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俄罗斯帝国第一次在东方拥有了真正的海军!”
对于刚刚完成第二次环球航行的马卡洛夫中将来说,几乎军舰驶进横须贺,不,应该是康斯坦丁海军基地的时候,面对宽阔的海湾以及设施优良,甚至就连喀琅施塔得也无法与之相比,后者还有长达百天的冰封期。
“俄罗斯帝国的马靴第一次终于伸进去温暖的太平洋中!”
马卡洛夫的激动。使得他身边副舰长斯潘捷维奇引用着已故的海军元帅的话语。
“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直到去世的时候,都在关心着这个基地,关注着日本,前日本海军的四座军港之中,对俄罗斯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横须贺了!”
斯潘捷维奇口中的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次子,是帝国的海军元帅,海军总司令兼波兰王国总督,也正是他把一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残破的海军重建为现代化的世界第三的海上力量。
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是真正的太平洋舰队之父——俄罗斯太平洋分舰队正是在其谋划下筹建。在其之前。从没有太平洋分舰队,在尼古拉皇储被刺杀,面对战争危机,也正是他发出了“向日本进攻”,调动了几乎每一分俄罗斯的海上力量,参与了这场战争。
只不过,他并未能看到战争的胜利——在战争胜利前,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病逝,直到其去世时,仍然牵挂着日本,牵挂着太平洋舰队,也就因如此,横须贺才会被易名为康斯坦丁,以作为对其的纪念。
在过去四年中,他的继任者们贯彻着其思想——进一步整个日本的造船业,以为俄罗斯的太平洋战略服务,扩建以横须贺为首的海军基地,尤其是提升其造船能力,使其具备建造主力舰的能力。数千万卢布的投资和长时间的投入是值得,现在的康斯坦丁海军工厂已经具备了制造主力舰的能力,甚至现在于康斯坦丁的海军工厂之中,已经有一艘主力舰正在建造之中。
“当初,俄罗斯之所以愿意承受沉重的债务,也要夺取日本,除去为了雪洗俄罗斯帝国的耻辱,为了让我们的圣父从丧子的悲痛中走出来之外,还有便是俄罗斯帝国的东方政策决定了这一切,可是,谁又能想到,在得到日本之后,俄罗斯得到的并不仅仅只是领土的扩张,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向俄罗斯敞开了大门!”
作为一名海军学者,马卡洛夫的话声显得有些低沉,他口中的“大门”指的是大海。
“过去,尽管我们曾骄傲的说,我们拥有欧洲和亚洲,但实际上呢?在欧洲,我们舰队因于波罗的海与黑海那看似宽阔实际上非常有限的海湾之中,在太平洋,我们的舰队被因于日本海之中,可是现在,舰队驶出港口之后,就会进入太平洋,整个太平洋、印度洋都向我们敞开了怀抱,甚至就连同英国人……”
唇角微微一扬,马卡洛夫用一种嘲弄的口吻说道。
“数十年来,他们都希望保持一支两强海军,相当于世界海军实力第二、第二的海军力量,但是现在,随着我们对太平洋舰队的增强,他们却面临着一个困境,如果他们增强在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海上力量,势必将会削弱其在欧洲的力量,而如果他们不增强亚洲的海上力量,俄罗斯在太平洋上的力量增加,对于他们而言,无疑也是一场恶梦!”
俄罗斯并不是英国的朋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整个欧洲,从来没有谁是谁的朋友,即使是俄罗斯与德国之间,不过也仅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朋友”罢了,至于和英国之间,那更是对抗多过合作。
四十年前。如果没有英法联军的阻碍。也许俄罗斯已经收复了东罗马帝国的故都君士坦丁堡。将东欧斯拉夫民族从土耳其人的奴役中解救出来。如果没有英国人的阻碍,俄罗斯帝国恐怕早已占领了伊朗、阿富汗,在温暖的印度洋中洗去马靴上的内陆泥土。
但正是英国人阻止了这一切,甚至,就在对日本的军事占领上,英国人依然说三道四的,若非是俄罗斯失去皇储与皇子,也许英国人依然会阻止俄罗斯的脚步。
“是啊。事实证明,拥有日本之后的俄罗斯,对于英国人而言,确实是一场恶梦!”
