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第一强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鲈州鱼
为此,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却谁也压不倒谁。其他人不敢劝,也没法劝,都知道这二位是老冤家,老对头,平时没事还要吵呢,这次联袂出击,上面没有公孙将军压着,焉能不大吵特吵?
这一吵就是大半个时辰,吵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要不是瞭望手再次回报,告知他们有船队接近。二人还不肯罢休呢。
“船队?从东面来的?是返航的船只,还是……”阳仪惊疑不定的问道:“有多少船?”
“一共是十二艘。看起来应该也发现我军了,却没有回避、转向的意思!”瞭望手据实回答。
“十二艘……”阳仪点点头。转向柳毅,冷笑着问道:“柳将军,人家可是上门了,看到咱们也没有躲闪的意思,就这么大摇大摆的冲过来了……嘿嘿,现在怎么办?某是粗鄙莽撞之人,还是你拿个章程出来吧。”
柳毅知道阳仪这是纯心看自己的笑话,也确实对青州军目中无人的态度很不满,回答的语气自然有些生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不成让他们闯过去便是!某和很多青州军将都打过交道,万一遇到熟人,面上须不好看,这一次就有劳阳将军了。”
“好说,好说。”占了上风,阳仪也不为已甚,微笑颔首,大踏步的走出船舱。振臂高呼:“击鼓!扬旗!列阵,迎上去,统统拿下!”
“喏!”中军应命,旗手用力挥舞着军旗。将命令传出。
近两百艘船只闻声而动,以阳仪的旗舰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伸展开来。如同一只白鹤骄傲的展开了羽翼。
“辽东水师,果然精锐。”魏延微微有些咂舌。
船只列阵的技术含量。可比兵马排列阵型高得多,从两边互相看见。到辽东军列成鹤翼阵,一共也只有一炷香的时间,在此期间内,两支船队的距离才刚刚缩短了一半而已。单凭这一手,足以说明,辽东水师的素质是在青州海军之上的。
这倒也不奇怪,辽东水师的成型,可以上溯到几百年前的汉武时代,是有相当悠久的传统的。就算只从公孙度算起,这支水师的存在也超过了二十年,和仓促成军,成军之后主要以运输为主的青州水师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光是列队整齐有什么用,那可是两百艘船,别说一个四不像的鹤翼阵,就算让他们排出来个夺命剪刀,又能耐我何?”太史慈却是嗤之以鼻。
辽东水师的将领和操舟的水手的确很厉害,排出来的鹤翼阵,也确实能唬住文长这样的外行。但海战不是陆战,就算有再好的阵型,没办法将其发挥出来也是白扯啊。
鹤翼阵利于远程攻击,也有利于展开兵力,包围敌人。可问题是,辽东军有可能有能在几百步开外发挥威力的远程武器吗?另外,海战靠的是风向和海流,可不是你想往哪个方向走,就能走得过去的,就算能走过去,时间上也未必来得及不是?
除非对上的也是外行,否则这个鹤翼阵就是个样子货。
太史慈咂咂嘴,不无遗憾的叹道:“主公说的没错,辽东水师同样没有多少海战经验。现在的麻烦是不能放开手脚大打一场,不然就简单多了。这样好了,文长,你留在这边压阵,我过去打个招呼先。”
说着,他就下令放小船,让魏延换船,准备自己单舟趋前。
“这边有震霆盯着呢,俺得盯着你,要是真打起来,将来主公面前俺也能做个见证不是?”魏延把头摇得跟拨楞鼓似的,哪肯依从。
前两天那把火虽然放得很爽,但光是在旁边看着却也不够过瘾。看辽东军兴师动众的架势,几天肯定难以善了,要是让太史慈一个人过去,再打起来的话,自己岂不是又只能看热闹?
太史慈拗不过他,也懒得多说,挥挥手,很干脆的做出指示:“传令给陈校尉,这边就交给他了,若有变故,就按既定计划打他娘的,某和文长自有办法脱身,不必多虑。”
青州船队应声减速,除了太史慈的旗舰加速突前之外,其他船只都下了半帆,排成了一字横队,跟在后面缓缓而前。
……
“来了……”阳仪深吸了一口气。
“来者何人?”柳毅仰起头,向瞭望手问道。
“来的是青州隐雾军,有两面将旗,分别书有太史和魏……”
“咝!”二将齐齐倒抽一口冷气,阳仪的反应更是快到了极点,瞭望手话音未落,他的命令就已经喊出了口:“不要让他们继续靠过来,让他们在一箭之地外停船,命令左右护卫,保卫旗舰!”
