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领主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倦鸟迷途

    在此刻五千人的伐木,收集草料的奴隶队伍正在冬天到来的最后一刻,在草木和树木凋零的时刻尽量的割草,伐木,同时挖煤采集石料,烧制石灰,水泥,还有砖块。

    还有五千人在每天没命的建设着各地的据点,据点被扩建成城堡的样子,周围是一圈矮墙的城镇,矮墙下面是各种房屋,店铺,还有各种防御设施。

    &nb




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漫长的冬天
    进入1712年的冬天,英国人偃旗息鼓,法国人一去杳无音讯,在吴克敬派出了五十人的招募小组乘坐两艘缴获的英国人的五百吨风帆船离去,去往土耳其招募汉人的时候,新秦帝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

    这是雇佣兵团来到这里的第三个冬天,前面两个冬天在战乱和抗争中度过。

    这个冬天来过的很是平静,不过平静并不代表可以闲着。

    拥有了近五十公里长,十二公里宽的比邻半岛,加上四个小岛,总共120平凡公里的土地以后,除了不断修筑建筑物以外,就是捕猎和捕鱼,消耗着前面积存下来的过冬物资。

    粮食实行配给制度,反正三千多汉人已经习惯了颠簸流离,被首领管制,逆来顺受的日子,能安稳下来,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因此每个汉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完全没有因为自己的日子过得比以前苦而抱怨什么,经历了死亡,几千里的逃亡,经历了长达两千多战火,他们很是珍惜现在的日子,没有人因为现在的管制严格,没有因为物资紧缺而抱怨,不满。

    每个人分了土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亩基本口粮地,就在外面的农场里面,现在农场里面劳作的是奴隶,到了冬天一个月死了一百多奴隶,然后有一百多人受不了,想要加入监工大队,对新秦帝国效忠,然而,现在制度改了,只有表现好的人才能提升为俘虏,只有立功表现的人才能提升为俘虏,俘虏依然得劳动,只不过获得的待遇比较好而已。

    而只有俘虏里面表现好的人,才能加入监工大队,虽然苛刻,不过还是有二十五人迅速的加入了监工大队,他们原先本来就是监工大队的人,在审核以后,知道他们也是没有办法才投降的,投降了以后也没有对新秦帝国造成什么影响,至少没有出卖新秦帝国,于是这二十五人重新成为了监工大队的一员,不过所有人不管以前是小组长,组长,还是小队长,都得重新从队员做起。

    唐亚翁的事情繁杂,不仅要随时听候吴克敬的召唤,还得配合吴克敬进行国家建设,同时还得管理那些俘虏,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当然,大部分奴隶是不用怎么负责他们的,随便找一块地方围起来,然后把他们丢进里面就行了。

    成为俘虏的有他们在监工大队的运作下搭建的窝棚和地窝子住,奴隶们就只能自己动手,搭建窝棚还是自己找个地洞窝起来就行,每天奴隶们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不仅每天俘虏们会给他们栓上绳子,有的人还得烤上木枷,脚镣,没错,俘虏们的工作比较清闲,就是负责给奴隶们做饭,来去烤上脚镣手铐,然后统计奴隶们干的活计,人数。

    奴隶们消极怠工,俘虏们三次以后就自动变成奴隶;奴隶们打斗,暴动,损坏工具,轻的俘虏们镇压,然后接受处罚,记过,或者警告,重的俘虏们被贬为奴隶,或者被监工大队的人杀掉;如果奴隶们逃跑,俘虏们连坐,被杀,或者被鞭打。

    俘虏们和奴隶们暴动无法镇压下去的,监工大队被贬为俘虏,严重的成为奴隶,更严重的守备队会杀掉监工,俘虏,奴隶,所有犯事的人,以保持营地的宁静。

    就这么残酷,因为这些奴隶和俘虏,甚至加上监工们人数太多了,不多死点,三千多汉人人口和其他雇佣兵人口压不住啊。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冬天的积蓄1
    “我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在五百有造船经验的奴隶,一百我们自己的船工的努力下,已经完全修复了所有的战船,现在我们拥有十八艘蒸汽机战船,十二艘风帆战船。其中十二艘风帆战船分为两队,一队驻守圣皮埃尔岛,作为我们对英国和法国人从海上来的警戒哨,一队将用作跟随蒸汽机战船舰队作战的前出警戒哨分队。”

