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争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最近福建有什么事情发生?”
“孙传芳自从带兵到了福建之后,南部的叛乱已经肃清,不过孙传芳乘着平叛的机会。控制了福建原来李厚基部的南部兵力,而这些军队虽然战斗力不高,但数量很可观。”戴笠停顿了一下,从请报上来看,孙传芳是一个不甘于平静的人。他是否会凭借平叛的功劳获得民心的同时,将福建督军李厚基给赶下台去,这倒是一个问题。
如果在此之前,没人有多少人去关心这个和阎锡山、唐继尧、李烈钧等同时回国的留日军事生的话。
‘江电’之后,不少人就开始关注这个出身贫苦的直系悍将。
在‘江电’之前,谁也不会想到,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小师长,竟然会通电全国,搞出一个南北和谈,并借口《临时约法》的实现。迫使孙大先生按照以前的誓言,退出政坛。
这样的毒计,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军官,甚至军阀能够想得到的。
必须要时刻关心政治,并对政坛有所野心的人才会有此想法。而且凭借一个小小的师长,就敢通电全国,这样的举动在民国也是头一份的。不过他的胆子还是不够大,很快就隐藏在吴佩孚身后,成了摇旗呐喊的主。
相比冯玉祥,孙传芳更像是一个投机主义者。暗地里的野心家。
但是因为实力不够,会很好的隐藏自己,保护自己。而冯玉祥却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这个人的野心也很大。入关之后短短的一年时间,就控制了三秦之地。
可惜,运气很差,陕西闹灾,让他扩张的打算再次破灭。
不过就算是冯玉祥这一两年的时间内,消声觅迹。但对于整个民国来说,各地的地方势力都开始了一个膨胀期。随着欧战的结束,英法势力再次重视民国的控制。虽说,在盐税、关税问题上,英国的影响力大大被减弱,但部分地区受到英法等洋行的控制并没有减弱。
王学谦担心的就是,浙江的周边没有缓冲的区域,可以作为浙江工业品数量外销可能带来的欧洲势力的介入。
英法当然是不会直接派遣军队来,如今的民国,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民国。英法军队一旦踏入民国,靠着一两万人就能打到燕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王学谦最担心的还是英法靠着扶持的手段,来颠覆浙江的局面。
福建,就成了重中之重。
他必须在英国人反应过来之前,拿下福建。出兵就成了架在王学谦头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但同时,王学谦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借口。
出兵至少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能够说得过去的理由。这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人看的。王学谦再一次打断了戴笠在他面前赘述上海租界内的一些变化。‘国党’的人往北跑,但是不少燕京的人却往南来,显然如果‘国党’不是和奉军全面合作的话,就是另有合作的对象。
而这个对象,让戴笠勾起了很大的兴趣。
王学谦摆摆手,打断了戴笠的讲述:“上海的事先放一放,就算是发现问题,最好装作不知道。‘国党’就算是凭借外力登上神坛,但是现在的‘国党’已经不是同盟会了,内部的成员都有私心,连一致对外都恐怕做不了,不能长久。”
王学谦继续问:“还有,你刚才说,李厚基可能会在有离开福州的打算?”
“李厚基控制不了军队,孙传芳入闽之后,展现的军事才能将他衬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子。而他手底下的将领,也并不是铁板一块,要不然福建南部的叛乱怎么可能会一直弹压不下来呢?那些叛军说白了,连军队都称不上,福建的地方军战斗力不强,但也不至于对付不了这些地方豪强的私人武装吧?”戴笠想了想,说道。
王学谦问:“他有什么特殊的举动?”
“福州码头部分仓库戒严了,而按照定期货轮的时间表来算的话,再有六天时间,会有去天津的轮船。”戴笠比较隐晦的说出了他的推测,他相信王学谦一定懂他的意思。
“你是说李厚基要走?”
