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黄金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天牛行空
此时此刻,他脑海中的画面正是泉城山水风景,不只是某一个单独的景点,而是整个泉城的风貌,但又不是事无巨细的把所有细节都囊括进来了,而是把泉城那些标志性的景点选取出来组合成的一幅画。
这种半写实,半虚拟的构图方式,跟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如出一辙,鹊山和华不注山都确有其山,山脚下也确实有平泽和田野人家,然而两座山以及田野人家的位置却要超出现实,更符合美术构图,使画面看起来更加具有艺术美感。
当然,这只是他脑子里的画面,想要将脑子里的画面以更加具体更加形象的方式移到宣纸上,难度可就大的去了,因为脑子里的画面是自己想象的,可以随意调整修改,更是立体的,而画在纸面上的画则不能出错,小错即废,而且画在纸上的是平面画。
从立体的想象图转化成平面的实体画,这其中的难度可不只是一个手稳心静就能做到的,手稳心静只是高水平画家在创作时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素养,技巧、心境、文艺素养这些东西才是能够使画作升华的骨肉和灵魂。
当然,有了这些,创作出来的作品依然只是凡俗之作,只是在普通人眼里的极品,对徐景行这种人来说还是差了些东西,比如说物性,比如说灵气。
何况他给金二作画,本来就是要把物性和灵气给利用起来的,因为金二要的就是那种感觉,虽然金二也说不清楚具体是哪种感觉,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感觉是比较特殊的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打算从这两个方面下手的,只是当时还没头绪,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现在嘛,经过小和尚的醍醐灌顶,以及他自己的摸索,多少找到了一些窍门,可以将这两种特性应用在传统画的创作中。
现在的他,有信心创作出跟《鹊华秋色图》特点相类似的作品,虽然水平肯定没有赵孟頫那么高,但路子肯定是走对了,坚持下去指不定真有机会成为新时代的赵孟頫。
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看法而已,事实上在这个厚古薄今的时代里,就算他的水平真有赵孟頫那么高,得到的赞誉和地位也肯定不如赵孟頫,这是专业人士都心知肚明的事实,只是没有谁愿意去捅破这层面纱,因为那注定会引起非常大的争论甚至争斗。
不过他从没有把书画创作当作自己的主业,也没想过要跟谁争锋,就是个爱好而已,能赚点外快就不错了,反正他的水平到底如何,肯定有后人去评说。到那个时候,他也是“古人”一个,这古人跟古人的比较,人们的评论就要相对客观公正。
只是有一点,他还没琢磨不透,他搞不清楚《鹊华秋色图》中的物性和灵气是在创作的时候被赋予的,还是
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孕育出来的。
如果是前者,那只能说明赵孟頫也是一个修行者;如果是后者,那说明他现在琢磨出来的法子可能还不是那么尽善尽美,只能算是一个取巧之道。
可惜,这个问题是注定弄不明白了,赵孟頫不可
第756章 显灵
正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人敢用整棵整棵的松树来烧墨,所以老的松烟墨价格是逐年走高。
徐景行买的这一块就是普通的老松烟墨,还是残破的,可店家一开口就是十万块,好说歹说磨了半天才砍到五万块钱。其实这个价格也偏高,可是他急着用,而且这种老松烟墨只会越来越少,他心疼也只能咬着牙买下来。
不过这老松烟墨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磨墨的时候手感就不一样,感觉质感更强,出来的墨汁看起来放佛孕育着一种氤氲的气息,看起来有点小小的梦幻感。
当然,最关键的是这种孕育着灵气的老墨磨出来的墨汁同样孕育着淡淡的灵气,这种经过时间的洗礼而孕育出来的灵气跟徐景行灌输的灵气不同,这些灵气虽然淡但却不会轻易消散,就算是画到纸上,估计也要好几个月才能全部散去。
