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强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鲈州鱼
“军师本以为,曹操必会趁李、郭外出,突袭长安,结果曹操却一直按兵不动。而马腾、韩遂在大败之后,没有就此偃旗息鼓,而是在西凉招降纳叛,鼓动羌兵,极言河东之富庶,竟有吞并河东之意!”
“西凉太远,情报往来不易,时效性也比较差,但依照军师的推断,马、韩卷土重来时,势力势必远超于前。这就很好的解释了,曹操先前为何按兵不动。他这招算是一举两得,既拉得强援攻灭西凉军,又可以使其在河东、并州对我军造成牵制。”
“军师说,若是他和曹操易地而处,他肯定会趁着董卓被两面夹击,形势危在旦夕的形势下,离间西凉众将。西凉众将派出多系,并非都是董卓嫡系,这样做成功的几率很高。于是,曹操图关中虽未尽全功,却有望收得数万悍卒。”
“因此,攻关中,并不需他全力出击,所以他才能好整以暇的率领主力部队留在南阳,等的就是马腾、韩遂再次兴兵,然后他就可以趁机取事了。关中既定,曹军的主力顺势南下,与袁、孙配合,刘表焉能挡之?”
王羽的帅案上本来只有幽州的地图,听诸葛亮说淮南有变,他便将豫州、淮南的地图翻出来了,可后来诸葛亮越说范围越大,他干脆直接将全国的地图找出摊开,跟着诸葛亮的思路来回逡巡。
半晌,他轻轻吐出口气:“这么大一盘棋,又如此环环相扣,这种手笔,怕也只有那郭奉孝敢于为之了。”
这场变局中,开始或未开始的战事,将从江东一路绵延至西凉,几乎斜跨了整个大汉朝的版图,除了僻处一方的西蜀,和青州势力范围之外,几乎处处烽烟。
若是没人干涉,待得烽烟尽时,三强争锋的格局差不多就成了。
袁术、马腾虽然也算是一方豪雄,但显而易见,前者性格局限性太大,后者根本没有一方诸侯的格局,只能因人成事,可以排除在外。
至于西蜀,那里只有在中原元气大损的时候,才有做为王霸之资的本钱,现在的中原,还远未到历史上刘备入蜀,成就三国鼎立时那么疲敝,所以,同样不足为虑。
所以,贾诩这封信虽然不是回信,是他主动发来的,但意思却是一样的,无非是在问自己:需要做点什么,来干扰对方吗?
〖
三国第一强兵 七七七章 乘胜追击
沉思片刻,王羽睁开眼,问道:“孔明,你怎么想?”
贾诩做军师是很称职的,只有一点很不好,他这人没什么担当,从来不主动把事情往身上揽。就拿这一次来说,他信里列了一大堆证据,然后又是一大通分析,最后却什么实际的建议都没提。
既没说要自己班师,也没说要调动手上力量做什么,那意思就是:事情都告诉您了,剩下的主公您就自己看着办吧。
要是贾胖子就在面前,王羽有的是办法逼他说话,可现在就没办法了。他心里当然也有些想法,但他要是说了,就没有其他人说话的机会了。
眼下的历史轨迹已经完全混乱,连三家分荆这种分所未闻的事情都出现了,自己的先知先觉效用越来越小,独断专行的作风自然也要改改了。
麾下有这么多名将谋臣在,集思广益才是王道么。
“亮以为,此事大可镇之以静,不用太过在意。”此刻,诸葛亮的阅历、城府都比贾诩差得多,但他的风格却已经成型了,他可不是个怕事的,王羽让他说,他就敞开了说。
“任由敌人变强?”徐晃接话反问,有些不以为然。
他的为人很正直,但争天下这种事,除了某些大原则之外,本来就是无所不用极的。看出了敌人变强的苗头,就应该及时掐灭,不然等到敌人成了气候,就算能压制对方,也要多付出很多不必要的代价。
“可即便不放任之,我军却要如何干涉呢?”看出王羽想听所有人意见的意思,张辽也加入了讨论:“班师么?可是此次北征,大军耗费极多,接下来还要抚恤难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如果就这么放着不管,与君侯的威名将有大碍。”
“名声不过身外物,还是小事,关键是幽州残破若此,我军若就此退却,鲜卑、乌桓势必卷土而来,到时候边患连绵,公孙将军又岂能独力支撑?别说攻入草原,在塞外站稳脚跟,恐怕幽州都是难守。”
