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剑长安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嘉图李的猫

    乍一看,庄严肃穆,并无什么问题,可若细细的看,却能发现不管是这尊大佛,还是两旁的菩萨,双目之上,尽皆是红色。

    一袭月牙白僧袍的和尚走进了大殿,看着这尊大佛,叹了一口气,还是双手合十,盘腿坐到了大佛的面前,心里默念佛经。

    佛经念罢,他睁开了双眼,站起身来,转身便要走出大殿。

    “禀告刑罚堂长老,血佛方丈找您。”

    知一和尚点了点头,便走出了大殿,朝着大殿东方的一间简陋的房子走去。

    还没靠近,便听到声音。

    “你来啦!”

    “启禀方丈,知一到了。”

    房子内,一个穿着黄色僧袍的干瘦老和尚睁开了双眼,一双眸子竟是血红色。

    “六宗大比即将开始,灵隐寺也将前往,可想去见见故人?”

    知一略微一惊,他就立在房门之外,双眸之中带着一丝悲凉,最终吸了一口气,淡淡的说道:“即入空门,何来故人?”

    房间内的老和尚脸上浮现出笑容,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圣山,天渊湖好几个宗门邀请我们去看热闹。”

    他话只说半截,便静静的听着。

    “一切都听从血佛吩咐。”

    “他们既然邀请了我们,我们便只是去看看。”房间内传来了声音。

    “记住,只是去看看。”

    李知一低着头,没有答话。

    当初被这位血佛逼上了山,还让他执掌了刑罚堂。刚开始,他以为这位血佛是位嗜杀之人,可如今,他却是看不透他了。

    房间内传来了一声叹息。

    “我们终究是佛门之人,知道么?”

    李知一一愣,便立马知道了他的意思,轻轻的“嗯”了一声。

    “其它人怎么样我都不管,可咱们佛门之人,却是受不得人侮辱。”

    “你即刻出发吧,回来之后,便准备突破大宗师,来我这里取手札。”

    李知一转身离去,不过离开之前深深的看了一眼那间简陋的房子。

    ……

    夜幕降临,冷风中挟裹着一袭月牙白的僧袍终于出现在六如小和尚的眼中。

    “师傅!”

    六如小和尚急忙喊道,高兴的直挥手。

    李知一摸着他光光的脑袋,淡淡的笑着:“走吧,我带你看看外面的世界。”

    ……

    一大一小两个光头离开了村庄。

    “师父,村子里的人说以您的道行还会收很多的弟子,以后我是不是就是大师兄了啊!”

    六如仰起头问道。

    李知一想了想,摇了摇头:“你还是小师弟。”

    六如的眼中是好奇与兴奋,看着自己的师傅道:“我有师哥么?”

    李知一一愣,站在原地,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那我的师哥呢?”

    李知一想起了当初在蜀山见到的那个少年,他可比六如年纪大多了,还没六如可爱,可偏偏自己知道消息后总会想起他。

    李知一皱起了没,最终长叹一声。

    “他啊,我听说他留在长安的城外了。”

    ……

    “师父,长安是最大的城么?”

    “师父,我以后也要去长安,见见师哥!”

    小和尚蹦蹦跳跳的朝着大和尚说道。

    大和尚眼中藏着一抹悲哀,摸了摸小和尚的光头,看向小和尚的眼中,是宠溺。

    (iishu)是,,,,!




第九十四章 故人风,当年月(上)
    【】(iishu),

    故人风,当年月(上)

    秋风,秋雨,愁煞人。

    山谷里的女子似乎永远都眉头紧蹙,坐在竹楼里,要么是素手执丹青,画一卷山水,或者依据记忆描摹一番故人。

    可不管是粗眉,还是淡眉;方脸或是圆脸;文质彬彬或者英姿勃发,似乎都不是他。

    可那些模样,偏偏又是他。

    他就是这样的人,或者说是自己记忆中的是这么样的一个人。

    既可跃马扬鞭,指点江山,也可以风度翩翩,温其如玉。似乎世间所有关于称赞男子的词汇,用在他身上都不足为过。

    女人年纪已经很大了,可看起来却依旧动人,岁月在她的脸上停滞了。

    或许这样称呼她更加的合适,妇人。

    虽然身子未许给那个人,可心却在几十年前就许了出去。

    “小姐,天气凉了,加件衣裳吧!”

