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日月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伯伦散人
“可是要是重开贸易的话恐怕不那么容易。”蒋北铭说道,“咱们到北京这段日子也接触了不少大明的官员,真正能支持和蒙古人交好的没几个,而且现在崇祯对蒙古的政策也是颠三倒四,这才导致了蒙古最后倾向于皇太极。”
“正因为如此,所以咱们才要抓紧时间争取。”许朗解释道,“自从努尔哈赤开始,满清就对蒙古各部落拉拢瓦解。林丹汗死了以后,皇太极更是威逼利诱。如果咱们现在还不给蒙古人一点好处的话,那么就等于把蒙古拱手相让给皇太极了。”
“可就算是做生意能赚银子那也得有个周期啊。”韩万涛想起了自己上辈子做生意的经验,“咱们现在需要的是前期投资,谁能出这份钱?”
“有人能出。”许朗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
“谁能出?”众人齐声问道,还居然真的有出钱的?
“晋商。”
晋商的历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则天的父亲武士貜。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木材商人武氏从财力上大力资助,李渊父子的就是凭借当时天下最精华的太原军队和武氏的财力开始夺取全国政权。
到了明末,一些山西商人即以张家口为基地往返关内外,从事贩贸活动,为满族政权输送物资,甚至传递文书情报。据《清实录》载,天命三年(1618),时有山东、山西、河东、河西、苏杭等处在抚顺贸易者16人,努尔哈赤“皆厚给资费,书七大恨之言,付之遣还”。山西商人在关内外的贸易活动,对后金政权在物资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后金政权对于山西商人也给予礼遇和重视。山西商人对清统治者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起到了配合作用。
后金崇德三年(1637),皇太极曾命满族贵族带领100名内地汉族商贾,携带货物到归化城贸易。清兵入关,军费支出猛增,财政十分困难,对此,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曾建言:“山东乃粮运之道,山西乃商贾之途,急宜招抚,若二省兵民归我版图,则财赋有出,国用不匮矣。”因此,后金政权对山西商人多采用招抚政策。
顺治初年,清政府将山西旅蒙富商范永斗召为内务府皇商,人在内务府,赐产张家口,受朝廷委托,往来关内外,岁输皮币内府。清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及历朝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大都得到过山西商人的财力资助。
许朗简单的介绍了一些晋商的情况,张海第一个叫道:“既然你知道晋商现在在为皇太极传递情报,那你怎么还敢用他们,不怕他们把咱们卖了吗?”
“这个没什么好怕的。”许朗说道,“商人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谁能让他们赚钱,他们就投靠谁。我们几千年来一直都是重农抑商,这才造就了商人地位的底下。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人利用起来,利用他们的资本,那么一来银子的事就好解决,二来也可以把他们拉拢过来。诸位,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对于任何的中立势力,你不去拉拢,满清就会去。我们与其把他们推到满清那一边,为什么就不能为我所用呢?”
“你说的这些是这么个道理,不过咱们还是再找找温体仁吧。”蒋北铭最后说道,“看看大明朝廷到底能出多少钱,能派出多少军队,听听他们的意思,咱们再好好筹划一下。”
温体仁在自家的客厅里接待了蒋北铭和许朗两个人。
“两位辛苦了。”温体仁笑着看着两个人,“这些时日两位一心为万岁爷训练神机营着实的不容易,朝廷上下对你们都有不错的评价。”
“下官没什么辛苦。”蒋北铭先客气了一句,“这些还都依赖温阁老的照顾。”
“蒋将军言重了,老夫没什么照顾,还是你们自己的本事。”
“温阁老。”许朗觉得还是开门见山的好,温体仁打太极的功夫恐怕在整个大明朝廷是数一数二的,“下官此次来是想请教温阁老,对远征蒙古的事情朝廷有什么意见?”
“这个问题嘛。”温体仁眯起了眼睛,“我们内阁同司礼监也商量过,恐怕很难。现在咱们的银子都花在了辽东和九边重镇,要想去蒙古,银子不好办啊。”
“可是阁老。”许朗说道,“逆金皇太极已经数次征伐蒙古各部,现在蒙古只剩下察哈尔部、鄂尔多斯部等几个部族还没有归附逆金。如果咱们不行动,让皇太极征服了整个蒙古,我大明朝北方就会全部被逆金所控制。”
“许千户,你说的这个问题老夫也曾想过。”温体仁又眯起了眼睛,“但还是银子,银子不好办啊。”
蒋北铭看了看温体仁:“阁老,如果我们远征蒙古能赚到银子呢?”
