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不要妄下结论,孙兵部未必就真与杨信同流合污,更何况此策欲行尚需通过内阁,科道,而礼部和都察院都未必会答应。”
文震孟说道。
这帮家伙一边说话,一边看着远处那片尘埃的接近。
不过陈仁锡的目光却落在下面。
城门前是列队的新军,这支经过了镇江之战锻炼的新军,已经多少有了几分精锐的模样,因为长矛的好用回来后孙元化加入了长矛训练,不过仍旧不敢抛弃战车。毕竟孙元化很清楚,杨信的荡寇军能面对骑兵死战不退,但他没法让新军这样,所以战车这道防线仍旧必须。
长矛只是备用。
此刻这些列队的新军一个个站在架着小弗朗机的战车后,拄着一根根长矛,穿着新式的全铁甲,看上去也都威风的很。
而在他们中间是一个少年。
其实还算小孩。
刚刚提前被他哥哥册封为信王的崇祯一身团龙袍,连同内阁首辅方从哲,礼部尚书盛以弘,还有鸿胪寺的一帮官员,五军都督府的几个勋贵都督们,包括降到都督佥事的李如桢,本身蒙古人的恭顺侯都在等待着。
“信王倒是少年老成。”
陈仁锡似乎无意地说了一句。
文震孟看了他一眼,用目光示意他闭嘴,不要胡乱说话。
陈仁锡一笑而已。
倒是王永吉的目光也转向了信王。
这时候前面终于看清了汹涌而来的蒙古骑兵,旁边还有跟随护送的明军骑兵,这片可以说千军万马的洪流在收割过的旷野上席卷而前,正中间可以看到身穿飞鱼服的杨信,在他旁边是护送的山海关副将满桂,另一边却是一群蒙古人。
很快杨信单骑冲出加速向前,而这片洪流则在后面停下。
&nbs
第二八一章 大明劫
迎接仪式完成,信王殿下进宫象征性奏报皇帝,而专门护送朝贡团的杨佥事带着一帮朝贡的,在鸿胪寺卿和负责接待这些人的恭顺侯吴汝胤引导下正式进入了京城,伴着两旁的欢呼声直奔鸿胪寺……
送到鸿胪寺就算完事了。
至少杨信的护送任务算是完成了。
至于他押送回来的王化贞等犯人,还有带回的银子,这个在之前就已经由锦衣卫单独押运回来。
辽阳的留给辽东做军饷,但广宁的银子带回了。
这笔银子很重要。
天启已经在杨信建议下,暂停了今年的辽饷,原本今年秋收以后征收的一百多万两辽饷已经取消,而这两百万就是补这笔辽饷的,还在户部尚书亓诗教主持下向武清地震,杭州大火等灾区发了总计二十万两的救济。虽然数量不多,但已经足够向百姓展现皇帝的圣明,说到底这时候的老百姓要求不多,能掏出银子给他们的,无论多少都足够令他们感激了。
“救不过来啊!
这天下就是这个模样,不是这里遭灾就是那里遭灾,山东的旱情一直就没怎么改变,西北更是越来越旱,四川好几个地方也地震,南方又到处发大水。
指望朝廷救济是没用的。
再说救到不了灾民手里。
万岁爷掏一万两银子,真能用来救灾的怕是也就一千两。
最后都被一级级地贪墨了,甚至那些奸商还会趁机涨价,真正便宜的还是贪官污吏和奸商,老百姓见不到多少实惠,奴婢种了那么多年地,这些事情都见的多了。有时候朝廷出银子救济反而适得其反,因为朝廷的粮食也得就地买,那些贪官污吏和奸商勾结,趁机把这当做粮价上涨的借口,最后原本还能勉强买得起粮食的反而也买不起了。”
九千岁说道。
很显然他掏银子也很肉疼。
不过他说的都是实情,大明朝的灾害指望救济是没用的。
实际上这个问题几乎无解,救灾款总会变成一些人狂欢的盛宴,至少凭此刻这间屋子里的三个人是解决不了的。
更何况接下来灾害还会加剧。
今年只是武清和广元等地地震,明年还有鲁西大地震,虽然徐鸿儒已经被提前解决,但如果没有很好的处置,仍旧不敢保证不会有造反的,这场地震席卷了济南,兖州,东昌三府,波及周围归德,广平甚至河南府。另外还有紧接着的固原大地震,光固原就死了一万多口,这还是明确数字的,实际上这个时代不可能真正完整统计。
但这只是开始。
很快始于西北席卷全国,除了两广四川其他几乎所有省份都沦陷,连江浙都没能逃过的旱灾开始持续十几年摧残这个帝国。
这才是大明朝真正的生死劫。
“泰西是如何对付贪腐”
天启好奇地说道。
“呃,泰西不存在贪腐。”
杨信笑着说道。
“什么”
九千岁和天启同时惊叹道。
“因为他们就根本不存在这个词,他们的一切都是明码标价,官职全都是花钱买的,办事就得收钱,咱们认为的贪腐在他们看来是天经地义。”
杨信笑着说道。
“呃!”