“很有可能。”
王学谦点了点头:“那么码头上的仓库内,一定是李厚基这些年在福建搜刮的财富。想办法把东西全部给截下来,给李厚基一种假象,是孙传芳干的。”
戴笠走后,王学谦叫来陈布雷,安排人马上去司令部。
陈布雷微微一愣,心头却暗暗叹气,终于要来了。(未完待续。)
大世争锋 第1122章 【釜底抽薪】
李厚基,自从第一次护法战争带兵南下驻扎在上海之后,用血腥手段镇压护法军,得到了袁世凯的器重;之后再通过投靠段祺瑞,才获得了主政福建的机会。
但是作为一省的督军,统兵数万,他这辈子的作战经历之中,鲜有胜迹。
在段祺瑞下台之后,原先段祺瑞旗下的‘督军团’的成员之中,除了少部分地方势力实力太强,‘直系’的曹锟和吴佩孚毫无办法下手之外,比如安武军的倪嗣冲,安徽倪家。还有部分选择抵抗的都已经被从督军的位置上赶下来了。军队也多半被‘直系’收编,而李厚基是‘皖系’督军团之中最先反水的地方大员,但并不被‘直系’上层信任。
从孙传芳带兵进入福建平叛就能看出,他已经失去了对福建的军政大权。
离开,是他唯一的选择。
其实段祺瑞当初二十多人的‘督军团’,眼下真正和他一条心的也就卢永祥。倪嗣冲的安武军,虽然有五万大军,训练多年,战斗力在‘皖系’各军之中是属于比较好的,但倪家是自成一家,并不听从段祺瑞的派遣。而且倪嗣冲主要的筹备军费的来源是淮盐,集中在蚌埠一带,但随着盐税上缴,银行代缴之后,安武军的军费就成了中央拨付,地方无法筹集的局面。
也等于说,安武军已经是被卡住了脖子,没有和曹锟和吴佩孚叫板的实力和机会。
外无强援,内无强军。
李厚基的仕途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
李厚基的死活,没人关心。‘皖系’恨他,‘直系’不待见他。他唯一纠结的是:回老家?还是去天津?
在民国从政的政要,不去得罪人是不可能的,虽说荣归故里是每个功成名就的政客都希望的归宿。可故乡太危险!以至于很多政客都不敢回到老家安度晚年。只能选择相对安全的天津、上海等租界。
这并不是说这些北洋的军政大员在老家不受待见。其实,很多北洋军政大员们,对老家的建设是非常看重的。人都是要名声要脸的,虽然在外偷鸡摸狗,回家的日子里还是要鲜衣怒马。打肿脸,充胖子。黎元洪在老家办的中学,不要钱就能读书;曹锟修建祖坟祠堂之外,也在老家花了不少钱修桥铺路的事也没少做……
但这些人的手上。都沾了不少‘国党’的血。
从护法战争开始,袁世凯和孙大先生之间不死不休的立场,军队平叛,抓捕‘国党’成员,枪毙……谁手上都不会干净。而‘国党’一直以来都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在野党。这就让‘国党’的斗争手段变得无所不用其极。
从同盟会时期,刺杀,就是‘国党’最重要的斗争手段。
而‘国党’内部,训练出来的杀手,水平参差不齐,但决定是有的。一旦被这些人盯上,别说在家安心生活了,不被在院子里扔炸弹,水井里投毒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还有一批又一批的枪手,不胜其烦。
再失去了军队之后。很多军政大员们都要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防范无休止的刺杀?
租界于是成了最安全的庇护所,‘国党’的成员再嚣张,手段再卑劣,也不敢去撩拨列强的耐心。一旦引起了外交问题,本来就过的和老鼠差不多的‘国党’就更难生存下去了。
李厚基在督军府邸叹了口气,官宦生涯大半辈子,最后成了有家不能回的境地,这要是在清朝的时候,谁敢相信?
“老爷。天津的宅子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就是下人还缺一些。”
“一定要身家清白的,不然,宁可一个都不要。”
李厚基正色道。这一点,他没有选择。‘国党’的刺杀,在军政大员的心目中,已经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面对可能到来的刺杀,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止内外勾结。
丫鬟、仆人、老妈子、司机……
这些大户人家却少不了的下人。都是容易让‘国党’钻空子的职位,如果通过人牙子介绍,李厚基根本就不敢用。他当初带兵攻克吴淞口的时候,杀了数百的‘国党’的成员,在上海,也没有手软手上的人命少数也有上千。要不然,他一个毫无根基的淮军小人物,怎么可能受到袁世凯的器重?
还有段祺瑞,段合肥不贪财是出了名的,送礼就想要获得段祺瑞的认可,是绝无可能的。说不定,连大门都没有送进去,就被赶出来了。李厚基要是手上没有一点被段祺瑞认可的功绩,怎么可能成为‘督军团’成员?
