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宝金锋曾子墨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金元宝本尊
黄冠养跟覃允华面色剧变,疾步来到方劲松跟前,低头,定眼一看。
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五脏六腑都被冰冻起来。
只见地上露出一个深深的脚印,顺着脚尖望过去,六十米之外的那头石龙的龙头清晰可见。
此时此刻,三老头完全被震得说不出话来。
心底掀起的滔天巨浪足以淹没整个山坡。
再看金锋的时候,三老头已经找到任何言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黄冠养、方劲松、覃允华三个人代表了本省考古界和古玩行最高水准,却在金锋跟前,完全被秒成了渣。
神,也不过如此。
”不学无术,胸无点墨,连最起码的分针定穴、魁星点斗都不会用。”
”一辈子都活到狗身上去了。”
耳畔传来金锋的冷冷训斥,仨老头本就早已麻木的神经再一次被惊雷劈中。
”分针定穴、魁星点斗!”
”你是……你是……搬山……”
找到了石虎原来的位置,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
但金锋依然没闲着,因为这帮老家伙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摆虎头。
没法子,又只得请金锋出马了!
”最后帮你们一次!”
冷冷丢下这句话,金锋把新造的石虎搬到金锋指定的位置,金锋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法子。闭着眼睛昂着头想了一会,大步走到石龙那边,拿着软笔,重重的在龙头眼睛上划了两点。
画龙!
点睛!!!
瞬间。那头石龙就有了灵魂,就像是要活了过来,脱体而去,一飞冲天。
双目圆瞪,威猛凶恶,气势滔天,看得众人汗毛倒竖,浑身发麻。
站在龙头之前。顺着龙眼的方向抬手一指。
”就是那!”
”去挖!”
剩下的事金锋不用再管,三老头也没那脸再让金锋实地去看了。
赶紧叫科技人员上来,卫星定了对面的坐标经纬度。
为了保险起见,在定了坐标以后,再把区域范围扩大,确保万无一失。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金锋所指出来的区域,但却没人敢提出质疑,因为方劲松、黄冠养两位大咖对金锋的态度让这些人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接下来。肯定要办金锋的正事了。
仨老头从山上下来,乐得嘴都合不拢,对金锋那叫一个殷勤和恭敬。
专车拉着一路狂奔,直达某个地方,在那里,一辆拖挂车上,装满了二手家伙什。
液晶电视、电脑主机、显示器、空调、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电脑桌椅、办公桌椅、皮沙发、铁沙发、废书废报废纸箱……
满满一大车的物件,其中大部分都有八成新。
看来,这帮老货为了哄骗金锋出山,着实废了不少心思。
直到现在,金锋才第一次露出了一点笑容。
二话不说,就要跟车回家。
几个老头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的放过金锋这坨奇货,六只手拽的拽,抱的抱,拉的拉。
”先吃饭,先吃饭。小金啊你累了一上午,连早饭都没吃,你要不给我这个面子,那以后我们几个老不死的可没脸再登你们家的门了……”
”对对对。小金锋啊,咱们先去吃饭去。三苏故里可是美食故乡。”
”邹包子、钟水饺、陈麻婆、豆汤肥肠……”
”还有回锅排骨、正宗的江鱼,一根刺都没得,入口即化。正宗东坡肘子……”
对于吃的,金锋可不感冒,能吃饱就行。
掌握了金锋脉门的几个老头呵呵贼笑起来。
”小金锋啊,吃饭是次要的。待会这边藏友会会举办个内部交流……”
”说不定会有好东西,你要看上了,我豁出这张老脸不要,叫他们给你最优惠的价格。”
覃允华则附在金锋耳边说道:”以你的神眼,真有好东西,捡个漏还不是秒秒钟的事!”
于是乎,大队人马直杀本地最好的一家五星级农家乐。
坐在竹林中密封的亭子里,听着雨打竹叶滴滴的声音,品着顶级蒙顶山茶,宛在桃源,隔绝俗世。
中午一大桌的美食倒符合金锋的口味,尤其是那米豆腐和红烧江鱼,让金锋足足吃了三大碗米饭。
饭后一支烟,一杯茶,心情舒缓,身体也慢慢在自己调养,慢慢靠近及格线。
张献忠的沉银宝藏对金锋吸引力不大,因为自己手里的那几件东西已经是最好的。
当年张献忠确实沉了很多宝藏在江底,大多都是金器银器和军饷,要说最重要的典籍史料,书画等物,就算是保存再好,沉江数百年,挖出了怕是也废了。
再说了,当时乱世,人贱如狗,那些字画典籍谁会重视。
小憩了一会,外面传来阵阵脚步声,十来个人先后进入了亭子。
亭子也相当于一个豪华包间,面积很大,吃饭唱歌麻将硬件一应俱全。
一帮人进来就对黄冠养、方劲松、覃允华几个人点头哈腰,笑容满面,又递名片又递烟。
0130 风骨如此
来的人都是附近几个地区的大老板,由自己组织的收藏协会管事的带队。
这些老板身家都是九位数级别的,毕竟现如今盛世空前,早年的积累和机遇,几年时间就做大做强。
有了钱自然还要更近一步,那就是奔着世家门第发展,必须得附庸风雅,也玩玩高品位的东西。
就像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一样。谁不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做皇帝。
早些年的的附庸风雅,那就是买一大屋子的书,世界名著、神州名著,医学、物理、天文地理等等反正什么贵的好的统统买回来,从不去看,有了就行。
后来嘛,就变成宴请名流贵胄,再后来。收藏,成为了第一首选。
身家几亿,几十亿的老板们现在多得伤心,他们不缺钱。缺的是阅历和眼界。
随着古董热的兴起,以前看不见的古董逐渐出世,一个接一个的天价落槌价让所有人都疯了。
以前的收藏是爱好,现在的收藏早已变质,成为了一种投资。
比任何暴利行业还要暴利的投资。
刚入古玩这一行,没有任何一个老板和普通人不会吃亏上当打眼的。
就算没打眼,收到的那些个东西也不过普通平常的垃圾货。
而真正的精品古董价格一路走高,动不动就是百万千万亿万的天价,高额的利润也让无数造假者前赴后继,趋之若鹜。
更有那些下套的,埋地雷的,连环套的,假拍卖的,国宝帮的,大量的歪门邪道充斥全国,搞得乌烟瘴气。
因为古玩行里特有的规矩,无数玩家藏友被坑得血本无归、倾家荡产。
无数老板一次又一次的吃亏上当却是铁了心的不见棺材不掉泪。
这几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骗子们的手段被大量披露曝光,全民收藏渐渐理性。
很多骗子的伎俩和手法早已行不通,转而改为更先进的科技手段。
现在的鉴宝。才是真正的考眼力,考学识。
所以现在的富豪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大专家。
眼前几个就是真正的专家,平日里请都请不来的。
对于本省的顶级专家大咖,富豪们更是毫不吝啬,见面就是超级大红包!