现在么,他当然不会让这些灵气就此散去,他还需要这些微薄但韧性十足的灵气做引子呢,有了这些灵气做引子,他在往画卷中灌输灵气时就能轻松一些,也能让这些灵气保存的时间更长一些,甚至能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局面,使得这些灵气不但不会消散反而有可能越生越多。
可惜他的猜测只是猜测,想知道有没有那种可能,需要时间来验证。
而他最缺的就是时间。
不过也足够了,反正他是用来忽悠金二的,只要能满足金二的要求就没问题,至于以后这画里的灵气和物性是逐渐散去还是越积越多,那都跟他都没什么关系了。
而他现在的要做的就是创作出一幅水平不差,同时又能满足金二要求的山水画来。
所谓的胸有成竹,下笔有神,做好全部准备以后他快速动笔,随着毛笔的飞舞,墨汁和各色染料在洁白的宣纸上慢慢的绽开,形成一幅幅美妙的水墨画面。
这次他的作画速度非常快,是一气呵成的那种,整个过程足足有三十分钟可他几乎没有停笔。不是他不想,也不是他状态特别好,而是不能停下来,一停,他之前的付出就白费了,尤其是那些好不容易灌输进去的灵气,和培养起来的物性。
物性是培养起来的,有点无中生有的感觉,但实际上却是对他自身物性的一种使用技巧,因为物性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存在,说它是实质的力场吧,现代科技肯定检测不出来;说它不存在吧,却又真实存在,而且真实存在于这片天地之间。
最神奇的则要数物性的诞生和发育原理,诞生很简单,基本上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的物性,就像人的手臂一样是生而存在的,只是非常弱小,可物性想要发育壮大则需要人的认可,因为他通过观察泉城这大大小小的山头发现,知名度越高,越受人认可的山头,物性就越强大,跟山头本身的大小几乎没什么关系。
比如说英雄山,这山的规模以及景色等因素在泉城大大小小的山头里都不怎么能排得上号,可它的物性强度
却高的吓人,虽然赶不上千佛山这种知名名山,可也不差多少,比其他同档次的山头要强的多。
原因么,自然是因为英雄山的知名度更高,要知道,英雄山不光是一个小小的旅游景点,还是泉城烈士陵园所在地,甚至这个名字的来历都跟烈士陵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相当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得到了哪些烈士和英雄
第757章 破邪
当徐景行落笔以后,感受到画卷中蕴藏着的灵气和已经成型的物性,心里别提多开心了,因为他的尝试真的成功了,而且是一次成功,没有浪费笔墨,也没有浪费时间,更没有浪费他的灵气,他创作出了一幅生来就拥有成型物性和灵气的山水画。
成型的物性就是本相了,这可不是什么画都能具备的。有物性的画不少,但物性强大到能映射出“本相”的却很少见。
就像很多人的本相是散乱的一团杂质,那就是没有成型的本相,就跟一些山的本相一样只是朦胧的存在,而有的山的本相则清晰明朗,有的甚至形若实质,这就是物性强弱的差别。
物性很弱的就是一点微弱的力场,只能勉强感应得到;而物性比较强的,就能凝聚出一些简单的轮廓和形状;当物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使本相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甚至能延伸出一些其他特征。
也就是说,能凝聚出本相的事物,物性都是强大到一定程度的。
而他新创作出的一幅山水画,竟然也凝聚出了本相,可见他的尝试是正确的,是有效的,并没有走上岔路。
再说会这幅画,从正常的艺术审美来看,这幅画确实算得上是一件精品,尤其是色调和技法跟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非常相似,尤其是那种淡绿色的冷色调,让画面看起来多了些萧瑟和冷肃的意境,跟人们认知中的泉城山水截然不同。
一般人在谈到泉城的山水时,一般都会想到宁静悠远自然平和等词汇,书画作品中的泉城更是一派烟雨朦胧杨柳拥泉的水乡风貌,给人以温和温暖轻快的感觉。
可徐景行却学着赵孟頫使用这种冷色调来处理泉城的山水,看似有点不着调,可是想想金二的身份,就能明白了。
