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短短过去了几个月的时间,朱舜先后坑了东林党、晋商、女真人,还解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大的一个难题。

    廉价的土地。

    真是没有埋没,战略研究所史上最年轻战略科学家的称号。

    现在土地廉价的基本上和白捡没有什么两样了,朱舜沿着河岸又买来的十亩地,并且让三叔找来了一批木匠。

    从除夕到二月初一的惊蛰,三台珍妮纺纱机一共赚了四十五两白银,又打造了两台水力珍妮纺纱机,朱氏纺纱厂的水力珍妮纺纱机扩张到了五台。

    女真人撤退以后,北直隶恢复了往日的安定,朱氏纺纱厂的厂房就搬回了永定河旁边,占用的是新买的十亩上等水浇田。

    算上这一次购买的二十亩上等水浇田,朱家现在一共有三十亩上等水浇田了。

    三叔朱忠礼把这一批木匠带过来交给朱舜,左望望,右看看,笑的都合不拢嘴:“舜儿,虽然说这些土地种不出粮食了。”

    “但是看着这么大一片土地,还都是望不到头的上等水浇田,成了咱们家的祖产,三叔心里就两个字。”

    “舒坦。”

    五台水力珍妮纺纱机工作了一个月的时间,赚了更多的银子,朱舜从扩大生产规模的宋氏织布厂接到沉甸甸的银子。

    先是把女工的月钱给付清了,又把周员外的棉花钱,还有杂七杂八的各种费用去掉以后,剩下了足足一百两银子。

    朱舜拿到贫寒百姓一辈子也挣不来的一百两银子,没有继续扩大朱氏纺纱厂的规模,先让三叔去找来一批木匠,又去崇文门联系了一家杉木商人。

    杉木、石料、无烟煤这些东西的价格,一直都是居高不下,最大的原因就是运费太贵。

    好在朱氏纺纱厂的新厂房就在永定河边上,依靠着水运的便利,朱舜把价格压下来三成。

    永定河宽阔的河面上行驶过来一艘运着杉木的平沙船,等到平沙船停靠在岸边,船老大走了下来。

    三叔朱忠礼念叨完舒坦两个字,注意到了走过来的船老大,疑惑的问道:“你找谁。”

    船老大只是给朱忠礼打了一个招呼,径直走向了朱舜:“朱大使,杉木已经运来了,请验货吧。”

    朱舜轻轻摆手,平淡道:“不用了,你家老爷是张世叔的朋友,我信得过。”

    船老大哈哈一笑,从怀里掏出来一只酒囊,灌了一口说道:“哈哈,朱大使真是个爽快人。”

    “我家老爷说了,一般木材运到地方,都是买木材的人自己卸下了,老爷说看在张主事的面子上,不止今天,以后都帮朱大使免费把木材给卸下来。”

    花花轿子人抬人,朱舜说看在张世叔的面子上,杉木商人也说看在张主事的面子上,自然而然的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船老大又说了一句以后只要是朱大使家的木材,全部免费卸下来,给足了朱舜的面子的同时,又拉拢了朱舜这个客人。

    生客也就变成了熟客。

    朱舜拿出来二两银子给了朱玉,交代了一句:“老七,你去集市上买几斤猪肉,中午请船老大他们吃饭。”

    船老大看见朱舜安排人去买肉,重重抱拳:“朱大使不愧是干大事的人,够意思。”

    船工更是欢呼了起来,干活的时候手脚也小心了很多,免的碰坏了这些杉木。

    三叔朱忠礼瞧见这满满一船的杉木,少说也得值七八十两银子,有些不明白了:“舜儿,打造纺纱机也不需要这么多的木材,你买这么多的杉木作甚。”

    现在土地便宜了,手里也有钱购买建造厂房的木材了,朱氏纺纱厂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窝在一个棚子里了,需要建造正式的厂房。

    朱舜购买这一批木材,就是为了建造新式厂房,这件事给三叔说也说不通,只能转移话题:“三叔,你认不认识石灰窑的人。”

    三叔朱忠礼当了那么多年的牙人,五行八作的人基本上都认识:“石灰窑的窑工和管事,三叔都认识一些,想买石灰?”

