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六道
再者说,李子春在洛阳颇有根基,尤其是和赵王交情莫逆,县府若坚持查办此案,面临的压力太大,而且还是不必要的压力,董宣也乐于把这个烫手山芋交出去。
进了廷尉府,李子春和李子玉的待遇可谓是急转直下,直接被邓晨打入死囚牢房。
在审问的过程中,廷尉府也没有县府那么客气,只是口头问一问,各种大刑,全给他兄弟俩用上了。李子春还能咬紧牙关坚持,咬死了自己和刺客无关。
他心里很清楚,这事他要是松了口,承认下来,之后等待他的,就是死路一条。
与李子春相比,李子玉的骨头要软得多,被上了刑后,没多久他便受不了了,承认自己确实和刺客有瓜葛。
可是当邓晨问他,和刺客是怎么勾结到一起的,平日里是怎么联系的,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协助刺客刺杀天子等等诸多细节时,李子玉又完全回答不上来。看着李子玉一问三不知的模样,邓晨是又好气又好笑。作为廷尉,邓晨也是有识人之明的,要说李子春和刺客勾结,他或许还会相信,但这个李子玉,就是个软骨头的纨
绔,倘若换成自己是刺客,绝不会找他这样的人勾结。李子玉之所以会承认,完全是熬不过刑罚的关系。
而且他这么轻易的承认和刺客有关系,似乎完全没考虑过承认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就这么一个酒囊饭袋,又怎么可能做出刺杀天子这么大的事
邓晨正在审问李子春、李子玉两兄弟的时候,一名侍卫从外面快步走进来,到了邓晨近前,插手施礼,说道:“大人,赵王求见。”
刘良是刘秀的亲叔叔,也是刘元的亲叔叔,作为刘元的丈夫,邓晨能和刘良不熟吗听闻刘良来到廷尉府的消息,邓晨立刻起身,出府迎接。
到了府门外,看到站在大门口的刘良,邓晨快步上前,一躬到地,毕恭毕敬地说道:“臣拜见赵王!”
刘良一看到邓晨,自然而然地便想到了殒命在小长安聚的侄女刘元,心里发酸。
他向邓晨摆了摆手,说道:“如果阿元现在还活着,一家人都能平平安安的在一起,该多好啊!”
他这无心的一句感叹,立刻让邓晨追忆起亡妻,眼圈变得湿红。他清了清喉咙,说道:“赵王,里面请!”
刘良点点头,拍了拍邓晨的胳膊,和他一并走入廷尉府。
到了廷尉府的大堂,邓晨请刘良坐主位,刘良执意不肯。这里可是廷尉府,自己坐在主位上,廷尉却要坐在下面,那成何体统。
见刘良坚持,邓晨也没有一再想让,叔侄二人落座后,邓晨问道:“赵王……”
他刚起个话头,刘良摆摆手,说道:“你我叔侄,私下里说说话,不用赵王长赵王短的,太见外了。”
邓晨一笑,说道:“叔父这次前来廷尉府,可是有事”
刘良说道:“我也许久未见到伟卿了,便想着过来看看你,最近伟卿可好”
邓晨向刘良欠了欠身,说道:“烦劳叔父挂念,侄儿一切安好。”
刘良深有所感地说道:“阿元过世也这么多年了,邓府直到现在还没有个女主人,这……”
说到这里,刘良摇了摇头,继续道:“伟卿独身这么多年,也该再娶个妻子了。”
这种话,邓晨已经听过很多次了,每次有人向他提及此事,他都会当场翻脸,怒发冲冠。
只不过现在刘良这么说,他实在是不好动怒。于公,刘良是赵王,他是臣子,于私,刘良是叔父,他是子侄辈,不管于公于私,他都得对刘良敬重有加。
邓晨轻轻叹口气,说道:“侄儿心中,只有阿元,再无他人!”
听闻这话,刘良也为之动容,阿元虽然英年早逝,但阿元真找了一位好丈夫啊!刘良从袖口中抽出手帕,擦了擦湿红的眼角。
唏嘘了一会,他话锋一转,问道:“听闻,廷尉府抓了李子春和李子玉两兄弟。”
邓晨暗暗苦笑,他就知道,叔父这次来廷尉府,肯定是为此事。刘良与李子春的关系,邓晨自然是知道一些的,看来,叔父这次前来,是专程为了给李子春求情。
他点点头,说道:“确有此事。”
刘良问道:“不知道他兄弟二人所犯何事”
邓晨沉默片刻,缓缓开口,说道:“刺君。”
张贲去向刘良报信,只是说李子春和李子玉这次犯下大案,连县府都管不了,要移交给廷尉府,至于具体是什么案子,他并未说明。
刘良来时,也没太把这事当回事,廷尉府对于普通老百姓或者普通大臣来说,那是个阎罗殿,进去容易出来难。
但对于他来说,廷尉府就是他侄女婿当家做主的地方,再大的事,他一句话就能解决。
可刘良做梦也没想到,李子春和李子玉犯下的案子竟然是刺君。他呆愣了片刻,不太确定地问道:“刺……刺君
第八百八十二章 重用县府
李子春连连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他哽咽着颤声说道:“赵王,这次只有您能救我了!”