而捕杀‘国党’成员,无疑成了迎合上层的意思,也是最没有风险的功绩。
可以说,李厚基这辈子,升官发财,都是靠着捕杀‘国党’成员。现在,他要退出政坛了,手上没有了保护的军队,反而和‘国党’的地位颠倒了过来。
李厚基开始战战兢兢的思量,如何保命。而‘国党’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李厚基作为猎杀和报仇的目标。
孙传芳的步步紧逼,也让他感觉到了事态的严峻。
及时退出漩涡才是他想要的策略,但在此之前,他还是不甘心,想着在任上的时候,最后捞一笔。于是一笔价值400万的货物和白银,成了他在福建主政这几年之后的最后一笔大收入,其中包括部分福建的赋税,财政厅的库存白银。
这些货物都堆积在福州码头的仓库里,随着北方的奉军崛起,驻扎在福州的海军都已经部署去了北方。码头也变得空荡荡的。李厚基想着只要两天之后,英国的定期轮船抵达福州,他就连着货物和人,一起去天津,从此离开福州这个是非之地。
至于留在福州的军队?
一个督军,后手里能够控制的军队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还能当什么用?
李厚基想的很穿,他是要在孙传芳发动雷霆一击之前,把事情做绝。你不是能耐吗?老子给你留个空壳子,让你去嚣张。面对孙传芳这样的后辈。李厚基一想起来,就咬牙切齿的怨恨。
这家伙根本就不是来平叛的,而是来夺权的。
既然这样,李厚基就没有给孙传芳入住福州留下丝毫的余地。把能搜刮的钱,都运上船,让孙传芳头痛去。
福州码头,江水唰唰的冲击着堤坝。
夜晚之后,码头上静悄悄的。已经看不到当年轮船轰鸣的机器声,反而在政变之前,有种让人压抑的平静。除了远处的灯塔散发着暗红的灯光,还能依稀的感觉到这是一个靠海的港口。
在货仓的一个角落里,两个穿着褴褛的汉子背靠货仓的货物,低声交谈着。
“龙头说不能让李厚基这么便宜的离开福州。而今天半夜,孙传芳的一个团的作战部队会抵达港口,这是最好的机会。”
“这都后半夜了,还没有船进来,能来吗?”
等到明天。英国的轮船到港,货物送上船,估计孙传芳也不敢上船去检查,更不要说他手下的一个团长了。
年纪稍长一些的汉子低声道:“再等等……”
“对了,大哥我们总不能去孙传芳的军队报信吧?再说,他们也不会相信我们,这么让军队注意到码头的货仓?”
“看到边上的那个货仓了吗?”
“美孚的仓库?”
“等到孙传芳的军队抵达港口,点火烧掉它!”
“这可是美国人的货,能行吗?”
“想要码头戒严,让军队注意到货仓。这是唯一的办法。我们不能出面,孙传芳和李厚基都是一样的货色。我们要是露面了,最后等着吃牢饭吧?”
“可那是油库啊!里面堆放的都是点灯用的没煤油,万一火势无法控制。边上的几个货仓就危险了。我们兄弟虽然跟着大龙头混饭吃,可码头上的兄弟们呢?要是没有活干,他们岂不要饿肚子?”
“白天已经拉过一批煤油,估计美孚的货仓里的存货不多了……”
两人都是心中惴惴不安,焦急的等待着轮船的出现。
等到后半夜,江面上终于出现了暗红色的灯光。很弱,但还是能够远远的看清楚。这是轮船的导航灯,码头上的工人都对此非常熟悉。为首的那个汉子拿起身边的油桶,转身走进了黑夜之中。
随后听到像是洒水一样的声音,应该是倾倒煤油的声音。
轮船靠岸,时候是整齐的步伐声,还有军官的呵斥声,让寂静的码头仿佛恢复了一些生气。走下船的一位上校军官,闻着空气中的味道,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似乎觉得有些不对劲。
刚想要命令手下去勘察的时候,就看到火光从码头边上的仓库窜了起来……
下船的士兵都是从军多年的老兵,大部分都是从长江防线跟随孙传芳来福建的精锐。
用不着军官的过多命令,就寻找附近适合躲避的掩体,封锁了港口对外的唯一通道。
可是这并不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偷袭,而是一次有预谋的纵火。
码头上火光冲天,煤油虽然不如汽油容易点燃,可一旦火被点起来,燃烧起来的浓烟和火光,一样让人无法靠近。
火势一下子蔓延开来,让军队束手无策。他们根本就不是专业救火的消防队员,而且面对油库失火,连专业的消防队员也多半是束手无策。在此危机时刻,团长下令:“将边上的仓库内的货物搬空,隔离火场。”
这也是军队唯一能做的事了,可让孙传芳的嫡系部队意外的是,在边上的一个仓库里,竟然有一个排的军队驻守。在仓库驻兵,除非是重要的货物,一般怎么可能会有驻兵呢?