    朱舜点了点头,把剩下的十两银子都交给了三叔:“暂时不需要,不过从下个月开始,三叔你让石灰窑的人,给咱们每个月送来一百斤石灰。”

    三叔朱忠礼知道朱舜做出任何一个决定,都是有原因的,也没去问原因,就去京城附近的石灰窑谈价格了。

    朱舜要建造的新式厂房,是一种建造在水上的水力厂房,也就是瑛国工业革命期间所建造的厂房,外观看起来类似于琼州府的船形屋。

    第二天,木匠们开始按照朱舜的指示,把杉木锯成一段一段的木桩子,撑着小船把木桩子打进水底。

    沿着河岸边一直向水面延伸了二十四米,每隔一段距离,打上一个结实的木桩子。

    西山附近的这段永定河,宽约一千多米,二十四米就连永定河宽度的零头都比不上,不过用来当做厂房,却是很宽了。

    按照朱舜的设想,最好是浇筑水泥,但现在还没把水泥研究出来,只能先用结实的杉木打桩子。

    耗费时间最多的杉木桩子打好了以后,接下来就容易多了,把杉木钉在桩子上,铺成地面,最后把屋顶和木墙建造出来,留好照明的窗户就完成了。

    铺成地面不是把整个地面给封死,按照朱舜的要求,每隔三米预留一个两米的水槽,可以清晰的看见水流‘哗哗’的流淌,用来放置水力机。

    新式厂房的宽度一共是二十四米,一排可以放置四台水力珍妮纺纱机,剩下的四米距离是预留的过道。

    一个多月以后,三叔朱忠礼看着建造在永定河水面上的壮观厂房,急的满脸通红:“三叔我平时挺会说的,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个厂房了。”

    朱舜注视终于成型的水力厂房,笑着回了一句:“正规。”

    三叔朱忠礼猛的拍了一下大腿,笑嘿嘿的说道:“读过书就是不一样,可不就是正规。”

    朱舜回头看着三叔朱忠礼,笑道:“三叔以后也要改名字了,改个正规一些的名字。”

    改名字?三叔朱忠礼感觉自己的名字挺不错,哪里要改,不过当他听到朱舜说出的几个字,差点高兴的手舞足蹈起来。

    “工厂主。”




第七十九章 传染病的预防
    新式厂房建造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五台水力珍妮纺纱机再次赚了一百两的银子,这次也是没有全部拿来打造水力珍妮纺纱机。

    只把朱氏纺纱厂的规模扩大到七台,剩下的银子全部用来购买杉木,建造水力厂房了。

    七台水力珍妮纺纱机也不少了,一个月能赚一百四十两银子,但是对于朱舜来说还远远不够。

    朱舜的老爹是官窑的窑工,下一步的谋划就是建立一个水泥窑,争取尽快把水泥给研究出来。

    粗略估算了一下,建造一个小型水泥窑最少要一百八十两银子,这还只是建造小型水泥窑的价格,为了研究水泥的烧制,每个月还要投入一百两左右的银子。

    一百四十两,只剩下四十两了。

    另外京师大学堂的教材已经编撰好了,朱舜接下来就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工业的源动机上面,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必不可少的条件。

    蒸汽机。

    打造蒸汽机,需要大量的钢铁和橡胶,以明朝低的可怜的灌钢法,钢铁的价格奇高,更是受到了明朝的严格把控,吞下的银子更多。

    橡胶更是第一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而且这玩意属于有钱都没有地方买的东西。

    朱舜想起来橡胶就有些头疼:“瑛国有皇家学会,法国也有一个法国科学院。”

    “直到1736年,c·孔达米纳跟着法国科学院的南美考察队,去了一趟南美,才第一次发现了橡胶。”

    “关键是南洋那些国家的橡胶树,都是1736年以后从南美移植过来的,现在才是1630年,中间差了一百多年,上哪去找橡胶树。”

    现在正处于海上贸易极度繁荣的时期,想要找这种橡胶树,只能依靠朱舜认识的那个佛郎机人鲁维奥了。

    一个物品的普及,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还是那句话,没有钱一切都白搭。

    朱舜在年前的时候,已经给鲁维奥说过这件事了,橡胶的问题只能再等等了,现在最主要的是把朱氏纺纱厂给彻底的正规化。

    朱舜在水力厂房门口等了一炷香时间,等来了工厂主朱寿。

    朱家兄弟三个,分别叫做朱福、字忠仁,朱禄、字忠义,朱寿、字忠礼。

    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姓名,很少有取字的。

    朱舜的爷爷为了脸上有面子,花了半袋子冬粟米,找一位落魄秀才给家里的三个儿子分别取了一个字。

    及冠以后取的字,一是对于名的解释,二是对于名的延伸。

    那个落魄秀才也是个半桶水,就随便取了三个听起来好听的字,其实和名没有多大的联系。

    就算是这样,也是朱舜的爷爷这辈子干过的最光宗耀祖的一件事。

    工厂主朱寿跳下平沙船,手里还拿着一袋子石灰,大概十斤左右:“舜儿,你买这个石灰有什么用?”