天启和九千岁同时无语中。
“陛下,虽然我们的确看到的是满朝贪官污吏,到处都是尸位素餐,但必须得承认一点,如果说将目前所有国家的制度摆出来比烂,咱们大明仍然都是那个最不烂的。
泰西有多种制度。
一则如荷兰,没有皇帝或者国王,只有一个执政官。
但荷兰本身并不能称为一个真正国家,只是那一带几个小国组成的联盟,总共七个小国称为七个省,每一个省的士绅自己推选议会管自己,然后这个七个省议会选人组成国家议会。
执政官只是议会的管家而已。
与之相同的还有威尼斯之类由一个城市和附属乡村组成城市共和国
二则如英格兰。
国家是国王的,但国家大事得议会同意。
后者分上下两院,上院是宗室,勋贵,他们还多了教会的主教们组成,下院是士绅,国内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大地主,国王想做什么都得先问议会,尤其是收税,国王收哪些税必须得议会同意。
江浙那些士绅应该最喜欢这个。
三则君主独断。
但是分封制,类似春秋时候,所有诸侯自成一国,君主类似周天子,只有自己直属的土地归他管,分给诸侯的就是诸侯的,用他们自己的说法,诸侯的臣民只需要向诸侯效忠,而不需要向君主效忠。故此君主与诸侯经常打仗,实际上目前泰西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泰西最大的国家称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内部正在混战之中,而且打了十几年了还遥遥无期。
泰西之外也没有比大明强的制度。
西方目前最强是奥斯曼,但他们是,君主即教主,但本身是突厥系异族征服者,类似于胡元,故此内部制度很乱。
国家管理倒是类似我们的内阁,由君主任命一个类似首辅的大维齐尔和几个维齐尔组成政务会议。但他们不是科举考的,而是君主任命亲信,地方同样是分封,本族征服者分封各地,与被征服的杂居,大臣
第二八二章 阉狗奸臣
“这个好!”
九千岁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很显然他已经瞬间想到后果了,这明显对北方士子有利,别的不说北方士子会骑马的比例肯定远超南方,尤其是江浙那些在秦淮河上泡虚了的,要让他们骑马射箭肯定落后于北方。
北方人出鼎甲的几率立刻大幅增加。
北方士子都会支持。
而西北,辽东这些地方士子更会欢呼的。
他们几乎可以说稳拿这前十,要知道辽东都司辖区平均起来,一科都未必能出一个进士,实际上明朝近三百年,辽东就出了二十几个进士,不如南直隶零头的零头,常州一个科举世家估计都能赶上整个辽东出的。同样的还有甘肃或者说陕西行都司辖区这种边陲之地,如果用这种方式他们几乎可以说每年稳拿这十个殿试资格。
这样的考核标准肯定很低,而这些地方的士子多多少少都会骑射。
三甲也是进士啊。
而作为这项改革的主导者,他和杨信这对阉狗奸臣立刻会获得这些地方的士子感激,他们依靠这种方式考中进士后,天然就是阉党一一份子,九千岁随便操纵一下他们就能获得重用。
这些人以后将坚定地跟着九千岁。
不得不说杨信就是狡计百出,只要他一回来他大爷心情就会好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
“那些士子不会再闹吧”
天启说道。
“不怕!”
