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野性时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王梓钧
告状的信件如雪花般飞到县里市里省里,但衬衫厂却在步鑫生的带领下,越办越红火。
1983年,一篇报道步鑫生事迹的长篇通讯,登上了《人民x报的头版。这篇报道还上了内参,随即新华社向全国报纸发通稿,各地报纸开始疯狂报道。
大大小小的参观团考察团,涌进这家工厂取经。中央各机关各省市纷纷邀请步鑫生做报告,他被全国政协选为特邀委员,他用过的裁布剪刀被收入中国历史博物馆。
似乎只要跟着步鑫生学习,国营企业就能轻松走出困境。
从此,步鑫生每天的任务,就是接待各种参观考察团,每个月都要去外地做报告。
著名民营企业家鲁冠球后来回忆说:通往武原镇的沙石路上车水马龙,挤满了前去参观学习的人们。当时的步厂长炙手可热,厅局级干部想要见一面都很难,我们的车子在门口就被拦下。好说歹说,门卫同意让我们的车子绕厂区开一圈,这样也算学习过了。在两位记者的引荐下,步厂长终于同意见我们一面。他说了15分钟,我们就退了出去,后面又有一拨人进来。
步鑫生很快就飘到了外太空,也不抓生产管理,天天就给人讲大道理。衬衣厂虽然因此销量大好,但他没有稳扎稳打扩大规模,而是乱拍脑袋扩大经营范围,赔本买卖一茬接一茬。而且,衬衣厂每天的招待费就是天文数字,好端端一家厂子,就这么走向衰败。
这样的例子,已经出现了好几个。
所以卢慧珍非常佩服宋维扬的低调,当即答应不刊登照片,也不使用宋维扬的真名,让他能安安心心的继续发展企业。
原本打算连夜赶回省城,但卢慧珍选择留下来,她还要去采访罐头厂的工人。
工人们一口一个小宋厂长说了,让卢慧珍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宋维扬的个人魅力。同时,那辆几十万的公爵车,以及前来投资的台商郑老板,反反复复出现在工人口中,让卢慧珍感到非常疑惑。
宋维扬笑着解释道:那辆公爵车是租来的,台商也是我请来安抚债主的,否则以罐头厂当时的情况,根本就没法重新开工。我就是个骗子,卢记者还要坚持报道吗?
当我没问。卢慧珍立马闭嘴。
卢慧珍想要甩掉实习记者的帽子转正,她就必须给出一篇具有轰动效应的报道。骗子容易引起争议,没必要节外生枝,还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商业传奇更符合彼此利益。
在决定报道宋维扬事迹的那一刻,卢慧珍就已经和宋维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回到报社,卢慧珍花费两天时间,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长篇通讯:《十七岁少年的商业传奇——记喜丰罐头畅销始末。
卢慧珍没有使用化名,而是跟工人们一样,在文章里把宋维扬称为小宋厂长。故事从宋述民创办酒厂讲起,一直写到喜丰罐头热卖,全篇煽情,宛如散文。
而且,卢慧珍没有把文章交给自己的指导老师,因为很可能被黑掉,只能继续第二署名。
咚咚咚!
进来!
张晓光看了卢慧珍一眼,感觉有些面熟,问道:有什么事?
卢慧珍拿出稿件说:张总编,有篇稿子比较敏感,需要您亲自过目。
放下吧。张晓光说。
卢慧珍放下稿子却没走,说道:张总编,这篇稿子比较急。
张晓光拿起稿子问:你是编辑部的新人?
卢慧珍说:我是记者部的。
记者部的你找我看稿子?无组织无纪律!张晓光顿时有点生气。
总编可不是编辑部的老大,而是整个报社的老大,一般不过问具体稿件。
卢慧珍已经豁出去了,硬着头皮说:张总编,能花几分钟时间,看一看这篇报道吗?
我倒要看看,你在玩什么花样!张晓光已经决定把卢慧珍开除了,报社改革后,他有这个权利。
稿件给张晓光的第一印象,是文笔非常优美,但稍显啰嗦,毕竟新闻通讯不是抒情散文,这属于新手记者常犯的毛病。
但把稿件看完后,张晓光立即改变了态度,他说:通讯写得很精彩,但宋述民的问题确实很敏感,这牵涉到省领导们对国企改革的态度。
所以我必须来请示张总编。卢慧珍笑道。
如今没有官员敢阻拦改革,但如何改革,却有分歧。有的认为应该放开胆子,把国企全卖了也在所不惜;有的认为应该慎重行事,避免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宋述民就是撞在这枪口上。
张晓光点烟抽上,对卢慧珍说:你先出去!