“辽以为,就算没有君侯的平北策,我军也须得在幽州盘桓些时日,并伺机东进,消灭辽西乌桓,以除后患,进而震慑辽东、鲜卑,使前者俯首称臣,后者向大漠深处远遁,方能算是收得北征之功。若要尽收全功,须得至少帮助公孙将军,在长城外建立起第一座城堡来才行。”
王羽微微颔首,知道了乌桓和鲜卑的区别,就能明白,历史上曹操北征,为什么一定要灭了乌桓才肯班师。
乌桓没有腾挪余地只是其一,更关键的是,乌桓人对幽州的威胁更大。因为他们之中,很多人不是纯粹的胡人,而是内附了很多年的杂胡。他们没有髡头,能说和边民一样的汉话,也没有其他有别于汉民的显著特征,把衣服一换,就和汉民无异。
放着一个残破空虚的幽州在这里,再放任这些人不管,幽州很容易就会脱离掌控。没了幽州的屏障,冀州就会直面胡人的侵袭,所以,对这些人必须穷追猛打,至少要把他们的组织彻底打散。
历史上,曹操打败了乌桓,鲜于辅等人顿时就老实了,一个个乖乖的入朝当官,放弃了在地方上当土皇帝的念头。当时在北疆建功的就是张辽,现在的张辽却也同样意识到了讨伐乌桓的必要性。
“尤可虑者,还是主公赞叹有加的那位郭奉孝。”诸葛亮插言道:“他现在只是在布局,并没有花费什么资源力气,我军班师却是劳师动众,糜费良多。见到我军班师,大举西进,他大不了就放弃先前的计划,换一个新的便是。”
“荆州拿不下,干脆就去夺益州,成就西秦据关中以窥天下之势,这样也算进可攻退可守了。益州天险,仓促难下,但他也不用急于一时,反正他盟友众多,尽可齐心抗敌。反倒是我军仓促回师,兵疲粮乏,难以为继……”
王羽对郭嘉评价很高,青州众幕僚多少都有些不服气,但诸葛亮是个很认真的人,不会因为个人情绪,就随便贬低对方。
从西进的战略来看,郭嘉不但大局观出众,而且处事也很灵活,不会拘泥于既有的计划,而是一直根据形势的变化,对计划作出调整修正。
就像他说的这样,如果王羽现在就班师,说不定郭嘉会很高兴呢,只用一个纸面上的计划,就调动了青州的十万大军,这不就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么?
北征前,曹操对青州军的动向及其关注,这边稍有风吹草动,都能让曹操夜不能寐,寝食难安。所以多方设法,哪怕花费很多心思和代价,却只能牵制一下王羽的注意力,他也心甘情愿。
不过,那只是在曹操的关中攻略刚开始进行的时候。那时王羽若攻过去,他就是两面受敌,就算能拼死挡住青州军,也不会再有扩张的实力,不是被董卓灭掉,就是被刘表拿下。
现在他的攻略已经进行了一大半,董卓看似还在坚持,其实已经岌岌可危了。只要拿下了董卓,曹操的选择就变得很多了,不但不怕青州军西进,说不定还更盼望着青州军杀上门呢。
“所以,孔明你认为,我军应该保持步调,不为他人所动了?”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确,王羽这么问也只是为了引出他后面的话来。
“正是。”诸葛亮肃容答道:“臣以为,我军眼下要做的事有如下几点:首先要将边墙外的汉民接应回来,同时开出一些优惠条件,吸引冀州乃至青州的民众来垦荒,先回复幽州的生产。”
“此外,子龙将军俘虏的胡人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文则将军接手,在边墙外筑城,另一部分随汉民一道入关,在这里,开凿一条运河出来……”
他指了指舆图上,泉州县附近,清河与鲍丘水之间的空白地带:“如此一来,海路运来的物资就可以直接送往塞外,只需要在港口换一下船即可。”
“同时,除了羽林军外,其余各部应该抓紧时间休整,等到春暖之时,粮草齐备,便由一上将率领,东征乌桓!在出征的同时,派出使者往辽东,说服辽东太守顺服主公旗下,若他能循公孙将军之例,那就再好不过了。”
吕绮玲瞪着好看的大眼睛,惊奇问道:“这么多事情,不分先后的一起来?”
