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相较于人口,目前烟台利尻以及黑水三地的仓库内还存有总计约3200吨各类粮食。这里面小麦粟米土豆红薯玉米黑豆鱼虾冻肉几乎什么都有,如果算热量的话肯定不止3200吨小麦能够产生的热量,毕竟那些海鱼以及肉类能够产生的热量远超粮食。这些存粮基本能够保障现在烟台黑水等地所有人吃三个月了,但是这得刨去春播要消耗的大量种粮,因此三个月是肯定不够的了。不过到了下个月中下旬,大马哈鱼的渔汛又将到来,今年东岸人的渔船比去年还多,将达到78艘,渔获量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在这个季节里,东岸人是不应该缺少食物的。
所以,还是赶紧多拉些人要紧。现在是跟时间赛跑的时刻呢,谁知道下一刻局势会变成什么样,接下来换一批人继续出击,如果招募的志愿垦荒人员不足的话,少不得要使用些强制手段拉人。对于那些木匠铁匠医生之类的有一技之长的人,更是一句废话也不会和他们多说,直接强行掳走。
秉承着这样一种宗旨,莫茗等所有人都上岸后,立刻宣布放他们三天假。三天后挺身队1518中队将上城头换防,将那些驻守烟台堡已经多时的36中队换下来。接下来这些之前留守烟台堡的部队将出海轮战,以持续锻炼所有部队的作战能力。
至于这次出战的部队,初定为陆军第102连补充连约400人,八旗新军第一三营1550余人,挺身队第310中队2000人,烟台炮兵连全部200人,骑兵大队全部500人,治安队斥候150人,军夫队军夫3000人,总兵力7800人,其中战兵4800人。届时除了两艘炮舰留守烟台港外,其余十艘大船外加四艘150吨级的中型渔船将悉数出动,进攻的重点依旧是山东和北直隶两省。辽东因为人烟稀少补给不易,被莫茗果断放弃了,也许只有当他们在其他地方取得了重大战果后,他才会出于某种恶趣味而率军登陆辽东进行一番夸兵耀武。
出击的地点依旧是处于烟台清军以及天津清军之间的济南府北部,以及河间府东部沿海州县。不知道清军在上次吃过亏以后有没有往这边增兵布防,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免不了要再受一次屈辱。莫茗的计划是在河间府与济南府沿海地区活动个一阵子,待吸引大批清军主力过来后再拍拍屁股上船走人,凭借船队无与伦比的机动性再跨海突袭别的地方,让清军顾此失彼防不胜防,彻底搅乱北方形势,动摇清廷的统治基础。
莫茗是个干脆利落的人,他不想无聊地窝在烟台堡与对面的清军大眼瞪小眼。清军为了彻底孤立烟台堡,目前已经在南方大兴土木,开始修建大量炮楼,炮楼与炮楼之间用两道土墙或砖墙连着,看样子是不把烟台这个黄衣贼军的据点彻底封死不罢休了。他们打算依靠这些坚固的工事与火炮,与烟台堡的东岸人形成针锋相对的僵持局面。
莫茗对清军的举动有些无奈。烟台自从被围困以来,斥候队的斥候们出去收集情报都不方便了。以前时不时有一些山东地方抗清武装偷偷派人过来联络交换情报什么,现在也都歇菜了,就连德州的那位罗国士罗大人也没法再与东岸人取得联系,这还是让东岸人比较郁闷的。这真有点像当年黎塞留指挥的法国大军围困拉罗谢尔的胡格诺新教徒一样,一口气修了18座堡垒在拉罗谢尔港外围,将该港封死,彻底变成了一个封闭区域。豪格虽然不是法国人,但并不代表他没智慧,因此他修建这一连串炮楼和城墙以围困烟台堡就很容易理解了。
