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强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鲈州鱼
而华佗和张角的医术。在乱世之中意义非凡。
防治流行病不用说,战争、天灾往往和瘟疫都是伴随而生的,青州这几年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流行病爆发,不能不说是张宁和她的信众们的功劳。
外科医学就更不用说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受伤和死亡的距离是很接近的。金属兵器上多数带有铁锈,只要被这种兵器划破皮肉,就算是轻伤。也很容易感染破伤风一类的急症,染上了就离死不远了。
历史上周泰为保护孙权。曾身披二十余创,重伤不起,按照书上的描述,他身体发高热,所有医生都束手无策,应该就是染了破伤风。等华佗一到,当场施药,立竿见影的缓解了病情,由此可见,华佗在细菌感染方面,也是有心得的。
想想也不奇怪,能在两千年前就有把握做开颅手术的人,没有消菌的手段才真叫奇怪呢。
王羽虽然也懂一些这方面的知识,终归不够专业,延请华佗来书院任职,建立系统的学科和医学系统才是当务之急。
所以,王羽这番话虽然有唱高调的嫌疑,但基本上算是发自肺腑。
“道理是这样没错,但亮总觉得,您早就算计好了。”诸葛亮点点头,却没尽信王羽所说的意思:“您知道元化先生膝下没有弟子,处心积虑的让张医令和他接触……”
“哪能呢?孔明你想得太多了,本将又不是神仙,哪能事先料得到这种事呢?元化先生没有弟子,本将也是张医令拜师之后才知道的啊。”王羽大汗,身边聪明人太多,就是这点不好,有点什么小心机,完全瞒不过去。
华佗没有传承留下,那可是后世的巨大遗憾,别说弟子,连他的医学笔记——青囊书,都只剩了残页,自己有了机会,当然要尽力弥补。
张宁可是张角的义女,十几岁就靠着张角的口授自学成才,在医学方面,算得上是天才中的战斗机了,再加上她的xing情温和,更有一股子悲天悯人的圣女气质,这样的弟子华佗要是再看不上,那他的传承真的只能带进棺材了。
这也是王羽敢于冒着和华佗一拍两散的风险,坚持把人先忽悠到手的倚仗所在,有了这层关系,这位神医就算是牢牢的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了。至于态度什么的,那都是小节,有本事的人,有几个没有点脾气的?
王羽很自得。
“那可不好说,先前东线之危还只是猜测,现在乌丸大兵入境的消息已经得到了证实,可主公您还是一点都不着慌,把军中斥候都派去了西关,显然是要以解居庸之危为优先考虑……亮觉得,您这样做,肯定是有什么计划,而且是在子义将军出兵前,就策划好的。”
因华佗而生的感慨只是附带,现在的话题这才是诸葛亮真正想说的。
青州军三路进兵的计划本来没什么问题。
中路的军力看似最少,但实际上,风火骑兵单独作战时都相对有欠缺,联合作战的时候威力才是最恐怖的。中路的六千多骑兵,战力一点都不比两万步兵差,单说攻击力,只会更强而非相反。
现在的危机主要还是因为对公孙瓒的策应,赵云出塞的本意是去截断刘虞的后路,结果由于公孙瓒进兵太早,反而成了脱离战线的孤军。而本应全力扼守东线的泰山军为了弥补中路的的破绽,疑兵西进,致使东路的防御力量不足。
疾风骑兵成了孤军倒不用太担心。赵云指挥轻骑的本领还是很强的,鲜卑人或许能凭借兵力优势打败他,但绝对不可能设下埋伏什么的包围他。连沮授当初都没做到的事,鲜卑胡虏又岂能如愿?
