山道上,赵然赶到的时候,阖院火工居士都在打扫山道上的积雪,倒也热闹得紧。
赵然一眼就看到了焦坦和周怀,两人一人拿一条大扫帚,正在沿着石阶,将积雪往两边清扫。
赵然现在是君山庙的庙祝,无极院中八大执事一级的人物,稍微听说过他的人都知道,他还有一个身份是馆阁中的修士。
管事的净房净头是赵然当年在经堂一起学习经文的同窗,一眼就将他认了出来,过来招呼一声,简单攀谈了两句。
你且忙你的,我就是跟焦坦和周怀说两句话。
好,赵师弟赵庙祝有什么事,尽管言语一声就是了。需不需要上去看看师兄弟们?董监院还没回来。
下回吧,今日还有事,马上要回君山。
净房净头也懒得上去,站在山道最下的石阶处,喊了一嗓子:焦坦周怀!
这两人抬头往下一看,相互间愣了愣,然后联袂而下,越过不少正在扫雪的火工居士,直接走到赵然面前。
见了赵然,二人很是不好意思。四年前,赵然被董致坤赶到还不存在的君山庙,去当一个谁都不太看好的庙祝,当时曾经试探着问过焦坦和周怀,有没有意向一起去君山。
赵然话里话外没有明说,只是随口提了这么一句,但这两人谁都没有接口,赵然便即作罢了。
两个人留下来后,倒也没有被刻意打压过,无论董致坤还是张泽,对他们这种小人物还真没放在眼里,但要想再有什么进步,却是千难万难。直到如今,两人依旧一个在水房一个在净房,没有任何变化。
不过这也正常,道院中大部分火功居士,都是这么过来的,等到十年火居期满,便可辞归回乡,过上不差的日子。
只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小小的君山庙竟然兴旺起来,不仅在谷阳县里如雷贯耳,就是在整个龙安府中也都是远近闻名。
赵然更摇身一变成了馆阁中修行的仙师,声威大震。
二人也不知改如何张口,只是抱着大扫帚,讪讪道:庙祝
赵然一笑,问:我似乎记得,你们做火居快有十年了吧?
焦坦叹了口气,道:一晃眼就是九年了,明年就该下山回乡了。
周怀也道:我比焦师兄晚两个月。
赵然问:辞归后有何打算?
两人眼神中都透出些许迷茫,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沉默片刻,一个道:回家温书
另一个道:回家,随家中长辈经商
道门十方丛林中,火工居士们绝大部分是没有机会受牒的,十年期满,为家族的平安富贵做出奉献之后,他们只能选择回乡。
这些人都不是家中的嫡长子,甚至大部分都是庶子出身,在这十年中,懂得钻营的混得好一点的,交游广阔手面通天,回去后自是受族中倚重;次一等的,能积攒些家底银子,道门也支持他们另立门户分家而过;碌碌无为者,除了为自己混上一张护身符之外,通常斱会感到迷茫和不适。
焦坦和周怀便属于最后一种情况,对自己未来人生定位的不确定,导致了他们的不知所措。便如当年西真武宫的火工居士林双文一样,回家后虽然不缺吃穿,但仍旧来到君山投奔赵然。
赵然因道:我在君山的情况你们大概也知道,比当年开创之时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我入无极院时,颇受两位老兄的关照,如今算是有了点能力,可以略尽些心意。
这二位立刻凝神倾听,尽显期盼之色。
我有两个建议,其一,你们继续在无极院做满十年,辞归后返乡,想要做官的,温书考试,保你一个县试府试没问题,再往后,我也无能为力。或者想购田置地成家的,想做营生买卖的,我也想办法与你们周旋出来
第二个选择呢?
其二,不想离开道门的,先去典造房请辞,虽说当年签的是十年的契,但提前一二年不算什么事,我知道每年无极院都有人排队等着火工居士的名额,你们这是在给旁人让路,典造房高兴还来不及呢。请辞之后,到君山来找我,但只能继续当火居,过个几年再想办法受牒。
听完之后,这二人犹豫了好一阵子。
见他二人下不了决心,赵然又道:君山庙的火居不同别处,是要真做事。这事却也不急,回去仔细考虑考虑,想通了直接请辞来君山。不想再入道门的也没关系,今后还是好朋友。
各人的造化机缘都不相同,赵然只能把话说到这一步,焦坦和周怀四年前就已经错过了一次机会,不知道这次能否把握得住。
赵然没在无极院做过多的停留,说完该说的话之后便赶回君山了。虽然只离开了不到一个月,但却让赵然有恍如隔世之感。去之前他从来没有想过,居然能够就此达到目的,哪怕十天之前,他都几乎在考虑自废修为,以楼观派本门功法重头再来这个选项了。
离开的时候,君山只是一层薄薄的积雪,回来时,却已是银装素裹,大雪满山。赵然很满意,这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赵然进了玉皇殿,发现有几位君山百姓正在祈愿上香,殿中却无人值守,不仅金久不在,连林双文曲凤和也不在,不由有些生气,心道这帮家伙,日子才刚刚好过一点,这就开始懈怠了吗?
按照君山庙的规矩,关二和鲁进负责君山地区的安全和巡查,钟三郎平日经常在各村来往,起到民情上传下达的作用,他们不在很正常。但金久林双文和曲凤和这三个学过经文的,都有礼敬香客的职责,这时一个人都不在,那就属于失职了。
第九十一章 龙虎山来的客人
赵然压着火,赶忙上前招呼几位香客,为他们选香鸣磬诵经。这几个香客都是认识赵然的,见是赵仙师,心意愈发虔诚,上完香后又求着赵仙师抚顶祝福,赵然都一一满足。
忙活完这一拨,将几位毕恭毕敬的香客送出去,赵然折返回来,穿过玉皇殿,去寮房找金久等人。
刚进寮房,就听有人正在急声发问:你这个账不对,东线筑路费时三个月,耗粮一千五百八十石,这是净耗吧?折耗呢?
