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世争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可对老蒋来说,机会几乎从来没有眷顾过他,好不容易等来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自然不会放弃,他需要一个证明的机会,在孙大先生面前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这才是他心急的原因之一。
也迫切的想要凭借一个平台,能够让他一飞冲天的平台,让人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他不是酒囊饭袋,也是一块干货,仍在地上也会噼啪响。可让他没料到的是来宁波一趟,除了去回老家的时候出了一下风头之外,似乎一切都颇为不顺。
可惜差事还是办砸了,老蒋都不知道哪儿出错了,就被蒋百里灰溜溜的赶出来。之后的半天内,他在宁波城里心灰意冷的喝了一顿酒,自从和戴笠见面之后,老蒋顿时觉得他这辈子的最大错误,可能就是戒酒。像他这样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没有了杯中之物的调和。这辈子还怎么过?
这不过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自我宽解,等到他酒醒了,就去了宁波车站,买了高价的当天票去了上海。
蒋中正怎么也想不明白。火车票这么贵,竟然还会供不应求?
只能抱怨越来越干瘪的钱袋,‘国党’经历了这些年的沉浮,最大的悲哀就是缺乏财政支持。其实,在广州的时候。宋子文都已经着手准备了,等到时机成熟就会发现债券,最后却受到陈炯明兵变的影响,功亏于溃。
走到这一步,‘国党’的气运估计已经耗光了。
就像是康有为、梁启超带领的保皇党,改革派一样,面对失败,用不了几次,只要一次大的,就足够将所有人的骨头都敲碎。肉砸烂了。可‘国党’有一宝,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他才是这个政党的核心和精神支柱,只要他没倒,‘国党’还能聚拢不少人才,还能延续原本就虚无缥缈的梦想。
老蒋呼出一口浊气,想着是先去莫里哀路,给孙大先生复命呢?
还是干脆回家?
想来想去,还是回家。他想起来这几天烟酒不断,身上肯定会有烟酒味。普通人闻不出来,可不代表所有人闻不出来。
洗好澡的老蒋换了身衣服,看着天色有点晚了。就像是在学校里被老师训斥的小学生,有点害怕回家的样子。下楼在客厅里。却发现张静江已经等在家里了。
“介石,你怎么如此拖沓!”
张静江一见面就快人快语,丝毫没有考虑蒋中正的感受。他倒是习惯了,在毫无政治地位,朝不保夕的时候,老蒋自然不会甩脸色给张静江看。甚至只能贴上热脸。让对方尽兴了不可。
“大哥,什么事把你急成这样?我这不是刚从浙江回来……”
老蒋忽然间说不下去了,他想到了一个可能。一个最不可能发生,也会让他最被动的事实,蒋百里把他给告发了。而且不是在王学谦面前,是在孙大先生面前。
而手段当然很简单,发一份电报就可以了。
见老蒋的脸色忽然间变得惨白,张静江这才缓和了一些:“你都知道了?”
“是蒋百里的电报?”
“孙大先生接的电报,脸色很不好看,而且电报的内容谁也没给看。就是平日里给他整理书房的陈群都没给看。”当义兄的,做到这份上,张静江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我也知道,这段日子有些操之过急了。你是军事方面的人才……”
张静江对老蒋的投资,就是仿效了当年的吕不韦。可吕不韦投资的对象异人,至少还是秦国的王孙的身份,虽然不得宠,还是在赵国的人质。但身份可要比蒋中正高得多了。
可张静江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他的身份在‘国党’内部并不高,虽然受孙大先生的评价很高。但都是他十万政治献金的结果,获得了一个‘国党’核心的身份。可是他在‘国党’内部,缺乏盟友,加上早年因为受伤而腿脚不便,他除非不想在‘国党’混了,不然急需政治盟友。而‘国党’内部,汪兆铭、胡汉民等人一来不太看得上张静江,认为这个人江湖义气很重,说白了,就是有‘匪气’,不像是个能担重任的。
高端的瞧不上他,张静江只有另辟蹊径,在没有出头的人中间寻找一个政治盟友。
老蒋不过是他政治投资的一部分,在老蒋获得孙大先生看重之前,他的投资是绝对没有希望的。但张静江又坚持一点,‘国党’不能永远都没有军队,眼下的民国,没有军队就是去了政治保证,这是相辅相成的。而一旦组建‘国党’自己的军队,拥有军事才干的人才就会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加上老蒋的脾气也和他很对味,所以找最近几年里。张静江对老蒋的投资越来越大。
眼瞅着要开花结果了,却突然之间厄运降临,他能不着急吗?