“赚银子?”温体仁的眼睛睁开了,“蒋将军,历来作战都是花银子的,不知道蒋将军能用什么办法来赚银子。”
“呵呵,阁老。”蒋北铭笑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咱们同蒙古人重开互市如何?”(未完待续。)





大明日月 第二百四十五章 晋商
“和蒙古人重开互市?”温体仁又眯上了眼睛,“蒋将军,此事非同小可,恐怕朝堂之上又要有一番争论。”
“还有。”温体仁提了一个和韩万涛同样的问题,“即便万岁应允和蒙古人重开互市,那么远征蒙古的银子还是没有着落。”
“阁老不要担忧。”蒋北铭笑道,“银子的问题下官已经想到解决的办法了。”
“你们能解决?”温体仁不太相信蒋北铭的话,“你们有这么多银子吗?”
“阁老抬举下官了。”蒋北铭答道,“下官哪能拿出这么多的银子,不过有人能拿得出来,但这事还需要阁老同意。”
蒋北铭简单的说了一下同许朗等人商量的计划,让晋商捐银子。当然这种捐助不是白捐的,要给这些商人一定的好处。蒋北铭的意思是朝廷方面要给与嘉奖,甚至可以赐予功名;具体操作方面,朝廷可以允许这些商人组建私人武装和商队,跟随大军远征蒙古,并且允许他们在蒙古筑城贸易,甚至要默许他们的劫掠。
温体仁听完了蒋北铭的解释沉默不语,良久才说道:“这些人能靠得住吗?”
“靠不靠得住还不是阁老您一句话的事吗?”蒋北铭答道,“只要朝廷能够给他们好处,他们是不会有什么异心的。”
“这样吧,老夫还要和司礼监商量一下,还得听一听万岁爷的意思。”温体仁端起了茶杯,“请。”
“王承恩,你们司礼监是什么意思?”崇祯拿着内阁的奏折问道。
“回主子。”王承恩答道,“司礼监的意思是赞同内阁的意见,让晋商捐助这件事可以让曹文诏去具体做。咱们的人传回来的消息,榆林湾的人到现在还没发现有什么异常,既然他们想去征服蒙古,那就让他们去。要是真的能干成了,一来可以将他们的兵力再分散一些,二来对咱们朝廷也是有好处的。”
“可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啊。”崇祯还是有一丝的疑虑。
“主子,奴才同温阁老商议过了。”王承恩说道,“这次榆林军没有多少人,充其量就是大同和宣府的2000人。咱们从京师和当地再抽调一批军队,主帅由咱们的人去担任,主子再派一个得力的监军,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既是如此。”崇祯想了想,“那就批红吧。”
组建远征军的消息被快速的传递到了大同和宣府。崇祯毫不吝啬赏赐的功名,本来崇祯朝吏部大行监生加纳事例,如同卖官鬻爵,甚至明文规定恩贡和岁贡生“加纳运副、运判、州判”。比如“恩、岁贡加运副银一千二百两,准贡加银一千三百两,监生加银一千五百两。”这一次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多了一些而已。
张家口的范永斗家中,八大晋商齐聚。
“诸位,诸位。”范永斗制止了众人的喧闹,“朝廷已经下了旨意,你们也都知道了。老朽这次召集大家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来商议一下,咱们要如何答复。”
“爹,这还用商议什么。”说话的是范永斗的儿子范三拔,“朝廷这次的条件不错,咱们有很大的赚头,我看就按照朝廷的旨意办。”
“你懂什么?”范永斗不满的呵斥了儿子一句,“在座的都是你长辈,这里哪有你说话的地方。”
“范老爷。”八大晋商之一的黄永发说道,“朝廷方面的条件是很不错,可是朝廷这次能打赢吗,那可都是咱们辛辛苦苦赚的银子。”
“是啊。”其余的人都附和道,“万一朝廷要是输了,那咱们就血本无归了。”
“诸位都知道大同镇和宣府镇最近从琼州府调来了一支军伍吧。”范永斗看了一眼众人,“诸位对这支军队作何感想?”