    她虽然年纪大了,可根据家族里的规矩,没明媒正娶嫁人的,都不能称呼为夫人。

    她摇摇头,朝着小婢女一笑道:“小婵,若是我不愿意,早就不会生病了。”

    那小婢女听到这话,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尴尬一笑,拍了拍自己的脑袋。

    “你是不是寻常的日子过多了,把自己当成寻常人了?”

    小婢女吐了吐舌头。

    “最近,可有什么事?”

    小婵听到了自家小姐的询问,立马收回了表情,认真的说道:“最近没听说啊!”

    妇人似乎没有听到小婵的话,透过竹楼的窗户,看到了外面。

    山安安静静的矗立在眼前,一条河安安静静的流塘而过。

    “三百年一个轮回,那东西毁不了,每隔三百年那些符啊,咒啊,便都会来这安静、干净的人间走一遭。”

    婢女小婵立马睁大了眼睛,看着自家小姐。

    “小姐莫非说的是九龙符?”

    妇人点了点头,幽幽的叹了一口气。

    “三百年前,其中最重要的那枚九龙符落在了荆门山,那几百年没人可以登上荆门山,只能从山脚绕。即便是当时的夫子还有侍剑阁的阁主,翻遍了整个荆门山,也找不到那枚九龙符。”

    “三百年的时间一到,那枚九龙符便出现了。”

    妇人眼神呆滞,慢慢的说着,似乎是在呢喃。

    “因为传说这一枚九龙符能够感知其它九龙符的方位,所以所有人为了它啊,争得头破血流,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

    小婵那眼睛睁得老大,甚至忘记了自己本来是想给自家小姐添茶的,手里一直提着一壶茶。

    “之后,那枚九龙符出现,为了争夺它,那荆门山被打崩,那条荆门河这才分成了两条。”

    小婵听到这话,被惊得张大了嘴,这才想起来自己手里还提着一壶茶。

    那女人淡淡一笑,转过头去看着自己的小婢女。

    “以前这片天地啊,可厉害了。别说打崩一座山,就算是整座山搬起来砸下去,也不是不可能。”

    女人拢了拢自己的秀发,将那壶水接了过来,给自己斟了一杯茶,随后放在了桌子上。

    “今年又是一个三百年,三百年前最终那枚九龙符落在了封武山,六大宗门和侍剑阁便弄了一个大阵将封武山给封了起来。”

    说到这里,她的嘴角撑起勾起了一丝嘲讽。

    “若九龙符自己要出,这天下什么阵法能当得住!简直就是天真!”

    小婵听到这话,顿时呢喃道:“小姐,那我们是不是可以?”

    那女人知道自己的小侍女要说些什么,摇了摇头,便直接说道:“几乎没可能,虽然它们啊每次都感觉快要出来了,可每次都被人族给堵了回去。”

    “有句话说得好:‘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

    说着,她抿了一口茶。

    寒风掠过,似乎有些冷,她皱起了眉头。

    “对了,准备一下,我们也该出去看看了!”

    小婵乖巧的点了点头。

    她提过桌上的水壶,便往回走。

    “小姐,若是我们前去,会不会惹得徐先生不高兴啊!”小婵突然转过头,对着自家的小姐说道。

    那妇人一愣神,沉默了起来,不知道在想起什么。

    小婵见状,立马低下了头。

    “小姐,对不起!”