辽东相对闭塞,青州众将虽然名声不小,但还不至于在辽东也家喻户晓。不过太史慈却是不同,一来他在辽东呆过几年,仗着一身武艺,闯下了不小的名头,二来日前他夜袭阎柔,以五百壮士打败了阎柔的七千大军,名声已经传播了整个辽东。
要知道,阎柔可是塞上出了名的大豪,箭术、武艺在边塞内外都是大名鼎鼎的。单凭打败阎柔这件事,太史慈就足以名震辽东了。
这个时代的水战,来来回回只有那几个套路,远了用弓箭,近了可以用船撞,也可以跳船进行白刃战。弓箭的威力有限,很难大量杀伤敌人,用船撞的风险大,命中率低,最有效率的还是白刃战。
船只的装载有限,局部白刃战的规模通常不会超过两百,毕竟船的体积很大,两艘夹攻一艘已经算是极限了。一艘船五十人多名战兵,三艘船也就是两百人不到。
在这种规模的战斗中,猛将的作用将被发挥到极致!
如果没有强手坐镇,搞不好太史慈一个人就能扫平一艘战船。
眼下两军数量悬殊,阳仪对武艺虽然有些自信,但却不会自大到以为能和太史慈抗衡的地步,而对面还有个魏延——虽然阳仪对魏延不大了解,但怎么说后者也是与太史慈身份平齐之人,他又岂能不担心太史慈给他来个擒贼先擒王?
柳毅是觉得这样有点自灭威风,但想想现在也不是争吵的时候,也只能默认了。
令旗招动,辽东水师的阵势再次变幻,旗舰两侧伸出两排船桨,用力划动,船身缓缓后退,两边各五艘战舰齐齐向前,排成了两排,将旗舰牢牢护住。最前列的一艘船上,有人扬声高喊:“来船止步,先道明来意身份,再行上前!”
“东莱太史慈、南阳魏文长在此,青州、辽东两家本属同盟,贵军不在辽东逍遥,突然来到辽西,拦住我军去路,又摆出这副心虚胆怯的模样,却是何故?”
太史慈鼓足中气的一声大喝,声音远远传开,在空旷的海面上回荡不休,竟是令得大半个辽东舰队都听得分明,闻者无不色变。
阳仪气得直咬牙,但一时也没什么办法。
他的中气可没这么足,退开一段距离之后,就算喊了,对面也未必听得到。而且太史慈见机太快,借着辽东旗舰后退的机会,一声质问,问得也是理直气壮,气势如虹,阳仪既没办法当众解释其中的弯弯绕绕,解释了也无益于反压对方。
当然,眼看着士气就这么低落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他转向柳毅问道:“刘将军,现在该当如何是好?”
“没办法。”柳毅摇摇头,对阳仪的色厉内荏非常不满,要不是他退的这么急,本也不至于让人家一句话就占了上风:“要想扳回局面,只有你我其中一人,去太史慈的船上走一遭了。如何?你去还是我去?”
“这……”阳仪面露为难之色,他不怕和青州开战,但对自己的小命却很重视,哪里敢送羊入虎口?