好的。卢慧珍连忙离开。
张晓光悄悄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也打了个电话,终于确定下来——稿件可发,但关于宋述民的内容需要一笔带过!
卢慧珍在门外足足等了半个小时,终于听到总编的声音:进来吧。
张总编,稿子需要修改吗?卢慧珍问。
张晓光说:第一部分写得省略些,懂了吗?
卢慧珍说:明白。
张晓光看着稿件署名,说道:卢慧珍是吧,你进报社多久了?
卢慧珍道:去年进报社的,还是实习记者。
张晓光瞬间明白,批评道:以后好好做事,不要搞歪门邪道,遇到问题先跟指导老师商量。
卢慧珍内心狂喜,低头说:总编批评的对,我一定反省自己的错误。
行了,你走吧,稿子改好了直接递给责编。张晓光说。
谢谢总编!卢慧珍终于笑了。
047【风云际会】
中秋节之后,七巧杯罐头的日销量呈现断崖式回落,跌幅达到了92。
但是,礼品罐头的一度火爆,成功打响了喜丰这块招牌。在七巧杯系列销量下跌的同时,喜丰牌水杯罐头的销量,却开始节节攀升,一举成为西康省罐头行业的领头羊。
这种大好局面之下,市场不但出现了跟风产品,竟连仿冒假冒产品都有了。
有的罐头直接贴上喜丰商标,有的则是囍丰喜沣喜王喜圭反正使用非常潦草的字体,乍看上去都差不多。
对此,宋维扬毫无办法。
在假货满天飞的90年代,别说国内,就连出口到西方的中国罐头都有假冒产品。有些企业打通了关系,贴上名牌罐头的标签出口,甚至混在真货里面出口。老外对此防不胜防,隔三差五就要冒出假货新闻,这给中国罐头的国际声誉造成恶劣影响。
幸好那些仿冒货都属于小打小闹,从罐头瓶就能轻易分辨出来——喜丰的罐头瓶更厚实更美观,同时成本也更高,山寨小厂舍不得花钱。
宋维扬连忙补救,让人把所有高仿商标都拿去注册,一口气注册了30多种,包括没出现过的喜乐喜欢喜天这些都注册了。若是哪家山寨厂能够做大,呵呵,那就好玩了,十年之后咱们打官司,一打一个准儿。
嗯,现在的私人小厂,大部分都不注册商标,甚至连生产执照都没有,更不知道什么叫做上税。
10月11日,星期一。
寒露已过四天,气温普降,秋雨连绵。
杨信背着包走出省城火车站,脚步沉重,前路迷茫。他1986年从浙大毕业,半年不到就当副县长,这在那个时代属于司空见惯的事情。
邻里乡亲都认为他是飞黄腾达了,但杨信自己却很不得劲儿。因为他工作的那个县,竟然有16个副县长,彼此管辖范围交叉重叠。同一件事,谁都能管,又谁都可以不管,有时管了都等于没管。
杨信只做了三个月副县长,就主动申请调往国企,担任一家皮革制造厂的书记兼厂长。
四年时间,在杨信的苦心经营下,负债累累的皮革厂迅速繁荣,年纯利润高达2000万元。杨信不甘于给地方政府打工,多次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革,交涉无果,遂带着10万元下海去琼岛炒房。
三年过去,10万元翻了100多倍。
杨信早就感觉琼岛的房地产市场要崩,但他天生是个赌徒,总觉得还能疯狂个一年半载。
就在今年6月份,中央出台政策,抑制琼岛楼市过热现象。
杨信和几个朋友手里的地皮楼盘,总价值过亿,但他们还欠了银行6000多万。政府一调控,地皮和楼盘卖不出,银行催着还债,资金链粉碎性断裂。
整个琼岛全乱套了,无数破产的炒房者,留下600多栋烂尾楼18万公顷闲置土地800多亿元积压资金。有些楼盘长期得不到盘活,银行拍卖也没人买,只能低价租出去当养猪场。
国庆节那天,杨信和朋友站在烂尾楼上,喝酒唱歌,抱头痛哭。
兄弟们,我先走一步,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一个朋友跳下去了,脑浆迸裂,血流满地。
杨信和剩下的人面面相觑,互道珍重,各自离开。
此时此刻,杨信只想回到老家,看望几年不见的父母。但当他走出火车站,却突然迈不动腿,他根本就没脸回去!
想当初,他是镇上的第一个大学生,是戴着大红花,由公社领导亲自开车送走的。想当初,他毕业就当上副县长,父母花了200块钱买鞭炮,左领右舍都前来道贺。
现在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去?