1645年6月5日夜,已经登船完毕的东岸大军静静坐在船舱内,然后14艘大小船只在芝罘岛和崆峒岛上两座灯塔的指引下悄悄拔锚,离开了烟台港,朝渤海湾而去。
第二百三十五章 僵持与突破(三)
济南府海丰城下,人喊马嘶,炮火连天。
一支从武定州赶来增援的清军步队在大炮轰击下支持不住,剩下的近两千人向远处溃散,大约六七百名身着黄衣着银色盔甲的骑兵高举着军刀或骑矛,不紧不慢地跟在这些溃散的步卒后面。每当看到一些体力不支的清军落到最后,他们便加快马速上前一刀砍下,砍完后继续维持着一个松散的弧形包围圈,依旧紧紧跟在这些正死命奔逃的清军步卒们身后。
董学礼闭上了眼睛,这支部队完了,搞不好还会全军覆灭。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为他们的命运担心的时候了,董学礼更应该为自己的小命以及麾下这三千弟兄们的前途担心。黄衣贼的马队已经追击残敌去了,但他们步队依旧严整地立在城外,而炮队则开始将火炮拉到了海丰城下,准备抵近射击了。可偏偏他老董现在连出城一战的勇气都没有,只能困守在这座小县城里不知如何是好。
叔,黄衣贼的马队追张游击的人马去了,咱们是不是速速从西门撤退?董学礼的侄子董大郎见附近除了董学礼的亲兵外再无他人,立刻小心地建议道。
董学礼的眼皮跳了跳,没说什么,但看得出来的他的内心在做着激烈的挣扎。大清的援军已经从河南山西次第开往北直隶和山东,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已经亲率五千满蒙八旗马队南下至济南坐镇,并迅速开始调兵遣将部署沿海海防事宜。
上个月,勒克德浑在滨州设海防总兵。由从烟台前线撤下来的李率泰担任此职位。而李率泰的数千部众自然也归入海防总兵管辖范围内了。多尔衮显然对豪格已经相当不满了。这从他将李率泰董学礼等人的部众从豪格大军中剥离就是明证。
董学礼的三千人也被划了进去。他本人以前便是副将,前次因为被方大猷狠狠参了一本,说他逡巡不进,坐视城陷,把他吓得够呛。后来总算老董命大,恰好清廷此时缺人,因此他仅仅是被降了一级,着留职听用。以观后效。总的来说问题不大,至少他还控制着军队不是。此次滨州海防总兵设立,董学礼被任命为海丰营参将,李率泰给他的命令就是把守好海丰县,一有情况立刻飞报滨州和济南。
除了在滨州设立海防总兵外,勒克德浑还加强了南边沂州镇的实力,毕竟东岸大军也是有可能航行到山东半岛的南侧去登陆袭击的,不得不防。沂州镇原本只有区区几千杂兵,用来防御南明。这次勒克德浑直接换掉了原来那位尸位素餐的总兵,将在河南降清的原南明缙绅许定国任命为沂州镇总兵。许定国的本部加上沂州镇原来的杂兵。其总兵力已经超过了三万人,至少看起来能给人一些安全感了。
如果再算上正从山西往这边赶来的新降顺军白广恩牛成虎陈之龙等部两万多人。河南地方杂牌武装数千人,勒克德浑麾下的总兵力已然膨胀到了七八万人。这些兵力再加上豪格手头剩余的三四万人,清廷在山东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一万接近十二万,且其中包括满蒙八旗在内的马队数量更是接近一万,无论是兵力质量还是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山东,已经妥妥地成了一个吸引清军的吸铁石,将清军的大量有生力量牢牢吸到了此处,有力地减轻了南明和大顺的压力。