柳毅就知道会如此,他一拂袖,慨然道:“也罢,某去走这一遭好了。”说着,看也不看阳仪一眼,下令放小舟,准备独自去谈判。
阳仪被柳毅最后那一眼看得心头火气,一时也顾不上许多,怒道:“休要瞧不起人,刘将军,某与你同去!看看到底是青州豪杰多,还是我辽东人更有胆魄!”(未完待续。。)





三国第一强兵 八零八章 都傻眼了
华夏人虽然讲究礼数,却也没有战前主将会面、对话这种规矩,特别是春秋之后,有了兵不厌诈的说法,就更不会有人拘泥于虚礼,将军国大计、死生之事寄托于公理和道义之上了。
不过,眼下这场一触即发的海战却有着特殊的原因,使得双方不约而同的的认可了这样的规矩。
单从名义上来讲,辽东和青州还是盟友没错,只是一方势力庞大,强势压了过了,意欲收编弱势一方。弱势一方不愿就范,却也不敢彻底撕破脸,只能尽可能的搞些小动作,以表明不屈的心意。
所以,阳、柳二将虽是笃定了心思来截断粮道,却也不肯在太史慈以旗舰突前,摆明了要谈判的情况下,悍然出手。阳仪更是惊慌失措,摆出了严阵以待的架势,以至于被太史慈抢占了先手,堕了自家士气。
好在柳毅想得开,当机立断的做出了主动登舟的决定,算是扳回了劣势。这也是他对形势的把握更加清晰所至,阳仪在这方面比柳毅是要差的,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优势所在。
柳毅的性格偏软,总是想得很多,行动力和决断力都比较差,阳仪和他正相反。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两人能精诚合作,倒也不失为一对好搭档。
公孙度没有让几个儿子出马,而是点了这二人的将,未尝不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辽东那边倒是也有聪明人……”魏延小声嘀咕着,太史慈听了也是会心一笑。
这一次,辽东和青州的争端。谁先动手是很关键的。
青州这边倒不会拘泥于人情和俗理,却要考虑其余各路诸侯的观感。幽州大战后。王羽本有意调鲁肃来幽州帮忙,命令已经发了出去。却又改变了主意,改令鲁肃去黑山军的西三郡与河内郡,分别游说张燕和张扬。
很显然,他这是在为之后的中原争霸布局了。
安定了北疆之后,若张燕顺利易帜,河北就不会再有任何隐患,可以集中所有资源,为接下来的统一战争做准备。
河内郡的意义更是直接关乎到中原大战的局势。河内的战略位置相当重要,特别是在河北势力与中原势力争锋的时候。可以说,在开战之前,谁掌控了河内,谁就能在大战中占据先手。
王羽命鲁肃转而游说二张,无疑是搂草打兔子,两不耽误的意思。
现在中原形势渐渐明朗,三家分荆呼之欲出,一旦这个计划完成,曹孙两家的实力不但会急速膨胀起来。而且还完全消弭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以赴的与青州争雄。此外,袁术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很可能会成为中原最不安定的因素。
所以说。接下来抢的就是时间。
如果青州能更快安定河北,兵不血刃的攻略河内,就算不在第一时间出兵西进。也可以对曹操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他无法在荆州战场投入足够的资源。没有曹操这个主力。单靠江东一家和咋呼劲远超真正实力的淮南,刘表说不定就能顶住这一波。
曹操偷不成荆州这只鸡。又将关中的收获让了一半给马腾、韩遂,而且还要时刻防备着刘表逆袭,自然不可能凝聚起足以抗衡青州的资源
反过来,让曹操、孙策得了逞,王羽还没办法从北疆抽身,或者和张燕、张扬谈不拢,刀兵相见了,那形势之优劣,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由此而论,青州军这场东征,确实从始至终,都没将辽东纳入攻击目标。担心战事延绵只是其一,更关键的是,二张都眼睁睁的看着北疆局势呢,如果王羽来硬的,很容易会引起二张的戒心,坏了招抚大计。
二张都不是没有其他选择,河内的战略价值就在于其位置,与多方势力接壤,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是个交通枢纽,张扬大可以选择其他人投靠。
张燕就更不用说了,他本来就是从太行山上下来的,要是逼急了,大不了就一拍两散,他拉着队伍回山上去便是。
虽然这两年青州这边也做了很多工作,令得包括二号人物王当在内的很多黑山军将,对对青州抱有极大的好感,并且乐于归顺,但黑山军的团结性却也不容忽视。
如果张燕认定王羽表里不一,坚决不归顺的话,王当等人还是会听从他的命令,到那时可就麻烦得多了。
这些算计,辽东那边当然不可能知道,因为辽东的消息太过闭塞,没有足够的情报支持,就算公孙度智比天高,也不可能分析出来这么多。其实,只要他在辽东窝着不动,青州军怎么也不可能主动去打他。
是以,解决辽东问题,才是太史慈和魏延这一次的主要任务,押送粮草什么的,只是表面做给人看的。而太史慈气势汹汹的冲过来,想要的效果,正是现在这样。
“武力是拿来威慑的……”太史慈摇摇头,没精打采的说道:“主公总是能说出这种似是而非的道理,驳吧,咱还驳不过他,但做起来还真是没劲呢。”
刚腹诽了两句,船身微微一晃,知是辽东人到了,太史慈霎时间敛身肃容,惫懒神色尽去,全然一副郑重庄肃的模样,看得魏延在一旁直咂舌,心道:子义兄的变脸功夫何时练得这般炉火纯青了。
“子强兄,阳将军,好久不见,别来无恙乎?”