斯潘捷维奇用得意洋洋的语气说道。
“谁又能想到,不过只是短短四年时间,俄罗斯帝国的变化竟然会如此之外,不过是四年前,俄罗斯国内仅5个能建造大型战列舰的船台,因为其自身的造船能力有限,只能同时建造5艘战列舰。而且它们都欧洲。在波罗的海湾在黑海,在太平洋。我们甚至无法维修超过五千吨的商船,更不可提商船,整个战争期间,如果不是朝鲜开放了他们船厂,我们的军舰又怎么可能维持战斗力?”
斯潘捷维奇说的是事实,在远东落后的工业基础曾经极大的困扰了俄罗斯陆海军,但最终这一切都在国外解决了,尽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上亿卢布的支出,但俄罗斯却得到了胜利。
“可是现在呢?俄罗斯却拥有8个能建造大型战列舰的船台,在康斯坦丁、在吴港,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有能力同时开工建造八艘战列舰!”
得意洋洋的神情是无需言表的,同时开工建造八艘战列舰,米哈伊尔二世沙皇陛下制定的“大海军”计划中的一部分,以用于加强黑海以及太平洋舰队,尤其是后者——毕竟其所需要面对的是广阔的太平洋。
“时代,已经改变了!”
马卡洛夫的脸上溢满了兴奋的神色,似乎是在为俄罗斯帝国海军的春天到来而兴奋。
“要知道,现在可是海军的春天!”
是的,没错,这就是海军的春天。只不过,并不仅仅只是俄罗斯海军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几乎是在巡洋舰驶进港湾的时候,马卡洛夫出人意料的看到了两艘军舰——两艘与俄罗斯帝国那法国式风格的军舰截然不同的英式军舰。
“那是,伊万诺维奇……”
诧异之余,马卡洛夫将视线投向那两艘有些陌生的军舰,长时间的环球航行,使得他似乎有些脱离了海军,当然只是在某种程度了,毕竟从海军年鉴上,他还是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各国海军情报。
“阁下,那是北洋舰队的“海容”号战斗舰和海琛号巡洋舰!”
一旁负责引领巡洋舰入港的伊万诺维奇连忙恭敬的回答道。
“他们是三天前从青岛驶来访问的。”
“海容号……”
于唇边轻语着这艘战斗舰,好一会才反应过来,就是“海天级战斗舰”的三号舰,其曾经一度是远东最强大战斗舰,随着“镇海号”战斗舰的服役,而被夺去这一桂冠,不过后者的强大难仅只是40倍身管12英寸主炮与45倍身管12英寸主炮的区别罢了。
……标准排水量为12800吨,主机的最大功率输出能达到15000马力,最高航速为18节。双联12英寸40倍径主炮塔……回忆着这看似强大的数据时,马卡洛夫却想到“海天级战斗舰”在世界海军中的一个笑话。
俄日战争期间,迫于俄罗斯带来的空前压力,清国贷款数百万英镑作为海军特别经费,以加强海军军备,其向英国采购的“海天级战斗舰”是以当时最先进的“君权级战列舰”为原形设计,不过新式战舰的设计显然要考虑到北洋舰队旅顺基地的实际条件。清帝国建立这个基地的时候,正值其大力兴办洋务运动发展海军的时期,当时在旅顺港建造的船坞,虽然大到足以让曾经“极其巨大宏伟”的“定远级”铁甲舰入坞维修,但在这个战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它很快显得有些狭促和过时了。
在清国再次加强海上军备内,旅顺基地的船坞只能容纳超度不超过118米、排水量不大于14000吨的船舶入坞维护,那么北洋舰队所设计的主力战舰,也就必须得考虑这一糟糕的“实际情况”,甚至在设计上作出牺牲。
英国人提出的“缩水版”的“君权级战列舰”即是依其船坞条件,这似乎没有什么意外的地方,甚至这是世界各国建设海军中都会面到的一个问题。但在清国设计新型战斗舰服从基地条件时,显然忽视了一点——他们会失去港湾。
当初清国人,显然忽视了地方叛乱会使北洋舰队失去港湾,也正因如此,这才会成为海军中的笑话——为了港口牺牲了战舰的性能,而在军舰建成时,其为之牺牲的港湾已经易入他人之手,尽管现在北洋舰队于青岛有更为庞大的船坞,但是看到“海天”级战斗舰时,人们总是会想到那个笑话,即便是作为外国人的马卡洛夫,也不例外。
“现在,北洋舰队经常访问康斯坦丁吗?”