    莫林摊开一张纸,低头念着,他这段日子来的工作成果。

    “另外,我们拥有十五艘一千五百吨以下的可以作为海岸近海防御的风帆战船,这些可以用作各个港口据点的联络船,也可以用作防御,警戒船只,其中三艘千吨以上的船只驻扎在我们的对着阿瓦兰半岛的那个小岛上,身后有三艘八百吨的风帆战船在后面的港口待命,必要的时候可以支援岛上的分舰队。

    另外的六艘也在这边对着主岛的英国人的据点的那个我们从法国人手里得来的靠近主岛海岸的岛屿上,其中三艘,一千吨一艘,两艘八百吨的两艘,剩余的三艘,两艘在后面不远的小岛上,一艘在我们这边比邻半岛靠近敌人的港口里面,战斗的时候,可以迅速的将消息传递过去,并且同他们会合,形成一个六艘的分舰队。

    最后三艘,三百吨的船只体型庞大,可以用作平时运粮,运送补给,船上有武器和烟雾报警狼烟,天气良好的时候,可以对敌人切入我们内线的商船,战舰位置进行警示,然后撤退到附近的港口躲避。”

    “再次,我们的所有蒸汽机战船换装了英国人的舰炮,这种舰炮更加适合我们,更加接近我们原先华夏帝国的攻坚野炮,另外我们尝试着在船头上装备两种火炮,一种是原先的我们的三十四磅重型攻城炮,在他的后面,垫高了两米左右,我们假装了我们原先的火炮炮塔,两门火炮使用一个联合装置,可以让我们的火炮同一时间打出两发炮弹可以为前面的攻城炮清扫敌人战船上的火炮。

    攻坚炮在我们接近敌人的大型战舰,比如五千吨的大型战舰的时候,只需要一发炮弹,就能炸烂敌人的船头,或者重创敌人的船只,三十四磅火炮使用的是我们火炮维修工厂改进的128毫米巨炮的炮弹,虽然射程近了一些,大约需要迫近敌人一千五百米左右,如果要命中或者打的准的话需要接近敌人八百米到六百米左右,虽然有些风险,但要是我们不得不这么做的时候,这种火炮还是很有作用的。”

    在冬季讨论会上,莫林这么给所有人汇报这个消息,这点吴克敬和唐亚翁都知道,因为唐亚翁管理这些工厂和企业,吴克敬负责全面的东西,民政,还有俘虏们的产出,以及需要建立的各种部门,这和唐亚翁的职能有很多重合,不过没有什么,现在每个人都要负责很多东西,吴克敬作为新秦帝国的第二首领,他统筹的东西可能更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民政的县令,很多东西他都可以看到和管理,插手。

    莫林说完,李亚抬头看看唐亚翁这个老上校,这是这里唯一和自己军衔持平的老人,在新秦帝国的建设的这两年里面做了不少工作,也许指挥打仗不在行,但统计和调度物资,管理后勤实在是太给力了,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以每个月一艘的船只,造出了不少新秦帝国需要的船只,虽然这些船都是风帆船只,可能没有什么战斗力,但运输物资和出海捕鱼,运输人员,以及必要的时候可以改装成武装商船,弄出去充当炮灰。

    在华夏帝国和新秦帝国的历史上,炮灰有很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们这个冬天一共储备了十万吨的柴火,足够我们再烧一个冬天的了。今年夏天如果没有再多的人口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奴隶们准备柴火了。煤炭我们这几年一共使用了十万吨煤炭,因为有蒸汽机,今年我



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冬天的积蓄2
    “啪,”莫林忍不住了,“老唐,你这什么意思,说我不懂海战是不是”莫林气愤的拍着桌子,对唐亚翁怒吼道。

    唐亚翁笑眯眯的看向他,正要开口说话,李亚咳嗽了一声,用严肃的冷峻的语调对莫林道:“莫指挥,怎么和唐老说话,人家只不过是指出了你工作中的错误罢了,你就这样回报关心的你的同胞吗”

    李亚在这里还是有绝对的权威的,于是莫林只能偃旗息鼓,重新坐了下来,然而谁都知道,以莫林年轻人的个性,或者说他有点火爆脾气的个性,这仇是记下了。

    这仇要从唐亚翁能插手各处生产,俘虏监管,同时能调动监工大队,骑兵中队说起,唐亚翁总体负责帝国后勤,主要是军政后勤,但很多时候也能插手民政后勤,比如粮食种子的调用,粮食的分配,各地生产的肉类分配,柴火分配,这些都和民政息息相关,而新秦帝国总体来说是一个军管的雇佣兵团模式的小国,更是体现军队的意志,而从来不会体现民政的意志,于是很多事情在唐亚翁哪里就是说一不二的了。