刘良点点头,说道:“子春放心,我会想办法尽快救你出去的。”
在牢中又待了好一会,刘良才离开,出了死囚大牢,到了外面,刘良对跟上来的邓晨说道:“我看,还是先把李子春和李子玉关在普通牢房里吧。”
死囚大牢的条件太恶劣,牢房里阴暗潮湿,寒气逼人,但里面连床被褥都没有,只有破草甸子。
邓晨无奈地说道:“李子春兄弟涉及的案子太大,在没有彻底调查清楚之前,他俩只能关押在死囚牢里。”
稍顿,他又补充一句:“陛下对此案也十分重视,若是让陛下知道李子春和李子玉被转移到普通牢房,伟卿在陛下那边也不好交代。”
刘良想了想,也是这么个道理。他正色说道:“伟卿,你尽快把案子审清楚,还他兄弟二人一个清白。”
“伟卿明白。”
刘良临走之前,还对邓晨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多多照顾李子春和李子玉。
翌日,朝堂。
刘秀秘密出宫,遭遇刺客行刺的事,现在满朝文武都已知晓。旁人还没说话,谏议大夫王元第一个站出来,说道:“听闻陛下昨日出宫,遭遇到刺客行刺。”
事情闹得这么大,相瞒也瞒不住,刘秀实话实说道:“确有此事。”
“陛下为何擅自出宫”王元质问道。
刘秀一笑,说道:“征西大将军在长安打了大胜仗,全歼公孙述军十万之众,而征西大将军的家眷,还以为他被关押在廷尉府。隐瞒了这么久,我理应登门致歉才是啊!”
王元正色说道:“陛下觉得愧对冯将军之家眷,微臣也能理解,可陛下为何不能光明正大的去,而是要偷偷摸摸的去”
刘秀苦笑道:“我只是不想兴师动众罢了。”这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想趁机和阴丽华出宫逛一逛,好好玩一玩。
王元眉头紧锁地说道:“陛下的不想兴师动众,却把江山社稷置于脑后!倘若陛下真有个闪失,这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汉室基业,又岂能保存”
老头子的话虽然重了些,但说得确实有道理,自知理亏的刘秀,也只有虚心受教的份。他嗯了一声,说道:“这次,的确是我大意了,以后绝不会再犯。”
身为言官,好不容易抓到天子的错误,王元岂肯善罢甘休,他还要说话,邓禹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微臣有事启奏。”
刘秀感激地看向邓禹,暗自嘀咕,还是仲华深知我心啊!他立刻转动目光,看向邓禹,含笑问道:“右将军有何事启奏”
邓禹说道:“此次,冯将军在长安立下大功,陛下理应召冯将军及有功将士回京,给予奖赏。”
刘秀连连点头,说道:“右将军言之甚善,等散朝之后,我便拟旨,召征西大将军回京!”看刘秀和邓禹告一段落,王元吸了口气,伸长脖子,正要说话,邓禹抢先说道:“陛下,这次如此之多的刺客藏匿于京城,县府、执金吾、司隶校尉等,竟都毫无察觉,可
见京城秩序之混乱,微臣以为,当趁此机会,对京城进行整治。”
刘秀若有所思地点下头,认为邓禹所言很有道理。执金吾已经被他削权削得差不多了,现在几乎无兵可用,快要变成个文官。至于司隶校尉,虽说京城地区是归他管,但除了京城外,还有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冯翊、扶风诸郡也归司隶校尉管辖,司隶校尉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
洛阳这一地。
刘秀琢磨了一会,问道:“右将军以为,当由谁来治理京城之治安”
邓禹说道:“理应是洛阳令。”刘秀已经定都洛阳,洛阳令其实就相当于长安的京兆尹,通俗点说,两者都是首都的市长,只不过前朝的首都是长安,京兆尹是首都市长,现在刘秀定都洛阳,洛阳令是
首都市长。
看起来,洛阳令的地位应该和京兆尹旗鼓相当,实则却不然,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职权、规模,洛阳县府都与京兆尹相去甚远。
最明显的一点,京兆尹可以上朝,参加朝议,而洛阳令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现在邓禹主张让洛阳令来整治京城的秩序,其实就是在抬高洛阳令的地位,扩大洛阳县府的规模,给予洛阳县府更大更多的实权。“董宣。”刘秀喃喃念叨一遍洛阳令的名字。邓禹说道:“陛下,董县令铁面无私,严苛执法,据说,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无百姓到县府击鼓鸣冤,可见董县令对洛阳治理的
颇见成效。现刺客猖獗,微臣以为,当扩充洛阳县府之编制,适当给予洛阳县府之调兵权,以此来缉剿刺客,维持洛阳之太平盛世。”
刘秀沉吟片刻,环视在场众臣,问道:“诸君以为如何”
“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董宣是个酷吏,属六亲不认的主儿,朝中的大臣,不少人都有被他得罪过,所以在朝中,董宣也不太招人待见。
现在群臣之所以附议,不是他们都支持董宣,完全是看在邓禹的面子。
见群臣都附议,刘秀又琢磨了一番,点点头,说道:“右将军,关于此事,你写一份奏疏给我。”
“是!陛下!”邓禹躬身施礼,而后,他又补充道:“陛下,以后之朝议,也当邀洛阳令才是!”