于是腿脚不便的张静江也顾不得在静养的身体,急匆匆的来找老蒋商量对策。
“介石,还是第一时间和孙大先生解释一下,他老人家的脾气你我都知道,一般护着自己人的居多。”张静江开口道。
老蒋沉默不语。
“你倒是说句话啊!”张静江急道。
两人正在沉默的时候,电话铃想起来了,在租借,装电话是免费的,每个月的租借低廉的让把电话当成奢侈品的人家都不好意思炫耀,自己家是有电话的人家。
5块钱一个月的电话费,随便打。
打的多了,甚至还有优惠。
要是动辄几百块的花费,老蒋也舍不得在家里按上一门电话,张静江也是隐隐有些生气,电话就在他身边的茶几上想起来,搅的他心神不宁的,于是乎他拿起电话,本来想要挂掉的,却听到话筒里的声音有些熟悉。
“喂喂……介石在吗?可要急死人了,怎么不开口?”
“传贤老弟,是我。”
“哎。”电话是戴季陶打来的,声音有些嘈杂,应该是在街头上的杂货铺打的电话:“静江,你接也一样,别的我不多说了,刚才我听了一耳朵,你转告他就可以了,让他千万不要冲动。”
“好吧,你说!”
“大先生接到的第一份电报是蒋百里的,电报的内容应该说蒋老弟的没有军事才能……”戴季陶匆忙道。
张静江一听这话就生气了,蒋中正的军事水平不行,可他还将老蒋当宝贝一样抱着,等于是骂他说他眼光不好吗?正在气头上的张静江随口就反驳:“他说蒋中正的水平不行,行的话让他来……”
刚才是在气头上,张静江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蒋百里的身份,等到想起来这个人代表的身份,他就是有天大的怨气和牢骚,也只能藏在肚子里。
因为蒋百里是完全有能力让天下人都觉得蒋中正的军事才干薄弱的人物,这是一个在民**界几乎没有敌人,学生遍天下的保定军校的前校长。
似乎感觉到自己说错话了,张静江这才支吾的问电话那头:“还有一个人也发电报了,是谁?”
“王学谦!”戴季陶果断道:“电报是我拿来,瞄了一眼,不过都是些场面的话而已。”
张静江这才放下心来,只要不是言辞激烈的互相攻坚,他就不用太担心老蒋好不容易在孙大先生面前拥有的器重,会飞灰湮灭。
放下电话,张静江的脸色好看了一些,反倒是老蒋的脸色煞白。
偷偷的看了一眼张静江,问道:“是谁?”
“传贤老弟。”张静江这才有心思给自己倒上一杯凉茶,润了润嗓子开口道:“介石啊!不是我说你,你也太不小心了。梁启超和孙大先生不对付,都是公开的秘密了。蒋百里作为梁启超的学生,怎么可能会给你老脸色看?你怎么一头就扎他哪儿去了呢?还被他污蔑没有军事参谋才干之类的鬼话……”
张静江的脾气很冲,有点江湖游侠的气概。属于有什么说什么的一类人。
按照他的想法,自己看重的人才,怎么可能被人说的如此不堪,尤其是蒋百里,和‘国党’是独立阵营的,自然有污蔑的理由了。可他没有看到的是,老蒋原本应该义愤填膺的怒指蒋百里没有大局观之类的话,却一句也说不来,反而听着张静江的话,感觉有给自己自吹自擂的嫌疑。
尤其是在张静江掷地有声的断言:“他是故意诋毁你的才干!”
老蒋的脸上也浮出久违的羞红。(~^~)





大世争锋 第1090章 【民国式报复】
被大人物看重的‘红人’在外头别人撅了,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从哪里被撅的,就要从哪里找补回来。
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在‘国党’现阶段的‘盟友’名单中,敌人只有一个,直系军阀,也就是以曹锟为首的,以吴佩孚为主要帮凶的直系军阀头子。
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可以团结的盟友。
比如下台的段祺瑞;在湖北老家当财主,不打算出山的黎元洪;或者是在东北积蓄势力的张作霖;还有政治相对开明,资金充裕,实力不断提升的浙江……都算是盟友。
可有多少人会认可这种盟友关系,就很难说了。
至少,就段祺瑞那样的性格,是绝对不会把‘国党’当成盟友的,假如段祺瑞再次上台,大权在握的话,‘国党’肯定是他第一个要剪除的对象,或者其在段祺瑞心目中的危害仅次于已经羽翼丰满的张作霖。总之,‘国党’在民国政坛执政党的眼中,并不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合作对象。倒是在野党可以利用的对象。
虽说‘国党’内部很希望从浙江找回面子来。
可面对蒋百里,说他不懂军事?