将军府对赵云的关注,主要还是在他的动向,以及在没得到充分情报的情况下,能否和主力达成配合。而东路,带给幕僚们的,就只有心惊肉跳的感觉了。
阎柔的号召力和手腕都比齐周强出不至一筹。在乌丸人之外,他自己就拉起了一支由七千骑兵和上万步兵组成的队伍,与蹋顿合兵一处之后,军力已经超过了四万。
挟打败田楷的威势,联军一路耀武扬武。招降纳叛之下,军力也是急速扩充。虽然也受到了巨马水之战的影响,但势头却也只是稍稍减缓,蓟县收到情报时,联军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五万,阎柔的前锋更是马不停蹄的攻入了渔阳境内,进抵鲍丘水一线。
如今辽西的河流大多都已封冻。鲍丘水完全形不成障碍,如果阎柔愿意,他可以在三天内赶到漂渝津。而漂渝津就算将建筑大队都拉上阵,也只有万把人。泉州、雍奴虽然还有援兵,但相对于五万贼军而言,却也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更让人担心的是太史慈这个主将,带着船队出海后。他很快就与阎柔的先锋部队遭遇。两军没有开战,因为距离太远。一个在船上,一个在岸上,中间隔着数里之遥的冰层,除了当斥候,似乎也干不了别的。
从交通方式上面,太史慈更占优势,坐船比用两只脚赶路舒服得多,算是以逸待劳了,进而催生出夜袭等战法也不奇怪。
但问题是,冰层对双方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别看冰层冻的挺厚实,但久在辽东的人都知道,冰层的具体情况,是最难预测的,特别是海冰,不经过一定的勘探就贸然闯上去,保不准会发生什么呢。
冰层断裂,人掉进冰窟窿里是常有现象;还有可能走着走着,冰层就突然漂移开了,看似整体的冰层,其实是由很多个部分单独形成的,聚聚散散,根本无从预测。
于是,遭遇后同向而行的两支部队一直相安无事。
阎柔知道打不到太史慈,但他也不担心;太史慈虽然更具主动权,却是无从下手。
别说两军一直在行进之中,他根本没机会,也没条件勘探冰层,探明登陆路径。就算两军相持不动,他这边一勘探冰层,目的就暴露了,失去了出其不意的奇袭优势,五百人怎么可能奈何得了七千骑兵?更不用提阎柔身后那军力超过四万的主力部队了。
诸葛亮很担心,一直这么下去,太史慈会不会按捺不住,强行发动奇袭。
如果真是那样,就算太史慈运气好,平安通过了冰层,风险也是相当巨大的。阎柔的先头部队可是纯骑兵,为的就是保持机动力,避免和青州主力部队正面交锋。
即便太史慈突袭得手,但他只要没能击溃阎柔军,远离船队的陆战队,就要在平坦地势上承受优势骑兵的围攻了,凶险,不言而喻!
这样的情势下,再看到王羽气定神闲的模样,他怎能不怀疑,王羽是不是又神机妙算了一次,早早就制订了什么计谋呢?
“所以说啊,孔明,你想得太多了,反而百密一疏。”
王羽抬手拍拍诸葛亮肩膀,呵呵笑道:“锦囊妙计肯定是没有的,不过你多少有些小觑子义了,他可不是有勇无谋的莽夫,再说了,你可不要忘了,他当年逃难去辽东,在那里生活了好多年呢,你觉得他出发前会不知道河水结冰这种常识么?”
“那……”
王羽悠然说道:“总之,他没求援,就代表他有把握,咱们要做的就是相信他,利用他争取到的时机和机会,把伯珪兄先救出来再说。”
〖
三国第一强兵 七一二章 狼群战术
新年前后,是一年最冷的时间。/>
夹在连绵的燕山与浩瀚渤海之间的辽西走廊上,腊月的寒风正鼓动着最后的疯狂,严寒彻骨,滴水成冰。
对中原人来说,足可冻死人的天气,对胡人大军却没多大影响,即使是中原人眼中的苦寒边塞之地,也比草原大漠上好多了。
草原上缺乏森林阻挡,所以夜风大得吓人。没有找到合适的避冬处所之前,牧人们连帐篷都不敢扎,只能把所有的衣物全部裹在身上,而后抱着肩膀,缩卷着身体,围着火堆苦捱。
虽然不懂物理力学,但生活经验告诉木人们,占地方越大的物件受风越大,万一地上的木桩打得不够牢固,大伙睡着时,连人带帐篷都有可能被风卷走。
每一个冬天对于牧人们来说都是生与死的考验,那些有山有水,可以避风的地方,向来只有单于、大人们才能享用,其他的牧人,只能各听天命。
因此,对草原人来说,冬天南下寇边,既是军事行动,同样也是一种季候性的迁徙。只要翻过燕山,气候就变得完全不同,汉人们修建的房屋,也比帐篷暖和得多,结实得多,在这里,生存,再不是无解的命题。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即便面对青州军这样的强敌,胡骑的士气依然很高,即便实在离开温暖的县城后的行军途中,也没什么人叫苦。