刘秀应道:“准!”接下来,刘秀又和群臣商议起其他的事务。王元不关心政务国事,那些也不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他只负责纠正天子的错误,本来他有一肚子的话要说,结果被邓禹一打
岔,一个字也没说出来。
 
第八百八十三章 伯姬求情
即便李子春和李子玉与刺客无关,刘秀还是让邓晨继续关押他二人。
为此,刘良还特意到廷尉府找过邓晨两次,邓晨也很是无奈,陛下不肯放人,他又能有什么办法总不能他私自就把人给放了吧!
邓晨安慰刘良道:“叔父也不用太担心,陛下只是对李子春、李子玉心怀怨气,等陛下的气消了,自然会释放他二人的。”
刘良忍不住摇头叹息一声。按理说,他应该去向刘秀求情,但他和李子春的特殊关系,又让他很难去向刘秀开这个口。
事隔两天,邓禹给刘秀写了一封奏疏,奏疏中详细阐述了对洛阳县府整改的方案。其一是扩大编制,增加洛阳县府的衙役,其规模基本等同于郡府。
其二,提升洛阳县令和洛阳县尉的俸禄,县令由一千五百石提高到比两千石。比两千石,就是不满两千石,但接近两千石。
要知道郡太守的俸禄,也就是比两千石或者两千石。
洛阳县尉的俸禄,也由一千石提高到一千五百石。
当时没有品级,看一个官员职位的高低,就是看他的俸禄。
把洛阳县令和洛阳县尉的俸禄提高到郡太守、郡都尉规格,也就等同于将这两个职位的等级提升了,洛阳县令也可以光明正大的参加朝议。
其三,大幅增加洛阳县府的开支用度,以此来培养县府自己的暗桩、眼线,在洛阳城内组建自己的情报体系。
其四,将五校军中的步兵虎符配发给洛阳令半颗,当县府的衙役遇到解决不了问题时,洛阳令可以凭借半颗虎符,去找五校的步兵校尉,与步兵校尉一同出兵。
通过邓禹的这份奏疏,可以看得出来,他是要把洛阳令打造成半个执金吾,之所以说是半个执金吾,是因为洛阳令本身并没有单独的调兵权,他只能和步兵校尉配合,方可一同出兵。但即便是这样,也大大节省了上报的时间,能大幅提升县府的应急能力。
刘秀收到邓禹的奏疏后,特意把他请入宫内,与尚书台合议此事。在讨论邓禹方案的时候,尚书八座也都提出各自的见解和疑问。
邓禹准备得非常充分,对答如流,在得到尚书台的认同后,刘秀这才同意,按照邓禹提出的方案,进行实施。
刘秀这次对洛阳县府的改革,是大大提高了洛阳县府的地位,使得洛阳县府已经凌驾于长安的京兆尹之上。对此,董宣的反应倒是非常平淡。
他在朝中的地位是提升了没错,但事务也相应的变得更多,整个京城的治安,几乎一下子全都落到他这个洛阳令身上。
以后洛阳再发生什么大案,他也别想再推脱干系了。
与董宣不同,洛阳县尉张贲可是异常兴奋。这次县府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洛阳令,其次的受益者就是他洛阳尉。
现在他的级别已经相当于郡都尉,而通过改革,郡都尉都已经被撤销掉了,他这个相当于都尉的县尉,普天之下,就他这么一个,他能不高兴,能不自豪吗
以前他只是洛阳的一个小混混,现在他可是麾下有数百衙役,关键时刻,还能调兵的洛阳尉,张贲只是想想,都乐得合不拢嘴。
董宣和张贲这两位洛阳县府的首脑,对于刘秀的圣旨,反应是截然相反。
看着嘴角快要咧到耳朵根下,走路都发飘的张贲,董宣颇感无奈地摇摇头,说道:“张县尉看起来很兴奋嘛!”
张贲瞅了董宣一眼,走到他近前,用胳膊肘捅捅他,笑道:“我说大人,平日里你总是板张脸,也就算了,今日接到这样的圣旨,你还不能露出个笑脸啊”
看着董宣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他都不知道董宣在担心些什么。
“笑呵,我可笑不出来!”董宣说道:“以前,我们洛阳县府只是洛阳城里芝麻大的小衙门,洛阳真出个大事小情,县府还有办法推脱干系,可从今往后,是再没有这样轻松的日子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