听范永斗这么问,众人都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开。
“范老爷。”另一个晋商梁家宾说道,“我们只是听说过他们,但并没有见过,不知道范老爷这么问是什么意思?”
“老朽并没有别的意思。”范永斗微微笑道,“只是老朽听闻这些琼州人并非是我大明子民,据说是先宋遗民。而且他们来了之后也并没有什么大的举动,反而是和当地的驻军做起了生意。听说他们现如今正在开矿冶铁,出售枪炮。”
“出售枪炮?”众人都被范永斗的话吓了一跳,“火器在咱大明朝是禁品,他们能做这个生意?”
“此事千真万确。”范永斗解释道,“当然他们的枪炮只卖给朝廷的官兵。”
“范老爷,请恕在下愚钝。”黄永发站起来向范永斗施了一礼,“范老爷提到这些先宋遗民究竟是何意思,他们同朝廷的旨意有什么关系?”
“黄老爷请坐。”范永斗慢慢解释道,“老朽听说这次去蒙古也是这些先宋遗民和朝廷建议的,人家的生意做得可是比我们要大胆了许多。老朽觉得既然这些人如此会做生意,那么亏本的买卖他们是不干的,如果没有什么赚头,他们也不会和朝廷建议去蒙古的,诸位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范老爷的意思是咱们这次要支持朝廷去蒙古?”梁家宾又问道。
“支持不支持还要诸位来拿主意。”范永斗答道,“诸位这些年的生意是怎么做的,大家都心知肚明,恐怕谁家的生意做的都是提心吊胆。但是就算咱们支持远征蒙古也得知道咱们的好处在哪,咱们可不能只为他人做嫁衣裳。”
“爹。”范三拔又嚷道,“好处不是明摆着的吗,关外那么多的好东西,朝廷又允许咱们组建民团,到时候还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你胡说些什么。”范永斗瞪了儿子一眼,“好东西是很多,你也得有命去拿。”
范三拔刚想反驳他爹几句,一个家人从屋外进来:“启禀老爷,有人求见。”
“谁来求见?”范永斗很奇怪,八大晋商都已经到齐了,谁会在这个时候来找自己。
“回老爷。”家人把拜帖呈上,“来人说他是大同镇的先宋遗民,特来拜见老爷。”
“他们怎么会找上门来?”众人都很是惊讶。
“诸位,先对不住诸位了。”范永斗冲着众人拱了拱手,“先请诸位回避一下。三拔,替我有请这位先宋遗民,咱们听一听他说什么。”
范秋明在家人的引领下来到了客厅里。
“范老爷好。”范秋明冲着范永斗一抱拳,“在下大同镇先宋遗民范秋明,冒昧打扰,还请范老爷见谅。”
“请坐,看茶。”范永斗淡淡的答道,“你我素未交往,不知范先生找老朽何事?”
“些许小事。”范秋明坐下说道,“朝廷的旨意想必范老爷已经知晓了,在下就是为了此事而来。”
“朝廷的旨意老朽刚刚知道。”范永斗依旧不急不缓的说道,“但不知这个旨意和范先生有何瓜葛,范先生为何来找老朽?”
“范老爷也想必知道,进军蒙古这件事是我们在北京城的先宋遗民向朝廷建议的,范老爷不想借着这个机会得到点什么好处吗?”
朝廷的旨意下达以后,蒋北铭等人就给在大同的范秋明写了封信,详细的介绍了北京的情况,并且分析了现在晋商的心态。许朗在信里建议,如果范秋明有机会的话,最好亲自去找一找范永斗。因为这个范永斗在原先的历史上经常出入辽东,为满清提供了不少的物资和情报。但是现在还不能将他除掉,更不能将这些晋商一网打尽,榆林军甚至明朝政府还需要他们在财力上的支持。
“范先生说笑了。”范永斗不动声色的回答道,“老朽已经老了,有没有好处老朽也不在意了。”
“范老爷可以不在意,但是范老爷就不为子孙后代想一想吗?”