女孩不太懂政略,但没吃过猪肉,总看过猪跑,知道诸葛亮说的这些事,都是多么繁琐的事务。一般来说,这么多事应该分成几步走才对,可诸葛亮先后用了好几个同时,竟然提议要同时进行。
就算青州有这个财力和物力,统筹后勤的人,不会被累死吗?对了,好像负责后勤的,就是这个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文弱少年诶。
“对,就是要一起进行!”诸葛亮斩钉截铁的说道:“三家分荆,可能很快就分出胜负,荆州和青州不同,地方豪强可以极大的左右刘使君的决策,发现势不能挡,他们很快就会做出保全家业,放弃刘使君的决定,只要新的统治者能保障他们的利益即可。”
“因此,就算考虑到关中变局,和战后的休养恢复,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两年,若是更长,就有被人先发制人的危险了。”
“现在鲜卑新败,魁头和慕容、拓跋二部总是要争斗一番,因而暂时不足为患。如果等到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我军还在幽州,出于对我军的畏惧,他们很快会再次联起手来。到时候,他们既可以骚扰筑城,也可以援助,或者接应乌桓,搞不好战事要延绵多日。”
“所以,以亮之见,这平北之策,还当快刀斩乱麻,携大胜之威,全面铺开的好!”
张辽、徐晃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赞许神色,他们都是擅长把握战机的人,现在看看,诸葛亮对时机的把握,却也不在二人之下。
乘胜追击,本来就是扩大战果的不二法门,如果能将这一切顺利实现,那这场北征就算真的算是功德圆满了。
“有理有据,甚合吾意。”诸葛亮的建议,正中了王羽的下怀:“只是,这么多事务,需要的组织、协调可不是你一个人能忙得过来的,看来还得从高唐抽调人手,但高唐那边现在也是……”
说着,他皱了皱眉。
青州新政和大汉从前的政策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官员们都是那么忙。因为新政会在一个大框架下,不断的修改,不断有增补,和从前无为而治,官老爷们不用理事,天天忙着勾心斗角,处心积虑的升官发财是两码事。
调些打下手的人来不要紧,但重臣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调哪个过来帮忙都会造成缺口,而诸葛亮再怎么牛,也不可能一个人张罗起这么多事吧?
王羽有些头疼。
诸葛亮长身一礼,肃声道:“亮不过一介布衣,蒙主公不弃,简拔于田垄之间,延请于千里之外,至今碌碌,愧何如哉。今日既有机会报效,自当鞠躬尽瘁,岂有畏难之理?敢请主公成全!”
〖
三国第一强兵 七七八章 任他千般计
计划就此确定下来。
王羽本来就对抽别人后腿兴趣不大,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性格虽然算不上
刚正,但确实少了些弯弯绕绕。
之前他主导了白波东撤的行动,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曹操西进计划。若不是
失去了白波的牵制,李傕、郭汜也不可能那么快从河东抽身出来,对曹军造成了极大的
牵制。
事实上,正是由于李、郭的牵制,才逼得曹操不得已令夏侯渊冒险诈败诱敌,试图
从武关战线打开缺口,结果被李儒反过来利用,打得元气大伤,可以说,算是王羽抽后
腿的成果了。
但郭嘉调整的也很快,一面改变部署,与西凉的叛军头领取得联系,进而结成同盟
,制定了夹击长安的策略。另一方面又在中原布局,联合群雄,布了一盘三家分荆的大
棋局出来,很快消除了夏侯渊惨败而来的影响。
有鉴于此,王羽自然没什么兴趣再重复一次这个过程。
要知道,抽别人后腿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白波本来就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大费周章
的引导并接应他们东撤,耗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不说,还丢了打在河东的这颗钉子。
若非考虑到让出河东对曹操的牵制,王羽更愿意设法对白波军做出增援,让他们设
法坚持下去,坚持到骠骑军大举西征时,有了白波军的接应,河东还不唾手而得么?