又听金久的声音传出来,辩解道:君山庙跟金记米铺就是按这个价格购入的粮食,没有多花一文钱!没有折耗!
那人道:时价是多少?斗米四十五文!你们购入价格是多少?还是四十五文,把粮食运到君山莫非没有折耗?怎么可能?别说只有八十里路,去年登州闹蝗灾,左近州府支援,我算过,平均百里地折耗半成,那还是平原,你这八十里怎么也要折耗半成!除非你们君山庙有大型储物法器,可以像道门提调署那样往白马山战场运粮,但你们有得起吗?那是国之重器,打死我也不信你们赵庙祝有这种法器
金记米铺包运,折耗是他们的事
君山庙在金记商铺有没有占股?你刚才都说了,占了四成!我给你算一下,金记商铺占金记米铺七成股,那君山庙就占了金记米铺两成八,怎么能说只是金记米铺的事呢?
总之就是花了那么多银子,实打实的没多一文钱!
你要是这么算,年底金记米铺的收益就要把这一块折耗减掉
赵然听着大奇,心道莫非金久请了个账房先生过来?话说这个账房先生很厉害啊,居然懂关联交易的内部抵消,倒要见识见识。
进了屋,就见五个人围坐在桌旁,桌上堆满了各种账册和记录簿,金久林双文金掌柜曲凤和都在,他们几人围着一个看上去和赵然自己差不多年纪的道士,就算大也大不了几岁。
几人连忙起身,金久道:师兄回来了!给师兄引荐一下,这位是龙虎山来的王道长,王道长是厉害人啊,来了刚两天,已经帮着更正了咱们君山庙很多文档中的错处
那道人起身稽首:是赵庙祝?贫道王梧森,见过赵庙祝。
龙虎山?赵然愣了愣,心里提了几分警惕,莫非这就是龙虎山派来跟自己过招比划的人?
贫道赵致然,不知王道长是龙虎山哪一辈子弟?他还奇怪呢,没听说梧字辈或者森字辈啊。
王梧森道:贫道乃龙虎山旁系,不入家谱。对了赵庙祝,贫道来了两天,发现你卷宗里记载的,嘉靖十九年丁口总计八千七百七十九,但贫道记得,总观下发的《信力簿中,君山庙的信力值是三十三万六千二百圭,这样算下来的话,人均达到三十八圭出头,这个数字会不会太高?
赵然很惊讶,对这位王梧森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个世界这个年头,计算平均值并不奇怪,很多时候,官府统计本地亩产,也偶尔会用到这个概念。
但于道门而言,赵然已经在叶雪关的川省大议事中发现,从未有人将信力值进行人均化计算,所以他乍一听王梧森说到人均三十八圭这个概念,便产生了和他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二的意愿。
你这个数字不能这么算,实际上,君山庙的信众不止这八千七百多人,还包括了周边一些地区,比如西北线沿线东线沿线,甚至青口镇的部分信众。我的推测,大概有一万两千人左右。
赵然刚说完,王梧森张口就道:加起来的话,人均信力值达到二十八圭,可就算这个水平,也远远高出别的地方。你知道龙虎山下的天师庙么
青城山下的青城庙更高。
不,和青城庙不一样,天师庙主要还是靠自己辖地百姓提供信力,那是我走了那么多地方,见过香火最旺的庙,但就算如此,也才达到人均二十六圭。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王道长,你认为影响人均值高低的最大因素是什么?这是我近些日子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我君山庙生活富足百姓安逸,所以人均信力值川省第一,我原本以为,让老百姓过上人人吃得饱穿得暖的好日子,这是提高人均信力值的唯一办法,但是
王梧森击掌赞道: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但是,事实并不如此,对么?
赵然道:不错。拿黎州来说,那里的山民生活水平极其简陋,比我君山庙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我曾经和那里的一位庙祝谈过,他们那里,大部分山民住在简陋的茅屋之中,有些甚至还在石窟中过日子,一家子老小只有一快破布遮体,谁要出门谁就裹在身上。吃饭也要看运气,运气好打到一条好猎物,几十号人吃顿饱饭,运气不好,全家人饿两天
王梧森问:但是他们的人均信力值很高,对不对?
赵然点头:不错,赶得上我君山庙的快一半了,比很多富足的地方都要高。他们庙祝说,越是危难,越是坚信,越是穷困,越是虔诚。
王梧森道:的确,这个问题你也发现了。生活富足者,信力就一定多吗?生活贫苦者,信力就一定少吗?还是以数字说话,我曾与庐山一位高道谈过这个问题,他是管什么的,我也不方便与你透露,他告诉过我一个数字,夏国的富庶远胜吐蕃,丁口也是土蕃的两倍,但你知道嘉靖十八年,这两国的信力值吗?
赵然大感兴味,连声催促:快说说!
佛门是用俱胝和洛来计量,一俱胝为一百洛,相当于咱们道门的十圭。这么跟你说吧,夏国的信力大约是两千二百万俱胝,而吐蕃是一千八百万俱胝!比夏国差的并不多。从这个角度而言,吐蕃每四十年能出一位佛陀境大圆满者,也便能够理解了。
第九十二章 废话连篇
赵然思索良久,道:如此说来,信力便如大道,证道之路万千条,并不能一味的以百姓是否富足来确定这条路是否好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