    朱舜接过来这袋子石灰,走进了水力厂房,里面充斥着纺纱机的‘咔嚓’声和水流的‘哗啦’声。

    朱舜掏出来一把石灰,从水力厂房的北侧开始,一个角落都不放过的撒石灰:“三叔你是知道的,这种砖木结构的房屋,容易滋生虫害。”

    “尤其是会出现跳蚤,跳蚤一旦多了以后,很容易出现传染病,嗯,也就是鼠疫。”

    “在杀虫剂没有出现以前,最有效的杀虫方法,就是在厂房内撒上石灰,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撒上一次。”

    这一段话,工厂主朱寿很多都没听懂说的是什么,但是有一点他听懂了,那就是鼠疫。

    以他一文钱恨不得掰成三文钱花的性格,竟是主动说了一句很奢侈的话:“舜儿,每个月一百斤够不够,不行的话,咱买上两百斤。”

    “石灰的价格和煤炭差不多,都是一钱一斤,咱们要是买的多的话,三叔还能再把价格压低几文。”

    朱氏纺纱厂现在最要紧的问题,就是传染病问题,毕竟纺纱厂的女工已经多达二十三人了。

    明朝人没打过疫苗,万一出现了传染病,就只能等死了,死的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百上千的死亡。

    只有等到二十世纪ddt和666大规模生产以后,才让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城市,摆脱了寄生虫和疫病问题。

    所以这个疫病的预防,在朱舜眼里的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研究蒸汽机,保住了朱氏纺纱厂,才有资本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朱舜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环套一环,有着严密而又缜密的计划,任何一个环节出错了,都会影响接下来的计划。

    在水力厂房里面撒上石灰,这个方法虽然比较原始,却是最好用的一种方法。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毕竟随着朱氏纺纱厂的扩张,女工的数量不断增加,传染病问题会越来越严峻。

    朱舜接下来还有三手准备,撒完整个水力厂房石灰还剩下不少,交给了工厂主朱寿:“三叔,包括仓库在内,任何一个角落都不要放过。”

    工厂主朱寿那张整天嘻嘻哈哈的脸,换上了满脸的严肃,叔侄两人一起走进了水力厂房旁边的仓库。

    为了防止纱线潮湿,仓库同样是按照琼州府船形屋的样子建造的,叔侄两人踩着半米高的镂空木台阶,走进了仓库。

    两名专门搬用货物的女工,正在往木架子上堆放纱线,看见朱舜进来了,赶紧给朱舜行礼。

    朱舜本来是想用两名壮汉搬运纱线,刚说出口就被工厂主朱寿拦下了,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

    思维定式还保持着后世一些习惯的朱舜,忘记了明朝是一个礼教社会,没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明代女性是不能接触其他男人的,工厂主就另说了。

    叔侄二人把仓库所有的角落都撒上了石灰,一起走向了一个避风的角落,这里刚好是朱氏纺纱厂外围土墙的边缘。

    朱舜指着这个角落说道:“三叔,以后咱们纺纱厂的女工严禁随地大小便,要在这里建造一个女厕。”

    工厂主朱寿的脸上突然又冒出了笑嘿嘿的表情,想起来自己现在是工厂主了,要保持一定的威严,赶紧把贱笑收了起来:“妙啊,舜儿。”

    “一来,预防了疫病,二来,三叔可以联系附近的粪夫,把每个月产生的粪便卖给他们,正好贴补了石灰的花费。”



第八十章 高炉水塔
    工厂主朱寿干了这么多年的牙人,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执行力很高,只要有了要紧事绝对不拖拖拉拉,马上就去做。

    建造女厕这件事关系着疫病,工厂主朱寿也不怕花钱了,两个泥瓦匠三天就能干完的活,不惜花费重金请了六个泥瓦匠,要求他们在一天之内把女厕和男厕建好。

    工厂主朱寿为了彻底放心,亲自监督这六个泥瓦匠建造公厕,瞅着多出来的四个泥瓦匠,心疼二弟直嘬牙花子:“以后可不能这么奢侈了。”

    “这一次可是多花了四斤粮食哩,按照现在的粮价,这四斤粮食可是能换四斤猪肉了。”

    心疼归心疼,工厂主朱寿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吃肉喝酒的钱该花,预防疫病的钱更该花。

    第二天,公厕全部建好了,朱舜解答完两名弟子关于学术上的一些疑问,撑着一只小船从河对岸驶了过来。

    清明过后,天气终于回暖了,朱舜身上的紫花布棉袄换成了凉爽的紫花布对襟,身上轻便了很多。

    现在天气暖和了,预防疫病的最后两件事正好可以提上日程了,做好了这两件事,就可以完全解决疫病问题了。

    朱舜走过来先检查了一遍公厕,确认没有什么纰漏,走向了水力厂房,工厂主朱寿长在里面亲自撒着石灰。

    等到工厂主朱寿忙完手里的活,叔侄两人坐在朱氏纺纱厂用来接待客人的正堂,开始商讨下一步的计划:“三叔,撒上石灰是为了不让房屋产生跳蚤。”

    “建立公厕是为了不给那些传染疾病的害虫,提供温床,咱们接下来就要从根源上杜绝这个问题。”

    说到从根源上杜绝疫病的产生,工厂主朱寿大致想到朱舜要说什么了,苦着一张脸说道:“舜儿,你可要想好,这个的花销可不轻。”
1...3233343536...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