“薛团长,这些货物不扰您的士兵搬运了,兄弟们忙活就可以了。”
看守码头仓库的是李厚基的一个本家侄子,军衔虽然不高,但颇得李厚基的信任,他对仓库内的货物心知肚明,眼神也有些飘忽不定,不敢正色以对。
薛团长顿时觉得其中有隐秘,哈哈一笑道:“既然是李长官的货物,兄弟们是不敢私吞的,但你看边上的货仓已经着火了,空气中弥漫的都是煤油的气味,货物继续放在货仓里很不安全。”
“我已经通知搬运的工人,马上就会抵达。”
“既然如此,薛某就告辞了!”
薛团长背过身去,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而是闪过一丝的怀疑和不解。码头的仓库里驻军看守,除非是重要的货物,李厚基绝对不会如此紧张。
难道是军火?
可问题是李厚基连军队的控制权都没有了,他要军火干嘛?
烟土?
也不像,因为烟土的话,有种刺鼻的味道,而在仓库里,完全闻不到这样的味道。
……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薛团长迈开步子一步步的往仓库外走去,快要走到门口的时候,李厚基的侄子才想起来,为什么不在刚才扣押薛团长呢?万一对方走出了仓库之后,让外面的军队进攻,就他手下几十个手下,能抵挡一个团的进攻吗?
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薛团长听到身后的喊声,反而步伐更大,走的更快了。一转身,在仓库门口就消失了背影,随后就听到薛团长在仓库外大喊:“警卫连……把仓库里的人够给我拿下!”
几乎是兵不血刃,薛团长就已经拿下了仓库,当他看到贴着财政厅的封条的箱子的那一刻,顿时明白了为什么李厚基的侄子会出现在仓库,看守这些货物。
大部分都是福州周边地区的夏税,一箱箱的银元,晃的人眼睛都睁不开。
加上仓库内其他的货物,大部分都是福州库存的货物。很显然,李厚基将这些货物堆在码头上,并不是给孙传芳送去的,他是要逃。而这批货物现在落在了他的手里,可他却为难起来。
捞一笔?
恐怕等孙传芳抵达福州之后,他不但捞的钱都要吐出来,还有性命之忧。他深知自己家的大帅,是绝对不允许手下有事瞒着他的。犹豫了很久,只能命令用船上的发报机,给在泉州的孙传芳发报,将情况说明,让孙传芳去处理。
而李厚基在码头失火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消息,看到远处一片红色的天空,脸色顿时惨白不已,咬着牙暗恨道:“孙传芳,老子和你势不两立!”(~^~)
大世争锋 第1123章 【福州兵变】
“福州兵变,督军李厚基被困总督府。【】”
“这么快?孙传芳难道就已经迫不及待了吗?南方革命军的局势非常不稳定,他就不担心一旦南北生变,他这样做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
“恐怕不会吧?”
“这个家伙,早就知道是不安分的主。当初铁良提拔的那些个留日士官生,一个个都是不安分的家伙。整天想着争权夺利,福州的海军北上之后,孙传芳就凭借手中的一万多人马,以为能够顺利的接受福州,军临八闽之地?”
……
这是主政洛阳之后的吴佩孚和他的幕僚王治国之间的对话,对于那些留日士官生,从吴佩孚的角度来看,很好用,带兵打仗没的说。但有一点让他头痛不已,不知收敛。
要钱。
要地盘。
要装备和武器弹药。
早期的留日士官生,回国之后会有一个醒目的标注——武备举人。名字直接在兵部的档案之中入档,等到每年一次,或者特殊增加的大挑,只要成功入选,就能授予中级军官的官位。
而出国留学的学生之中,从清朝出去的时候,都是年轻身体好,拥有不俗的文学知识的青年学子,还有从军校,军队之中挑选出来的好苗子。用一句话概括来说,这些都是国之栋梁。
出国的时候,都是拥君爱国的年轻人,可回国之后……性格都大变样,一个个都成了心怀异心之人,整天想着推翻王朝。
清朝的统治者知道这个结果,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哭晕在茅房里。为什么,在自己地头的清白小苗,在东瀛转了一圈之后,都长歪了呢?