    两个人因为职能的重叠而多次吵架,莫林管着舰队,管着造船厂,按照他的意思造船,但物资分配,以及造船厂的人力调配,以及总体战略走向他得请示唐亚翁,现在唐亚翁隐隐的成为撒雷死以后新秦帝国的第三首领,或者是第四首领,因为前面有一个看起来功勋并不卓著,但实打实的挡住了英国人陆地部队的进攻,并且前期作为陆军主帅的扫天雷。

    “老唐,继续讲吧。”

    李亚看着有些平静的唐亚翁,他知道年纪已经五十多岁的唐亚翁见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现在新秦帝国还不是一个正规的国家,只是有着一个国名的小国,或者说是一个雇佣兵加强体,人员和职能还是很混乱的,大家都是靠个人能力维持这个团体,有时候摩擦和不满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现在以李亚的威严和身份,应该算什么,还叫唐亚翁为老唐。

    唐亚翁低头继续念着稿子,同时用他知道的事情给稿子润色和补充,单纯稿子无法让大家明白,因为干巴巴的,没有什么营养,如果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看着不到一半就能睡着了,这也是官方文章很乏味的原因,如果你不能从这些乏味的文章中读出一些意思来,你就不配当官。

    “我们今年冬天储存的腊肉足够明年冬天吃,我们有办法保存这些腊肉到明年冬天,我们在海边悬崖那边建设了十个大型的地下冷库,都是海水冲击下形成的天然溶洞,里面的温度在海水的浸泡下,和潮湿温度的浸润下,在冰冷的海风吹拂下,以及我们这里夏天不太热,冬天不太冷这样的一个恒温的气候下,能保持一个差不多的温度,加上我们加装的通风干燥措施,腊肉或者其他的储存食品能至少保存一年半,长了两年时间。”

    “这些腊肉现在足有十万吨,也就是说填满一个大型的冷藏地洞的容量,但我们把它们分开来储存在两个洞窟,多余的地方用来堆放其他食物,比如粮食,草料,咸鱼,以及一些水果,还有法国人留下的一些葡萄酒,英国人的朗姆酒和白兰地酒。”

    “说了,食物,我们说马匹,我们的马匹保有量接近一万匹,这是因为无论是伊利亚特人,还是印第安人,或者说因纽特人,纽芬兰人,都喜欢用马匹作为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我们的通讯问题
    唐亚翁笑了笑,“整整一个漫长的冬天,加上辛苦的劳作,那些人基本上都死掉了,没有死掉的还有一千人,勉强撑着,也许等这个冬天过去,我们手中的奴隶可能只会剩下一万人。

    我们在后期也许会多两千多俘虏,少调八千多奴隶,这是没有办法的,他们得为反抗我们负责任。

    尤其是因纽特人,他们在比邻小镇的反叛,差点让我们失去比邻小镇还有法国的圣劳伦斯镇,以及新仙居镇外面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广大开采区,农业区,所以到现在为止,因纽特人几乎死伤殆尽。”

    李亚手指敲敲桌面,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以后,沉声说道:“我们得控制一下奴隶和俘虏的死亡,要不然我们只留下三千多汉人和一千多外籍雇佣兵的话,我们即便建立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也很危险,因为我们没有大量的人口建设,还有产出大量的商品。

    因纽特人对我们的反感和敌意很大,这些人我们可以重点对待,但对待纽芬兰人就要稍微好一些,也许这个岛上只有三四万英国人移民,但绝对有十来万纽芬兰人,即便我们怎么消耗,他们都不是我们现在或者以后能完全灭绝掉的人口,我们需要给他们一点空间,还有一点想念,不要把关系弄的太僵了,让他们同因纽特人一样反感我们和敌视我们,虽然他们现在差不多和因纽特人一样对待我们像敌人一样。”

    “也就是说我们得改变一些我们对待土著的方针政策了”吴克敬小心的问道。

    “是,我们不能过分的消耗这些奴隶,但我们可以消耗一些俘虏,奴隶是我们的财产,而俘虏,有可能我们以后还要释放他们,或者把他们变成我们的平民,以我们的汉人主体民族的政策来看,即便我们十分小心的对待这些俘虏,我们也不能遏制他们的增加,因为我们处于西方,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释放一些俘虏,并且让这些人成为我们百姓,这里可不是东方的我们的华夏帝国。