“范先生此话何意?”范永斗的脸色微微有点变。
“范老爷不必着急。”范秋明开始诈他,“范老爷这些年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连朝廷的锦衣卫都知道范老爷了,辽东那个地方的生意可能以后就不太那么好做了。”
“范先生的话老朽听不明白。”范永斗一端茶碗,“请茶。”
范秋明还真就端起茶碗喝了一口,放下茶碗又赞道:“真是好茶,在下很久没喝到这么好的茶了。”
范永斗当时就愣了,天下居然还有这么耍无赖的人,连端茶送客都不知道吗。
范秋明拿着茶碗盖轻轻划了几下:“范老爷是在担心大明的军队会吃败仗吧。”
“范先生。”范永斗此时也看出来,和这个人说话不能拐弯抹角,“范先生有话就请直说,老朽家中还有别的事情。”
“不着急。”范秋明笑道,“范老爷尽管放心,此次远征蒙古有我榆林军坐镇,定不会有什么闪失。而且万岁的旨意说的很明白,你们可以组建民团,可以在蒙古筑城通商。如果范老爷愿意的话,咱们之间也可以做点小生意嘛。”
“咱们做生意?”范永斗突然很想听听这个先宋遗民想怎么和自己做生意,“范先生能和老朽做什么生意?”
“什么生意都能做。”范秋明边说边从随身带着的包裹里拿出了几样东西,“范老爷请看,这些东西范老爷可有兴趣?草原上的蒙古人是不是也有兴趣?”
范秋明拿出来的事榆林湾自己生产的精盐、铁器、布匹和一些日用百货,此外还有一支手铳。
范永斗拿起这些东西细细观看:“老朽敢问范先生,这些东西你们从何而来?”
“我们自己造的。”
“是吗?”范永斗的态度缓和了许多,眼前这些东西的质量比起整个大明朝来可是好了很多,尤其是精盐,范永斗就没见过如此细致的盐,这要是卖到草原上得多少银子啊。
“范先生。”范永斗的心思活跃了,“这些东西你们能够提供多少?”
“范老爷要多少有多少。”范秋明说出了当年孙天昊和李爽说的那句话。
“那不知范先生需要老朽做什么?”
“范老爷言重了。”范秋明笑道,“在下的确有求于范老爷,我们需要人和马。”
虽然王谦祥和周磊在努力的重建骑兵,但是现在还是缺马。所以范秋明想用贸易的方法从范永斗这里买马,同时用巨大的利润来吸引住范永斗,起码让他不至于现在就明目张胆的投靠到皇太极那边去。(未完待续。)




大明日月 第二百四十六章 集资
范永斗想了一会:“范先生,此事老朽还需要和家里人商量一下,不知?32??先生能否稍等几日?”
“当然没问题。”范秋明答道,“不过还要请范老爷尽快给在下一个答复,因为已经有人在和我们商量商贸的事情了。”
“这个自然,请范先生略等几日即可。”
范秋明告辞出了范永斗的家。许朗在给范秋明的信中提到了一个问题,让范秋明先不要在意范永斗会不会将这些物资转卖给皇太极,因为许朗想同皇太极打一打贸易战。
自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来,后金就一直处于粮食短缺的状态。努尔哈赤于1621年十二月初一,命令汉人如实报告存储的粮食的数量,并且实行按人口定量配给粮食的办法,具体的配给数量为:“按诸申的人口计算,一个月每人给四升粮。”四升粮约合十六市斤。即使这样压缩消费,仍然解决不了燃眉之急。
后金实行的事按丁编庄的农奴制的田庄,这种体制对于辽东地区原来的封建租佃关系是一种明显的倒退,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再加上明朝政府对后金的经济封锁,使得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传统市场。天聪元年,后金就发生了大的灾荒,“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外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故此,皇太极才不得已一次一次的入关掠夺。
但是现在的情况有了变化,后金已经征服了朝鲜,焘敏和焘功也叛逃到了皇太极那一边。至于焘敏会如何改造后金的经济,许朗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许朗认为只是一味地对后金进行经济封锁,效果可能不会太明显。他想要用的是类似当初越王勾践的办法,把熟种子进贡给吴国,一下子打垮后金的经济。可是具体要怎么做,许朗还没有什么主意。
范秋明走后,几个晋商又汇集到了范永斗的客厅里。
“范老爷。”梁家宾问道,“那个先宋遗民和您说了些什么。”
范永斗没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将范秋明留下来的东西放在了众人的面前:“你们都看看,这些东西要是卖出去会有多大的利润。”
几个晋商一个个的都流露出惊异之色:“范老爷,这些东西是先宋遗民送来的吗,这东西可比咱们现在的强多了。”
“诸位。”范永斗慢慢说道,“咱们在商言商,如果诸位都觉得这些东西好的话,那老朽也可以和诸位保证,老朽已经和他们达成了协议,由咱们专营他们的货物。”
“专营?”众人都开始在心里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
“不过他们也是有条件的。”范永斗又说道,“这些东西的份额,要按这次咱们各家出力多少来分配,谁出力多谁的份额就多。”
“范老爷您是同意朝廷的意思了?”梁家宾问道。
“老朽从未说过不同意。”
“那我出2万两。”黄永发第一个嚷起来。
“我也出2万两.”又有人喊道。
“我出5万两。”梁家宾一下子加了3万。
“我出3万。”
“我出4万。”
七个晋商一共凑了25万两,每个人都喊完了以后才发现范永斗一直没说话。
“范老爷。”黄永发小心翼翼的问道,“您出多少?”