金二是什么人说的好听点是江湖大佬,说得难听点就是个混社会的混子,在这种人眼里,世界可没那么美好,泉城更没那么平静,而是到处都是杀机和暗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悄无声息的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
另外到了金二那个年龄段的人,免不了会产生一种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索之感。
如此一来,他用这种色调来处理泉城的山水,看似不着调,却恰恰符合金二的心境和心态,能无形中提升金二对这幅画的认可程度。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其实搞艺术创作就是这样,你必须将方方面面的东西都考虑进去,尤其是送人的作品,更要考虑到受者的各种情况,不然的话送礼都送不贴心,还不如不送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将,艺术创作其实也离不开人情世故,也离不开现实生活,揣摩人心和人性也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除了画本身的色调外,最大的亮点自然是这画的本相了,这画的本相肯定没有《鹊华秋色图》那么形象,但是该有的轮廓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展开画卷,打开本相之眼,这画卷里仿佛又藏着一幅画,而且是立体画,就如同平板电脑中播放着的录像,很是神奇。
<
br />
这本相自然跟画的内容一致,但又多了些烟雨朦胧的感觉,那是他故意添加进去的,也算是做了个小的实验,想看看他能不能强行改变物体的本相,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也就有很大的把握治好唐龙的伤势。
现在就看他强行添加进去的细烟细雨能持续保留多长时间,如果能跟画
第758章 夭华
当然,徐景行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妖魔鬼怪,但“邪”气这东西却可以从物性上来解释得通。
举个例子,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凡是寺庙都不怎么干净,多由阴邪出没,体质弱的人进去以后中邪的几率比较高,所以一般农村家长会禁止小孩子们到寺庙里玩耍。而事实上也确实有一些体质弱的人在寺庙里玩耍过后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症状,这些症状统称为“中邪”。
如果是普通医生碰到这种症状,基本上没什么好解决的办法,只能从表证入手诊治,而结果往往不怎么理想,反倒是一些个赤脚医生对这些病症比较在行,使用一些看起来比较荒诞的诊疗手段进行救治后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当然,那些赤脚医生也大多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只是使用祖上传下来的方子对症下药而已,症状对得上,自然药到病除,症状对不上,那自然是“愚昧无知”的结果。
可在徐景行眼里,那所谓的“中邪”,不过是自身物性收到侵犯的结果,之所以会这样,首先是因为寺庙中多神像,这些神像在被长期供奉以后凝聚成的物性一般都是比较强的,而个人的物性则相对较弱,一旦不慎触碰到神像的物性,哪怕只是很轻微的碰撞,也有可能给自身带来比较大的损害。
比如说他第一次看到《鹊华秋色图》时就进入了那种神奇的“旁观”状态中,现在他知道那是他在接受图卷的物性所携带的某些信息,他成功了。可是如果换个自身物性较弱的人处于那种状态中,一定会被那些信息给冲击到头昏脑胀甚至失去意识,搞不好都有可能变成傻子甚至植物人。
物性本身不具有攻击力,但物性跟人的关系非常紧密,人本身的物性更是如此,跟六识紧密相关,一旦物性受到冲击,肉身某些功能遭到破坏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这些外来的物性或者物性所附带的信息,不管又没有恶意有没有攻击性,都可以统称为“邪”。
所以,“中邪”这种事儿解释清楚了。