所以,王羽前一次拖人后腿的行动虽然战果丰硕,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导致他对
此失去了兴趣。仔细想想,如果他坚持将拖后腿进行到底,说不定反而会便宜了势头正
猛的孙策。
正如郭嘉的分荆之策体现出来的理念那样,诡计什么的都是旁枝末节,强大自身才
是根本。在这一点上,他和诸葛亮也是不谋而合。
唯一让他有些意外的就是诸葛亮强烈的坚持态度。
在王羽的印象里,诸葛亮应该不是个很稳重谦和的人,难得看到他对什么事这么执
着,连历史上最出名的那句鞠躬尽瘁都出来了。
别说诸葛亮的提议本来就正中王羽的下怀,就算不是,他也要好好思量一番才行,
不然啊,看着架势,说不定少年版的出师表就要新鲜出炉喽。
当然,王羽也不会就这么把繁杂的事务一股脑丢给诸葛亮,他不想虐待童工,更不
想让诸葛亮提前变成历史上的那个工作狂,同时也有些不放心,担心少年勇气可嘉,却
未必能将这么多事务料理周全。
因此,他修书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往卢奴城,向田丰问计。
他不是没想过,调更老到的田丰来幽州坐镇,可能更为稳妥。可是,一来他得照顾
诸葛亮的心情,更重要的是,随着幽州军的正式易帜,渤海、安平、河间这几个大郡也
纳入了青州的统辖范畴,百废待兴之际,没人主持大局可不行。
如果说幽州还只是有些发展潜力,渤海三郡却本来就是冀州大郡,虽然屡经战乱,
人口锐减,但总体水平比幽州可强多了。用不着投入太多资源,只要将青州的政令照搬
过去,不出两年,就能尽复旧观,为青州提供足够的争霸资源。
这么重要的事,除了让田丰亲自坐镇,王羽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选来。
一方面联络田丰,另一方面,王羽也写了几封长信回高唐。
一封是给贾诩的,主要是探讨并推演局势变化,进而商量出一些应变的对策,最后
再想点惠而不实的小手段给曹操添堵。
王羽自己没太多想法,只是想到可以给刘表提个醒,提前做点防备。
虽然在三面夹击之下,刘表无论如何也难以幸免,但他坚持的时间长短,和战事的
激烈程度,却会对孙、曹两家的收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于袁术,他虽然也掺和的挺起劲,但现实条件摆在那里,任他再怎么起劲,也不
可能从孙、曹那里抢到大头,纯粹就是跟着起哄。
为此,王羽另写了一封信给庞统,许可后者动用淮南军中的高级内应,设法搞清楚
袁术到底为什么这么起劲,若有可能,可酌情投入资源加以破坏。
在军事上,淮南军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但三面围攻和两面夹攻给人的感觉却截然
不同。考虑到荆州权力架构的特殊性,王羽认为,若是能劝服袁术,应该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荆州的危机。
考虑到现在益州主政的是老谋深算的刘焉,而不是他那个懦弱无能的儿子。王羽认
为,若是乐观一点,自己的提醒说不定能促成个荆蜀同盟出来,毕竟这二位是亲戚,唇
亡齿寒的关系也是明摆着的,刘焉没道理看着刘表覆灭。
如果再能把袁术劝退,那就是二对二了,以刘表当年硬抗孙坚的韧性,多少也能坚
持个一年半载的吧?