    妇人摇了摇头,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没事,若是他知道啊,肯定不会怪我的。我们之间的情分和这些无关。”

    “那就好!”小婵不知死活的再补充了一句,走出了门。

    留下了脸上毫无自信的女人,嘴上这么说,可有些事情牵扯的复杂了,谁又知道呢!

    (这女人和小婵之前出现过,在第二卷七十七章“小楼夜雨”)

    ……

    渭城。

    渭城有雨,可这里没了少年,也不会有侍女,只留下了一个喜欢教书的先生。

    先生的日子十分的安静,两年前他结了一次婚,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可没想到他最终又出现了。

    那大户人家也没逼他,胖且命中克夫的女儿似乎也在那一次婚姻之后,破解了宿命,最终嫁给了一个胖子,算不上多有才华,算不上多一表人才,不过好歹日子也过得安稳。

    那位先生消失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再度出现在这座安静的小城。

    他换了一把戒尺,之前的戒尺不知道为什么丢失了,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笑容,那些学童看见了他,便也会恭敬的喊一声“时先生”。

    时先生之前办了一个穷人私塾,只是收一些吃饭钱,给孩子们传授学问。那大户人家知道时先生没死,且回来了之后,便炸了好多炮仗,欢天喜地的,整个渭城都被惊动了。

    大户人家给时先生办了一缩私塾,条件环境比之前好了几百倍。可时先生仍然只是收一些吃饭钱,若是实在穷,他还会补贴那些百姓。

    时先生永远穿着一袭青衫,腰间挎着一把戒尺。这穿青衫的习惯,完美的传承给了某位离开的少年。

    最终,在别人的牵线之下,好多大户人家便将自己子女送来了。

    时先生还是不愿意收大量的钱财,可经过众人的劝说,那些大户人家的子女经过正规的拜先生,时先生也接受了一些拜师礼。

    当然,这些拜师礼更多的是学习用品,时先生用来奖励那些勤学好问的学生。

    百姓一提到时先生,便竖起了大拇指。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背地里,这位时先生多次保护这座小城。

    当初炸死之后,时叔便启动了当年的棋子,顿时一股庞大的力量掌握在了他的手里。不过,他仍旧是百姓心目中那位时先生。

    不知道多少次,那群奇怪的人想潜入渭城,可都被时叔给化解了。不仅仅如此,他还展示了强大的布局能力和实力,让那些黑衣人不敢轻易前来。

    若不是时势所迫,谁不愿岁月静好。

    故人风,当年月(上)

    秋风,秋雨,愁煞人。

    山谷里的女子似乎永远都眉头紧蹙,坐在竹楼里,要么是素手执丹青,画一卷山水,或者依据记忆描摹一番故人。

    可不管是粗眉,还是淡眉;方脸或是圆脸;文质彬彬或者英姿勃发,似乎都不是他。

    可那些模样,偏偏又是他。

    他就是这样的人,或者说是自己记忆中的是这么样的一个人。

    既可跃马扬鞭,指点江山,也可以风度翩翩,温其如玉。似乎世间所有关于称赞男子的词汇,用在他身上都不足为过。

    女人年纪已经很大了,可看起来却依旧动人,岁月在她的脸上停滞了。

    或许这样称呼她更加的合适,妇人。

    虽然身子未许给那个人,可心却在几十年前就许了出去。

    “小姐,天气凉了,加件衣裳吧!”

    她虽然年纪大了,可根据家族里的规矩,没明媒正娶嫁人的,都不能称呼为夫人。

    她摇摇头,朝着小婢女一笑道:“小婵,若是我不愿意,早就不会生病了。”

    那小婢女听到这话,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尴尬一笑,拍了拍自己的脑袋。

    “你是不是寻常的日子过多了,把自己当成寻常人了?”

    小婢女吐了吐舌头。

    “最近,可有什么事?”

    小婵听到了自家小姐的询问,立马收回了表情,认真的说道:“最近没听说啊!”

    妇人似乎没有听到小婵的话,透过竹楼的窗户,看到了外面。
1...246247248249250...3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