    汉人再多,也不能无限制的多,所以国民中保持一定量的西方人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李亚很是郑重的提出这个问题。

    所有人都默默的想了一会儿,知道这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

    因为在坐的也有外籍军官,就是来自俄罗斯,土耳其,非洲,以及东欧的一些跟随着来到这里的雇佣兵团军官,这些虽然都是后来的,可他们也是这个国家的主体力量。

    “好吧,我们暂时把奴隶保持在一万人上下,将俘虏保持在三千人上下,不能再少了,再少,难道要我们这些汉人去生产物资去挖掘河泥,填哪些气味难闻的沼泽,去伐木和采石,挖煤吗”李亚道。

    “我们派出的人员怎么样了”李亚问吴克敬。

    “我们总共派出了三艘船,两艘是我们去继续招募国民和士兵的船只,这由我负责,另外一艘是赵帅长官派出的一艘联络船只,他们将为我们提供电报中继服务,我们华夏帝国已经研制出可以不用埋电线杆,不用架线,不用通过陆地上的电线来联络的电报机。

    目前,一艘可能无法跨越海峡为我们同国内进行联系搭建中继服务站,但是联络处回到土耳其以后,将在土耳其同国内派来的人联系,他们将建设从国内燕京到内蒙古,到外蒙古,到阿尔泰山脉,到中亚的各地的城市的无线电报站,然后在土耳其架设几个无线电报站。

    之后的设备将通过海船出海,飘荡在大海上为我们继续中转电报,不过赵大人的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我们的通讯问题1
    李亚哀叹一声,华夏帝国的实力还真大啊,不仅研究出了无线电报,而且为了这种简陋的设备动用了那么大的力量,为了保证这近五十艘千吨级的风帆船只,不仅自己必须派遣至少六艘风帆战舰,还有至少六艘一千五百吨以上的蒸汽机战舰为此护航,还必须维持一个至少是五百吨以上的二十艘的物资保障舰队,这个舰队还必须拥有至少一艘的一千五百吨以上的蒸汽机船,以及至少三艘的八百吨以上的风帆战舰的护航。

    这是自己应该做的,而华夏帝国的则需要先把这些船只开到土耳其沿海,那可是绕过非洲,至少走一万多海里的海路到达这里,时间至少是半年以上,带着这些设备,必须有人员护卫,至少得一个师的守备军才可以,而且还必须是华夏帝国舰队的水师陆战队才行,守备军都是旱鸭子,坐船走一万多海里路,别说打战,海战跳帮作战,或者面对敌人的舰炮,就是晕船也让他们腿软,眼晕,手颤抖,拿不起武器作战。

    而且必须在摩洛哥的据点至少有一个守备团的兵力守备,因为这里不仅要面对马匪,海盗,还得面对哪里的部落酋长的门的部落战士的袭击,还得面对对岸的西班牙人的打击,或者还有英国人的打击,英国人对华夏帝国一向不友好。

    搞定了摩洛哥,那么还得在地中海至少有一个小岛驻扎临时舰队,要不然即便是伪装,你也不能在土耳其境内出现电报机,因为如果土耳其不知道的话,即便是土耳其目前和帝国友好,并且欠着帝国大量外债,但他们绝对会对这种目前来说是军用战略物资的东西出现在他们土地上敏感。

    以前他们的联络是使用地面的土耳其电报房完成传送消息的,得花钱,虽然电报房,电报线路,电报设备是华夏帝国的,但这是卖给土耳其的,是为土耳其建设的东西。

    电报的使用,在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秘密,这种东西工程量大,造价大,但方便通讯,属于国有战略物资,战略装备,如果让土耳其知道无线电报站的话,他们能不抢夺

    所以无论从自己安全方面考虑,还是从这个战略出发,都不能让土耳其人知道,或者俘获无线电报站,还有其他国家。

    目前拥有有线电报的就只有华夏帝国,俄罗斯,大清国,土耳其,还有自我研发的英国人了。

    法国人想要都因为英法关系没有得到,没有得到的原因是这是战略武器,同时也是造价昂贵的东西,全国要架设有线电报站的话,征用土地,购买设备,聘请技术人员,那是天量的花费。

    需要国家出面才能兜着,普通商业电报系统,根本挣不回建设的成本。

    华夏帝国用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大约三十年时间,用了大量的时间建设,大约二十年时间,然后用了十年时间给大清国和俄罗斯普及了电报系统,用了五年时间给土耳其基本普及了电报系统。
1...298299300301302...5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