在东岸人的死命折腾之下,历史在这里终究是起了一些对清廷不利的变化。比如,因为怀庆府这座坚城意外被郭升所部顺军攻克,清军辎重丢失,多铎部大军比历史上晚了半个月才西进潼关。而李自成相应地也比历史上晚了20天撤出陕西,这使得他没有再在蓝关遇到那场冻死了数万人的大风雪。进入湖北后,由于山东北直隶乃至辽东沿海处处烽火,多尔衮急令多铎阿济格二人整顿部伍,抽调数万人东进,这不但使得他们耽误了好几天宝贵的追击时间,追击的力量也有所减弱。
这样一来,本来早在十多天前就该命丧湖北通山的李自成至今还在东跑西窜着。虽然他屡次被清军追兵打败,三个妃子被逼投江且早就已经与主力部队暂时失去了联系,貌似狼狈得很,但终究还活着不是么?李自成不死,他的部众凝聚力就还在,尚存的十多万大军大面积投降清军的可能性就会大减,而清军最能打的十几万主力部队以及大量杂牌武装就依旧不能掉以轻心,被牢牢钉在了湖北一带。
不过总得来说清军依旧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南明大顺大西都不是对手,东岸人更只是疥藓之疾,这从多铎依旧带着七八万大军经河南直趋淮泗攻打南明去了就可以看得出来。人家多线作战依旧游刃有余,可见其优势有多么巨大。历史的细节改了,但大势有时候真的很难改啊。
而且,李自成没死可能真谈不上是什么好事情,因为此时南明的头号大敌依旧是他。记得历史上荆州之战,大顺军死扛清军,不料南明军队偷偷放清军通过自己的防区,然后从背后突袭顺军。顺军猝不及防之下损失惨重,数万人土崩瓦解,而南明众人竟然弹冠相庆,喜气洋洋。
自己的部队一支支被清军招降,南明装作看不见;自己派去北京的使者一次次被打脸,南明装作看不见;清军打完顺军后顺道扫了南明州县军队,南明继续装作看不见,如此奇葩的君臣也是历史罕见,这样的朝廷留着真的没有什么意思了。最能打的汉人军队在他们和满清的联合绞杀下丧失了最后的精锐,最后连带他们自己也被满清灭了,让人笑掉大牙。
由此可见,出于智商方面的硬伤,南明那帮缙绅们的眼里只有头号大敌李自成。若是李自成不死,那就很难谈得上联合抗清,这样势必会让清军占了大便宜。所以说呢,任何事都有利弊两面,这真的是至理名言。
清军在大势上占了极大上风,而这就是董学礼不敢造次的原因。清廷此时的法令是严苛的,大将不战而逃更是死罪中的死罪,董学礼不敢想象自己逃出海丰城后会有什么下场。如今他恶了大顺,若是再叛了大清,这天下虽大恐怕也没他老董的藏身之处了吧。
不过眼前这一关又确实很难过。来援的同样隶属于滨州海防总兵麾下的河间府沧州庆云游击张好千部两千五百人被击溃,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眼下自己这海丰城就成了黄衣贼的下个目标。海丰县是边鄙小县,城不高也不厚,连个护城河都没有,可谓寒酸至极。隆庆年间包砖的外墙迭经风雨战火也已经朽坏不堪,多处露出了内层的夯土,董学礼刚到任没多久,也未来得及修补,因此这海丰城基本上可以说是无险可守。
这种破落城墙,在黄衣大炮的轰击下怕是连两个时辰都吃不消。城墙一塌,那还打什么打?打巷战么?对不起,黄衣贼从不和你打面对面的巷战,他们只会排成严整的队形,用那种轻便小炮抵近射击,一间房屋一间房屋地清理。在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保管你什么花样也玩不出来。
这仗还打个屁啊!看到董学礼沉默不语,董大郎郁闷地一掌拍在城墙上。不料随着他这一掌拍下,这片城墙猛地一震,大片砖石混合着土屑落下。董大郎一惊,随即很快明白过来了是怎么回事,这是黄衣贼的炮队在打炮了!