出于同样的考虑,王羽也专门写了封信给徐庶,讨论并州攻略。长期以来,并州就
是青州军实战练兵的场所,袁谭、高干就是咬着牙在死撑,早就没了反攻冀州的念头。
除了袁、高之外,并州最大的势力就是匈奴,后者被王羽、徐庶先后两仗打寒了胆
,也打伤了元气,已是不足为虑。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等到王羽腾出手,只要令徐庶率领一旅精锐西进,攻略
并州完全没有难度可言,肯定是个望风披靡,势如破竹的势头。
但现在看来,并州很有可能面对另一个威胁——马腾、韩遂的西凉叛军。
王羽对马腾、韩遂并不熟悉,他熟悉的只有马超、庞德、马岱这几个人而已。
书上说,马腾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后,是汉室忠良,可就目前王羽所知的情况来说,
除非马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否则他就纯粹是个叛乱分子而已。
他先后跟着羌人北宫伯玉、边章、韩遂、王国几个造反派和汉军作战,跟汉军半点
关系都扯不上。演义里的西凉太守,纯粹是杜撰出来的,马腾既没当过,汉廷的编制中
也没有这个官职。西凉就是凉州,主官只能是刺史或州牧,太守云云,纯粹小说家言。
就王羽所知,在此次起兵之前,马腾根本没有正式的官职。
征西将军的头衔刚得不久,而且还是和曹操勾搭上之后,曹操表奏的,根本不算数
。卫尉的官职,是他起兵后,董卓意识到大事不妙,施以怀柔之计,临时封给他的,两
边既然没谈拢,而且还打了一仗,马腾还打输了,这个敕封自然也不算数了。
虽然不知道在马腾二次起兵后,董卓会不会封个更大的官职给马腾、韩遂,但无论
封多大的官,都改变不了这二位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英雄的草莽本质。
并州在大汉的十三州中,算是相当贫瘠,但对马、韩以及他们的羌族盟军来说,中
原任何一个地方,肯定都比西凉强,东进时肯定劲头十足。
袁谭、高干连徐庶以民兵和教导队为主的偏师都打不过,更别提对付气势汹汹的西
凉叛军了。这个时候,徐庶如果再一直骚扰下去,反倒会帮了敌人的忙,搞不好,袁谭
会放下念念不忘的高贵身份,转投马腾也未可知。
王羽告诉徐庶,当前局势下,最好不要逼并州太紧,若有可能,还是想个法子,让
袁、高与马、韩对撼一场,才最符合青州方面的利益。
倒不是怕西凉叛军夺得并州后,越过太行山来攻打冀州,王羽只是不想马腾太轻松
的在并州站住脚跟,给未来的西征造成太大的麻烦而已。
这当然很难,但执行命令的是徐庶,王羽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以徐元直的眼力,就
算没有自己的指示,难道会看不出,在主力盘桓幽州时,驱狼吞虎才是最佳的策略么?
接下来的一封信是发给吕布的。
曹操既然能拉拢袁术,打的显然就是从青州军羽翼下手的主意。王羽到不担心吕布
也被曹操给拉拢了,但他必须得当心,曹操会从吕布身上下手。
东郡的战略位置本来就很重要。在主力大军云集的时候,曹操守东郡只会变得处处
受敌,算是自寻死路的昏招。但在青州本土空虚的此刻,如果曹操拿下东郡,青州腹地
就会受到全面威胁,特别是治所高唐。
即便高唐没有威胁,但曹操若是有了东郡在手,大可以趁势攻下空虚的济北国,然
后扼守险要,封住青州军沿河西进的道路。到时候,王羽若要攻略中原,就只能和曹操
打一场官渡之战了——只有那里,才有最方便进军的交通条件,可以展开大军。
王羽倒不是怕了曹操,他只是很清楚,以曹操的用兵手段,如果在后顾无忧,两翼
都有盟军策应的情况下,凭借黄河天险,此君能玩出的手段,不要太多。搞不好,这一
仗真的会成为天下局势的转折点。
以吕布的性格,别人提醒恐怕都没大用,自己以女婿的身份提醒几句,应该不至引
起反弹,反正还有张辽敲边鼓呢。
最后,亟待王羽决定的,就是出使辽东的使者人选了。(未完待续)
三国第一强兵 七七九章 大包大揽
青州的几位外交能手,这次都没跟来。
战前,王羽便对胡骑战法有过深入了解,本来是做好了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结果战局几次跌宕起伏,让他提前完成了初步目标。
现在调人?从高唐千里迢迢的跑来蓟县,然后再走更远的路程去辽东,实在太折腾人了。历史上郭嘉就是在去柳城的路上病死的,王羽可不舍得让孔融、鲁肃也折腾这么一趟。
何况,最近孔融等人都很忙。
随着青州人口的猛烈增长,以及郡学、县学的全面铺开,以泰山书院为代表的青州教育系统也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最大的问题同样是缺人。
孔融和他那帮名士朋友本来只是在书院挂了个名,光拿薪俸不做事,算是一帮另类。倒不是他们不愿意帮忙,主要是王羽不大放心他们,怕他们把名士那套东西带到书院里,把学风都给带坏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