一阵秋风吹来,杨信忍不住打了个冷颤,突然发现自己不知走进了哪条巷子。
巷口有一家茶馆,热闹非凡。
杨信的衣服已经被细雨打湿,他走进茶馆叫了一壶茶,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
将军!
哎哟,悔一步,悔一步!
不行,想悔棋就别下。
你昨天就悔了一步,今天换我了。
领桌两个老头吵起来,越吵越凶,已经到了撸袖子打架的地步。
杨信突然感觉有些好笑,为什么发笑,连他自己都说不出来。
茶馆里大部分都是老人,有的在打传统纸牌,有的在下象棋,扑克和麻将很少见。还有些就是喝茶,几个老伙计坐一桌,盖碗茶泡着,吹牛吹到了外太空。
一个老头儿拿着《蓉城晚报,啧啧慨叹:这会儿的年轻人好凶,十多岁就出来搞企业了。
哪个企业嘛?同桌的老头问。
就是那个喜丰罐头,过中秋节的时候,你还收到过两盒的。你忘了?
莫忘,我收的还是豪华装。那个厂子是十多岁的娃儿开的?
十七岁,还在读高中。你看嘛,报纸印着的。他爸以前也是大企业家,坐牢了。他家里头的厂子欠了好几百万,他妈跟他哥都莫得办法。这娃子厉害,暑假的时候,偷了家里几百块钱就敢去盛海,说啥子考察大城市的罐头市场。你说人家咋就那么聪明?硬是找到了办法,回来就接管厂子,一边读书一边管理企业。
现在喜丰罐头那么好卖,厂子肯定救活了撒?
何止是救活了,人家上个月的销售有好几百万。
妈哟,我的娃儿咋就没那么聪明?
聪明娃儿的多,没几个有那么大胆子。十七岁闯盛海滩,你敢哇?
老子咋不敢?十七岁我都当兵打仗了。
是,你十七岁打仗。拉的壮丁,打的烂仗。
老子起义反正了的,老子是解放军!
建国过后反正的不算,你那个叫俘虏投降。
两个老头已经歪楼到几十年前,杨信听着却产生了兴趣,跑去借那份《蓉城晚报来仔细。
将近5000字的长篇通讯,把宋维扬的基本操作讲得很详细,包括以联营的方式让国营厂代工生产。
杨信突然生出个念头:这家罐头厂很有前途,但他们缺乏科学管理和长远规划。反正我现在走投无路,不如去罐头厂试试,或许能够借这个机会东山再起呢。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山大王林立,有本事的也各种投靠明主。
在8090年代的中国同样如此,未来的万通六君子,曾有五个都投奔过牟其中,他们是潘石屹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
有了名气,让心怀野心之人看到希望,自然就能兵强马壮起来。
但是,人才来了,主公必须镇得住!
冯仑甚至成为牟其中的第一臂膀,公司部门经理有三分之二都是他的人。牟其中路子太野,冯仑难以劝阻,拉着王功权等人研究张学良,打算玩兵谏,让牟其中只当董事长,公司事务由他们来管理。
潘石屹加入团队时,正逢冯仑兵谏失败,于是这伙人就另起炉灶创立了万通。
杨信把报纸放进背包,付了茶钱,便再次奔向火车站。他就像江湖里的草莽好汉,潦倒落魄,听到个传闻就打算上水泊梁山。
与此同时,小宋厂长的事迹,也迅速在省城传播开来,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谈资。
这年头的明星八卦很少,人们热衷于社会新闻,而且特别喜欢看报纸。一个十七岁的高中生,以一己之力扭转家庭困境,让一家工厂重获生机,足够人们讨论一两个月了。
甚至还有传闻,小宋厂长之所以那么厉害,就是因为他从小吃黄桃罐头长大
048【我是诸葛亮】
杨信站在工厂大门外,看着那老旧寒酸的厂房,以及形成鲜明对比的运货车队,顿时心潮澎湃!
老子是浙大毕业的天之骄子,当过几十万人口大县的副县长,曾带领一家亏损国企走向兴盛,还在琼岛做过几千万上亿的生意。只要亮明身份,摆出履历,那个小宋厂长还不像刘备见到诸葛孔明一样?
杨信对此很有把握,这家罐头厂的情况很糟糕,但牌子却已经打响了。只需一两年时间,他就能把厂子带入科学发展正轨,而他则能成为一家私营大企业的掌舵人。
滴滴!
一声鸣笛,把杨信的思绪唤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