黄衣贼在海边整整忙活了三天才登陆完毕,然后行军到城下又花了一天,这四天时间里才有一个庆云游击傻头傻脑地带兵过来。李率泰那老乌龟即便在滨州远了一些,兼程行军的话这会也应该到了,但这里却一个海防总兵的镇军都没有,真当我们是傻子啊!叔,这仗不能打了啊!趁着现在黄衣贼的马队还未回转,咱留下那些新收的杂牌守城,带着两千老兄弟先撤吧。董大郎犹在苦劝着董学礼,话音未落,又一炮打来,城墙上一大块夯土掉落,现出了一个面目狰狞的缺口。
周围的亲兵也来劝两位董将军下楼。董学礼仍在犹豫,这黄衣贼看来对海丰县城是志在必得,自己若是撤了,这失陷汛地的死罪是跑不了了。那个山东巡抚方大猷因为向自己索贿不成,早就看自己不顺眼了,上次更是偷偷参了自己一本。这次若是再让他抓住把柄,自己岂不是要死翘翘?
罢了罢了,保存实力要紧,先撤到乡间去,等黄衣贼撤了自己再去收复城池。当然了,若是事情遮掩不住,上头要拿自己治罪,那我老董也不是什么任人宰割的肥羊。大不了拉起部队降了那黄衣贼,你方大猷和李率泰又能奈我何?
想通了这节,董学礼便和亲兵们匆匆下了楼,然后安排逃跑事宜。他特别交代,将城内的粮食金银丝帛等财货全部封存起来,并贴上显眼的标志,以便黄衣贼进城后能够更方便地收缴战利品。这样说不定他们一高兴之下,就会手下留情放俺老董安全离去呢。
1645年6月12日,莫茗率领的东岸大军在海丰城外击败清滨州海防总兵辖下庆云游击张好千部两千五百人,清委任的海丰营参将董学礼不战而逃,东岸人顺利进入城内,所获颇丰。(未完待续索,!
第二百三十六章 僵持与突破(四)
董学礼真是个妙人,我现在真的有点欣赏他了。莫茗一屁股坐在海丰县衙公堂内,两侧站满了卫兵以及参谋,此时后勤参谋正在给他汇报缴获的战利品。
102连连长萧曦刚刚从外面审讯俘虏回来,闻言立刻笑道:董学礼倒是会做人,足足三万两白银四千石粟米五百石豆料两万束草料,绢茶丝帛若干金银玉器书籍孤本也应有尽有,不知道这厮都从哪弄来的。还派兵看护着这些东西,我们一进城这些人就将保存得这么好的府库直接交给我们了。草,这唱得是到底是哪一出啊!
其实也很好理解啦。莫茗从太师椅上站起身,在大堂内踱来踱去,董学礼不就是个军阀么!对他来说什么最重要?军队啊!有了军队,那么银子女人都不是问题。相反,如果没有军队,在这个乱世,家产女人什么的能不能保住就很难说了。董学礼也是死人堆里滚出来的老江湖了,他对这些问题看得很清楚。
董学礼在城内留下六七百个河南兵,我没难为他们,收缴了武器后便任他们自去。一人发了十斤粮食二两白银做遣散费,不过除了少数人拿了钱粮走人外,大部分人都表示愿意投了我们。我问了问,这些人在河南基本也没什么亲眷了,他们除了当兵吃粮外也实在没啥生活技能,我觉得可以将他们留下做军夫,至少比那些刚抓来的泥腿子要强。萧曦又为那些被董学礼当做弃子留下的河南兵们说起了话。
莫茗略一思索后便点了点头,说道:也好,不过回去后必须打散编制,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并长期观察后才可斟酌使用。现在嘛。先给他们发还部分武器,让他们帮我们在城里收集人口和物资。
由于定下了强制迁走山东沿海百姓的政策,东岸军队第二天(6月13日)便开始将城内百姓强制驱赶出来,清点人数,然后往海边赶去。他们还算讲点人情味的。因为他们没有光抢走精壮及妇孺,一些年长体衰价值不大的老者,如果其有家人同样在强制迁移之列的话,也都是一并带走的。小小的海丰县户口本就不丰,再加上6月8日东岸人就出现在海边了,很多听信了清军抹黑黄衣海寇言论的百姓早就扶老携幼逃散一空。因此东岸人只在城内捞到了三千多人。
才三千多人,这怎么可以!于是莫大帅一声令下,五百多名骑兵呼啸着冲进了海丰县周围的乡间,将强制迁移行动扩展到了乡下地区。乡间结寨自保的缙绅们看到大股呼啸而来的黄衣贼骑兵,往往大气都不敢出,甚至还会主动送上一些钱粮巴结一下。
至于治安队150名精锐斥候。也被撒了出去。他们往往五人一组,每人三匹战马,配合着一名随队的东岸骑兵,一边绘制地图,一边侦查敌情,以防正在海丰城的东岸军队主力遭到偷袭。