毕竟中原是越深入,就越繁华的,每向中原腹地踏出一步,就朝幸福生活更接近了一些,强敌什么的,大可以等碰上了再说。
大人说的对。中原的英雄们正在自相残杀,即便有几个脑筋顽固的,也没什么可怕的,好虎架不住群狼,大伙儿这么多人,堆也堆死那几个汉家英雄了。
整个营地内,最暖和的当属阎柔的中军大帐。
大帐是依照草原风格搭建的,足有寻常毡帐的五倍大小,四周以木条相拼。外围裹以雪白的毛毡,穹顶和毡墙的各个方向都开了大窗。
中央处摆着一个巨大的铜火盆,盆中有篝火熊熊而燃。篝火上方架着烤架,上面串着一整只整治好的肥羊。
看起来羊烤的已经差不多了,油光闪闪。随着厨子的翻动,不停的从烤羊身上滴下,落入火中,发出‘嗤嗤’的响声,冒出的白烟与香气混在一起,袅袅升向帐顶的天窗,任由呼呼北风吹散。
篝火旁边围了一群人。装饰各异,有的穿着中原人的儒服,有的穿着劲装,更多的则是裹着皮裘。髡头结辫的胡人装束。这情景,倒像是后世所说的胡汉一家了。
其中最显眼的,莫属坐在东首,满头小辫的阎柔。鲜卑人髡头的习俗和后世的满鞑差不多。通常是男子留独辫,女子多辫。似阎柔这种身为汉人,偏做胡人打扮,而且还搞得不男不女的,无疑是个异类。
不过此时的胡人,远没有后世满鞑那么执著且变态,对自身的习俗谈不上有多重视,之所以髡头,只是图个方便。毕竟草原人没有中原人那么讲卫生,头发搞得太长,不但不好打理,而且还会滋生各种寄生虫,剃了才方便些。
“来,齐兄,且胜饮!”
胡人用的器皿和身处的环境差不多,粗糙而大气。饮酒用的是大号铜碗,盛酒用的是大个牛皮口袋,所谓的菜,也多半都是整个的羊,烹饪的方法无非煮和烤。
阎柔手里端着的就是个大铜碗,浑浊的酒液随着他邀饮的动作剧烈的晃动着,碗边缘上稠乎乎,亮晶晶的油腻清晰可见,看得齐周直欲皱眉。
虽然也自认是杂胡,但齐周始终也想不明白,阎柔到底是如何忍受这种肮脏的,也许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关,反正自己是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的。
当然,现在寄人篱下,没法不低头。
“胜饮!”他强作笑颜,举起酒碗与阎柔遥遥一碰,闭着眼睛一口灌了下去,一股苦涩而辛辣的味道顿时满溢了整个身体。
让他感觉苦涩的不止是劣酒,阎柔紧接着的发言也刺得他不轻,有意或无意的,阎柔放下酒碗,从羊背上肉最肥厚的地方切下长长的一条,就那么用刀子扎着,送入口中,一边大嚼,一边含糊不清的说道:“老齐啊,你这人什么都好,就是眼光见识不咋地……吭吭……”
“出兵前,咱们不就说好了吗?不和青州人正面硬抗,就是跟他们耗着,耗到他们耗不下去,自己退兵,或是露出破绽,让咱们一击致命……你可倒好,和傻狍子一样直接送上门去了,第一仗是罗瞎子他们发疯,倒还罢了,第二仗,你明知王羽那支兵是具装铁骑了,是铁板,咋还硬往上撞呢?”
“麴义?切,那就是个楞子!整天想着用步兵克骑兵,你说多余不多余?这里又不是西凉,也不是给中原的昏君卖命,马还不有得是?也就是跟咱们能横一横,碰到真正的硬岔子,哼……吭吭……死路一条!”
“吃一堑,长一智,你也不用绕路去找子玉他们了,就留在这儿好了,看老子怎么戏耍王鹏举,给你报仇!”
阎柔的语气算不上客气,齐周听着自然也不入耳,不过没办法,他现在也是走投无路了。巨马水一战,他虽然没参战,但三千多党羽喽啰却当场做了鸟兽散,事后收拾,仅剩了两百余骑。
向北的路被封死了,李乐得到巨马水之战的消息后,立刻兼程赶往涿县,在当地汉民的帮助下,很快控制住了局势。西边有羽林军,南边有王羽,只有东面还有一线生机。
几经周折,一路东行,等他与阎柔会合的时候,身边只剩下最后十几名亲兵了,在崇尚弱肉强食的边塞之地,哪还有大声说话的地方?
饶是如此,当他听到阎柔大言不惭,说要戏耍王羽的时候,脸上还是流露出了一丝不以为然的神情。
“你觉得我在吹牛是不是?”阎柔外表粗放,观察力却不一般,一边抱着羊腿骨狂啃,他居然还有空观察齐周的表情:“所以说呢,我一直跟你们说,要多留意天下大势,你却总是当耳边风……要是你认真研究过就会发现,戏耍王羽其实一点都不难。”
他扔开啃得溜光的羊腿,打了个饱嗝:“很简单,咱们兵多,跑的也快,王羽那点兵散的到处都是,他本领再大也是顾东顾不了西,这不正好发挥咱们的拿手本领吗?弟兄们,你们说呢?”