a4纸大的红色大包鼓起老高,见人一个,这是规矩。
金锋跟着三个老头却是没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这么年轻的少年,必定是三个人的某个学徒子弟,随便给一个小红包就行。
虽然是小红包,但也有那么整齐的一叠。
这只是红包,还不是鉴定费!
真要算鉴定费的话,还就不是这个价了。
鉴定费说白了,也就相当于原来的润笔费。
润笔费的由来可是要推到五代十国的北周时期了。
北周时,郑译与杨坚是同窗好友,又帮助杨坚篡周建隋,但因贪赃枉法被弹劾,贬为开府、隆州刺史。
后来,他奉诏回京治病,隋文帝杨坚下诏恢复郑译沛国公的爵位和上柱国的官职,当场命内史令李德林起草诏书。
这时。高颎对郑译开玩笑说:”笔干了。”
郑译笑道:”我出为刺史,拄着拐杖回来,没得到一个钱,用什么给你润笔
这就是润笔费的由来。
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会出现非常出名的一些俊杰大家,深受世人敬仰,有钱的富豪商人就会登门一求墨宝。
求字求画的都是些有钱人,一幅字一幅画,就会给人名家大师奉上金银若干。
久而久之,润笔费也就成了习俗,这在当时可是非常风雅的事情,也不是铜臭的交易。
其实,就是个买卖。
最出名郑板桥,他算是一绝了。
他将字幅的大小与价格联系起来,并称”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
这等坦荡的风骨,怪不得画出来的竹子会如此高雅高洁。畅达遒劲。
往上推,还有一个也是很牛逼的大咖。也是世人耳熟能详的一位人物。
唐寅唐伯虎。
唐伯虎可算是在神州甚至在全世界有神州血脉的地方里相当出名的一个了。
因为有喜剧大师周星星的《唐伯虎点秋香》让唐伯虎的名气天下尽知。
传说唐伯虎早年落魄,以卖画为生,久而久之有了点名气。
有一天有个土老肥财主登门买画。砸了一大笔银子出来,叫唐伯虎给弄个定制的画出来。
那就是要求唐伯虎在一张画纸上画上一百头骆驼。
唐伯虎愉快的接下了这个定制单子。
很快就画好了。
土财主奇怪啊,他这么快就画好了啊
不科学撒!
这可是一百头的骆驼啊,不可能这么就画好了。
接过画一看,土财主顿时气得一口老血吐出来。
画纸上就画了一座山,山的右边有半个骆驼脑袋,山的左边是一个骆驼屁股。
旁边有诗特意注明。
”百头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头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
这也算是个笑话吧,不过这幅画如果能传到今天的话,那可就是太值钱了。
在民国的时候,像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吴昌硕一些大师级的人物都是有明码标价的润笔费的。
那时候的润笔费也叫作润格。
像白石老人这样的巨匠,在做木匠的时候靠的是手艺吃饭,所以他卖画卖印从不耻于要钱。
最早的润格是清末诗人樊樊山给他定的篆刻润例。
”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
再往后是吴昌硕大师为他定的画作润格。
”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册页摺扇每件6元。”
到了白石老人五十六岁时候定居天都城,也是不讲究了,直接写了个卖画告白。
”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
这时候的白石老人的润格已经很高了,画一只虾多少钱,两只多少钱,那可是明码实价,童叟无欺的。
很多当时的文人雅士囊中羞涩。但又偏偏极爱煞了白石老人的画。
于是乎就有人厚着脸皮登门,奉上大洋多少,告诉白石老人,钱不够。但一心想求画,还请大师行个方便。
白石老人肯定不会坏了自己润格的规矩,规矩坏了,那名声也就坏了。
笑着收了钱。淡淡说道,莫慌。
钱少,有钱少的画法。
进屋作画,画成出来。但见一只虾活灵活现全身都在,另一只虾却是只有半个脑袋露在水面。
这就是白石老人的趣事,也是润笔费的趣事。
其实在神州历史上,还有两个人值得说一下,他们可是在扬名国外,赚了不少老外的银子。
一个是晚清的白龙山人王一亭。
说起来这个人在国人印象里知名度并不算高,但却是不失为一代大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