九千岁和杨信异口同声地说道。
“万岁爷,奴婢可以保证,至少一半士子会欢呼陛下圣明的,像辽东,陕西这些地方士子,估计会对陛下感激涕零,辽东一科未必有一个进士,这下子一科最少得两三个,不仅仅是他们,整个辽东都会欢呼陛下圣明的!”
九千岁笑着说道。
“那就让内阁拟旨吧,正好这些士子差不多都到了!”
天启说道。
九千岁立刻脸色有些变了。
杨信给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既然这样九千岁也就不再给皇上添麻烦了。
“陛下,您不是还要问守诚冶铁的事吗”
九千岁迅速换上皇帝最喜欢的话题。
“对,差点忘了!”
天启立刻精神一振。
“守诚兄,之前一个冶铁的工匠提出一种炼精钢的办法,炼出的钢甚至超过最好的苏钢,他说可以用最好的矿石先用木炭冶炼生铁,然后再炼出熟铁并反复锻打,之后切成块熔炼,这样就可以出精钢了。只是试验时候却出现了几个比较麻烦的事情,把这些锻铁融成铁水得猛火,哪怕使用焦炭也很难把锻铁块完全熔化成铁水,另外还有就是烧到一定程度后,原本融铜的罐受不了。”
他说道。
实际上这时候小皇帝都快不在乎修皇极殿了。
相反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成了他最热衷的,说白了他并不是一个热衷于搞大工程的,皇极殿的修建对他来说,最大的乐趣反而是发现一个个难题,然后亲自动手去解决这个难题。
就像拆家的熊孩子一样。
“第一个是鼓风的问题,之前我讲过空气的构成,燃烧必须要氧气,吹进去的氧气越多,燃烧越猛烈,相应的温度上升越高。”
杨信说道。
“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已经使用了水排鼓风还是不行。”
天启说道。
“那就建蓄热室。”
杨信说道。
“蓄热室”
小皇帝愕然道。
“把吹进去的空气首先加热,咱们用水排直接吹的空气是冷的,吹进去越多越影响炉火温度,那就把空气先加热再吹进去!”
杨信说着拿过纸笔把蓄热室的原理画出来。
天启立刻明白了。
“至于第二个需要换石墨坩埚,也就是在普通的甘土融铜罐里中加入石墨,另外铁料熔化前先渗碳,冶炼时候封闭坩埚,完全熔炼成钢水后,去掉表面漂浮的杂质就差不多了。”
杨信说道。
把石墨坩埚如何制作教给小皇帝,剩下就让他自己玩吧。
成功了就是坩埚钢,不成功就当哄皇帝开心,反正皇极殿的柱子所用的锻铁筋也已经造出来了,一个河间冶铁作坊主重金从芜湖绑来几个苏钢工匠,然后用武安一带运过去的铁矿石,最终冶炼出堪比苏钢的地条钢。甚至还超过苏钢,实际上还是熟铁,但武安的矿石低硫低磷,比苏钢用的大冶矿石好,然后反复锻打最终成型为一条条钢棍,并且在锻打到最后硬生生砸出螺纹,虽然和现代钢筋仍旧有差距,但却完全满足立柱的要求。
就是造价极高。
因为这是做柱子的,而皇极殿柱子十几米高。
这东西必须和柱子高度加地下部分一样长,所以废品率极高,一根这样的锻铁筋花三百两,照这个价格再加上其他钢筋和水泥,还有人工,皇极殿七十二根大柱得五十万。
当然,这是九千岁那里的价格。
至于质量绝对没问题,这种东西谁敢造假是诛九族的。
不过因为这些钢筋产量低,目前还在备料中,估计明年春天就可以正式开工修建了,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带动了大明基建一步跨越到钢筋水泥时代。而九千岁给天启建设的水泥厂产量稳步增长,还没用来修皇极殿,就已经因为对糯米汁的替代作用,被工部开始用于长城的修缮。
甚至民间都有购买的。
这是一个重要收获。
不要以为修城墙包砖的糯米汁不起眼,西昌古城墙修复,不足一千米的一段城墙包砖,用掉了五十吨糯米,换目前的单位七百石,可以让一百个成年男人吃一年。
不足一千米的一段。
像京城这样内外包砖的光糯米就得消耗上万人一年口粮。
现在有水泥就可以省下这些粮食了。
而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