“可不是么!咱们打破了卢龙塞,把田楷一路赶到了临渝不敢动弹,也没见青州人发一兵一卒来救啊,王羽小儿已经没兵了,哈哈!”
“海上那位不是青州的五大上将么?现在却只能带着几百人在海上漂着,一边吹风,一边干瞪眼,青州军已经捉襟见肘了,要咱说,阎老大,咱们还在这儿磨蹭啥呢,直接去漂渝津把青州人的粮仓给端了岂不是好?就剩最后百十里地了,一鼓作气啊!”
“听说,漂渝津那里的粮食堆成了几座山,够几万人敞开了吃上一年都不止……”
“那还不赶紧去?等泰山军回援就糟了。”
一干大小头目纷纷叫嚷起来。
阎柔安营的地方,正处于鲍丘水东岸的海岸附近,从此地西南而向,一直到潞河入海口,都是一马平川,而漂渝津的港口,就建在河南岸。
如果阎柔愿意,以骑兵的突进速度,一天就能赶到漂渝津,青州的部队远在几百里之外的蓟县,即便闻讯来援,也需要至少三天的时间。
只要能在三天内打破漂渝津的城寨,就可以将那里山一般的粮食分掉了。
再进一步,说不定还有机会重创,甚至歼灭断粮的青州军主力,那时候,整个河北都将成为长生天子孙的牧场!
想到这里,由不得头目们不激动。
“切,瞧你们这点出息,典型的记吃不记打。”
阎柔用剔骨刀刮着牙缝,冷哼道:“三天打下漂渝津?你们真有这个把握?有没有想过打不下怎么办?老子告诉你们吧,打不下,就会被青州军给黏上,然后王羽带着主力这么一包抄……嘿,你么猜怎么着?全军覆灭!”
“不信?你们自己问问老齐,王羽那支铁骑有多狠?一千五百人?打起来比一万骑还邪乎呢!谁要真把他们当成一千五百兵来打,肯定把满口牙都崩掉!你们以为老子在这里等什么呢?老子就是要等王羽先动,他等得,公孙瓒却等不得……”
“咱们现在就是看到野牛的狼,迎着牛犄角冲上去,只有被顶飞,被踩扁的份儿,想吃掉野牛,就得耐心,等他转身,等他露出破绽,然后……”刀光一闪,阎柔将剔骨刀重重往地上一插,厉声喝道:“像狼群一样扑上去,一口一口的撕碎了他!”
狼群捕食,很少一上去就奔着要害下手,而是会充分利用数量优势,趁着猎物顾此失彼,不断给对方制造伤口,最后在对方不支倒地之前,才一击致命。
“可他若不去救公孙瓒呢?”有人提出了顾虑。
“不去就耗着呗。”阎柔不以为然的回答,想了想,他又向南指指,邪笑道:“反正咱们身边还有只兔子呢。咱们在鲍丘水这儿一爬,随时都能咬到漂渝津,王羽能沉得住气,海上那位能沉得住气吗?等着吧,用不了几天,他就会按捺不住的扑上来了,到时候……”
他恶狠狠的一咬牙:“老子就先斩断王羽的一条臂膀,算是利息!”
〖
三国第一强兵 七一三章 夜袭与破袭
“娘的,又在烤肉吃,小日子过得倒挺滋润啊。”
阎柔在发狠,海上的太史慈何尝不是恨得磨牙,只是双方发狠的理由不尽相同罢了。
阎柔生平最大的耻辱,就是在高唐的时候被青州众将轮番打脸,虽然他身上胡性较重,不太注重在中原的名声什么的,但被人猛搧了一轮下来,还是觉得颜面扫地,脸都肿了。
罪魁祸首当然是故意设套给他钻的王羽,但王羽的那群帮凶也同样可恶,特别是太史慈,他不但第一个出手,还有意把画戟小枝给射断了!就算你箭术更高,难道就不知道要给别人留点余地吗?