“呵呵。”范永斗笑道,“诸位给老朽一个面子,老朽凑个整数,也出25万两。”
众人都在心里默默说道:“还是范老爷财大气粗,这一下子就占了份额的一半。”
这件事基本就这么定下来了。众晋商告辞以后,范永斗把他儿子范三拔叫到了自己的书房。
“三拔,你马上去办两件事。”
“爹,什么事?”
“第一,你马上去见那个叫范秋明的先宋遗民,他现在应该还在客栈里面。你告诉他,咱们八大晋商已经凑了30万两银子,但是他必须把所有货物的专卖权给咱们范家。”
“爹,不是50万两吗?”范三拔奇怪的问道,“您不是说咱们家出25万吗?”
范永斗看着自己的儿子没说话,范三拔立刻明白了他老爹的意思:“爹,生姜还是老的辣,儿子佩服。”
“第二。”范永斗没理会儿子的恭维,看看了窗外,“你再找人送一封密信给那边的人,把这个消息透露一下,但是记住,不能说的太详细,提一下就行。”
“爹,既然咱们答应了朝廷,而且这里面的利益又很大,为什么还要告诉那边?”
“糊涂。”范永斗盯着儿子,“永远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你敢保证这次的远征蒙古就一定能成功吗,谁敢保证那些先宋遗民就那么可信。”
“我知道了,爹。”范三拔不再说什么,“我马上去办。”
盛京王宫的外面,一队八旗兵手持燧发枪站成了一排,在他们的前面是一门6磅炮。
“开火。”
随着领队的牛录额真一声令下,30支燧发枪打响了,100米开外的一排木靶被打倒了几个。
“开火。”
又是一声惊天动地的炮声,6磅炮把5斤的弹丸打到了1000多米开外的地方。
“启禀大汗。”焘敏洋洋自得的给皇太极打了个千,“这是奴才刚刚打制出来枪炮,如果大汗觉得满意,奴才就安排他们加紧生产。”
“辛苦先生了。”皇太极上前将焘敏扶起,“先生真乃神人也,我大金有了如此犀利的火器何愁天下不得。”
周围的人一起跪倒在地:“奴才恭喜大汗,大汗千秋万代,一统天下。”
“传令。”皇太极说道,“爱新觉罗焘敏、爱新觉罗焘功,尽心尽力,辅佐大金,封镇国公,抬镶黄旗,赏白银3000两,锦缎20匹。”
焘敏和焘功一同跪倒:“奴才谢主隆恩。”
焘敏和焘功回到了自己的住所,刚一进门,家人来报:“主子,有人送了一封信。”
焘敏接过信瞅了瞅:“知道了,你出去吧。”
“哥,谁来的信?”
焘敏打开信看了一会,这才回答弟弟:“谢田来情报了,蒋北铭和许朗已经说动了崇祯想要远征蒙古。”
“他们要去打蒙古?”焘功问道,“这会不会是许朗想出来的计策,想让我们分兵?”
“应该不会。”焘敏思索了一会,“许朗肯定知道林丹汗将不久于人士,他可能会想先控制住蒙古,以便削弱咱们的力量。”
“那咱们怎么办?”焘功又问道,“谢田上个情报说王兆星现在驻扎在了登州,如果咱们也去蒙古的话,很难说王兆星那边会不会有什么动作。而且咱们现在刚刚开始造枪造炮,原先缴获的那些榆林军的燧发枪大部分不能用,根本没什么火器。”
1...110111112113114...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