造成这个结果主要和一个组织密不可分,同盟会。在日本建立,一度将东京作为其大本营,网络大量来自国内的优秀人才。在辛亥革命之初,这个组织拥有的人才,一度让国内的政要们震惊不已。
虽然留日学生在北洋政府担任了大部分的要职,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位。都被留日学生霸占了下来。
潜移默化之下,这个团体越来越大,一度成为了一个团结紧密,合作无间的利益团体,消息的互通有无。利益的互相交换,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相比政务工作来说,军职的选择,会让北洋的高层头痛不已。
留日士官生都不是易于之辈,带兵打仗没有问题,但是政治倾向却有着太多让北洋高官无法意料的紧张。介于同盟会在日本的传播,或多或少的留日学生都有些共和倾向,这不要紧,因为已经共和了,民国已经没有皇帝。但作为北洋的高层。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这些手握重兵的留日士官生,万一支持的不是北洋的共和政体,而是其他的呢?
比方说在南方的孙大先生鼓吹的‘共和’?
就在留日学生之中非常有市场,当然这不包括已经获得高官厚禄的一个群体。就难孙传芳的几个同学来说,阎锡山占据山西,不合作,不听令,不对外作战,是阎锡山安身立命的法宝之一。但阎锡山已经成了北洋之中尾大不掉的势力之一。晋绥军从只有两个师,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让他在山西招兵买马,扩军了近八倍。拥有17个师,十几万大军。
湖南督军赵恒锡,也是如此,不过这位的地盘有些尴尬,割据长江,提倡联省自治。与湖北的王占元打的死去活来,其实前线指挥的是孙传芳,这两人是在士官学校的同学,从始至终都打一些默契仗,糊弄一下王占元。不过赵恒锡是个聪明人,他觉得迎合吴佩孚,会让他更安稳一些,于是在去年,公开反对孙大先生的临时大总统的合法地位。
还有唐继尧,占据云南多年,一直是孙大先生的拥趸。
川军将领刘存厚,过着天高皇帝远的舒坦日子。
李烈钧等人也是同期的陆军士官生,不过跟着孙大先生,小子日过得有点颠沛流离的样子,好不凄惨。
而在福建,孙传芳也有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校友、学弟……这些人足够让他日渐膨胀的野心在福建生根发芽。唯一让他有点难以下手的是,李厚基的身份,他是‘皖系’的叛将,燕京方面并没有想过要动他的位置。
而驱逐李厚基和兵谏软禁完全是两回事。
李厚基虽说统兵的本事差强人意一点,但毕竟他资格老,在北洋之中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就像是王怀庆,这位的性格绝对不适合当将军,更不要说是燕京的卫戍司令了。他的个人爱好,更适合去山西,阎锡山的麾下,当一个整天和农田打交道的村长。
政治有多种多样的手段,比如段祺瑞时期的强势,袁世凯时期的压制,但是北洋的指挥棒落到了曹锟的手里,这位的手段却让人有些哭笑不得,捏着鼻子认了。
谁也不要打扰他光大曹家的门楣,除此之外,不要去打扰他。
至于捞钱,当上了大总统的曹锟也渐渐的改变了策略,因为曹家的经济权已经不在他手里,庞大的产业都在胞弟曹锐的手中,而曹锐的亲儿子过继给了曹锟当嗣子,可是很不幸的是,曹锟却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一下子生养了两个亲儿子……
于是乎,曹家也不太安生。
而曹锟将军事方面的人物都一股脑的让吴佩孚看着办,而政务方面,他倒是从善如流,只要是手下提出的建议,他都认可,都认同,但绝对不能让他麻烦。
孙传芳入闽的建议,正是吴佩孚提出来的。
一来,福建南方的叛变确实很厉害,给地的军队都不听号令,李厚基就是想平叛也没有这个本事;其次,就是李厚基已经开始为了退休的养老金做准备,政绩什么的都是过眼云烟,他根本就不在乎,他要实实在在的东西,横征暴敛就成了李厚基在福建的施政纲领;第三,他感受到了威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