阎柔在鲍丘水徘徊不前,固然是和王羽拼耐心,耗时间的意思,但未尝不是想用这种姿态引太史慈出击。太史慈的脾气和他的武艺一样出众,阎柔相信,就算王羽提前嘱咐过,只要自己一直在对手的视野内徘徊,太史慈迟早会按捺不住的。
所以,他将营寨扎在了海岸上,也没做太多特别的防备,为的就是引太史慈上钩。
而太史慈对阎柔的不满,纯粹是出于伙食方面的比较罢了。
航海的生活其实是很无聊的,经青州将作司改进过的海船,都是船身狭长的那种,船上的空间极其有限,即便是太史慈这个主将,也没多大活动的空间,除非他肯不顾身份体统,在桅杆上下攀爬,否则连个活动筋骨的地方都没有。
在近海航行本来时不时的靠个岸,但现在也算是临敌状态,收罗淡水等补给品还好,若只是为了溜个弯之类的理由,兜个大圈子靠岸。就太不像话了。
太史慈是个讲究人,平时可能很随意,但临战的状态还是很靠谱的。
当然,海上也有海上的好处,这一路船队没仗大,将精力都用在捕捞海鲜上面,收获倒是挺丰厚的。不过对太史慈来说,海鲜什么的,才不是好东西呢。
“当年在辽东。就只能捞鱼虾打牙祭,到了三韩,还是只有海鲜,现在谁再跟本将提海鲜,小心本将跟他急!”
“是。是……将军,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咱们还是回港口协防吧。”
副将陈撼看看碗里煮得通红的龙虾,心里有些委屈,这玩意可是主公的最爱,足足为龙虾发明了十二种吃法,太史将军不喜欢龙虾。却去羡慕胡人烤的羊肉,真不是一般的不识货。
“现在回去?开什么玩笑!”
太史慈的眼睛一下瞪圆了,嚷嚷道:“震霆,你怕了吗?亏你起了这么威风的名字。胆子竟然这么……你忘了咱们出兵前是怎么说的?咱们是来打仗的,现在面对的只是一支先头部队,还是混编的杂兵,有什么好担心的?制胜良机就在眼前。只等着咱们去收获,岂有回港之理。”
“属下。属下……咦?将军,您说什么?制胜良机?”被说成是胆小鬼,陈撼当然不甘心,一张脸涨得通红。
正要据理力争,说明自己不是怕事,只是担心师老无功,反而坠了士气。此外,虽然青州的海船性能比从前的强上不少,渤海也不如东海那么风高浪急,但这么在海上漂着,也不是一点风险都没有。可听到太史慈最后那句话,他当时就懵了。
“将军,您不会真的要夜袭吧?”
“不靠夜袭,五百人怎么打得赢七千骑兵?震霆,你好歹也是个军司马了,平时多读读兵书好不好?正面作战,那不是送菜去了吗?你说,是你傻还是你当我傻?”太史慈回答,一副理所应当的语气。
“……”陈撼被训得一点脾气都没有。主公尝言: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现在子义将军会抓人话柄了,自己除了认栽还能怎么办?
“阎柔一心只想着怎么和鲜卑人配合,威胁我军主力,自以为吃定了咱们,把营寨立在这种地方,想诱本将上当?岂不知本将等的就是现在?蹋顿那厮被主公的铁骑吓到,不敢轻进,躲在土垠城看风色,阎柔又自陷死地,今日乃是天赐良机也,如若不取,是要遭天谴的!”
“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是……”
蹋顿的主力部队与阎柔的先头部队之间的距离超过了百里,从兵法上来说,已经算是脱节了。不过,东线的胡虏打的就是不正面作战的主意,如果现在王羽东进,阎柔肯定回头就跑,再追近的话,蹋顿也会视情况开溜。
阎柔的先锋部队全是骑兵,别说铁骑和泰山军的步卒,就算赵云来了,也别想追得上。蹋顿的主力有不少步兵,机动力没这么强,但他的距离足够远,也不怕王羽穷追。
所以,从策略上来说,这个布置没什么问题。
至于太史慈这支水军,无论蹋顿还是阎柔,都没放在眼里,不然阎柔也不会故意把营寨摆在两面临水的地方。
陈撼可以肯定,阎柔就是故意露出破绽,引自家主将上钩呢!
“放心,放心,本将自有主张。”
太史慈大力一拍陈撼肩膀,将后者的谏言拍回肚里,吩咐道:“事不宜迟,今夜便可动手。等某出发后,震霆你在船上留守,视情况予以接应。若是我军战况不利,或者无法击溃敌军,会发黄色信号,你设法接应便是,若是有望击溃敌军,我会发红色信号,到时,你便率领全部水手弃船登岸,共击阎柔!”
“……喏!”陈撼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要不是太史慈神情郑重,他肯定会将对方这番话当做是开玩笑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