相比于笑话,看着飘扬于军舰上的四角龙旗,马卡洛夫反倒是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实力庞大的北洋舰队,他们甚至为英国人所凭借,以维持远东海上力量的平衡。
尽管海军间的互访是频繁的,但是马卡洛夫依然对北洋舰队颇为警惕,因为它们是唯一能够在海上威胁到太平洋舰队的“潜在对手”,至少在未来的几年之中,在太平洋舰队的新锐战舰服役之前,其力量仍相较于中国人薄弱许多。
“是的,舰长阁下!”
伊万诺维奇少校的恭敬的回答道。
“现在我们同北洋舰队之间的互相访问是极为频繁的,海军司令部认为,通过频繁的访问,一来可以取得双方的互信,这对于维持远东的局势是极为必要的,二来也能够获得相应的情报……”
少校的回答让马卡洛夫的眉头微微一皱。
“可是,不要忘记了,对方也在了解我们!伊万诺维奇少校,除了北洋舰队之外,另一支中国舰队,与我们的交流频繁吗?”
他口中的另一支中国舰队,指的是东北海军,他曾目睹过其成军。相比于北洋,更令其好奇的反倒是那支舰队。
(相比于历史上,未来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只会更加强大!这也许就是历史发展的某种必然吧!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欢迎你的加入)(未完待续。)
帝国的朝阳 第152章 军舰之争(求月票)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帝国的朝阳最新章节!
第152章
“保卫国家的重要武器是外国人制造的,这简直就是一种耻辱!”
这种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
没有人知道,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种说法肯定是源自于东北,因为只有东北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国防设备的国产化,而非进口,从最初汉城机器局时期步手枪的改造维修到“镇海号战斗舰”其间只用了仅仅6年时间。
短短六年时间,“镇海号”的下水,见证着东北整体工业的迅猛发展,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建造战列舰是判断一个国家造船工业乃至综合国力的真实水平最直接的方式。虽说“镇海舰”的服役,对于东北工业意义非凡,但实际上,其诸如主炮、动力等大多数关键设备却都是从英、法等国进口。
而瑕不掩疵的是,虽说镇海舰有着一定的技术领先性,但其性能无论如何也不及外国制造的优越,甚至这也是北洋坚持外购为主的原因,毕竟国产军舰的性能仍然比外国制造的要差得多,所以,多年以来,北洋海军奉行凡主力舰皆从国外购买的方针。在这期间,自己只建造轻型舰艇,并以此试制、…≮,摸索造舰技术。
但相比于“坚持外购”的北洋舰队,东北却一直坚持着自行建造,正像其现在一般,几乎在“镇海号”刚刚完成建造的同时,对其下一级战舰的改造工作,即已经展开,而在下一级改进型战舰工作展开的同时。一种新型的装甲巡洋舰的研究工作也随之展开了。
“这不可能!”
海军部舰政处的会议室中。烟雾弥漫着。作为“镇波号”的设计者的史腾阁握着他的那个鲸鱼牙骨烟斗,大声的反驳着面前这个年青人的建议。
“镇波级”实际上是在“镇海号”初始装巡型上的完善改进型,经过不断的完善设计,直到去年岁末,方才列入海军的建造计划,相比于在建造“镇海号”时的谨慎,在“镇波级”装甲巡洋舰的建造上,因其出色的“纸面性能”海军一次便下达多达4艘定单。同时还下达了两艘后续改进型号的定单。当然海军之所以下达这一庞大的写意,完全是基于海军的扩军计划的需要。
不过,尽管海军同意发出定单,但舰政处对“镇波号”的方案完善上,却又一次发生了争持,争持的原因非常简单——几名年青的刚刚从英国留学归国的工程师提出了异议。尤其是眼前的这个李道林,态度更是极为强烈,虽说他并没有直接反对这个方案,但是他所瞄准的却是整个海军的扩充方案,或者说是海军对于巡洋舰的规划。
“即便是不考虑后座力。10英寸舰炮重量远超过8英寸舰炮,以皇家海军的标准。10英寸舰炮,相当于二级战斗舰的火力标准,而我们现在需要的装甲巡洋舰,是8英寸舰炮的高射速!相比之下,即便是勉强加装了10英寸舰炮,又能怎么样呢?无非就是大号的“蚊子船”,是另一个超勇!”