真要敢这样说,‘国党’上下估计也会心慌的。毕竟,这话蒋百里可以嚣张的对孙大先生说:你和你的手下,都不是干军事的料。
可是‘国党’上下却难以反驳。
至于要和王学谦翻脸,这可真的想多了,浙江军政府的实力,在整个南方。乃至整个民国的省一级的行政区域内,是一等一的强。要不是王学谦不愿意在军队上投入太多,军队扩编太快的话,说不定在长江以南都能听到王学谦的声音。
王学谦和他代表的浙江军政府的官员,无法成为‘国党’泄愤的目标。自然需要有一个替代者。
而且这个替代者的地位不能太次,让人失去欺负的乐趣。
最好‘国党’转移的目标能够吸引足够的活力,还能和肇事者蒋百里有些关联。
于是‘国党’上下一直认为,梁启超是一个很好的对象。
说起梁启超,就不得不说他和‘国党’之间的隔阂,或者说仇恨。主要还得从十五年前说起。当时在日本,华夏的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了3000人,甚至更多。这些人是整个华夏的希望种子,是精英阶层的一份子。按理说,梁启超等人是坚定的保皇派。是改革派,在清朝还是皇帝为元首的时代,是不该被驱赶去除,在国内成为通缉犯的。
很不幸的是,清朝末年,皇帝说的话,不算数。
牝鸡司晨也好,遮云蔽日也罢。总之,当时的清朝是一个女人说了算。
于是,以推翻皇权为己任。驱逐清朝统治者为政治目的‘同盟会’;还有支持皇帝的统治地位,主张君主立宪的保皇党,在日本胜利会师了。当然,在国内,他们的身份都是通缉犯。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时候如果能够合作。势必会获得更加强大的力量。
不过双方并没有打算互相妥协,反而发动了争夺华夏留学生的战争中。胜利的一方。将获得政治上的莫大荣誉,并积聚大量的人才。而失败的一方。就只能灰溜溜的离开。
政客们都知道,单打独守是没有前途的,想要发展壮大,就只能拉帮结派。以保皇党首位的梁启超等人,主张皇帝没错,错的是制度,只要制度完善了,华夏一样能够成功,这种说法有很多人支持。毕竟皇权虽然没落了,清政府的名声已经声名狼藉,但参照英国、德国和日本,这种说法还是非常有市场的。总所周知,这些国家都是君主立宪,也是世界一流的列强。
可孙大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不这样看,认为华夏最大的问题就是皇权,因为满清的皇帝,不能代表华夏的根本利益。
双方在皇权,这个问题上激烈的辩论。
在国家孱弱,民族有覆灭的威胁的时候,连义和团运动都能当成救国的良药,更加激进的一方显然更有优势。
作为双方的机关报,《民报》在节节胜利,不断的压制了保皇党机关报《新民丛报》的生存空间。实际上,两家报纸的发行量都可怜的很,因为这是在海外发行的中文报纸,面对的群体只有几千人的留学生团体。这样的规模甚至不像是报纸媒体之间的争斗,更像是私底下的小抄比拼。
失去了政治声望的保皇党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民国建立之后,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党并没有沉默下去,反而被袁世凯等执政者重用,反倒是打赢了舆论战争的‘国党’一直延续着乱党的身份。
气节!