而他之所以认为他的雷击桃木剑具备破邪属性,这个“邪”就是指这种外来的物性或者物性所携带的意识信息,破邪就是指雷击桃木剑能对这种外来的物性或者物性所携带的意识信息造成比较强的伤害。
这样一来再推断一下,这雷击桃木剑能对外来的物性造成伤害,那能不能对自身的物性也造成伤害呢能不能也对其他的任何物性也造成比较强的伤害呢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完全可以在无声无息中杀死一个人,虽然创伤物性并不能直接对肉身造成伤害,但却不是完全没有关联的,唐龙就是一个例子。
唐龙的肉身看起来够强壮了吧一身功夫几乎已臻化境,可是他却偏偏受了伤,而且这么多年都好不了,问题出在哪儿就出在了自身的物性上。<
br />
唐龙的物性自然凝聚出了本相,本相也是唐龙本人的相貌,不过是穿着练功服的,然而练功服是破破烂烂的,上边更是血迹斑斑,各种各样的伤口遍布练功服上下,几乎成了布条,而在破烂的练功服下边,本相更是伤痕遍体,新的老的伤口密密麻麻的
第759章 始信笔灵合地灵
徐景行笑笑,没有多说殷晓静的事儿,进屋坐下之后直接把画卷在茶几上慢慢的摊开。
这画昨天才画好,当然没来得及装裱,就是一张大大的宣纸,长两点米米,宽零点八米,是一幅横轴,布局方式跟《鹊华秋色图》类似,展开以后放佛瞬间将整个泉城收录在了画卷中,几乎上泉城能说得上名号来的景点,都能在画卷中看到熟悉的影子。
比如说鹊山和华不注山,这两座小山包在画卷中占据的篇幅还不小,山头的形象也比较突出。这不是因为他对这两座山有更多的偏爱,而是这两座小山包相对而言确实更加有名气,而且这两座山的物性也比较强,在大大小小的山包中属于顶尖的存在,仅次于英雄山等寥寥几座小山包。
没错,他在刻画这些山水的时候,哪座山能占据更多的篇幅,哪座山的形象能更加突出一些,主要的选择因素不是别的,正是这些景点的物性。
也就是说,他画的其实并不是这些山水的外表,而是这些山水的本相。
换句话说,他画的其实是泉城的本相,如果有对泉城的风貌比较熟悉的人看到这画,就会发现画里的泉城跟实际上的泉城有一些区别,有的地方区别还挺大,但整体感觉却又跟泉城几乎一模一样,就像人们看到的《鹊华秋色图》。
乾隆当年第一次看到《鹊华秋色图》时还不敢相信泉城有这么高耸的山脉,可是当他南巡路过泉城在城头上眺望时,却夸口赞道:“始信笔灵合地灵,当前印证得神髓,”从这句话不难看出,不管乾隆能不能像徐景行这样直接看到鹊华二山的本相,但无异能感受到那种高耸的气场。
不过想想也正常,乾隆好歹也是一朝帝王,在当时的威望也挺高,自身的物性应该很强大,能感觉到其他事物的物性越是正常的,要不然也写不出“始信笔灵合地灵,当前印证得神髓”这种听起来有点神神叨叨的句子。
而他的这幅画跟《鹊华秋色图》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初看有点不合实际,可细细感受却又发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好像现实世界本应跟画中的世界一样才是正确的。
所以就连他自己看到这幅画横摆在茶几上,看到画中的泉城全貌时,也有点心潮澎湃,他这也算是将一城山水色全部囊括在一幅画卷中了,而现实中能做到这点的画家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就算是古代,这种大格局的山水画卷也不太多见。
这倒不是说他已经能跟赵孟頫那个级别的古人相提并论了,相反,他还差的远,他能做到这一点,主要还是得益于他这比较特殊的能力,他那近乎于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就不提了,那近乎于传说中佛家神通的“本相之眼”也是一个超级作弊器,能让他将这座城市的本相全部看在眼里。
如果这样都画不好这座城市的山山水水,那他也太对不起他的能力了。
当然,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不在这画本身的水平上,而在于他赋予这画的物性和灵气,在他自己
的感觉中,画卷绽开的瞬间,整幅画好像一下子活了过来,各个景点之间弥漫的烟雨和朦胧气瞬间将他整个人笼罩起来,放佛瞬间把他拉进了梦幻的仙境中。
再加上那氤氲的灵气弥漫其间,给人的感觉更加舒坦,就是那种怎么都很爽的体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