“毅碌碌之人而已,苟且度日罢了,倒是子义将军风采远盖当年,青州第一猛将之名,便是在辽东这样的偏僻地方,也是如雷贯耳呢。”
一照面间,双方就在言语上先小小的交了一次锋,都在心中暗叫厉害。太史慈的招数比较简单,通过称呼的疏离远近,在辽东二将之间制造点隔阂。柳毅则是对太史慈的小招数置若罔闻,反过来明赞太史慈的成就,实则暗讽对方不念旧情。
“些许薄名,不足挂齿,子强兄过誉了。”
太史慈知道柳毅虽是武将,实则做惯了商人,打起机锋来,可以与糜竺、王修这帮人斗得有来有往,远胜于己,自不会以短击长,稍事寒暄后,他也是直截了当的问道:“两位不在辽东逍遥,怎地大张旗鼓的赶来辽西海域?莫不是听闻我军损失了一批粮草,赶来助战的么?”
柳毅与阳仪对视一眼,一时也都搞不清楚太史慈这话是什么意思。
柳毅也顾不上庆幸船上没有青州的文臣、幕僚,可以在言语上占得上风了,当即问道:“损失粮草?难道是战事有变?”
“唉,都是文长立功心切,俺耳根子软惹的祸……”太史慈不理魏延不满的眼神,故作叹息道:“虽然一把火烧得乌桓大军损失过半,肝胆俱寒,但几万斛粮草却都赔进去了,再加上那些引火之物,唉,算起来也是得不偿失啊。”
他这卖萌讨乖的手法相当初级,比起柳毅的绵里藏针,差距实不可道以里计,但架不住他有干货,表达出的意思足够惊人,柳毅、阳仪当场色变。
“太史将军,你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阳仪顾不得许多,直言追问道。
在青州军东征之前,辽东和乌桓一直是敌非友,这么多年双方互相攻伐,积累的仇怨不知道有多少,说是仇深似海也不为过。要不是指望对方做为屏障,挡住青州军的锋芒,阳仪哪管乌桓人死活?
这次水师出动,公孙度也是指望着干扰青州军的补给线,让乌桓人多支持些时日,为两军的最后谈判多争取些筹码。可若阳仪没会错意,太史慈也不是信口开河,那这里面的意义就太可怕了。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俺和子义将军不小心撞翻了一艘粮船,丢了几个俘虏,导致屯粮点被发现了,然后……”魏延涎着脸接过话茬,又把太史慈撇清的责任给推回去了。
火烧粮营虽然得胜,但毕竟是自行其是,回去八成还是要挨顿骂的,魏延可不能任由太史慈把责任全推给自己,挨骂事小,要是被排除在中原大战的主力阵容之外,那才真叫冤枉呢。
他这点小心思,别说阳、柳二将根本没注意,就算留意到了,也只会认为,这是魏延在秀团结,还是在卖萌,压根就不会往心里去。
实际上,这一刻,二将完全被魏延透露出来的信息给震住了,惊呆了。
乌丸人必败,是辽东上下的共识,但在众人的预想之中,乌丸人至少还能支撑一两个月,如果粮食足够,他们甚至可以且战且退,将战事一直拖到秋冬之际。
但现在,如果太史慈和魏延不是虚张声势,那乌桓人现在就可以说是一败涂地了。开战近月以来,他们一直没有还手之力,先前还能支撑,是因为损失还在承受范围之内,现在近万兵马被太史慈烧了个灰飞烟灭,谁还能指望蹋顿继续坚持?
仗已经打成这样了,辽东水师即便能封锁海路又能如何?
这一刻,辽东二将之间的隔阂终于消于无形,两人相视无语,面色惨白,都傻眼了。(未完待续。。)




三国第一强兵 八零九章 兵不厌诈
良久,阳仪才从雕塑状态变了回来,他艰难的吞了口口水,露出了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问道:“呵呵,太史将军和魏将军莫不是在戏耍我等?照二位的说法,这一仗是许攸指挥,难楼、苏仆延皆有参与……”
“是这样没错.”太史慈坦然回答。
“这就有些说不通了……”阳仪本是没话找话,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心神略定,思路也顺畅了不少,“许攸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但在中原却素有智者之称。难楼、苏仆延也非泛泛之辈,更兼还是地头蛇,岂有不识地利,贸然入彀的道理?”