史腾阁的声音显得有些激动,难怪他会这么激动,从“镇海”到“镇波”可谓是一波三折,借助过去几年间海军进行的数千次试验,他在以“镇海”早期方案设计“镇波”时,进行了充分的改进,他相信其性能必将远超过海军向英国采购的两艘万吨级装甲巡洋舰。
可让他没想到的时候,不等“镇波”向世人证明其性能,这边于舰政处内部,却其却遭到了别人的质疑,而质疑的根本却是海军已经选定的8英寸舰炮。
“12英寸的舰炮的射速30秒1发,你们要记住,这并不是“镇海”的极限射速,实际上,镇海号的射速是40秒一发,而不是30秒一发,而其持续射速只能保持一分钟一发,你们明白吗?可即便是如此除了镇海号,几乎所有战列舰12英寸主炮都是华而不实的昂贵摆设、垃圾,因为普通穿甲弹对表面硬化装甲无能为力,表面硬化层能破坏穿甲弹弹尖。因为穿甲弹本身无法解决的缺陷,中等厚度的6到7英寸以上的硬化装甲就能扛住12英寸穿甲弹,所以靠普通穿甲弹击沉敌舰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只有采用新型炸药的高爆蛋才是王道!将足够数量的高爆弹投掷到敌舰,破坏其上层建筑,尽可能的杀伤其舰员,令其战斗减成,才是未来海战最重要的手段,所以,海军需要的是射速更快的8英寸舰炮,而不是所谓的二级主炮!”
如果说,作为海军的后辈,东北海军有着什么优势,恐怕就是其会通过海上靶板的方式,通过数千次射击获得第一手试验数据,并以充足的试验数据作为设计军舰的依据。也正是基于那些试验,海军制定了以高爆弹为主的交战策略。而设计军舰时,也同样要求军舰必须对高爆弹有足够的防御能力。
可以说正是得益于那些试验数据,史腾阁设计的“镇波级”装甲巡洋舰在装甲防御上吸取了“镇海”号的经验,完全无愧于“装甲”之名,其实现了穹甲和装甲带的完美联姻,旧式的中央堡式、纯穹甲、纯装甲带完全皆被摒弃,其在装甲巡洋舰中堪称第一。80毫米的首尾水线装甲带完全免疫6英寸炮弹,避免像穹甲巡洋舰和旧式中央堡式装甲巡洋舰一样轻易纵倾下沉,而其厚为180毫米的主装甲带,又使得其对12英寸舰炮穿带弹免疫,这种凭借仁川钢铁提供的优质渗碳装甲钢作为根本的重点防御,在史腾阁看来是真正的未来。
两座双联8英寸炮塔加之14门6英寸副炮——其二级主炮数量甚至不逊于“镇海级”,而为了节约吨位,其减薄了水平装甲。乃至桅杆被精简到一根。司令塔也仅只保留一个。而在航速上。尽管其动力仅为15000马力,但凭借着完善的飞剪型舰艏设计,令其达到22节这一高航速的同时,又避免动力吨位和总吨位恶性膨胀,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死循环,理智控制住吨位和造价!
杰作!
即使是倾向于向英国定购装甲巡洋舰,以亲近两国之间关系,并吸取英国海军建造经验的海军部。也不得不承认“镇海”的先进,认为其通过精心设计,在受限的吨位下实现最大战力。也正因如此,几乎是在其向海军部展示了“镇波”之后,其即在第一时间为海军所接受,甚至在海军看来,这正是海军需要的军舰,尤其是8英寸舰炮的弹药投掷力,对于选择以采用新型炸、药高爆弹为主要交战手段的海军而言,无疑是更为诱人的一个因素。甚至可以说,“镇波”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到了海军的造船决策。
而这就是是天道!
真正的天道所在。但是现在,史腾阁的天道,他眼中海军的天道,却遭到了前所未有挑战,因为有人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设计,更准确的来说,是更为大胆的想法。
“既然12英寸大而无用,那就,就用10英寸吧,10英寸的射速很慢吗?是的。”
用力的猛一点头,李道林的的这个动作,甚至会引起会议室的几名日裔归化工程师的好奇,会觉得这个人是日本人,可他那超过1.8米的身高,则清楚的提醒着人们,他绝不可能是归化人。
这至多只是一个习惯性的,或者说是一个强调性的动作罢了。
“很重吗?是的!”