就成了心有不甘的‘国党’报人对保皇党,乃至梁启超攻击的唯一手段。
有前因,有后果,蒋中正被奚落,甚至在浙江被羞辱,立刻引起了‘国党’核心圈子的高度重视。当然这种重视是将一个已经消声灭迹多年的仇人引出来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梁启超很不厚道地嘲笑了一把孙大先生在广州被追随者变节追捕,狼狈逃跑的事实。连娇妻都不管不顾,只顾自己逃命的事实,就差指着孙大先生的面骂道:你这衣冠禽兽……当时刚刚逃到上海,还惊魂未定的孙大先生从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报道,当时就气晕过去了。要是孙大先生的身体出了状况,还没有成气候的‘国党’,说不定就化成一缕青烟,消散开了。
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起到孙大先生对‘国党’的作用,这就是精神领袖的魅力。
新仇加旧恨,让‘国党’核心阶层立刻将矛盾对准了梁启超,这个时不时抽冷子让‘国党’很难堪的家伙。
‘国党’上下同仇敌忾,以至于让原本给‘国党’丢了人的蒋中正也感到很奇怪,因为他在进入莫里哀路花园洋房,也就是孙大先生的寓居的时候,和他向来不假辞色的汪兆铭,竟然抿着嘴,一副有难同当的样子对蒋中正说道:“介石,你的敌人,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他对你的中伤,丝毫不减我们之间的同志情谊!”
言下之意就是,兄弟,不要灰心,看我们的。
老蒋脸上如同翻开的酱缸似的,五颜六色的,他心说:“我们有这么熟吗?”
更何况自己给‘国党’丢人是不争的事实,可怎么听汪兆铭的话,似乎自己不是出一趟远门,把脸让人用大巴掌抽肿了似的。反而像是做了一次了不起的工作似的?
这种疑惑在戴季陶的解释下,蒋中正才恍然大悟。
‘国党’在广州一役,锐气尽失,来到上海之后,虽然积极的和陈炯明的部下之间沟通,希望获得支持,将陈炯明在广州的政府推翻,让‘国党’可以重新主政广州。可惜,一来两地交通不便,消息传递受到地域的限制;二来陈炯明加强了戒备,不太好下手。无所事事,又遇到士气低弱的‘国党’核心们觉得如此下去,人心就要散了。
需要给自己竖立一个敌人,这个敌人必须具备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实力要弱,不能得罪地方强权;第二,不能在受到‘国党’最后的大本营可能被威胁的对象,比方说王学谦和卢永祥,派兵来上海,绝对能让‘国党’鸡飞狗跳;第三,不能让盟友难堪。
想来想去,就梁启超最适合。
‘国党’都知道,梁启超对‘国党’是横挑鼻子竖挑眼,非常看不惯,反之亦然。
而攻击梁启超还有一个好处,不管是孙大先生,还是梁启超,都是在民国的年轻人中拥有大量的拥趸的人物。双方的舆论战,很容易将‘国党’引为焦点,获得更多的支持。其次,梁启超这个人是有缺点的,而且缺点很大。
支持清政府,支持光绪,戊戌变法失败之后,逃到了日本。但随后清政府宣布准备立宪,他在日本坚决支持……辛亥革命之后,梁启超长期担任袁世凯、段祺瑞政府的高官。在‘国党’的眼里,这家伙是统治阶级的‘走狗’,是最凶恶的敌人,是要被打倒的对象。
当然,梁启超也不是一味的支持强权,他也反对袁世凯称帝,也反对张勋复辟。
可惜,作为政敌,敌人身上的缺点要被无限的放大,敌人身上的优点要全部忽视。
在‘国党’的宣扬下,不明真相的年轻人觉得梁启超就是一个两面三刀的墙头草,是不可信的。
躺着也中枪的梁启超,忽然发现这些天似乎周围看他的眼神多少有点怪异,当然,他浑然不知,或者装作浑然不知。看了几份‘国党’刊印的报纸才明白,原来南方的那群人又开始不安分了。
‘国党’有不少文人,写文章很顺溜。可梁启超也不是吃干饭的,他17岁就中举,一身本事都在笔杆子上,骂战一起,旁人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大呼过瘾。
唯一看不懂的是王学谦,他原本担心蒋百里在宁波让老蒋难堪了,会造成‘国党’对浙江的攻坚,至少舆论攻坚是少不了的。可没想到的是,‘国党’竟然拐了一个弯,转手将仇恨值都按在了梁启超的头上,这让王学谦在纳闷之余,开始反思,‘国党’这么不靠谱,他和‘国党’之间的合作,是否也有可能被队友坑了的危险?(未完待续)
...