柳毅眨眨眼,不知道阳仪干巴巴的说这几句是怎么个意思。
阳仪这番话,显然是要质疑这件事的真实xing,然而,一来他说的这些理由远称不上有说服力,而且就算他说得天花乱坠,也改变不了事实啊。
太史慈和魏延不可能在说谎,若他们护送的是粮船,倒还有可能为求脱身,虚言恫吓。可青州船队是从东面来的,船只吃水并不深,就算打不赢,总也是跑得掉的,这里距离海岸线并不远,大可以弃船登岸,而非睁着眼睛说瞎话骗人。
虽说兵不厌诈,但太史慈和魏延都是青州军中极富勇名的少壮将领,恐怕他们不会将骗人成功当做什么荣耀来自诩。更重要的是,双方现在进行的,应该算是第一次高层的会晤和谈判,在这种时候大言旦旦,显然不是什么好主意。
正因为现在是乱世,所以重诺守信者才弥足珍贵。除了那些让人费解的举措之外,自王羽以下,青州给外界的印象基本上还是正面的,太史慈这样的人,又岂会为了脱身,就轻易授人以柄,落下口实?
没这个道理呀。
但柳毅也不会把阳仪当成傻子,就算受了再大的刺激,这个老对手也不至于突然变成白痴了,他说这些话必有用意才对,只是自己一时没想到而已。
太史慈的想法和柳毅差不多,觉得阳仪是在无理取闹,他可没心思跟对方斗嘴皮子玩,所以直截了当的反问道:“阳将军,你到底想说什么?”
“本将的意思就是……”
阳仪脖子一梗,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贵军自称已经获得了决定xing的胜利,但口说无凭,总得拿出点证据来才行吧?就在数ri之前,还没听说贵军获胜的消息,怎么就这么巧,隔了这么两三天,二位就巧施妙计,成功歼灭了乌丸主力呢?不合情理,完全不合情理啊。”
他大言不惭,一味胡搅蛮缠,但其他人脸皮可没他这么厚,随行的几名亲兵,都把脑袋垂到了胸口上,面红耳赤的,恨不得挖个坑把自己给埋起来,输阵不输人,阳将军这样,实在是太丢脸了。
柳毅倒是没这么快下结论,但他低着头若有所思,看起来和亲兵们倒也差不多。
看着阳仪强装出来的那副死不改悔的样子,青州众将也都止不住的想笑,倒是魏延留了个心眼,琢磨着阳仪这么瞎折腾,会不会是故意要搅黄这场谈判?
这个念头一萌发出来,也是越想越有道理。只要这边哄然笑起来,阳仪就可以借势作恼羞成怒状,拂袖而去,让这场谈判无疾而终。
虽说公孙度没出现,本也不会有人指望今天这场谈判取得什么实质xing成果,但魏延很清楚乘胜追击的道理。阳、柳二将是公孙度的左膀右臂,趁着这场大胜带来的震惊,将青州军强大的印象植根在他们脑海之中,借以来影响公孙度,是很有必要的举措。
让阳仪走了的话,那就夜长梦多了。
魏延最担心的就是公孙度和曹**或者孙策联系上,如果公孙度对中原形势有了完整的概念,知道三家分荆的计划,那他的底气就会足得多,直接摆出抵抗到底的姿态来,主公就拿他没招了。
公孙度名义上只是辽东太守,但他控制的地盘极大。如果有必要大踏步的后退,他甚至可以一路退到乐浪郡去!
这样一来,无论打不打辽东,北疆都会留下隐患,那就与主公的初衷差得太多了。
“阳将军要看证据?没问题!”心念电转,魏延手上也快,扯了正要大笑嘲讽的太史慈一把,拦住后者的话头,然后用商量的口吻问道:“只是不曾想会在这里与二位相遇,证据却是没带在身边,若是阳将军没什么急事,不妨在这里等等可好?某这就派人去取。”
“如此甚好。”阳仪这次倒是没胡搅蛮缠,脸se虽然还很难看,但很好说话的点了点头:“只是此间事也须得禀报我家主公知道,方可做出定夺……”
魏延眼珠一转,点点头道:“原来公孙将军也到了,阳将军言之有理,那就这么办吧。”
阳仪、柳毅告辞而去,太史慈却也没调转船头归队的意思,只是传令陈撼,让人登岸去给张辽送信。
两百艘各式海船分成两边,铺满了海面,太史慈的旗舰停在中间,双方又恢复了最初的态势,区别唯有船只都下了锚,停在了原地。
“法礼,你到底打得什么主意?”半路上,柳毅忍不住的问道。他现在可以肯定,阳仪是另有打算了,否则公孙度还在襄平呢,阳仪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是什么?
1...379380381382383...4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