这不是在自己在打自己的耳光吗?但李道林却一点也不这么认为,如果说在柏林皇家工程学院的留学,使得他学会了什么,那就是发现了德英两国之间军事科技的异同之处,当然,在回国后,他同样发现了国内工业上的某些领先之处。也正因如此,他才会综合英德以及东北的所长,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或者说,一个新的想法,而若是想要把这个想法化为现实,恐怕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在“镇波”级装甲巡洋舰上获得突破。
“可是,如果说没有改进的余地,我绝不承认,我认为,通过对钢材以及加工工艺的调整,十英寸舰炮的重量,虽不能降低至8英寸的水平,但完全可以减重30%左右,如此一来,也不见得比8英寸舰炮重多,而我们现在的火炮身管技术,仍然停留在十年之前的思绪上,却完全忽视了一点,十年前,使用的是普通钢材作为炮钢,而现在沈阳兵工厂却是使用强度更高的合金钢制造身管,即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大量的减薄身管,以减轻火炮重量,这样的话,以4门十英寸舰炮和14门6英寸副炮计算的话,嗯……”
作为武器工程师的李道林,早已经计算出了两者之间的差距,甚至他给出的差距还是在保守的情况,实际上也许可以降低更多,毕竟现在的,仍然采用二十多年前技术制造的炮身实在是太重了,现在的火炮技术完全忽视了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的冶金技术的进步。
“那么,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十英寸炮弹的重量与8英寸炮弹的重量差距,前者重量约为500磅左右,至于后者,则为200至250磅,嗯,这个数量通过火炮剩余重量即已经解决了,所以整体吨位是不会增加的,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携弹量……”
随着李道林的解释,整个房间内,似乎只能够听到他一个人的话声,所有人都在聆听着他的解释,什么弹药库内部阵弹位置的改进啦,总之,最终他还是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了数量上相当于8英寸75%的携弹量,可以说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量。
慢慢的似乎人们当真被他给说服了,什么钢材的屈服度,什么强度的差距,等等,一个个详细的数据是不会骗人的,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或者说可行性。
“那么,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归根到底。还是火炮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火炮,是英国式的,还是德国式的,这个非常关键,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前者,因为我们引进的技术是英国的技术,但德式的锁栓式闭锁机却有着断隔螺式闭锁机的难以岂及的射速优势,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认为如果采用黄铜药筒的话,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射速!所以,我认为,10英寸的射速不如8英寸,不仅是武断的,而且是极不负责任的!”
话声一顿,李道林看着史腾阁时,作为后辈的他非但没有丝毫客气的意思,甚至还充满了挑战的味道。这恰恰是东北官员的某种特点——从不屈从于权威,更不可能屈从的长官。他们总会在会议上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那怕是与长官相抵触。
“我们是国家的职员,不是长官的职员!我们需要向国家负责,而不是向长官负责!”
这种不顾上官体面的言语,在东北是颇有市场的,非但在年青事务官中广为流传,在技术人员之中,也颇受欢迎,甚至就是在军队之中,也有着一定的市场。在舰政处这个半军事机构之中,自然有着很在的市场。只有不畏具权威,才有可能取得突破!
“嗯……”
尽管史腾阁的脾气一直都很好,可是现在,权威受到挑战、甚至本人也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他也难得的动了怒火,可是看着那张充斥着朝气的脸庞,却又不愿打压他。所以,他只是强压下心头的不满,甚至怒意,听着他继续讲下去。
“还有,阁下,就是另外一个原因,根据海军的扩充方案,五年后,海军将服役六艘战斗舰,六艘装甲巡洋舰,当然还有2艘身英国采购的万吨装巡,这也就是海军部中常说的“六海八波”十四艘军舰,将会构成未来东北海军主力,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的一点是,要我们的海军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假想敌俄国!”
话声稍顿,李道林直视着史腾阁大声说道。
“俄国人同样制定了更为庞大的“大海军计划”,我们在大连与仁川现在只有4座可制造主力舰的船台,还有6座八千吨至万吨的船台,这也是海军五年计划的核心,即基于造舰能力,但是俄国却拥有8个能建造大型战列舰的船台,其今年同时开工了五艘战斗舰,其中有一艘是于日本开工,预计未来三年内,随着日本的造船能力的提升和进步,俄国大海军计划届时将达到顶峰,也就是同时建造8艘战斗舰,而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