大世争锋 第1091章 【挖墙脚】
原本是一个天大的耻辱,最后却演变成为敌人的阴谋。△↗,.更新快请搜索
这种奇葩的误会在民国绝对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有在事件中央沉浮的人才能明白,这种如同乘坐过山车一样,心情激荡,结果却迥然的滋味是如何
是苦涩中,带着甜蜜
还是辛辣浓郁,让人望而却步
总之,这种感觉让蒋中正从事件的当事人,竟然演变成为观众,既感到新奇,也畏惧。新奇的是,同僚的想法太过奇葩,以至于他非常质疑汪兆铭、胡汉民之流的智力,是否真的适合投身政治,在如此危险的游戏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畏惧就像是一个植根于内心深处的种子,明明是做错的了的事,却受到褒扬和敬仰可万一要是作对了呢
他想到了辛亥革命之后,他追随的陈其美,当年也是年轻冲动,将陈其美的眼中钉肉中刺,却同是革命同僚,也是上司的浙江督军陶成章刺杀在医院里。
原因竟然是陈其美把他当兄弟看,如今回想起来,连老蒋都会害怕那血淋淋的冰冷场景,再次出现在自己的面前,避无可避。
这样的过去,肯定成了他身上最大的污点。甚至有很多知道始末的人,都会敬而远之,将他当瘟神一样看待。更有甚者,将他当成脑子简单,四肢发达的江湖杀手,功用就像是厕纸,用的时候拽在手里,可用过之后随手就丢弃,绝没有留下来观赏、收藏的想法。
张群等人个个表现的磨刀霍霍的样子。让蒋中正仿佛回忆起,辛亥革命,沪军紧逼杭州城,他率领一百多敢死队员准备强攻城墙的那一刻,赏格开下来之后。士兵们也是这幅样子。
不过,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一个人的到来,让国党瞬间转移了目标。
在国党人的眼中,王学谦对孙大先生是敬而远之,实际上孙大先生也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敬而远之。更是有种不屑的冷漠。
反倒是远在东北的奉军,对国党的态度一如既往的好。
张作霖出于对文化人的敬重,在和国党的往来之中,从来都不乏敬意。导致国党内部认为,张作霖才是国党最重要的盟友。除去已经没落的皖系之外。奉军的实力逾见强大,让国党易发的认为,奉军是国党押宝的最好选择。
而张作霖的大公子张学良抵达上海的消息,宛如旋风一样,顷刻便让国党的核心圈子兴奋起来,双方进步合作的机会来临了。
作为官二代,张学良温文尔雅,举止文雅。笑容亲切,更是给国党无限的遐想。
抽调本就不富裕的活动经费,用来招待张大少。
可张学良却犯难了。他和不是来上海找国党联络感情来的。他来上海的目的之中,根本就没有和国党往来的打算。虽说,孙大先生睿智、平和的长者风范,让他犹如沐春风般的舒坦。可再文雅睿智,能筹来钱吗
没错,张学良来上海的目的就是筹钱。
而国党穷的叮当响的财政。肯定不是张学良的目标。他的目标是王学谦。
这个能影响到百分之八十的民国大银行,左右一半以上大银行对外战略投资的权势人物。来上海的时候。他还刻意找人去燕京的顾维钧那里,打听了王学谦在上海的住处。
西摩路靠近苏州河
于是来到上海之后。张学良先差人在西摩路,靠近王公馆的地方购买了一处花园别墅。可买了房子之后,却发现,他根本就没有希望和王学谦做邻居。
因为王学谦去了浙江,估计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都不会常住在上海。
是去浙江
还是托人找陈光甫
成了困扰张学良的最大问题,如果突然到访浙江,对于还显青涩的张学良来说,觉得会给人一种突兀的不良印象。要是有人介绍,而且这个人的身份是王学谦身边亲近的,信任的人的话,就算是原本难以启齿的请求,也会容易一些。
张学良毕竟只有二十一岁。
东北讲武堂第一名的成绩,并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尤其是在王学谦的面前。
而且张学良从小到大,都没有怎么离开过东北,有数的几次去燕京、天津,都是陪伴父亲张作霖。初来乍到上海,张学良也感到了一丝新奇,燕京的六国饭店,对于在东北长大的张学良来说,豪华的不成样子。可来到了上海,他才真正感受到了大饭店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
富丽堂皇的建筑,高价的房费,这不过是必要的一个条件。
而上海人对大饭店的真正理解,正像是这座城市,拥有着和整个民国其他城市截然不同的超前理念。
服务至上,顾客就是上帝
1...519520521522523...60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