6月14日,东岸人的两艘笛型船以及四艘中型渔船。满载着在海丰城内缴获的物资及三千多名明人百姓起航返回烟台港。此去烟台虽说风向对这6艘风帆船不利,但可以顺着一些沿岸洋流航行,差不多也只需要五六天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抵达烟台港。而返程时就顺利得多了,他们只需花费三天时间就可重返此地。
不过东岸人可没准备在此再待个十天。这不是作死么?不用十天了,就三天后怕是济南府的清军马队就要过来了吧。依照昨天审讯得来的情报,勒克德浑在济南有五千满蒙八旗马队,此时还有汉军绿营的四千余骑兵,这要是一路扑过来,东岸人还想走么?唔,也许杀开一条血路走掉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损失必然会极其惨重,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在14号当天东岸骑兵在乡间肆虐了一番,掳掠到了两三千人口并少量牲畜粮食后,15号他们便开始在海边进行登船作业。准备撤走了。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将是莱州府掖县,而已经离去的那支船队的船长们也已经被告知,在烟台港卸完物资和人员后,将继续向西航行至掖县外海汇合。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从海丰到掖县之间并不远,只隔着一个莱州湾。如果东岸军队主力乘坐速度较快的蒸汽机帆船,只需两天多时间便可直趋掖县外海,而清军马队若是从海丰附近出发,没个七八天根本到不了。若是从得到消息后再开始出发的话,等他们抵达那里时,怕是黄花菜都凉了。而且这样被东岸人来回大范围调动,即便是机动力超强的蒙古马队也受不了啊,即便人受得了,马也是绝对受不了的。
因此,面对战略上的极端被动,满清该如何面对山东近畿(北直隶)辽西乃至辽东有海无防的窘境,确实是很考验满清统治阶级智慧的事情。继续增兵虽然是一条可行之策,但成本着实太大,山东一百零四州县,难不成你准备调个二十多万大军过来,养得起么?而且二十万人就为了对付总数不过万把人的东岸黄衣海寇,这说出去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我大清可丢不起这个脸面,此时的山东也断断养不起二十万不事生产的军队。
那么,也就只有学辽东那样进行迁界集村并屯了。不过这一招在辽东可以做,因为那里往往百里不见人烟,迁移起来很方便。而禁海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原本没有任何航海技术与装备,禁不禁都一个鸟样。不过山东就比较麻烦了,以东岸军队行军的高速,你迁界三五十里他们往往一天就开过去了。而且以他们变态的攻城能力,以如今北方这些州县城墙年久失修的程度,怕是都扛不住一天。两天登陆一天行军一天打仗两天运输战利品与人员,也就是说,六天之内他们就会再度回到海边。而到了那时候,追击而来的清军就得冒着被大口径舰炮轰成渣的危险接近他们,不想自己大军崩溃的话就只能乖乖任他们自去。
六天时间!我大清能够在东岸人出现在某处外海的那一刻起六天内,就动员起一支足够有力的部队赶到现场吗?恐怕很难,除非附近就刚好驻有大批军队,但这样一来整个山东河北的驻军数量就将激增,成本会高昂得令人难以忍受。真是令人委实难以抉择啊!
况且迁界禁海本来就是个很敏感的话题,沿海五十里乃至一百里都放弃,可想而知这其中的阻力会有多大!无数的沿海州县将会成为废墟,田地将任其荒芜,很多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普通百姓乃至缙绅们将流离失所,试问他们会甘心同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若是强制执行,可就是大失人心的举动了,会极大地动摇我大清统治基础的啊。
猜你喜欢